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黑白影调下的罗马尼亚,一个警察受雇带着他的儿子助手追捕因与贵族妻子有染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
每个人物都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之中所逐渐了解的:时不时总会冒出金句的年迈瘸腿警察携病躯追捕,拼命也是为了儿子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涉世尚浅的儿子学习警察技术煞有介事,却仍抵不住游艺项目的诱惑;想象着自己明年就可能有自己孩子的奴隶;还有调侃神父、异乡人、受贿警察、妓女、无辜小奴隶、黑心贵族… …各色人等,结合多长镜头,绘成了这幅生动的马背上的阶级分明的罗马尼亚风情画。
虽片中绝大部分时间轻快欢愉,却仍抵不过结尾处短暂的现实重击。
弱者对自己的地位自认不讳,权贵为所欲为,平民倚靠希望而活。
近两个世纪过去,人类仍未能驻足停歇。
“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
年度十佳候选,罗马尼亚电影【喝彩!
】是一则寓言故事。
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近代欧洲,讲述一对父子追寻一名奴隶的过程中,遇到各色种族人群,不同的对话和经历感受到对法律、宗教、信仰、家庭、人生观的认识。
不好的电影各有各的不好,好电影的好处往往有共通性。
本片其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对权贵、律法的批判与鞭挞,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原来根本没有进步过,愚昧也好落后也罢,律法从来都是为当权者服务,游戏规则从来都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只是说法可以称为: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或者,法律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罢了。
本片荣获柏林最佳导演银熊奖。
导演把罗马尼亚近代史的文献资料以一种近乎公路片的形式展示,想法与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哥伦比亚电影【蛇之拥抱】十分相似。
几乎不用特写,通篇均是中远景甚至大全景,既能展现荒芜的近代罗马尼亚(镜头对贫穷的最好展示),也能迫使观众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但事情本身却又分分钟直抵观众善良道德的脆弱灵魂,形成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话剧腔及串联场景的编剧也十分赞。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喝彩!
》,下面请看前线押奴父子品尝路途百态的评价了!
Prometheus:奥斯曼时代公路片,底层的卑微与讥讽。
给艾德林的诗:蛮正经的回顾历史并寓言未来的吐槽姿态。
盆满钵满赵+:刻板不公的世界里想做一个正义的人太可笑了。
RIVER:“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不能关照彼此。
”心是孤独的猎手:太出色了。
话痨电影,但是一点都不厌烦。
“一切美好都会随风而逝!
”RyanRyqn:作为普优嫡系罗马尼亚浪潮导演第二部电影,在调度光线构图上做到很精湛,不过故事比较薄弱,算是古代版公路片。
莫扎特仑苏:大量的大全景远景和浅景深本有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戏剧感,但褪去色彩的黑白加上历史题材,让客观镜头的呈现更像是影像化史书。
苍山古井空对月:通过一对执法者父子捉拿逃走的奴隶的经历展开方方面面的议题的表达,奴隶制、人种之间的偏见和歧视、瘟疫肆虐背景下的消极感等等。
大量全景镜头,少有近景,对话摒弃正反打,人物在全景画面中坐在马背上聊天唠嗑。
叙事和表达主题的比重较大,人物方面着重于塑造父亲,儿子比较扁平。
我略知她一二:用走马观花来形容这部电影最合适不过,就这么走啊走,走啊走,仿佛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不想为戏里一望无际的原野而呐喊,只想为戏外长夜漫漫的黑暗去喝彩!
喜剧只是盐巴,公路只是耗油,黑白只是生抽,调度只是白醋,人物只是料酒,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些调味剂去炒一头蒜呢?
还是一头一下锅不仅发现忘记剥皮,还让我呛了个半死的黑蒜。
(此处应该有声音)子夜无人:真·复古,总是不自觉跳戏到帕索里尼或者伯格曼,但和形态上最相似的《大鸟和小鸟》去比,同样是用走马观花的旅程去谈古讽今,最大的差距其实不体现在妙笔、灵气或者趣味度上,而是那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姿态,不似本片举手投足之间总是呆而闷的。
整部电影提炼出来其实有些接近于后来《野名留史又如何》中的戏中戏,但这个阶段的拉杜·裘德还不足以让我记住他。
Hethang:我心想拉杜·裘德最近两年的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啊,怎么反而这部级别最高的前作怎么那么让人讨厌呢?
