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阿甘正传》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携手汤姆·汉克斯与罗宾·怀特等实力派演员,三十年后再聚首,再度合作的影片《此心安处》,不仅是一次跨越时代的再合体,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刻探索的视听,它以深刻的主题内涵,成功地将家庭、人生、时代三大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跨越百年的情感世界。
电影以一座百年老宅的客厅为舞台,通过固定机位和单一场景的叙事手法,巧妙地捕捉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交织。
将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故事片段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这些故事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家庭的温暖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人性中共通的爱与失落、欢笑与泪水,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
同时导演巧妙地运用这些生活碎片,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情感深度的世界,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家庭的真实写照,让人倍感亲切。
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的再度合作堪称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的表演细腻入微,将角色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的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看着他们在银幕上慢慢变老,那些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争吵与和解,都被他们诠释得真实而动人。
在一些情感爆发的场景中,他们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将角色内心的痛苦、挣扎、喜悦等情绪精准地传达给观众,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不禁想起自己身边的长辈,仿佛也看到了他们一生的缩影,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短暂与漫长。
让我明白,尽管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 做有意义的事和过自己独有的精彩人生。
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关爱身边的人。
都说家是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
在这部影片中家庭空间是女性情感的核心依托,通过玛格丽特女性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庭作为情感避风港的重要性。
通过玛格丽特视角,揭示了家庭对女性的束缚。
玛格丽特在50岁时感慨自己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这种困境让人深深共鸣。
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规范往往让女性不得不压抑自我,承担起家庭责任。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出走”象征着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反抗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这种反抗不仅是对家庭的逃离,更是对自我成长的探索。
当整部电影的情节都缓缓落幕,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了最后一个镜头上,在当镜头慢慢的拉起,越来越远时,电影里展现的那个温馨的小家庭,其实只是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那些看似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生活片段,那些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其实正是构成我们悠长历史的一块块基石。
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流转,历史的沉淀,以及在这漫长岁月中,无数个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平凡而又温馨的家庭,如何用自己的一点一滴,汇聚成了这个世界最真实、最动人的风景。
2020年的时候,我看了后浪漫出品的成人绘本《这里》。
同一场景不同时空的手绘拼贴形式,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神奇体验。
你看到一块土地上飞逝变幻的世间景象,从远古到现代,从荒野废墟到一栋房子的历尽风雨。
一角一景中的前生今世,一框一片的悲欢离合,在作者理查德.麦奎尔不同的笔触当中,粗狂描摹和细腻镌写。
