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第一季

Genius Season 1,世纪天才(台),天才人物,天才:爱因斯坦

主演:杰弗里·拉什,强尼·弗林,尼古拉斯·罗尔,萨曼莎·科利,拉尔夫·布朗,理查德·托普尔,乔·弗莱彻,克莱尔·拉什布鲁克,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西尔维纳·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天才第一季》剧照

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2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3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4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5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6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3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4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5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6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7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8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9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20

《天才第一季》剧情介绍

天才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弗里·拉什加盟国家地理频道剧集《天才》、饰演老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强尼·弗林饰青年爱因斯坦。 该剧共十集,改编自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畅销书《爱因斯坦传》,讲述天才爱因斯坦如何攻克难关、一举破解原子与宇宙的奥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似水年华缤纷荷尔蒙我的极品女神青魇忠犬帕尔玛辉煌年代宫锁沉香晚餐白人男孩瑞克周六夜时光热点终有一天迷雾中向往爱二手狮王再见美人鱼恶魔来搭讪不可遗忘第五季人类资金血域第一季刺客2警车联盟贝肯熊2:金牌特工十七岁的天空往哪跑智利超人水下之秘月夜闪灵星际精灵蓝多多起诉老爸阴兽

《天才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一点点相关

以前因为一些原因不去学校 所以会问同学老师讲课的内容 有一次我问同学物理老师讲什么了 告诉我物理老师说爱因斯坦是渣男... 听到后不自觉就想:我理解老师哄着学生上课 以及她认为这个故事能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但是怎么通过花边新闻让学生爱上绝对严谨的科学要怎么办到?

你想当渣男所以你要学好物理?

 2 ) 最后一集的曲奇~

当医生告诫爱因斯坦要禁甜食和剧烈运动时,回应:为了活下去,要放弃赖以为生的东西?

最后一集,陷入各种困境,同时深感自己垂垂老矣的爱因斯坦,梦到了自己的恐惧——在他眼中,书籍变成了白纸,璀璨星空变成了深不见底的黑暗,他再也看不到,文字凝聚的人类智慧,和穷极一生探索的宇宙法则。

忠诚地监督他的健康的Helen劝不动他离开这座房子,出去走走。

而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小女孩带来贿赂他的曲奇,重新打开了他的味蕾,和活力的开关。

他一扫颓废,精神抖擞地出门了~当然,小女孩带来的不仅是甜品,还有希望。

但甜品之于健康,正如同他此时珍视的一切,之于这个世界给予的压力和阻力。

爱因斯坦,一个从记事起就挂在学校墙壁上的肖像,一个随处可见的作为名人轶事励志格言出现在各种出版物里。

早就知道他的大脑一直被保存研究,所以我觉得此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看到最后一集真的被取出的大脑时,感受是——尽管没错,研究这块大脑或许能找到天才的密码,造福更多人。

可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真的不残忍吗?

这块大脑并不是他,他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

享受他的成果,怀疑他的忠诚,围观他的生活,恐惧他的能力不为自己所控。

天才在众人眼中,或许得到了太多造物的恩赐,却也承受了太多人性的——真相吧。

这一季让我觉得,视角格局比一般的“不仅要塑造天才闪光的一面,还要展示他真实的一面,和缺陷以及瑕疵”的优秀同类作品的创作理念还要高一点。

所以我想,当我们去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当我们去写一个故事的时候,当我们去观察这个世界时候,不要去恨它,也不要去爱它,只是去感受它,找到那个最诚实的角度。

才能尝到那无与伦比的美妙滋味。

 3 ) 世纪天才

国家地理频道竟然开始拍电视剧了,《世纪天才》是国家地理频道拍的第一部电视剧,讲述爱因斯坦这位天才。

电视剧的开头就让人颇意外,是爱因斯坦跟秘书偷情的场景,查了一下Wiki,老爷子那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不可谓”老当益壮”。

电视剧很有看点,通过爱因斯坦这一个点,表现了魏玛共和国末期德意志的社会动荡,犹太政客被刺杀,反犹活动频繁,无处不在的纳粹洗脑。

很爱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爱因斯坦家厨房上从小到大各种尺寸的锅,排列整齐有序。