虽然这部电影一样是反应那个时代罗马尼亚社会的恐怖窒息之处,但在叙述方式上显然有些刻意为之:前半部分追击逃犯时用大量晦涩尴尬的词藻来堆砌历史,创造出一种厚重感;后半部分运逃犯回去的时候则加入了许多无关紧要的情节来支撑主人公们所谓的情感变化,却依然显得苍白无力。
此般呆板的剧情本就让人厌烦,再加上黑白影像的单调呈现,更让整个观影过程非常不舒服。
这种不适感终于在结尾的惩罚戏份中的哭天抢地与主人公们事后诸葛亮般的反思中得到了顶峰:真的要用这么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一种对历史的呈现吗?
只能说这时导演功力真的不行,光在这个地方,他后两部作品的处理方式足以吊打。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8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835年,东欧,两位骑士穿过瓦拉吉亚(Wallachia)中部的荒芜之地。
他们是宪兵康斯坦丁(Costandin)和他的儿子。
两人正在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他因被怀疑与贵族主人家的妻子有染,从主人家里出逃。
镇定的康斯坦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用激励人心的警句欢呼,而他的儿子则以沉思的方式观察世界。
在他们的奇幻历险中,他们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
他们之间互相对彼此有着世代相传的偏见。
即使最后追捕到了奴隶Carfin,他们的历险还远没有结束。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从历史文献和歌曲流传而来的寓言故事:社会的权利结构和阶层,人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与少数民族互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
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黑白电影,生动地重现了时代刺耳的音调,同时拓展了主旋律将它延伸到现代。
观影@云上观影。
首先,我会定义其为后结构主义电影。
再简单的短评后,我会阐述为何。
导演是根据历史记载去改编,“设计”得十分巧妙。
整部片的镜头、色彩都十分Flat,画面呈现强烈的客观感和距离感。
但其大量的台词,与人物相应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观众与电影产生联系。
在抛去情绪影响下让人不由自主审视自身及电影“本身”。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就是事物之间的交互和联系,只不过后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在同一文本内(可以理解为“作品”本身)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本电影的后结构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画面与文本:正如上述所言,Flat。
深焦距,但不同于公民凯恩般的构图,深焦距只是展示角色此时此刻的行为,并不打算传达更加多的信息,呈现扁平化;客观镜头,导演几乎很少用主观镜头,摄影上他并不在乎“反馈”这件事,在减少“即时反馈”这种联系的同时,用客观镜头展现了“深远影响”这种联系;而低对比稍微泛黄的色彩,将灯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文本却特别多(真的在喋喋不休),主角从自身到社会到宗教到民族到阶级到三观均有涉及。
文本带有强烈的塑造功能,假如仅仅看文本,容易对本电影产生一个不同的看法“一个尽职守责的父亲教育孩子如何为人”。
我认为这里的文本塑造功能与画面强烈的疏离感并不构成互补性,因为文本并非完整塑造了人物形象,文本只是盲人摸象的开始。
所以存在一种冒犯(Offensive),这种冒犯告诉观众,置身事外只会给你“错误”的启示。
文本与行为:上述提到“盲人摸象”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文本和剧情具有很强的矛盾性。
人物动机的前后矛盾,是对“处事待人”这件事的批判。
主角通过大量的对白塑造角色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善意、积极、守规矩、守承诺、会待人处世”的形象。
然而,主角在路上鄙夷神父后与其相谈甚欢;跟儿子强调不随便打人时,但开头就对奴隶拳脚相向;嘴上说要尽人事,却半途随便将幼年奴隶卖掉。
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主角的“动机”所在,以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其实很容易落入结构主义的陷阱中,这个陷阱叫“中庸”。
这些矛盾很容易就让大家误认为这就是“人性”,你不可能顾全方方面面,只能尽力地去做罢了。
“中庸”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言,尽管其表现是多元的,但核心是单一的,当大家开始将讨论收敛至“中庸”时,就落入了结构主义的陷阱。
然而,跳出对“宏观人性”的提问,反问自己“自己会如何做时”,这才是后结构性所在。
主人公的行为放在当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大部分行为与对白塑造的形象“逻辑”相去甚远。
他做这样的选择不应该是“中庸”而是基于“自身三观”为动机。
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面对不同的人,通过文本与行为前后矛盾的暗示,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民族、阶级与宗教:上述三个元素并非电影核心讨论的内容,但其刻画反而比类型片更加露骨。
在电影背景设定的年代,民族阶级宗教的极端性和愚昧性展露无遗。
这不过是另一个陷阱罢了。
导演用年代背景去合理化一些设定的情节,例如殴打奴隶、人的物化(或者去人格化)、民族优越感、宗教神格化等。
这些情节让观众看起来“没啥所谓”,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然而,当我们从新回到标题Aferim!
