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槐花香》最打动人的是那份全方位的细致,每一个演员,从铁三角到茹二奶奶、莫荷,到冯妈、索巴,甚至卖馄饨的,有词没词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都让人信服;里面的道具:小屋、槐花、古玩…不是绝对没问题,但是绝对不会让人轻易地挑出问题。
这样的一部电视剧,这样的成功,是一个整体的成功,是全剧组的胜利。
你无法说出谁最强,因为谁都很强。
为了拗剧情,故意弄了太多苦情和转折剧情时间跨度不合理主角太磨叽,啥都想要,这主角行为逻辑太难看了,分不清轻重,啥情分都想填平了,傻逼一样,没意思极了就是剧情设定太差了,人物扁平,没有成长变化弧线。
当然有些细节做的还凑合,但是整体构思不行,这些鸡零狗碎就都不值得看了不值得细看的剧,没法细品还得凑够140字,真累
无论剧情还是演员,这部剧把古玩行的梗都讲得透透的。
铁三角离了清宫戏照样玩得转。
编剧还算好,尽管快结尾的几集很拖沓,前面都还不错。
邓婕抽大烟开始整个剧崩坍式散架,王刚说跑就跑了,苗圃当了回兵也没见对剧情有啥推动,反而是到后来挺狗血的跟佟奉全腻腻歪歪的。
主人公佟奉全似乎太高红亮,三观奇正命奇好,主角光环太耀眼。
有几个剧情比较重复雷同,光是四羊方尊和古佛像作假换真品不外流就两处一样的手法,算是剧里最应该删改的部分。
还有开头老掌柜打眼收到断脚的古董和王刚打眼收到仿品也是雷同剧情。
不过还是很不错的,仔细看客串的大腕挺多的。
秋兰为啥不回北京城琉璃厂找佟奉全,难道卖到深山老沟里去了?
不推荐这剧,纯为了虐而虐,莫荷这人无情无义,直接跑了,比索子还坏,虽然最后做了件好事也挽救不了她是个二b,佟奉全当初就不应该遇见她,把人生给毁了,还好放过了良子。
全程莫荷我都拉过去了,太恶心了这人。
范五也怨不到人家蓝半张身上,自己作的,一报还一报。
没有谈情说爱的剧情就好了。
前面很精彩,包括讲琉璃厂和古玩的各种规矩,道道儿,做旧,圈套,很有意思,但看到20几集看不下去了,后面看的剧情简介。
佟奉全烂好人让人不能忍受,故事让人着急的地方也有点多。
1.前面损失个一万,两万的,要么黄铺子,要么上吊的,盘个铺子当老板得个六七万,但后面随便一个交易都几万,十万,二十万的,替前面上吊的人不值。
上十万大洋这么随意么?
2.佟奉全被人抢了,入大牢,葛老爷子的铺子就这么轻易的没了,可佟奉全出了大牢,也从来没找过葛老爷子,这情节丢了一块,葛老爷子这丧气劲儿,把铺子托付给你,没几天给折腾没了,不提不念的,人家欠你的?
3.最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佟奉全非得赚钱之后才跟莫荷结婚,一个社会底层群体,非得赚上万大洋,开铺子才跟人结婚?
这有点牵强,甚至跟莫荷睡一个屋之后还拿这个当借口,这就有点玩弄莫荷的事实了,莫荷和范五爷一再催促,并表明不要非当个亿万富翁才来结婚,佟奉全一意孤行,说好听点是想让莫荷过好日子,其实这就是自私,非得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全然不顾莫荷的想法,装大尾巴狼。
反倒对外人这么好那么好,貌似是个好人,其实是个恶人,是对爱自己的人,对家人十分的恶。
4.佟奉全只是欠了茹秋兰一万多,罗先生说可以先给一部分钱,再抵押房产筹钱,并且明确了一个铭文一万,佟奉全还钱,加上开店,加上娶媳妇能用得了多少,为什么要拒绝?
只是为了引出来后面这么多麻烦事?
