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虽然发生在爱尔兰内战之期,理解这场战争也会让故事更有趣,但不理解也无伤大雅。
它并不是一部意在影射某特定战争的电影。
内战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它在主题、事件、气氛、地理上,跟这场绝交异曲同工。
个人的绝交和国家的绝交,虚构的绝交和真实的绝交,是这个故事里的精妙互文。
麦克唐纳本人称这部电影为“一个简单的分手故事”,探索如果一个人单方面决定与另一个人断绝关系,两个人可能会发生什么。
更准确说,这是一个人被剥夺了社会关系后的荒诞主义故事。
1. 秩序的失去它从一个非理性的行为开始。
科尔姆在某一天单方面突然断绝和帕德里克在所有关系。
对帕德里克来说,比起绝交更难以接受的,是它毫无征兆和无法解释。
即使他已经听到了科尔姆说“我只是不再喜欢你了。
”他也不愿相信。
在真实世界里,一个认识了几十年的人往往不会采取这么不留人情、直截了当的做法。
即便这个原因是真实的,在帕特里克这个正常人的眼里,它也只是在这个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另一个难以理解的元素而已。
它被戏剧性地加在帕特里克身上,他必须维持他生活的合理性。
他寻找这次绝交的理由,他从自己身上找起,再从对方身上找起。
他那惹人厌烦的纠缠行为,与其说是出自他对于友情的珍重, 不如说是出自他对恢复生活秩序感的渴求。
这是荒诞主义打在帕德里克身上的第一枪。
这种荒诞在科尔姆剪掉他的手指后达到了顶峰。
作为局外人,观众会希望帕德里克饶过科尔姆一马,让他好好享受他的平静。
但我们如果如果用帕德里克为数不多但还算正常的智商去理解这一切,会发现剪手指行为不仅没让事情恢复正常,反而让他的生活秩序感跌到了谷底,因为这加重了这整件事情的难以理解程度——科尔姆宁愿剪掉他拉小提琴的手指都不跟他讲话。
帕德里克的所有纠缠都是在跟这种荒诞进行抗争,但它不仅对他的秩序感产生了影响,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妹妹和驴子。
焦虑和混乱变成了反抗和报复。
帕德里克埋葬他的驴子 2. 新秩序帕德里克最后接受了这种荒诞性,他不再去追究一切的来源。
当他失去一切后,他将这种荒诞视为合理的一部分,对于它带来的不幸后果,他选择去做出同样荒诞的反应,以在逻辑获得自洽。
他变成一个主动出击的人,宣告将在周日下午两点放火烧了科尔姆的房子。
在故事的结尾,科尔姆并没有被烧死,他一反常态的跟帕德里克求和,但这次非理性的主体已经转移到帕德里克身上。
帕德里克说,既然你还没被烧死,那么事情就还没结束。
他们看着对岸,谈起了暂时熄火的战争。
帕德里克认为,战争不会结束,只会卷土重来,这是一件好事情。
荒诞成为帕德里克新的生活秩序,无论科尔姆是否恢复了正常。
在影片的结尾,这种非理性在小岛上正式漫延,荒诞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
正如对岸的战火,或者其他所有的一切。
影片的结尾是荒诞的漫延 3.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一个人该如何逃离这种荒诞呢?
在影片里,有两个人逃离了,其中一个是帕德里克的妹妹西沃恩,她选择了离开。
西沃恩像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乘船到了新的城市,远离了这种荒诞,但这种远离是一种理想结局。
荒诞的并不是这个岛,而是整个世界,哪里都难以躲开。
当西沃恩建议帕德里克离开这个小岛时,他只能选择拒绝。
帕德里克被剥夺了友情、亲情和宠物的陪伴,他意识到生活的虚无。
荒诞主义认为,一个人如果被迫面对这种虚无,接下来他要思考的就是自杀问题。
帕德里克选择的是永不停止的斗争,他对科尔姆说,两个人之间必须有一个人死亡。
这是自杀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会发现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事情起因已经不重要,只留下了斗争。
另一个离开的人,是多米尼克,他坠湖身亡,真正逃离了这个地方。
正如那句无法得知出处的名言: 只有死去的人才见过战争的终结。
每当叙事有重大进展或转折,屹立于岛中心的石头凯尔特十字(Celtic Cross)就会出现,作为历史见证,如姐姐Siobhan的最终离开 。
公元四到五世纪,维京人即强行登陆爱尔兰岛建立聚居地,包括建立都柏林的前身。
到十一世纪,维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诺曼人通过不断的战争和融合奠定了现代爱尔兰的基础。
五世纪爱尔兰人皈依基督教。
凯尔特十字正是基督教与凯尔特神话德鲁伊教结合的产物,从此,象征太阳的圆环融入了十字。
Inisherin岛的小小码头,挂黑帆的船,不禁让人联想当年维京人登陆欧洲的风云岁月。
1921年,瑞典《幽灵马车》。
比凯尔特人晚500年,直到公元九到十世纪维京人才皈依基督教,他们中的一部分撤回北欧故乡时,也带回了凯尔特十字。
留意片名《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报丧女妖Banshees使用了复数形式。
源自凯尔特神话的Banshees是死亡与战争三女神Badb、Macha和Morrigan三位一体的化身 ,亦可分身。
预知生死的女妖在影片中以Mrs. McCormick身份出现。
法力和她的记忆力一样似有衰退,她的喜剧色彩是为了满足影片的虚构性,如同虚构这座小岛。
但善良的mini驴和小男孩Dominic 的冤死是真实的批判,影片对欧洲精神回溯的主旨也是真实的。
1957,瑞典《第七封印》。
这位预知生死的死神可是基督下的死神,诛杀多神异教女巫的时代。
口口相传的报丧女妖遁世千年,等待民族溯源的大潮掀起。
报丧女妖的另一面:硬核死神。
手持打捞尸体的长钩,气势不输给北欧化的死神,无论持巨镰的还是上面那位赌一盘生死棋局学者范儿的==lll。
(1921《幽灵马车》1932《吸血鬼》1957《第七封印》)
这个颇似霍比特人的生活场景,将我们带回凯尔特人的部落时代,多神的时代。
他们和维京人同样彪悍骁勇,于公元前四世纪曾一度攻陷罗马。
当然他们也将罗马文化和拉丁文带回了爱尔兰。
《魔戒》大量取材于属欧洲三大神话体系的凯尔特神话和北欧神话。
激昂的主题曲带出爱尔兰人的乡愁,总伴随他们争取独立自由的百年夙愿。
这首与影片同名的主题曲由colm的扮演者爱尔兰艺人Brendan Gleeson亲自作曲并演奏。
全片估计有数十个镜头表现信仰象征的十字。
十字图案呼唤着爱尔兰的复兴与团结的欧洲。
两千多年来欧洲的分合聚散始终围绕这个十字。
一百年来,欧洲电影人也始终围绕这个十字起起伏伏,更有来自新大陆的美国人推波助澜。
舶来的神父,狡黠且目含凶光。
对他的几分批判性塑造,与本土善良的Mrs. McCormick(报丧女妖的人格化身)形成鲜明对比。
片尾,象征基督与多神与人和谐共生的场景。
再次出现凯尔特十字,其圆环与太阳的辉映,承载了爱尔兰人的梦想荣光。
爱尔兰人对拉丁文化的传承保护及不列颠群岛信仰皈依起了巨大的反哺作用。
