旧爱祭奠新欢。
因为旧爱,不是真爱。
否则怎么舍得这样做。
那不过是孤独的陪伴吧了。
如果有可能,请尊重你的旧爱,因为你蔑视了爱是双方的,不是你爱,而是因为对方也在爱,而且爱的那样努力。
每一份爱的存在都是唯一的,因为上帝想告诉你,爱在时,请珍惜,不要去复制或者追逐逝去的爱,尽心感受现在的爱,这是对过去最好的尊重,对现在最好的真心。
而且,爱只要存在,怎么会消失,消失的只是那些承载的物质实体罢了。
我想,这就是感受的力量吧!
慢慢冬季,得一鱼、一鸟、一幼童就可远离爱妻不在的孤独?
春暖花开,冬日遗存的情感在终日期盼中不曾消散,幼童去而复返不知是失足滑入冰窟还是渐行渐远,老人已无法在孤独中存活,宁愿相信幼童跌落湖中陪伴他。
他只得期许妻子不在后的再一次轮回的冬季。
冬去春来又一冬。
结尾导演让老人化为小鸟飞跃雪山,并传出诵经的声音,意为轮回
气候很绝望,除了雪,还是雪。
老人在冰洞边垂钓,他有点麻木,他把鱼带回家,并不吃它,他只是需要有一个活物的陪伴。
后来,他在大雪中捡到了冻僵的幼鸟,把它带回家,幼鸟渐渐恢复,欢快活泼的幼鸟带给他的快乐自然大于呆滞的鱼。
老人用馒头和烤熟的土豆喂养鸟,但是幼鸟的喙是弧形的,很显然,他是吃肉的。
老人自然也知道,于是他杀了鱼,喂养鸟。
孩子也想要鸟,鸟没有吃到老人为他切的鱼,鸟被孩子抓去了。
老人甚是生气,他失去了陪伴。
孩子来了,盛气之下把孩子推倒。
后来,孩子成了老人的“鸟”,孩子比鸟有趣很多,老人有了新的陪伴。
鸟回来了,老人抓住了鸟,烤给孩子吃,孩子吃完就走了。
老人的鸟,再一次走了。
他很生气,每一次都为“陪伴”付出了“陪伴”,但自己永远都孤身一人。
老人暗指留守老人,没有语言,快乐和失望在我们眼里如此晦涩沉默。
孩子是我们,曾让老人享受过陪伴的快乐,也带着“他的财产”-鸟,离开,回到孩子圈。
鱼代表什么,我还不知道。
老人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杀掉了在挣扎的生命。
为了鸟,老人切了在菜板上挣扎痉挛的鱼。
一块儿一块儿的。
为了孩子,老人烤了回来找他的鸟,双腿绑在棍子上,棍子伸进火炉。
鱼曾经陪伴他,鸟曾经报恩,把虫子叼进老人的碗里。
七天,结束了。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老人们也不会是那位“老人”。
我是昨天晚上十点看的本片,那是我们这里全城最后一场《冬》的拍片,看完十一点多一个人走出来,感觉被冬天的气氛凉到了。
全场四个人,除了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这一排,前一排还有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当然只是开场前叽叽喳喳,开始放映后竟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貌似也一直没有把手机掏出来拍照啥的。
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睡着了。
开头对影院的描述,是我觉得珍贵的地方,因为买票时我还没说要看什么,小姐就问:“寒战是伐,看一下位子,已经开始了赶紧的....” “我看冬....” “啊?
冬?
