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第一次见面,她弹的是巴赫平均律第一首,如同她一样清纯。
从那一刻,爱就开始萌发。
他说他读懂了她的美,可她什么也没有说。
他每天晚上都会在她的起居室,说些独白。
有一次他提到喜欢海,因为大海最宁静,要用心去听。
她每天都会骑车经过那片大海,隔着铁丝网,大海也不语。
他对她表白过,说非常高兴认识了一位沉静的小姐,他不是说过吗,喜欢海因为宁静。
这就是我爱你啊。
她句句都听在心中,但仍不语。
他去海边找她 ,即使为她捡起掉在地上的小鱼,她也不曾说声谢谢。
她情愿悄悄去他房间,闻他的围巾,趴在床上感受他的气味,偷看他的信件,也不愿与他对话。
直到有一天,她知道他将遭遇危险,急中生智,她第二次弹起了巴赫,这一次的曲子很急促,吸引他,避免了灾祸。
他明白,这已是最好的回应。
他要走了,去俄国,死了很多德国人的俄国。
她好几次嘴唇嗫嚅着。
最后只说了“Adieu”。
这不是“再见”,是“永别”。
第一次对他说话,却是永别。
他走后,不知生死。
他走后,她一如既往的沉默。
不同的是,她加入了法国抵抗组织。
把这段情,深深的埋在了音乐里,深深地埋在了自己的心里。
她是对的,一直不说话。
是啊,还能说什么呢?
每个个人,都是时代的傀儡。
无奈的,不仅仅是爱情。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一首阿妹的歌《聼海》:"听海哭的聲音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寫封信給我就當最後約定,說你在離開我的時候是怎麼的心情"電影裏的女主角被比喻成海,一開始這海是憤怒的,它要咆哮,可是終于沒有,因爲環境,它只能壓抑自己的感情,接受那個人的到來,所以它變成了一個沉靜的海,在那個人面前,朝夕相處,它發現這個人並不像她想象中那麽坏,甚至... 有很多優秀的品格,而且他們還有著相同愛好,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已經愛上了那個人,最後得知那個人要走了,在分別的時刻它變成了哭泣的海,這分離的痛苦終于讓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向那個人說了句“再見”,以後它還會繼續平靜的生活,只是帶着那美好的回憶和期盼,等那個人回來,那時它一定不會再做沉靜的海。
其實電影的女主人公雖然一直未曾不回應德國軍官的話,但我們都知道,她愛他,只不過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從一開始她拒絕他的好意,她對德國人從來就沒有好感,到之後她開始願意聆聽那個德國人每天晚上尷尬的告白,她親他的圍巾,躺在他的床上,讀他的信,她不高興別人讀錯他名字的發音,她用bach的曲子救了他,他們都愛bach,這一切細節都在告訴我們她愛他,仿佛是天注定的,在她被欺負的時候,他救了她,她當着他的面把衣服系上,為什麽是當著他的面呢,至少她不討厭這個人了,或者她願意是他來救他,因爲他希望自己喜歡的人來救自己,但是這種喜歡始終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除了最後的那句“再見”,所以難免感覺遺憾,但卻又感覺正是因爲那“沉默”,這份愛才那麽特別,看完電影我感到這是一份“甜蜜”的愛情,卻“說也說不清楚”,也許“這就是愛”吧。
这么长的独白,让人受不了2014年7月27日“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
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
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
我很高兴,能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还有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
”法国电影《沉静如海》里,最令我动容的一幕,是男主角Werner边烤火边对Jeanne祖孙俩说他喜爱那种如大海般宁静沉默却拥有明亮纯净本质的人和事物的时候。
整个过程中,他本能地总是朝着Jeanne的方向诉说的温柔神情,令我想起了歌神张学友的一首歌《如果这都不算爱》里的某一句:还要怎样的表白 才不算独白是啊,这真的只是独白吗?
