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未看过<<地海战记>>的书剧情与镜头感像冬天的泥土地,形容词就是"冷涩".未上映前一直热烈关注,到真正放送了,却又早忘记了要看.寒冷的傍晚偶然地在线上看完,人设还是很吉卜力,于是理所当然地看完了.人物的背景疏于交代,,,,缺乏上下文,更像是电影选段.而看官有过新海诚的饱满厚实的体验,这里变显得色彩甚薄.故事及视觉及人物之间的元素整合有待提升.总的来说,就是厚颜无耻地重复述说那一条道理:一切皆需均衡,生命需要承受.这何尝不是老生常谈?不过,在恬哈弩唱着寂寞的歌时,黎白南哭了,我也哭了.我曾刻意模糊掉的常识:"最生命:寂寞生存"那骨头深处的寂寞,道不出触不着,却在胸口重如泰山.也许:寂寞,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动力.
每一个少年成长中必经对于自身存在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每一个人类,每一个思维,都曾问过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上帝之手把神经系统造的太过美妙,它的成品甚至会自省。
而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超越了人类的存在,科学家哲学家终其一生追寻不到答案,所以大多数的人选择抛之脑后继续庸碌的生活。
而那种仿佛一个人站在旷野里,脚下只有苍茫大地抬头只有无际天空的感觉是作为无法感知其它智慧存在的孤独的人类的一种原始恐惧。
很多媒体都把这部宫崎吾郎的处女作描述成对其父亲的影射。
可是吾郎君在这部电影里做的只是把他的成长展现给我们,告诉我们他对上面那个问题的回答。
公子很有诚意的讲着一个故事可是听众是为其父而来。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瑕疵就是亚刃或者黎巴嫩的重新振作,太突兀而无力。
但是,这也许是宫崎吾郎的善举,他为观众省略了多少他在黑暗中的挣扎,他战胜所谓忧郁症的过程不必赘述因为他最终有了自己对问题的解答。
宫崎公子不比其父之处在于当时没有掌控一部电影长片的经验,作品中没有一个人物有特别突出的魅力就像他们的脸一样,公子也没有迎合消费者口味的经验或者说他的风格还没有让消费者接受。
而且电影整体来看有些散乱,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有很多故事线,但最终结束的却是很不明显的那一条。
我觉得因为电影就是宫崎吾郎的人生投射吧,一个人回看自己的人生,总是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迷茫,因为这是自己的生命,每一分钟都有意义。
总之诚意五星,技术四星。
那么吾郎君的答案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怕死,追求永生不可理喻。
可是不用等到死亡的那一刻来临,当我看到蜘蛛死前那个干尸样并想到有一天我也会那样的时候,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年华老去,死亡意味着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会离开我们,很多人最先接受不了的应该是就是容貌的消逝吧,不过还有更可怕的呢。
《银翼杀手》里复制人Batty死前淡淡说到:“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我们死后,所有过往的欢笑、眼泪、成就都会随着大脑的腐烂而消失,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思所想都会如雨中的眼泪一样消失了无痕。
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呢?
不是说人类这个物种存在的意义而是我作为我这个人而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既然都会消失,那为什么要教会我如何欢笑如何哭泣呢,最重要的是我为什么要存在呢?