” 片头算是相当吸引我了,冷冽的画风糅合了中国古画与古文字的气质,一个大大的冬字出现,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英文词,seven days,想估计又来个什么生死啊循环啊,最后讲个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啥的,我就想这片子里肯定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记录这七天,于是一路认真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
接着就是王老爷子出镜了,大老远看过去,呵,刮着暴风雪一个人坐空地上干啥呢这么想不开....原来是在钓鱼,原谅江南长大的孩子- -....慢吞吞(艺术性)地进行到了第三天,鸟和孩子同时出现,那孩子躺在冰面上不知道犯了什么病,王老头儿没去管,鸟也躺在地上像是快被冻死了,王老头儿又没管,接着王老头儿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回去把那死鸟捡起来了。
好了,平静地看了三十分钟,第一个冲突终于来了,王老头儿把陪着自己的鱼直接就砍了,我当时就我曹这也太突然了吧,虽然每天陪着他的可能都不是同一条鱼,就这么切成了渣滓...原来是喂鸟。
王老头儿开始变了。
接着就如大家看的那样,又把鸟烤了,喂给小孩儿,就像喂一只牲畜似的。
看到这儿才觉得,原来是个生命的循环。
完了王老头儿就开始在雪地上跳breaking了,没了小孩儿夜不能寐开始出现幻觉了....总之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儿出现了几处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小孩儿的身影从王老头儿背后闪过,小孩儿远去留下一串脚印等等。
至于小孩儿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掉到冰窟窿里呢,这个,就随它去吧。
最后王老头儿变成了鸟,驾鹤西去。
生死轮回,天命有定。
总体看下来还是非常对我胃口,第一次在国内院线看这种片,见识少于是激动不已,上一次看类似的估计还是....只是片尾的那两行屌大的字幕有点儿刺眼什么“谨以此片....”“这是....”,这我想有必要么这个。。。
还记得看完我们四人走出来,工作人员还问,这么快就不看了?
我们说,看完啦。。
总之整个影院的工作人员就跟不知道他们有《冬》的排片似的。
老人杀死了一直陪自己排解孤独的鱼给鸟儿吃,当我看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耍得十分开心的情景中鸟儿再度出现时,我隐隐感到鸟儿可能会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命运。
老人一直和鱼儿玩着捕捞与放逐的游戏,最后鱼儿竟然愿意在被抛回水里时跳上水面,等待老人将自己放回鱼缸,是已经习惯被豢养的生活了吗?
如果说老人对鱼儿的情感还比较平淡,那对鸟儿确是十分喜爱,因为鸟儿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叽叽咋咋的声音给人陪伴,分享自己的食物给老人,飞到老人温暖的帽子里回家,它很信任老人,已经在老人家筑巢,却在老人有了小孩的陪伴后的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宿命。
鸟儿和鱼儿都死得很惨,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现出被抛弃的人的痛苦。
看到老人切鱼时被割掉头的鱼儿还在大口呼吸我都不敢看了,还有鲜活的鸟儿被直接放到火上烤,最后老人化为了一只鸟儿,他也被抛弃了。
生活中有多少孤独的心在煎熬?
关于结局,放映结束后导演回答了提问,说可以理解小孩掉到水里,也可理解为他扔帽子在水里、离开了老人。
对于老人来说,小孩怎样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离开了,用鱼儿、鸟儿换来的陪伴也没有了,到头来是一场空。
我们人生的一个一个收获、失去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父母、朋友不会一直陪伴我们,能永远陪伴的只有自己,漫漫人生如何与自己相处,我想记忆不会离开我,去经历吧。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
不咸山中,有孤独捕鱼者。
人类向来不是独居动物,孤独是人的自然属性。
在独处时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片自然给予的净土上安然度日。
可当有了同伴,产生了利益需求,心起动念便破坏了自然。
鱼、鸟皆成为腹中之食。
佛家常讲,每件事物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所以当付出了代价后老人在冷山下悲嚎格外的凄凉悲怆。
在片头中,《冬》的下面还有一行红色标注的英文译名:seven days。
电影所讲的就是七天里通过老人的活动来对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导演展现给我们的孤独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DAY1 痴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们制造了压迫感。
这种压迫感不是来自孤独,而是色彩营造出的压迫感。
在黑白电影的倾向下,再看孤身一人的垂钓老人被大雪笼罩着,在视觉上整体有了压抑的氛围。
直至第一日结束,始终都是他一人。
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所以有鱼陪他,这便是因。
电影通篇无对白,我们只能在画面中寻找导演留下的伏笔,某些细节部分要通过布景和人物活动来了解,老人回到家逗鱼时,后面水壶上的囍字和老人睡觉时拍床的动作提示我们老人是结过婚的,这也是因。
