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严重剧透】,观影后再来食用口感更佳!
剧透分割线假如某天,已经年过30,娶妻生子的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说,在我还没出生就离开了我母亲的,而我至今从未见过的,我的亲生父亲,意外去世了。
电话里那头的人自称是我亲生父亲的朋友,苦苦寻求才联系到我,是要寄给我一些东西。
而这位自称我亲生父亲的好友,在我决定去参加我父亲的葬礼,并见见两位从未谋面的哥哥期间,还接待我见其家人并被热情款待。
到这里,比起知道我亲生父亲意外去世的消息,我可能更想知道这位我父亲的朋友的事!
而这种会存在于现实里的好奇感,在电影里,也同样成为我们男主角,马修,好奇的一个问题。
最后,他终于发现,皮埃尔,这位口中是他父亲的好友,其实,才是他真正的亲生父亲!
马修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怀疑皮埃尔的身份的?
影片里,皮埃尔的女儿,贝蒂娜,无意间看见之前皮埃尔给马修的一幅画,问他在哪里得到的,马修说这算是他死去父亲的遗物。
马修问贝蒂娜是在他死去的父亲哪里看到的么?
贝蒂娜说不是,自己是和父亲皮埃尔去一个画廊里看见的,当时皮埃尔还伫立着看了好久。
马修开始疑惑,之后找皮埃尔的妻子,安琪,要有死去的父亲的相册一看。
结果发现,一张照片上,皮埃尔先前给自己的,称是自己父亲遗物的听诊器,却戴在皮埃尔身上。
真相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皮埃尔看马修神情恍惚,询问其是不是不舒服。
马修说不舒服,现在呼吸困难。
皮埃尔便说给他看看,测量血压,还将耳朵贴在男主背上听其呼吸。
这时马修将听诊器递了过去,证实听诊器为皮埃尔所有,真相大白。
也正是在这一刻,电影的核心内容可以展现为,一位父亲以朋友突然去世的消息为由,给男主马修寄去所谓他去世父亲所谓的遗物,没想到男主前来探望,自己又心生念想的美丽谎言故事。
这么一说电影内容好像很俗套,可是看到结尾会发现,这是一部哪怕俗套却又俗套的适可而止的电影。
有影评人说这是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番外篇,取名叫《湖边的蒙特利尔》。
两部电影都表达着人生的不美好,细腻,克制,却又暗潮汹涌。
但相比《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一丧到底,《约翰之子》,或者说这部《湖边的蒙特利尔》,却丧中带暖,仍有温情。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演员加布里埃尔凭借在《约翰之子》中饰演皮埃尔这一角色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虽然相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而言,《约翰之子》要逊色许多,但如果说同样对于人生不美好的诠释,《约翰之子》里那带有温暖的部分,我相信它会是一种更加美好的表达。
电影里,马修曾对皮埃尔抱怨说,自己是去世的父亲一夜情的产物。
皮埃尔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你父亲也许浪得一生,但对你母亲,是真心喜欢爱过的。
真相之前,我曾以为这不过是皮埃尔对马修的一句安抚,对自己朋友的一句解释罢了。
后来明白,这其实是皮埃尔自己的心声啊!
我曾经抛弃了你和你母亲,而如今时隔多年面对你,那句对不起,我依然无法诉说。
电影里,皮埃尔的妻子安琪,知道了男主角是皮埃尔的孩子。
也许是皮埃尔告诉她的吧,也许是自己偶然的看出。
一家人送别男主角时,两人独自坐在车上,看着后视镜里的马修,再看看正在加油的皮埃尔,安琪次次眼神漂移,似乎明白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后来明白,恐怕安琪是早已知道真相,才鼓励男主角去劝说得癌症的皮埃尔去接受化疗吧。
因为她相信,如果是自己孩子的话,皮埃尔一定会听的!
没有知道真相后的愤怒,而是用爱去保持沉默。
电影里,在知道马修做卖狗粮没什么前途的工作后,皮埃尔一度建议他,把去世父亲给他留的,价值过万的画卖了,以支持他的作家梦想,让他能在现在这种生活里解脱出来。
但马修也次次推脱,并一度不接受这样一份意外的遗产。
后来知道这幅画其实是皮埃尔所有,而当初马修眼里的这份意外之财,实际却是皮埃尔作为亲生父亲,能给自己孩子目前生活里最大的帮助和希望!
