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ECK到K-ON,再加上恶搞自黑的底特律金属城,以及完全就是卖声优也卖得很high的幕末Rock,和这部极有诚意的良心作,这些年林林总总音乐番也出了不少,而且居然覆盖了摇滚金属爵士这么多领域让我有点意外。
K-ON的少女下午茶/底特律金属城的恶意自黑/幕末Rock的爆衣play注定了他们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即便配乐精良,对我来说也属于一次性的消费品,没有回味的空间。
而我对BECK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它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由于和生活里的一些人与事联系在一起,导致我很难真正客观地看待它;另一方面我心里并不真正认同它由细节所构筑的摇滚世界。
对我来说摇滚不是大麻,不是性,不是街头干架,不是出口成脏,更不是自我放逐,它是遥远又美好的理想乡,是寻找小伙伴们的桥梁,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更是割舍不下的一份感情。
它把我和或许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有交集的伙伴们一个一个连在一起,无论我们是什么肤色,说着什么母语,有着怎样的背景,我们都因摇滚成为彼此的精神依靠,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上就这样快乐地相伴一程。
即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说再见,但在分道扬镳之前的一切都会是宝贵的回忆呀。
很有趣的是,我对摇滚的这份感情却如此轻易地在这部讲述爵士乐与羁绊的音乐番里找到了归属感...是因为小时候频频转学所以从一开始的转学画面就被触动神经了吗?
是在千太郎身上看到了曾经离家出走的自己吗?
薰之所以会和千太郎成为朋友,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两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孤独着的吧——因为孤独,相遇时才会那么欣喜,才能做到成全基友委屈自己,彼此像家人一般即便闹别扭也牵肠挂肚无法割舍。
嗯,乐队真的就像另外一个家呢。
有评论说这番真的又狗血又小清新,我倒觉得它的属性更偏向灵动的文艺。
老实说,和其他作品相比,本作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丰满深入,剧情的发展总伴随着大量不动声色的细节铺垫,再加上每每神来一笔的配乐和钞票在燃烧的动态捕捉,几乎已经戳到我所有的撸点,此外本作画风也不失为一个亮点,和配乐意外地合适哟!
ps:想到曾经有妹子问我,你不碰烟酒不飞叶子也没有纹身,你真的是玩摇滚的吗?
那一刻我竟无言以对...或许我从来都不属于摇滚,而摇滚也从来不属于我吧...
配乐有菅野大神坐镇自然没得说,除了狗血的多角恋,其他一切都特别特别棒,对少年特有的纤细情感刻画细腻。
第5集的一幕,熏端坐于夜色四合的车厢里,含泪吃下律子的饭团,一边是对喜欢许久的女孩求而不得进退两难,一边是去见久未谋面的母亲心绪忐忑复杂,BGM里手嶌葵在轻声哼唱,车窗上映出一副失恋少年的落寞剪影,心酸得不得了
超级抽象五角恋修罗场。
“坂道上的阿波罗”这个标题藏着双重隐喻:既是音乐之神对小镇的垂青,也是所有失恋者自我救赎的寓言。
薰与千太郎的相遇像伯牙子期绝弦的爵士版——一个是被迫转学的优等生,一个是用暴力掩饰孤独的鼓手,他们用教堂地下室的钢琴与架子鼓对话,爵士乐的音符如同以往一样砸碎了阶级与种族的栅栏。
当薰用一段布鲁斯独奏砸碎礼堂玻璃时,你会听见自由最本真的声音——它不是完美的和谐,而是错拍的鼓点、跑调的高音、以及即兴中那些不讲道理的绚烂错误。
