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制作。
家国情仇。
爱恨纠结。
居然适合我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看。
洗碗的时候,听着看。
转身几圈后再来看,吃着核桃看。
你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离开自己的地盘,很容易趔趄。
就像张艺谋离开艺术片,陈凯歌要拍商业片,冯小刚要拍悲剧,以及吴宇森要拍爱情。
吴宇森最令人难忘的还是男人们的江湖里的热血,友谊,权谋,生死两忘,以及飞得很好的鸽子。
《赤壁》里讲的宏大的国家。
《太平轮》里也是家国的背景。
或者对他过于宏大了。
爱情,更是硬汉吴宇森的死穴。
即便有油画一样的画面。
中韩两国的美人,帅哥,他们哭,笑,都是在演戏,感动不了自己和观众。
金城武很努力,好像努力地有点过了,有点不自信了,不是那个吃凤梨罐头坏笑的金城武了。
佟大为不错,就是那个乱世的小伙子。
黄晓明还是黄晓明,演什么不像什么。
一张鞋拔子脸,在任何镜头里都耍帅。
再好的戏,在他这里也死了。
他举着枪,而不是刀,对帮他疗伤的金城武说,我杀了你。
吴宇森大概忘了,拿着枪的人,一定会说,老子毙了你。
这一段戏中的黄晓明扭捏作态,假的令人发指。
一个演员只有放下自我,想成为一个真实的情景中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演员。
黄晓明大概永远都学不会。
既然耍帅可以这么红,可以大摆筵席,演技算个屁。
只会拍男人戏的吴宇森,却集结了最美的女演员,最会演戏的女演员,要拍一部女人的群戏。
丛珊,是可以演一辈子戏的。
俞飞鸿,是中国文化里浸淫出来,从中国风的仕女画中,走出来的,又带着现代的健康的,中国第一美人。
她不会演戏,又何妨,更何况,她的戏一直很好。
秦海璐,最适合演风尘女子的秦海璐,显然被周迅和章子怡带走了。
兵荒马乱的乱世里,哪有那么多人情,去你妈的温文尔雅。
但她仍算及格。
宋慧乔,好像只负责美。
章子怡,这部戏难道不是应该改名叫《你要活下去》。
她始终是玉娇龙,她适合这个角色。
但她在大海上救一个笔记本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去洗碗了。
这不是章子怡的错。
她仍然是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
不如我们只拍章子怡。
拍她的挣扎,把好运气给她一些。
从高处跌落到底层,爱与不爱都不重要,像《活着》中的富贵,越是乱世,越是要活着,越来越坚定地活下去。
不要过于巧合,给出世界的部分真相,在大海难的背景下,一个人,活下来了。
这才是不太平世道里的太平轮。
最后,我们来谈点爱情。
一个国与敌国的人的爱情。
像罗密欧与朱丽叶。
像刘备与夫人。
如果你目睹你的国被敌国凌辱,你还要爱上一个敌国的人,这说明了什么。
不要谈什么国家是国家,个人是个人。
在人类未有大同的时代,谁能逃得过这一切。
每个人身上都有国的原罪。
中国人有中国的原罪,日本人有日本的原罪。
这两个仇恨着的国家,为什么一直是受凌辱的中国在讲宽恕,而欺辱中国的日本在逃避责任。
醒醒吧,去你妈的爱情。
去你妈的中日友好。
去你妈的中日两国帅哥靓妹的爱情。
所以,代表中国人的金城武(他好像一直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赚着中国人的钱)和日本妞的所谓爱情,犹如大屠杀中最讽刺的一笔。
当吴宇森希望用一个日本演员讨好日本电影市场的时候,他和金城武的爱情一样,傻逼,活该。
人到中年。
常常会诧异自己为什么这么善良。
傻。
我的父母也是如此,善良,傻。
我一直被他们这么教导。
所以,在城市里到处碰壁。
一直被人占便宜。
一直被人需要,但一直不被付账。
这就是傻。
所以,现在,我坐在咖啡馆里,写这样一个完全不挣钱的东西。
我喜欢。
当我要去挣钱,不挣钱的一切友好,都给老子滚蛋。
当我要去爱你,不美好的一切,都给老子滚蛋。
当我要告诉你我对世界的看法,不真实的一切,都给老子滚蛋。
吴宇森,即便你曾经非常棒,但,这一次,你,滚蛋。
作为没看过上集的路人,着实被各种宣传通稿的气氛所感染,最受不了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悲情,所以即使太平轮只卖VIP的贵宾厅票,还是拖着一票朋友去捧场了。
作为泪点不高的女人,我直接带了一盒纸巾去的,抽拉200张那种,摆好了架势要来哭一场,毕竟泰坦尼克号哭了好几场。
然而直到终场,我都没有打开纸盒的封条。
这是一个非常不科学的事情,即使是横冲直撞好莱坞这样的杂烩喜剧片,我都抹了眼泪,怎么可能全场这么冷静漠然淡然呢?
