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风格化鲜明的影片。
在保证批判态度的同时,又能够游走在商业和主旋律之间,属于导演的上乘之作。
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与剪辑是新意,又有贯穿导演一直的视点和立场。
警察妻子仅有的几场戏在红,女人的情感与欲望的表达非常动人。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主旋律的影片,需要对警察的行为、个性特点歌功颂德。
但是,中国的警察形象,首先是公仆,其次才是抓捕罪犯的神探。
因而,警察形象太高大,就会显得社会太乱。
所以,影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会变得各位谨慎和小心翼翼。
也正是对这些细节和体量关系的处理,就能够恰当的表现出导演的态度、立场,和对社会的批判。
因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警察变成局长后,他是如何游走于社会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风尚之间,而悬而未决,也是警察终身遗憾的是,他没有真正破杀人案。
此处是导演最为华彩的地方,也是导演将其对社会的认识、剖析隐藏在对局长歌颂、赞扬的外衣下。
内蒙的景色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风景,而是一个过度开掘矿产,再也不现风吹草地见牛羊之地。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弘扬社会主旋律是必然。
然而,这主旋律弘扬的不是那么令人反胃。
影片通过郝万忠的日记拉开帷幕。
日记本来应该算是一件很私密的物件,却同时也是一个人很真实客观的表露。
导演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是通过旁人客观的视角加以补充,二是通过郝万忠的日记视角进行延伸。
两种视角交相辉映,使主人公的形象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王景春演的不错,很真实,有种很强烈的代入感,这样的代入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记忆。
问世间,这样的警察都去哪儿了?
坐下来不到一刻钟才反映过来,尼玛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主旋律片啊。
但导演身在江湖,显然清楚再用文革时代的红又专来宣传正能量是再滑稽不过且为同行嘲笑的事儿,所以我们看到了一部糅合了文艺片商业片诸多佐料的主旋律片儿,一面在电影界内部有抬起头的资本可以打着哈哈说“瞧瞧奴家这头上的花哨多得很呢”,一面对外又可以趾高气扬地抬了头一派正襟危坐模样道:“俺们这可是正能量”场内人本来不多,里面一点惊悚镜头是看得我怪胆颤的,不过这命案始终没结大概是故意为之。
虽是故意,却像又读了回废名的《桥》。
始终给你一个悬念在那吊着,直到影片结束还给你一个身段窈窕的背影一扭一扭。
不过由此也可看出这部片子的确是……用心良苦啊。
记得以前看一个段子,丈人想减肥,又听人说挨骂有此神效。
便借此考验未来的女婿,叫他每天狠狠地骂自己。
嗯……然后这小伙子便日日加足了马力:“您这样真的太不好了!
为这个家辛苦付出这么多还睡这么少,这么不爱惜自己巴拉巴拉”……听得这丈人是眉开眼笑。
这片儿便是类似了。
我们早已告别一个高大全的偶像年代,谁若是试图从现实生活中找出这么个人物来,观众也多是要嘲讽惺惺作态的。
如此,加上几个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小缺点便再妙不过了。
这么一个公安局长,他不是一开始就体现出局长的素质的,他脾气还很有些不好,时常不讲情面呢。
这样的形象无疑是符合官方传统的。
两袖清风,关怀农民,工作勤苦常常是几十天回不了家。
你得承认这就是正面宣传所需要的一切因素。
他除了性格上几乎可以视为可爱的一些缺点外完全就是个典范。
在这里你除了看这么一个好典范做榜样之外看不出任何东西。
这种纪录片式的风格无疑也决定了导演需要使用大量的电影技巧来掩盖其单薄的思想内涵。
蒙太奇的切换几乎用到喜感,尤其李东方那一环,两个时空的切换没有一点预兆……这玩得有点过分了吧。
还有慢镜头和特写的使用也是泛滥,从一开始文艺范无比的奔跑到最后司机强子的一声“忠哥”,我是忍住了没笑出声来,只好默默低头以手支颐掩饰我内心强烈的不平静。。
套盒式结构用得很明显,大盒套小盒,小盒又构成连环式进行下去。
我一开始看着那新华社记者只是听着始终不说话,还心想,这记者的角色安排得颇有匠心。
他作为一个沉默的旁观者穿梭于各个时空,一声不响地连串起各人不同的记忆(尽管这记忆虽然视角采用不同,但组成的人物特性几乎是一样的。
好比盲人摸象,在这片子里人人都清楚自己摸的是象,也努力或无意识地在营造“象”的形象。
这种心态完全可以有个人体验做注脚,譬如我有时会猜测某人希望我的回答是这样,所以我做出这样的回答以满足他。
)如此,这记者便获得时空之外的游离身份。
