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在看完二战题材的影片后心情如此复杂。
说起战争,太多的战火和硝烟,大多数这方面的影片都是利用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人们感觉到战争的残酷,破坏和毁灭。
我认为这类型里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不过这也算是大成本的制作,他们有钱这样折腾。
《Saints. and. soldiers.》(中文译做《圣战士》或《冰雪勇士》)的视角比较独特。
一开始德国兵枪杀战俘就已经届定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
在非正义的背景下,观众自然多了对逃离出封锁的士兵的同情。
而且他们只有5个人,在此之前并不相识,但是相同的处境让他们很快结成联盟,相互依赖以保存活。
英国飞行兵的出现,让大家承担起护送情报的责任。
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战争给每个身在其中的人带来的内心冲击也随之暴露出来。
迪克一直笼罩在战争幻想症的阴影下,被他误杀的两个妇女和四个儿童让他完全陷入了内疚和自责里。
当看到一个手握枪支、训练有速的士兵因为在幻觉里看到一个破损的玩偶而惊慌无助,并且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谴责时,震撼了。
战争的恐怖并不只表现在一片片的废墟上,灵魂的不安是最无法接受的。
迪克随身带着《圣经》,希望从中得到救赎。
广阔的树林,漫天大雪,希望仅仅寄托在一本书上。
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
这部电影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在于5个人临时组成的小分队内部的矛盾。
本以为在敌人的威胁下,这是一个很和谐的小组织。
可是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保护圈,他们并不轻易打破这层透明的膜。
卫生兵的自私胆怯、英国兵的些许高傲,都在结尾时有彻底的改变,而这种转变又正是因为他们内部的磨合所致。
彼此依存,相互矛盾,从中得到净化,当这些同时发生,并且是发生在相同的人身上,人物形象就立体的展现出来了。
结尾处,迪克因为掩护战友,被敌人击中。
他中枪时,双膝跪地,两手张开,面向天空仰面倒下,临死前眼前浮现被他误杀的六个人。
整个镜头看上去像是受难的基督徒的形象,而虔诚的他身上却穿着德国兵的军服。
那么,他是在祈祷胜利,还是在忏悔罪过?
迪克牺牲后,被他掩护的卫生兵把那本《圣经》放在了自己身上,并且为一个不相识的德国人治疗。
迪克曾经说过,他们只不过穿的服装不同而已。
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的心已经被迪克感化。
战争带给人们多样的体会,残酷中也能涤净灵魂。
二战,在法国,冰天雪地里。
从德军屠杀战俘的枪口下逃脱的四个美军战士,一个医疗兵,一个有战争疲劳症的传教士,一个中士,一个只是擦伤装死逃过一劫的吻痕。
在树林里艰难行走,寻找栖身之地。
后面碰到坠机的英国飞行员温利。
温利有新侦察到的重要情报,要送到盟军指挥部,四个人决定护送温利,将重要情报送到,为了更多大兵的生命。
这些人物,都性格鲜明,善良勇敢。
哈烟哈得很的吻痕,鬼精又幽默的飞行员,沉着的中士,专业的医疗兵,还有饱受内心折磨有着战争疮伤和战争疲劳的传教士,中间他们讲起自己的大秘密和美好生活来放松精神。
护送之行并不顺利,天气恶劣,不时遇到小股德军,也有温暖的法国女人。
从法国女人家出来,最沉着的中士被德军一枪毙命,温利腿部受伤,吻痕保护温利挂掉,在曾经被放走的德国战俘的帮助下,医疗兵和传教士还有飞行员扮成德军,开着车冲出了德军封锁线,传教士被射杀,但在盟军和他的掩护下,医疗兵和温利将情报送到了盟军这里。
我觉得这个片子给人很好的反思。
男主角对德国人有那么好的回忆,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永远都不用用枪对着他曾经热爱过得民族。
他们只不过都是在完成自己对国家的义务,谁是战争的罪人呢?
只不过是那些利用战争来换取利益的人。
还有男主角读的那本书不是圣经。
好像我们很怕人家输入价值观,于是自己也努力拍一些主旋律来,分发了票让大家看,让大家觉得票房一点不输人家。
美国大片看了不少,这部感觉特别主旋律。
不像大兵瑞恩或者兄弟连,这部电影的制作处于二流水平,不过它倒是很完全的暴露了美国的价值观。
以有限的战争认识来观看本片,里面的人物塑造的虽不够丰满,但各个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有好的枪法却精神几近崩溃,临时的团队里有粗人、狡猾者,还有讨人厌的英国佬。
从这一点看,人家也是要均衡的设置人物,并突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最后,主人公不是英勇的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吗?