也许原因在于这是一个不科学的电影吧!
林保怡要娶如秦海璐样貌却嫌弃如章子怡风姿者;章子怡被各种男人虐却依然干净清丽如宫二般大小姐样;佟大为重伤在身却能各种自救他救(佟兄弟,你完全可以再上战场);夫人住在吹弹可破的屋子里,将军表示很安心等等,没有一个故事能看进心里。
一个好的故事要么轻轻地挠着你的痒处,要么重重踩着你的痛处,让你或热血沸腾或回忆青春或观望当下或头脑风暴,再不济也会让情绪波动一下,起码我笑笑看你们演也行。
但此片什么感觉也没有,的确不觉得冗长,因为看完了还不知道这电影它想干吗,总觉得这还是一个前言,就像以前的评书,在开讲之前总要讲几个小故事热身,然后一拍醒木,言归正传开讲水浒。
然而并没有醒木这啪的一声,沉船变成水塘戏,既没有发掘人性的沉痛点,也没有起码的紧迫感,看着大家在拼命演逃生,心里的感觉却是一声cut ,他们随时站起来披浴巾就上岸了。
唯一能让我留印象的是金城武的大嫂,据说是吴宇森导演的女儿,演得真实。
我敬佩吴宇森导演的勇气,他的电影也不乏人性佳作,但这一次,真的无悲无喜,即使没有3D,即使没有分上下集,这依然是部目光远大但无法体现的鸡肋之作。
脖子上挂什么东西真的很重要。
前一阵子章子怡的师兄挂一条基味浓重、逼格甚高的领带,结果就害得自己被活活勒死,而且自己的死敌还顺势踩着自己尸体原地复活;而身为师妹的章子怡就比较聪明,脖子上挂一条质量上乘的红围巾,关键时刻救了把《富[哔][哔][哔]图》里的妆卸了一半的佟大为一命。
对于已经看过《泰坦尼克号》的观众来说,本片的沉船戏份要再让观众惊艳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最起码没让观众失望。
基本的视觉冲击力还是有的,而有一些细节也闪耀了一点智慧的小火花,比如上面提到的红围巾,我喜欢编剧这种充分利用线索的做法,这样显得比较本份、规矩。
在全员掉进水里之前,最有冲击力的一幕是佟大庆拉住一个人想帮他,结果那人却恩将仇报抢了他的位置把他拽了下去。
这有点类似于《泰》里那个摁着露丝的脑袋想借势上浮结果被杰克暴打一顿的路人甲。
不过本片里对于这种人性自私的展现却不止于此,落入水里之后的景象更加残酷。
疯狂抢救生衣的那几个家伙,简直就像是急着要啃食人脑的丧尸。
不知为什么,国产片里出现这类场景总让我觉得特别没有违和感。
我这人最反感的四个字是“争先恐后”,而片中那些抢救生衣的货的表现恰恰就是这四个字的真实写照。
其实真让你抢到了又如何?
把力气花在这些损人而未必利己的事情上,倒不如试着去发现别的生机。
也许不远处就有块可以栖身的木板,或者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平共用一块足够大的木板不好吗?