DAY2 慢.评判一个人演技好坏的界限非常模糊,喜欢就是好,不喜欢便觉得一般。
只是客观的说我看到的王德顺,他在无台词的情况下通过动作和眼神将孤独的迟暮老人塑造的极其形象。
老爷子对角色的领悟力极高,平时可以看到他眼神中因孤单的落寞。
整部电影他的眼睛只亮起来过两次,一次是看到墙上昔日爱人的照片,一次是和孩子一起玩耍时。
老人将鱼倒回冰窟后又极为孤独。
人在孤单中便会产生不安与焦灼感。
加上寒风呼啸,这种心里状态下让他有了砸东西的行为。
DAY3 疑.孩子和鸟的出现。
孩子和鸟都躺在雪地上时,老人选择了带鸟回家。
一方面是老人长期亲近自然可以与动物和谐共处所以将鸟带回家中治疗,二是老人长期的孤独感使他疏离了孩子,所以二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并没有太多情绪上的显露。
<图片4>DAY 4嗔.这是我认为几天里最精彩的一天。
被老人救下的鸟,报恩捉来了虫子给老人当诱饵抓鱼。
一开始老人救鸟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后果,是出于本能。
当鸟抓来虫子时,老人心起了动念,轻重比较后一直吃土豆的他开始杀生,把鱼喂给鸟吃。
人总有一天会变成面目全非的自己。
晚上在屋内的戏很微妙。
孩子把鸟放走后,老人对孩子的训斥与冲突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
群居动物还是有吸引性,老人的心理变化从孤单到接受孩子的出现,。
从起因、冲突到和好这一系列过程很像祖孙之间闹矛盾到合好的过程。
<图片6>(眼神中充满愤怒与不满,安全距离,大特写更好)DAY5 贪.群居的特性显现出来了,人性都是残缺的。
老人还是不愿孤独。
老人为了哄孩子开心,把鸟烤给他吃。
送走孩子后,老人非常不舍。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老人在送别孩子后追出来像起舞一般表达对孩子的感情,长镜头中,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将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不舍都表达了出来。
想到了喜迁莺:“鬓霜盈握。
离别。
谁不恶。
心事同时,都不论离合。
”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无果之因。
杀鱼喂鸟,杀鸟喂孩,产生了恶因,老人亲眼看着孩子掉进冰窟,果兑现了。
佛教讲的因果也叫业,认为业是轮回的动力,就是因为因果的无空无尽的循环。
比如人,因为有生,所以有死,人死后又是下一轮生命的开始,孩子和老人就是鱼和鸟。
以上所有的特质都满足了佛法中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因为不想孤独,所以明心造恶业。
比短片长,比长片短,70分钟的时长让电影结尾很尴尬。
虽然镜头非常冷静克制,在水墨画的布景下很理性。
但对内容的把控还有提升空间,结尾和许多细节的处理模糊,如果时间在长点或许会更好。
导演把孤独摆在了浅显处,有机会,孤独的故事应该慢慢说。
天地太高远,我们都孤独。
人生来就是注定孤独的也是注定苍老的。
老人不是老人,是我们每一个人。
墙上照片里的女子是我自己构建出来安慰自己并非孤独者的产物。
她并不存在,只是为了抚慰我生来孤独的灵魂。
最开始我会觉得世界上存在这么一个人与我们灵魂契合,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觉得她只是挂在墙上的照片而已,她已经死去了不存在这个世界,但我忘不了她,会每天晚上给她铺好床,每天早上给她摆好碗,因为最懂我的就是她啊。
谁又不是爱情里的理想主义者呢,哪怕是那么一点被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
把她挂到墙上,我开始去钓鱼,但我知道那鱼不属于我我也没有占有鱼的欲望,我会让它回到水中,它们只是在一些夜晚陪着我。
后来我遇到了鸟,它会分享它喜欢的东西给我。
(那个很多人觉得很萌的场景:鸟儿叼了一只虫子放到老人的碗中。
其实是很伤感的很现实的,它也许给了你它认为很珍贵的东西,可惜毕竟你们不是一个物种啊,你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我对它有感情了,毕竟它会分享它觉得珍贵的东西给我,还会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可爱的叫。
我为了鸟,放弃了鱼。
(鱼被老人杀了)后来我遇到了男孩,他好像和我心里构建出来的女子更接近了。
他会在我困难的时候陪伴我帮助我,会和我有共同话题,让我开怀大笑,能和我吃一样的东西,递给我的不是虫子是我能吃的土豆。
我觉得他就是我心目中那个人了,他在我心里占据了位置。
(老人让男孩睡在了每天去铺好的床)我烤了鸟给男孩吃,为了他我放弃了鸟。
我觉得很戳心的一个画面就是,男孩挥着手说再见。
我可能只是男孩生命中的鸟儿吧。
后来男孩又回来了,就像我把鸟放飞又把它接了回来一样。
看了一眼就走了,我在后面追了很久,可能是几十年吧,然后发现男孩死了,只留下一个帽子。
(很多人心中的初恋情结,或者觉得失去了灵魂伴侣)我哭得不能自已,哭着哭着那个女子出现了,替我擦干了泪水。
她告诉我,她还在,最后也只会有她在。
其实一辈子忘不了没得到的那个人只是男孩而已,我真正爱的,真正完全懂得我的只是那个女子,也就是我自己。
电影最后的场景是,一只鸟不停地飞呀飞呀。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对方生命中的鸟吧,一个人一生能遇到那个男孩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后带着祝福气氛的曲子,嗯祝我们每一个老人也是每一只别人生命中的鸟,能在大雪中飞远一点吧。
至于为什么会是冬天,因为我们的本性啊,我们总是追寻温暖追寻爱。
也正因为这样生命中才会有鱼有鸟有男孩,还会有那个我们心中的女子。
本是无意看到的《冬》,却被深深触动。
情节简单,寂寞到灵魂的老人,初与鱼为伴,终日垂钓;后与鸟为伴,杀鱼喂鸟,再后与孩童为伴,烤鸟喂孩童,孩童一去不返…一切回到原点。
为何寂寞到灵魂?