英文译作“Bravo!
”带有讽刺意味的“干得漂亮!
”试问,片中有哪些真的干得漂亮呢?
可能最符合正面“干得漂亮”的应该就是最后主角尝试跳出“阶级”用普世价值观去争取奴隶不死的情节。
其实当观众开始“合理化”情节时就已经落入导演的陷阱。
情节合符逻辑,歧视与偏见也可以一笑而过,但假如对“儿子”的“幼稚想法”嗤之以鼻,导演将会对你讲一声“Aferim!
”作为一部带有实验色彩的电影而言,Aferim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带有一定的隐秘性质。
我甚至无法笃定地认为“社会背景影响了人物的价值观” 这种说法。
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吸引了观众去尝试“解构”这部电影。
“本片部分叙事情境与对话取材自罗马尼亚历史资料与16-19世纪诸名家文献。
”感谢导演拉杜·裘德将以上字幕置于片尾而非片头,不然相信很多观众看过字幕后会预设影片对白艰涩难懂,就这样错过一部获得柏林银熊奖的精彩影片。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确是非常倚赖台词的。
放在现当代电影讲究叙事技巧的整体格局下,这部影片按照线性叙事,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作为警官的父子二人,受贵族委托追拿逃跑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未免显得过于单薄和缺乏生气了。
于是大段大段考究的台词从父亲、儿子、奴隶、神父和贵族等各种身份、不同阶级的人口中说出,发牢骚般表达着他们的观点与态度,实则传递的却是1835年欧洲封建奴隶制晚期各种呼之欲出的冲突与无奈。
伴随着父子一路上遇到民风民俗地自然呈现,反而让整部影片在简单中透出某种寓言般的效果——可以理解为这是给当代观众观看的意味深长的故事。
导演力图呈现一个客观化的历史图景,因此全片采用黑白影像,几乎无一个特写和近景镜头,伴随着考究的长镜头与画面内部调度,间离地表现的是时代氛围而非具体事件。
遗憾的是黑白影像并未呈现出丰富的明暗对比和富有层次的景深,整部影片颇为平面化,再加之大段的台词,让本片有着几分戏剧艺术的效果。
从各种室内戏和夜场戏我们可以看到影片考究的布光,高光点的选择让某些画面呈现出欧洲传统油画的效果,或许并不考究的景深安排和十分考究的布光技巧,是导演将影片历史化还原的加工和选择。
影片在冗长的对话和缓慢的叙事推进中,吸引人持续观看的原因之一是内部呈现的高雅与粗俗地碰撞与融合,这也提供了某些幽默感地酝酿与发酵。
市井语言地运用平衡了引经据典带来的生硬,正如父亲前一句引用福音书上的话来教训自己的儿子:“要尊敬父母,一个父亲抵得过一堆孩子”,下一句就说:“这白兰地真不赖,一喝什么都好了”,一个圣人在突然间向粗俗人转化,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
而高雅与粗俗的碰撞同样也出现在画面与语言之间,例如父子二人在追查逃跑奴隶下落的过程中,骑马从左至右穿过一条小河,河中植物丛生随风摆动。
儿子由衷称赞道:“真美啊!