“争先恐后”给我的感觉常常就是“贱”,它代表着一部分人一种根植于骨髓里的穷逼意识。
穷逼意识与财富多少无关,比如本片里林保怡扮演的那个富商,争先恐后起来也很卖力。
这种穷逼意识源于人们对资源有限的恐惧,他们总是害怕“来不及了”,坚信占别人点便宜才是最佳策略,从来都没想过要去扩展一下自己的视野,做一点能让自己和别人都获益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这种穷逼式的争先恐后能像病毒一样在人群里疯狂传播,因为一个争先恐后的人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其他人就不得不加入他的混乱游戏,否则自己的合法利益就必然要受到损害。
结果那个争先者把自己和周围人行为的成本整体上都提高了,实际祸害了别人自己最后的收益也微乎其微。
给这电影打分让我有点为难,因为如果跟上一部打同样的分数,对于有着海难这场戏的下部来说未免不太公平;可是话说回来,给它打稍微高一点的分数对于今年以来那些我给过相同分数的电影来说貌似更不公平……佟大庆与于真的还算不错的结局、水上的一番争夺、有《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珠玉在前仍不太令人失望的沉船场面,这些加起来本都已经让本片值回票价了。
可惜还是毁在糟糕的剪辑上了。
两个小时的电影,本片演到一小时二十分钟才开船;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太平轮不是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豪华邮轮,没有那么大的活动空间去展示形形色色的人在船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不可能像《泰》一样故事几乎完全发生在船上,而大部分观众对于这一点还是能体谅的;电影真正让人震惊的是上船之前那近一个半小时里,居然有一半时间是在进行前情提要,甚至直接重复上一部里出现过的镜头。
这反映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本片从一开始就完全可以剪辑成一部电影上映,而出品方为了多圈钱,还是充满恶意地对电影进行注水并分成两部上映。
上部的票房不及预期,出品方似乎有些方寸大乱,因为照这个趋势,就算下部能取得跟第一部一样多的票房,似乎也要赔钱,于是干脆舍弃第一部,在第二部里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把第一部再复述一遍。
而我们这些当年进电影院看了第一部的观众,就好像那些前脚买了锤子手机后脚就发现罗永浩手机降价的锤子粉一样,被充满情怀的狠狠打了一次脸。
你要么就从一开始就按一部上映;既然已经分上下集了,就有个上下集的样子。
现在这么乱剪,既招不来新观众,又把老观众得罪了。
这电影如果票房扑街了,完全是因为出品方贪婪而又无原则,根本是罪有应得、死不足惜。
只是这部为了圈钱而被出品方玩坏的电影未免连累了德高望重的吴宇森导演。
从这电影上映前后的风风雨雨能看出老爷子的掌控实在有些心有余力不足,虽然电影里还是出现了他标志性的白鸽(以往都是出现在打枪的场景里,这次是在打炮的场景)。
吴导今后还是应该减少工作量,多保重身体。
我说这种话并非含沙射影的讽刺老人家江郎才尽。
他之前的无数佳作为他赢得的荣光并不会因为如今这一块污点而有缺损,吴宇森导演依旧是我最尊敬的华语电影人。
这电影前半段迟迟不登船,于是支撑我看下来的就只剩下金城武了。
一开始觉得严泽坤最后跟将军夫人凑一对也不错,但是看到他被迫与大嫂成亲就知道没戏了。
果然与沉入大海去找他的恋人是最合适的归宿。
只是本来给将军夫人接生可以让他发挥自己给牛接生过的特长的,这样一来便没机会了。
最后说到要给新生儿起名字,我觉得如果是金城武来接生,对于这个象征着大难之后重生的孩子,他一定会取一个饱含生命力的名字,比如萌萌。
在一人包场的小厅中,自在的看了这部片。
没有看过上部。
有很多条线的开展,似乎主线在金城武,但是总体看来应该是各线相互交织。
太多条线的剧情发展,每个都给的时间太少太仓促,没有重点,交织得也很松散,没有编织成一个非常紧凑精彩的电影。
画面是美的,许多镜头值得回味,镜头在表现人物上非常到位,不愧是资深导演的作品。
这也是让人能看下去的一点。