曾是艺术家、比常人细腻敏锐得多的Werner肯定知道,在这样冷酷尴尬的相处方式中,如今身为占领国军官的他要想和被占领国民众Jeanne之间建立起人生联系,就只能依靠他忍受着无边无际的沉默进行的一段又一段关于他自己人生的独白:他在德国的故乡,他的家庭,他过去的职业,他的个人爱好,他对法德两国以及战争的看法……如果说,《我生命中的男人》里的费德烈是邀请雨果来谈论自己,那么,《沉静如海》里的Werner就是邀请Jeanne祖孙俩来倾听自己……目的当然都一样,他们无非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努力,和自己在意的人以及想要的将来建立起联系。
但从一开始,不仅观众知道,就是纳粹军官Werner和法国少女Jeanne自己,肯定也明白,就算他们看起来如此天生一对、相逢恨晚,他们之间萌生的,注定也只是一段无果的恋情。
所以,后来,即便发现Jeanne对自己也有很深的好感,在晨风肆虐的海边,在无言的对峙中,在读懂了Jeanne眼中“我们最好就到这”的心情后,Werner选择了尊重她的意愿,此后,他再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行动。
在电影的最后,Werner于寒冬深夜中奔赴遥远的东线战场,Jeanne也开始加入到地下抵抗运动之中。
或许,在那样的兵荒马乱、各持立场的年代,对他们来说,这样相持有礼到最后也没有越雷池一步的恋情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结局,至少,Werner 总是成全了Jeanne的名声……稍微了解二战史的人应该都会知道,二战结束后,等待着那些和纳粹军人有染的欧洲女性的命运是什么。
至于Werner的最终命运,稍微了解二战后期残酷的苏德战争以及那些参与这场战争的纳粹官兵的惨烈结果的人,大概也能想象一二。
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也是Werner们应得的下场。
虽然如我之前在其他文章里引用的那位日本作家的话所说的,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人非常的渺小,而且,即便到今天,学者们围绕着“天才的恶”(指希特勒和他的同党们)和“平庸的恶”(二战时的德国人民)之间的研究和争论也仍在继续,但至少,我个人觉得,在爱国方式上,就是在那个时代,也还是多项而非单项选择:可以是Jeanne祖孙俩那样的、对敌人横眉冷对甚至加入地下抵抗运动,哪怕会因此而牺牲生命;可以是即便会遭到迫害也仍然拒绝同流合污,哪怕会因此流亡天涯甚至失去生命;当然,也可以是Werner们那样的、以爱国的名义和国家一起堕落和沉沦,那么,最终一起坠入地狱就是必然的宿命……哪怕良材美质如Werner。
爱情生于无言。
很多东西谈上去,都有个先天,后天;个人,环境;传承,学习的维度。
其实我猜,情愫的产生,真的也就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只是站在对立面上,这份坚持因为阻力而变得更为珍贵。
很多电影都谈论这种在不同立场上男女如何协调困难,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和焦仲卿,对抗不了的是家庭,他们的选择是纯情派的代表。
放在这部影片里,男女主人公却绝不能想这种结局,似乎国家层面比家庭大很多,于是牵涉到一个道德在里面。
大环境下,个人的位置被放的极低微。
国家甚至能驾驭生命,个人的爱情又怎好摆上台面?