宫崎吾郎的答案也是我的答案。
我存在因为某些人存在。
纵使我会老去,我会死去,但是在那些人的记忆里我一如初见般鲜活。
我的欢笑,我的眼泪都会被他们所珍藏。
或许他们记忆里的我并不是全部的我,但是我的存在、我的生命有了价值。
那些人死去以后,一小部分的我还得以在他们存在的意义里留存,生命就是这样以影响的方式延续,微观到基因,宏观到生命。
不光是群居的人类,就算是独居的其它生物,也在与环境的交互影响里具备着每个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很简单的道理,伟人曾经的存在被一卷卷的文字或者影像资料所保存,我们的相对平凡的存在,则被一个或几个重要的人以记忆的方式所保存。
我的存在在那些人的存在那里找到了意义。
很遗憾,这样一部掏心掏肺的成长史诗被媒体给耽误了。
站在苍茫的大地上,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和悲凉的风笛,孤独的少年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父亲也好,忧郁症也好,都是心上沉重的压力。
然后,山坡上忽然出现了一群人,有手持魔杖的大法师,有温柔的母亲般的存在,还有一个沉静的少女。。。
少年最终拔出了剑,宫崎吾郎找到了答案,原书作者一阵气喘。
电影一开始,疯逼少年就杀了亲生父亲,然后夺走佩剑逃出城堡,开始游荡。
——男主的动机不详,目的不详,只觉得特别莫名其妙。
跟大魔法师相遇后,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磨磨唧唧,偶遇了一个小姑娘,被抓后跟小姑娘分别,然后又遇到小姑娘,开始田园生活。
——编剧的动机不详,目的不详,再次觉得莫名其妙。
期间与反派的走狗第一次相遇,以为要拔剑耍帅,结果最后还是被围殴,变成了奴隶。
——反派的动机不详,目的不详,只剩下莫名其妙。
一个多小时,反派终于出来了,然后剧情也特别敷衍,感觉明明能用五分钟讲明白的事情,编剧和导演硬拖到了最后。
最后半小时,说清楚了反派的意图,男主的动机,电影的主题。
全程,没有精致的画风,温馨的色调,只有还不如大学毕业生的简笔画(人物衣物全程没什么褶皱),唯一能看出是大公司制作的,只有人物流畅的动作。
一开始看,以为是宫崎骏的代表作,结果看了一部儿子对老子的东施效颦,真的太无语了!
全程都在上价值,强行上价值!
看得我有种巴掌伸不进屏幕扇男主一巴掌的无力感。
看过原作家的自述后,更是觉得这部电影是对原著的侮辱,真是啥都没拍出来!
如同在肚子饿的时候,吃了一碗没有卤的面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电影最后十分钟,海报里的龙才出来
真正完完全全的宫崎骏、吉卜利的风格,画面细腻、大气,人物的造型,还有悠扬的音乐。
片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比如诱惑男主角亚伦吃“毒品”的,很像《幽灵公主》中的夺取麒麟兽首级的人;狡兔那一伙不是《风之谷》中多鲁美奇亚公主库夏娜的参谋克罗托瓦和手下的铁甲兵吗?
还有几乎每一部吉卜利作品中都有的表现腐化、堕落、邪恶的令人恶心的黑色液体……不知为何,吉卜利总把男女主角间的爱情表现得那样青涩,结局并不完美,令人惆怅、意犹未尽。
总之,我还是很支持吉卜利的动画的。
作为进入动画界的处女作,宫崎吾郎没有令我失望,不愧为宫崎骏的儿子。
期待吉卜利更多佳作。
宫崎骏先生的公子,用自己的勇气和实际行动,给大家努力地讲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多糟糕?
感到好奇的人,我极力推荐你耐着性子从头到脚看一遍。
坚持不下去?
没关系,宫崎骏也坚持不下去,呵呵。
早就听说过这部动画。
刚上映那一阵子,还有“宫崎骏要逐渐退休了”、“要让宫崎吾郎子承父业了”之类的说法。
看过豆友呱啦啦那篇评论才知道,原来原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一样,都被蒙了。
一直没机会看,也没关注这片子到底好不好。
在印象中,对宫崎骏和Ghibli的出品而言,只有多好看的问题,没有好不好看的问题。