我真没想到如此抽象的神奇表达,竟然也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2023年厦门金鸡影展的时候,没有机会去看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亲临映后的专场,但我对于根据绘本改编的电影《此心安处》却非常的期待,我不知道这拼贴组合的时空速写会成为怎样的呈现,但我相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电影中承载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你在拼贴画面当中预知了未来与当下,你知道这个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你看到了这个房子里来来去去的人。
我们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男人和女人们在爱情、家庭还有时代环境之下的细腻变幻。
看得人百感交集,让我泪流不止。
从这里出发,到回到这里,千百年这里的变化,以插叙闪回的形式复原绘本的奇妙形式。
来来去去的人们,欢喜离散的爱情,一个家族在这里扎根繁衍,离开又回来。
这里是一切的起源,又是落地启程的原点与终点。
在这里你看尽山河变化与人情冷暖,在这独特的新媒体般的表现形式里,我一眼就望穿了前世今生的开始与结束。
男人们的拼搏与女人们的坚守,想要离开与想要回来,都是之于“这里”承载的情绪。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离开和回来的理由,有人为着心安而到来,有人为了内心出走,是来到“这里”,也是为“这里”而告别。
这真的让人感慨万千,我曾无数次设想我所在地点的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境况,《此心安处》给了我一种具象的想象,这也是人世间诞生与死亡的奇妙链接。
这地球不停转动,生命来来去去轮回不停。
扎根与飘散的人生本就如草,初时奋力生长之后枯萎凋谢。
我们回味不到前生也预测不到将来,能把握住的也只有当下。
中年文艺青年永远只能牺牲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来文艺,又是一个中午,让小店老板娘热了喜欢喝的醪糟酸梅汁,拎着坐进空无一人的电影院,又一次包场。
计划是要看剧场版《孤独的美食家》的,昨天有排片的影院区域装修停不了车,今天没有排片,能看的只有《here》。
但其实也不算是退而求其次,我挺想看《here》的,时代流转下的一幢房子数个家庭,不同的时代面貌...单这一点就无比吸引我,哪怕豆瓣评分不上7.5,也让我兴趣盎然。
观影后确实不负所望,画面质感,演员质素都很不错,至少没让人感到有一丝的草率。
每个家庭故事交代得都不深刻,但短短100分钟内,我们不能既要且要,如果能够主动共情导演的表达意向,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触。
最打动我的在影片后半部分玛格丽特回望自己等了又等的人生,终于决定与一切撕裂,只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多么正确,她为自己活着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年,十年后,她与理查德回到老房子,才与过去和解。
这让我想起了《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也让我看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困境,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
本来我想说是全世界女性的困境,但是转念一想,我更认为是全世界人类的困境,一种集体生活与个人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感受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我想说的是:幸运的话,你可以前半生随波逐流,后半生掌舵导航。
在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里干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被迫被拉入社会体系,不确定又不怎么反对地在大众的价值观下生存,这样的我们成功也没那么喜悦,失败也没那么悲伤,因为似乎这些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我们发自内心去达到的,也就不能充分地刺激我们的感官甚或灵魂。
幸运的话,如荣格所说,四十岁以后的后半生,有些人会反应过来自己是谁,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我想这时候,人生也许才刚刚开始。
电影中的理查德和玛格丽特在退休后才认识到自己所爱,认识到就是幸运,能有十年的践行也是幸运,悠悠历史,同一所房子下,能活出自我的人类又有几个?
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尽管我知道色即是空,人类在浩瀚宇宙、历史长河中是如此渺小,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我知道人生而孤独、死如草芥,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正如这所殖民时代留下的房屋,即使破旧,但充满时空厚重的味道,那些曾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类演绎的小故事,既是渺小虚幻的,同时也永恒存在,它们永远静静地在那里,证明着。
#这里# (Here)(B+) 叙事手法很新鲜有趣,从未见过。
整个电影都是从一个固定的机位去展示(摄影机不动),我们从这个视角只看到一个房子的客厅和客厅的那扇窗户展示出的外面风景,讲述了住在这个房子里多个家庭的故事。
从一开始银幕上就打开多个窗口,像我们的电脑显示屏,然后每个窗口会带观众进入不同的时代。
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画面还在一个时间点,就会有一个窗口打开,然后随之进入另一个时间点,这样切换的方式确实满新鲜,而且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用。