这两天温习了许多港片,里头有一部《白发魔女》,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虽似极为不妥,却也有可比较之处。
《白》的背景是清末明初,汉人和外族的冲突。
情爱的产生,无非是,初见,某一瞬间的吸引,有条件的培养,语言或眼神的交流。
然后就独自沉迷。
不是每个现实都有武侠片的江湖气息,同样是生死离别,一眼万年,一句再见却难以开口。
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情爱好像是一串梦,梦醒了一切是空。
但为了这场梦,我愿意。
不是不能全身而退,只是不愿,不愿抽身。
今日一别,再无明日。
此刻情怀,再无其他。
为了暗夜灯火前的喃喃细语,为了清冷海边的欲言又止,从来无语,却是万言。
一句再见,述尽了万千青丝,也挥别了昨日的绵绵。
现实中的人们,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前行,该工作工作,该学习学习,该搞地下活动的继续。
毕竟,江湖不再,谁也无法在寒峭苦等十年,谁亦无法一夜白头。
只是夜深,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又想起我。
1942年,纳粹统治下的法国,插画家吉恩·马塞尔·布鲁勒(Jean Marcel Bruller)以维尔高尔(Vercors)的名义秘密出版小说《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
1949年,由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导演的同名电影在法国上映,这部片子基本忠实于维尔高尔的原著,保留了一个老人独白的讲述方式,片中的台词也几乎照搬自原著。
2004年,这部小说的又一部改编电影上映了,片名依然叫Le Silence de la Mer,但内容大为不同。
在二战过去将近60年,欧洲一体化的时代,这个电影在保留原著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将德国军官与法国少女的沉默的爱情呈现在观众面前,大赚热泪。
从《海的沉默》到《沉静如海》,同一个片名,不同的译法给人以不同的印象,的确后者也更适合一个爱情故事。
后者的改编不能算是离经叛道的,一个爱情故事显然更合21世纪初观众的口味,而原著文本的深度赋予了这种改编的可能性,这算是对原著的另一种解读。
原著的深度在于,作为战时下创作的小说,它超越了敌/我,抵抗/妥协的二元构造。
这点是我认为一部好的战争题材作品需要具备的。
来谈一谈这个小说,我认为它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德国军官)之理想的破灭。
德国军官说自己热爱法国文化,讲述着德法结合、创造欧洲大同的理想。
然而,他那披着复古乡愁外衣的文化大同理想本质上仍是一种现代民族国家架构下的思想,它在民族国家面前必然走向毁灭。
如何超越民族国家?
文本留下的这一疑问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意义。
爱可以超越民族国家吗?
今天的我们太容易用爱来考虑任何问题。
可是爱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超越的幻想,也仅仅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沉静如海》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是成功的。
它为了纯化他们的爱情,将德国军官塑造成一个可以“爱”的角色,剔除了原著中他一些陈腐带着性别隐喻的议论,比如美女(法国)与野兽(德国)的比喻,比如法国应该像母亲一样伸出她的乳房供人(德国)吮吸她的养分。
所以法国少女爱上他是合理的,并且同时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气节。
但是这样一来影片就仅仅是讨好观众而已——观众需要爱情故事,也需要民族大义。
对于民族国家这一现代的诅咒,它就只能是肯定现状,并不能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
它最多让观众觉得:战争不能再发生,和平是可贵的。
是的,欧洲一体化确实是可贵的,但它不也不可避免地回归民族国家框架了吗?
当现代性已经扎根,我们何去何从?
(关于打分:就影片本身来说,我觉得可以比3星多一点的,甚至为了巴赫打4星也可以的,但确实觉得总体评分过高了,所以还是3星吧。
)
二战初期,沦陷的法国。
宁静的乡村小镇,相依为命的祖父和孙女二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一栋老宅里。
一个德军上尉的来到,打破了这一切:他所属的部队征用了这栋老宅的部分房间,指派他住了进来。
身为普通的法国人,祖孙二人的反应不出意料之外。
他们不满,可他们无奈。
面对胜利的侵略者,他们只能用沉默来反抗,保持着自己最后的尊严。
出乎意料,上尉是绅士的。
他说着流利的法语,彬彬有礼。
早出说再见,夜归道晚安,还不时点头致意,立正行礼。
他是个真正的贵族。
这并不单单在于他那带“冯”的普鲁士姓氏,更在于他的风度和做派。
对于祖孙二人明显的冷落和抗拒,他丝毫未放在心上。
唯一可能有点“打扰”的举动,无非就是他偶尔在客厅与他们共处时的喃喃自语罢了。
他说,他原本是个作曲家,参军只是迫于家族的传统;他的父亲死于一战;他最爱的,是巴赫。
女孩静静地听着。
女孩的父亲也死于一战;女孩是个钢琴教师,她最爱的,也是巴赫。
只是自他来后,她那钢琴的琴盖,就再也未曾打开。
身为德国军人,上尉却从不吝惜表达对法国的尊敬,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思乡之情。
他还说,他很高兴,能在这里遇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沉默的小姐。
毫无疑问,他是个英勇的战士,他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和战功章可以证明。
但听着他侃侃而谈,只会让人感受到一个热爱艺术和人生的灵魂,仿佛根本与战争无关。
女孩开始偷偷地看他:纳粹军服包裹着的,是飒爽挺拔的身姿;鹰徽帽檐下露出的,是英俊优雅的脸庞。
女孩看着,看着,目光从冷漠到温情,从敌意到迷乱。
终于,圣诞夜,女孩对镜审视着自己开始成熟的身躯,换上了亡母的盛装衣裙。
祖父去做弥撒了,她独自呆在客厅。
她在等什么?