”父亲却骂道:“美你个头!
”这引人发笑的小细节全部来自于这种不协调的对位。
破败与脏乱是这部影片营造的所有环境的直观感受,人物穿的衣服肮脏破烂,吉普赛奴隶们更是衣不蔽体。
这些人不顾湿身在河中穿行,不顾舒适在草堆上睡觉。
草木搭成的房屋好像随时都会倒塌,遍地的羊群和鸡棚、猪圈在吵杂之外似乎也飘来粪便的味道。
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一切脏乱也与片头瘟疫的横行相互呼应,这就是一个肮脏且混乱的年代。
除了外部环境,人们的内心呈现也加重了这种混乱的感觉。
信仰和价值观的混乱尤其严重,人们把圣经和上帝挂在嘴边,却依旧奉行着严格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在他们的眼中吉普赛人是天生的奴隶,可以任意驱使、买卖甚至残杀,而犹太人则不是人,是刻薄又丑陋的巨人妖怪的后代;丈夫有权惩罚妻子,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
神父满口仁慈,却也给修道院中的奴隶施加鞭刑,前一秒刚刚大骂“混蛋乌鸦”(欧洲人对吉普赛人的侮辱性称呼),下一秒又搬出“我们永远工作第一,娱乐第二”的仁义道德。
人的虚伪性在这样破败和脏乱的环境中被凸显出来,最后我们也很难再分清究竟是人心更脏,还是他们靴子上包裹的泥巴更脏。
影片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即康斯坦丁父子,奴隶只是作为他们行动的目的而未有太多刻画。
父子二人的行为十分确切地诠释了“既卑贱又善良”这样的修饰词。
在奴隶和平民面前,他们趾高气昂,经常拿出手枪来呵斥和要挟,通过殴打来彰显自己警官的身份和地位。
而面对身份地位较高的神父和贵族时,他们示以无尽的谦卑,语言上毕恭毕敬,行为上与奴隶没有二致。
面对需要帮助的神父,立刻下马干起粗活,面对最后的贵族,父子二人不断亲吻贵族的手背以表明自己的尊敬和忠诚。
这些存在于夹缝中的阶级,活在主人和奴隶的双重身份之下,有着别样的尴尬和痛苦。
这种身份的二重性导致了行为的二重性,即善恶的模糊不清。
父亲不断地教育着儿子要勇敢,像个真正的男人,遇到匪徒的痕迹时又带着儿子仓皇逃跑;引导儿子熟悉男女之事后,与儿子共享同一个妓女;答应小奴隶不送还给原来的主人,却将他卖给其他的贵族赚取金钱。
儿子相较于父亲而言,更像是一个缺乏主体性的傀儡,任由父亲操纵和摆控,但正如父亲一再强调的,他们的确怀有仁慈之心:在抓捕到逃跑的奴隶卡芬后,儿子建议父亲放他自由,但父亲以自己的方式给贵族建议,希望按照严格的法律执行惩罚而救他性命。
我们一再看到这种卑贱和善良的混杂,引起对这两个人物憎恨和认同的复杂情绪,最终走向一种同情。
片名Aferim的真实含义为“干得漂亮”,这句话其实并未在影片中出现一次,更像是对于贵族将卡芬阉割时那些看热闹的人们的讽刺。
而这讽刺意味也指涉到了当代社会。
我们看到协助贵族惩罚卡芬的正是和卡芬一样的吉普赛奴隶们,他们的麻木正如鲁迅笔下那些观看日本屠杀而麻木的国人,面对权力、阶级、暴力,现在的人与古代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麻木的人处处都在,不公的事屡屡发生。
父亲一再承诺要将儿子送进军队——这一权力关系更加明确的能指所在,或许也是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出人头地的希望。
正像父亲最后安慰儿子的那样,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照看不好彼此,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这一次,真想为那些既卑贱又满怀善意的人喝彩,而不是麻木不知地嘲笑。
文:东SIR公众号:抛开书本进入新千年以来,一股来自东欧的旋风席卷着世界影坛,人们把它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
尽管这个称谓从来没有得到罗马尼亚电影界的认可,《纽约时报》曾报道在他们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罗马尼亚电影评论家,还是罗马尼亚导演,都坚称“真的没有‘罗马尼亚新浪潮’”。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将近二十年中罗马尼亚电影导演成群结队的获得世界重要电影奖项的认可。
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拉杜·裘德凭一部影迷们戏称为“黄片”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拿下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就是这股风潮的最新成果。
柏林国际电影节可谓拉杜·裘德的福地,他多次在这里吸引世界的目光。
2015年他以长片《喝彩!