这一个个后知后觉,这一份份暗潮汹涌,带着冲击泪点的力量在电影最后的结尾里爆发出来。
在机场分别,马修或以拥抱,或以吻别的方式,和皮埃尔一家告别,却唯独没有和自己的亲生父亲,和这位自己那所谓意外去世的父亲的好友拥抱。
而这期间皮埃尔表示,期望马修能继续创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马修安检后,皮埃尔要走却又转过身来,眼睛注视着同样回望的马修,再次招手说再见。
我曾想,影片里皮埃尔在给马修看病的时候,是不是故意不用听诊器。
也许真相即将揭晓,但此刻只想能够用耳朵贴着自己孩子的背,第一次认真的倾听他的呼吸声。
只是想以这么奇怪的方式,去靠近和抚摸自己的孩子。
我也曾想,马修在和皮埃尔分别那一刻,都没有上前拥抱,是不是内心一直在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话,去化疗努力去把自己的病治好,好到你可以来你曾错过的,一直期盼的巴黎,也见见你的孙子好不好!
只是到最后,我们都未曾拥抱,我们都未曾说出,很久以前我们就开始不停想念,如今彼此都还深爱着对方这件事。
这是一个温暖善良品味相投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隐忍。
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特别想说说父亲的妻子,这位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一些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就能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的温柔善良、贤惠大气的品质,特别是后来她隐约感到面前的这个可爱的青年就是自己心爱丈夫的私生子,想来她的内心在剧烈地震荡,但是她并没有和丈夫说破,而且希望这个私生子能够有力量能够挽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时日留在自己和女儿们身边,这些也正是父亲即使与儿子的母亲在巴黎发生了一生中最美好炙热的爱情,而且有了自己最想要的儿子之后,也最终没有勇气去伤害身边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
仔细重温,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对白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一整个事情的勾画,一切都是美好而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过错,只有爱与无奈!
本来嫌美国流水线电影匠气太重想着换换口味,结果被本片无情打脸。
好莱坞之所以称霸世界真的是有原因的,世界第一的美国就是会吸引世界第一的人才,包括电影相关从业者。
说回本片。
很俗套的找爸爸的故事。
后期的转折确实没想到,但本应以细腻温情为主的片子变质成了用悬念吸引观众,实在有些黔驴技穷之感。
而且为了使谜底出人意料花大力气描绘捞尸体那段,但很多情节都是一次性和无用的。
比如两个哥哥的争吵斗殴,后面再没出现过任何照应,到男主走都没再见过他俩。
为了强行圆满结局把老头的妻子塑造成一个绿帽子扣头几十年还能坚强伟大的恳求一个私生子劝绝症老公治疗的母神形象,令人哂笑的同时瞬间出戏。
看着机场送别时剩下的三人默默举起小手告别我直接笑喷了,那女儿估计还对亲生哥哥充满暧昧的情愫吧。
还有真相揭晓后父子二人的迷之淡定。
我知道导演给了很多眼神戏企图偷懒说明一切,但男主之前挺固执一人,三番五次要给自己俩哥打电话见面,这终于找着亲生父亲反而哑巴了,一溜烟回法国了,也不知道图啥。
爹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终于鼓起勇气联系儿子了,真相大白之后最激烈的行为就是拿着听诊器对儿子按来按去,就没别的了。
总之,本片类型不明(在悬疑和家庭之间摇摆),情节老套而拖沓,人物行为逻辑混乱,女性仍只是男权视角下的工具人。
除了小众标签带来的一些优越感,其他都被英美甩十条街。
不吐不快,欢迎讨论。
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马修是个性格非常好的人,似乎老头很欣慰的,在车里说到也想有个儿子,看到老头的眼神是喜欢马修的,也更加想去爱这个儿子的时候,马修却即将离开,原以为情感应该爆发了,但是依然这么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可以看透不说透,这不仅仅是在表达西方家庭观念和我们的不同,更是一种修养,对彼此的尊重和整个家庭的热爱。
内心汹涌的人物情绪并不会影响观众的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反而更加温暖了,即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想象可以看到老头一家真的会去巴黎看看孙子的未来生活,而老头会听马修的话去治疗的,因为老头爱这个儿子, 结尾说希望读到他的新书,这是在那样场合唯一可以表达多么爱儿子的话了,没有拥抱的遗憾,有一些伤感,老头留恋不舍的目送马修,表情充满爱和满足,这就足够了,这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原谅这发生的一切,在平静中开始,也平静的结束,但只有自己知道会多了一个想念的人。
片中使用肖邦圆舞曲第十首b小调,优雅,华丽,含蓄,符合电影的主题风格。
马蒂厄已经35岁,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
母亲解释缘由时只推托说他是一夜情的结果。
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这个电话告诉他,他的亲生父亲刚刚过世。
于是马蒂厄暂别妻子和孩子,决定飞去加拿大参加葬礼,并见见他那两个素未谋面的兄弟。
在蒙特利尔,除了父亲的好友皮埃尔,没人知道他的存在与真实身份。
但与此同时,马蒂厄也意识到他似乎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
很喜欢这种情节简单但情感有力的电影,不用过多的台词和过分戏剧化的冲突,仅仅质朴的展现便能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演员之间不断的眼神交流,细腻深刻,一切尽在不言中!