太牵强。
要么就是佟奉全太贪了。
其实洋人买走四羊方尊,也就二十二万,并没有比罗先生多多少。
5.佟奉全造了个假的四羊方尊给洋人,完全可以把真的直接再卖给罗先生,告诉罗先生不要声张出去就行了,可以少要点钱甚至白送都行,何必非得就到以后再难找见呢,还被人说是汉奸,卖祖宗。
6.茹二奶奶总说自己是宅门里出来的,勾心斗角的过了15年,其实15年里重复的就是一直被挤兑那点事,没啥社会经验,整一个社会小白,不过小白归小白,不耽误她和冯妈一起欺负老实人,也算腹黑的家族传统没有丢掉。
自己放荡包养小白脸,还把佟奉全勾里了,明知道佟奉全有莫荷,还不放过他,其心何其毒也。
但佟奉全就是非当这个烂好人,或者说他也是心里动摇了,莫荷明确的问过她心里有没有动摇过,他虽然说没有,但行动上出卖了他。
7.佟奉全这人无情,自己的孩子竟然给冯妈留下了,这样的人心得多狠。
人生的很多道理在无可奈何的境遇中明白。
变得坦然,宁静。
爱,恨,不满,纠缠都淡下来了,更珍爱实际的生活,心里变得厚实。
淡然中,人性之香幽幽漫来。
若不是这部《五月槐花香》,真不敢恭维邹静之那“天下第一神编”的名头。
偶然间得知他是位诗人,并不仅仅是只写逗闷子戏的剧作家。
也许他一直想表明他诗人的身份,所以在这部戏里,他开始为自己的剧目注入诗意和悲情。
表情达意总需凭借,于是槐花意象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戏里。
读过他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插曲写的歌词,“婆婆丁在墙外面静静地黄”,“像家里的日子一年又一年”。
由此猜想他是爱写花的。
浪漫从花开时的绚烂和花败时的落寞中油然而生。
而花开花败不由人,对花儿的吟咏又多了一份宿命的悲情。
而这次为什么是槐花?
槐花不是名贵之花,户家院里多有种植。
槐花的平民性还在于它可以食用,与其它品种的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大相径庭。
故而槐花是平民自娱自乐的道具,是平民苦中作乐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欲悲不能”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莫大悲凉。
正如朱伟所说,槐花“寒气极重”,“夏夜因这槐香浸洇而变得悲伤”。
纵观全剧,槐花是意象,古玩是由头,民国是背景;情是核心,苦是滋味。
整个故事由古玩而起并围绕古玩展开(用古玩讲故事顺便普及古董知识,充盈了全剧的文化意味)。
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不会结识范五爷,范五爷也不可能答应把莫荷许配给佟奉全;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也不会认识茹二奶奶,陷入“债债相抱债债相欠”的漩涡。
古玩牵出一个个人物,人物出故事,故事再出人物,多条线索并行交汇,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之网。
剧中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和人物,笔笔生波澜,,每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深意,每一个情节都是后面故事的铺垫。
编剧过于强大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在作品可看性极强,雅俗共赏;坏在娴熟的编剧技巧变质为卖弄,“故事自以为是,细节往往就被忽略”。
剧中有颇多牵强附会、不合逻辑之处。
情节也冲淡了历史背景,战争在编剧需要的时候打响,不清楚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
精彩的剧本造成强编剧而弱导演之势,只见邹静之在台前尽情表演,张国立只能在一旁轻声附和。
作为导演张国立合格却不出色,尽管张国立、苗圃的表演可圈可点,拍摄技法和构图用光颇具匠心。