》拿下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也引来世界的喝彩。
《喝彩!
》被认为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突围之作,没有了手持摄影, 没有了极权时代的集体创伤,将罗马尼亚历史中的封建奴隶制与当代现实进行勾连。
影评人称之为“罗马尼亚版的《刺客聂隐娘》”,拉杜·裘德在影片展示的影像风格和构图被人拿来和侯孝贤、帕索里尼比较。
《喝彩!
》也曾入围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拿到最佳摄影奖。
在上届也就是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拉杜·裘德非常罕见的有两部影片同时入围电影节的论坛单元,分别是与阿德里安·乔弗伦克联合执导纪录片《火车的出口》和独立执导的剧情电影《大写的印刷体》。
其中《大写的印刷体》又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将观众带回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对那个极权时代进行了大尺度的回眸,而引发极大的议论。
影片开始在罗马尼亚北方一个小城街头出现声援波兰团结工会的标语。
秘密警察介入调查,走访街头百姓、附近工地建筑工人。
很快一个高中生被秘密警察确认就是案犯。
又很快高中生的离异了的父母被牵扯进来,若干同学被牵扯进来,学校里的老师被牵扯进来,真是一张天罗地网。
直至高中生各方说法不一的死亡,直至秘密警察给高中生喝下的让人浮想联翩咖啡。
影片改编自罗马尼亚剧作家加尼娜科尔·布纳里乌的同名话剧,而该话剧素材又出自解密后的罗马尼亚秘密警察档案。
电影中最让人震撼的不是这个内容,而是导演呈现这个故事的方式。
电影被导演刻意分割成彼此没有任何关联和交集的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这件案件秘密警察追踪案件过程的呈现。
一部分是当时罗马尼亚社会新闻的剪辑,就是当时官方语境中的罗马尼亚社会风貌。
本片在讲述秘密警察追踪波兰团结工会标语那条线索时,用的是几乎是演员在舞台上朗诵台词的呈现方式。
这种呈现方式已经使观众突破戏剧上的布莱希特间离效果。
而让观众直接可以认定眼前看到是虚假表演。
而影片的另一全部用的是当时罗马尼亚的电视新闻。
在这部分呈现从齐奥塞斯库以下的罗马尼亚各级官员笑容可掬,罗马尼亚全国一片繁荣昌盛。
即使有点负面新闻也是富裕了罗马尼亚人民开上了汽车,不文明驾驶,乱按喇叭,警察秉公执法。
从理论上说这部分是完全真实的从社会上采摘的素材。
然而它的真实性每个观众心知肚明。
这两部分被导演在影片中作了交叉剪辑,观众的视线始终在虚假的影像和真实的事件及真实的影像和虚假的事实之间跳跃。
这一方面引发了观众对影像真实和事件真实的深层次思考。
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新闻那部分的呈现让观众对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社会新闻中所呈现的可以看作当时官方语境下的罗马尼亚全貌,镜头中所看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然而观众明白这一切都是表演。
在这个语境下,观众本能的会问,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中,离异的父母异口同声对犯下大错的儿子痛心疾首、声泪俱下;学校老师们对高中生拍案而起、义愤填膺;高中生身边同学对事件的不知情;甚至警察自述中对犯错的高中生的拯救以及高中生由此引发的迷途知返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还只是另一种表演?