观众会不断在不同时空里穿梭。
这样往返多次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重复。
但因为这个客厅和外面的风景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变化,画面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而每个画面里客厅的特色其实显示的是这家女主人的品味,不同时代各有千秋。
每个客厅里都曾迎来新生命、送走旧人,有欢乐,也有悲伤,见证了世世代代不同家庭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角色理查德所在的家庭是本片的主要核心故事线,从他父亲开始讲起,三代同堂。
有趣的是,我一开始以为保罗·贝坦尼( Paul Bettany)是演汤姆汉克斯的儿子,但没想到反过来,汉克斯居然演的是保罗·贝坦尼的儿子,还出现了多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形象,从18岁一直到快80岁。
电影特效减龄技术处理还不错,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汉克斯。
出演理查德妻子的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也是一样使用了减龄技术,从18岁开始演。
这两位是《阿甘正传》之后30年重聚银幕。
这对夫妻的生活也很令人有共鸣。
妻子18岁时有着远大理想,励志要做一名律师,却没想到18岁就怀孕了,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而到50岁,她依然住在同一栋房子里。
丈夫对她的许诺从未实现,她希望旅行、有工作的愿望也一直搁浅。
最终,她终于忍无可忍离开了。
而这才让她找回了自己,珍惜过往。
好在她女儿是新时代的代表,完成了她做律师的梦想。
罗宾·怀特出演的这个母亲代表了很多旧时代的女性(甚至现在也有这样的),就是过早结婚怀孕导致自己的前途被耽误,从此被婚姻囚禁。
而汉克斯出演的丈夫其实是个不错的人,尽到了做父亲、丈夫的责任,但就是不愿意离开家,固守成规,仿佛是一个认定了一个地方就拒绝改变的人。
他其实也因过早有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能做不喜欢的工作为了养家。
所以可以说,这对夫妻是很好的例子,让人们看到早婚早育导致的人生所付出的代价,非常写实。
(而这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最怕看到我儿子未来的样子。
因为我和我老公属于晚婚晚育型,所以没任何后悔,我们有孩子的时候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理想没有实现了。
但片中这对夫妻则相反,他们都在18岁就为孩子放弃了梦想,从此一个打工人,一个家庭主妇,到了50岁才想起自己的理想。
这种就是在我看来最大的噩梦。
所以我从儿子小时候就在灌输他绝对不可以早结婚生孩子。
也是为何我一直在这里跟大家苦口婆心滴说:“不要早结婚”,“没买房子不要生孩子”这类话。
因为当你还是一个18-28岁之间的人时,你的人生理想也未实现,你对自己都缺乏了解,如果这时候就被孩子和家庭牵绊,将浪费掉你最美好的时光,到了中年就会有很多很多的后悔。
所以为了让自己不要像片中这对夫妻这样将人生都浪费在养家上,请避免过早生孩子。
)其实影片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所房子的外貌,真的是大豪宅,估计今日能值300多万美元以上。
但在片中旧时代被男主理查德父亲(保罗·贝坦尼饰)买下时才3400美元!
通货膨胀真的好可怕!
估计看到最后,有的人会觉得,如果可以住得上这么好的房子,还有啥可愁、可不满意的?
但是影片通过多个家庭主妇的人生展示出,再漂亮的房子对她们来说都是“牢笼”,都有要逃走的冲动。
只有一个家庭主妇看起来很开心,因为她没有孩子,老公还很富有。。。
她也没有一辈子住在这里。
所以其实几个故事选得挺典型的,很多女人一辈子就为了能住上大房子,但付出的代价却很大,不是要生很多孩子就是要孝顺公婆或放弃事业,最终豪宅就变成了牢笼。
影片表面看是关于房子,但其实是关于婚姻和那些困在婚姻里的女人。
我个人觉得还挺感人的,配乐也很好听。
特别适合感恩节、圣诞节档期。
11月1日就上映了。
每次看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都会禁不住感叹他的声音太好听了,我基本上就可以这样一直听他说话。。。
听一辈子也不会腻:)
牛逼!!!
国内拍不出来这种片子!
现在的好莱坞也拍不出来这种片子!
只有90年代的好莱坞剧组,才能拍出这种片子😆😄………………………………………………………………………………………………………………………………………………………………………………………………………………………………………………………………
这是部慢节奏的电影,可能也就影片开头用行星撞地球恐龙灭亡的特效吸引大家注意力。
视角框死在一个小小的局部空间,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年代的人的生活家庭的琐碎小事。
就是这些和我们千千万万大众的日常生活别无二致的场景,加以时间的威力,穿越了时空,我们似乎有了共鸣,有了启发。
我们都是一样的,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生活。
爱是明智的,正如罗素爵士百年前的醒世箴言一样简单明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犯蠢,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承担后果就很棒。
有自己的热爱,但有时为了责任做出一些其他利他性质的行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热爱也是人性的闪光点。
男主爱画画,但早早的搞大了女人的肚子不得不强行长大面对生活。
可能不太聪明,搞钱搞的不多。
在经济大发展的时候过于求稳而没有投资发财,导致家庭财务状况不太行,娃都大了还在和父母一起生活,你想想,要是爹妈把你赶出去岂不是要露宿街头?
