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

The Last Station,最后车站(港),为爱起程(台),生命终点,红尘极路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安-玛莉·杜芙,保罗·吉亚玛提,凯瑞·康顿,帕特里克·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年份:2010

《最后一站》剧照

最后一站 剧照 NO.1最后一站 剧照 NO.2最后一站 剧照 NO.3最后一站 剧照 NO.4最后一站 剧照 NO.5最后一站 剧照 NO.6最后一站 剧照 NO.13最后一站 剧照 NO.14最后一站 剧照 NO.15最后一站 剧照 NO.16最后一站 剧照 NO.17最后一站 剧照 NO.18最后一站 剧照 NO.19最后一站 剧照 NO.20

《最后一站》剧情介绍

最后一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七根心简如梦令影王少帅的初恋我也是花龙兄虎弟之老铁别跑泰味儿雷霆特警冥约冰冻星球小城日常阿尔法战士第二季爱情万岁爱在春天爱与黑暗的故事大海道之灵舞狂沙猛尸镇超验骇客万夫莫敌鄂尔多斯风暴卡达库蒂钢琴,独奏夺钻狙击胜利之歌第二季智慧囚屋夺命微笑2足球教练第三季魔幻都市第一季绝对可怜小孩最好的相遇混沌理论

《最后一站》长篇影评

 1 ) 祝分人骨肉者死病床前无爱人

伟大的人为维护自己的理想与事业与全世界斗争 不过 这还不够 还要能在赢得全世界的时候 再转身向自己的支持者开炮 人 永远只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若整天与追随者簇拥 便再也无法走自己想走的道路 声音也再不可能盖过那群狂热的自认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 要一直一直保持清醒 与自己斗争 与自己的虚荣懈怠堕落放纵斗争而那些愚蠢的自私的废物 被狂热侵袭了头脑 不是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失败者 就是永远无法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蠢货 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是爱 也不配知道 如果可以让身边的爱人展笑颜 去他妈的全人类的幸福 关我屁事

 2 ) 跑题迎合世俗价值观

托桑临死时终于解脱,妻子是付出很多,但她是托桑痛苦的根源之一。

类似的事情还有,多少人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干涉,甚至禁锢你的思想和人生。

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囚禁是刑法对犯人的处罚,其余的不论以爱为名,还是以“我是对的”“我那么爱这个家”为名,无非是自私罢了。

但好多妻子观影时角色代入了,导演利用了大奶思维谄媚了票房

 3 ) 《最后一站》:一段爱恨交织的临终挽歌

(芷宁写于2010年6月13日)上世纪90年代初在阅读托尔斯泰长女的回忆录时,除了对其中托翁的理想追求感慨外,还对其中因财产继承问题而常对托翁吼叫的其妻索菲娅印象深刻。

又在很多对托翁做研究的文章中发现,几乎清一色地将托翁之妻表述得自私而虚荣,仿佛她是托翁实现人生理想的绊脚石,也是最终导致82岁的托翁倒毙于无名小站的罪魁祸首……看后总感觉这种一边倒的解读过于偏颇,纵然托翁对社会模式的自我构想是美好,但是不能不说他的很多设想趋于理想化,不能得以实现是由诸多现实因素造成的,完全不是某个人就能阻挠的。

所幸在由迈克尔·霍夫曼执导,改编自著名传记小说作家、诗人杰伊·帕里尼同名小说的影片《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中,演技派海伦·米伦诠释的索菲娅性格丰富,情绪饱满,情感激荡,层次分明,将这位比托翁小12岁、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曾把3000页字迹难辨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伯爵夫人跃然眼前。

而索菲娅反对丈夫将财产与平民分享的原因之一,也是处于一个母亲为子女的利益考虑。

影片再现了托翁生命的最后片段,以参与其中的旁人眼光,即托翁秘书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视角来看待文学巨匠的最后时光,叙事中虚实结合的做法,似乎意在表述爱的正负作用,实的部分是托翁和妻子的爱恨纠葛,他们爱得很深,又恨得投入,不能分开又无法相处的婚恋生活耗尽了他们的人生。

一如某评论所言,“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

”虚的部分则是瓦伦汀和托翁信徒玛莎之间的爱,体现了托翁对年轻人的影响。

可以说,索尼娅是托尔斯泰的生活伴侣,但不是他的精神伴侣,虽然她懂得丈夫的著作,但她不能认同其中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做法,晚年托翁生活俭朴,吃住如同农夫,而索尼娅依旧是贵族做派,饮食精致,衣饰华美。