上尉来了,仪表堂堂,戎装肃然。
他在钢琴前坐下,轻轻打开琴盖,弹起了女孩弹过的,那首巴赫的前奏曲。
优美的旋律在室内流淌,摇曳的炉火都似乎要被感染。
曲毕,他默默地立于她身后。
凝望,只是凝望。
良久。
一句“祝你圣诞快乐”后,他转身离去。
女孩溜进他借住的房间,摩挲他平日戴的围巾,偷看他收到的家信,最后卧到他的床上,紧抱着他用的枕头,沉沉睡去••••••一曲动人心。
她心动,他又何尝不是?
少女怀春,君子好逑,天经地义。
更何况彼此琴瑟相和,心有戚戚焉。
只叹造化弄人,国仇家恨,硬生生将他们隔开。
纵然朝夕相处,心意相知,却终究无法冲破这无形的壁障,多情空余恨。
上尉是痛苦的,女孩也是。
他为了战友们的骄横好战与之争执,向祖孙二人道歉;她则眼看着身边的邻人相继参加了抵抗组织,还把孩子相托付••••••两颗心不能在一起,连接近都不能吗?
是的,因为世道不允。
一个寂静夜,她无意中看到了抵抗组织在他的座车下放置炸弹。
告诉他?
还是不?
一边是为国杀敌的民族大义,一边是少女情怀的纯真初恋。
怎么办?
怎么办?
她一夜未眠。
早晨,楼梯上传来他的脚步声,她的瞳孔遽然收缩如针尖。
不管不顾,她冲向了钢琴,弹起了巴赫。
急促的音符,留住了他的脚步,把他拉出了这个和死神的约会。
炸弹爆炸了。
她释然,而后惴惴;他惊恐,但即刻恍然。
这是她第一次为他而弹,也是最后一次。
上尉死里逃生,但两名同袍好友和勤务兵被活活炸死在眼前。
女孩则目睹策划此次行动的邻居夫妇等人被抓走,他们的命运不问可知,只可怜那个托付给她的孩子。
这就是战争。
他们注定没法走到一块。
终于,破天荒的,老祖父主动开口招呼上尉了。
可他却是来告别的。
他当晚就要走了,去1941年的俄国前线。
那里,正是零下四十五度的冬天——冰与火的地狱,铁与血的世界。
“祝你们晚安”,他一如既往地说,只是后面加了句:“再见”。
女孩再也无法抑制,留着泪追出门外。
四目相对。
他的一腔深情,只能尽以目光倾诉;她的万语千言,最后只哽咽着,化作一句;“再见”。
他微笑,钻入汽车,驶进黑暗。
心满意足,无怨无悔。
她背送他离去,耳听他的声音,消逝在无尽的寒夜••••••不知多久后的一天,还是那个乡村小镇。
女孩小心翼翼地步入街巷深处的一间屋子。
她进去后,窗台上随即摆出了抵抗组织的暗号——一盆天竺葵••••••这就是2004年的法国影片,《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
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Vercors的同名短篇小说。
小说写于1941年。
并不想把它同《色戒》或其它有类似情节的片子做比较。
只是想说,男女爱情的缠绵悱恻,并不一定要靠激烈的床戏来表达;战争时代的残酷无情,也不是非得用成堆的尸体才能体现。
以往最擅长将爱情片当色情片拍的法国人,这次证明了这一点。
影片中,上尉和女孩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肢体的接触,甚至连真正称得上的对话也只有那一句“再见”。
但相信任何看过此片的人,都能感受到两人之间那份荡气回肠的爱。
正如片名一般,海面下再怎么暗涛汹涌,海面上却仍是波澜不起,风平浪静。
只是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
国家与民族,人性与尊严,责任与牺牲,占领与反抗,忠诚与背叛,都会如同一道道铁丝网一般,绵横在相爱的两个人之间,无法逾越。
所以在影片最终,上尉含着笑奔赴修罗场般的东线,女孩则成为了抵抗组织的一员。
但是爱,毕竟存在过。
哪怕他日后倒在俄罗斯平原的焦土上,哪怕她某天消失在盖世太保的行刑室内,在生命结束前的那瞬间,他们的耳边都一定会回响起对方在那台钢琴上所弹奏的巴赫前奏曲。
谁言乱世莫道儿女情,岂知乱世儿女情更长。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
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触及你: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借你的沉默与你说话,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遥远而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以往我会调高收音的兆赫在空气中寻觅电磁,进而又困陷无尽的白噪音中。
很多时候,我处在一种困境,这种困境的墙壁上用酒精与体液书写着“我要告诉你”。
很多时候当一种关系陷入沉默时,就往往伴随着埋怨、猜忌与怀疑,进而在行为上选择僵持、冷战甚至唱反。
但是我要提前告诉你,是因为我要避免这些曾经击破了我光滑镜面的东西。
它们破碎了,所反映出的情感失真了,看着镜中的他们反以为他们的感情的确出现了裂纹。
分子间间距过大,作用力消失了。
你懂我的意思了吗?