妻子也会经常抱怨不想和公婆合住,想要买房,想要旅游去黄石公园,去巴黎。
再等等吧,每次都是如是回复。
等攒钱多一点钱,等生活再好点。
可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就不能学学咱中国人节衣缩食攒钱搞大新闻吗?
非要买豪华版圣诞树, 买大沙发,这个一定要吐槽,买沙发竟然是贷款,拿个小凳看电视又不是不行哎。
娃大了,读书要花钱,不得不说老美的经济结构的设计牛逼,读个律师要贷款。
律师学院,医学院这种是大学毕业后才可以读,还要付天价学费。
普通中产的一生是被安排好的一生,当然,最后一刀是医疗,保证你要死的时候把钱掏光。
再说说不同年龄段的差异,男主辛苦上班买不起房,男主他爹呢?
打完仗全款买房哦!
再上一代主人呢?
大发明家好不好,好像也不用上班?
捣鼓捣鼓搞发明发财了,看起来也不是很聪明的样子,活的也没心没肺,这辈子享受就完事了。
再上一代主人呢老婆孩子热炕头,自己没心没肺开飞机玩,老婆跟在后面提心吊胆,虽然最后死于流感,但他这一生是爽死的一生。
初代人呢?
找块地挖坑打地基,遍地都是上好的木材,砍就完事,开荒的一代,冒险的一代,自由的一代。
镜头切到开化之前,印第安人真心相爱就生出来一个部落,买房子?
不存在的,不需要那么麻烦的东西,一大家子人,照样活得风生水起。
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并不会让大家过的更轻松,恰恰相反,会更累。
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需求,资本给大家洗脑你需要这个那个,需求变多了,不就是要干的活变多了嘛,所以大家都有活干了,哈哈。
女主想要去黄石公园,想要去巴黎喂鸽子喝咖啡吃法棍。
真的那么有趣吗?
最后老的时候,快要全都忘记的时候,想起来了,想起什么了?
是那个可平躺睡觉的沙发吗?
哦,是想起了女儿弄丢了蓝丝带哭的伤心欲绝,后来失而复得又满心欢喜。
一切都历历在目,那些深刻的回忆 ,相聚的时光,亲密的家人,这就是我们的一生呀。
我讨厌这个破旧的房子,但它承载着我的一切回忆,我爱死它了。
我经常思考,自己真心的喜欢什么?
生来就喜欢的一般不会错。
1994年,《阿甘正传》以阿甘与珍妮的人生轨迹,串联起美国历史的重要时刻,成为影史经典。
30年后,原班人马在《此心安处》中延续了这种对时间与生命的凝视。
以一栋老房子为“时间容器”,从史前时代跨越到现代,展现不同家庭在同一空间中的爱恨悲喜。
电影的叙事手法特别新颖,整部电影基本就靠一个固定机位,镜头始终对着房子的客厅,我就好像是一个默默观察的旁观者。
通过客厅窗户外面景色的变化,巧妙地暗示时间在流逝。
不同年代的家庭在这个固定空间里生活,他们的故事相互交织,有欢笑,有泪水,有温馨时刻,也有激烈争吵。
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让电影充满了层次感,也让我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了时间长河的无限魅力。
随着电影里时间的推进,还能看到家庭记忆的传承。
不同家庭在这房子里留下了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房子的 “记忆”,刻在了每一处角落。
让我看着这些家庭的悲欢离合,也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改变,但那些美好的家庭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岁月里愈发珍贵。
虽然场景就一个客厅,但每个家庭居住时,房子的布置、装饰都不一样,通过这些细节,完美呈现了不同年代的风格特点。
再加上音乐的配合,轻快的旋律响起时,感觉生活充满希望;低沉的音乐一出现,又能让人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悲伤。
音效和环境音也特别真实,让人在看电影的时候,特别有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在那个房子里,陪着角色们经历一切。
当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缓缓升空,那画面仿佛一双渐渐远离的眼睛,带领我跳出了这一个家庭的小世界。
此前,我们的目光被这个家庭的日常琐事、成员间的情感纠葛与温暖互动所吸引,全身心沉浸其中。