个人猜想,最初托氏夫妇之间的关系应该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和妻子,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是个自传性质很强的人物,是一个想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重建农业体制的贵族形象,而列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打击后,最终还是选择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丈夫和父亲。

这显然是曾经托翁的缩影,晚年的托翁想彻底摆脱家庭的束缚,于是他离家出走了……致力于将托尔斯泰主义付诸实践的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似乎是托翁的精神伙伴,于是,“激进派”切科夫和“保守派”索尼娅之间存在着旗帜鲜明的对立和斗争,切科夫想要把托翁塑造成神一样的存在,想让他成为宣传所需的楷模,于是他致力于让托翁另立遗嘱,并达成托翁将其著作权交给民众的签字,他还着力于让阻挠此事、情绪易激动的索尼娅在托翁和媒体面前颜面尽失……这次保罗·吉亚玛提演绎了一个不怎么讨巧的角色,特别是最后,即便撒谎也要隔离索菲娅,不让她见弥留中的托翁的做法。

影片为再现托翁晚年时这两股强势又恼人力量之间的争斗,设置了墙上相框的戏份,第一次,索尼娅取下了丈夫书桌前墙壁上切科夫的相框,换上了自己和丈夫的合照,第二次,愤怒于丈夫瞒着自己签署了版权协议的索尼娅对着始作俑者、墙上的平面切科夫猛开枪,将两人之间的火药味彻底升级。

同时,为了表现这两股力量的角力,片中出现了一个有趣情节,切科夫和索尼娅分别送给新来的托翁秘书瓦伦汀一个日记本,切科夫让他记录托翁宅邸发生的一切,并及时汇报,即把监督任务交给了瓦伦汀,索尼娅则只让瓦伦汀客观记录下所看到的事,于是片中出现了瓦伦汀忙于在两本日记本上记事的镜头。

影片画面颇有怀旧复古色彩,葱茏的原野,静谧的府邸,精致的餐桌,雅博的书房,彼时乡村贵族的生活气息流淌在光影间,而该片最值得观看的部分,在于演员的表演,有评论称——“在迈克尔·霍夫曼的指导下,整个影片呈现出了诗歌一般有韵律的节奏。

当然,两位大腕主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海伦·米伦的出色发挥也功不可没。

”其中,拥有白俄血统的海伦·米伦在片中的表演可谓酣畅淋漓,不论同老辈的普卢默、壮年的吉亚玛提,还是后生麦卡沃伊演对手戏,米伦都游刃有余,她以极富戏剧张力和感染力的表演拿捏出了索菲娅的痛苦和愤懑,塑造了一个极有个性和主见的托翁夫人,其中得知丈夫离家出走后她奔向池塘的一路悲恸、滚下渡口入水的身心疲惫,将一个女人的决绝心绪表露无疑,凭借在本片中的出色表现,米伦获得了罗马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再一次的实至名归。

http://nicolew.blog.hexun.com/51729514_d.html

 4 ) 有小爱,有大义的才叫圣人

看完只想问契科夫一句:“你究竟是信仰托尔斯泰,还是信仰你所信仰的‘信仰’?

”索菲亚和列文之间的爱情不容置疑,那一定是伟大的,深厚的,难道这份爱就一定逊色你的信仰吗?

自由与爱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是一株大树上各自生长和的存在,共同享受雨露,开花结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不应该被恶意分离,区别对待。