重看薰与千太郎的屋顶合奏戏,突然明白坂道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曲折的苦难,而是爵士乐谱上的升降记号。
那些被种族偏见、阶级差异、单向暗恋绊倒的年轻人,最终都在即兴演奏中找到了平衡点。
就像深堀百合香调色盘上混作一团的颜料,最初是混沌的灰,却在某个和弦炸裂的瞬间,突然折射出普鲁士蓝与落日金的光谱。
只可惜本作是漫画改编,我起初以为是渡边信一郎原创作品来看的。
很久以前窝在转椅上看渡边的混沌武士。
风,无幻还有仁,一路插科打诨而又坚定不移地追寻着向日葵味道的武士,走过江户关西长崎,然后在终于在旅程的终点选择了不同的岔口,并相信着一定,一定会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再次相聚。
hip-pop风搭上浮世绘,音箱里婉婉流泻而出的的ED,多年以后偶然提及仍是兴味满满。
8年之后再见渡边,却觉得与印象中他应有的姿态相去甚远。
坂道上的阿波罗,实在是有些朴素,相对于COW BOYBEBOP,或者混沌武士,甚至Macross plus。
不过少年少女的小心情,不管是哪个时代都那么惹人怜爱,衬的爵士乐没来由的华丽丽。
律子永远红扑扑的脸颊还有闪烁其间的小雀斑。
千眼角下十字形的伤痕和破烂烂的帽子。
还有熏摘下眼镜,在落雪中吻了猝不及防的女生。
千敲响架子鼓,熏的钢琴悠然随兴跟上,然后是淳一的小号,还有大叔的大提琴。
画面干净而流畅,特别是千打鼓的样子,诚心之作,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全篇的爵士乐氛围和昭和年间的气味糅合,却也焕发出不一样的风采。
诶,年轻真是一件好事。
单纯把它当做一部基片确实有失偏颇。
就算千和熏的牵绊基光闪闪不忍直视也好,其他值得关注的还有很多。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不会被惊艳到,却也会有余味留存,反复掂量。
有一些词汇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某些不可言说的事物并不因为不可言说而不存在,比如音乐,或更恰当的例子,musical。
音乐究竟是个名词还是个形容词?
《一一》里,NJ对言语不通的日本人形容自己对初恋情人的感情——就是在爱上她以后,回家听老爸的那些古典音乐,一刹那听懂了。
日本人立刻明白他在说什么,“she is your music"。
我从来没有对音乐有过这样的顿悟。
我这一生一定是因为从未学过音乐而缺憾,然而我甚至不能描摹、穿凿、召唤那具体的缺憾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这一生也必定歆羡懂得音乐的人,甚至只是会弹奏乐器的人也让我觉得低人一等。
《坂道上的阿波罗》的故事梗概乍看只是简单的青春片,用音乐点缀爱情、友情的发展,或反之亦然。
但其叙事的踏实与以复古为名的想要包容更广大社会现实的尝试,实在是轻讽不屑“青春歌舞片”。
我们只有一位叙事者,就是熏,几乎所有和千太郎、律子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从熏的眼睛中看到。
唯有同淳一、百合香相关的那些片段,作者切换到了上帝视角。
年轻男人作为叙事者往往是很不可靠的事,因为他们自大又脆弱,会把笔墨花在和自己最相关的事情上来证明自己最重要。
但熏是一个可靠的叙事者,他袒露自己的嫉妒、敏感、矛盾,又接受同伴的安慰、付出和逃离。
也正因如此,看似五角恋的人物关系才没有往狗血的方向发展下去,在淳一和百合香的关系明确后,律子的摇摆也并没有给熏和千太郎带来太多痛苦。
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便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如何去认知律子同熏以及千太郎同熏的关系。