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旁观者形象,他们本身并不参与电影情节里或华丽或缠绵的情节制作,他们本身不构成情节,然而这样平行的身份又使得他们不会采用上帝一般居高临下的视角。
一定程度上他们和观众在一个平面,又和电影人物在一个平面。
如此,又不自觉地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
其实拿这部片分析蒙太奇是再好不过了。
平行、交叉、颠倒,一场华丽丽的蒙太奇艺术展都看到我眩晕。
最后再提下王景春的形象。
还是很有《一一》里的吴念真给我的感觉的,当然同是就个人形象而言。
外表看起来老实得几乎像个农民,你难以将他们和一个局长或是公司管理的身份扯上。
但就是这样隐隐存在的错位之感在接下来的观影里,会给你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警察日记》根据真人事迹创作的电影,又有当地公安部门配合拍摄,如何不只拍成一部人物宣传片,而是一部有质量有内容的电影,宁瀛展现了对此类题材较好的驾驭能力,电影即有警察探案类型的可视性,又描写了传奇警察的入世哲学和人性温度,人物不拔高,有血有肉,细节丰富,有正气,有批判,不过火,方寸感好。
人不在江湖,却有他的传说。
一个屡破命案、打黑除恶的公安局长英年早逝,关于他的为人和他传奇故事,电影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倾听了他的领导、同事、司机、妻子、哥哥,乃至当地企业主的讲述,多层次多角度还原了一个基层公安局长的鲜活形象。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刑警出身他在破案中勇当先锋,是百姓喜欢、信赖的好警察;经常不着家、不管孩子,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在哥哥眼里是个“杀熟”的公安局长;在当地企业家眼里是个不收钱又有血性的汉子……电影通过一个面目冷淡、说话阴阳怪气的记者,不断的走访和追问,通过多个人讲述,逐渐让郝万忠的形象生动起来,特别是跟那个来挑刺儿的记者一对比,凸显给老百姓办事的警察最可爱。
每天中午电视上播《法制进行时》收视都会有所上升,因为观众看爱警法纪实故事。
《警察日记》的主人公郝万忠是刑警出身,侦办案件是常事,电影中有灭门案、鞋店谋杀案和黑恶势力罢运案。
有时候案件侦破完全是靠功夫花费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鞋店谋杀案就是这样侦破的,熬时间到过年时候把犯罪嫌疑人在老家抓捕。
上面说电影分寸感好,从侦破黑恶势力罢运案表现出来,尽管郝万忠所在的警局一直想把控制煤炭运输的黑帮团伙打掉,但上级并不让动,这有意思吧?
最后是区里领导支持郝万忠才得以出手,作为观众看到当场抓捕黑恶势力的嚣张的打手时,压抑的心情瞬间畅快,电影弘扬正气,批判体制,但只能点到为止,因为让电影顺利拍摄上映,有不能触碰的底线。
如果是一部纯警匪类型片,灭门案恐怕不会出现电影中,因为一直没能告破,这个案件成为郝万忠的一个梦魇,并且贯穿影片始终,在一部英雄传记电影里,表现的是一个有追求的警察职业的压力随时存在。
我们的英雄,做事不符合常情,却总是能打动人,有时候一个人做的只是职业标准,却因为环境的恶劣,显得尤为珍贵。
郝万忠当局长不让家人走后门,姑父酒驾,媳妇让他打个电话,他把媳妇骂一顿。
鄂尔多斯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郝万忠所在的地方,开矿让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他严禁公安局找地方企业拉赞助要好处。
企业主送现金他不要,藏在沙发里,被他发现退回并训斥企业主。
但需要帮扶困难户时,他想到自己当企业家的哥哥,杀熟要赞助,更值得玩味的是,农民修路缺20万,他跑去找企业家要赞助,喝了10杯酒,把修路款拉来。
这些情节都是让人回味的。
看完电影你会觉得,饰演郝万忠的王景春的表演并不突出,他做的是融入,让表演和其他演员、乃至电影的风格协调、统一,这或许王景春拿了东京电影节的影帝的原因。
看完后觉得,的确有不少新意,起码这个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让人亲近信服,但总体来看还是偏完美了,从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长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点,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点很有趣,另外隐隐透着点舍小家不止为大家,也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说野心)的感觉,但这两方面都展现的不够,总体上就还是偏主旋律了。
导演本人死不承认,但是拍出来观众就是有这个印象,没能用镜头说服人就是导演的失败。
有人贴了个南方周末的文章,写的不错。
文中提到的家庭聚会,煤矿炸手,妻子愤恨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拍出来,片子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温吞样子,能让观众不止深入了解郝局长,更深入了解中国警察这一群体。
