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有许许多多的无奈。
喜欢Linden的冷酷与感性交织,其实她深爱着她的家人,可是为了她心中正义的信念,她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走进了被害者的生活中,试图去了解这个人的一切。
"一个未被母猫养育的小猫,不会自己埋便便",这就是她的生活的写照。
也喜欢Holder有些不羁和傻呼呼的感觉,特别感动的是他放弃和自己家人见面的机会,陪着Linden找自己失踪的儿子,那份"be there for you"的胸怀也是我一直期待有人能给我的。
可最后的转折,他竟然伪造议员犯罪的证据,这。。。
Darren议员当真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论为百姓造福也一定非他莫属。
可妻子的离世对他打击太大,这是他一切黑暗的源泉。
他的旧情人的一句话"永远也比不过死去的人"道出了许许多多的无奈。
其实最让人心痛的是死者的家属,父亲为了为女儿报仇不惜犯罪再去自首,母亲正日待在女儿的房中不可自拔,这一切的悲痛只有他们自己所知。
这个电视剧很人性的讲述着方方面面,让人感触颇深。
13集的戏量,并没有把一件案子完全讲完,第二季继续还是这个案子,这个编剧团队是厉害的。
每一集都是案件发生后的一天,这个结构和体量的难度非常之大。
编剧,果然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编剧团队共同创作。
犯罪悬疑剧的创作难度,最大难点其实不在情节上,这一点和犯罪推理小说的核心诡计不一样,小说最难的是核心诡计——犯罪手法要足够难以猜到,足够新鲜,而犯罪悬疑电视剧的最难是在容量上,用让别人猜不到的一种讲故事方案,线索复杂但主线清楚;如果一个案子像法治节目那样一集告诉就你答案了,迅速结果出来了,那么就没有太多戏容量,无法延展出来的人物深度和人物关系,这是犯罪悬疑剧的特点。
其他类型,比如言情剧/甜宠剧,结构方法就容易一点,只要为了两个人谈恋爱,没完没了换场景,跌宕起伏起来,都有爱情关系作为核心线索。
但是犯罪戏本身的核心情节就一两句话,延展开来的人物和情节也必须要和犯罪有关系,这才是难度所在,编剧创作时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编剧团队创作会有一种集思广益,把悬念打开得足够丰富,用人物扩展场景,每个编剧贡献自己擅长的部分,这个戏的容量就可以有保证。
为了足够多的容量,这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结构方式是多线并进,最后闭合在一条叙事线上,比如《无罪之最》,这个结构的优点显而易见,多线就能带进很多个人物,带进多个悬念和叙事钩子,在《无罪之最》里,第一个钩子是消失的妻子,接着是一个坠楼的修女,再接着是莫名其妙遇害的私人侦探,几个钩子下来,就都要解谜,于是故事的容量就可以展开。
多条线最后收拢进了一个多年前的大事件里,还有一个精神失常的父亲,两件大事件收尾,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容量撑了9集戏,这已经是犯罪戏的良心容量了,他根据小说改编,已经算是个人智慧竭尽所能。
还有一种传统方案是像《犯罪现场》《犯罪心理》那种单元剧,我们叫做系列剧,就是一集一个案件,有核心的侦探、警员贯穿人物,新人物每集都有。
这种单元剧是犯罪剧里一个大的种类,后来和连续剧不断融合中和,进化出如《傲骨贤妻》这种有固定场景、常驻人物的单元连续剧。
犯罪戏这种结构是比较好写的,因为在一集之内案件悬念会解开,会告诉观众凶手是谁,容量不用特别扩展。
犯罪悬疑剧里最难的就是《谋杀》这种结构和容量,作为犯罪悬疑类型的连续剧集,挑战类型极限,一个剧集里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案件,一个核心悬念,不跑偏,彻彻底底把和案件相关的每个人的秘密挖了一个遍,一个又一个坑,挖了又填上,悬念有层次地展开,这是最考验编剧的创作能力的。
难在哪里?
一个案件就是从当事人,破案的人角度看,只是一个时间、地点、作案手法、动机,这几件事,一个案件的真相,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
但是要扩展成13集戏的容量,每一集是20-30场戏,每场戏人物要有事情干,有话说,人物之间有矛盾,最要命的是,展开的所有戏的容量,都要和主线的案件紧密相关,这是很难的。
大部分编剧会用到前史策略,用主人公的前史和现在的案件搭上关系,就像《无罪之最》,使用了时空很多跳跃,为了什么?