尽管在镜头中,多有他们三人同时出现的镜头,但作者是有偏爱的,这偏爱就是用声音去强化千太郎和熏的羁绊——体育馆中的救场吸引全校同学陆陆续续地来观摩,结尾教堂的管风琴架子鼓乱炖引得孤儿们欢跳鼓舞。
也有律子为二人文化祭的表演作人声伴奏的片段,但那是大量的转场和切镜,算不得过于认真地正面描写。
作者并不希望我们将律子和熏,以及千太郎和熏的关系理解为排他的,是某种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是他最善待人物的地方。
坂道是学校,是现实,是长而无奈但终会结束的年少时光。
阿波罗是神话,是梦想,是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对着太阳射出的金色箭簇。
阿波罗也司掌音乐,但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所负的要职实在太多——音乐、诗歌、预言、射箭……最为矛盾且迷人的是他既拥有治愈的力量,同时又给人降下瘟疫。
这和千太郎的形象具有某种同源性——他暴戾而骄傲,迟钝却善感——反而让千太郎和本篇着力的宗教线索格格不入。
这种混乱是简单的基督教线索无法消化的。
片子的最后千太郎归顺于主,以某种“自救”的方式避居海岛,但千太郎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耶稣之子。
他的身份确乎是某种原罪——日本人的母亲爱上驻军冲绳的美国大兵,却被对方抛弃;他之所以能成功用暴力掩饰内心不安、大喇喇地成长起来,靠的却是“罪人”父亲赋予他的体格和气魄。
出生在圣诞节并不足以说明千太郎是神选的,无论是熏,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让千太郎觉得自己是被选中的(不像我们路西法大人就会发主动技能:I am the chosen one)。
他的失踪和他与熏的重逢,或更归纳地说,作者所刻画的千太郎的救赎,是想要达到“爵士般自由的圣歌”的感觉,但这种对基督教精神的把握的偏离,却让千太郎的选择显得莫名其妙,从而大大弱化了他的痛苦。
或许这是一种偏见,但爵士往往是痛苦的人弹奏的最好,这种痛苦首先来源于他们明晓自己无法归顺人群。
千太郎在民族身份上就是个“外人”,也不用说他在母亲改嫁后的家庭中,不知道怎么扮演一个儿子。
和千这样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对应,熏和律子的家庭都没有母亲,熏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对爱的极度渴望和不知道如何去爱的极度萧索溃烂在他富裕、优雅、聪慧的外表下。
(事实上,我觉得此片用熏作为叙事者是也有天然的缺陷,因为作者的风格势必让熏成为一个不偏不倚的好人,他的性格本来可以没有这么平和、让人喜爱甚或心疼的。
)律子的父亲一个人带大女儿,开一家小小的唱片店,在其他人眼中是不苟言笑、人生了无乐趣。
淳一的异见身份表现得最明白。
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演奏音乐若是取悦他人,则法乎最下,若是消弭悲哀,则法乎其中,若是取悦自我乃至忘乎所以,则法乎其上。
片里好几次浓墨重彩的音乐戏,都是以”斗技“开篇,但在演奏者忘记外界、专注自我中升华沸腾。
中规中矩的桥段,仍然完成得真实且磊落。
另外颇值得一说的地方是此片与《混沌武士》的互文性,一女二男的组合,gay里gay气的两个男主,混沌的结尾是分别,阿波罗的结尾则是相逢。
但看混沌的时间太长,已经记不清了。
就留待以后再写吧。
少年少女们懵懂的青春与悸动。
行云流水的剧情,恰到好处的节奏,再配合绝妙的音乐,让人停不下来。
特别要提的是音乐,爵士本就不算大众,我看有的人说本作算是一部爵士音乐番,甚至带了些剧情为音乐服务的意思。
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不代表其剧情乏力。