比如反犹活动时,纳粹小孩看到爱因斯坦仍激动地追着要签名,甚至还是拿出纳粹臂章让爱因斯坦把名字签在上面,小孩不懂政治,但是崇拜科学。

厨房里摆放整齐的锅电视剧借鉴了夏洛克里思维宫殿的方式来表现对物理学问题的思考,不知道后面讲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时候要怎么表现,拭目以待。

 4 ) 剧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孔鲤(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532577/ 人们对爱因斯坦其实所知甚少,虽然大家提到爱因斯坦时都会想到相对论,进而想到双子谬论、质能方程,对物理学稍微有些了解的,会提及他的光电效应和后半生为之努力的统一场论。

但尽管爱因斯坦的名字响彻世界,很多人仍然对这样一个神奇人物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迄今为止,在BBC、PBS等所有推出过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中,都将他刻画成了一个神奇的人物,而在仅有的一部影视作品《爱因斯坦与爱丁顿》里,为了着重表现爱因斯坦这一生最光辉的日子,又脸谱化了他。

曾经给乔布斯写过传记的沃尔特·艾萨克森手里头也同时有一部《爱因斯坦传》。

近日,国家地理频道将它改编成了自家有史以来第一部影视剧《天才:爱因斯坦》,这部十集美剧目前只播出了两集,却已在豆瓣上拿下8.9的高分。

但事实上虽然它有着很大的突破,却仍然犯了脸谱化的致命伤。

一凡人:爱因斯坦其实,爱因斯坦并不那么难以理解。

不像人类历史上那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天才,爱因斯坦其实非常平易近人,用和爱因斯坦有过接触的一位物理学家亚伯拉罕·派斯的话来说就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世人眼里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把这看成是一个生活现实。

在他的个性里,丝毫没有抬高他那神奇地位的东西,他也没有这个兴趣。

私下里,如果他觉得有人滥用了他的地位,他会表示厌烦。

」但是在《天才:爱因斯坦》里,编剧将他塑造成了和过去影视作品里的那些天才,如纳什、图灵一样的偏执型人格。

故事开头第一幕,爱因斯坦和秘书在做爱,这时他是有自己的妻子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表妹艾莎,从世俗的眼光中来看这是偷情,然而爱因斯坦毫不在乎,他说:「搬来和我一起住吧,我很爱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并不合乎常理,不过是宗教统治下的观念罢了,我亲爱的贝蒂,愚昧地相信权威,才是真理的头号敌人。

」这时,秘书贝蒂说出了一句话,也许是编剧想对爱因斯坦说的:「你认为不合常规的,就是真理吗?

」全剧开头第一幕的设置很明显有两层用意。

第一是想通过这个小故事来表达爱因斯坦的感情观,诚然,爱因斯坦一生中和大量的女性发生过暧昧甚至性关系,他也毫不讳言这一点,也许在世俗的眼光中这是难以接受的,但爱因斯坦并不认为这一点很难理解;第二是想通过这一个小剖面来展现爱因斯坦这一生的激进。

其实如果仔细思考爱因斯坦在早年的相对论和后半生的量子力学上所秉持的观点,就会发现一件令人吃惊的事:爱因斯坦并不是离经叛道的人,而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相对论,看似是对牛顿经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经典电动力学的反叛,其实如果我们回顾1905年开始爱因斯坦给物理学界接连丢下几篇狭义相对论论文后,物理学界的反应时,会发现物理学界压根就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激动,而是从几个月后普朗克的一封信开始到后来的不断深入讨论,一切都在正常进行——是的,当爱因斯坦在他1905年那篇划时代的论文里提出两个基本原理后,狭义相对论更多被当作是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的更普遍情况,比如狭义相对论的一系列公司在低速情况下就可以表现为牛顿力学公式,换句话说,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量子力学则不然。

从一开始的量子态到后来的概率波函数,量子力学始终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扫荡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连续性和确定性。

而爱因斯坦也走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对立面,坚守着「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和以波尔为首的一众科学家唇枪舌战了后半生。

由此可知,爱因斯坦这一生的科学观从来都不激进,事实上他也绝非离经叛道之人,一次演讲中,他反对那种认为新原理(即相对论)是一场革命的观点,他告诉听众,它是法拉第、麦克斯韦和洛伦兹工作的直接产物,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那些工作的自然完善。