为了容量。
所以你看一会儿就能写到前面的一个案子,等于编剧给自己先准备好了一个备胎,万一不够,就写前面的故事;最后再编回来,虽然有些技术难度,逻辑容易不严谨,但是好于故事容量不够。
《谋杀》改编自丹麦的原作,保留了原作结构,时间线一直向前走,故事的核心案件一直保持着压倒性的地位,没有前史案件的勾连,所有的人物都在这一条主线上,围绕着一件事,一个案件扭结人物关系,这简直是犯罪戏里的高端难。
我先看的《东城梦魇》,就是这种结构的,觉得这戏很棒很让人惊艳,但当我看完《谋杀》,真的觉得《谋杀》更棒,而且前者很多借鉴了《谋杀》,但没有超越她。
《谋杀》的故事容量靠什么?
一个是人物关系展开,受害者家庭线,展开了固定场景,常驻人物,但是是逐层揭开家庭秘密的结构,这条线是不断推进的,最后也归到核心案件的揭开;这条线带出了西雅图一个普通底层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那个圈子的人的状况;一个痛苦的母亲,有过黑暗历史的父亲,和自我不太正常的小姨;一条线是竞选线,那些光鲜的上流社会的人,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斗争圈子,他们满脑子想的事情,除了经济条件不同,他们的人性并不比穷人更好,也不比穷人更坏;两个警察的私人生活线,填充故事的调节情绪线,两个警察是引领员,相当于故事向导和视点,这两个人如果有意思,思路清楚,我们也愿意跟随人物,没意思的人物,看她们破案也没意思。
两个警察的故事,创伤、弱点,都是一点点展开讲的。
第一季里,剧本写最好的是第一集,毫无疑问精彩的第一集戏,紧凑集中准确;剧本第二好的是第十一集,女警察儿子失踪了,两个警察一整天去找男孩儿的一集,教科书级别的一集戏,将二人的性格特点、前史、二人情感关系微妙变化,逐层推进呈现,就只有找孩子这一件事,写得跌宕起伏,而且还没有悬念和动作、强情节加持,都是人物关系,人物心理、人物情感都出来了,一定是出于成熟编剧之手。
警察的破案主线,这条是最好看的,主线中的主线,有刑侦学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不断打开又关上的悬念,有热血和正义,是犯罪悬疑剧这个类型的核心看点,本剧这部分戏也很硬壳了。
还有竞选这条线,这条线索里的人物深深卷入犯罪故事,每个人物都被作为嫌疑人,而且竞争对手市长和主角议员的争斗主导了故事里所有的小人物,如蝴蝶效应般,因为竞选的双方互相挖坑陷害,争夺最高权力,并因此控制公检法、控制经济,土地,所有罪恶和不平等的根源都在政客股掌之间玩弄。
这条线看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有些没感觉,毕竟我们没有选举文化那套资本主义的东西,但是难度在于编剧将这条线索紧密缝合进了案件主线,而最终意难平的就是整条线上的事情。
上面围绕核心案件展开的四条故事线,表面上必须有情节容量作为支撑,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物的创作,这个戏的人物创作相当优秀,深深扒开人物内心,扒开和谐表面下的危机和龃龉,光鲜袍子下面的虱子,透过一桩少女被害案件,两个警探带着观众完成了一场人性的冒险之旅。
犯罪戏写成这样子,才是合格的、好看的。
看点并不在案件的离奇曲折,因为案情和犯罪过程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了,看个电视法制节目就明白了,犯不着看剧集,剧集要给到观众的是透过案件所看到的人的故事。
阿加莎·克里斯蒂也很少营造案件的复杂性,而是喜欢写在案件侦破中,将当事人言行的真真假假,一一揭开。
人性的不确定性,观众不断地猜测和落空,是我们看犯罪悬疑故事的最想看到的了。
写好犯罪故事真的才是会讲故事。
因为这个类型考验编剧的结构能力,安排时间空间、事件线索、人物关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考验创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呈现能力。
这是我们很多国产剧的弱项,这几年在不断创作尝试犯罪悬疑剧,希望会越拍越好。
你猜或是不猜,我都在这里,不悲不喜。
这部剧第一季,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随便你猜。
你总是会猜错。
无论你猜是同学、老师、警察、政客,都一一落空了。
剧里的人物,就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阴谋漩涡中,竭尽全力去拼杀,但对于自己的命运却无能为力。
同时混入了警官混乱的私人生活和工作。
有点像《火线重案组》。
不是你想查案你就能卯足劲去查的。
结果也不是最在情理之中的那个,也不是最出乎意料的那个。
冥冥中自有安排。
值得回味的一部剧。
没有像CBS犯罪剧一样轰炸式的一集一案的编排,没有炫技的枪战,飙车,肉搏,完全靠强大而又细腻的编剧,演员演技,导演镜头和恰到好处的BGM撑起一部剧。
少了惊心动魄,多了人性的思考。
一个案件讲了两季,却不累赘、拖泥带水。
紧凑而又缓缓徐来,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每一集的结尾都是那么扣人心弦,让你忍不住往下追。
喜欢西雅图的濛濛雨丝搭着镜头的暗色调,再配上男主Holder懒洋洋的腔调和女主苍白的脸,时不时飘起的雪茄烟,缓和,交融。
(PS:女主无论在犯罪现场还是开车还是警局都在嚼口香糖,让我成功收下了绿箭口香糖的安利。
)
两个警探第一次见面:林顿正在收拾桌子,霍徳抱着满满一箱子东西站在门口,他看了一眼林顿,正打算走。
林顿:你是谁?
