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一动不动的长镜头用得太多,看着直令人犯困,解释说明的要素也很少,直到最后扫墓才把前后联系起来得以看懂。
一股无名火,往前推十年此片可在影评人口中两吃。很多难听的话想说,但想到骂的对象也是夹缝中生存近十几年过得像人变自诩高人一等的幻觉体验师,便暂且按下不表。活成这样,是自己选的啊,其中繁复的政治因素,又怎么会在台湾的镜头里体现出来?半斤八两的自我感动导演的懦弱狡猾无能可见一斑
讲的是1969年马来西亚种族之间的一场屠杀。电影很沉重。
3.5 另一种伤痕影像
cineville 197 @Studio/K @CinemAsia 粤语/闽语/马来语/汉语普通话英字 语言交错信仰交延处。戏曲想得挺好用得不好最后平庸了。戏词为什么不配中字???我只听出了人生长恨水长东
还是很喜欢张吉安表达的视角,不管是低镜头拍环境作用下的人,还是女性角色承担的历史重量,又或是玄幻与现实碰撞出的隐晦暗喻。不论形式与情感,激烈的批判,悲凄的哀悼,共情的抚慰,创伤的失语,甚至只是局外的陈述,这些都是对话的一部分。不要害怕对话。
开始看戏一样的固定机位挺劳神的。华文和马来文化的交织感很真切,和在新加坡短暂停留时的感受相似,没有统一的语言导致社会文化感受分散。墓碑上的一些人名好像粤语读音拼写,想起梅州客家裔马来同事名字字母拼写也是粤语。原以为滴着血的卡车是故意的表现手法,看了评论才知道,实则是经过阉割后的隐晦表达。海报上也有榴莲壳,电影里的榴莲壳特写也是意有所指吧。
谢谢去表达华人历史
有的地方的暴乱国殇是可以拍出来的,历史洪流里的普通人都是时代的一粒灰尘。
印象最最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大巴车上说着潮语的穆斯林女士和妈妈说回家住几天,当下的和平或许是流血牺牲换来的,在很多不能提的环境里,那些无主孤坟就是最残酷的证明。
这种声音的说书叙事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演员在台上演出,而全部依托于背景信息跟画外音,叙事几乎为零。
十分有幸能夠看到本片。兩個章節,兩段相遇,淚痕和粵劇交織在一起,即使49年過去了,可時間真的能讓人釋然嗎?
三星半,包袱感的确很重,反而被限制了很多,但音乐的细节与精致,没有人不会被打动,戏院的情境设置真是巧妙而残酷。
#HKIFF48 历史创伤这种严肃题材如何把握伸缩自如确实很难,虽作者性很强但最后还是流于表面了。因为这个题本身就很挑观众群,如果对那段历史不了解的,看到影片中那些留白,还是会一头雾水的。敬佩于导演愿意来记录这段历史,万芳片尾曲很加分,旁边大叔说片尾曲比正片好看,预告也比正片好看😂
#新加坡金屏奖内部观影#意外得喜欢,把一个复杂敏感的历史事件讲顺的情况下,还不显违和地融入各种马来巫族的文化与符号,已经格外难。导演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敢有勇气与毅力去拍这么一部“勿忘来时路”的电影,也值得敬佩。
最后一段高潮
#48th HKIFF#
有必要但不必是这样,这个剧本已经简单到不行,还怕大家看不懂一定要再讲一遍答案,不是强调事件而是自己不自信。第一章有受椒麻堂会的影响(浅景深舞台化),又似乎要以戏曲(音乐剧)的形式呈现,辅以擅长的神秘和隐喻,比较诡异,第二章就真的划重点一样直给,观感直线下降。
我可是抱着看完《南巫》后的巨大期待走进戏院的呀!好吧,我还是期待《摇篮凡世》和《地母》的。但這部為什麼會比《南巫》高分啊?!
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