直到这个周末,偶尔在视频网站上看了一部宫崎骏最新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制作过程纪录片,从中看到一些关于《地海战记》的情况,让我不禁对其来了兴趣。
这个纪录片中的一段,讲到宫崎骏有一天到制作单位(可能就是Ghibli,没考究过)去,想找人商量一些问题。
到那之后碰到他儿子,也就是宫崎吾郎先生正在与制作人员讨论问题。
让人意外的是,他不但没有过去参与讨论,还立刻躲到一边去。
离开制作单位的路上,随行的纪录片摄影记者问他,为什么躲着儿子。
他说,我不想看到他,他让我心烦。
后来,《地海战记》制作完成,试映当然也请了宫崎骏。
他到了试映现场后,也没有和儿子打招呼。
试映开始,宫崎骏与他一位多年老同事一起,面无表情地看着《地海战记》。
试映才放了一个小时,纪录片镜头突然一转,他独自从试映室走了出来,走向外面的休息大厅。
纪录片镜头里,他的声音很平淡:这一个小时太漫长了,感觉好像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
然后,他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吭地抽起烟来。
试映结束,一个熟人和宫崎骏打趣说:原来宫崎吾郎是要讲一个哲学故事,哈哈哈...。
宫崎骏没搭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从另一方面讲,这个糟糕透顶的故事,倒是能很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一个好导演对一部影片的意义。
同样的制作团队,同样的制作技术,甚至动画里的那些人物与场景也让人联想到宫崎骏的作品,但所有这些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动听音乐等等元素加在一起,最终却只能呈现出这么一个支离破碎、不明不白、不痛不痒的大杂烩,与宫崎骏的作品没法比。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反面教材。
在这个意义上,我极力推荐有耐心的人,耐着你的性子,从头到尾好好看一遍。
没想到竟然是批评得多。
没想到赞美者也只是停留在画面、OST的表象。
没想到连梁文道都出来讽刺。
更没想到宫崎吾郎他爹都看不上眼。
一首抒情散文诗就这样被大众的狂躁淹没,被理性的惯性压垮。
编剧没任何问题,不过不是主流风格罢了。
不要拿这片子和那个被吹嘘的不行的童话《地海巫师》相提并论。
这不是对小说的照搬,而是超越。
这是一部有着自己的思考的电影,宫崎吾郎将不在限于父亲的对于人与自然的思索,而更是融入了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追问。
我可不希望吉卜力再不断地COPY《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的精神,已经够了,当看到宫崎骏又扔出了一部《悬崖上的金鱼姬》,我真的感觉够了,我想看到吉卜力能有自己新的创造新的形式新的思考新的追求。
我想看到宫崎吾郎顶住大众的压力,寻找自己的精神,而不是将老一代的传统传承下去。
只有这样,吉卜力才能够有存活下去的意义。
除了那首歌还不错,除了背景的墙和光线不错,就乏善可陈了。
眼泪是灰的,宝剑是灰的,龙是灰的,,,没有色彩的动画片呀。
小姑娘的配音非专业级别。
小伙子的面容十分可怕。
建议——不要看某人说:宫崎竣怎么生出这样的儿子
看完动画后本想掀桌骂街,后来觉得作者本人的话已把该说的都说了……厄休拉对地海动画的观感回应(转)以下是我对于由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宫崎吾郎(Goro Miyazaki)制作的《格德战记》的第一手反馈,以此作为对那些为这部动画给我写信的日本书迷们的回应,当然同时也供世界其他地方对此感兴趣的人参考。
*****************写在前面的话:作者们几乎无法控制根据他们著作改编的影片。
一条公认的规则是,一旦签署了授权协议,就可以当原著作者已经消失了。
那些“富于创造性的顾问”头衔毫无意义。
除了剧本作者,任何原著作者对影片中的任何内容都毫无办法。
所以不要问原著作者“为什么他们要……?