片尾,代表慈悲与怜悯的圣母始终立于路口,守望着无助的人们。
片头和片尾,影片选用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兹(1833-1897)的作品第七号(op7.):《六首叙事歌》中的第四首《哀悼》(die trauernde,来自民谣)。
温婉女声反复吟唱,歌声穿越海洋直抵欧洲大陆。
与美国人制作的《北欧人》相比,同样的欧洲文明溯源,本片更加撩拨心弦。
片尾,报丧女妖代表的多神回归,兼备神性和人性,更惨烈的争斗与死亡得以化解。
如同所有的战争,善良无辜的mini驴和小男孩Dominic代替了冲突方Padraic和colm的死亡。
面对当下世界与欧洲变局,爱尔兰影人探讨了民族精神源头:信仰根基与变迁,续篇民族独立自由的百年基调。
另一方面又借基督教回溯民族融合强化欧洲文明的同源性,旨在一个更强大的欧洲回归。
美国人加持下,爱尔兰人乡愁演绎欧洲乡愁。
延伸阅读:欧洲乡愁-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46010/欧洲乡愁-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9376/欧洲乡愁-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6933/
突然想到并理解那些我小时候甩掉的无聊小伙伴们的心情了。
连绝交的方式都如出一辙,不是因为她们做了什么伤害我、激怒我的事,只是在我下定决心后就不再和她们讲话了,在她们和周围人看来就是突然有一天我莫名其妙就不跟她们玩了。
但我只是在接触和观察此人、收集一定量的证据来辨识出这不是个聪明人、最后花一两天来坚定选择、说服自己让自己不那么有负罪感,等这一整个流程都在心里进行完,我才会表现出来,用断崖式冷暴力疏远对方。
为什么不选择跟对方解释清楚?
因为我自己心里明白,告诉别人“你不够聪明所以我们聊不来,我不想再跟你做朋友”很伤人,并且容易招人误解,给自己找麻烦。
就算解释了对方也不一定明白,反而会觉得我有问题(比如觉得我抑郁了),哈哈,你妈我想得明白着呢。
而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确实是有感应的,就像Colm和妹妹。
可能和性少数群体之间有自己的文化和暗号类似,出于相似特质带来的经历,聪明人之间也有能够互相识别的暗语,靠交流和观察就可以完成。
那种你在脑子里走了十步后说出自己的位置,相同时间内别人(且是大多数人)只走了两步报出他们的位置,然后发现就你不同,并且他们没法理解你的不同,会让你在人群里格格不入。
这种被大多数排挤的感受是相似的。
还有那种“我有罪因为我自傲,但我其实从没觉得那是罪”的傲慢,我爆笑。
正是因为周围人也不会理解(他们和你甩掉的笨蛋朋友是一类人),所以他们说你残酷,not nice。
哼,你们才残酷咧,无知的残酷,让我感受到被孤立时你们也不见得比甩掉伙伴的我好到哪去。
和无聊的人相处的痛苦比你们想象中要强太多,你们对此感受不到也是很残酷。
当然,说这种话也很容易招骂,但我不管了,我就是要说。
忧郁海风吹拂着我的面庞,远方的炮火声我还能听到,我想追求永恒,可我又恨自己的无能,无端冷漠的积怨令我生辱,我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我,而我必须接纳一个较劲隐忍的我,一个孤独寡悲的我,因为这都是我。
若没有历史的积淀,没有爱尔兰内战的功课,单纯看这部电影或许只是两个老友割席的啼笑皆非的玩闹。
当我真正触碰那段历史时,隐喻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两个老友的决裂莫名其妙,就如同村傻子和驴的死也出乎意料。
报丧女妖时刻伴随身旁,只要双方对峙不停,总有人要受伤。
五根手指镌刻了界限,一把烈火燎尽了怨念。
海边的两个老友远眺阴云,他们留下了残存的尊重而非情谊,阴云压低,似乎要将整座村庄碾碎。
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孤独感随着对峙的终止袭来,报丧女妖还在,灾难也在。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2022)7.92022 / 爱尔兰 英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 马丁·麦克唐纳 / 科林·法瑞尔 布莱丹·格里森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巫》在电影里是导演务求深刻的那种,导演想要探讨的东西很多,现实里衍生的故事不足以容纳,或者不够理想,于是纯粹虚构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用来传达自己的思索。
这名导演的《三块广告牌》也是如此。
这种电影是挺高级的,让人觉得深刻。
但虚构的东西细节难以把握好。
《三块广告牌》和这部《女巫》里都有不少经不起推敲的细节问题,情节问题,但无所谓了,它足以引发人的思考,传递了导演的思考。
这就足够是部好电影了。
在我看来《女巫》着重表达的还是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首先,一个封闭的渔农经济小村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这种环境的特点是:人和人都互相认识,所有人面临所有人的道德审视,他们有共同的道德标准:教堂。
生活无聊枯燥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希望,因此会产生两种人一种是对这种一成不变感到安全舒适的庸人,一种是对此感到压抑想要挣脱去需求改变的人。
后者是危险的,因为后者如果成功了,对前者是种无形的压力和侮辱,相当于告诉你,你的生活是错的。
你应该冒险应该尝试改变--而这恰恰是前一种人最不想面对的事。
这种困境其实存在于每个人脑海,存在任何一个有这种熟人社会特征的小环境,例如你的同学群,朋友圈,你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大企业。
都是这种小型封闭文化群落。
当年从计划经济中的公职停薪留职下海的中国人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这些年来破釜沉舟移民的人也会心有戚戚。
甘于庸常生活的人没有错。
害怕改变甚至是人的本能一种。
在有同僚打破舒适区前,留在舒适区的确很舒适的。
但大部分安于自己生活的人,面对变革者带来的压力会有种应激反应:你不能这样,你必须和我以及大多数人一样。
你和我们不一样,倒霉了当然更好,你没倒霉我也希望你倒霉。
人与人如果可以互相欣赏互相祝福,那必然是人间天堂,但要有这样坦荡胸怀,恰恰需要过尽千帆,万水千山走遍。
这是熟人社会里不可能发生的。
你不能指望人天生就襟怀坦荡。
Padraic和Colm是每天一起去酒吧喝酒的好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2点都约好去全村唯一的酒吧喝酒聊天打发后半天的时光。
忽然这天Colm决定和Padraic绝交,因为他忽然感到这样的日子无意义,他要在有生之年搞点儿流传千古的东西出来,青史留名。
