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24,雾都孤儿,第41部腾讯视频,时长130分钟,2005年上映,豆瓣8分
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长篇写实小说《雾都孤儿》同名改编。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改编得很好,很吸引人看下去,一些细节的对比也处理得很好。
这个时代背景,充分体现欧洲的贫富差距悬殊,富贵阶层衣着光鲜亮丽,大鱼大肉。
而底层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食不果腹,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导致有些人弃养孩子,把孩子抛弃在孤儿院。
而在孤儿院里的孩子,也得不到善待,依然被饿着。
这部片子的故事线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他的求生、逃亡、遇到恩人的过程。
第一阶段:求生。
在一个收留所里吃不饱、在一个棺材店里当学徒。
在收留所里的时候吃不饱,被推出来说话,引起管理层的不满,于是,把他低价卖掉。
在棺材店里的时候,被另外一个年纪大的男生霸凌,被误会,被店老板揍了一顿。
第二阶段:逃亡。
他在街上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比他的男生出现了,类似于把他“带入门”了,正式加入丐帮。
在一个丐帮里,遇到了一群比他大的人,教他如何偷别人的东西,教的都是一些偷鸡摸狗的行当,当然,他们也有给他东西吃。
第三阶段:遇到恩人。
老婆婆帮助他,南希帮助他,一个好先生帮助他。
他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在去伦敦的路上又饿又累,晕倒了,遇到了一位老婆婆,给他弄吃的。
南希不希望这个男孩子成为坏人,她偷偷通风报信,希望老先生能解救男孩子,只可惜,南希因此被坏蛋打死了。
老先生遇到男孩子的时候,他说男孩子是无辜的,不是小偷,还把男孩子带回家了,悉心照料,给他好的教育。
最后,老先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把男孩子从狼窝里解救出来了,让他再也不用担心害怕了。
情节还是老故事,地球人都知道。
画面色彩和摄影角度都很讲究,感觉像传统的俄罗斯油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虽然里面的人还是脏脏的,但是脏得好看,凝重。
“几天以来,哀愁似乎已经占据了这个心急的孩子那双忧郁的眼睛,不管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都笼罩着一层阴云,这种忧愁已经魔术般地烟消云散。
绿叶上的露珠闪出更加晶莹的光泽,微风伴着一支更加美妙的乐曲从绿色的叶片中间飒飒穿过。
连天空本身也好想更蓝更亮了。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境产生的影响,它甚至会波及外界事物的形态。
人们看到天地万物和自己的人类同胞,大叫一切都是那样阴暗、消沉,这并非没有道理,但这种阴暗的颜色只是他们自己带有偏见的眼睛与心灵的反映罢了。
真实的色彩是十分美妙的,需要的是更加清澈的眼光。
”--狄更斯 《雾都孤儿》文学和电影·本身来说其实区别挺大的。
我通常认为文学稍微更胜一筹,文字给人的想象其实并不是电影一定可以拍出来的那样。
所以改编文学作品的影视一直就饱受诟病,原著粉肯定或多或少会对改编的文学影视剧作有些不满,这也是正常的。
改编文学作品的影视存在风险,但总有导演能够把它拍的经典。
其中好评度最高的应该当属《哈利·波特》了,但这次我不评价它,我们来谈一谈狄更斯的著名作品《雾都孤儿》改编成的电影。
接手《雾都孤儿》的是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最近的新片《我控诉》正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参展呢,目前场刊评分也挺高的。
至于波兰斯基,完全不用担心于他的导演技法。
他特别擅长运用特殊的镜头来塑造画面,给观众强而有力的震撼。
这里提一下波兰斯基对“电影解读”的态度。
他说导演最好没有明确的解释,因为电影要表现的没有“正确答案”,让观众自行探索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波兰斯基对本片声称“弃暗投明”(意思是波兰斯基电影的拍摄风格都挺黑暗的)是为了他的两个孩子,(“我不想让他们像上次那样,看完钢琴师说没有哈利波特好看”)。
但本片如果不加黑暗、阴郁的氛围,怎能还原出19世纪初期的伦敦呢?