虽然我对爵士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但必须得说本作音乐对情感的烘托和推动让我这个纯纯的门外汉都能明明白白得感受到,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一般人也能领略爵士之美。
本作发生在一九七几年,这个设定对我而言相当劝退,但实际看下来完全没影响,且贯穿全剧、自带艺术气息的黑胶唱片也提升了氛围感。
另外学生运动那部分也非常亮眼,虽然着墨不多但感觉大多数人对那个年代的学生运动都知之甚少,在让人觉得新奇并稍微窥得一二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被浪潮裹挟时的无措、彷徨与挣扎。
五角恋再加上主角间各种错过有点儿狗血但也合情合理。
大小姐和哥哥这对成了也算不是全体都白折腾。
作为不看bg的资深腐人虽然非常想把女主直接踢出去,但不得不说制作组对少年少女们的心理变化刻画细腻,很吸引人。
几次男主掀床单露出男二的情景都令人印象深刻,让人腐魂一振。
虽然看完后明白这是bg向青春情感番,我腐眼看人基是我的问题,但我是被男一男二的腐向剪辑骗来看的啊,男一男二各种互相保护、相互救赎还不在一起看得我好别扭。
专门来磕腐向cp的还是别看了。
http://www.apollon-jazz.com/ 新OST會在每週放送的第二天更新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0982223 個人整理用爵士合集第一話:分鏡做的不錯,龐大的製作陣容和卡司,兇殘的原畫幀數,看來是投入很多錢。
能斷定這是部良心的音樂番,同學們可以放心追。
推薦漫畫也要看,因為媒介不同,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漫畫對人物心理描寫更加飽滿。
動畫雖然滿足了漫畫所不能的聽感,但是在幾個地方有點莫名其妙,比如說千太郎向西見索要十萬,西見氣憤地說了聲可惡就起身跑走了。
“在夢裡的我超弱,被打的慘兮兮。
正當我想我快不行要掛掉的同時,就有人來迎接我。
是個有這像是國中生臉蛋的……”睡在天臺樓道前迷糊中的第二主角千太郎錯看西見是天使,而西見“那一瞬間,好像是被光芒掩埋了一樣。
”這里兩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坂道上的阿波羅,這個故事的開始。
看第一話眼睛就濕了兩次。
千太郎幫西見奪回天臺的鑰匙,此時低音提琴的聲音響起,這一刻眼睛濕了,此時琴弦的震動從鼓膜一直延伸到四肢皮膚毛孔,肌立。
隨即是鼓點的加入緊接著是小號。
“骨頭與肌肉碰撞之后所發出的聲音……”這一段加入小號略顯得多餘與累贅,這聲音用鼓點和低音提琴交織來描述就足够了。
嘛,只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
漫畫中打鬥中的千太郎要比動畫中所表現的灑脫多了。
第二次眼睛濕了是看著千太郎鼓solo,看著他握著鼓棒我眼睛都直了。
這才是發自內心熱愛爵士樂的不良少年千太郎真正的姿態。
“真是够了...礙耳的聲音。
這裡哪裡算是音樂。
連一點纖細的碎片都找不到……這傢伙,用全身在述說著...音樂到底有多麼快樂……”到這裡已經非常的清楚給出了兩條線索,兩位主人公所代表的階級群體。
這是多麼典型的例子啊!
西見出身中產階級,成績優異頭腦好,階級教育以及規矩堆砌的自負卻內向和孤獨;千太郎出身平民階級,散懶成績差,不良不拘泥...可以說兩個人是兩個極端。
看!
兩個人在鋼琴前吵架就覺得好玩,一個狂熱爵士迷野蠻人的演奏富有情感(smooth)但指法通篇錯,一個冷豔高貴少爺拘泥于完美卻演奏死板平淡(choppy)。
一個對“高貴”古典樂是一臉嘲諷,一個覺得爵士只需要練練就能上手的小意思。
屬於死對頭的兩人卻因此有了交集。
熱愛音樂的兩人感性又孤獨敏感。
“這個人獨佔了天空灑下來的陽光,在我最討厭的上坡路情況的奔跑著。
在這坡道的前方你到底看見了什麽?
會死我從未見過的景色嗎?