此刻,随着镜头的拉远,这个曾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家庭,在广阔的天地间,逐渐缩小成一个微小的点,融入了密密麻麻的建筑群落里。
让我惊觉,我们不过是世间无数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在这个家庭里,有孩子成长的欢笑与烦恼,有夫妻间的磨合与陪伴,有老人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与对后辈的期许,每一个情节都如此真实、如此平凡。
可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凡的家庭,宛如夜空中的繁星,各自散发着微弱却独特的光芒。
这些家庭中的温馨时刻,可能是一顿围坐在一起的晚餐,可能是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的夸赞,也可能是遇到困难时家人间的相互扶持。
一个个这样的瞬间,汇聚起来,便构成了人类社会悠长的历史。
每一个家庭的故事,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涓涓细流,它们共同奔腾不息,推动着人类情感的传承与延续,书写着关于爱、责任、成长与梦想的永恒篇章 。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携带《阿甘正传》(也是本片导演)的男女主角汤姆汉克斯,罗宾华特聚首,完成了从恋爱到终老的全过程,补上了阿甘的遗憾。
本片视角独特,同一个地方的回首,从史前恐龙时代到原始人,再到美国的各个时期的家庭代表,重点是汤姆汉克斯一家的生活。
镜头转换十分巧妙和流畅,这种新颖真让人眼前一亮。
高科技技术让几位主角的容貌可以横跨18岁到80岁,有种瞬间时光流转之感,唯一出卖的地方是汉克斯的声音,18岁男孩拥有老年人的嗓音,声音不会说谎。
但这点瑕疵瑕不掩瑜。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感人。
在我看来Richard和Margaret有着完美的婚姻,青梅竹马相恋,先后有了三个宝宝。
他们共同抚养孩子,每逢圣诞节、感恩节、生日,都全家人或和朋友集体度过,多么温暖!
虽然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但一人普通打工完全能养得起三个孩子;丈夫没有忙于工作疏于妻子和孩子;孩子学习不用焦虑和操心,小女儿虽然叛逆但天资聪明,考入法律学院做了律师,三个孩子健康长大成材;和公公婆婆相处融洽,没有婆媳矛盾,照顾中风的婆婆;公公把房子留给了他们,独自一人照顾婆婆;到孩子上大学之后夫妻感情还很甜蜜得能尽鱼水之欢,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已经是perfect life了。
Margaret有遗憾,遗憾没有考大学读法律,遗憾没有去法国旅游,遗憾没有拥有自己的房子;Richard也有遗憾,遗憾他放弃了绘画的追求,他们都过早的放弃了原本的梦想,理由只是因为女方怀孕了,必须要马上成家结婚。
因为意外的孩子,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要怪,只能怪,为什么男方事先不采取措施而冒这么大风险;要怪为什么不能采取堕胎手术;而不能怪到他们的婚姻和结合。
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已经够完美,比现实要完美一万倍,没有现实中的常见矛盾和烦恼,而且他们一直相亲相爱,直到人生尽头。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相聚,有机会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不重来,倏的一下光阴就过去了,人生就过去了。
他们的人生回忆里很多快乐的时刻。
而现实中我们的回忆里有那么多的快乐时刻吗?
我们是不是青年时愁学业,毕业后愁找不到理想工作,工作后又忙得脚不着地失去自我,结婚前愁房子,结婚后愁经济压力和焦虑娃儿成绩?
你的快乐时刻有哪些呢?
没有人没有遗憾,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必须离婚,但没有离婚,他们都不会改变生活模式,那么让她必须这么做的,是因为她厌倦了这种生活,而厌倦就要离婚吗?
她没有考虑婚姻的利益绑定吗?