片刻之后,观众马上会疑问立解,这一切既不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也不是另一种表演。
他们只是对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在那种情形下的标准答案条件反射般的机械背诵。
开始时是社会环境不容许他们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没有了内心真实想法,也就没有表演。
至此,拉杜·裘德的野心昭然若揭。
影片并不只是想说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也不是想为高中生平反昭雪。
影片想反映的是当时的罗马尼亚社会。
影片以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以滴水观沧海,将一个极权统治下“假作真时真亦假”变态社会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影片题记中引用福柯的话说:“(写那本书)完全出于邂逅这些卑微生命时的共鸣,这种共鸣我至今感受如新,而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已经在粉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化为了灰烬。
”影片题记中又引用罗马尼亚诗人扬斯特拉坦的话说:“人无法生存于其中,仅能描述它,且仅能描述它的百分之一。
”是的,对于那样一个极权社会我们已不能在其中生存,只能描述,百分之一的描述,而这种描述对曾经在其中的人们是没有意义,他们已化为灰烬,这种描述将作用于我们,作用于我们的当下、作用于我们的未来。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喝彩》虽然是黑白片,讲述的也是19世纪中叶东欧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影射到现代,只不过使用了更夸张的手法而已,但又是那么的写实,所以他是用写实的手法夸张的影射现代文明。
故事内容没什么,一个警察带着自己的儿子追捕一个逃走的吉普赛奴隶,这个警察原本也是革命志士,想着改变世界,鄙视权贵和传教士,在这些人看不到的地方冲他们吐口水,但真正跟他们见面时,却亲吻他们的手背,他一面咒骂那些吉普赛人是乌鸦,是老鼠,但在抓到这个吉普赛人后一直把他托在马背上,直到快到目的地才拖着绳子让他跟着马跑,以便博取同情,而且途中还给他喝酒吃肉,并拍胸脯保证帮他求情……革命为了什么?
是为了能让弱势群体能够发声,但如果体制内部没有变化的话,革命的成功不过是换了一波当权者继续实行暴行而已,但当初那些革命者们是为了什么而拼命的呢?
为了不再被压迫吗?
为了拾起自己的尊严吗?
都不是,真的,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影片的最后,父亲对儿子说,我就只能这样了人是尽所能而活,不是尽所欲而活,但是你不同,我会安排你进军队,你会参加一两次战争,然后当个长官……是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下一代不会再像我们这么痛苦……当然,这里的下一代指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人,而是整个国家的下一代
拉杜·裘德第一部真正赢得国际关注的作品。
《喝彩!
》当年因其历史古装题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完全有别于他同辈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的现实主义角度。
他选择用黑白影像去重塑一段早已被遗忘的罗马尼亚黑历史,这种创作主题之后在《野名留史又如何》里发扬光大,并衍生出极度复杂而意味深长的元电影结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带着儿子伊沃尼塔奉命追捕与女主人有染的吉普赛奴隶卡费。
两父子在追捕途中遇见不同阶级、性别、信仰的人士,在彼此交谈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给儿子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马背上的公路片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公路片类型情节的追捕故事,但是它并未如常见好莱坞那样给人带来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情节。