”这样的问题,因为她自己也同样一头雾水。
*****************简短的历史回顾:大约二十年前,宫崎骏(Hayao Miyazaki)先生曾经写信给我,表示有兴趣根据当时已经出版的三本地海小说制作一部动画影片。
那时我并不知道他的工作,只知道迪斯尼风格的动画,而且并不喜欢。
于是我没有同意。
六、七年前,我的朋友冯达·N·麦金泰尔(Vonda N. McIntyre,1978年凭《梦蛇》获星云雨果双料大奖,此外她还写了大量的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的小说)对我提到并和我一起观看了《龙猫》。
从那时起,我立刻成为了宫崎骏的影迷,直到现在。
我个人认为他是和黑泽明或是费里尼一样的天才。
后来又过了几年,当我得知地海出色的日文版的译者清水真砂子(Masako Shimizu)小姐认识宫崎骏先生,我便通过真砂子小姐转告他,如果他还对地海有兴趣,我会很高兴和他商讨有关制作一部影片的事情。
不久我便得到了吉卜力工作室的铃木敏夫(Toshio Suzuki)先生令人愉快的回应。
在我们的信件往来中,我表达了不要从根本上对故事或角色做不明智改动的强烈愿望,因为这套书已经被不论是日本还是世界范围的广大读者所熟知。
当然,为了让他在影片制作时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发挥想象,我提出过建议宫崎先生也许可以利用头两本书故事之间的那十到十五年空白: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格德除了成为大法师,还在那些年里做了些什么,这样宫崎先生也可以让格德做任何他想要他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没有对任何其他的电影制作者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2005年8月,吉卜力工作室的铃木敏夫先生和宫崎骏先生对我家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访问,并与我和我儿子(他负责地海版权的相关事宜)商谈相关事宜。
那时他们解释说宫崎骏先生想要从影片制作中退休了,而家庭和工作室都希望由骏先生的儿子吾郎,从未制作过一部影片的人来制作这部影片。
我们很失望,也很担忧,但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种印象,其实是保证,这个项目会一直得到骏先生的控制。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签署了协议。
那个时候,影片的相关工作其实已经开始了:我们得到了一份少年与龙的海报作为礼物,还有骏先生绘制的一张霍特城(Hort Town)的草图,以及由吉卜力艺术家们的完成版本。
此后,影片的相关工作进行得非常非常迅速。
我们不久以后就了解到骏先生根本就没有参与影片的任何制作。
我曾收到过他的一封非常感人的信件,后来还收到过吾郎先生的一封信。
我尽我所能地答复了他们。
我很遗憾影片制作过程中产生了跨越太平洋的愤怒和失望。
我被告知骏先生其实并没有退休,只是现在在从事另一部影片。
这增长了我的失望。
我希望能忘掉这些不愉快的事。
******************关于影片:由于我和我的儿子不能去东京参加影片的首映,吉卜力工作室非常慷慨地带给了我们一份拷贝,并且在2006年8月6日星期天在市中心为我们组织了一场私人专场。
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许多朋友都带着孩子前来。
能得到孩子们的反映很令人高兴。
一些年纪较小的孩子被吓着了,有的好像没弄懂怎么回事,但那些稍大些的孩子则比较酷。
放映结束之后我们去我儿子家就餐。
小矮脚狗埃利诺表现得非常好,铃木敏夫还在草坪上表演了头手倒立。
我离开的时候宫崎吾郎先生问我“你喜欢这影片么?
”在那种气氛下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于是我答道“是的。
这不是我的小说,这是你的影片。
这是一部好影片。
”当时我认为我只是在对他以及很少几个站在周围的人说这话。
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我本来希望这样一个同样比较私人的回答不会被公诸于众。
我在此处提及这些,仅仅因为吾郎先生已经在他的blog里提到过了。
那么,基于所有的事情都会很快被公诸于众的精神,下面我将给出一份我对于这部影片的完整的第一手报告:绝大部分都很漂亮。
然而在这部飞快完成的动画片里很多支线末角也被砍掉了。
影片不具有《龙猫》那样的精巧细致,或者是《千与千寻》那样的恢宏华美。
能给人留下一些印象,但是总体而言比较普通并不突出。
绝大部分也颇令人激动。
不过这种兴奋是由暴力维持的,而且达到了一个我认为脱离了原著精神的程度。
我认为绝大部分并不连贯。
这一点也许是因为我一直试图在用我书里的故事印证着那个我在观看着的完全不同的故事,并且被那些具有和我书中同样名字,但是气质、经历和命运都完全不同的人物的行为给弄糊涂了当然一部影片不应该试图去分毫不差地复制一部小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两种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
这二者之间也许必须改动甚巨。
但是,对小说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主线的某种程度上的忠实,对于这么一部号称是根据发行超过40年的小说改编而来的同名影片,报有这种期待应该也不算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吧。
美国和日本的影片制作者都一样把这些书籍当作了名字和一些概念的矿床,从书中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地掠取着只言片语,用完全不同的情节代替了原来的故事,却做得既不连贯也不一致。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对原著的不尊敬,同样也是对读者和观众的不尊敬。
我还觉得影片的“信息”有些过于做作了,因为这些信息虽然通常都直接引用自原著,那些对于生命和死亡、平衡等等的陈述却并不是根据那些原著中角色和行动所得来的。
不论它们的意思是多么正确,它们并不是书中和角色们所表达的。
他们并不是“努力挣得的”,而更像是作为唠叨的说教而出现在影片中。
在地海的头三本书里,这些信息是偶尔一些思想的闪光,我并不认为它们会以这样直白的形式出现。
原著中的是非感在影片中同样含混不明。
比如说,影片中亚伦(Arren)刺死自己父亲的动机就莫名其妙,显得过于随意:影片中解释罪行是黑暗的影子或是后来的胡言乱语犯下的,这并不令人信服。
为什么这个男孩会分裂成两个?