霍徳:我是霍徳,县里派来的,你是林顿吗?
林顿:是的,我是林顿。
霍徳:我以为你已经走了。
但如果你需要时间我现在就走。
林顿:不用,美式,进来吧,我快完事了。
霍徳把箱子放到桌子上,却失手把林顿的箱子弄翻在地。
林顿:(赶紧过去)我来。
霍徳:我的错。
给。
林顿接过箱子,边整理边偷偷观察。
霍徳:我听说你要搬洛杉矶了。
林顿:旧金山那边。
霍徳:奥克兰吗?
林顿:索诺玛。
霍徳:索诺玛,不错。
气候宜人,阳光沙滩,最讨人厌了。
霍徳说着把一个纸团投进墙角。
林顿:那你肯定超爱这里。
霍顿看到桌子上一张血肉模糊的遗体照片,一张涂鸦的画。
霍顿:哎呦,瘾君子自以为毕加索吗?
林顿:瘾君子6岁儿子画的。
霍顿:他也磕嗨了吗?
林顿:没。
霍徳:那,那孩子是怎么了?
案发现场:天气阴沉,乌云密布。
一片野草半人高的田野,警察在野草里仔细搜索。
林顿的车远远驶来。
一个警察拿着一个塑料袋走到路边。
警察:林顿警探。
林顿:尸体呢?
警察:尚在搜寻。
作实地考察的学生早上发现了这个。
林顿接过塑料袋,里面是一件粉红色的羊毛衣,胸前沾满血迹。
林顿仔细看着。
霍徳:这公园晚上就是个犯罪中心,混混们常来此兴风作浪,可能是某个瘾君子。
林顿:衣服的主人不是个瘾君子,至少不是在此处鬼混的那类。
那可是件羊毛衫,最近还刚洗过。
霍徳:拿去投币洗衣店洗了呗,又如何?
林顿:你会干洗羊毛衫吗?
你认识那个瘾君子常光顾干洗店吗?
还有何发现?
警察又递过来一个血迹斑斑的卡片。
警察:这个,ATM借记卡。
霍徳拿过来仔细查看:斯坦利·拉森?
有可能正是正爽的时候掉了钱包吗?
警察也跟着笑起来。
林顿没有理会,开始观察这片田野。
林顿:再有任何发现,做上记号,不要移动。
还有,通知性侵案小组,现在移交他们了。
霍徳:我们可是先来的!
林顿:对,但我们没有发现尸体。
霍徳:现在没有而已。
林顿:你愿意跟进的话,随意。
霍徳:我坐你的车。
母亲出门扔垃圾,霍徳和林顿从车上下来。
霍徳:嘿!
西雅图警局,我们找斯坦利·拉森。
母亲:他不在家。
霍徳:你是他老婆?
母亲:是啊。
霍徳:你知道我们在哪能找到他吗?
母亲:他出去干活了,我不知道具体地点。
霍徳:昨天晚上呢?
母亲:(有些生气)你们找斯坦干什么?
霍徳:你丈夫晚上经常外出吗?
拉森太太,还不告诉你去哪儿。
母亲:不。
斯坦总是在家很我和孩子们在一起。
林顿:昨天晚上也是吗?
霍徳:是啊。
我们去野营了,回来晚了,所以他就没再出去。
林顿:(抽出一张名片)他一回来就让他打给我们。
霍徳:你确定他昨晚在家?
母亲:是啊,我确定。
霍徳:怎么确定?
母亲:你觉得呢?
林顿笑着看了霍徳一眼。
霍徳:我们就等着那家伙打给我们吗?
林顿: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问自己,耶稣会怎么做?