为人类事业奋斗的人值得钦佩,但就像瓦伦丁说的那样,我没见过那样的人,我只见过男人、女人、不完美的男人、不完美的女人。

在爱面前,爱自己和爱他人一样同等重要,不应该被有心人利用。

也不应该成为验证圣人伟大的废弃品。

索菲亚把列文当做他的全部,把他的事业当做他们共同的事业,当事业伙伴意见出现分歧,并不代表他们之间的情意不复存在。

相反他们之间的爱,才证明列文的伟大。

圣人不需要女子的心碎💔证明自己的伟大。

有小爱,有大义的才叫圣人,契科夫想象中是无情无爱的机器人。

 5 ) 爱情故事

这又是一部演员表演胜于剧本的影片。

本片不太像是传记片,反而更像是家庭情感剧,温暖动人,让人切身感受。

人家两口子过的好好的,非要去搀和,尤其是那个傻逼女儿,恨不得给她两耳光。。。。。

两个人才算一个整体,两个人的爱才叫爱情,你和我,叫做我们。

总之,看后温暖感人,我们的一切,皆因爱而起。。

米伦这老太太应该被奉为英国国宝,太可爱了。。。。。。。。

 6 ) 帕斯捷爾納克見證了托爾斯泰夫人當時的痛楚

記得影片結局托爾斯泰夫人索菲亞未在最後一刻被獲准進入托翁的房間,在那里目睹他的去世,隨後靈柩被抬出,走向聚集在小站的悲痛的人群。

這當然是電影導演的手法,故事集中在與托翁關係密切又互相衝突的人物之中。

其實,俄羅斯大文豪帕斯捷爾納克也見證了最後的時刻。

帕斯捷爾納克在自傳體隨筆《人與事》中,回憶他父親帶著他去為逝去的托翁畫像。

文中描寫了索菲亞痛苦的傾訴,表達了自己對托爾斯泰主義的評價及對索菲亞的同情。

“我們進去的時候,房內已空了。

滿面淚痕的索菲亞安德列耶夫娜從遠遠的房角落里迅速朝父親走過來,抓住他的雙手,噙著淚抽抽噎噎地說:‘哎,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我太苦了!

您是瞭解的,我多麼愛他!

’接著便說起她在托爾斯泰出走以後,如何想自殺,往池塘里跳了水以後,又如何被人救起,只剩最後一口氣。

房間里臥著一座像厄爾布魯士一樣的大山,她便是它的一個大峭壁。

房間里有醞釀雷雨的佈滿半邊天的烏雲,她便是它的一道閃電。

她不知道她具有峭壁和閃電的權利,可以保持緘默,用難以猜測的行為壓倒眾人,不參加同世界上最不是托爾斯泰的東西托爾斯泰主義者爭論,不去迎接這一方挑起的小小的戰鬥。

而她證明自己是對的,她把父親請去作為見證,證明她在忠誠和思想的理解上超過對手,她會比他們更好地保護死者。

我想,天哪,可以把一個人,何況還是托爾斯泰的夫人,弄到什麽地步啊。

”後來在眾多針對索菲亞逼迫托爾斯泰出走的責難中,高爾基為她說過公允的話。

事實證明,帕斯捷爾納克也是。

 7 ) 有時間才好看

1)5,6年前看过几部列夫托尔斯泰(译)的小说: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年少无知,没有看透列夫托尔斯泰深层的社会价值反思,惟依稀记得他小说笔下那几段打得火热外又大喜大悲的交错爱情线,这部电影的卖点也正正是从"爱"出发。

2)在决定观看如否之前,查看了一下预告片,我疑问,也好奇导演如何撇开旧有的电影模式,在一部以描写历史传奇人物生活作串联的电影能突出和该人物成就无关的主题,单从预告来说,可说是引人入胜。

3)实际上电影以列夫托尔斯泰遗产归属为中心,整部电影都是重覆著类近的对白,话题,James Mcavoy的爱情线也略显肢离破碎,"因爱而理解"虽然在开首以文字提及,结尾4人也因而爱走在一起,看似顺理成章,实则除这两部分外,"爱"的话题仅被略略带过,矢口而道,率意而陈,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也没有因为"爱而理解",James Mcavoy的爱情线也混淆了性。

4)Helen奶奶的表演较为压场,尤其是群戏中她的演出较为亮眼,可惜其他部分以歇斯底里居多。

5)总言了是欠水平,浪费了古装钱,浪费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电影

 8 ) “攻击我,但不是我的道路”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会不会把你的左脸也转过去让他打呢?

很多基督徒都曾被问到这个问题,因为在耶稣的登山宝训里,曾明明白白地这样训诲他的门徒。

而在我最新听到的一个故事里,发问的人真的挥掌打了前来传教的牧师,而且是打完了右脸再打左脸——被打的牧师人高马大,曾经是一个武官教头,毕竟没有还手。

这还不是登山宝训里最挑战人的训诲,还有:“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这人心里就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多数人把耶稣的话看作一个隐喻,并不真的照字面意思来遵行;然而也有人严肃对待,诚实、努力地按照耶稣的吩咐去行,好像托尔斯泰。

“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

”耶稣如此吩咐那个想要跟从他的富有的少年官。

于是,托尔斯泰释放了他的农奴、放弃了他的版权,开始处理他那庞大的不动产。

然而像每一个认真的基督徒一样,他遇到了信仰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痛苦与折磨。

他放弃了打猎、烟酒和肉食,却舍不得钢琴和家具,他将物业转到妻子的名下——始终无法实现他渴慕的那种完美与自律。

传记作家威廉·希勒在《爱与恨》一书中,描述了托尔斯泰的三种搏斗:与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欲望与信仰的搏斗,与妻子“至死方休的搏斗”。