但是没拍,因为成本,因为题材,因为时长,因为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都有可能,但以结果论,事实上就是没拍,那事实上本片就差了一口气。
文章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67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让王景春和咏梅同时夺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影后,才知道原来王景春已经凭借此片拿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所以这成为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理由。
尽管是主旋律的片子,拍摄的方式却让我大大吃惊。
比如写实的镜头,不是娄烨纪录片式的那种粗粝,相反有着诗意的细腻。
那种交叉、重叠,带着惊悚,充满悬念。
还有人物,缺少了伟光正,有着太多普通人的特性和光辉。
诚如男主的妻子说的:别人都说他是神探,其实花了他那样的功夫,人人都是神探。
即便是人人称赞的神探,他心里也有隐痛,有忘不掉的案子——他从警以来的第一起案子,也是至今未破的一起案子。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脑海中仍然是当年的现场画面。
我特别喜欢别人影评里面的一段话:主旋律人物的称职不再是由鞠躬尽瘁去表现了,而变成了忘不掉,只要没解决都是不能忘的,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过失和遗憾也恰恰是主旋律人物以往所缺失的。
(文/小义大道)警察是一个永远能赋予无数标签的群体,对于这类人物群体要用一部长电影去刻画、塑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处理不当就容易枯燥无味,或是单一说教、或是太过主旋律,但在宁瀛的电影世界里,这似乎不那么难且是件极富创造性的事,看过《民警故事》的人就能明白。
宁瀛导演是位尖锐的先锋女导演,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擅于写实、敢于披露的风格,包括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以及《希望之旅》等都是将视觉聚焦在现实面前进行细腻表现的。
《警察日记》延续了她极为强烈的纪实与尖锐,并且在现实主义的框架里,她将故事结构、剪接技巧、摄影技术进行了一切可以改变的尝试,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既真实又不单一还特艺术化。
可以说,宁瀛导演给纪实电影开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表现手法,以后写实题材的片子终于可以不那么单薄了。
影片故事是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生前先进事迹为背景,讲述郝万忠兢业忠守、不贪不腐、一心为人民做事的好警察事迹。
主视觉设置在上纪委派来的记者身上,从警察局给记者提供的郝万忠14年68本工作日记内容展开,同时通过领导、同事、亲人以及人民群众等人的回忆进行多条副线填补丰富。
在这场回忆录中,宁瀛再次展现了她独特新颖的剪辑风格,在倒叙的整体故事表现手法下,全篇用现实镜头与事件回放的不断转切闪回,重重叠叠的讲述让故事情节格外激烈更具可看性、又给人物更加丰满多面的体现,观者更能在残酷现实的事件镜头中感受一位平凡人物的伟大举动,看到这些郝万忠在事业忠守与家庭取舍的回忆画面,只会由衷的感叹、不由的感动!
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满地都是钱的环境里,郝万忠的执着与干净太让人敬佩。
宁瀛通过对这个地方复杂的刑事案件和人们多样的生存状态,反衬着郝万忠的简单和执着;几处锋利的家庭矛盾画面和写字台、睡床上忘我的工作状态画面的切入,把这个将所有时间和整个生命都投入到查案办事的警察刻画得无比伟岸。
对这个英雄人物的所有刻画,都是在最最平凡的镜头和最最真实的事件中进行,从饰演郝万忠的王景春其憨厚老实的外形开始,到无多话语举止,每个案件亲自追查办理,无论天寒地冻不怕苦不怕死的坚持,直到生命逝去的最后一刻都在体能测试的跑道上……如此强烈的表现力让主框架叙事及交叉的节奏显得分量感尤为沉重,朴实人物映射出来的深刻思考让一切都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从故事编排到人物刻画以及镜头剪接和摄影技巧的处理上,《警察日记》都体现出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唯美性。
同样是表现真人真事的写实题材,不晃动的“写实派”镜头运用以及那些“浪漫派”的特写镜头,让电影既真实又富有美感。
这是一部难得的纪实片与剧情片完美结合的片子,深刻的主题下有着美丽的情感!