当我们只能沉默时,就保持沉默。
爆肝了三个晚上。
先把表格发出来。
之后继续分析这条情感线。
同样是不用言语表达,欧洲思维和亚洲思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情感线采取过类似处理方式的还有越南导演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
陈英雄的处理方式,女孩从小对富家大少爷一见钟情。
所以当得知要去少爷家做工时,内心其实是欢愉的。
女孩也会趁家里没人时,偷偷抹擦口红,直至被少爷在家撞破。
如此尴尬的、令人不适的情境出现在偶像剧比较多。
如果像平常一般处理就会落于俗套。
这里女孩仅仅是尖叫,然后和少爷隔着一堵墙,谁也不说话,任凭时间静置。
到晚上,少爷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去了女孩的房间···故事整体比较简单,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不多。
有的也只是少男少女怀春的羞涩,更加接近灰姑娘的故事模型。
而沉静如海无论是故事线还是情感线,都比《青木瓜之味》更加厚重。
未完····待续······························································分割线······················
“告诉我,你喜欢钢琴吗?
” “喜欢。
” “喜欢?
不会是喜欢和小伙伴们出去踢足球吧?
” “我又没法选择。
” 我又没法选择。
影片的一开头,小男孩就说出了全片自始至终最想说的那一句——我没有选择。
Jeanne没法选,她生来就是法兰西的女儿,生来就要爱自己的祖国,生来就要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夺去双亲,一次次地受辱,她生来就要抗争到底,生来就绝不会有一丝屈从。
Werner没法选,他生来就要做一个他从不想做的军人,生来就要为德意志效力,就要对元帅忠诚,就要全力以赴地尽他根本不能认同的责任,他生来就要随着千万人一起践踏上他深爱着的法兰西的土地。
“生命的秘密是一个个厚厚的方块,再努力想凿穿也是枉然。
命运的黑手常在其中出现。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这样写,而在这个真实的无尽的悲惨世界里,命运也依然是这样出现的。
命中注定Jeanne和Werner要在仇恨中相遇,从来没给过第二个选择。
“要是有机会,我一定不会来这儿。
” Werner面对初见的恨意彻骨的祖孙二人,如此彬彬有礼地道歉。
然而没有人领情,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曾经有过选择的机会。
就像不得不选择这么在仇恨中相遇一样,他们也不得不选择爱。
而爱是无罪的。
丘比特的小弓一张金箭就即刻命中,他双眼被白布蒙起,怎么能看见国籍,怎么能看见民族,怎么能看见战争呢?