对他而言,就是音乐,他喜欢音乐会拉小提琴。
从他家里的布置来看,他多少是有点儿艺术细胞的。
但所知有限,并不系统(从他弄错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可见一斑)。
Padraic作为一个满足现状派的代表当然百思不得其解,Colm只好直言相告:因为你很无聊,和你聊天浪费生命。
这种开局证明了Colm也没比Padraic好多少。
你想做音乐没必要和以前的朋友绝交。
你朋友也不是傻子,也不是没有其它的朋友。
想想看,如果你打算移民了,和你没有移民的朋友绝交,是不是很离谱。
Colm此言一出,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正如一句“你瞅啥”一出口,接下来就算出人命都不足为奇。
Padraic觉得没面子,这事没完没了,正如对岸的内战。
战争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更大型,更多人参与,伤害更大。
究其原因,很可能也是由一句“你瞅啥”起,然后莫名的导致了更大的误解,更多的互相伤害,谁都放不下,愈演愈烈,甚至延续千百年。
人类就是如此荒唐,不可理喻。
Padraic说过这样的话:兄弟,有些事是一辈子的,放不下。
这是说他自己,也是说对面的内战。
但起因真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导致的误解。
接下来事态愈演愈烈,Colm开始剪掉自己手指表示分手的决心,Padraic更加觉得没面子而要硬撑到底。
尤其是当作为全村第二窝囊的他,得知全村儿第一窝囊跳湖自杀后,他更不能认怂。
Colm的手指接着甩到他门上,他的宠物驴吃了手指后死了。
他点了Colm的房子。
(还好,他认为狗是无辜的,特别提醒Colm把他的边牧放出来)电影的结局也很有意思,经历了这场茶杯里的风波,Colm剪断了五根手指,房子也被点了,但似乎他和Padraic和好了。
其实他此刻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音乐写完了,他终于找到了点人生意义,他也终于明白对付这样的傻逼不能硬来。
硬来无法沟通的。
Padraic有错吗?
似乎也没有,他被逼到这份儿上了。
没有回头路了。
不得不赞叹一句柯林法瑞尔演技太棒了。
我看完好几天都没认出是他,那对倒八字眉会说话。
Sibon是这种封闭村落里有追求的人最好的结局了,她不想和这些人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正如Colm所说,Padraic聊他家驴拉的屎能聊俩钟头。
生活极度无聊的地方,真的得从聊马粪里开出花来。
她深居简出,在家读书--那是个让人可以脱离小村庄自由驰骋的世界。
这样的人当然在村里名声不好,你不参与大家的活动就不够Nice,而Nice是这种地方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Colm对神父忏悔时,神父说你忘了件事,他说:啥?
你对Padraic不够Nice。
他:不够nice也是罪吗?
不够Nice不是神定义的罪,但是神父定义的。
正如开始Padraic说Colm不理他了,所有人都说,你们俩吵架了吗?
他说没有,人人都说吵了吧?
他犹豫了,可能真的吵了吧。
Sibon找到了工作离开小岛,她去唯一的杂货铺加邮局拿信时,信被老板娘拆开看了(还不承认),老板娘见到每个人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新闻?
在这种无聊的地方新闻是很重要的,其实她问的新闻也不是真的新闻而是他们村儿里的张家盆大李家碟小。
Sibon没有新闻告诉她她很不高兴。
拆了信还要把Sibon找到工作的事扬出去,Sibon矢口否认--注意,这很关键。
她是相当了解岛民的。
事成之前一定要千万谨慎小心。
在Sibon这个她们村儿唯一一个真正的thinker(酒吧老板说Colm 更像个thinker,而Padraic不是)眼里Colm和Padraic都挺傻逼的,她去找Colm企图调节二人冲突时就是告诉Colm:你不必这样也能把目的达到。
但他不听,更不用说他的犟驴哥哥了。
离开小岛后他写信给Padraick说你出来吧,内战已经停了,这里工作机会很多,生活也很好。
Padraic回信说:我不会离开。
然后扯了一通他死去的宠物驴在看着他之类。
其实他就是不想离开,他享受这里的生活。
这种人更享受这样的生活,离开对他们而言是危险的。
但不适应的人不走不是死就是伤。
人间最痛苦和绝望的是失去希望,警察的孩子被父亲猥亵,被全村看不起,他活着的希望是女人,爱情,女人不搭理他,求爱也失败了(Sibon只是很温和的告诉他不可能的),他唯一的友情其实也破灭了,他发现Padraic竟然撒谎骗Colm的朋友说他家出车祸。
Padraic仅存的Nice也被自己的愤怒和自私取代,他绝望自杀了。
回来说这种编剧电影的缺点,最匪夷所思的当然是砍指头,但这也是导演不得不做的。
正如三块广告牌里让警长自杀。
另外就是Colm和Padraic一开始就不太可能成为朋友。
哪怕是单方面的。
但这两者是影片情节构造的基础。
这个基础非常薄弱,有强烈的编剧味道而脱离现实太远。
一对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方厌倦了成日泡酒吧,聊是非,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担心自己上了年纪一事无成,有一天悄然离世,被人遗忘,于是决定作出改变,希望凭借音乐流芳百世。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自私的单方面终止这段友情并决绝地与对方保持距离。
被“抛弃”的快乐(无聊)小伙,在扎扎实实体验到失去的痛苦和手足无措之后,不断问责自己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甚至以为这是愚人节的玩笑,殊不知愚人恰是自己。
对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不想再和你做朋友了”,就能迅速地失去本以为是永恒的一部分,变成孤零零游荡的小鬼,兀自痛苦神伤。
在极度空虚、无聊、迷失、孤独的时候,任何一种形式的亲密关系,都会成为一块依赖求生难以割舍的浮木,这与生活在今天,还是生活在影片中这对朋友所处的1923年没有区别。
区别在于身处何处。
如果是今天,在城市里,人海茫茫,人际复杂,友情破裂只要换掉电话、拉黑、删好友,实在不行换地址便能轻松地与他人失联。
可若换成身处孤悬之岛伊尼舍林,同时对面的本岛还处于内战的炮火之中,两人便如同关押在同间监狱的囚犯,出了事避無可避、众人皆知,冲突也就断了和平解决的出路而被无限激化。
热爱音乐的为了彻底绝交,从冷漠以对,到自残相逼,最终锯掉五根宝贵的手指,还以为两人各自发泄完就算扯平,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笃信一哭二闹三纠缠就能重归旧好的,在一切尝试换来更糟糕的后果之后,生出“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我,那真是太孤独了,那不如就再过分一点,让你恨我吧,这样就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纠缠在一起”的念头,我们不死不休。