所以,这是一部理想化的理想婚姻和生活。
但哪怕是理想化的婚姻,也可以给与观众沉浸式的安慰。
此心安处,真是诗意的名字。
观众似乎cos了一回坐在大监控室里盯着超高清彩色摄像头的保安,有滋有味的观摩这千年来每一个小家庭的人生。
感觉这个视角就很神明视角~我好似这里的土地神,从恐龙时代开始我便守护着这块土地,我瞅火星碰撞,我等冰川融化,我观鸟语花香,我看尽这隅繁华,时光流转千年,我还是蹲守在这里,一寸不离。
在这千年之内,我见证了很多东西,我见过他们共赏明月,我也见过生离死别。
时光流逝,很多东西都会变化,但很多东西永远不会变,那些在这边土地上存在过的温暖记忆,至少会存留在每一个住过这间房子,曾经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里。
原来土地神的工作也很有意思,虽然只能守着这方天地寸步不离,但记录和整理曾经住在这片地方的人和事,把它剪辑整理一下成这样的视频档案,也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
这部电影也是带众多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当土地神的一天~天上一日,地下千年。
这一天的视频档案,就是这千年的历史!
很少见到有这样电影基本全以同一个机位作为拍摄点的。
一般来说,单一的视角看久了会产生倦怠感,所以一般的电影都会采用各种炫酷或者丝滑的运镜来阐述一个故事,这部电影倒是打破了很多的常规拍摄思路,固定机位原来也能拍出新意。
画框式的转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相似事件上的拼接,就是穿梭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之中的奇妙感觉。
这样的架构不亚于一部精彩的舞台剧。
这个地儿原来是绿油油的热带雨林,变成现代化的房屋,住进了形形色色的人,也住进了各式各样的小家庭,他们在这间小屋子里打情骂俏,结婚生子,抚养成人,共度生日,回溯梦想…每个人的人生没有特别完美,每个家庭却也有各自的幸福回忆~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老爷爷带着已经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Margaret老太太回到这间老房子里面,他们在这里聊起曾经,那蓝色的缎带,小女儿曾经哭泣找不到的奖励,原来是落在了一个犄角旮旯里!
原来她还记得住在这间老屋子里的幸福时光啊!
在那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想必那一刻的土地神也是在笑着的吧,他飞出这片天地,俯瞰着人世间!
记录下最后这最美好的一刻!
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就用了一个镜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故事的主题也相当直白,无非是用一个镜头,记录“世事的变迁”,或许,用一部电影就涵盖了“历史”。
由于只有“一个镜头”,那如何进行镜头切换,这相当考验功力。
组创采用的方法也很简单,但相当高级。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曾经在网上刷到过短视频,说所谓的“创意招标”,那最好别碰,这几乎是人家内定好的,即便,你的创意真的比人家内定好的更好,人家也不会让你获奖,而是在一番“修改”后直接拿来用了。
因为,创意这“玩意儿”啊,很多时候,就是看到后“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也会”。
设计师的“头脑风暴”,到最后一文不值。
从“上古冰川”到“北美大陆”,一转眼,沧海桑田。
只是用了简单的“线条框”,谁不会呢。
就像《文明》游戏一样,早期的文明,漫长得几乎没有变化,到了近代,那绝对是“日新月异”。
不得不吐槽一句,老外的房子,质量是真的好啊,从那时候建,从来没“拆迁”过。
汤汉斯虽然在开场刷了个脸,但其实要等到正式登场,还得等好一会儿。
故事,得从汤汉斯的上一代开始说起。
当然了,背景里头的“战争元素”,用不着多说。
老爸并不想买下这栋房子,因为完全超出了预算。
但没奈何,妻子怀上了。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头,老爸“被优化”了。
大概是映射了当年的“大萧条”。
“被优化”,不得不说,字幕组也绝对是会玩梗的。
即便是“失业”,生活还得继续。
多年以后,汤汉斯登场了。
嗯……这年轻时代的汤汉斯,是不是也“磨皮”过的呢?