而且, 关于它,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自然也没有任何有意图的哲学的东西。

用亚伯拉罕·派斯的话说就是:「他可能很激进,但绝不叛逆。

」从这一点上看,编剧显然对爱因斯坦的人生性格产生了误解,进而偏差出一个和历史上表现得不一样的爱因斯坦。

历史上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常常和人打成一片,剧里面的爱因斯坦却从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格格不入。

诚然,有很多天才是孤僻的,但爱因斯坦不是,尽管从各种传记里能够看到,爱因斯坦经常会「神游太虚」,但他是孤独却不偏激,友善却不张扬。

因此,接下来的故事中,时间线回到了爱因斯坦年轻时代,在那里他因很快解决出了老师的问题而自顾自思考,这本是爱因斯坦的作风,但是当老师和他有冲突时,他却变得激动起来,站起身来走向黑板,写出答案,大步跨出教室。

也许编剧是为了凸显爱因斯坦的天才性质,但想必编剧是偷了懒,直接搬运了天才的模板,却忽视了爱因斯坦之所以是爱因斯坦的原因。

事实上,在大量类似木头凳、不及格等谣言伴随着爱因斯坦童年时,有一则故事是真实可靠的,他自己后来也常常给别人讲述。

中学时一个老师对他说,如果这个孩子不在他的班上, 他(指老师自己)可能会快乐得多。

爱因斯坦回答说他没有做错什么事呀,老师说,是的,不错,但是爱因斯坦坐在最后一排笑眯眯的,老师就感觉不到他需要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尊敬。

这种总是笑眯眯的无害形象到老年依然存在,那张著名的吐舌头照片就是例证。

此外,当爱因斯坦寄居在一位瑞典教授家中时,编剧又表现出了爱因斯坦不顾场合、自顾自的人物形象,尽管爱因斯坦离群,但他却并非不能共情,这是两码事。

当然,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段话中编剧透露出爱因斯坦一个从青年时代就树立好的价值观:「所有的问题都一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这则价值观将会伴随爱因斯坦的一生,并将成为后半生面对着哥本哈根十数位物理学家依然孤军奋战的基石。

当然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社会人物,除了物理学外,他从小就开始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小时候就开始拉小提琴,从小就对政治表示厌恶,这些都在剧中有所表现。

比如时不时蹦出的哲学名言,比如闲暇时光就拉起了小提琴,比如对魏玛共和国看似幼稚实则反感(不见得是深刻)的评论。

而抛开爱因斯坦的人物性格、人物生平、兴趣爱好,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也是人类永远不能忘记的,必然是他的物理学贡献。

二天才:爱因斯坦从目前流出的两集来看,导演和编剧在对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素养上,是下了一定功夫的。

每每遇到有数学公式、物理解释的书或剧,往往都会吓跑一批观众,而如何对一个物理现象进行简要的描述,则成为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集第六分钟,爱因斯坦在黑板上写下他理论中最重要的几个公式之二——爱因斯坦场方程和洛伦茨方程后,并没有连篇累牍地进行讲述,我们大家听不懂也不愿听。

当然相比于国内一些影视作品,也许就丢几个中学公式了事了。

为了让观众能够迅速进入状态,编剧让爱因斯坦讲起了时间。

「我们在描述『运动』时,是将其作为时间的函数来描述的,每秒钟十米、每小时一百英里,但数学上对『速度』的描述是无实际意义的,除非我们可以定义『时间』。

时间是普遍存在的吗?

换句话说,是否有听得见的滴答声贯穿星系呢?

一个大时钟稳步前行,就像莫扎特的节拍器一样,没有,时间并不是绝对的。

」这段话浅显易懂,也无意中表现出爱因斯坦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看法,事实上从他小时候获得一块怀表,看到上面表现出时间在流逝,拆开后却发现只是一堆机械后,他就开始了对时间只是一种刻度的观点进行了思考。

当然,很明显编剧并不打算只呈现出爱因斯坦相对论方面的贡献,而是打算对他方方面面的物理观点都进行陈述。

第二集第三十五分钟,当他和一个姑娘嬉戏时,他们谈道:「……现在将他们置于一个大舞池,同样是那些人,不多不少,只是现在空间是之前的十倍,人们可以自由地在里面跳舞——体积增大、碰撞减少、压力变小。