爱从一开始就是盲目的。
爱是无罪的。
因为音乐是无罪的,文学是无罪的。
因为艺术是无罪的。
虽然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是德国人,虽然巴尔扎克、莫里哀和雨果是法国人,但是法国姑娘的手可以弹奏出最美的巴赫平均律,德国人的双眼也可以最温柔地欣赏《人间喜剧》。
在最和平的艺术的世界里、在最美丽的爱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被蒙上了双眼的丘比特,都会变成永恒追随着阿波罗的缪斯,不辨美丑情,不识人间事。
当Werner的手颤抖着慢慢伸进沙发和她肩膀的缝隙,而Jeanne颤抖着含泪没有回头,从那一刻起什么都明了了——他们明明相爱,却彼此深知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几乎去做的选择。
战争还在进行,抵抗运动还在继续,战场上和战场下的人都还在不断地死去,犹太家庭连夜奔逃不知何处去,邻家把儿子的性命都已托付。
那一颗炸弹在无意中的被发现成了逼迫做出选择的最后通牒。
情人的性命千钧一发,是救,还是不救?
同胞的努力在此一役,是帮,还是不帮?
我想我会一直记得那一段微微抖动着的镜头,跟随在Werner身后一路快走至Jeanne熬缩了一宿的门前。
在门开的最后一秒钟钢琴声几乎是极度痛苦而热烈地响起,那一段音乐里只有爱情。
我们相爱吗?
是的。
但我们可以吗?
海边的渔网慢慢被拉出水面,巨大的网里只蹦着几条小得可怜的鱼儿,船夫说,今天真不错。
先生劳驾请问猪血肠是白的还是黑的?
白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到。
最终我们还是没有选择相爱。
一盆天竺葵被搬进搬出,今天的菜汤一定好喝因为难得加了肥肉。
一封家书里留着什么温度的笔触?
一条围巾里藏着什么感觉的味道?
日复一日的晚安到底说给谁听,你又为什么要在炉火前回忆起故乡往事。
一辆汽车跟着你的步伐你却始终沉默,紧闭的琴盖也像是故意不为我打开。
跟你学钢琴的孩子们是有都么幸运,而我连你的一句话都不曾听见。
最终我们还是不能选择相爱。
Adieu.Adieu.剩下的一切,沉静如海。
我喜欢法国与美国的电影。
只是美国的电影更注重情节的刻画,更关心人物关系的起承转合,将一部爱情电影的结构也做得无懈可击。
法国的电影注重的是细节,故事反而流动得缓慢。
那些美丽的细节随着总是精美的插曲,让人的心像是放在一只灵巧芬芳的纤手之中,任其温柔地揉捏。
看法国电影总是反反复复,兜兜转转,绕也绕不开那个心甘情愿的沦陷。
这和韩剧还不一样,法国电影放大的是感情和氛围的细节,韩剧却是在放大生活本身,像把一块年糕拉扯长了,呆滞琐碎,让人忍不住睡眼惺忪。
《沉静如海》是一部很多人都喜欢的法国电影。
它并没有被那么多人的热爱所温暖,仍旧隔着一片忧伤的玻璃,散发着清冷优雅的光。
简朴而色彩简单,却带着情感丰富华丽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一部电影,还存在这样一种爱情。
从头到尾,没有绵绵情话,没有炽热欲火,没有热吻也没有拥抱,没有任何肢体的接触,甚至女主角只对男主角说了一个词,再见。
可是他们却那样浸透在浓郁的深情之中,被矛盾和热恋捉弄得不可自拔。
我每次重看都为这对彼此相爱的人儿流泪叹惋。
二战时期法兰西沦陷,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房子被德军强行征用。
一位德国中尉被上级安排住在这里。
他在她雅致柔婉的钢琴声中出现在门口。
年轻英俊,一身戎装,眼神里是清澈的犹豫和腼腆。
他认真地向老人和姑娘行礼,他说,如果他自己可以选择,他并不会来。
老人和姑娘用敌意的眼神迎接他,沉默地把他带到房间。
从此两人永远对他带着默默的敌意。
他坚持不懈地每天都对老人和姑娘说,早安,晚安,早安,晚安……他总在晚上来到楼下起居室,和在炉火边的老人和姑娘在一起。
他们永远沉默,他只自顾自地向他们诉说。