我们都知道狄更斯是一个写实作家,写作风格幽默泼辣,又充满感伤的情调。
在揭露社会的丑恶面孔的同时,也有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我们一起来看看电影《雾都孤儿》里的表现吧。
像一本精装书籍打开页的片头结束后就是灰色调的,灰色的是乌云密布的天空,是潮湿的泥土路面和房子的外墙,也是孤儿们的灰色衣裳。
但一会儿过后,去变得格外的刺眼,那是贵族们金碧辉煌的餐厅。
吃不饱饭的童工所,在长镜头的抽绳过程中夸大了那一群孩子的可怜,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牺牲个体而让大家都吃的饱一点点。
当奥利弗仍受不了饥饿而找管家要一点点吃的时,当我们随着俯拍镜头看着奥利弗用小而略有沙哑的声音说道“please ,sir, need some more”。
这个时候我们会带着怎样的主观色彩去看奥利弗?
这是一个存在于文学和电影的一个共同的思考,他有多可怜,我们就有多么同情小小的奥利弗。
当他被电影中的众多角色欺负,我们唾弃这些恶人,当他别好心人帮助,我们也会为之赞扬。
如果都是善和恶,这样两种人性。
那么人物必定都是过场角色。
在《哈利·波特》里哪个配角让你印象最为深刻,你可能会说是斯内普教授。
但在你看完《雾都孤儿》时,你也许会说是南希、是机灵鬼、或者是费金,他们都有人物弧光。
在电影里,金斯利演的费金确实挺好的,那种外在和内在的丑陋,小人心肠,他恶,但不如比尔。
在奥利弗没有被抓走之前,费金的小破屋可是奥利弗从小到大唯一感受到温暖的地方,这里没有欺凌和侮辱,只有来自底层最最真实的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显而易见的本片坎普风格的片段,就是费金和其他三个小孩“做游戏”(演示如何偷东西)给奥利弗看的时候,像一场滑稽幽默的舞台剧。
虽然这里破旧,门口的小巷在每天的早上都是杂乱不堪的肮脏,但在这里有热的烤肠和暖心的酒,还有像朋友一样的欢声笑语。
当我们看完整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导演带入一种关于人的渺小的生命的思考。
也许遇见好心人的奥利弗是幸运的,但那些与奥利弗差不多大小的“小偷”朋友们呢?
他们的人生还长,但要怎么经历呢?
也许就像《双城记》里那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它所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好也有坏。
“so green”这是影片中说奥利弗的话,他真的如此天真可爱,一双纯真的眼睛干净又透亮,而我们的视角其实就在他的那双眼上,看着雾都的社会万象。
《雾都孤儿》能用华丽的场面调度带给你想象的场面,能用镜头语言带给你“阅读”之后的思考。
被其中的一些画面震撼,也被多彩的人物吸引。
这就是一部特别特别棒的文学改编电影。
“欢乐与忧伤交汇在命运之杯里,然而其中绝没有辛酸的眼泪因为就连忧伤本身也已冲淡,又裹在了那样甜蜜、亲切的回忆之中,失去了所有的苦涩,成了一种庄严的快慰”微博:24FILMS_电影胶卷微信:lovefilm知乎/豆瓣/今日头条:24FILMS微信公众号:24FILMS
如何能够保证我们不受死亡的威胁,生活对我们步步紧逼,有的人死去,有的人继续活着……如果不是他那适合给死去的儿童送葬的忧郁神情与那暗青色的背景吸引了我,我想我很难看到这样一部名著改编的电影。
我亲近那浓郁的暗青色,亲近那经历过数百年,仍然棱角分明的建筑,最古老最贫困的木头房子里,也给我一种相隔不远的当代感。
于是,也许是我们移植了西方一脉相传的文明,用钢铁代替金银,用塑料代替木头,用西装和休闲服代替峨冠博带,衣袂飘飘。
也许正因为它“身出名门”,才往往被人们束之高阁,或者以为所谓名著都是路边上的东西,谁都见得到,却又谁都会轻视于多去了解它,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不读名著,因为它们早就被人暗地里读完了;人们觉得名著属于附着品、奢侈品,一个象征着人基本学问的极少让人去擦拭的花瓶。
电影《雾都孤儿》,它深刻地呈现着社会底层世态人生,骗子、小偷、妓女、强盗……恶狗,他们如何穿梭在绅士中间,如何不事生产地活着,而且尽量做到不打扰市井的生活,让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戴高帽子的先生和穿摆裙的夫人们在铺着褐色石板的街上擦身而过,眉目传情。
现实主义的真相感同时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在场感。
最高的荣誉仍然以现实为主题,最佳的点评是将作品从生活中拉到生活里,摈弃技术、手法、演绎、记忆。