老伴已走,精神无所寄托。
在我看来,这就是相濡以沫,灵魂交融的感情。
最终化鸟而去。。
整部电影情节简单,寓意简单却深刻。
百度里是这样评论邢健的,“他是一个用画面说话的导演,关注人,审视生活,反思人类的本性。
电影风格,美丽而冰冷的噩梦,唯美的镜头里透着生命的残忍。
”在本部电影里看,贴切至极。
另外电影的细节真是做得很极致,有鸟相伴后回头捡鱼的随意,杀鱼时鱼头的挣扎,有孩童相伴后做的弹弓,烤鸟后吱吱油星,好多好多,一切一切,丝丝入扣。
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人性的贪欲就像是无底洞,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哪怕是小鱼也能填补内心的孤独,每天把小鱼放进鱼缸中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然后发现还有比小鱼更高级更通人性的小鸟出现的时候,为了能留住小鸟于是小鱼成了小鸟的食物,最后小孩的出现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什么小鱼啊小鸟啊跟小孩子相比都不值一提,没有任何一个动物能比人更加通人性的,更能弥补内心空虚的,于是乎小鸟又成了牺牲品,因为小鱼导致小孩子掉进冰窟中,因果循环,又开始怀念有小鱼小鸟时候的生活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部反映人性阴暗面的电影
“幽玄”是日本古典文论中借助汉语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学概念和美学范畴。
“幽”者,深也,暗也,静也,隐蔽也,隐微也,不明也;“玄”者,空也,黑也,暗也,模糊不清也。
“幽”和“玄”二字的结合,同义反复,强化了该词深邃难解,神秘莫测,不可言喻之意。
这种日本独特的美学源自于其对自然风土的细腻体悟。
近期上映的小众电影《冬》中,电影采用黑白默片的形式,大量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都将日本美学的“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在空寂引发观众的联想想象,在幽远中蕴涵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文以日本幽玄美学为切入点,分析电影《冬》的主题表达、叙事艺术、镜头语言。
一、藏而不露的主题表达幽玄是日本美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日本中世纪,在日本文论发展史上,其涵义也经历了确定与不确定,变与不变,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矛盾运动。
美学大家大西克礼的《幽玄论》用西方美学概念辨析的方法对“幽玄”进行分析,划分出了是个七个特征:一、“幽玄”意味着审美对象被某种程度地掩盖遮蔽,不显露,不明确,追求一种“月被薄雾所隐”“山上红叶笼罩于雾中”的趣味;二、“幽玄”是“微暗,朦胧、薄明”这是与“露骨”“直接”“尖锐”等意味相对的一种优柔、委婉、和缓,正如藤原定家在宫川歌合中的判次中所说的“于事心悠然”就是对事物不太追根究底,不要求在道理上说得一清二白的舒缓,优雅;三、是寂静和寂寥,正如鸭长明所讲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四、深远、特别是精神上的东西,不单是时间空间的距离感,而是具有一种深奥的精神意味;五、具有内在的充实性,“充实”是以上所说所有构成因素的最终合成与本质,其中凝聚着不可言传的意蕴;六、具有神秘性或者说是超自然性,指与自然情感融合在一起,深深的宇宙情感;七、幽玄具有非合理,不可言喻的意味。
最后,大西克礼的结论是“幽玄”作为美学上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以“崇高”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特殊审美范畴。