我们对此毫无头绪。
这个想法其实来自于《地海法师》,但在那本书里,我们知道格德是如何有一个一直跟随他的影子的,我们也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且在最后,我们还知道了那个影子到底是谁。
这些我们心中的谜团不能简单地靠挥舞一把魔法长剑来消除。
但是在影片中,邪恶却令人舒服地具有一个坏蛋的具体外形——法师柯布(Cob,影片中日文叫作Kumo),而他能被一下子杀掉,从而解决掉所有的问题。
在现代奇幻里(不论是文学意义上还是政府意义上),杀人是解决所谓正义与邪恶之间战争所通常采用的方式。
但是我的书并不考虑这种战争,也无意为过分简单化的问题提供简单的回答。
虽然我觉得我书中的龙要更漂亮些,我还是更赞赏吾郎所表现的龙收起翅膀的非凡方式。
他想象中的动物们都表现得非常柔和亲切——我喜欢那匹马拉玛(Llama)富于表情的耳朵。
我也非常喜欢耕作、汲水、套马等的场景,这些都带给了影片一种朴实的安宁气氛——这种对于一成不变的冲突和“动作”步调的改变非常明智。
起码在这些场景之中,我认出了我的地海。
********************颜色的问题:地海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有色人种,白人才是一种落后的边缘人群。
我所作的这种设定当然是出于道德层次上的考虑,目标也在于美洲和欧洲的青年读者。
欧洲传统上的英雄按照惯例都是白人——1968年时这简直是不言自明的普适公理——那时黑皮肤往往和邪恶联系在一起。
通过简单地颠覆这种心理预期,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小说作者所能做到的破坏偏见的贡献。
美国的电视剧版本的制作者一边标榜他们没有肤色歧视,一边却又大幅削减了地海中有色人种的比例。
对此我已经猛烈抨击过这种漂白地海的做法,而且没有原谅他们。
在日本这个问题却有所不同。
我不能提出在日本的人种的问题,因为我对那里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但是我知道一部动画影片几乎不可能脱离动画影片固有的恒定习俗。
在动画影片中,绝大多数人物——在欧美人看来——都是白人。
我被告知日本的观众观看的时候观感却不同,我被告知他们会认为格德的肤色比我自己的眼睛看起来的肤色要更深些。
我希望如此吧。
绝大多数影片中的人物在我看来都太白,不过起码里面还混杂有一些不错的棕褐色和米色。
另外特娜(Tenar)的金色头发和蓝色眼睛也是正确的,因为她是来自卡基许(Kargish)群岛的少数族裔。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美国看到《格德战记》或是《地海传说》?
得等到和那帮电视剧人的剧集版权合同到期之时:也就是说最早也要到2009年了。
唉!