片中有一段台词“Maybe there are banshees, too. I just don't think that they scream to portend death anymore. I think they just sit back, amused, and observe.” “报丧女妖”的寓言成为本片无可回避的宿命。
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都是情绪的动物,以荒诞的激情召唤绝对孤独,最终成为死亡的猎物。
怎么摆脱?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圣母像和十字架似乎在暗示宗教的力量。
可是把教徒赶出忏悔室的是神父,矗立的十字架也无法改变房子被烧毁的结果。
神明做不了什么。
一切已发生的都无法挽回。
就像这三年的经历的种种,居家隔离、生病死亡,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伊尼舍林”?
只是有的人勇敢走出去,尝试新的开始;有的人留在原地,任由寒风吹彻,被孤独淹没;有的人忍受伤害,不为人知的死去。
导演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能提醒人们,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我跟电影都没办法有答案的议题,但也许我们可以面对它,不要再尝试走那条路。
”
作者:Alex Ritma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2022年8月30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五年前,马丁·麦克唐纳带着自己的第三部长片《三块广告牌》亮相威尼斯,该片不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更是横扫了英国电影学院奖,并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和山姆·洛克威尔带来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今年,麦克唐纳携新作《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再战威尼斯,与前作相比,这部黑色喜剧的戏剧性有所下降,将故事背景转移到了1923年的爱尔兰农村,讲述了两个男人的友谊突然结束,因为其中一个人认为另一个人实在太无趣。
这部电影在戈尔韦郡拍摄,该郡是麦克多纳许多早期剧本的发生地(就在他父母的家附近),也是布莱丹·格里森和科林·法瑞尔自2008年的《杀手没有假期》之后首次在银幕上重聚。
在接受本刊的采访时,麦克多纳谈到了自己「慢工出细活」的原因(以及担心《三块广告牌》的成功可能会迫使他投入到更多的工作中去),解释了他如何在故事发生前数十年就想好了这部新作的片名,并坚决拒绝了任何希望他执导非本人的剧本的制片人。
他还坦承,女友菲比·沃勒-布里奇给他的新作提供了反馈,值得庆幸的是,她很喜欢。
问:据说你在1994年就有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构想,那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一直在完善这个项目吗?
麦克唐纳:不是这样的,我想借此澄清一下。
我最早是想到了一个标题,并且试图以它为片名写一个剧本——实际上那时候的标题还是「Banshees of Inisheer」(译者注:本片的英文片名为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但它并未完成,我也不太喜欢,就把它抛在了一边。
但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标题,觉得它值得重新启用。
因此,大约三年前,我想出了一个适合这个标题的故事。
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和最初的想法没有关联,我甚至对它毫无记忆了。
问:这个片名显然与你此前的「阿伦群岛」系列戏剧相关,你似乎有意将他们组成一个三部曲?
(译者注:麦克唐纳以前创作了《伊尼西曼岛的瘸子》和《伊尼西莫岛的中尉》两部戏剧,阿伦群岛位于爱尔兰西海岸,这三个故事的发生地正好就是组成这个群岛的三个石灰岩岛屿。
)麦克唐纳:就其故事类型而言,这部电影确实像是三部曲的终章,它是一部以爱尔兰西部为背景的黑色喜剧。
但除此之外,它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问:故事的灵感从何而来?
麦克唐纳:我只是想写一个关于两个男人分道扬镳的悲伤故事。
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从《杀手没有假期》之后,我一直想让科林和布莱丹再度合作。
从那时起,我一直和他们保持着朋友关系,并且希望没有其他人能够把他们俩凑在一起,有一次差点就发生了,但最终还是没能成行,我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他们俩也一直想重聚,所以这就是这个故事的起源——「分手」的故事和这两个老朋友。
问:距离《杀手没有假期》已经有14年了。
你们这次的合作顺利吗?
布莱丹在那部电影里的下场可是有点惨。
麦克唐纳:他是自食苦果!
话说回来,是的,这次合作也非常愉快。
在八个星期的拍摄时间里,没有人发过牢骚,这很奇怪。
我爱他们,我们相处得很好。
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他们也没有任何明星的架子。
他们知道我仍然是一个资历尚浅的电影人,但也清楚我有一些擅长的事情——故事和人物。
而且他们知道我在乎他们所在乎的东西。
问:和你的其他电影相比,《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节奏和氛围似乎不太一样,它是不是和你的舞台戏剧联系更为紧密?
麦克唐纳:我不认为它与戏剧紧密相连,但我确实想拍一部比其他电影更安静、更收敛的作品。
这绝对不是好莱坞的风格。
它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欧洲电影的感觉,尽管我在拍摄的时候脑子里并没有这个想法。
但我很清楚要让风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它能像任何一部爱尔兰电影一样美丽。
因此,我们一直以此为目标,这也使得这部电影留有更多的空白和安静。
而且与其他电影相比,它可能没有那么多情节,更像是一个人物研究。
但我认为它和其他电影一样有趣。
问:这是你自《六发子弹的手枪》之后回到爱尔兰拍摄的首部电影。
你是否对此计划已久?