」 如此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表现出了分子的实在性,并表达了爱因斯坦对分子问题的关注,事实上在发表狭义相对论那篇划时代论文的同年,爱因斯坦就对分子问题发表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和《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等论文,从而对分子的实在性进行了证明。

和爱因斯坦讨论的那个姑娘叫做米列娃,后来成为他第一任妻子。

故事里面,米列娃似乎被赋予了更不一般的意义,历史上对她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故事中给她加了不少戏份,比如身为女性而处处被人歧视,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增进学业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现在思潮下妇女运动的间接反映。

在剧中,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第一次相遇同样是物理问题。

课堂上,当老师韦伯讲到热的不可逆过程时,说到冰块融化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逆的,米列娃提出了疑问:「如果热是基础分子运动的结果,并且牛顿运动定律是可逆的,那么如何解释这里的『不可逆』呢?

」 米列娃的这段话吸引到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迅速想到了牛顿力学里依然有着类似的情况,如果一盒铅笔从盒子里掉落下去,从数学上来看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铅笔会回来,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截然相反的。

从而牛顿力学和热力学之间是存在一定相关性的。

这个问题的思考让爱因斯坦走进统计力学的大门,1903年,他在一篇论文里给出了不可逆过程的第二定律的证明。

相信我们和编剧都无意于去翻阅论文的证明,但从这一系列小细节中可以看出来,编剧虽然对爱因斯坦的物理贡献有所了解,却也没有按部就班一个个死板地陈述,而是巧妙地让这些物理学想法成为爱因斯坦和他人互动过程中的道具(包括埋下后来爱因斯坦和韦伯交恶的伏笔),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爱因斯坦的一系列物理学想法,也进一步推动了人物关系,比起生搬硬造的堆砌来说,要好上很多。

当然,更少不了相对论的思想源泉。

第一集第三十七分钟,爱因斯坦从课堂上的一个问题引申到对时间的思考,而与此同时给他讲课的则是后来成为他最喜欢的老师之一的闵可夫斯基,这一场戏同样是承担了两个作用,一是表现出爱因斯坦对时间的看法,二是让闵可夫斯基以对爱因斯坦的想象力表示赞誉的形象登场。

「现在,我在想象,这个球在外太空移动,而且周围没有恒星或行星,加速度是速度关于时间的导数,如果没有任何物体作为比较,我们怎么知道这个球在移动呢?

时间是什么?

空间又是什么?

……我知道,我该离开了。

」总是在课堂上胡思乱想的爱因斯坦在陈述了这番观点后,知道自己可能要被赶出教室了。

然后闵可夫斯基说:「坐下,看来我们将度过非常有意思的一学年了。

」 短短一句话,就把闵可夫斯基的形象丰富了起来,然而这样的丰富是建立在前面数位老师的基础上的,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本剧没有过场戏没有废戏,每一出戏都在为主题服务——尽管关于爱因斯坦性格的部分值得商榷。

结语后来的历程现在,所有的铺垫都已完成。

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第三集开始,爱因斯坦光辉的完全展现。

那一个奇迹物理年1905,狭义相对论诞生;再过十年,广义相对论诞生。

而后数十年,则属于爱因斯坦努力而没有结果的后半生。

这样一个从极度耀眼到徒劳半生的心路历程,并不能让人忽略到爱因斯坦的伟大,却能让人感受到上帝的不可捉摸。

———— 文章代表孔鲤观点。

转载请后台联系本人。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同发于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与微博:孔鲤。

 5 ) 乏善可陈

总体来说比较失望,没有太多惊喜的地方,并且有的地方对白显得有些生硬。

尤其是一开始的几集,年轻的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产生裂纹后,爱因斯坦的做法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我甚至疑惑为什么要特意拍一部电视剧来黑他。

剧中他对待米列娃的方式近乎残忍而且毫无逻辑,前期爱因斯坦几乎所有重要论文的数学问题都是交由米列娃来解,但最后的致谢部分却丝毫没有提及她的贡献,理由竟然是他认为他们夫妻是一体的。。。

还特意和居里夫妇放在一起对比(皮埃尔居里称如果诺贝尔奖不能同时颁给居里夫人,他将拒绝领取这个奖)。

关于爱因斯坦对米列娃所做的一切,我认为剧中描述属实不太可信,(实在没有逻辑),但因为未作考证,在此不做结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

比如年轻的爱因斯坦总是把“宇宙的奥秘”挂在嘴边,经常性地在日常对白中说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话。

我知道这些话很多都是引用自他本人亲口说的,但在日常对白中出现,有时候显得尴尬十足。

也许是因为爱因斯坦的一生太精彩了,电视剧想要把他的一生完整地呈现出来,所有的名人名言都要表现出来,就会显得太急,太仓促。

还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编剧或者导演显然对物理或者科学并不太感兴趣?