章子怡的演技是平淡令人喜爱的。
在仓库那场卖身换船票的戏,从一个孔露一只眼睛的眼神而露出的忍耐痛楚眼神太精彩。
开船前的音乐以及反复切换至夕阳的镜头很具张力。
船沉后水面上各种人性的展露,各个角色的结局,挺有意思,如同人生的浮浮沉沉。
金城武最后要死的从侧面转正面那一个镜头很喜欢。
事实上,金城武是一个能演戏的演员,但还是缺少那种吸引我想看他演绎的欲望,看他的片少,也许是面部微表情很赞,但其余的表现力没注意到。
太平轮整个船体的色调像一部鬼片,看时总有些出戏。
最后台词说这个时代的女性之类的,只想说你要真一开始这么拍就好了,最后丢几句台词才不是什么女性电影,好像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吐槽,要是真深入刻画这些女性,恐怕电影会更具实体一些,而不是这么虚。
人物太多太杂,而且演技参差不齐。
细节画面镜头上都是上层水准,剧情太散,没有想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看完即不留痕迹沦为平庸失色的作品。
一团散沙。
看完《太平轮》,第一反应是去年直接上这部票房口碑都不会差,尽管《彼岸》也不完美。
电影中有两句台词,窃以为可以当作这部电影的题眼。
一是长泽雅美的信中所写,大致是“等待比离别更痛苦”,这也应当是电影中所有在基隆的角色的命运写照;二是阳虎城和章子怡说的那句“你看这世上那么多的人像蚂蚁一样在地上爬,两个人遇见有多幸运”(记得不是很准确),这是所有想要上船前往彼岸的人的心声。
然而,吴宇森在处理基隆部分的戏的时候太过拖沓,似乎想要做到举重若轻,却变成了单薄的家庭剧,唯美的画面之下本应有的焦灼、煎熬、无奈,被生硬、刻意拔高的台词消解;反观上海这边的戏份倒是出彩,全片最激烈的冲突莫过于章子怡和林保怡的那场戏,乱世流离的无助与荒诞全都有,身不由己在这边的几个角色中都有所体现。
全片设置了三组情侣,分别用以表述不同的时空。
长泽雅美与金城武是凄美的过去,是日据时代的结束,最后两人也是在夕阳余晖中沉入海底;章子怡和佟大为是飘萍的当下,苦苦寻找的人擦身而过,求生的意志让他们结合在一起;宋慧乔和黄晓明是坚忍的未来,新生儿的出生,重建的家园,以及被朗读的日记本。
你会发现导演想要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船难本身很难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感觉导演还想要展现权贵、平民、伤兵不同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最后只能匆匆带过。
其实从宋慧乔完成的那首钢琴曲来看,影片希望到达的状态是从纤细的个人情感发展成为时代的悲歌,片中有日本人、被日本征兵的台湾人、国军将士、军眷,如龙应台所写,“如果,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
”这或许就是《太平轮》想说的吧。
ps:演员完成度都好高!
配角尤其出彩,秦海璐、林保怡、俞飞鸿都超棒,金城武这么帅还这么会演,章子怡每次一上大银幕就好美,佟大为好逗,但是为什么要有雷将军这个角色,就留白就好了啊,我才不要看黄晓明莫名其妙的意味深长的笑好吗!
还有那个大嫂,为什么戏份那么多!
为什么!
为什么!
她是不是给赞助了!
还有,吴宇森真的很爱放鸽子…
虽然从来未曾对这个电影抱有刮目相看的期望,事实证明成片的品质也确实未曾有质的改变,但《太平轮》现阶段的票房和口碑对于吴宇森和电影来说还是有着一种不相称的回报,尤其对于一部斥资四亿的巨制而言,如此的票房成绩和排片基本可以用不堪来形容,吴宇森遇到了自《风语者》之后最严重的票房滑铁卢和信任危机。
而且与上次坑到米高梅破产不同的是这回这位七旬老导演再没有可以退守的阵地,所以看片时我一直害怕这部《太平轮》会是这位电影教父最后的作品,毕竟以他的年纪和身体状况,加上《太平轮》筹备期间的各种挫折与磨难,我真的害怕导演通告上的《追捕》和《野兽之瞳》会开拍无期。
平心而论,《太平轮》前半段各种闪回和铺垫依旧让人犯困,之后潦草的沉船戏也让人难以提起兴趣,尤其沉船部分的特效场面,基本还停留在五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水平,丝毫让人感觉不到惊险气息,对于一部自诩灾难史诗片的电影而言这简直可以称为欺诈。