导演借助类型片的外壳,刻画出一个愚昧落后、荒诞不经的社会面貌:种族阶级深重,贵族对奴隶犹如牲口;执法者其身不正,贪欲无度;法律沦为了权贵阶级手中的玩物,无法彰显公义;社会风气保守,个人的性自由得不到保障,还需面对虚伪的道德审判。
这些发生在19世纪的社会乱象似乎仍有不少遗留至今,导演借古讽今的手法在此作中初具雏形,尽管较为生硬和刻意。
肉体疼痛感的刻画令人触目惊心,从宪兵用皮鞭抽打吉普赛人,到最后奴隶被众目睽睽下阉割的场面,尽情撕开了道德和法律的假面具。
这种生理疼痛感在紧接之后的《受伤的心》里再次出现,转移到一位犹太文学家的脊椎骨上,他因此无法自由活动,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
这种痛感往往具有政治上的关联,在此影射的不仅是人类野蛮的兽性,显然还指向权力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当权者用惩罚肉体的方式来宣示主权和统治权。
▲触目惊心的一幕影片较为逊色之处在于叙事推进太过依赖对话台词,这似乎也成为了裘德的一种作者标签。
而在这个古代故事里,人物台词里夹杂着下流粗俗、种族偏见、地域歧视、宗教亵渎等内容,表现出各阶级之间的通性,映射出人性中的恶意。
换句话说,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无罪的,只是每个人呈现恶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同时,在百无禁忌的粗俗话语里又混杂着黑色幽默,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塑造传达出愚蠢、傲慢、刻薄、讥讽的社会风气,不仅隐约重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十日谈》气质,还尖锐揭露出民族陋习的根源。
人,听说是被称作无毛两足的智慧动物。
可我看真的不一定,至少那些被叫做“乌鸦”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叫他们。
也许是他们大部分而言都有那窄窄的额头,零乱的毛发。。。
很多很多的毛发,太多了,长在嘴巴周围,长在他们的胸前和腋下,甚至有时,你不凑近看的话,会感觉他的眉毛都是连成线的。
但,好像一些传教士或者某些哲学家之类的,也拥有那种特点。
他们喜欢留着髯胡,以彰显他们是有大智慧的。
所以,我以为,“乌鸦”肯定是跟他们喜欢让自己好几天的不洗澡,弄得蓬首垢面的有关。
而且他们还特意的,要使着力气的,大声喊话的。
用这种方式来逼出体内的汗水给你看。
“把我带回家吧!
我会给你下田,种地,做饭。
只要是力气活,我都能干。
”“求你,求你了。
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
”这些杂种,满脑子想着做下贱的人了。
要是我愿意。
我可以用别在腰间的长鞭子来抽他们的,或者,我良心上为了遮掩点过分的行为。
把一个气囊掏空了,装了石头来砸。
叫他们还敢无礼。
我真会那么做的,我可不是什么善良的人。
我只是生气,他们干嘛无缘无故的要寻人叨光,我又没给他们什么好处了。
“给一块面包,一个火腿三明治吧!
”如果他们这样说,那还可以。
就这样了,别得寸进尺了。
你以为他们或者准是听话吗?
那你就错了。
当然,有时,如果你讲话速度快的话,先把自己安在一个自然的强势的位置上,对着他门说:“如果你们中有谁知道了某些事情,就要马上说出来。
”你得保证他们都听到了,不能再讲第二遍,也不可以用你对那些戴高帽,坐马车的贵族的口气说。
命令,你的话就是命令。
“谁是犯人的妹妹了。
”那个被卖做奴隶的女人第一个跳出来道:“我是。
”她首先不是人,那么她就不是女人。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准备去抓一个他们中的人,就得这样想了。
直接问她:“你哥哥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不用说,她一定是在说谎了。
于是我给她来了那么一脚,对着她的大屁股。
他们天生的,喜欢坐在地上不是,尤其在奴隶市场,我看他们就经常那样。
所以那时候,我以为她还会谢谢我呢!
她准会忻幸,我没打她的头吧!
可没成想,她居然发火了。
嘿!
你看吧!
他们还真不是很听话。
后来,那个因为偷钱,要抓了去给贵族发落的奴隶就这样被我用银元的诱惑从其他的“乌鸦”口中得来的线索抓到了。
我知道,他极可能会死的。
这本来跟我没半毛钱关系。
但可怕就在,他的呻吟是那么的堂堂正正,他甚至就应该拼了命的和我搏斗,想方设法的逃跑。
一路上,他却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老是跟我讲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搞得我好像是贵族似的。
使劲地求饶,后来又讲到他的家人、朋友,讲他被贩做奴隶之前的生活。
约莫都可以编成一本书啦!