《雾都孤儿》说的是伦敦旧事,已经多少代了,但从伦敦那狭窄的街道里穿梭的黑色老鼠,下雨天飞起的坑坑洼洼的泥水,我仿佛看到一个现代人正在等待着交易毒品,我仿佛看到另一个我正挎着书包,穿着套鞋,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同往小学的路。
而正在伦敦那些灰暗而狭窄的街道里,一个小孩子正领着另一个孩子在其中自如地穿过,他们避过一伙伙为一点芝麻小事打架的人,或是一伙小混混抢劫一个妇女中老年人;如果我们再眨一下眼,又能够看见一个孩子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领着的一帮孩子追赶,那个孩子最终被堵在一个角落,像一只老鼠一样被拎了起来,他甚至都不挣扎了,像一只死了的老鼠,只等着人们对它没兴趣了,就将它的尸体丢掉。
在故事里,那帮孩子都是被一个老头驯化出来的小偷,他们偷中世纪英国绅士的手绢,偷钱包,运气好了,他们还能够偷到项链、镶嵌着宝石的怀表,饿了的时候,他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偷来面包……他们都比他大,小点的孩子只需要一些吃的,可以在街上四处转转,大点的孩子知道私藏点硬币了,但是他们都还没有到对女人感兴趣的年龄。
老头是他们所有人的老师,甚至连妓女也不例外。
老头指挥着他们,成为他们的父亲,收藏他们的珠宝。
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我之所以一开始就觉得她们是妓女,是因为除此之外,我想不出两个无家庭无职业因此过了小偷手脚灵便的年龄却又身体丰满了,她们要活着,还能做什么。
这正像《悲惨世界》里那个将自己孩子寄养给别人的未婚母亲,即使她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挣钱,养活她的孩子,她没有拄文明杖的绅士丈夫,也没有会做面包的穷酸男人,她终于还是做了妓女。
然而,正和我们所想的背弃而又暗合:妓女也是善良的,她们至少不忍心伤一个孩子,不想让那些孤儿组成的小偷堆里又增加一个长相忧郁而让人疼爱的孤儿——这个孤儿是从另一个魔抓中逃了出来,头了七天走到伦敦来的,他哪里知道伦敦这个满城都被想象成全是绅士夫人的地方竟然在他到来不久,就给他一个更加阴暗的囚笼。
其中一个人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小偷,就连那条狗也是,它更凶恶,即使到死,也不会失口像人一样供出一个同犯来。
狗是不会招供和出卖人的,因此,跟踪一条狗的行踪应该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然而,正是这条亲眼目睹了一个强盗用棍子打死了一个告密的妓女的狗,它领着警察害死了它的主人。
老头活了下来,孩子们可能被遣散了。
老头在监狱里发疯了,他抱着孩子,孩子却说——我不怕他。
孩子说——你对我很好。
孩子有什么罪孽?
他早就没有了父母,受人欺凌;他被带进了小偷窝,高兴地学会了从别人的口袋里悄悄地拎出手绢来;他被追得四处逃窜;他穿上干净体面的衣服,坐在树下读书。
孩子有什么错?
他为什么走七天的路来到伦敦?
幸好,故事中没有讲到他的死,虽然死是最后的结局。
这是一个正剧,不是一个悲剧。
落野 2007.3.18.凌晨
孩子的命运,我们看得太多了,《天使的灰烬》、《狗脸的岁月》、《小偷》……有时候把它们都混淆了,但愿我们不介意再看一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认定,它绝对不会有多少惊人之处,但足够赏心悦目——这就是传统;无论哪个导演来做其实都一样——这就是传统的力量。
名著电影总是像一首婉转的艺术歌曲那样诱惑着你,它叙事平稳,光线柔和,每个镜头都被足够精确的安排。
像阅读小说一样,它与众生保持着克制的全景式距离,树叶上闪烁的阳光、修长的影子、穷孩子神经质的蓬乱头发、富老头修饰有形的胡须,你有足够的时间看清这一切。
调色和光线布置细腻得如同出自古典画师的画笔。
叙事性音乐漫长的流动,弦乐和管乐别致的错落起伏,有时候这样的声音让人心生悲悯。
这一切引领你走过陈旧文字和陈旧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不会拍案叫绝,但却不会轻易忘记。
男孩子的眼神十分忧郁,对原著的诠释恰到好处。
最终我被一个如此纤瘦幼小的躯体内,所蕴涵的正直、善良和悲天悯人所振动。
依然隽永,依然是那些古老的素描,那些古老的线条。
奥利佛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这部影片足以让身处和平时代和幸福生活的我们驻足沉思——在人情冷淡的社会我们的人性是否缺失了些什么?