对战争的无奈,对音乐的热爱,他的家庭,他的同情,他对法兰西的尊重……他的叙述是那么打动人心,可是两位法国人依旧保持着沉默。
只是由一座坚硬沉默的冰山,化为温柔沉默的海水。
美丽的女孩在飒飒寒风中看见,他从车上走下来,军用风衣衣袂飞扬,风度翩翩。
他注意到了不远处在排队的她,庄重优雅地向她点头致意。
她慌乱而恼怒地转过身子,背对那双迷人的眼睛。
她脸上不仅带着对他的恼怒,也带着对自己的恼怒。
中尉看见女孩一个人在家中。
他的手轻轻掠过钩花沙发罩。
他的手细长,结实,灵敏而稳重,一双曾经的音乐家的手。
他说,我第一次见到你,你在弹巴赫最清纯最动人的一首曲子,也是我最爱的……他坐在钢琴前,似曾相识、然而更温柔多情的音符低低地流出。
女孩背对着他默默地坐在旧沙发上。
可是蔚蓝的眼睛里遮不住地动容,即使眼睑垂下,她娇小的头颅依然不安地微微转动着细小柔和的角度。
他手中优美的琴声带着女孩渐行渐远,她不禁沉醉地轻轻晃动上身……只是琴声戛然而止,他默默地走近她,看见她蜜色的头发下面雪白纤细的脖子。
他的手,抚摸过音符,抚触过她的心灵的手犹豫地隔着沙发探向前方,想触碰她的身体。
她依然沉默。
他的手在半空停了下来,转身迅速离开。
只留下一句“祝你圣诞快乐”。
女孩偷偷跑到他的房间,拿起他围过的围巾深深地嗅闻他留下的气息。
偷偷看他的家信,甚至偷偷躺在他躺过的床上。
她把自己整个身体都放在他的床上,不知怎么亲近这张床才好……用娇美的脸不断摩擦他的枕头,整个头都埋进去。
她总是心事重重、眉头紧锁的年轻姣好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只是很快听见了他的车声,她如同一朵害羞的云儿一样急忙飘出了他的房间。
只是他回来时发现家信掉在了地上。
一个莽撞的法国青年,以及法国的抵抗组织在他停在门口的车下装了炸弹。
她发现了,却不能告诉这位德国人。
在矛盾挣扎中,他已经走下了楼梯。
女孩毫不犹豫地走向了钢琴,掀起琴盖。
他在出门前的一刹那听到了她感情充沛、紧张又迅速的琴声,有如她心中的千军万马。
音乐家的敏锐使他惊讶欣喜地停住了脚步,走向客厅。
他无比诧异地听着她。
她不敢看他,内心在不断祈祷。
楼下的喇叭在催促他。
她猝然停下琴声,蔚蓝如海水的眼睛紧张地望着他,嘴唇蠕动欲语。
这时楼下传来爆炸声。
她的眉头放松,轻轻喘息。
他的眼睛一亮,急速奔出。
他不能留在这里,他要到遥远的俄罗斯前线。
那里零下四十度,许多士兵死去……他最后地对老人和姑娘说:“晚安。
再见!
”她控制不住地泪水纵横。
她跑到外面黑暗的街道上,满脸泪光,对他说了唯一一句话,再见。
哽咽得难以听清。
他看着爱慕的美丽女孩。
我难以形容他的目光,离别的眷恋,深沉的爱情,坚定的执守,痛苦的控制,绅士的优雅与沉着……他一言不发地上车离开了。
电影结束。
我也总是泪流满面。
战争是如此荒谬绝伦的东西。
如果他们不在战争中相识,一定会是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侣,分享着像从茨威格小说中走出来一样美妙的爱情。
可是他们只能沉默地站在两方,隔着一片浩瀚。
他们即使痛苦纠结,也只能对立。
美丽的女孩不能躺在心上人的怀抱里,她能做的,最多也就是亲吻他的围巾、枕头,还要在他到来之前匆匆离开。
他们只能寂静地用音乐来探听心扉,他们只能沉默得如同深不可测的蔚蓝大海。
大海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
巴赫的那首曲子让我想起《看电影》上的一句话,音乐用诗性和浪漫对抗着战争的残暴和黑暗。
爱情不一样应该如此么,可是爱情输了。
最后她只能在泪水中看着他的车驶入黑暗,驶入冰冷的俄国,驶向不归路。
他颀长的背影似乎还文雅地停留在钢琴前,可是音乐仍旧在,人却远了。
男主人公的文雅和彬彬有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表演看上去很简单,很少有太多的表情。
可是他却给人立体而完整的好感,这仅仅从一个认真谨慎的立正动作而来。