同样是磨皮,汤汉斯一点也不违和,为什么成龙在《传说》里头,感觉就那么假呢。
本来,汤汉斯只是想着留女朋友在家里“过一夜”,然而没想到,女朋友比自己更“开放”,直言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幸福来得太突然,汤汉斯没控制住。
对于汤汉斯的“把握”,老爸可是控制不住,狠狠K了一顿。
然而,汤汉斯“混不吝”的怼了一句,“大家不都有愚蠢的时候么”。
这句话,老爸“记了一辈子”,一直到最后“在客厅露营”时,“几乎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汤汉斯。
快进一下吧,很快孩子也出生了。
这呼叫消防员接生的名场面,估计够汤汉斯“回味”一生。
人多了,妻子提出了搬出去住。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穿越到了咱这边。
原来,老外的“婆媳”关系也不太好相处呢(其实没有,故事里头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方面),只是单纯的想着“独立”。
只是,这件事儿,一直没有成。
因为,汤汉斯算了一下房贷,再对比一下自己空空的口袋。
所以,这满满当当一家子,一直就“蜗居”在这里。
汤汉斯是真“能熬”啊,一直熬到弟弟妹妹都“离家出走”了,还在“熬”。
一直熬到汤汉斯从青年变成了“大叔”,买房计划依然没有下落。
是的,你“税后,还剩多少”?
让你买不起房,让你一直在买房的路上,这样你就没有精力去折腾了。
这个高层逻辑,谁也不会告诉你。
反而,会一直向你灌输买房的“价值”,这样,才能方便搞地皮。
没想到老美,当年其实也是这么过来的。
一转眼,汤汉斯也“老了”,当年可爱的女儿,如今已经成为“反叛少年”。
多年以后,这个在照片里头看谁都不顺眼的女儿,已然“正常”。
生活的变迁,或许就是用时光雕琢你的棱角。
妻子一直想的“房子”,汤汉斯一直都没能实现。
无奈之下,妻子选择了“离开”。
多年之后,俩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探讨一下当年的话题。
汤汉斯,实在太适合在咱大天朝“扎根”了,骨子里头完全没有老美标榜的冒险精神,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
年少时候的他,曾经也是想着画画的,但是在很久之前,他就放下了自己的画笔。
为什么?
汤汉斯说,这个问题其实你不用问我,因为,我要“养家”。
搬砖的手,享受不起拥抱的温柔。
很抱歉,我没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或许,这也不是我的错。
很多年以后,汤汉斯成了“大爷”,时代给予他可以“画画”的能力,或许,他还是比我等牛马幸运太多……
他终于卖掉了这个房子,三代人的回忆。
当年的妻子,早已经不记得“离开”,甚至都不记得当年俩人曾经的欢乐。
此生,心安何处?
故事的节奏其实相当的缓慢,穿插了很多在这个“视角”下的“人生”。
汤汉斯的这栋房子,其实并不是重点。
街对面的那栋,才是“故居”。
这栋房子,当然也住过其他人。
其中,曾经有一个迷恋航空的男子,“精准”预言了未来。
但,他的“预言”,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超越时代的人,或许也活得并不快乐。
最后航空迷死了。
并不是死于他的热爱,而是死于——流感。
在他的“时代”,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是个“发明家”。
折腾的,大概就是现代的“躺椅”,看起来相当的“无趣”。
然而,就是这样的“躺椅”,让发明家从此“躺平”。
老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在那个时代就很有意义。
当然,这个“躺椅”,是不是因为开发出来的“新功能”才大受欢迎,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现代,一对黑人夫妇入住。
他们在不厌其烦的向孩子“科普”保命法则,算是老外常规的“饺子”时段。
个人感觉,故事相当有韵味,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反响并不是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小编这种“暴露了年龄”的人才会有共鸣。
男人为了家庭放弃梦想才叫牺牲,女人不算;丈夫吃妻子一辈子,为了最后表现深情好男人让妻子病的病残的残。
一间上百年老屋住户的变迁,尤其是汤姆·汉克斯所饰演主角一家人的生活。场景单一,就是房子的客厅,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与主人的更替,布景也在变化。不过故事却并不沉闷,还挺丰富。两个多小时里,你览尽了世间,也览尽了人生,挺让人伤感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信乎!