比如槐花意象的展示全赖导演,而导演在此一方面表现得较为无力,只于结尾处照应题目;再如剧本矛盾冲突太过密集,台词量太大,导演应做缓冲措施,使全剧有留白,有观众回味和想像的余地。
显然导演没有做到。
由此再说到邹静之,他用海量的台词,用蓝一贵、索巴这样的小丑让本剧雅俗交合、通俗易懂,使本剧更像一部戏剧而不像一首诗,而我更希望这部戏能再淡雅一些,再完美一些。
故事发生在民国。
新旧交替的年代,社会纷繁复杂,各色人等轮番登场。
有索巴这样的恶人,也有佟奉全这样的善人;有茹二奶奶这样在历史的阴影下追求新生活而不得的人,也有范五爷这样固守腐朽王朝无谓尊严的人。
主角是佟奉全。
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佟奉全。
佟奉全的悲剧既是时代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他的悲剧就在于在万恶的社会偏要做一个善人,身为草民偏要讲原则。
奉全奉全,凡事都想求个周全,总觉得对不起别人,其实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
这便是善人的悲哀:往往归咎于自身,自怜自叹,却不能把眼光放开,看到这红尘中人人都在命运的捉弄下身不由己。
他岂不知乱世之中求生都难,想在情义上求得圆满怎会容易。
莫荷说他拘泥于小情小理,分不清大是大非。
所以他折腾了一辈子,情债依旧没有还清,还总丢了魂似的找人。
命运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佟奉全春风得意时也曾神采飞扬,后来坎坷的经历使其越发窝囊。
而最能体现命运与性格交互影响的是茹二奶奶。
多年的压抑注定了她挣脱束缚后的放纵,王府里形成的不健全的人格注定了她面对冷落时的消极。
她的沉沦虽说是咎由自取,但本质上还是在王府里种下的祸根。
就像佟奉全年老之际的顿悟,人生正如面前的一盘菜,酸甜苦辣,百味陈杂,而布菜的那双筷子又不知掌握在何人手中。
想到了这一层,我想他对于年轻时不想造假又不停造假的经历便释然了。
如果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话,那么人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感情由心底生发,爱或恨,上天也无从干涉。
本剧表面上是写古玩,实质上是写人情,各种各样的人情,亲情、爱情、邻里情。
也正是情感把各色人物串联起来,绘出一幅民国风情画。
佟奉全欠了那么多债,说到底都是情债。
奉全和莫荷的感情最为缱绻也最令人感叹。
奉全和秋兰的感情全因机缘巧合,最终日久生情倒也成了生命中的一份温暖。
命运是苦的,感情开始也许有一点点甜,其后往往是尝不尽的悲苦。
这是一部从头苦到尾的戏,短暂的甜蜜不过是插曲。
而本剧最值得称道的,是用考究的光影含蓄地表达了人间的大悲大喜。
槐花开了,小院空了。
槐树下相聚的奉全和莫荷只能相看泪眼。
人生是荒谬而可悲的,等不到花开,止不住花败,被风吹散的花瓣又不知落到哪里去。
一年又一年的花开花落中,日子无情流逝,所幸还可以从感情中取暖。
无论是天作之合还是阴差阳错,“有情就好”。
命运无人知晓,而情感永不泯灭,就像邹静之在片尾曲中写的:花开花落谁家去,一片一片情意长。
2005-12-10
靠主角团的蠢推动剧情的剧,索巴能做那么多坏事全是靠主角团帮忙,一家子被索巴坑了几次?
长过教训?
佟奉全把索巴挖出来转身就被人家跑了,更别提之前被索巴拘禁的时候都看到王财的头了你还跟那和守门的商量放你出去,你几岁了?
还有之前索巴挑拨佟和茹二奶奶关系时候说佟逛窑子再看看主角团一家的高端操作,茹安在晚上受命出来找佟,结果呢他不去和姑爷关系好的范五那看看而是傻了吧唧的去找索巴,索巴问他二奶奶还有没有古董,结果这聪明的下人回的什么?
他说知道索巴是看上那点古董了所以知道也不能说(但凡有点脑子的会这么回?
)结果索巴一听就明白了开始污蔑佟出轨好找机会骗古董。
索巴那时候已经为了古董骗过茹二奶奶好几次了她和冯妈也知道,结果呢索巴一说佟出轨了俩人立马信了(就这种被人卖了帮人数钱的货家能不败?
)接下来聪明的茹安又要来表演一番了,索巴让茹安帮忙跟拍佟出轨的证据,结果是怎么个剧情呢?