而后两种搏斗其实因果相连。

《最后一站》表现的是托翁最后的几个月,也正是他与妻子桑尼亚的“搏斗”到白热化的阶段。

搏斗的焦点正是版权问题。

早在1891年,托尔斯泰不顾妻子的反对,声明放弃自己从1881 年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的版权;而到了1909年夏天(去世的前一年),他甚至草拟了一份遗嘱预备捐出所有的著作权。

然而,桑尼亚并不理解丈夫的信仰实践,版权的放弃对她而言,意味着剥夺了子孙的权益。

桑尼亚的斗争对象是切尔特科夫——这位为夺得托翁所有著作权而不择手段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门生。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日子,终于逼得82岁的老人半夜离家出走,最后在喧嚣的镜头前落寞地死去。

电影的片头,导演引用了《战争与和平》里的话:“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爱而起。

”这句引文,连带信仰背景的缺失,再加上海伦·米勒过分卖力的表演,电影多少沦落为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爱情表达和利益斗争;也使得许多人在同情托太太之余,错解了托先生,继而指责他自私和虚伪:既然他反对贵族特权,为什么还生活在大庄园里,让一大群戴着白手套的佣人伺候着呢?

托翁身后百年所承受的指责,与他活着的时候所面对的一样犀利。

妻子在日记里抱怨他从来没有向她和孩子们表达过爱意,兄长也说他言行不一,而他的对手们更是挑战他:“你讲得非常好,但能实现你所信的吗?

”但是,托尔斯泰并非是虚伪的,“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茨威格语)其实是真诚到无法自欺。

他说:“攻击我吧,我自己亦这样做,但要攻击我而不是我所追随的道路,就是我向任何提问的人所指出的那条路。

倘若我知道回家的路而我跌跌撞撞地行走于其上,那条路是不是就因为我左摇右摆而变得没那么正确呢?

”作为一个被福音深深吸引却同样无法实现耶稣理想的人,我完全理解托尔斯泰的处境。

然而,就像杨腓力说的,“登山宝训逼我们认识到上帝跟我们之间遥远的距离,而任何企图通过降低需求去缩短那距离的都完全错失靶心”——托尔斯泰(以及他的攻击者们)所错失的,正是在这遥远距离之间抓住上帝的恩典。

或许正是为了弥补自己未能在世上实现福音理想的遗憾,托尔斯泰在晚年塑造了聂赫留道夫(《复活》)这样一个人物,来表明自己所坚持的道路。

 9 ) 反重力

老年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也不缺乏,从财富名誉到地位,他都有。

这种状态最难对付。

所以他有了更为哲学的追求——我以为这才是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时刻。

托尔斯泰纯粹是不断挑战自己的那种人,因此弄了个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连他自己也不信。

但是这个托尔斯泰主义却高蹈起来了,成为一些尚处于暗夜的小民的遥望的点点星火。

我对这个复杂的背景着迷不已。

在一段关系中,哪些是真实的自己的感受,哪些又被机械化地制作为一个产品——很个人化的感觉被标签化了。

哦,原来是这样;事情是本质这样,是的,这些判断完全遮盖了本来纤细和独特的心理悸动。

作为老愤青,托尔斯泰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不是一个宁静的人,所以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自己。

托尔斯泰的这一点,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断修正和获得——而像他这样的作家,到了晚年,完全可以随波逐流,可见托尔斯泰是作家中的作家。

他不是因为投机而写作,而是为了使自己平静。

人在江湖混到了一定的地位,就成了道具,开会的时候你的前面放着名牌,于是你被名牌绑架了。

托尔斯泰表面上是被索菲亚控制,实际是被他获取的名声覆盖。

他不想享受这个虚伪的但是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他不能无视并且默认。

托尔斯泰虽然年老,但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强劲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真诚。

罕见的真诚!

82岁的托尔斯泰决定离家出走,捍卫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想做一个万众景仰的大师,只愿逃离。

他不是乐意做一个上帝么?

他慈祥地抚摩着孩子们的头,送给他们礼物,而上帝怎么可能是一位圣诞老人的角色呢。

他必须牺牲。

托尔斯泰版权的归属问题,实际是他渴望牺牲的证据——他必须丢掉其他人不能丢掉的东西。

但是,托尔斯泰遇到了问题,正如他的每句话都会被记录下来,他的行动也被放大和美化。

寻求安静和孤独的托尔斯泰不得不面对亚斯塔波沃车站外成群结队的记者和粉丝,他的逃避被解释为圣举,无疑这是一个尖锐的讽刺。

我们都相信这个光环,也忙于制造,却忘记了发光的人。

托翁的最后一站——他用尽力气纵身一跃,却不料腾空而起。

 10 ) 托尔斯泰的爱情诗

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么研究她,她始终还是个完全新的题目。

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碍。

爱上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因此,要方便的爱个女人又不受她妨碍,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爱是神奇的,它使得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最后一站》短评

What is LOVE? This is not the LOVE I need or want. But thi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LOVE in the world and history. Do you understand? I don't.