昨天片方发布的10分钟沉船片段我还以为只是前戏,看完全片才知道那基本就是电影特效的所有,这也可以看出片方宣传的破釜沉舟,基本是把家底全部掏空了,可换来的依然是影市的门可罗雀。
至于所谓史诗的部分更多的还是体现传统导演印象中的人海战术,一如上集的战争大场面,到了下集就变成各种市井风情的描写,尤其是船上的众生相,毕竟太平轮是艘逃生的船,所以更多的是各种拥堵不堪的货物和难民,自然比不上泰坦尼克号的豪华和考究,所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各种衣衫褴褛的灾民和穿着华服的先生太太们一起啃馒头抢救生衣,太平轮上的人求生意识明显要比泰坦尼克号上的人更强烈,毕竟他们多半和顾太太一样经历了半生的颠沛流离,费劲心机才换回这样一张以为可以求生的船票,当人们上船时就把自己的命和这张船票绑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能理解导演描绘的那些人性的不堪与险恶。
但让人遗憾的是吴宇森辛苦描绘的这些东西又都太表面太书本化了,充斥着基本所有灾难片都会出现的情节和桥段,所以即便我们看到各种牺牲和挽救,却没能投入太多感情。
一言以蔽之,吴宇森还是太古典太守旧了,在如今凡事求新求变,讲究各种大数据和市场策略的电影圈依然保持着他那最原始也最传统的三板斧,依旧是慢镜头加白鸽,所以《太平轮》显得和导演自己一样落伍。
但这电影最吸引我的恰恰还是吴宇森的浪漫和家国天下的大情怀。
看预告片时有一个金城武和长泽雅美水中对视的镜头,当时我一直在想这个镜头要怎样处理才不让人出戏,但如今放在电影里看它是那样的迷人而合理。
而芒草中弹琴、灯塔下看海这种浪漫桥段依然让人看到了当年那个坐着轮椅跳舞、边和舞女调情边藏枪的吴宇森。
对于各个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铺垫的各种小伏笔又让人感觉到导演对家国天下的思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显得主题陈旧,但对于已经年逾古稀的人来说这些又显得如此的真实而不做作,就像《通天帝国》里刘嘉玲那句”值得“,虽然让人笑场却不得不承认徐老怪的真情。
所以看片时我依然为吴宇森所讲的情所感动,依然为这位老导演的执着所动情。
首映式上看到导演步履蹒跚的来到台前宣传电影时是那么让人痛心,可能是片方对电影的没信心,这回首映式再没有上集的明星人海大阵仗,能卖的只有吴宇森自己,这个心念这部电影多年的老人只得抱病靠自己卖力宣传这部注定赔钱的作品,台上的吴宇森再没有电影教父的意气风发,像足了出狱后的豪哥,英雄气概还在,只是江湖变得太快了,这份英雄气与这江湖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我衷心的希望《太平轮》的票房失利不会影响到导演下一部戏的投资,我依然期待吴宇森通告中的《追捕》和《野兽之日》,而且这一次我们又将迎来久违的吴氏英雄片,希望那个同样将自己的命和这艘船绑在一起的吴宇森也成功到达彼岸了,希望《太平轮》不会是导演的艺术终点。
《太平轮》是按照《建国大业》的高规格拍摄的主旋律爱情电影,主要是讲两对男女的爱情故事。
第一对:一个长得像日本人的台湾籍男医生和一个长得像中国大妈的日本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第二对:一个自以为很帅很酷却长得像白展堂的将军和一个音乐爱好者思密达之间的爱情故事。
可为啥跟太平轮木啥关系捏?
原来,是因为那条船看上去只有泰坦尼克的二十分之一那么大 (⊙o⊙)…【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相对于上部而言下部槽点很明显少了很多至少没有了黄教主导致我和同学没有不停地笑场总体而言谈不上多好,也并没有多差6分及格的话,这个算是及格线上多一点的音乐做的很好节奏把握的也还行如果抛开上部,这个真的可以一看那些叫嚷着撞船戏少的孩子们是想要多久的撞船戏?
很明显导演已经尽力在延长撞船的戏了《泰坦尼克号》里面文戏一样很多你怎么不去吐槽?
原因就是人家的文戏在船上你就觉得没问题了?
徐克的剪辑肯定一下,回忆杀里面出来了一些上部没有的片段,显得没有那么的难以忍受而且把黄教主的孙子剪掉了!!!
(原本下部里面黄教主要演他自己的孙子的,谢天谢地!!!