电影的许多片段也很美,但是我难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好的东西都是完整的,我可以用片段来悉数自己内心的感觉,可是我无法像电影一样真正表现美。
这部电影完全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完全没有故作另类的黑暗主题,没有残忍刺激的暴力美学。
没有法国擅长的文艺片中的高傲和复杂,也没有战争片中惯用的枪炮和子弹。
只是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地叙述着,伴随着水晶一样没有杂质的音乐。
并不含蓄地表达爱情,却仍旧给人沉默的感受。
现在很多的电影,也许一开头就是热烈的床戏。
可是他们的表演难以让人看到爱情,只觉得平板无趣;也有很多色彩艳丽行头昂贵的大片,让人看完却留不下真正触及内心的东西。
《沉静如海》给人以启示,希望将来的制片人、导演,都能用心去做电影,做到沉静如海,做到有容乃大。
觉得没有老板的意境
如此高分还是吓了我一跳,电影确实不错,法国人拍的,含蓄而温情,对战争的反思,宁静的小镇,德国军官,以及少女的演技,最后分别时的眼泪和那句“再见”,也真真实实打动到我,但是9分感觉有点过,应该在8.5左右。
3.5。说实话对电影有点失望,男主这个人物虚构感太强,女主的爷爷这个人物我觉得写得也不好(献殷情的小伙那么明显他表现的好像啥事没有)。主要内在矛盾:教养艺术之美vs.残忍战争敌人,展开得很表面很肤浅。女主可以说没有别的烦恼,她的钢琴也没有给她引来任何麻烦(参考王佳芝),最后轻飘飘的以她加入抵抗运动为结尾也很生硬。俩人一直都没有说话这个构思的确是用的很好,不过评分还是过誉了。
我不适合看文艺片 😵💫
2020看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三分改四分
看到一半才发觉很久以前已经看过了,自以为泪点逐年增高,结果还是被这沉默而虐心的爱给深深触动了,不断克制憋住的爱恋,无法言说却难以隐藏的情感,音乐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最后一曲表明心意,男主有才帅气,女主文艺可爱,本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惜战争缔造的无果缘分注定以离别收场。
漂亮的法国海岸小镇,弹琴的桥段好。“请为我演奏吧!”
一声再见,是超越阵营的人性之微弱而不灭的证明。
这片分数高得有点离谱,你说它很有深度,我觉得没有;你说它的爱情隐忍克制爱而不得让人印象深刻,这是有;但不足以优秀到9点多分的程度。
评价很高,我却没看出同类题材中胜出一筹的关键。豆瓣各位的点评精彩中肯,但仅凭这些还不足以让我给出高分。
Un amour silencieux
虽然没有前代那么深沉,可也没有前代那么隐晦了
我还以为海报上的老头是德国人老了之后的样子
有情的回眸,无言的抗争
原来法语的再见在这部电影中是我爱你的意思
细节和暗涌不够,表演欠层次,两主角弹琴的部分太减分,未见其身而先闻到的那首十二平均律简直被央视天气海浪预报毁得差不多了,但视奏起来毫无压力而且完全另一番天地耶。有些女同学就是对制服诱惑和讲礼貌无法招架,哈哈
还没看完,只想说,那个德军军官真帅啊,又年轻又有风度。。如果女孩换做女人,甚至是老女人,不知道是怎样?看到大家都在感叹两个人隐忍无望的爱情,我倒觉得,没有爱成功最好,这样他俩就能爱一辈子了——相反如果婚了,也许不用几年就相看两生厌了!所有美好的爱情故事,都是没有成功的。
大局观调整一下评分
这俩人拿脑电波交流的吗
不知道怎么说,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姜文的《鬼子来了》,一个一脸儒像的人瞬间也会变嗜血,永远也不要走进那个温和的良夜因为那是陷阱。但完全脱去意识形态那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究竟是我们放不下仇恨还是导演太幼稚,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