对待德国人,人家的态度显然更加理性,不是说打赢了就赢得了一切。
那个被俘的德国人回过头来帮助盟军,显然是人性光辉的闪光。
然而,主旋律还是主旋律,德国和美国对待战俘的对比,凸显了美军的人道。
考证一下本片的原型故事,也许比片子更闷,没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战争本身,尤其是局部、细微的地方,对于一个或几个战士来说,应该就是这样平淡的。
小兵,只有眼前的一点视野,没有将军元帅的宏才大略。
所以,主旋律就是从小处看大局,表现盟军的不怕牺牲,让观众动动脑子,使得观众认为导演是尊重观众智商的,是好导演。
最后,这部片子里没有女人!
如果非要把那对法国母女加进来,至少人家没有给她们表现一点感情的机会。
她们只是出于感谢而送来了面包,多么可爱的人民。
在任何战争片里,如果出现一两个薄施粉黛或者浓妆艳抹的女人,我以为都是对战争本身的亵渎。
女英雄也应该是满身炮灰的,她可以谈感情但不可以在炮弹横飞的地方谈。
看电视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不如去读史书,然后自己想象。
如果想象力都要被人强行霸占,活着又有什么用。
背景1944末德国阿登反击战,被德军俘虏的美军们估计不是马尔梅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试着对换角色:美军俘虏德军,德军起哄逃跑,美军也会开枪吧?
(这里没道德制高点或违反战争法问题吧?
)在这样的基本背景下,主角们逃走并开展了一系列故事。
并不想阐述什么美国的价值观,因为我不知道美国价值观具体指什么。
我只想表达通过此片体会到的,向善的观点以及自己对于其中部分问题的思考。
试想啊,当下,你有着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作为国家义务我们不得不服从,无论法律义务或道德义务。
离开温暖而熟悉的家庭,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危险而陌生的环境下战斗。
人性从来都不是天生善或者恶的,人作为动物,拥有着最基本的属性——自私,于是,在前线这恶劣的环境下,资源的匮乏、战友的离去、生命的消逝无一不在威胁着每一个在前线战斗的士兵。
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的吝啬与精明不正是在这自然世界中我们应有的样子吗?
感激纯真的善意。
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战争,战争只不过是生活中冲突的放大。
对于生活中每个人的快乐与不满、欣喜与悲伤、大度与吝啬,如果愿意,都是可以理解的。
被侵略国的法国妇女对被俘德军的善待、旧时熟人相见时的欣喜、共度磨难的队友间友情的建立,这些作为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超脱战争所给我们塑造的仇恨与利益冲突,才是最最本真的,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斑斓色彩。
其实,成功与感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的琐碎与牢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五味陈杂,可我们总自然地希望没有悲伤,快乐满满。
战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秩序的产物,战争只是冲突的典型代表,在秩序与规律的约束下,面对它们,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与反抗,坦然面对,冲着我得爽,我爱的人也得爽,有资本了,大家一起爽的目标,理解他人、自尊的前提下尊重他人,尽己之责,去做自己有能力达成的事,这便足以。
超脱,是我们的成精之路,正如剧中迪克临走时眼见被自己误杀的妇女小孩、军医内心放下了意识形态的仇视,平等对待俘虏。
一直在思索《我们的父辈》中,弟弟最终选择赴死,除了告诫在场被洗脑的年轻人的现实原因外,更多的,大概是内心的超脱吧,身处大染缸中,内心对于污秽的持续抵触与无力反抗,最终,还是抚慰了一把内心,还能顺带拯救一批无知少儿。
不过还是得自己去死,唉。。。
所以我觉得啊,就算生活中辣么多烦心事,但一想,世界充满着这么多希望,饿了可以吃饭,困了美美睡一觉,无聊就开黑玩游戏,没钱了就努力挣钱,这些种种的希望便告诉了我啊:活着,真好。
N年前上海电影节期间看的,情节差强人意,典型的意识形态片。
不过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片哪天也能拍成这样让观众去自己购票观看,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好几篇影评说本片是老美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因此评价不高。
并且,如此一来,甚至应在观片时对此有所警惕。
如果本片真的有“意识形态”输出,最明显的一条大概就是“善待俘虏”了。
这不也是共军一向所自我标榜和大力宣传的吗。
既是本土也认同的“普世价值”,何来意识形态输出?