麦克唐纳:没错,拍摄地点离我父母的住处很近。
他们就住在戈尔韦郡的边缘地区,而我们在阿伦群岛的伊尼西莫岛拍摄,必须经过他们的房子才能抵达港口上船。
所以在周末我会去看看他们,这很棒。
戈尔韦郡是一个很适合闲逛的小城。
这很有趣,因为通常在电影拍摄现场,工作人员了解的是你过去的电影,但在这个片场,他们了解更多的是戏剧。
所以这不太一样。
问:这也是你自《三块广告牌》之后的首部长片。
当你凭借那部作品大获成功后,是否很难专注于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而不被噪音和大量邀约所扰?
麦克唐纳:实际上,因为我不是那种连轴转、不停地拍电影的人,而且我不太喜欢工作,当某部作品获得成功时,我担心的是它会让我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工作。
所以我没有太多你所说的忧虑。
我每年都会写一些东西,但那只是为了自己而写的,而不是受人委托。
如果它不好,我就把它扔掉。
我喜欢《三块广告牌》以及随之发生的一切,这是出乎意料的一次旅程,非常有趣。
但你确实要谨慎对待它。
我不觉得我必须以任何其他方式重复它,或是重复《杀手没有假期》。
坦白说,我根本不关心作品成功与否。
《三块广告牌》的成功太反常了。
我认为它只是出现得恰逢其时。
当时MeToo运动如火如荼,弗兰西斯的表演非常精湛,以及各种相关言论四处传播。
所以这种情况很难再发生了。
问:或许正是《三块广告牌》的巨大成功,人们对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种族主义者产生了不少反感,有人埋怨你给了他一个救赎的结局。
这种反馈会让你觉得不适吗?
麦克唐纳:作为一个一直反对种族主义并经常思考这一议题的人,我觉得这种看法很有趣!
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并不是少数人所认为的那样。
我完全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但我觉得那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进行解读。
我并非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他们,但他们似乎错把洛克威尔的角色看作是这部影片的英雄。
他试图成为一名英雄,但惨遭失败。
因此,我试图讲述一个关于我们把谁当作英雄或反派的故事,并且引发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
我觉得以种族主义者的视点解读这部电影的结尾有点过于简化。
但我能理解。
问:你一直都是自编自导,你有想过执导别人的剧本吗?
麦克唐纳: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
幸运的是,我一直都有积压的故事可以回看。
我也不认为自己将来会去改编别人的故事。
因为不经常工作,所以在空闲时候我总会写一些东西。
写新故事一种愉悦,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问: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戏剧搬上大银幕?
麦克唐纳:我坚决反对这件事。
尽管我说过讨厌剧场,但我确实认为你应该尽自己所能写出一部最好的戏剧,而不是着眼于把它置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
你必须尊重艺术形式本身。
而改编通常是捞钱的一种手段。
此外,我也觉得戏剧的故事讲过之后就没必要再重述了。
问:你的女友菲比·沃勒-布里奇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她会充当你的剧本的参谋吗?
麦克唐纳:算不上参谋,她通常会在剧本写完后读一下。
而且她很喜欢这个故事,这很棒。
问:她有给出什么建议吗?
麦克唐纳:没有,但她的赞许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问:你和你的哥哥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似乎一直保持着有好的竞争关系?
麦克唐纳:我不确定这算不算竞争,我们都希望彼此拍出好的作品。
问:不过你们俩都频频与布莱丹·格里森合作……麦克唐纳:他还从我这里偷走了拉尔夫·费因斯!
问:就像《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中布莱丹扮演的角色一样,你是否曾经因为某人无趣而与他绝交?
麦克唐纳:不会,他们只会偶尔让我恼火!
我保留着所有无趣的朋友。
原文链接: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martin-mcdonagh-interview-banshees-inisherin-venice-1235206905/
看很多影评都是把这个片当成男男分手片来看,对内战的提及也只是蜻蜓点水。
实际上多看英文影评,内战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是远方的历史事件那么简单,整个电影其实就是在影射内战本身。
导演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尝试直面战争的血腥场面(有很多类似的作品了),而是跳出战争本身来用隐喻和爱尔兰传统民间传说的手法营造出类似的感官体验。
爱尔兰内战发生于1922年6月—1923年5月之间,此时独立战争刚刚结束,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并组建了临时政府。
但是临时政府对之后爱尔兰是建立完全独立的共和国,还是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样变成英联邦国家之一产生了分歧。
本来是可以经过公平选举决定的事情,由于临时政府一些当权者的傲慢变得艰难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客出身的临时政府官员是亲英派;但在独立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爱尔兰共和军,则多由农民和工人阶级组成。
在公平选举之前,亲英派政客就开始逐渐搞手腕排除异己,和共和军代表搞割席。
这最终激化了两派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爆发。
很多前一年还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亲人好友,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必须视对方为死敌,兵戎相见。
多么熟悉的故事!