这帮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There are dogs in the manger)。
再引用点基本介绍:娥蘇拉.勒瑰恩(UrsulaK.LeGuin)美國重要奇幻科幻、女性主義文學作家,1929年生。
父親AlfredKroeber是人類學家,母親TheodoraKroeber是心理學家暨作家,出身書香世家的她,從小便受到多元文化觀的洗禮。
著有長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集10本、詩集7本、評論集4本、童書10餘本;並編纂文選與從事翻譯,包括將老子《道德經》譯成英文。
曾獲美國國家書卷獎、號角書獎、紐伯瑞獎、世界奇幻獎、軌跡獎、星雲獎、雨果獎、小詹姆斯.提普翠獎、卡夫卡獎、普須卡獎……等,以及SFWA大師、洛杉磯時報RobertKirsch終生成就獎等榮譽。
她的奇幻成長小說系列「地海六部曲」與「魔戒」、「納尼亞傳說」並列奇幻經典,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等也是科幻迷心目中永遠的經典。
小說探討的議題,從自我成長與認同,到社會制度探討與性別問題,都鞭辟入裡,在優美恬澹的敘事風格中予人寬廣深沈的省思空間。
西洋文學評論家哈洛.卜倫將她列為美國經典作家之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她的書迷。
本系列為西方奇幻文學經典之一,與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及路益思 (C.S. Lewis) 的「納尼亞年代記」齊名。
作品意涵有別於西方基督教精神,而富有中國老子道家思想;並非強調善惡對立的二元價值觀,而是傳達「平衡」、陰陽同源的理念。
本系列乃藉由奇幻冒險背景探討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歷程,以豐富的隱喻象徵手法深刻描繪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面對的種種困惑與危機。
另外说一下剧情剧场版是根据地海系列第3部《地海彼岸》( The Farthest Shore/1972),讲大法师雀鹰偕同年轻的英拉德王子亚刃追寻扰乱地海世界平衡源头的旅程。
和第4部《地海孤雏》(Tehanu/1990),讲第2部《古墓》的女主角恬娜拯救了一名脸部被灼伤的少女,然后与雀鹰重逢的故事。
但从片首诗歌和主题歌歌词对第一部《地海巫师》(A Wizard of Earthsea/1968)卷首诗词的引用来看:[quote]Only in silence the word,only in dark the light,only in dying life:bright the hawk's flight on the empty sky.-The Creation of Ea[/quote]剧场版的另一条线索,即亚刃“追寻自我心灵”的主题,同第一部大法师雀鹰逃避和寻回自己内心阴影的主题是一样的。
所以剧场版实际包括了第1、3、4部的内容。
另外再说一下勒吉恩小说的国内中译版出版情况:地海系列6部:地海巫師/ 地海古墓/ 地海彼岸/ 地海孤雛/ 地海故事集/ 地海奇風The Earthsea Cycle: A Wizard of Earthsea/ The Tombs of Atuan/ The Farthest Shore/ Tehanu/ Tales from Earthsea: Short Stories/ The Other Wind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5部,差2001年出版的《地海奇风》未引进。
海茵系列《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1969)曾刊登于1999年《科幻世界赠刊》,SFW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单行本《倾诉》(The Telling /2000)已由新星出版社在今年6月推出单行本“变化的位面”短篇小说系列曾部分刊登于《科幻世界译文版》05年8月号上,完整单行本由新星出版社今年4月推出另外还有《野孩子》等中短篇被刊登在《科幻世界译文版》上。
她的另一长篇代表作《一无所有》将由科幻世界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单行本。
实在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虽然最后还是快进了一点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知道他大概要这如此这般的说,但又没兴趣听下去。
)看的头疼。
故事概要……我实在说不出来,难道是想表达人不能不尊重生命?
好像是这样。
另外里面龙的形象我不是很喜欢。
有的时候悬念设的太深了结果自己都爬不出来了。
比如另一个亚伦,虽然在最后一刻揭秘其实这个貌似反派的影子其实是身体的正主,但是这个悬念一点都不悬啊,而且这个影子是没头没脑跑出来的,前面没有埋伏笔,或者说伏笔埋得不够好,所以答案揭晓的时候不会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又比如最后变成龙的姑娘(其实我开始以为亚伦的坐骑会变成龙,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它有点像。
)记得大魔法师初见那姑娘的时候,摆出了一个吃惊的表情,我当时还以为接下来他会用“xx年前……”开头,讲姑娘的来历或者讲她脸上疤痕的来历,结果没有下文。
不过姑娘变成龙后倒让我想起开篇海上相残的那两条龙,其中一条不是被打败了么,难不成是这姑娘?
那么另一条就是她双亲之一了?
这么看来龙的世界里的家庭暴力不是一般的猛烈啊。
大魔法师在旅行沿途看到不少废弃村落,如果一定要用“这是蜘蛛造成的”来解释未免太牵强。
这里说到蜘蛛,她不过是个走火入魔的魔法师,口口声声说掌握了终极魔法,这股力量到底是什么?
难道就是叫出人的真名然后就可以把人心脏捏碎?