)另:吐槽一下林保怡和杨佑宁请林保怡回去TVB吧,你真的不适合电影杨佑宁还是回弯弯去拍偶像剧吧大陆不适合你
一个有趣的现象:《太平轮·彼岸》还没上的时候,不少人在首映前就开骂了。
我觉得大家都喝口水凉快凉快,不要盲目地跟着骂,特别是第一部没花钱看的群众,我们花了钱的为上一部的钱后悔,骂一骂还有情可原,何况我看完这一部之后,十分不解,并没有那么难看啊,当然要让我打一个五星,臣妾也确实做不到。
里面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深刻的东西,沉重的东西和吴宇森的东西。
这部电影拥有自己的名字:《彼岸》。
它是一个独立成片的制作,即使没有看过第一部,依然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人的身世背景、来龙去脉。
这么大量的闪回,却不令人难受,功力可见一斑。
就连片中那些没台词、甚至没脸的配角中的配角,他们的故事我们也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因为他们是整个悲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方面,尽管分成上下两部是无可争辩的失败,但客观上,当你看到最后,将近300分钟的积淀就显现出来了:人物关系自然、饱满,综合交错,充满悲剧的命运感。
上述大词儿都是抄来的,我不会说这些大词儿。
我作为普通观众,看完之后对每一个人物印象都十分深刻,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方式之浑然、之微妙,很值得充满敬意地回味。
有关命运感这件事,作为一名编剧,我十分理解,这是一个上手极容易、写好极难的课题。
写好了是命运,写不好就是巧合,套巧合,套巧合,套巧合。
此处赚到稿费12元,笔者注。
比方说,《李米的猜想》就充满了巧合套巧合套巧合,但它一开始想要的肯定是命运感。
而《彼岸》里的命运感,深厚、扎实、可信。
说白了还是巧合,但人家就能做到可信。
要知道,做到可信是很难的,大多数编剧脑袋里压根就没有这两个字。
(我就没有)船难部分,我看所有人都提到泰坦尼克和波塞冬,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虽然大家的名字都是船,但拍法不同,讲的也不是一个东西。
太平轮讲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场灾难本身。
这个时代糟糕透顶,不是像现在有一种“民国文艺片”(电视剧界尤甚)里那样干净温暖。
这个时代里到处是死人发出的臭味和重重危机,每个人活着都很艰难,但却拼命地活着,即使你是有权有钱的上流阶层,也可能因为嫖了一个妓女而差点命丧黄泉,因为那个妓女特别清楚她想要什么,用什么手段能得到。
我一直不会影评人那套牛逼的解读手法,能把床前明月光解读成家国天下,我只能看到“人”本身,而读不出任何隐喻。
谁他妈花钱买票去读隐喻,你们初中都没上够吗?
我是去看特效的,人家也给我看了,而且非常直给:咣,撞了;噗,漏了;哗,沉了。
然后就赤裸裸地给你展现每一个环节里人是怎么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和最原始的恶,活下去。
特别赤裸。
没有甲板上的小提琴协奏(一开始上来个指挥家我还真担心这个来的),没有教会的游泳冠军潜水去开舱门,也没人玩引体向上转节门。
灾难说来就来了,上一秒钟还扯犊子呢,下一秒钟就下水了,你不就是来看这个的吗?
这场灾难拍得有力量,快,丰满,更可敬的是:没有犯错。
近期的一系列影片反复在证明这一点:不要创新、划时代、超越教父、屠杀IMDB了,先做到不犯错吧,这场灾难戏做到了。
可惜的是,它绝对说不上宏大,请大家注意,此处提到宏大二字的是收费洗地的,我是免费的,区别就在于此。
作为一名电影从业者,为了保持客观,不被傻逼舆论带跑了,我看电影的时候喜欢看观众反应。
我早就过了那个担心不跟着骂两句就当不上文艺青年的岁数了。
电影院里,假如片子里有个笑点,观众乐了;有个泪点,观众哭了;有个尿点,观众离场了,这些都是特别真实的,影评大都是特别虚假和过度阐释的。
前一阵子看某喜剧片,觉得特傻逼,但大家都乐了。
这很好,说明我是傻逼,这总比贡献十亿票房的那群人是傻逼可信的多。
《太平轮·彼岸》里有一处,让我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了观众的真实,和镜头的力量。
那个镜头出现在船难最高潮的环节,大家都在黑夜的海水里扑腾,船沉了,巨大的漩涡和无数人的哀鸣混在一起,突然,这个镜头毫无征兆地出现了,然后音乐和音效全部停了,完全、完完全全地静音。
然后你会发现,整个影院那么多人,那么多金链汉子、抠脚婆婆和熊孩子,还有文艺青年、影评人、放暑假的高中生和谈恋爱的城乡结合部青年,他们全都屏息凝神,没有一个人说话,连咳嗽声都没有,大家就这么安安静静地看完了那个突然无声的长镜头。
镜头回到灾难现场,声音响起,很多人长出了一口气。
这就是真实,解读个煎饼啊,阐释个鸡毛啊,去影院,买票,看,然后评论,不然别说话。
要我说,就冲这一场戏,就值得花钱去看了,虽然我不喜欢,拍得跟鬼水凶灵似的,但观众的反应就是说服力。
顺便一说,这场戏是你们的男神金城武,和你们的萌神长泽雅美的最后一场戏。
有人问我,大萌神出现超过5分钟了吗?