”很期待故事會往什麽方向發展。
PS:西見在叔叔家彈奏的是Clair de Lune題外話一:我看了一遍第一話匆匆寫下了之前的評論。
後來又補了漫畫第一卷,動畫漫畫反復看了有四遍。
期間還順便找了一下Bobby Timmons的版本http://www.xiami.com/song/1044963 再對比一下Art Blakey的版本,不難找出爲什麽AB版本會比寫下這首曲子的Bobby版本出彩和出名的原因。
Boddy版的主線索是鋼琴,其餘樂器是補上主旋律的空白,錦上添花的效果;AB版本比起Boddy版結構上更為鬆散,但突出了每個樂器的音色特點,卻沒有大樂團合奏上出現混亂這通病。
原本想找找Bobby給Art Blakey創作moanin'的背景,可是毛都沒找到。
我這人有刷各種音樂類型盤的毛病,有些盤聽開頭拉到中間副歌高潮,再拖到結尾就能判斷這盤的質量。
惟獨爵士樂會反復聽幾遍再作評論。
因為爵士樂在感覺和精神上增加了內心深處的空間。
只聽一次是看不懂演奏人所講述的故事和心境。
moanin'我聽到的是樂手在喧嘩的人群中略帶放蕩和嘲諷的掙扎。
或許真相並不是這樣。
在第一話結尾看到AB的唱片封面讓我把好幾年前的記憶從箱底翻了出來。
當時我還不知道moanin'是AB最出名的代表作,也不知道這個樂隊。
那個悶熱夏天裡把自己封閉在家裡的我一人蹲著某個現已關閉的爵士樂試聽站上一次又一次地點擊播放Are you real然後瘋狂地在網上查找信息,當然那時候信息還不如現在齊全,我什麽都沒找到。
(查找了有4年才找到這張moanin',我激動地說不出一句話,手還顫抖著。
那時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題外話二:11區對爵士樂熱愛度和普及度是超乎了大多數國內爵士樂愛好者的想像。
一提亞洲爵士樂廠牌就必須提11區的維納斯和GML,好像還有一個不記得了……。
第二話:這幾天一直猶豫著怎麼寫這話的評論。
第二話我先看了漫畫,再看動畫的時候就沒有過多的感觸。
只好硬著頭皮寫下去吧。
動畫和漫畫一樣,一開始就是西見在研究著Moanin'的彈奏技巧,從未出現如此急躁和費盡心思去解讀,他過於追求完美所以一直糾結在樂理還總想著如何讓千太郎刮目相看,這樣好強競爭心態忽略掉了爵士樂最重要的自由精神。
“含糊的和絃、切分音,還有獨特的重音...我自以為早已弄懂了爵士的特徵,在演繹出來卻如此艱難。
”受框架的古典樂思維來思考擁有開放態度的爵士樂是處處見紅燈。
看上去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千太郎是個心思細膩的少年,西見的變化和努力都看在了眼裡。
假裝誤闖還順手趕跑找茬的同班后對西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別管額頭流血了,手指...沒受傷吧。
”你就直率點走上去吧少年(笑)。
第三場淳兄終於出場了!
一直想著諏少如何來演繹這位仁兄。
好吧,這不是重點。
在社團室的合奏是西見心理變化的一個轉折點。
好久不見的成員一上來就用各自的樂器打招呼,在傳統樂隊中每個樂手都將音色音量等調整并溶合為一個整體;爵士樂恰恰相反,樂手們都竭力讓每件樂器都“站”起來。
呼吸情緒等調整好后成員們馬上開始了即興演奏。
這就是爵士的一大魅力,有些時候會以一個爵士樂手的即興演奏能力來衡量他的水平。
西見坐上了鋼琴凳,緊張下僵硬的手指摁出乾巴巴的音符。
“我說啊少爺,別戰戰兢兢的!
彈錯也沒關係,別在意那種細節,你談就對了!