就本片而言,年轻导演刑健赋予《冬》一种超脱物外的特殊气质,无论从主题思想,还是叙事艺术都有别于国内其它电影,可以说《冬》是导演刑健在中国的实验性电影,既不是纪录片又不同于一般叙事电影,它以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开阔了叙述新视野。
影片近乎琐碎的记录了一位独居老人的七天生活,观众不同于以往电影中情节跌宕,主题明晰,也使得这部电影具有被广泛解读的可能。
这种藏而不露的主题正是诠释了日本的幽玄美学,导演通过电影镜头语言牵引着观众联想想象。
冬日里的寒风肆意吹起的须臾白发,独坐在满天飞雪之中垂钓,往来于一片茫茫和一舍土窑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落寞,把老年生活浓缩成七天的日常,构建起了影片独特的意境与不同的主题思考。
二、不可言喻的叙事艺术电影《冬》中以七天的生活为顺序将故事串联起来,故事内容异常琐碎,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钓鱼、吃饭、睡觉。
人物设置也十分简单,我认为是一个主角老人加三个配角,分别是鱼、鸟、小孩,当配角一个个退场,也暗示着主角的毁灭。
首先出场是主人公――老人,和第一配角――鱼。
两个在冬日里孤独的生灵互相陪伴抚慰,老人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有着不可言喻的心酸。
电影中全篇无台词,放大的喘息、悲叹、哭泣搅动着观众的泪点。
电影中展现的前两天的生活几乎完全一致,每日铺床睡觉,总要铺两床,为那逝去的人整理好枕头,重重的捶几下,把被子铺的整整齐齐,舒舒服服。
故事中第三天、四天可以整合为一块,因为镜头中出现了第二个配角――一只鸟。
鸟的出现是带有自传色彩,一只在寒冬腊月里将要冻死的鸟,老人先前看到鸟,踌躇的看了几眼并没有理睬,然而当他昏倒在茫茫白雪中时,他明白,原来自己与那只鸟是一样,出于心心相惜,把冻死的鸟带回了家,此后的两天里,身侧空荡的床铺旁多了一个生命,小鸟自是有灵性的,每日陪伴老人钓鱼,老人的平淡的生活也仿佛增添了一抹色彩,钓鱼时,吹着口哨逗身旁的鸟儿。
这是全剧老人唯一的发声,也有着老人在全剧为数不多的微笑,第二个配角的上场使得第一个配角鱼的死亡,老人为了喂养鸟儿,把陪伴他的鱼杀死,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意想不到。
第三个配角的上场,也就是真的人――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不过五六岁的样子,他不同于其它小孩子对这个老人嗤之以鼻,更为吸引这个孩子的是一种好奇,好奇心驱使着这个孩子,在大雪纷飞的冬夜找到了独居在长白山的老人,老人刚开始并不欢迎这个孩子,推了孩子一把,任性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夜推门跑出去。
老人徘徊再三,还是跑了出去把孩子寻回,剧中详细的刻画了疲惫的老人瘫在炕上,孩子认真为老人拍打着身上的雪,老人也为孩子拍打着身上的雪,这是一种关系融洽转变,互相关心的真情。
孩子吃不惯老人的饭菜,老人心疼孩子,这时第三个配角的出现,就使得第二个配角的灭亡,孩子高高兴兴的吃了烤小鸟。
然而,这个孩子终究不能一直陪伴着老人,在六天的时候孩子挥动着小手,离开了老人。
第七天为全剧的高潮和结尾,老人在白雪中瞭望着远方,出现了幻觉,臆想出了孩子高兴的朝他跑来,本无人,却实实在在的用动作临摹出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一走,一跪,一摸,一抚、一抱、一看,那么认真,那么形象,仿佛真的是摄影机漏拍了什么,此片段的背景音乐采用中国古典管弦乐,哀怨动人,使人潸然泪下。
孩子真的来了,却见老人睡觉,想为老人抓一只鱼,却掉进了冷窟窿里,老人只拾的一只湿漉漉的棉帽。
老人哭了,哭的无奈,哭的绝望,耳边又响起鸟儿叫,又看到了鱼儿游,许是它们在呼唤老人,大亮的天,却铺开被子,躺进去,仿佛看到那个曾经的爱人,貌美如花的睡在他的身边,抚摸着他的沧桑。
一床被子蜷缩了一下,终究静了,飞出了一只小鸟,满天的飞雪依旧,冬日里严寒依旧。
三、意境幽远的镜头镜头语言从影片一开始,老人就独坐寒江雪中,在漫天飞舞的雪花衬托下,老人显得无比渺小,此片拍摄于长白山的冬季,拍摄过程非常危险且艰辛。