由于我略微了解过那段物理学光辉的历史,知道当时的黄金年代是有多么灿烂,思想的交锋有多么精彩。

而剧中几乎没有表现出来,所有对科学的发现,都用一种灵光一现的方式表达,并且引用的例子都不具有说服力,比如爱因斯坦在坐电梯的过程中领悟了重力的奥秘,颇有一些“悟道”的感觉,说是悟道,其实只是创作者的一种敷衍,或许是因为编剧或导演自己不清楚其中的精彩之处。

我在看的时候总觉得乏善可陈,觉得科学的进展不应该是这样的。

还是那句话,太急了。

我怀疑这也许是大家对于科学研究的误解,认为总是灵光一现,总是偶然,这使我想起了《巨人的陨落》世纪三部曲中的一句话,政治的推进总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向前的,我想科学也是一样。

说了这么多,我几乎说不出这个剧有什么优点。

也有可能是最近我的心比较浮躁,否则不至于说不上一个优点。

 6 ) For Mileva

四集结束,最可怜的人恐怕是Mileva。

她太清楚在这个时代里,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不被尊重的痛苦,而这些她的丈夫从未感同身受。

她无法控制地想要爱情,然而婚姻的枷锁对她终究是太奢侈也太不值得。

天真的她以为自己将会像居里夫人一样,永远做那一株站在他身边的橡树的。

然而,爱因斯坦召之即来地利用她的智慧,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以战友般的平等地位。

一个有资格做男人的对手、导师、研究伙伴的女人,被爱情囿于厨房的日日夜夜逐渐生锈。

这个社会对她的约束,连同枕畔爱人对她的要求都到了一个天才数学家、一个极为坚强的女人也无法负荷的程度。

“一切人世间的幸福皆离米列娃而去。

为了给小儿子爱德伍德治病,她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后来,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计。

20世纪30年代,她的大儿子携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国,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顾自己生病的儿子,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

”爱因斯坦不是居里。

他是个仅仅知道予取予求的孩子,不愿意正视别人的智慧。

他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乃至于在他心中别人因他所承受的痛楚都不值一提。

这一点,在他认为初恋玛丽不精于物理而抛弃她的时候就足够明显了。

年少孤独时他想要玛丽的温柔贤惠,蜗居斗室时想要米列娃的性感头脑……名利双收时他想要艾尔莎的懂事知性,老来他想要小秘书的万种风情……他越来越懂得女人,越来越不费吹灰之力就足以编织出一套哄住身边姑娘的完美理论。

他的爱像走马灯一样变换。

始乱终弃,说到本质是人的需求在变,自私的人会永远会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他人之上。

而他爱过的人,都不够自私。

他还会对谁再许下凝固住时间的诺言吗?

 7 ) genius

-什么是时间?

就此而言,空间又是什么?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要利用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是应该从根本上理解世界,不管可以如何利用,上至最大的星系,下至最小的分子,每个问题都有可定义的答案,我就想要找到这些答案。

每个问题都有可定义的答案,或许你非常幸运地找到了,或许你的方向方法出现问题,费些力气也能找到,或许你提出的假设就是错误的,或许在你有生之年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既然答案就在黑箱里,去做就是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总是如此。

-你怎么会这么聪明呢?

-我并没有特别的天赋,但是我非常非常地好奇,爱丽丝,我所做的只有提出问题,就像你一样,那是最重要的事,任何人都能做到。

陶哲轩写了一篇《做数学一定要是天才吗》的博客,其中写到只要你受过教育拥有热情,再加上些许才智,一定会有某个数学的方面会等着你做出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这些也许不是数学里最光彩照人的地方,但却是最健康的部分,往往一些现在看来枯燥无用的领域,在将来会比一些看上去很漂亮的领域更加有意义。

什么是有意义但却光彩照人的问题呢?