”在千太郎的鼓舞下,西見漸漸打開并第一次領略到自由演奏的快樂。
“用音樂敲響全身的感覺,真是愉快。
這樣的感覺還是第一次。
”這個時候最容易看到這個人所懷著如何的心情來演奏。
笨蛋就別想太多,爵士是隨性的。
[刪除線/]少年,誘惑暗戀的少女就請記得把眼鏡摘下來,如果摘下來的那張臉不是美少年就請忽略這一句。
[刪除線/]這部動畫里OST佔了一定的比例,沒有音樂來烘托氣氛就顯得動畫力度有點弱,估計是自己看漫畫先入為主的原因吧。
對比了一下覺得前半略亂刻畫細節上也有點倉促,OST顯得有點可有可無(誤)。
第二話動畫後半段三人外出遊玩的氛圍和漫畫中的很貼近,看來編劇在編寫腳本的時候對這里是有想法的,同時這也有聲優的功勞。
西見對律子懷抱著愛慕的獨白,我心下說著“啊,讀漫畫的時候所傳達的就是這樣的心情。
”漫畫第一卷的時候就大概知道是怎樣的一條有去無回的單戀線。
閱讀最後幾頁千太郎對百合香一見鍾情的分鏡,當時想著這故事真特麼虐啊,雖然不知道之後故事發展如何(在B站開彈幕觀看估計就被劇透的差不多了吧),就覺得這故事後面會越變越虐。
動畫在這鏡頭上也沒有掉以輕心,稍微加強節奏點了一筆把我給虐了,然後馬上放ED在我虐點上又踩了一腳。
真討厭,夏天我改留中分頭好了。
———✄—傳說中的片段分界線————不打算講什麽是爵士,不同類型的爵士樂有哪些代表人物和名家…這些能在網上查閱到的信息。
也不打算解釋故事的年代背景,西方帶來的文化衝擊與相結合什麽的等等本人只是個爵士愛好者,且對動畫知識等一竅不通。
目前是想著看完一話記一話觀後感,順便重溫一下爵士盤。
等12話食完后,再把這些片段連接起來寫一篇完整的評論。
歡迎同好討論糾錯。
還請高抬貴手少噴。
从现在开始,我讲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给你听。
内容超精彩,要抱抱有抱抱,要亲亲有亲亲,要刀光有见血,爱到翻天覆地,杀到血流成河,通通都有。
最重要的是,基情!
永恒的爱情,当然,还有基情好吧,胡扯完了,这部剧还是有看点的,至少比海贼等无意义轮回体还是好多了。
其中音乐,尤其是主打的“爵士”,刚开始是觉得不咋地,但是听多了,到后面才慢慢接受。
也许这样的爱情、这样的青春跟我们经历的有很多不同,但足够令人羡慕。
最让我感动是第7集中“2年纪文化祭上的演奏”和第11集中小律演唱的“My Favorite Things”,日本的英语唱腔还是别有韵味。
最后(权代表制作方)谨以此片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第一集观下,犹豫了4星还是5星,但感觉此作潜力不小,相信它相信渡边同学话说,渡边同学,终于说出心里话了吧:“除了爵士其它的都不是音乐”从牛逼哄哄经典要死的《Cowboy Bebop》找到菅野洋子配乐再到牛逼闪闪帅气要死的《混沌武士》找到Nujabes大神配乐(牛逼)都是爵士呢,,,现在,,他终于开始做一部音乐有关的片子了,而且只要爵士呢!
可惜NB叔555555555555555555过世了!!!
55555555555555555555555菅野洋子也不错拉,但是这是一部好好讲爵士音乐的片子有细致地讲音乐,讲妹子和基友的3p……不是,是部认认真真地音乐燃片,,好期待后面!