实际我们从影片标题中就可窥见一斑,Inisherin在盖尔语里实际是Inish-Erin,翻译成英语其实是Island of the Irish。
这个岛在现实中的爱尔兰是不存在的,是编剧假象出来的一个岛,象征着整个爱尔兰的岛。
主角两人的割席发生的莫名其妙,正如内战时社会的割裂,从现在看回去也发生的莫名其妙。
最开始,可能是简单无害的“文化人”的傲慢,但一旦话说出去了,继续按照自己的设定走下去绝不低头就成了一种男人的pride,所以就算最后成为死敌,也要老死不相往来。
而对于男主姐姐这样的人看来,一切仇恨的发展都无比离谱。
另外就是报丧女妖的设定,女妖在爱尔兰传说中是带来死亡的信使,但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岛上空,却一直没有降临。
从观众的角度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两位男主其一可能会死;但最后死的却是年轻的Dominick和男主的驴,这也象征着战争本身受害最严重的其实不是当权者,而是社会底层和下一代。
在男主全身心关注着为什么朋友变敌人的时候,他其实忽视了真的在绝境中挣扎的人(被家暴的Dominick)的处境,而没有给予他合适的支持,这也映射出战争影响的深远性,很多时候蝴蝶效应导致仇恨一旦被触发,就好比打开潘多拉魔盒,悲剧会一个接一个,这大概也是所谓报丧女妖类似形象的来源,就好比一个被悲剧占据的环境,总有死亡会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内战尽管只打了一年,其造成的社会的割裂却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都没能停止,在今天的北爱尔兰,冲突依然时有发生。
就好比男主两人虽然最终停火给了彼此基本尊重,但是两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在爱尔兰内战一百周年之际,这血淋淋的现实,还是需要每个人慢慢去消化。
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世界总是存在着两股相互抗衡的力量。
一是在世界荒诞无常以及精神存在危机之下所产生的悲剧力量,二是身处其中的人们为了消解这种沉痛,承受那些无法承受之重,进而武装的幽默力量。
不同于其他很多黑色幽默,马丁麦克唐纳的幽默永远不会来源于悲剧本身也不会让你逃离悲剧,更不会去粉饰悲剧。
作为“直面戏剧”流派的殿堂人物,他总是会让世界的残忍血淋淋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幽默则是人们选择去面对和承受悲剧的方式。
这种浓稠的悲怆在幽默的稀释之下,便蔓延出了一种独属于马丁电影的忧郁。
这种薄雾般的忧郁滋生于中世纪小镇布鲁日,被加州聒噪与刺眼的阳光所刺破,却又如春草一般渐行于密苏里艾比镇,渐远至离世孤岛伊尼舍林,还生在低云、远山与海浪的包裹之中。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重聚了《杀手没有假期》二人组。
年过花甲的Colm(布莱丹·格里森 饰)产生了对于死亡的深层恐惧,他渴望像莫扎特那样,通过艺术来达到另一种更加永恒的存在,于是他选择与Padraic(科林·法瑞尔 饰)割席。
后者身上有着桃源居民的赤子之心,然而却缺乏文化教育。
印刻在人类身上的群居DNA使得他不得不通过分享生活琐事,进行永不休止的无意义交流,进而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到精神能量,用于抵御人类最原始恐惧之一:孤独。
而马丁还巧妙的将Padraic对于孤独恐惧的坦白嵌入到了一场博得全场哄然大笑情景之中:Padraic捉弄Colm新朋友:“你的父亲被车撞了,情况很严重,你赶快回去,否则他将孤独地死去”;“什么!?
我的父亲快死了?
”“不,比死更糟糕”;“还有什么比死亡更糟糕?
”“孤独”。
Padraic对于Colm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侵蚀,至少在Colm看来,是他通往精神殿堂的最大阻碍。
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充满了各种人物的冲突与对立,然而这些对立从来不是简单地建立在传统意义的好坏之上。
戏剧导演出生的马丁深谙这个世界的复杂,有时人们仅仅是各司其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却业已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杀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心中都存在着善良、尊严、悲悯。
于是自杀,或者说一方甘愿接受另一方的制裁在马丁电影之中总是存在,观众看着剧中人物明明做着正确的选择,却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毁灭。
造成原本井然有序的和谐世界失调的悲剧源头往往缺席于电影之中,电影只留下承受着不同痛苦的无辜之人自相残害。
在马丁以往的电影里,这个缺席的第一因或是命运弄人,比如《杀手没有假期》里的误杀小孩,或是世道惨酷,比如《三块广告牌》之中女儿的奸杀。
然而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之中,马丁将一切都回归到人类自身之中,推到多米诺骨牌的不再是任何一个外部因素,那仅仅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产生了一种新的领悟。
他最大化地减少了外部的偶然性,却增添了许多的无力与悲情。
环境对于马丁麦克唐纳来说向来都是个重要元素,在他所拍摄的四部长片之中,三部电影的名字都出现了地名。
而爱尔兰的偏远小岛伊尼舍林,犹如一个“不知魏晋”的遗世之地,是马丁麦克唐纳思想实验的理想场所,是两种不同存在危机惨烈的内战战场,叔本华的名言“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成为内战双方各自的旌旗。
伊尼舍林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地理空间,而是人类的灵魂空间。
“伟大的剧本是将人物的灵魂放在火上烧”,片尾熊熊的大火,正是对于小岛这个灵魂的煎烤。
而故事所发生的时间1923年,正值爱尔兰内战,微观个体与宏观世界在小岛内外同时上演着自相残杀。
炮弹的轰鸣时而回响在小岛的上空,而哀怨清遒的爱尔兰民乐飘逸在背景音乐之中,二者交替着为这场注定没有胜者的双重内战做着凄美的注释。
长歌之哀,胜于痛哭。
第95届奥斯卡将于3月12日正式颁奖!