它不是费马大定理、庞加莱猜想这种数学难题的证明,而是将一些数学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就像数学家纳什提出了纳什均衡,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们或许不能像爱因斯坦、牛顿那样天才,追寻并解答一些本源性的问题,不能像他们一样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找到那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去看看那些书中所提到的数学方法,大部分都是基于简化、改进的思想而提出的,就像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时所说的那样,“我不相信这个装置能实现申请上阐述的功能,如果我能改进一下...”当一个问题围绕着你,而你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思夜想绞尽脑汁,最后终于得出结果的感觉不是很好吗?

或许传统教育已经将我们的好奇心打磨得不剩多少,或许现代信息的易得性已经让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减弱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再自我培养吗?

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妻子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一个有着充沛好奇心、热爱科学、性格刚强的女人,她因为性别、身体这些原因一直不被接纳,当遇到和她旗鼓相当的爱因斯坦,两人不出意外地坠入爱河,她沉溺于中而荒废学业,最后放弃了学位,慢慢地被造就成了一个家庭主妇。

若她能真的放下以前的梦想,接受现状,她可能会变成一个有丈夫爱、儿子爱的主妇,如果她能放弃家庭,专心于科学,她可能会变成居里夫人2.0,但是她偏偏想要两者兼得,而爱因斯坦又不会事无巨细地体贴她,于是在这种拧巴的生活里,帮助爱因斯坦写论文却没被提及、接受爱因斯坦残忍的离婚条约、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是爱因斯坦毁了她,也是她自己毁了她。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艾尔莎,是他表姐,擅长交际,能容忍爱因斯坦外面彩旗飘飘,给爱因斯坦的生活安排的有条不紊,临终还选了个保姆继承人,可以说是养儿子式婚姻了。

爱因斯坦在感情上是个很自私的人,每个阶段都能找到完美适合他的人,只能说他永远把物理放在第一位吧,哎,不想说啥了,只是感觉他和米列娃很可惜,最后闹到互相敌视的地步。

 8 ) 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生

先啰嗦一下这部十集九个小时的剧集,我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尤其是昨晚一口气看完五集,看本剧之前,对主人公的印象停留在一个天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不知道这位天才的人生故事居然还有这么复杂。

一是复杂在爱因斯坦与诸多女性的情爱关系:第一个是大学求学时代一见钟情的订婚爱人,第二个是被其才华吸引而退掉订婚爱人最后结婚并生育了两个儿子最后离婚的同学爱人,第三个是为逃避家庭矛盾而陷入婚外情最终再婚的表姐,第四个是与之婚外纯粹性爱关系的女秘书,第五个是表姐去世后与之陷入亲密关系的俄罗斯间谍美女。

咋说呢,渣男两个字可配。

二是复杂在反复挑战权威和世俗的反叛一生:大学时挑战学校和老师,不愿被限制在死读书本,专利局时反叛局长,一边糊口一边研究,成名后获得教职反叛权威,相对论的发现可以说就是一大例证,也正是这种反叛居然导致他迟迟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后来获得居然不是因为相对论,反叛政治(反对德皇开战,反对FBI无端指控,反对使用核武器),甚至对女人的滥情也有他不拘泥于世俗的离经叛道的理由。

也许,天才的定义就是如此……

 9 ) 天才

我不是天才 所以我不能理解天才的思维方式 只是很敬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在男欢女爱里从来不在意从一而终 在寄宿学习的家庭里与小女儿有好感且升级到性爱 在学校里被数学成绩唯一超越自己的女性米列娃吸引并大胆示爱 至寄宿家庭小女儿于不顾 米列娃的科学研究之路被结婚生子家务照顾搁浅 越来越得不到科学领域的认可和丈夫的关心体贴变得多疑抑郁 最终遭遇丈夫的抛弃 接下来的这位妻子艾尔莎和爱因斯坦老来相伴 但艾尔莎仍然默许了爱因斯坦与其他女性的泄欲行为 并在艾尔莎死后仍可以与俄罗斯女间谍享受鱼水之欢 从爱情的线路来讲 爱因斯坦就是我们现在口中的渣男他在科学领域用功至深且大有贡献 并爱好和平 名垂千史 此剧淋漓至尽的展现了世界伟人的多面性,选取演员也非常用心 米列娃扮演者简直是米列娃本娃 居里夫人的外形轮廓也与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中的插图照片一摸一样 我利用浅薄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功底和老公的解说勉强看完了此剧 精彩 满分