很遗憾,并没有,但你们的大萌神贡献了全片最美丽的部分,还跟金城武激吻了。
还有人问我,黄晓明这次演的怎么样。
天,你不知道吗,他第一部就死了啊。
透透的。
虽然他也有几个新镜头,而且无比的黄晓明,但很短,忍一忍就过去了。
所以放心去看吧。
有些电影看的时候热闹,心想我操太牛逼了,出了影院我就打五星,要不是没信号我现在就打了。
可是第二天一琢磨,我去,这片子讲啥了?
另一些电影,看的时候是带着前史和铺垫来的:这片子是第二部,第一部就没拍好,黄晓明也他妈的不会演戏,这是烂片烂片烂片……龙标一出,要是有信号,你恨不得就打1星去了。
但是出了影院,你一路走,一路想,你媳妇或者男朋友也在想,你们想的东西不一样,但你们都不说话。
你们谁也不会给这片子打5星,就算你再喜欢吴宇森,再想还他电影票钱,再希望把《太平轮》洗白,它也当不起五星。
但是你会觉得,如果不人云亦云,自己用眼睛看看,用脑袋想想,这是一部有诚意的、完整的、深刻的、值得一看的电影。
这些老年人在用一种——往好听了叫时代感,往难听了说叫固执的方式在拍电影,我其实也挺不喜欢这种方式的,但是比起另一种完全不走心的横冲直撞式拍法,我还挺愿意给《太平轮》洗一洗的,我看了,两部都看了,我觉得第一部简直不能称其为电影,但第二部挺好。
谁不服可以约我。
上映一周,对《太平轮》的探讨仿佛已经要销声匿迹,更残酷的说,是没有激起多少水花,这部电影便像它自己对沉船所描述的那样:用了最短的时间,让海面回归平静。
对于这样一位导演,这样一部作品,我们几乎是在用一种怜悯的心态尽量从影片里挑出一些可取之处。
因为就像《综艺》对这部电影最刻薄却也最实际的评价那样:耗费了两个小时,却连一句有意义的话都没有说。
上部的失败固然使得团队重新调整下部的定位与方向。
与其说是重新剪出一部“下”,倒不如说这像是给国际买家的一个交代,是吴宇森自己理想中的,两小时左右的爱情片。
但它还是失败了,因为有一个从根基上就非常平庸的剧本。
除了詹姆斯•卡梅隆的那部《泰坦尼克号》,《唐顿庄园》的编剧,朱利安老爷子也做过一部《泰坦尼克号》的4集片。
同样是一艘巨轮的沉没,两个故事各有千秋。
卡梅隆的故事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同时,是底层人对那个时代最浮华一面的畅想与追求。
而反过来,却又是名利场上,女性追求自己解放的故事。
而朱利安•费罗斯的海上唐家屯,其实还是在讲述英国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对抗,最后在船上达成最宏大的叙事。
而更要强调一点的,是这个剧集的容量,其实和两部《太平轮》相当。
理想中的《太平轮》应该会和这部《泰坦尼克号》的叙述类似。
但《太平轮》每对人物线索几乎可以用一句话就讲完的情节,让人完全不知道导演到底拍了多少素材。
下部中重新出现的上部镜头让之前铺垫的两个小时成为了一纸空文。
我们没有任何的时间与空间去挖掘每组人物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
这让剧情空洞而观感疲惫。
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不同阶层间的互动。
可以说,目前的华语史诗片,只会在阶层内部做文章。
明明不同阶层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失去了对这一层的表达与探讨,史诗片就只能成为一堆废弃的胶片。
《泰坦尼克号》中,有旧贵族对新型资本家,有低级职员对贵族,有仆人和主人。
这是英国人所擅长的表达。
而电影版里,则是整个新大陆对旧世界的冲击,这是美国人的自信。
为了吸引观众,剧集和电影都有大量的爱情段落。
但爱情也正是在这些矛盾刻画中才显得愈发厚重。
但《太平轮》中,爱情其实是苍白的,因为没有阶层间的矛盾为它做底色。
刚才讲的这些,在我看来,才是《太平轮》失败的重要原因。
黄晓明与宋慧乔,是高级军官与金融家;长泽雅美与金城武,是皇民与草芥;佟大为与章子怡,是底层小人物;再加上王千源与俞飞鸿,是下级军官。
这些明明可以利用的社会不同阶层都没有被利用起来。
下级军官、小兵、将军之间对这个社会的态度肯定会有不同,日本人、银行家的女儿、妓女对人性的认知也不能一样,这些本应在船难发生时集中爆发的群戏统统消失。
留下的,是旁白的那段苍白史料,和并不感人的爱情。
这是即使沿袭《生死恋》这个原名,也无法切题的失败。
虽然《太平轮》的下部曾经打出了“刮目相看”的口号,但很可惜,它并没有。
它做到的,只是否定了一个人们淡忘了具体内容的平庸之作。
再重新端上了一部注定让人遗忘的作品。
说实话,我从来不看好香港导演去做“有情怀的史诗片”。
毕竟,作为老不列颠曾经的子民,他们纠结的,是个人的价值与身份。
对他们来说,短的是历史,长的才是人生。
一声叹息 其实我觉得拍的还不错 为什么当时票房惨败成那样呢
一部MV还分成了上下部拍不带这么圈钱的,服装,画面,音乐,演员都好评,可是还是好多人在电影院打哈欠。看上拍成那样还觉得下能期待,看来是我判断失误呃。
美的啊!美的啊!