有人说,纵观入围本届最佳影片的10部电影,最有胜算争夺头奖的还是《瞬息全宇宙》和《造梦之家》,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部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估计只能屈居第二梯队。
第95届奥斯卡提名者大合影当然,这部电影能够囊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在内的九项提名,无疑也是今年奥斯卡的重头戏。
其中最没悬念的应该是科林·法瑞尔,已然被很多影迷锁定为新任影帝,除非奥斯卡再玩爆冷。
随着奥斯卡颁奖日益临近,针对本片的讨论也接近尾声。
我们借此来总结一下影迷们对这部电影的不同声音。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才是真正的“分手的决心”,不仅仅因为有切手指的剧情,更在于决心背后对人生孤独本质的思考。
而极具寓言性的岛屿的设定,则让很多影迷想到《狗镇》;也有影迷说,这是《风吹麦浪》的另一种表述。
但也有人认为,马丁·麦克唐纳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就是冲着奥斯卡拿奖去的。
无论是影片的情节编排,还是演员们的表演拿捏,都能让人看到“奥斯卡”式的打造痕迹。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故事可能更适合戏剧舞台,而非电影银幕。
相信很多影迷都已经看过这部电影,无论你喜欢与否,不妨再来复盘一下。
如果你有任何新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 多尼达克帕瑞克最好的朋友不再搭理他了……影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以这样一个略带玩笑稚气的情节拉开帷幕,一如《三块广告牌》里麦克多蒙德买下荒凉公路边那块无人问津的广告牌,从而为整部影片埋下一个并不紧张严肃、却又挠人心痒的悬念,同时借此宣告了影片在马丁·麦克唐纳这里绝对的创作归属权。
影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在去年的“奥斯卡新前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次亮相时,便曾收获过不俗的反响,马丁·麦克唐纳还拿到了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编剧。
男主科林·法瑞尔则凭借本片斩获威尼斯影帝,后又在第80届金球奖上夺得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
回望去年年末大大小小的颁奖和媒体评选的年度电影榜单,几乎都能看到《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身影。
科林·法瑞尔荣获金球奖影帝那么,麦克唐纳能否一雪2018年《三块广告牌》除表演奖外的其他奖都惨遭奥斯卡snub的前耻,老搭档科林·法瑞尔又能否荣膺第95届奥斯卡影帝,似乎都是可期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无论《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在奥斯卡上的奖运如何,它都无疑是一份电影人献给影迷们的美好礼物。
跟以往一样,帕瑞克照常来到科尔姆家,想邀请他去酒吧喝酒闲聊。
窗子里背对着帕瑞克的科尔姆若有所思地抽着烟,任凭帕瑞克如何呼唤,就是毫无反应。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关系亲密无间的朋友。
但今天,一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酒吧遇见时,帕瑞克主动向科尔姆求解。
但科尔姆的回应却让帕瑞克感到更为苦恼:“你没有做对不起我的事,我只是不喜欢你了”。
原以为只是玩笑,但科尔姆”分手的决心“却一步步将帕瑞克逼进了死胡同。
自此,帕瑞克便三番五次地找科尔姆麻烦。
不堪打扰的科尔姆被迫做出令人咋舌的决定:只要帕瑞克找他说一次话,他就剪掉自己的一根手指。
帕瑞克深感震惊,却无力挽回。
看着魂不守舍的帕瑞克,身为妹妹的西布安很不是滋味。
自从父母去世后,兄妹俩共同生活已有八年。
因大龄未婚,西布安没少被岛上的人议论,目光短浅的岛民们根本不懂热爱读书的西布安内心的理想和坚持。
帕瑞克是西布安在岛上生活的唯一理由。
眼下,她不仅要为帕瑞克的事情烦恼,还要为自己是否该接受梦寐以求的岛外工作邀请而发愁。
因为她无法想象,如果她离开这里,心智不成熟的帕瑞克该如何独自生活。
除科尔姆和西布安,帕瑞克并非真的没有其他朋友,至少多米尼克算一个。
这个长期遭受父亲毒打的可怜男孩,很愿意倾听帕瑞克的苦恼,同时还迷恋着帕瑞克的妹妹。
但帕瑞克对多米尼克的殷勤并不领情,毕竟没有人愿意跟傻子一块儿玩。
1923年的伊尼舍林岛上,时不时地回荡着从岛屿对岸传来的枪炮声,一袭黑袍的报丧女妖如游魂般走来走去,但所有人的生活仍在继续。
帕瑞克、科尔姆、西布安和多米尼克,他们都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叛逆所造成的代价……
难抑的怀旧或许是上一代男性导演的落幕正在无可挽回的加速,又或许是疫情时代每个人对自我生命体验的重新认识,“怀旧”似乎正在悄然成为很多男性导演们创作的主旋律。
虽然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统计学上的依据作为支撑,但我们仍然能够从近几年世界影坛最辉煌的电影成果中瞥见这趋势。
尤其是2022年,“怀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爆发性现象。
林克莱特在新作《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中,带领观众们回到那个被“升空梦”所环绕的令人感慨的童年;PTA导演的《甘草披萨》则是属于70年代的青少年情怀。
林克莱特《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
PTA《甘草披萨》早已在好莱坞扎稳脚跟的亚历桑德罗,带来一部回归故土墨西哥的《诗人》;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通篇都是叛逆又迷影的人生经历;詹姆斯·格雷的《世界末日》则重返80年代童年记忆里那个美国犹太家庭的苦痛岁月……
亚历桑德罗《诗人》
斯皮尔伯格《造梦之家》
詹姆斯·格雷《世界末日》显然,影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同样是一部带有强烈怀旧性质的、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体认中寻找旧日痕迹的作品。
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这对爱尔兰主演继《杀手没有假期》后的回归,以及影片背景虚构的爱尔兰小岛,都是怀旧的明证。
在《三块广告牌》大获成功后,马丁·麦克唐纳还是毅然地选择重回爱尔兰拍电影。
尽管麦克唐纳出生于英国伦敦,但这里才是他的爱尔兰裔家庭的原点。
对爱尔兰的认同感,不仅是他孩童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贯彻了麦克唐纳的整个戏剧和电影生涯。
因此《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几乎是一次必然性的创作。
电影拍摄于疫情时代,也更加难掩其中怀旧的意味。
没有硝烟的战争某种程度上,影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其实是一部与陀螺导演的《潘神的迷宫》异曲同工的电影。
正如大多数的评论所指出的,影片中“好友绝交”的情节影射的是爱尔兰内战,它所选定的时间(1923年)、空间(爱尔兰的岛屿)都足以回应这个影射。
作为在戏剧界深耕多年、成绩斐然的剧作家,麦克唐纳巧妙地借用伊尼舍林岛上两个亲密好友彼此决裂的故事,四两拨千斤地复原了爱尔兰内战中“上到整个民族,下到家庭内部”因不同政见而最终分道扬镳的境况。