 10 ) 致敬那个年代的科学家们

对真理的执着,感觉一生远远不够去追寻。

存在这么一群人,当我们在为琐事奔波烦恼如机器般重复他们一直在寻找在思考在学习也一直在超越。

孤独的波尔在临终前还在墙上写与已故的爱因斯坦争论的方程,玛丽居里作为当时唯一的女性二获诺贝尔,哈伯的妻子因为丈夫研发生化武器而选择自尽,还有最后海森堡究竟是为德国没能研发还是不想研发核武器留下的悬念,二十世纪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为探索而生的科学家,只有死亡能够终止这种探索,被他们的执着深深震撼。

《天才第一季》短评

爱因斯坦是怎么炼成的。

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很有意思的爱因斯坦传记啊。一上来就是和秘书滚黑板,哈哈,老当益壮的典型。个人私德其实毫无有损他的伟大,作为几乎唯一一个堪堪与牛顿比肩的物理学家,这都不算事儿~~~个人评价:A-

12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现在看到第六集非常生气。一是重点开始走向爱因斯坦的渣男感情世界上(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像剧中所讲);二是哪怕现在再宣扬女性主义也不必把米列娃写得这么可悲可怜;三是这里对爱因斯坦讲述真的太过天才/名人程式化了,感觉编剧偷懒了

13分钟前
  • Lu
  • 还行

开头弃,我为啥要看爱因斯坦乱搞?我只想看他搞研究!

18分钟前
  • helen
  • 很差

爱因斯坦渣到想弃剧 每集都看得好难受 米列娃越来越惨整个女性群体都非常惨

19分钟前
  • Chenchen
  • 还行

朗霍华德拍的第一集好看 转场还有两条时间线做得都挺好 后面两集就无聊了 还不如直接看那本爱因斯坦传

21分钟前
  • 我模糊了
  • 较差

渣男传

23分钟前
  • 沈十五
  • 推荐

坚持了一半,不是很有趣

27分钟前
  • 阿咻
  • 还行

反婚剧。

31分钟前
  • 跳跳鹅。
  • 还行

也就前两集值得一看,看到后面果断弃了。

32分钟前
  • 文不加点
  • 还行

啊啊啊 爱因斯坦 抛开你的伟大不提 普通人视角里 你真是个渣男啊啊啊 前妻明明可以成为另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 结果 结果被你毁了

35分钟前
  • 卡卡
  • 推荐

看过的很多都说爱因斯坦是个人渣,我还以为能有多渣……其实看过之后感觉没怎么着啊,有个歇斯底里的老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两个人扯平就算完了呗。我果然是过来人……其实我个人而言觉得自己也像米列娃,我八成会宁愿彼此折磨也不愿放手。这俩人我都特理解。

37分钟前
  • 朔夜ネコ
  • 力荐

「我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但我的好奇心格外強烈。我衹是問問題,就像妳一樣,那才是最重要的事,任何人都能做到。」

39分钟前
  • Aoki
  • 推荐

爱情戏加的有点多余

40分钟前
  • 六楼
  • 还行

八卦剧

42分钟前
  • 三吉
  • 较差

是爱因斯坦传记 也是一部科学简史

44分钟前
  • jelly_bessie
  • 力荐

都怪爱因斯坦

49分钟前
  • 拉长的死胡同
  • 很差

这套剧集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制作非常严谨精良,尽管情节有一些戏剧化的处理,但大部分都还是真实还原了历史,可以当作真实历史来看的。非常蔑视那些说他是渣男的人,虽然他有说话的权力。我非常激赏他对政治那种坚定拒绝的态度!这位为全人类作出卓越贡献比肩牛顿的伟大科学家,饱受战争的折磨,政治派糸、世俗人伦、亲密关系的困扰和纳粹的迫害,让我心疼不已!

53分钟前
  • 故人长绝
  • 力荐

杰佛里·拉什成功的让爱因斯坦重新活了一次!

58分钟前
  • 乔治爸爸
  • 还行

演员的表演和口音,我都不感冒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