其实要是把她设置成极度美丽看上去有点妖娆的美女似乎更好一点,难道一定要遵守反派就是长的难看的人这个定律?
要是设成美女,一来养眼,二来也就有了她想永生的理由——越好看的人就越想留住自己的美。
可是动画里却搞成这样,感觉脑袋被砸了一样。
而且蜘蛛诱惑亚伦操纵亚伦这段也很……不严密,操纵的理由是什么?
要是为了危险大魔法师,已经有一个人质了。
亚伦有值得利用的地方?
但后文告诉我们没有——拿着剑软绵绵的被大魔法师几句话就唤醒了,而且进入城堡后的大魔法师根本就是没有力气了。
魔法师被抓住后蜘蛛说要用让他饱受羞辱的死去,结果是让他从城堡的最高处跳下去……这种方式哪里侮辱人了?
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吧。
说的羞辱,片中有提到蜘蛛曾经饱受羞辱(当她这么说的时候至少给一回忆的片段来支撑吧),那个被大魔法师从墓地救出的女人,也该有关于她的回忆片段吧。
另外被引诱的亚伦既然觉醒了就应该被关起来什么的,结果还是被领回原处沉思。
龙姑娘(我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去找亚伦的时候相当顺利,这么说来偌大的城堡里只有狡兔以及手下4个左右侍卫?
这也太寒酸了吧。
龙姑娘唱歌的那段其实很不错。
但是画面处理的不够好,其实我也不怎么懂这方面的。
她唱歌的时候镜头反复在她和亚伦之前交替着,一点都不符合歌大气的感觉。
要是能这样:从亚伦看到龙姑娘唱歌开始,镜头渐渐拉远,出现草原上站着这两孩子的画面,风吹草动,夕阳西下,渐渐把镜头拉到天空,蓝天白云,远处有一只鸟渐飞渐远,隐没在云层中,到高潮的时候,就把镜头突然从天空的角度俯视大地,然后我们看到一片草绿。
接着镜头切换(这时候歌快结束了),眼角滑落一滴泪,接着是一行泪,再切换镜头,龙姑娘的近景,龙姑娘回头,这是我们看到,流泪的是亚伦。
城里那个人头喷泉,这是我觉得最囧的地方,感觉从口里流出的水是那个男人的口水或者呕吐物(我不是故意恶心人的),太没美感了。
这么说来水还可以从鼻子里流出来……其实完全可以弄的有美感一点换成女人像让水像眼泪一样流出来,要是刻画的好的话表现喜悦之泪更好。
片子结尾处,龙姑娘说出自己名字马上变成了龙(喂这不是千与千寻么),之前亚伦的影子说真名的时候我就有这感觉。
另另外亚伦第一次被狡兔抓的时候,那把剑不是被狡兔丢到水里了么,于是我们看到剑上掉下一个圆球,这里我还以为剑是被这个封印了,接下来会上演宝剑寻主记……因为电影给我感觉太遭了所以居然被刺激的说了这么多,而且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很乱。
能看完的人很少吧,看完者留名- -+后来才知道这是宫崎骏儿子弄的,老爷子该多难过啊。
吉卜力原班人马,倾力为宫崎骏之公子效力。
演员亦是宫崎骏的豪华阵容,尤以《幽灵公主》、《风之谷》之班底为基础。
看过的同行们都大呼差劲,说跟他老爹简直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更有同行替吉卜力担心,云宫崎骏过世后,吉卜力必死无疑。
昨日特意和WC同学一起正襟危坐,看片研习。
美术方面无可挑剔,远远超过及格线,国产片要想达到,估计还要等个十年二十年。
宫崎吾郎集编导作词于一身,有老爹和其团队支撑,起点高得令人羡慕。
全片开场有章有法、毫无毛病,可惜未能持续下去。
和许多第一次执导的新人一样,想说的事太多,结果是一件也说不清楚,节奏、悬念把握都还成问题,动作戏更是无法跟老美的同行们相比,万里长征开始了第一步,应该会慢慢进步的吧。
身为宫崎骏之子肯定压力山大。
宮崎吾朗的表現未必一无是处,只可惜他有一个无比厉害的老爸。在宫崎骏这个虎父面前,他还真是个犬子.....