孤独含蓄内敛的故事与人一样,更具吸引力。
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皮埃尔假借朋友之名将私生子约见唯一也可能是最后一面的故事。
一天,马蒂厄接到一个自称父亲朋友的人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刚刚去世,约他前往加拿大参加葬礼。
三十五岁的马蒂厄从未见过父亲。
接到如此莫名的电话,放下工作、撇下生活,从巴黎赶赴加拿大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皮埃尔将马蒂厄接去酒店的路上,对他说,葬礼下周一才举行。
又说,如果想旅游的话,愿意陪他。
告别前,将一个包裹塞给了马蒂厄,说是他父亲出事前委托他转交的。
马蒂厄回到酒店,打开包裹后发现,这是一张名画。
他马上拨通了皮埃尔的电话,说,刚刚在网上查了这幅画很值钱,他来,并不是为了争遗产,请他将画退还回去。
一副名画想必,皮埃尔听了这话是有些震撼的。
之所以假借他人之名约儿子来但不相认,就是怕惹麻烦。
这是个心思缜密的男人,三十五年,从未找过儿子,得知自己去日无多,才想起了却心愿。
马蒂厄从没想过争抢遗产。
母亲八年前去世,儿子让他与世界有了联系,父亲,证明自己是有出处的。
即使从未见过以后也不会再见,至少他不是无根的飘萍。
所以,他想见见两个兄长。
皮埃尔真能沉得住气,也许他想趁此机会多观察一下儿子与他到底有几分相像。
带着他去见准备寻找父亲遗体的兄弟俩。
果不其然,那兄弟俩为了打不打捞父亲遗体而大打出手。
如此粗鲁的风格怎么会是一家人呢?
一老一少决定离开打捞现场,那是人家的私事,最好少掺和。
马蒂厄决定不参加葬礼,至此他仍以为自己是约翰的儿子,他强调,不要那幅画,将画留给那哥俩,他们至少有东西可争抢。
回来的路上,皮埃尔莫名的说:“其实我很想有个儿子。
”马蒂厄没听懂话外音,说:“是想有个儿子跟你一起钓鱼吗?
”从皮埃尔的眼神中,能看出他真喜欢马蒂厄,也希望他能懂得自己的一片苦心,邀请他到家里住一晚再走。
来到皮埃尔家,两个外孙女正在弹钢琴,弹的不成样子,皮埃尔示范。
那一刻,从马蒂厄的眼神中,流露出歆羡之情,他的表情,给人一种无奈之感,似乎想说,皮埃尔是自己的父亲该多好。
镜头一转,皮埃尔的女儿要去与姐妹约会,约他一起去。
他们一起去一起回到家时,无意间看到马蒂厄的房间有一幅名画,那是她和父亲在一家画廊见过的。
她问:“这是你的吗?
”马蒂厄说:“这是我得到的遗产。
”她说,约翰的财产随随便便买这样一幅画,很轻松。
当时,父亲也看上了,但没买。
言外之意是,对自家而言,这幅画太贵了,但是皮埃尔所称的约翰留给他的遗产,也许……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也许,皮埃尔就是自己的父亲。
镜头再转,早上皮埃尔太太对马蒂厄说,皮埃尔得了前列腺癌,他拒绝化疗。
她求他帮忙劝劝固执的皮埃尔。
大家都是聪明人。
这一刻,皮埃尔太太已经知道了丈夫的秘密,现在看来,与死亡相比,男人年轻时的背叛已毫无意义。
马蒂厄不置可否。
皮埃尔来到餐桌前,看到马蒂厄的鼻子有伤,问他还好吧。
他说不好,有些呼吸不畅。
皮埃尔建议到室内给他检查看看。
舐犊情深皮埃尔趴在马蒂厄的背上为他检查,这分明是舐犊情深啊。
马蒂厄的内心百味杂陈,在他的生命中,父亲缺席了三十五年,母亲从没说过关于父亲的任何话。
马蒂厄直接问:“为什么约我来?