车载电台一路都在播放爵士专辑,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巧合,还是二次元的风终于穿越着刮到了三次元,因为《坂道上的阿波罗》刚刚结束,耳边还残留着钢琴和鼓点的余单,靠在窗边看着外面闪过的风景,倒映出一张疲态的脸,在绵长轻柔的音乐里为妄想中的青春故事故作忧伤。
其实自己根本不懂爵士和摇滚有什么不同,就像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披头士和猫王可以风靡世界。
记得的,只是,那首用最简单的英语单词组成的最少女情怀的曲名“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和轻声唱起跳动的音符,露珠就在绿草丛中闪现,头对头的少男少女好像三叶草的叶子,说起my favorite things时闪着清脆和透彻的光。
记住渡边信一郎,是因为那个有名的鸟窝头牛仔和和王菲叫着同一个名字的女子。
但其实当年哭得最稀沥哗啦的时候是为了一个叫爱德的小女孩和一只叫爱因的狗,挥一挥手转身大步走了。
那种好像明暗之间流转的暧昧,把玩在唇边似真似假的玩笑,于那个时候的自己只是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酸疼感觉。
等到渡边和我们的成长路线逆行,明明已经有了可以含蓄和沉默不语的内容时,却非要回过头拉平了脸上了褶皱用老胳膊老腿轻跳一下,《坂道上的阿波罗》就有了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无论他们梳起多么土气的发型穿着多么过时的服装,在多么事过境迁的舞台上上演多么俗套的剧情,都引不起怀旧的共鸣。
毕竟都已经是连枕头上都染着大叔味道的人了,可以怀念可以凭吊,却再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里两次,更何况那还是条叫做青春和初恋的河。
沈从文先生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次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于是在种种的八卦里,渡边总是让人略微倾斜感到同情的悲剧角色,菅野有着那位民国才女隐隐绰绰的影子。
没有什么比臆测和妄想更让人喋喋不休乐此不疲的了,他们的故事演绎出的版本可以比《坂道上的阿波罗》更精彩。
想起那年渡边在《Baby blue》里燃起的烟火,映在玻璃窗上漫天的流光。
白衬衣的故事在告白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化成烙在视网膜上的印记收藏在叫做过往的匣子里。
如果可以,想看看,无幻、仁和风绕地球一圈后能否在三岔路口重逢,玩音乐的话,江户时代一样可以说Rap。
棒死了这光影!><!菅野大神的片必须追的。还有。。我觉得是不是基过头了点
四月新番唯一指定王牌。
剧情负分,为音乐点亮星星
角色都出来后,剧情这么走,基本上都知道,很失望
爱情还是没有基情好吧= =......
从竹马x竹马一下子跳跃到神父x医生这种设定本当大丈夫?!
洋子阿姨的音乐+渡边的监督+各种意义上的清血槽桥段!!懂的人自然懂~~
开始觉得错位的爱情太狗血,越看越放不下
我又相信爱情了
求那女的换张脸行不
渡边信一郎×菅野洋子就是好动画吗?或者进一步说,渡边信一郎×菅野洋子×最强原画群×最强脚本×最强XX……那样一定是好动画吗?在这个自由签约制统治一切的贫困时代,英雄主义早已消失无踪。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说某个人时,也许我们曾经说的是一群人,但如今很可能说的只是一个人。错误正在于此。
虽然画面真的很合我胃口,真的很漂亮,但是我听不懂爵士乐啊,弃!
可惜不喜欢搞基
跪~~~~~
三星半,作为动画不怎么讨我欢心,倒是蛮适合真人化的
菅野洋子配乐是一如既往的好,画风也可以,但剧情0分。(不喜欢基番且一开始不知道是基番,结果越看就越觉得是在被老渡按着头喂shi,边看边内心呐喊着“老渡你在给我看什么啊老渡”
第一印象好土,第二印象恶意卖腐去死,最后看完被狗血恶心死了!
看完之后感觉要被预想中少了些惊艳,或许是原作剧情局限于此。总感觉情节比较薄弱,不过,这就是青春嘛。
老泪纵横中TTATT狗血少女漫剧情什么的,快进就好了╮( ̄▽ ̄")╭ 把演奏部分单挑出来都可以给10星了,学园祭和最后一话的教堂合奏高能到开挂了,真的哭了啊!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完全没快进,一查才知道原来这两集是渡边大神的分镜,啊。。。
怎么会基情无限= =?坂道之于爵士乐,就如BECK之于摇滚乐。但更爱BECK的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