只有一直坚定善良的本性,才有可能得到正义的眷顾。
孤儿奥利佛的命运无疑是惨不忍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遭遇不幸的过程中总意外而及时地得到了救助。
最初是法官看到他稚嫩的脸庞闪着泪光,把他从监管人手中解救出来;然后是奔向伦敦的路途生命垂危之际得到老太太的好心收留和细心照顾;最后是布朗罗绅士的维护和培养,是他摆脱了穷困劳苦的命运。
究其根源,奥利佛得到眷顾并不是偶然,而是他始终带着一颗善良和正义的心,脸上充满了坚定的表情,就连泪水也是那么的清澈、真诚。
现今社会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在太平盛世中,却透露出一股股若隐若现的寒气,这寒气给人性的温暖罩上了一层迷雾,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更莫说互爱互助。
和谐环境是难能可贵的,希望本片能够唤醒广大人们温热的心,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正义更和谐。
波兰斯基05年底送出的新片,《雾都孤儿》不知道第多少次被搬上银幕。
一遍下来感觉画面很费了一番心思,灰色滤镜制造出一种温润、柔和的感觉,前面有人提过像油画,我基本认同这个观点,与片中雾蒙蒙雨淋淋的伦敦相得益彰。
配乐与情节配合默契,有一点引而不发在一边渗着的感觉,略显压抑。
狄更斯的书没看过,所以相对于原著是忠实还是演绎就没啥想法了。
仅说波兰斯基的这部东西,情节张弛有度,总体来说就是紧凑:没有多余的故事和镜头,两个小时没有犯困的感觉,而且剧中是如此的紧凑以至于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跟在小Oliver后面享受旁观的乐趣;而且故事的时代与我们也是如此的陌生与隔膜,想参与进去也没什么希望,这两点是对标题的解释。
从离开孤儿农场进入一个政府工场开始,镜头跟随小Oliver,展开他的经历与故事。
在孤儿院与镇子上的悲惨遭遇,促使抑或说逼迫小Oliver离开,偶然间看到路上的标牌提示了后面的故事会发生在伦敦,好心婆婆家里的一段剧情让我以为Oliver会选择留下,开始一段平静的生活,结果早上的时候Oliver说:“I'll go London”然后头也不回的上路了。
在街角露宿的Oliver遇到滑头,顺理成章的进入扒手组织,在初次进入贼窝的时候表现出礼貌和修养不知是出于惊恐还是本能。
受财奴一样的金斯看起来古怪得可爱而没有恶意,南希也是善良的贼,一帮小贼也只是混混而无害的。
第一次参与偷窃行为就被发现,可怜的Oliver居然被半条街的人群追赶,直到被一个孩子像十足的老头放倒,充满戏剧性的还有法官角色,机缘巧合中命运之神再次眷顾小Oliver,在老绅士家的表现验证了我的猜测:Oliver血液中充满坚定的善良与清白。
同样是巧合,Oliver带着老绅士的5个英镑再次落入贼窝,然后又被裹挟着到老绅士家里偷盗。
南希的通风报信引来杀身之祸,一方面推进了剧情向引来警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深渲染了比尔的恶毒,比尔的情节是一个简单的恶有恶报,最终的被自己勒死照应了前面众人拿绞刑吓唬Oliver。
Oliver最终回到老绅士的保护伞下,完成剧中的冒险。
几个有意思的片断:Oliver被半条街的人追赶、从老绅士家出来去书店的路上被贼帮两人捉住当街训斥有很多人帮腔,感觉英国人都自以为很有正义感、古道热肠,别管是对是错冲上去再说,有一种强烈的凑热闹的热情。
这种热情还出现在一大片人跑来跑去抓比尔,那一大票人里没几个警察。
快结束的时候Oliver去监狱探金斯,求金斯和自己一起忏悔,透露了西片一贯的基督教意识,从监狱出来路过刑场,几个人在准备绞架,似乎暗示金斯要被绞死,不知道是不是和比尔的被自己绞死有关。
另外片头片尾的手绘画面很有感觉,尤其是出现在一部名著改编电影中。
变坏了的好人,这本是《消失的子弹》里的一句台词,但看完雾都孤儿的最后一幕,看到老费金抱着奥利弗的样子,眼里想落却始终未落的泪让我意识到,我是同情老费金的,我想,他也是那个变坏了的好人。
尽管他带着一群孩子到处偷窃,尽管他曾经威胁奥利弗,尽管他差点儿就要和比尔一起让奥利弗可怜的死去。。。
但只是因为生计,因为那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他无奈的选择了偷窃。
在他身上,我的确看到了的他的慈爱——在他为奥利弗包扎伤口时,在他给奥利弗涂药时,在他阻止比尔去找南希算账时……就像孟子所信奉的那样——人之初,性本善。
这个,我相信。
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写了这个孤儿的坎坷。