霍徳考了笑,低头点了一只烟。
霍徳:不知道,我问问他。
林顿突然停住脚步,她的目光落在了拉森家杂货间里一辆粉红色的成人自行车上,表情逐渐严肃起来。
拉森太太从杂货间走出来。
林顿:拉森太太,你是不是有个女儿?
拉森太太:是啊,怎么了?
林顿:她也去野营了吗?
拉森太太:没有,她没去,她周末留在镇子上,去她朋友家住了。
林顿:你上次和她说话是什么时候?
拉森太太慌张起来,克制着颤抖的声音:周五,就在我们离开镇上之前。
怎么了?
林顿看着她,没有说话。
过年回家前熬夜追完,了却一件事。
好吧,我承认被你完美的反转了结局。
你赢了。
我想说的是,这个剧真好。
所以有人说是2011年里比权力游戏还精彩的剧,那我也就不反对了。
不同于大家通常看到的犯罪题材剧,这个剧继承了北欧片子的气质。
叙述循序渐进,你看得着急,但是人家讲故事一副慢慢悠悠的架子。
整个剧的节奏每一集都非常的统一,包括每集结尾设置的爆点,一定会吊足你的胃口。
另外,全剧的演员表演都相当出色,直接拉升了整个剧集的水准。
不要说女主在片子里不上镜,我要说,那是你还太年轻。
多有魅力的女人啊,我再大几岁,我都想追了。
呵呵。
不过呢。
关于结局,其实我真不太喜欢一点,为了反转而反转的痕迹太过拙劣了。
好吧,姑且理解为下一季做铺垫,妥协也算数。
我很能理解这部剧为什么收视低,因为中间拖沓无聊。
探案部分很精彩,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中间的障眼法真的有忽悠到我,最后的凶手也是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
但是探案外的部分我几乎都是快进的。
我觉得这群警探和受害人家属缺乏基本的沟通,他们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嫌疑人是谁?”“是他。
”“抓了没?”“今晚抓”“你说好抓了他的,为什么没抓!
”“……”家属愤然离去。
港真受害人家属很爱自己女儿再加上老爸还有混黑帮的经历,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想到他有可能会去报复他认为的嫌疑人好吗,这群警探一开始都让别人知道嫌疑人了,大概确定他不是凶手后居然不和家属透透气,我不能理解。
还有受害人家属的戏份可以cut一点。
那位母亲就是在消磨别人的同情,整天死气沉沉对别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别人劝她一句她怼十句嘲讽别人。
我同情理解她的遭遇,但我也确实不想看她丧着脸的戏份了。
是非常好看、耐看、制作精良的电视剧。
女主表演精湛、细致入微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离奇。。。。。。。
但但是TM的但是!
编剧你这样会不得好死的!
不能够为了凑片长,故意卖弄那么多反转!!
我原本是当作一部侦破、剧情、推理片来看的,后来才发现完全错了!
是TM和抗日神片同一个德行(当然,级别不同,德行相同),完全不存在推理,如果你要逻辑思维,那你会发现你是白痴。
剧中没有一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是神经错乱,每个人都完全不了解自己最亲密的人,每个人都拼命去误解别人,每个人都拼命喊着:come on 来怀疑我吧,我就是凶手!
然后每个人都拼命抛出关键证据,让观众和女主一起在心里一次次坚定:他,就是凶手,99%肯定!
而,TMD ,剧情就沿着那1%展开。
而下一个白痴就继续奋不顾身的对女主说:come on 来怀疑我吧,我就是凶手!
女主问:为什么是你?
他说:不说,不说,就是不说,打死我也不说。
剧中每个人都啥事不干,只做一件事,就是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千方百计让别人误解、误会自己,甚至自己最亲的人,然后迫使自己最亲的人瞒着自己向警察透露自己是凶手的证据。
最后,玩得女主神经错乱、夫离子散。
编剧,你这纯粹是玩弄人的搞法,还TM玩13集不够,还继续玩。
好吧,第二季我只能够快进了,看看到底后面搞什么。。。。。。。。
看了第二季的第一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直接看了最后一集,快进,还是看不下去了。
唉,是我心态不好。
我想看到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好人一生平安的结果,而不想看到诚实、善良、正直的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已经看得够多了。
最后,还是得中肯的说,这是部经典剧集,值得9分。
演员个个演技精湛、编剧集集推陈出新。
好,我去看大话西游了
人们寻求真相 但现实往往没有真相 The killing ——is a mistake 对,我和大家一样。
都是看了一大堆的犯罪心理,CSI等高效率真探片来看的谋杀。
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剧多少人被谋杀,roise,kalle,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她们和我们一样,没什么差别,你甚至不能想象她们会被谋杀。
也许很多剧情和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不太一样,因为美国的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甚至是寻找真凶的手段,与在中国大相径庭。
谋杀真正不是想讲述一个小女孩被人谋杀这么简单而已,roise被谋杀只是万千丝缕中的其中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女孩被人谋杀了,一切仍在相安无事的继续着,唯一变的只有两种身份的人——她的家人和警察。
政客们并不在意小女孩被谁谋杀,他们只是忙着自己的竞选;媒体人大肆报道博取公众谈论这一事件借以大赚一笔。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密不可宣 难以启齿的秘密,roise的母亲,roise的小姨,竞选市长的候选人,赞助人,赞助人的玩侉子,roise的闺蜜,帮助市长赢得竞选的助理,林顿的搭档斯蒂芬,林顿自己。
什么时候结局呢?