”皮埃尔淡淡的回:“只能说到时间了。
”再多的话,也无法表达歉意和感情。
若说没歉意,为什么巨额购买名画?
分明是在赎罪。
若说有感情,为什么三十五年杳无音信?
再多钱,洒在三十五年的岁月长河里,又有多少呢?
成人的世界,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行不行,好不好。
他对马蒂厄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
从你母亲看我的眼神,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马蒂厄出生前,母亲曾经给皮埃尔打过一次电话,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对皮埃尔来说,求之不得。
他是个谨慎的男人,不愿成为背叛婚姻的罪人。
明面上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人之将死,尽可能不给自己留遗憾,才有了“赎罪”的这一切。
优雅的法国女人 送马蒂厄去机场的路上,皮埃尔太太看着后视镜中的马蒂厄,眼神很复杂,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皮埃尔。
她知道,最要紧的是让马蒂厄劝皮埃尔接受化疗。
她再次请求他帮忙劝劝皮埃尔,她说:“你说的他一定听,毕竟他欠你的。
”法国女人的优雅,当之无愧。
看似她求他,实际上,她已经知道了丈夫和马蒂厄之间的关系,并且默许了。
对法国女人的优雅,此处应该有掌声。
许多人误以为,所谓优雅是穿金戴钻、出入豪车、名牌服饰和箱包、鞋子。
其实不然,真正的优雅,不管多大的压力都能够不显山不露水的应对,是真正的云淡风轻。
相隔三十五年的父子,终于在送行时相认。
皮埃尔说,希望自己能去巴黎。
马蒂厄说,真诚欢迎你能来巴黎,但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行,建议他接受化疗。
皮埃尔点头答应。
不可言说的父爱老父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马蒂厄转身微笑。
无法言说的父子情深,在相视中凝聚。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含蓄的叙事风格。
面对内心冲突,没有夸张的表达,让情绪慢慢缓和下来。
温和的处理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情感的涌动与理性的克制。
在艺术表达上,内收比外放的难度更高。
有一幕,爷爷在教两个孙女弹钢琴时,男主坐在那里安静的听着。
我看着男主的表情,瞬间有那么一刻代入“如果他是我的父亲那该多好”。
影片很安静,钢琴曲很好听。
遥远的父亲一家人,都很和善。
如果我是男主,我想我也会释怀。
那幅父亲最珍贵且爱不释手的画,是他多年沉寂在心里对儿子的想念。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的。
看似平淡的相处,却处处充满温情。
我想,我也是母亲,哪怕在临别前多看孩子一眼,心里都是满足的。
《约翰之子》是哈维尔·多兰继《我杀了我妈妈》、《假期》等作品之后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故事,四个孩子在一夜之间失去母亲,父亲决定放弃工作来照顾他们。
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荒诞与悲伤交织的氛围,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首先,电影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四个孩子突然失去了母亲,这让原本就充满矛盾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父亲约翰在悲痛之余,决定放弃工作来照顾四个孩子,这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这种困境并没有让家庭变得更加团结,反而加剧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约翰也在不断地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重建家庭的和谐。
其次,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功力不容小觑。
他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湛的演技,将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元素,如镜子、玻璃等,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出色,为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听体验。
在演员方面,哈维尔·多兰自编自导自演的本片也是一大看点。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坚强又脆弱的父亲形象,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安娜·玛丽亚·西克拉克、卢卡斯·布莱克等演员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成功地塑造了各自的角色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个人的观影感受。
《约翰之子》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会问自己:在面对困境时,我们是否能够像约翰一样坚强地承担起责任?
是否能够在冲突中找到和解的途径?