3分钟前
  • 大婊姐马胜美
  • 推荐

如果连爱一个单个的人都不能,还说什么爱全人类呢?索菲亚让托尔斯泰完整,即使他们在最后相互折磨,但对对方的爱却没有少一分。很难想象人如何能在那种连说话都要被人记录的环境下生活。片子有点闷,我是靠着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和普卢默爷爷撑下去的。

4分钟前
  • 吕莎
  • 还行

她的列夫切卡离开后,她坐在火车里,隔着玻璃,仔细的盯着外面哭泣的人看,可是却怎么也看不懂那些人们面容下的悲伤。

7分钟前
  • miootree
  • 推荐

这种浓浓的英伦风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看不下去

11分钟前
  • 艾守银
  • 较差

结尾应该再残忍点

15分钟前
  • 六比特
  • 还行

Helen Mirren和Christopher Plummer两个相爱无助的老孩子最后鼻子酸了

19分钟前
  • 疾走
  • 推荐

半天没看懂,人物关系好混乱。不是托尔斯泰的传记么,怎么就变成别人的爱情片了阿。看短评里有句话:伟人们都是被信徒给玩儿死的。

22分钟前
  • 艾茉李
  • 还行

爱情只是一场躲猫猫。但无论躲不躲起来,它一直都在的。海伦米勒的表演依旧让人如此着迷。

23分钟前
  • 泰尼
  • 推荐

其实这样题材的片子,拍的再烂也能让人感触万千。在老头老太的光环之下,小年轻的故事显得很鸡肋。其实,如果不是反复强调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这是一部讲俄罗斯的片子吗?这群英国人眼里没有斯拉夫人的那种粗野神经质啊

27分钟前
  • Joelle
  • 还行

爱到最后成了互相折磨,看得郁闷无比

31分钟前
  • 其安
  • 很差

爱奇艺只让我看到了一半

36分钟前
  • 半路
  • 较差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我们的人性和爱情,虽然不深入但生动!

39分钟前
  • 歌尔德萌
  • 推荐

传记片这种拍法我真的不懂欣赏,就算我老公在也无法坚持下去。

40分钟前
  • 莫妮卡树
  • 较差

6.5/10

43分钟前
  • avicii
  • 较差

Good script, great cast, but Helen Mirren totally blew me away as the firebrand, love, and often-times misunderstood Countess Tolstoya.

47分钟前
  • Kansai_SP
  • 推荐

他们在打太极吗?女人的歇斯底里都是男人逼的(狗头),海伦米伦演的索菲亚真的好可爱,I am the work of your life, you the work of mine. That's what love is.

52分钟前
  • 般若多目
  • 推荐

看不到主题。那些男人在托尔斯泰身边到底是好的角色还是坏的

56分钟前
  • phiphil
  • 较差

对列夫托尔斯泰毫无了解,《战争与和平》也不知道是本什么书,对于我这种非文化人仅凭电影本身实在难以维持蛋疼的状态直到结束,只好平摊了七八次勉强将这电影看完。最后我只能看到政治的虚伪与别有用心,即使他们认为这是伟大的事业,但在我看来对挚诚的民众的虚伪就是可耻的。托尔斯泰的妻子和瓦伦丁

1小时前
  • 秋末
  • 较差

女主角海伦·米勒的表演太精彩了,全片的色调都很有感觉,相比之下有些欠缺的是故事情节本身,无甚特点,有些俗套,和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似乎没什么关系

1小时前
  • 一笑
  • 还行

一个英雄死去的时候,不能死得干干净净,他的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媒体记者,环绕着一群莫名而来的作家、实践家,他的仆人,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女儿……环绕在他周边的人,也有自己的恋爱,有自己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托尔斯泰,即使在他的最后一站,也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死亡。年轻的作家瓦伦汀应聘成为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秘书和助手之后,和托尔斯泰的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之间的矛盾冲突,瓦伦汀在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流派,即把托尔斯泰当做一个伟大的凡人。而激进派的弟子切科夫则想要把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塑造成一桩英雄的、神圣、单纯而高贵的死亡方式,是跟自己家人和过往生活方式的决裂。总之,他想把托尔斯泰塑造为一个圣徒,帮助推进他晚年的事业。所以他拼命阻挠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关系的修复。实

1小时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