2.5,拍成这样也不能完全怪宫崎吾朗,虽然水平确实不行,但是地海系列本身就不太适合改吉卜力,就算换宫崎骏上也不会在本质上提升多少。
剧情很糟,儿子与父亲果然没法比,情节展开的好慢,完全不知所云
音乐的效果很是不错,不过剧情显得老套,总感觉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早早的就说出人物设计的潜台词。但说的还是不错的,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要正视生命,万事总有因果,惧怕不安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较失望,逻辑太简单直白了,也没高潮,人物也全然不可爱
宫崎吾朗比他老爹差得太远了……
三星半。我觉得其实不错。和父亲宫崎骏的宏大浪漫比,儿子导演的更细腻更贴近个人的体悟。节奏比较稳定比较慢。接受了这些差异以后,我觉得影片还挺有味道的。
牵涉着一些深奥的主题,但觉得剧情编排的缺少了点什么似的。音乐很好,还有我向往的郊外小房子,安逸的生活。。。跑题了,呵呵。
又是一部因为音乐去看的电影 嗯 音乐比电影好 电影毕竟没有完整的表现出原著该有的
这部动画片的导演是宫崎吾朗,也就是宫崎骏的长子同属吉ト力工作室。这部作品虽然是其处女作,而且在日本的《文艺春秋》、《电影旬报》和《Premiere》上口碑不佳,连押井守也认为只能勉强打个及格分,但我觉得动画中的台词很不错。“没有死便没有生,拒绝死亡,即是拒绝生存。&#34;“这世上没有永恒不灭的东西,得知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已经是上天的恩赐,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包括痛苦和珍惜的东西,也是上天慈悲所赐,以至自己的性命。&#34;&#34;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魔法时代,任何一位谨慎的巫师都把自己的真实姓名看作最值得珍视的密藏,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威胁。&#34;
说实话,看完这115分钟的电影需要毅力,有些期待的画面没有出现。但其宣讲的主题很积极。“真名”。
儿子要求打四星,好吧,等他睡着了,我又打回了三星。
光明应该和黑暗在一起,正如言语必须从静默中来;生与活,必须从死亡中来;鹰,必须在虚空中飞扬上升。少年亚刃一路从自己逃亡,以为甩开了自己,就逃离了恐惧,但灵魂这东西,化为影,永恒地追逐着他的肉体,你必须完成你自己。虽都是吉卜力的制作,保证了画风的精湛,但吾朗跟老爷子走的确乎是不同路线,非要把初出茅庐的吾朗和鼎盛的老爷子放在一起比较,也属实不够公平。其实吾朗的人物刻画无论是情感层面、还是表情呈现都更为细腻入微。作为处女作,脱离开勒古恩奶奶的原著,单做为一部动画长片,它的完成度并不差。关键是,要把《地海传说》6部系列改成一个两小时的、连小朋友都能看懂的动画作品,我觉得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首先那充满哲学意味的庞大世界观,能表达到这程度已经不易。分镜和绘画细节还欠点想象力,不够丰满灵动。
意味不明。我一路快进过去。是不精细的缘故吗?总觉得男主凶恶和害怕的表情一模一样……很多情节都没交代好,如果原著能和《魔戒》齐名,应该不错吧?哪天还是去看看原著吧。
看得出这是一个建得很大的世界观,只是在两小时不到的时间,N多重要信息都是含含糊糊地给出,而且在最后也没有好好地解答,一方面还是环保主义在那边轰你,另一方面,又有了较黑的躁郁个人主义升华在纠结往复。感觉原著会更有意思的感觉。
小宫崎输在了电影节奏上
空有架构。。。。好个绣花枕头= =
开始构造的世界感觉很宏大,看看片长接近两个小时,第一感觉是这电影一点特好看,越看越失望,虎头无尾!给画风一颗星,给音乐一颗星!
明明本該是一個史詩感十足的故事,卻被拍得無比小家子氣,所謂戰記但沒戰的場面,出場人物乏乏可依舊沒有哪個角色形象鮮明了,而從劇情到人物的智商一直都處於低能水平,該有的細節和伏筆都沒能得到表現,所有看過的吉卜力作品中最糟糕的一部,宮崎駿不讓兒子繼承事業果然是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