这部电影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总之,《约翰之子》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以荒诞与悲伤交织的剧情,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功力、演员们的出色表现以及音乐都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启示与感悟。
一个狡猾的父亲,一个聪明的父亲。
他借朋友的名义给33年来从未见过面的儿子送一份大礼,想弥补一下自己对儿子的亏欠,但不成想儿子竟从巴黎飞来了加拿大。
当儿子说想来见一下他的兄弟们时,父亲无语了,但又不能暴露。
他很关心儿子,问了儿子的工作,主动说明天带儿子去逛逛,他将自己最喜欢的画送给了儿子。
“去他的臭钱,连个纸条都没有”,儿子的这句话太对了,父亲活该被骂。
父亲极力隐瞒自己身份,很多话不能说,非常无奈,哈哈。
儿子说“去他的葬礼”,儿子并不喜欢从未谋面的父亲,来的目的只是因为自己没兄弟姐妹,突然间有了俩个于是很开心,想看看他们。
父亲带儿子回家,跟家人说是朋友的儿子,父亲的小心思真多,儿子无意间就见到了真正的姐妹。
看着自己儿子认别人为父亲,他久久不语,心里可能又在谋划着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引导儿子。
父亲频频摇头,儿子穿个毛衣就去冰冷的湖边住,还不会钓鱼,父亲的愿望之一就是有个儿子能陪他钓鱼。
父亲知道在湖边肯定找不到朋友的遗体,但为了满足儿子,还是决定带儿子前来。
他们在船上的谈话很有意思,父亲借朋友的名义说了自己的心声,他在得知儿子出生的消息后曾订过航班,但最终还是退缩了,这件事困扰了他终生,直到得了癌症他才鼓起勇气去接触儿子,他很想见儿子,但他不知道儿子会有什么反应,所以才用了这种形式。
不过他其实没想到儿子会来,他只是想补偿儿子一个礼物。
儿子不喜欢这俩假兄弟了,一个为了钱财找父亲遗体,一个没脑子。
“这个湖叫什么。
没有名字。
就像我,不知道父亲是谁”,哈哈,再次让父亲语塞。
父亲是真的爱她,如果早点相遇,他和她会相伴一生,但他仍然是错了,只是这个错让她去承担了,女生真难。
父亲最喜欢的画是送给儿子的那副向天上看的男孩,这幅画表明了父亲渴望逃离、想要解脱的心情。
姐姐孩子的父亲在听说她生了双胞胎后立马逃走了,儿子不由吐槽“都快成全民运动了啊”,我不得不感叹,西方人种真是奔放。
姐姐和弟弟长长的拥抱说明了他俩相互喜欢,但彼此又非常克制,姐姐吐槽了一句“看,我们还是孩子”,他们终究还是成年人,姐姐是被抛弃过的女生,知道尊重他人的家庭,弟弟是有妻子孩子的,虽然妻子不合,但为了孩子仍得在一起,他非常爱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场比赛他愿意特意赶回去,还在机场买了礼物,另外他也在避讳像父亲一样搞外遇。
姐姐看到了那副画,说父亲非常喜欢,这让儿子产生了怀疑,第一次开始怀疑皮埃尔就是他父亲,随后早上他要来了相册,看到听诊器是皮埃尔的,他此时已经明白了。
她在早上还不知道皮埃尔是他的父亲,她在拿相册的时候仍以为是要那张大照片,她在说话的时候仍称呼“让”为他父亲,她求他劝皮埃尔,实数无奈,只是想再尝试下。
这个早晨也是父亲第一次被瞒在鼓里。
“听诊器,是你的吗”,父亲看了下他,然后看向窗外,父亲仍想回避。
“你就是罗伯特、雷德福”,这句话挑明了皮埃尔就是妈妈说的那个人,父亲想要解释,但无法开口。
“为什么给我打电话,啊?
”,“时间正好”,父亲的回答证明了是因为得了癌症时日不多,才做出的决定。
父亲的手仍在机械的使用着听诊器,父亲像被关押了许久突然被释放,有些不知所措。
“你今天真的要走么”,父亲这句话说明他还想跟儿子再待会,儿子笑着回答“我得陪我儿子”,俩人都笑了。
她最后一个早上突然想明白了,女人真是敏感,她之所以能发现他是皮埃尔的儿子,1.皮埃尔对他太好了,带他回家,经常陪着他。
2.他不要假父亲那张最好的照片,而是拿走了有皮埃尔的照片。
3.最后她通过镜子对比了他俩的容貌,非常像,所以怀疑得到了确定。
她坦然的接受了这个事情,笑着说了句没事,毕竟是生活了一辈子,一直不离不弃的丈夫,以及他已经得了癌症,没必要纠结这个了。
最后妻子和儿子都很淡定的接受了,只有父亲在说个不停,也许是因为兴奋吧,他终于摆脱了纠缠一生的心结,妻子也应该看出来了。
“你不想见见孙子么”,这句杀手锏一下让他心软了,真是个爱孩子的好爷爷,当然,最终同意也跟对儿子的亏欠有关。
“你会回来么”“一定”,他喜欢这个家。
“我会读你的书,期待下一本,我会坚持到那一刻的,嗯”,最后这下点头,是父亲能给予的最好的承诺,也是父亲能给与的最多的爱。
“谢谢你所做的一切”“谢谢你”,互相感恩的俩人,真好。
“再见孩子”“再见”,老狐狸笑了。
他俩分别的依依不舍。
儿子这一趟很值,收获了几个很好的家人,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以后一定会再回来的。
父亲收获是最大的,终生的心结终于解开,也有了生的渴望,同时收获了一个优秀的儿子。
儿子的性格很好,非常礼貌,很理性,和他父亲很像。
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暗流涌动,这样的电影,没有大场面的渲染,没有豪言壮语的粉墨,却能让你久久回味,克制的表达却是最深的告白。
看了三部德隆尚的电影了,深深为这个演员在电影里的神态、语言、眼神所着迷,非常让人难忘,这样的演员在国内,反观,真的太少了。
期待他日后的每一部电影,是金子总会发光!