退一步说,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是让人向善的,那就算真是老美在输出意识形态又能怎样?
宁要公产草,不要美帝苗?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海报上那一排的的橄榄枝给迷惑的,看完下定的第一个决心就是要把导演名字好好记住,以便今后能够及时绕行。
客观讲,如果这部电影产生于1973年而非2003年,就还不错,而03年的大制作还敢于如此糊弄平庸毫无创新就完全的不可原谅。
尤其是情节方面,无论是内部人物矛盾的成对设置,还是借住别国平民之家的温暖枝节,或者是路遇战前敌对旧识,或者误伤平民而导致的心灵忏悔,都可以在之前的影片里找到同类项,这也是我不得不鄙视导演的原因所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部重复片或者烂片对于大众时间的杀害实在过大,此类导演比犯罪者其实毫不含糊,理应按程度治罪。
本片试图对人性进行挖掘,对战争中的敌我关系进行思考,但不够深入。
也许故事本来就不够精彩,所以本片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卖点,唯一感觉就是冰天雪地好冷,和敌我的彼此包容,战争对人性的冲击。
这些别的片子都拍烂的概念,绝地三尺的题材。
到了这片,给人感觉也就是一个二战老兵,在冬天和我们说了一个很普通很真实的个人经历而已。
我看的不全,感觉一般,我看的版本配有中文,但是和英文混到一块儿了,感觉怪怪的,没看完 但是看了一部电影,记录到豆瓣来,已经是一个下意识的习惯了,来了发现有点BUG,所以改了一下,就此给管理员发了一个帖子,今天上午进来,已经改完了,佩服的。。。
五个美军和一个英军与德军的小局部战斗。没有激烈的大场面战争,更多着眼于刻画每个士兵的内心和战争带来的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不过就是穿着不同国家军服的人。我们曾经是朋友,战场相遇,那份情还是无法让人割舍。放过你也救了我们。最难忘的镜头,英军给即将死去的美军点烟,一边说着对不起。吝啬的英军早干嘛去了。
不够刺激啊。。
一般
穿上军装再赌人性是令人困惑的,虽然军装包裹的是一个个年轻的普通人;除非敌人放下了武器。
tv6
嗯,应该是在电视上看过的
之前看过的二战电影相比,这一部只能算是战争洪流中的一段小插曲,单线程的剧情加上扁平的人物塑造,是一部比较平庸的作品。电影围绕着“救赎”展开,关于自己、战友和敌人的救赎,因此影片译作《圣徒与士兵》或许更为贴切,还有第二第三部,有机会再看。
战争场面不够激烈,可是深入刻画到了5位士兵的内心世界,满怀人文主义。
和爸爸看这片的时候讨论中国拍的战争片,士兵永远是没有人性不怕死的,而美国就喜欢拍颂扬人性的战争片
剧情很多不合理~~~有些假~不过我是看军服去滴~
胜利者不仅在道义上至高无上,还要用各种「圣人光环」自持来彰显自我的完美,对于战争中每个人自我的善恶选择是一回事,以通俗电影来自我标榜反而是一种矫饰之罪。
二战真是永不枯竭的宝库,“圣徒与士兵”使主题一览无遗,可谓并无新意,但人家总能拍得这么四平八稳,人物鲜活。
除了战争还有人性
it is this less
标配的二战小队执行任务模式,外带点文艺反战宣传,小规模战争场面调度还算不错。
没想到五月第一个周末的晚上看了这样的一部片子,也许是很久未看战争片未去思考什么,在本子上写下了两句话:1、他们大多数人就像你和我,只是穿不一样的军服。2、如果恨他们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儿,那就恨吧。对于第一句话,我一直隐隐约约的一个观点是,战争只是少数人的战争。竟然写不下了...
没啥好看的,浪费时间
老套路了
剧情有几处不是很合理,局进行的也比较平缓,矛盾效果不是很突出,有些无味。
四个老美俘虏加一个跳伞英国佬,敌后逃生自救故事,只是为什么要欺负大壮,救了你一根烟也不给分一根,非要最后为救你挨一枪才给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