“好的,好的,我会向大人美言几句的,他顶多鞭打你几下,我知道那肯定很痛,但你得捱过去才是。
”那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竟凭空给了他这些保证。
可我还是没有把他当作“人”看。
就像你去一家餐馆吃饭,有一只狗老是围在你旁边向你摇尾乞怜,用水汪汪地眼睛盯着你,舌头不时地伸出来舔嘴巴的那种样子。
给他点骨头好了。
吃完后,它还奢望着能和你一起玩游戏。
那可不行。。。
3.5. 拍得真方正。
难得一部可以上升至人类学的佳作
关于时代的麻木与不幸,关于威严的父权与良心,还有贯穿始终的奴隶制枷锁...这部马背上的黑白公路电影就像一张罗马尼亚近代风貌的浮世绘,话唠中隐藏了哲理和导演对现代国家的隐隐焦虑。美中不足的是猎奇感太重,有点话剧腔...
太啰嗦,删掉不看!
非常现代化的摄影,大段对话阐述一些观点,马背上的公路片,不够巧妙,也不够深邃
强撑了一天在第五场碰上这样一部话唠之作,自然而然地瞌睡过去了。这种一路追捕,一路涉及宗教、种族、阶级的民族历史公路片,简直是为“一带一路”单元量身打造的。三星半,最后一镜和同期的《聂隐娘》异曲同工之妙。
#北电# 有点猎奇成分。好多全景、大全,让我想起了都灵之马的场景。感觉对工业社会以前的欧洲历史十分感兴趣,而东欧和西欧文化又很不一样
"本片部分情景与对话取自罗马尼亚历史资料" so what? 开头以为是库斯图里卡 后来发现是阿巴斯 看到最后也就维尔托德莱斯辛斯基 无聊
吵死了 吵死了 吵死了 观影感受极其难受,从片头一直喊到片尾。太可怕了。
R.Jude fait dialoguer le passé et le présent dans1 western au N&B contrasté marié à 1mise en scène paysagère en scope privilégiant les plans larges et le balayage de caméra. La ruralité picturale réfracte intrinsèquement la brutalité aberrante du monde représenté
绝佳的历史电影,导演翻阅史料用优美丰富的古罗马尼亚语讲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故事,却把18世纪的罗马尼亚各阶层事无巨细的表现出来,多变的东欧各国称呼与形象,牧师针对欧洲各国人民的地图炮,都从200年前一直延伸到了现在。翻译磨去了太多古语的优美与智慧,阅古鉴今也在无知中失去了意义。
借人物观测 浏览 表达 镜头和人物本身又有着一定距离的冷静造就了时时入境又刻刻抽离 白昼清醒荒唐 夜晚醉酒真情 p.s. 最唐吉可德的一笔来自于清晨出发时旁观的驴子
3.5
宛如黑白版的帕索里尼晚期作品,一部无需太多历史背景却十分考究的西部历史片。影片形式较为简洁,大段拍摄草原的空旷全景,却依靠对白将整个欧洲的偏见与阶级冲突展现出来,角色交流大多以喊叫进行,直到片尾暴力的阉割一幕达到高潮。最后父子开始轻声说话,而这仿佛成了告别原始状态的第一步。4.5
一幅鲜活的东欧民风画卷,对白太密集有点遗憾。
影像质感/密度(还原),好像看到一个话太多的侯孝贤(聂隐娘)。
最後奴隸被公爵給喀擦,一整個糾結到結束
黑白呈现警官和他的儿子追捕逃跑的吉普赛奴隶,不顾案情始末,暴力执法,非要把奴隶送回公爵,一路上聊出了同情,于是商量着向公爵美言,被戴了绿帽的公爵哪里肯听,大庭广众之下施了宫刑,完全一副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姿态,在下的人唯叹无力。
蛮正经的回顾历史并寓言未来的吐槽姿态。
黑白片 没睡着简直是奇迹 俩父子追一个涉嫌与女主人有染的奴隶 台词涉及到对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的看法 神父那段台词尤为精彩 最后的阉割简单粗暴 不是很了解历史 觉得导演应该想要讲述得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