王德顺表示,车把他们拉到1500米高处之后,剩下的500米需要踏雪自己爬上去,每一步雪都会到膝盖。
王德顺笑称,“能活着回来就是幸运的。
”《冬》不仅体现在叙事艺术上采用幽玄之美,在镜头语言的组织下将幽玄在画面中彻底的贯彻、直白的表达出来。
电影中大量的空镜头,采用远景拍摄和近景拍摄两种方式。
电影空镜头的远景拍摄体现着浩瀚宇宙中北风呼啸,埃埃白雪,无论是骷锈的树林,还是层峦叠嶂的山崖,以及空荡荡的冰场,都呈现着一种朴实无华,恬淡却蕴涵无穷力量的幽玄之美。
第二种方式是电影中空镜头的近景拍摄,镜头聚焦于地面的近景,任雪粒颗颗扑打在镜头之上,虚化白茫茫的远景,用一种更为精细的拍摄方式,诠释着冬日的凛沥。
也是这些空镜头的自然景象,展现给观众一种幽玄之美,品味境外之意才是这凄冷的雪所表达的。
电影中对景物的描写还大量使用长镜头的方式,长镜头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
为了避免长镜头的枯燥乏味,镜头语言也强调了电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和剪辑。
大雪中老人平铺在雪地里的双腿,冰窟窿里被寒风吹着晃动的钓鱼线,自己鱼缸中来回游动的鱼。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第七天,老人臆想孩子回来,长镜头拍摄的方式,老人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完整的呈现了一个独居老人对于亲情的渴望。
四、结语电影《冬》的幽玄美学蕴涵在叙事的全过程之中,也体现在镜头运动和画面构成中,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也未曾直接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内涵,一种超脱物外,又贴近现实的叙述,完成了幽玄美学中话外有话的表达,在人们的感悟和想象中,产生了对于老人独居思考。
《冬》这部电影,表现了年轻导演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亲民理念,影片的成功在于将幽玄之情不露痕迹的流露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
累
冬天与老年迟暮。写意美。可惜内容过于空洞,纯靠着表演和空镜头推进和凑时长,其实凑到73分钟已经很不容易了,上映标准不是85分钟吗?
导演有点太装逼==
年轻人,装逼可以,但请别苦了老年人
尽管大片留白的雪景提升了画面的美感,但是后期调出来的黑白色调、廉价的打光,让这部电影居然散发出了电视剧的质感。故事、运镜都显得功力尚浅。老实讲,虽然我对贝拉塔尔不感冒,但就这部片体现出来的水准,还都灵之马呢,差了贝拉塔尔十条街。
《冬》可能是一部小众影片。哑剧及形体表演大师王德顺老先生担纲主演,这几乎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不可否认王老爷子表演非常到位,因此让这部没有对白的黑白长片变得有看点、有回味。不过我从一开始就感觉本片很像《都灵之马》。不过《都》最后有一句台词。最后一镜头,老人举着土豆说:we must eat。
导演您好自恋啊
装逼未遂的典型。
实在不能说是好片子………话说有3个主编剧?你在逗我么
其实看过了
杀鱼喂鸟,继而又杀鸟喂人,而后人走屋冷,老人只得一人终了。化作鸟的象征,无非是又一个轮回,也许他是下一个代替品。人还是孤独的吧。 6.3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这电影简直了一星不能再多了
这是讲孤独还是因果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剧情过于简单,故事起承转合没有重点。这个片子的艺术情怀完全可以用一个五分钟动画来替代。不是运镜拖时长和黑白就可以称为艺术电影,顶多这就一自我陶醉型实验长视频。
追求画面感,故事一般,像放屁打嗝一样
《都灵之马》的调调,不过还是没能看下去,太作了。
6/10
故弄玄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