索巴约佟一起去妓院谈事进去还没聊几句呢就招呼姑娘往佟身上一扑然后再喊茹安进来照相,你茹安可是看着佟俩人一起去的这是不是坐局你看不出来?
你出轨还带着你对象的侄子?再说这佟奉全,茹安没脑子你也没有?
自己亲眼看着自己被坐局的你解释一句不就完了么?
结果呢你个傻东西回家除了吵了架解释个p啊?
你就说这一家人才这家多少钱能不败?
腿受伤了,在家养伤。
十年后又看了一遍。
主角已经分析很多,我客观说说另外几位。
1、王财对找媳妇这事还是很传统的,这点上应该算个正面人物。
但骨子里太妥协。
2、索巴利用禄大人收了洪副官的假画,这个主意很高,说明索巴很有头脑,只不过用错地方了。
3、密斯马这个角色有点怪,按说这家庭出身不应该这么爱财,总觉得这也是个骗钱的主儿。
4、冯妈很暖心。
秋兰和奉全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冯妈在旁边把棉被铺地上缝缝补补,很暖心。
不离不弃。
5、小楼,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6、茹安,秋兰派去找奉全,他没脑子去问索巴。
他忘了曾经跟索巴动过刀枪?
同期两部古董剧,一部《人生几度秋凉》,一部《五月槐花香》。
《人》年代很明确,1923-1924,那是个动乱的年代,是个今天张大帅打了李大帅,明天刘大帅又打了张大帅的年代,剧情设计简直太符合那个年代了。
《五》就不一样了,一开始年代不明朗,长袍马褂的看起来像民初,直到后来莫荷当了解放军,之后是解放北京城。
那么就应该是1948年底。
最后一集交代,佟奉全卖尊是1947年,而中间没有日本人什么事,那么开头就是1946年。
可是如果开头是1946,那么所有人的状态都不对了。
瑞家大家族不可能在1946年还像民初一样的宅门,范五爷1946年也不可能是遗老遗少的风范,包衣更不可能认主子什么账。
佟奉全又怎么会遇到个大帅?
总之呢,总觉得哪里不对,一群民初精神状态的人,却生生活在1946年,简直岂有此理!
编剧的年代感实在欠缺,大概他以为民国三十多年都是一个样?
居然还有人说这是个好编剧?
说点人物,一句话,好人受冤我会同情,可这上面哪一个不是自己作?
整部剧下来,唯一好的形象恐怕也只剩一个无奈的忠仆冯妈了。
《人》是两年内的故事,节奏紧凑,而《五》则拖拖拉拉,变成了糊里糊涂的年代剧,这一比较,高下立判。
越到后来越恶心
充滿時代氣息。人性、世道、情愛都在一條軌道上但有不一樣的風景。
有的地方真的看的人恨啊
前15集给5星,后15集只配1星。综合一下,就勉强给个三星吧
文物保护法保护的是人
窝囊废的一生,还是闯关东看着提气,张国立演窝囊废那叫一绝!
看过
张铁林演的范五爷演的最好,虽是遗老做派但也硬气悲壮。唉看张国立两口子的戏多了,总是不喜欢他们两口子在戏中对台词讲大道理,可腻歪嫌啰嗦……
其实挺喜欢 张国立的东西出来的那感觉。。。
好戏是面子,文化是里子,误会是永动机,人物关系是必杀技
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视剧,铁三角演技保障。
狗血喷头
x
小时候对古董和老北京的启蒙剧了,苗圃印象深刻。现在还看得到吗?
以前一直觉得很经典的剧,尤其是张铁林,也许是本色出演,奉献了最好的一次演出。现在重看,除去剧中的反派,所有的正面人物,佟奉全,茹二奶奶,管家婆,有一个算一个,自身的困境都是因为自身的原因,糟粕的思想和剧中古玩行买卖糟粕的规矩一样,注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
为什么写死二奶奶?我tm在看活着么?
苗圃因此剧一举成名。
很难追下去哎,想看看老北京,却又看了遍纪晓岚
看过一点点,张铁林演的胡同串子很厉害
没劲,不靠谱,刻意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