爱尔兰内战爆发于1922年6月到1923年5月之间。
尽管英国1921年签署的《英爱条约》承认爱尔兰的独立,但条约中却规定,爱尔兰独立是基于作为大英帝国中的一个自治领地,英国君主仍作为国家元首,而非独立战争中的民族主义者所希望的独立共和国。
于是,条约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爆发了冲突。
两位主角科尔姆和帕瑞克,对应于爱尔兰内战中的所指,便即刻变得清晰起来:在影片中,科尔姆首先斩断了与帕瑞克之间的友谊,他认为,曾经和帕瑞克度过的酒吧闲暇时光都是在浪费生命,他此刻只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科尔姆是这段友谊中掌握着决定权的一方,也是指摘他人生活意义的傲慢者,他代表的显然是临时政府掌权的亲英派。
而帕瑞克的善良是得到周遭人首肯的,但同时大家又都觉得他有些傻气和固执。
他在与科尔姆的这段关系中不断妥协,乃至最后走向报复的地步。
帕瑞克对应的显然是反对条约的共和军。
共和军多由工农阶级组成,他们身上的品质以及遭到亲英派背叛的命运,都与帕瑞克的人设相重合。
爱尔兰内战虽然只持续了短短一年,却对整个爱尔兰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造成了家庭和民族内部难以复原的裂痕。
而在影片中,科尔姆与帕瑞克的绝交事件,也终于在帕瑞克烧毁科尔姆的房子、科尔姆失去五根手指后,迎来了短暂却有些悲伤的和平。
自此,岛屿对岸的枪炮声终于匿迹。
永恒的困境对爱尔兰内战的解读,仅仅只是《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电影文本所呈现的一部分而已。
这部电影的创作野心和迷人之处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此。
在麦克唐纳创造的这座名为“伊尼舍林”的看似美好惬意、实则衰败不堪的小岛上,发生的是人类永恒的困境:如何对抗生活的平庸和痛苦,如何确立自我的中心地位。
对科尔姆来说,帕瑞克意味着一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简单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固然很快乐,却难免是平庸的,甚至可以说是堕落的。
想要创造生命的伟大意义,首先救是拒绝生命的平庸化。
有着留名乐史的抱负、却又时日无多的科尔姆,必须毅然决然地拒绝帕瑞克。
然而,拒绝平庸的代价一定是痛苦和不被理解的。
所以,“剪手指”也就成了焦虑的不甘平庸者们最为普遍的手段。
但科尔姆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过激的方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逃避,他实际上并没有摆脱生活的平庸。
帕瑞克则是一个完全岛民化的形象,他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所有岛民都认为理所应当的生活。
曾经的那个科尔姆,是帕瑞克仅剩无几的确认自我的一种方式,他在“独特的”科尔姆这里享受到了快乐和平等。
而科尔姆的绝交,并不单单是不再做朋友那样简单,还意味着帕瑞克此前的生活遭到彻底的否定和嘲讽。
因此,哪怕科尔姆以“剪手指”作为威胁,帕瑞克却仍旧选择屡次进犯,试图以此来挽回平庸者的那份尊严。
帕瑞克对抗平庸的方式是成为平庸者当中的一部分,因为当所有人都平等地平庸着,那平庸就不再是人类的烦恼。
妹妹西布安选择从原有的环境压力中逃离出来,离开小岛寻求新生;可怜的多米尼克因求爱被拒而落水溺亡,结束自己麻木而痛苦的生活……影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中四个最关键的角色,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摆脱生活的平庸和痛苦,得到的却多少是个令人遗憾的答案。
在人类永恒的困境面前,智慧如马丁·麦克唐纳也终究无法欣然作答。
但至少在看完《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后,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要面对生活的平庸和痛苦!
作者|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起来郭冬临在台上对冯巩唱的“我请你离开,你快点儿离开,你还不离开,离开~~~我!”
黑色幽默,和妹妹共情了,想逃离这个荒谬的世界。除此之外,影片是跳着看的,没那么喜欢。男主演的不错,但是这个角色太烦人了,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
气质上特像是一部四五十年代的英国“伊灵喜剧”(Ealing),以及大卫.里恩早期电影那种调,像所有“伊灵喜剧”一样天真和古老,只是生在了当代。能想到的对标片是迈肯德里克的《荒岛酒池》(1949)。
凌晨三点半追飞机连滚带爬赶上的第一场,也是开了两天盲盒下来最喜欢的一场,谢谢马丁麦克唐纳。人类就是这么无聊又愚蠢又善变,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发动战争切掉手指自尽于湖里;但是人类也有音乐会思考和动物联结出真诚的爱。let’s pretend banshees, sit back and observe
——剧情很沉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佩服自己竟然看完了它!——两个老男人的相爱相杀!——垃圾字幕翻译减了一颗星!
看这片子真是一种煎熬
剧作较《三块广告牌》更加实用主义,人物关系看似反复拉扯,实际上皆为独角戏,一问孤独二问媚俗三问自由四问死亡,命题的反刍令人物走向闭塞,结局纵火已然是强弩之末,以达成最后一次物尽其用。
这种寓言故事不知道好还是不好
三星半。
无大语,庸俗存在主义与蛋疼政治寓言。
直男分手,小鸡互啄,爱到心碎,覆水难收,手指给你,孤独还我,烧场烟火,天空海阔。
下次再看这种无聊的电影,我就切断我的手指。
《杀手没有假期》的欢喜冤家时隔十几年再次合作,马丁这次选择非常直接地用二人关系影射当时爱尔兰和英国的仇恨。伊尼舍林是个封闭的小圈子,与对岸的战争保持距离,但同时永远没有发展前景。Colm遇到了中年男人的存在危机问题,想拼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音乐作品,却记不清莫扎特到底是哪个世纪的人。用断指来宣誓权威,但其代价是丧失了正常演奏音乐的权利。断指意外地杀害了Padraic的伙伴,也让Padraic用纵火去发泄自己的愤怒。二人之间的大战已经开始,至于如何平息战火,只能交给时间。或许还能站在Padraic的角度思考生存问题。为人友善,固守自己的小圈子也是幸福的来源之一,但当身边的伙伴一个个离去时,又该如何直面内心当中的孤独。他们都没有离开的决心,只能通过一次次伤害书写自己的传奇。支离破碎之后,一切如初。
我们都在岛上 带着各自的忧愁和孤独 互不理解地活着
#2022威尼斯# 最佳编剧+影帝。看完感觉这奖发得真是顺拐,以及这片子真跟马丁麦克唐纳之前片子没法比……虽说放在1923年爱尔兰内战期间,用这俩男主的关系做了个比喻——但也太直给了吧!而且真的有把战争复杂历史背景简单化喜剧化幼稚化的倾向……疫情下就拍了个这,这创作力衰退也太严重了……以及确实,导演在电影视听语言上还是没啥长进。
村民的见识-03/04/23 at AMC Kips Bay 15
奥斯卡配不上这么迷人的电影。
就说郑爽看到Colm都得尊称一声疯批大佬
莫扎特是18世纪的(让你装逼!)昨天还是朋友今天就要分手(烧死你个狗日的!)姐姐有没有可能你也喜欢我(没有?好的那我可以去死了)男人喜欢男人很常见(神父你真的不是在说你自己?)我的驴我的驴我的小毛驴啊!!!实际上一点都不荒诞,封闭停滞的生活中,情绪无限波澜:绝交、单恋、纠缠、怨恨、复仇、你侮辱我可以但不能侮辱我的宠物——这就不是我们现在么!
Colin Farrell出现的每一分钟你都能感觉到他在演戏……这或许是因为故事的最表层即是不成立的,人物无非是一些符号,甚至动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