他是一个孤儿,这个他知道,所以他的要求从来都不高,他没有奢望自己睡多好的床,穿多好的衣服,只要不侮辱他的妈妈,只要能吃饱,为此他可以不辞辛苦的工作。
于是,善良的人们也看到了他的善良。
他从未想过要干坏事,但却和老费金的盗窃团伙扯上了边。
他还小,只有十岁,手无寸铁,他不是忘恩负义,只是命运弄人。
他不想偷人东西,但同样也没有忘记在自己失魂落魄的闯进伦敦时老费金向自己伸出的援手(无论老费金出于何种目的。。。
),所以他永远都不会去警局揭发他们。
但可怜的费金不相信,比尔不相信。
已经变坏了的他们,别无选择,只有不计代价的保住自己——这是他们可怕又可恨的一面。
总觉得这是一个想要赞美人性光辉的电影,起码在黑暗中也会有光明,那么这里的光明就是南希,是布朗罗,是书店老板,是棺材店老板,是那个警察…他们可怜并同情这个孩子,这个善良的孩子,为此,南希甚至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确是个好人,是个善良的人,她始终不忍心看到孩子们受伤,更不忍心看到奥利弗死。
只可惜,她嫁错了人,她不想滩这趟浑水,却也始终逃不掉那片泥泞。
是啊,老费金,比尔,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是变坏了的好人,可是,谁又能阻止我们原本善良的好人变坏。。。
题记:已经没有多少人有阅读名著的习惯,那么影像就担当起了这个辅助功能。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需要情色和苟且之事才能吸引观众的,观众需要的是好故事和能够激起人心共鸣的真情实感。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www.a-film.nl/film/poster/RELx550/00001233.jpg[/img] 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是非常适合改编的,《雾都孤儿》里奥利弗的历程是抓得住人性的,一直阴郁的波兰斯基为了拍摄一部适合自己孩子看的电影选择了这本小说,而他要挑战的不是狄更斯而是1948年大卫·里恩版,他选择了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来挑战英国演技派的亚历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从这部已经看不出他风格的“青少年”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爱子之心和日渐平和的心,这种对于世事的坦然是从他的《钢琴师》开始的,他开始宽恕,开始寻找人类共处的可能。
波兰斯基版的《雾都孤儿》很忠于原著,布景和人物都做得很到位,名著的改编片应当尊重原著的精髓,狄更斯的这本小说诞生在济贫法实施后英国,对于底层穷人的悲悯在新版的电影里得到了张扬,费金在新版里的处理是非常有意思的,这样的立意甚至是对应着社会责任的命题,罪犯不再是个体造就的迷失更大程度上是社会缺乏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形成的,这些小贼让我想到了哈哈街头可怜的少年扒手们,这竟然有着100多年的时差。
少年命运在本片里有些随机性,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社会里需要个体力量挡住孩子的堕落是艰难的,只要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就如同骨牌效应。
费金在这里的定位有些暧昧,他诚然是利用流浪儿为他敛财可是并不让人憎恶。
金斯利塑造的这个形象甚至有些值得让人同情,他们的手段不光彩,可是,在救济缺乏的社会,有些冷酷的教养院和孤儿院显然不会让孩子们感到温暖,任何罪孽的产生和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也可以这么说19世纪的人性还是靠谱的,他们把奥利弗抓回来只是害怕惩罚的严厉,倘若是21世纪奥利弗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在奥利弗去伦敦的路上,有一个他走向晨阳的镜头,这样的温暖在他其他影片里不多见,记得他80年代的影片《苔丝》里的日光代表着生命的终点,他几乎每一部影片都充满了死亡的绝望,只有这部大多数人都很善良,这种善良的背后却是法官、警察的责任迷失。
在奥利弗初次进入贼窝时偷盗游戏和我们的《三毛流浪记》差不多,对于孩子的控制任何团伙都是恩威并施。