华语电影界最有声望的一批人拍出的远超观众想象的烂片。其实我看之前已经不抱期望了,但是。。原本期待的海难戏大场面被拍的无比敷衍,只有令人惊诧的章子怡堪比奥运冠军的游泳技能。
九年后二刷。穿插在开头数十分钟内的前情回顾宣告对上半部的完全放弃,有时候看到功成名就的大导演,在身体状况极差的晚年,还像个写作文写到一半发现自己跑题,只好全部划掉从头再写的狼狈学生,不免令人感慨与遗憾。虽然通过重新分配主角戏份(指把晓明哥剪到最少),配合剪辑把故事风格和节奏捋顺了点,但对所谓群像的刻画仍然表面,归根结底是缺乏一个能够把所有角色串起来的情感内核,登船前只是来来回回扣在「乱世众生」上并让各角色简单擦身而过,看着章子怡试图睡遍全上海的男人只求一张船票的时候,你实在很难共情在花田里岁月静好拍MV的宋慧乔。船难戏也拍得平平,从量从质都对不上「中国泰坦尼克号」的名头,但还算是有些「灾难面前众生平等」的表达,类似题材里肯定是最为势单力薄的佟大为和章子怡得以逃出生天,电影就是要给观众希望嘛。
①拍的不好不差,如果不是那么多熟脸来提醒我,感觉就像看了两集电视剧。②吴宇森还是专注于拍中等投资的动作片比较好,题材一大就搂不住了。
7.9/10
水里那场戏看得真的很尴尬,俞飞鸿虽然在有章子怡宋慧乔长泽雅美的电影里还是挺有韵味。总体感觉不如上部。
比想象中好,导演已尽力,值得尊重。考虑到市场上奇葩太多,这已经是有良心的片子了,觉得应该回馈给吴宇森正能量
对于没有看过上部的人,这部相对比较完整,章子怡的表演可圈可点,沉船实在太迅速敷衍,实难撑起电影最开始的噱头。群像描写有意图但导演心力不足,也比较粗糙。
哎呀我天,章子怡简直浪里白条
我给金城武五星
特別欣赏章子怡超脱的气质和充满爆发力的表演,还有金城武那张能让时间凝固的脸。那个时代一些沉重的东西和动人的情义,吴宇森导演以舒服而流畅的方式表达了出來,比上自是有不足,但比下余太多,绝不该一天只有一两场的排片。
我并不相信这部电影比煎饼侠之流低分,所以我给五星。 @2015-08-03 12:15:52
重新剪辑的部分实在太冗长,使上一部看得更像一个笑话。金城武实在是太好了,最自然最熨贴,反倒章子怡完全没发挥出来。
怎么办 我觉得很好看哎……
对于上部打四星的我来说,看这部重新剪辑的下集,确实失望大过希望。剧情上重复太多,把上集的情节以回忆方式来交代实在突兀,这部不伦不类的下集,所谓的重点船戏少的可怜,叫人怎么都怀疑是片名取错了
群像情节剧后接了段泰坦尼克模仿秀。
《太平轮·下》,拍的挺深情,上集的稚嫩情感线在下集里持续发酵,意外成了令人动容的东西。多点儿金城武,少点儿黄晓明,三观至少扶正45度。章子怡认真演起来,还是可爱。吴宇森老师对鸽子是真爱。
史诗巨制,可惜现在是喜剧烂片的年代,一堆笑科串起来,便是十亿左右高票房。近年严谨高质量大片人们已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