事情什么时候结束?
什么时候才到头呢?
我想,当所有乱七八糟头疼得问题解决完了,真相就出来了,就可以到剧终了。
喜欢这部剧的原因是:非常非常详细的剖析了美国现在的社会,政治,官商勾结,美国也是一样,不要觉得“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就真的平等,那些充斥着的毒品、枪支、抢劫、犯罪,还有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都让这个世界一团糟。
谋杀并没有停止,有欲望就有谋杀。
im wondering if this show is the best example of showing how much the americans hate umbrella. back in the days in the northwest, they just really enjoyed soaking in the rain when i always looked like an idiot holding my umbrella brought from china.ive been to seattle a few times, and was fully aware why the city is home for depression. my advisor even suggestted me bring a light there coz he knew i cant live without sunshine. now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eanson, i really started to wonder if the weather can make richmand a killer. though he looks sad all the time, i didnt think he would have been the murderer, and now im NOT so sure even though theres a twist in the end.the story about lindens family is kind of lame. cant the drama writers let the police spend their time working on the cases? please focus. the stories of rosies family is much better coz its related. and the election story is boring too though gwen is charming.it is a depressing story, bit i cant wait to watch the 2nd season.
《The Killing》上一季最大的惊喜!情节扑朔迷离,峰回路转。人物自然真实(实在受不了大量美剧里用力过度的男女猪脚)。画面精美,拍摄手法多变。相较之下,FOX的出品就像快餐了。有之前亮眼的《绝命毒师》《行尸走肉》,《杀戮》终不负重望。
好剧!!!
拖沓
这个女警察哦,为了工作一再辜负未婚夫。在工作中又一再辜负被害者。那些被她怀疑冤枉的人都被打的半死。属于是工作家庭都耽误了。呵呵,主打一个没用还害人,不配当警察
可以拍成一部电影的故事拍成两季连续剧,这做法其实并不讨巧,整体完成得很不错,但中间有些情节还是感觉太拖。
滿分開局,平庸中段,腐壞結尾......真該一季就收兵了,明年四月份重啓我們還能記得住那麼多線索嗎?
太墨迹了,最多俩小时搞定的案情楞抻了13集,还能有下一季
墨迹的编剧也不知道凶手是谁。不跟了,糊弄智商。
马马虎虎,节奏太慢了。看过CSI的神勇,顿时质疑警探的专业性。
留下了太多的包袱给第二季。不仅仅事关谁是真凶,女侦探的过去和将来也够编剧扯上N集蛋了。
没诚意
顺顺当当的。倒是很politic
垃圾,剧情好散,主演们颜还不错我觉得大家对外国片都挺宽容的
罗里吧嗦的,裹脚布一样,13集都破不了一个案,居然还拖到第二季。
自作孽不可活!【编剧一定要给力啊,胸手要是不满意,麻逼可要退货啊!
故事本身和人物设定都很像《双峰镇》,但真的是同样很好看啊啊啊!好喜欢痞子气质的男主神马的。。。
永远阴雨绵绵,有如七宗罪的气氛
虽然拍得不错,但是节凑真的好慢。季末坑人
阴郁的天空,无尽的雨……这片子的气氛跟《七宗罪》、《十二宫》很像。特别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特别是受害者一家的反应非常触动观众,想想也是:CSI 中可能只会留给受害者家属一个3秒钟的镜头,但在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悲剧毫无疑问将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不管怎么看都会睡着的剧。三个礼拜一共看到第四集,我还是弃剧吧。PS:据说这剧居然还出了第二季,而且两季一个案子还没破完。不知道等到我退休的那天,我会不会坚持着看完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