当导演选择了善意的立场他的人物刻画必然向这个方向靠,新版的《雾都孤儿》以奥利弗的传奇为叙事主线,有些人物被完全忽略了,南希对于奥利弗的帮助,老贼费金给奥利弗伤口敷药,小贼们的相互帮助这些为了生存苟延残喘的人导演没有简单化处理。
那个最后因为杀害南希而咎由自取的赛克斯导演的视点非常独特,他在杀人之后为了摆脱困境竟然想把忠心耿耿的小狗沉入河里,而挣脱的小狗最终成为了他死亡归宿的致命因素。
这样的设计给了青少年世界一个人需要善意和知恩的信息,这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导演是带着教育目的的。
对于费金导演还是有所同情的,在奥利弗去探监的时候他看到因为死亡恐惧而变疯的时候,奥利弗的泪水里有着导演的悲悯,金斯利在处理角色性格上的丰富性让费金的性格不再简单化,观众对于这个佝偻着背,守财奴式的盗窃团伙首领感到可憎又可怜,特别是他最后在牢狱里的惊恐,让我们想起他刚见奥利弗时候的话,那些珠宝是用来养老的,然而,最终他因为罪孽上了绞架。
波兰斯基的高明在于他没有刻意教化观众而是以善良和邪恶的结果对比来启发观众向善的可能,虽然这部电影十分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然而对疏于阅读的中国孩子来讲可以接受一次教育,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礼帽教育都有好处。
导演甚至给观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多数人是善意的,就像那个救助奥利弗的老婆婆,就像那位买书的绅士,正是不断的有人关爱奥利弗才走上了正道。
国外文学名著改编片给我们中国电影人这样的启示,已经没有多少人有阅读名著的习惯,那么影像就担当起了这个辅助功能。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需要情色和苟且之事才能吸引观众的,观众需要的是好故事和能够激起人心共鸣的真情实感。
故事将是读图时代影像的王道。
【附录:影片资料】片名:《雾都孤儿Oliver Twist》2005英国/捷克/法国/意大利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主演:巴尼·克拉克Barney Clark、本·金斯利Ben Kingsley、刘易斯·蔡斯Lewis Chase 级别:PG-13片长:13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4,欣赏性7(转型期作品)2006年4月3日星期一 下午 18时18分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外教 Oliver clack 给放的一个伦敦底层小男孩的故事,他也叫 Oliver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感动也许本就是一部探测心底温暖的片子我喜欢写于08.3.20
ben kingsley太嗲啦!男主很帅 可惜只是花瓶 ben戏份毕竟不够撑全场 所以是 又臭又长
波兰斯基的电影怎么总是温吞水一样
比原著差远了
为什么要给坏人开门,屋子里面可以找地方躲枪……最后被劫持一点不反抗,本来可以跑走,也可以把坏蛋一脚踹下去。打架倒是厉害
跟他在电影院看的
剧情一般,不过画面很美,小男孩超可爱~
这……画面拍得还是可以的……
还成吧,画面很美。★★★☆
我没看完不做评论。评分也仅做参考
关于波兰斯基 以及影片中那个让我无法忘记的美丽夕阳
没看完
God bless the boy and the kind-hearted gentlemen...
没看过小说,但已经看了两个版本的改编电影。比起唱唱跳跳得奥斯卡奖的那个版本,我更喜欢波兰斯基拍的这一版,阴暗、写实,那个年代的凄惨景象并不幽默,改变自己命运的也不会是自己。
最近看了许多烂片,这是烂中之烂,谁给它打那么高分?
幸好是不错的结局……
書比電影好。你看到書裡的Nancy,再看電影裡的Nancy,你清楚的知道,她們的愛不是一種愛。你可以愛我嗎?當我伸出拳頭,拿起皮鞭,當我用力地擊打你,像一個巴掌從天而降一樣。你可以始終如一地愛我嗎?兩個Nancy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实在没想到这部片子被拍成了歌舞片。。。
在电影院看的这版,小正太真是美啊……幸好最后找到个好人家……QAQ
好难看的名著改编啊,实在看不下去了……
oliver演得太次了白瞎那么漂亮的脸蛋 lime! 最后一段戏简直升华了有没有 不过为啥就不能让oliver和dodge美好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