爱他
三星半
豆瓣分虚高,拍得挺流畅的,就是有点厌女(出轨男行为浪漫化、"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之类的台词)
故事与配乐都细腻,温和,收敛。借约翰之名,化解一段疏离三十年之久的父子情。从相互的对话和关系不难看出各个角色间都存在隔阂:分居的夫妻,争执不断的兄弟,怀揣秘密的家庭,这种隔阂与芥蒂也恰是这段父子之情的隐喻。这世上并非所有人情都亲近,也有无数感情出于无辜却被隐匿,然后化作相见释然。
海边的曼彻斯特翻滚的是灼热的洪流。湖边的约翰之子流淌的是惆怅的细水。不分伯仲,只凭阅历,抑或那美语与法语对于悲伤的诠释。
3.5+1. 加给男主真的演的太好了。。。入境蒙特利尔,出境蒙特利尔。你想去巴黎吗?我们一起去看埃菲尔铁塔。一家人挤着坐上车关于巴黎的讨论是出人意料的泪点。很多地方的演员表演可以看到蒙村人“认祖归宗”的潜意识。这首肖邦“想烧掉”的忧郁思乡的B小调遗作也在影片结束后寓意渐渐明显起来
①满大街跑的斯巴鲁,证明加拿大是斯巴鲁的天堂;②穿毛线衣和不会钓鱼,请感受来自淳朴加拿大人民的鄙视;③狗狗真是人类的忠诚好朋友;④约翰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只认识钱的律师(可能也相当无良),另一个只爱酗酒打人,死了连尸体都找不着,老约翰这都造了啥孽;⑤生活就是这么些琐碎,本来渐生情愫突然就成了兄妹还是挺遗憾的;⑥看到最后那句“你就不想见见你孙子吗”简直不能更扎心,本来一切静在不言中嘛;⑦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的中医,真的自己都不能解释这个能治病是什么原理,早个把月还听说“中药静脉注射”这种天知道是啥玩意的疗法,如果这都不是忽悠人,我觉得地球上没有疑难杂症了;⑧名为《约翰之子》实为《皮埃尔之子》,但片名如果这么取的话,本身就剧透得丧心病狂了~⑨不知为何,看完这个片子,我莫名的想念起了罗宾阿姨嘤嘤嘤~
一点他妈没看进去,淦
有些冗长
男演员的眼睛很好看
没看完,几天的父子感情能多深。
在弥留之际把曾经私生子编个故事找过来见一面,爷俩也不说破,这么克制么??
在情感逐渐建立的过程中,找寻到了真相。带上黄帽的那一刻,真假合二为一。是父亲计谋的成功还是儿子的不枉此行?
细腻?连心都触碰不到的片,就不要cue海边的曼彻斯特了,不配
寻亲故事套含了法国人对魁北克法国人的复杂感觉。不过大概因为太无聊了,字幕组都摆烂只做了一半字幕。我™。。。
理想主义的父爱如此平静
很一般啊
不错
但与此同时,马蒂厄也意识到他似乎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
有趣的故事,但是还是安排得有点狗血了。从儿子跟父亲捅破窗户纸开始,剧情就开始往危险的方向去了。“你不想见见孙子吗?你一定要健康,化疗会起作用。”这一番儿子的真情告白感觉把留白给殆尽了,一个可能会有多义性的故事最终还是流俗变成了家庭温情片。今天从毕飞宇的书里学到一个词叫“心慈手狠”,用来形容优秀的作家,这部片的编剧没做到这点。
文艺片还是法国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