创意还可以,剧情太陈旧,内核太保守。前后几段家庭故事之间也没什么化学反应,只是靠剪辑勉强地联系在一起。结尾倒是有开扬感,但这恰恰说明全片固定场景固定镜头的拍法使人压抑,像是把我们都变成了久居病榻的主角他爸。事实上,“家是羁绊,也是囚笼”的主旨应该会更适合这个拍法,而不是以庸俗的“I love here”作为收尾。
此心安处是吾家,c‘est la vie。还是太无聊了
和喜欢的人一起看了这部电影,生活需要慢慢经营,多替对方着想,别留遗憾。
挺有创意的电影,错落交织的时空线串联起几代人的人生轨迹。但从始至终只有1个机位,看久了实在有点煎熬。
有点无聊
形式大于内容。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讲“这个地方”一万年来的故事。这个地方在史前只是块不毛之地,是人类给予了这个地方意义,反过来“这个地方”又给予了人类爱、欢笑和泪水。当这个地方成为一座房子、一个家之后,这个地方就不单单是个“地方”了。电影99%都是一个机位,对准这座房子的起居室,百年来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观众面前一览无余。是可以看到“喜怒哀乐”的,但看的过程中,情绪总是被转场的画面打断。印象很深,感触不多。
固定镜头跨时空框架剪辑,剧情有点普,支线有点敷衍 @Lido Theatre (OCFS)
汤姆汉克斯的声音还是那么熟悉又亲切
炫技大于其他
罗伯特·泽米吉斯与汤姆·汉克斯继《阿甘正传》后的又一次合作,《此心安处》用一座百年老宅的客厅为舞台,固定机位与时间跳跃的叙事,共同编织出了一部跨越三代的家族史诗。在电影中“家”成为了容器,盛放了每一个角色的相爱与离别。
年老以后,一个已经忘记了所有的记忆,但另一个却清晰的记得每一个动人的瞬间,30年前阿甘正传的意难平在这里补上了,给予人们无限的温暖与力量。电影用沉浸式视角,历经寸土之间的万年孤独,把沧海桑田具象化。一个客厅,一扇窗,讲述了5个家庭的兴衰,更是五代女性肩负起了不同的人生使命。用一隅之地书写了一代代人的史诗。时间不语,带走一切只留下回忆。记忆是我们能留住最美好的东西,而这就是家的意义。
以前就看过后浪出版的原著图画小说,电影遵循小说风格发散思维,全片用一个房间角度来实现固定景位,在空间维度里拍时间,整个剪辑思维都不一样了。这种画中画的拼贴手法在片花或VR里常用到,但用到剧情片里还是很新鲜的,有了历史的回响。其实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是很难的,剪辑和转场上的花样多,但有适度的节制,能够很有效地操控时间。加上演员实时CG化妆的应用,在岁月的长河里看家的承载和人生的绵延,这种轻叙事的碎片化信息很有效,如果是线性时间还真装不下如此庞杂的内容。从房子里跨越不同时代、世代、不同家庭文化,关于爱和失去,是普世的东西。结尾处罗宾·怀特的那个镜头太厉害,泪水绷不住夺眶而出,我会一直记得这个镜头。
没想到就这样对着屏幕看了两个小时的方框转场。。。有一种看了两小时美式小刻奇洋抖的vibe 白男白女的生活真是顺利得枯燥
2025开年看过的最琐碎啰嗦的电影😅一些家长里短的聊天片段
7.5 VR电影客厅,有些许观看《双子杀手》时的触动。
Tom Hanks还是在舒适区……
看得百无聊赖 小格局版百年孤独 而且既然都上技术了 为啥声音不同步一下呢
很特别的电影,几乎是用固定机位拍完了全片,展现了一栋房子里不同时代几个家庭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幕,当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女主在男主陪同下回到这座她曾经憎恶到逃离的房子里,慢慢想起了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镜头才终于带着观众看到了房子的全貌,挺戳我泪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