去年的3月份,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正好《白日焰火》也在上映,当时是两部片连在一起看的,当我再次去影院的时候《白日焰火》还在,这部《警察日记》已经下档了,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没有传说中的桂纶镁,导演宁瀛的名字也没有刁亦男霸气。
两部片子同期上也是有趣,因为拍的都是探员警察的故事,只不过一个在路边喝酒还闹事,一个却无比纯良正派。
内地拍的警察故事一直都乖乖的,因为神探们一直都没办法妖魔化,没办法像刘青云一样识人魂魄,也不会像柯南一样一眼就看穿,往往他们需要望穿秋水,就像《神探亨特张》。
这部影片,明眼人一看这阵容就晓得了,主旋律。
主旋律这种类型确实也是我国特有的,即使周总理在四个日夜里用的跟都敏俊XI一样的台灯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王景春扮演的警察郝万忠是主旋律的,导演的手法却不是那么主旋律,所以这是一部看起来散乱却有着先锋尝试的主旋律影片。
主旋律电影必然神话英雄人物,这是让人最不喜欢的,就好比看内地的特种兵电视剧,总觉得都不是真的,制片方又在骗人。
这部片的导演避开了这种惯用手法,好像在做一次加法,通过他人视角去补充这个人,让人看到了主人公的形象从量变一直到了质变。
所以这是一场加法电影。
影片的片头部分是纸张,翻页,然后一行行的字,最后出现了键盘,然后才是片名《警察日记》。
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就把这部片的主要内容给说完了,这就是一个收集资料码字的过程。
当然这要码的字就像电影里的写手的台词一样“这郝万忠,经不经得起网络”所以这部公式电影就给你来证明。
影片看到一半我就想起了《公民凯恩》,同事,老婆孩子,仇人全都出来了,上演着一次次的小插曲,去填充人物,摹仿《公民凯恩》的方式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我认为对于这个题材而言是合适的。
通过撰写书本的写手视角去走近日记,去走近他的亲人,这样的代入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记忆、第一个人物的出场,它负责了郝万忠的青年时期,28岁,刚当刑警,第一次来到刑警办公室,紧张的喊错人,在办公室和花圃之间的门槛挎着,一边的它是阳光明媚,一边的他是阴影里的人,当上司跟他说再给你两天考虑,他毅然的站进了阴影的一面里,去迎接自己的刑警生涯,这是在我看来很特殊的一点,因为英雄人物不应该做人生一大重要决定的时候是阳光普照的吗?这是一大突破。
这样的突破之处还有很多,让你觉得这个警察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认识的主旋律人物,郝万忠人生的第一场案件是个迷案,至今未解,影片的恐怖元素做的不错,回声效果很好,以至于我现在码字都还有点不舒服,但是不舒服也要写完。
回到这个129案件,主旋律人物的称职不再是由鞠躬尽瘁去表现了,而变成了忘不掉,只要没解决都是不能忘的,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过失和遗憾也恰恰是主旋律人物以往所缺失的。
再来说说这部片的摄影吧,其实我不大懂摄影这东西,但是我懂得大特写是什么?
影片中好多的大特写,比如开头部分那个码字的写手在办公室里与其余两人对谈,那个头大的景深再一大,直接有着3D效果,我不知道摄像这么取景导演是去上厕所了吗?
还有就是一些嘴的特写我也暂时表示无法理解它的存在,也许是用来叫醒观众的。
这部电影还有一大特点是在于其的转场方式,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的转场,导演都用尽了办法,有刚开头部分的追悼会然后变到屏幕上,还有就是通过日记本的字迹转场,通过监视器转场等等等等,最特别的一个地方是聊到了不良记者段落的时候居然用了一种与《黄金时代》一样的间离效果,是的,这种间离不是《阮玲玉》式的,警察叔叔身子一转直接就穿越了,与两个时空的人同时说话。
影片本身的音乐并不多,基本上是规律可循的,在爱情部分用的音乐是一个,让人直接把对这段音乐的感觉和妻子对等,129回忆时候的音效音乐也是固定。
这是一篇我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的东西,等我有空再接着写吧,我好像写完了,或者说,这部片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写完了,我困了。
看片前,我只知道《警察日记》曾让王景春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桂冠,却没想到《民警故事》的导演宁瀛时隔十八年后再拍警察题材,却带来一部冷峻细致的犯罪佳作。
本片将一段荡气回肠的追凶长旅,融入英年早逝的英雄事迹里,各种华丽摄影与蒙太奇剪辑,都吸取了好莱坞商业化手法。
当男主角被迫陪土豪喝酒,当他打击黑势力敲诈勒索,当他查到二百元引发的血案,揭露了内地边缘地区的病疮。
而那起蒙古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更犹如《杀人回忆》般隐藏了悲剧宿命。
《警察日记》原型取材于一名公安局长写的64本日记,郝万忠刚当一名小刑警时,恰逢一桩惊天血案诞生,不想成为鄂尔多斯警局局长,十三年悬而未决血案,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结。
宁瀛导演选择以记者视角,各种忆中忆的写实手法,让郝万忠的英雄形象屹立得客观。
例如师父、同事、兄弟、爱妻等人的访问,一点一滴呈现局长的辛酸劳累。
再如鄂尔多斯市环境恶化得无以复加之时,大家望着郝万忠年三十弃家办案,老婆孩子一片怨言,这也是他的一种痛苦。
而郝万忠在疲劳架势撞车后,还带着手下远赴万里追凶,那种人物执拗办案信念,让你深有感触。
开场,孙亮扮演记者不相信准格尔旗还有清官,惧怕“不良报道”会导致网友的“人肉搜索”,提早为影片铺垫一个悬念——郝万忠究竟是怎样的人?
接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瞬间追忆郝万忠生平点滴,强大的信息量,让你不但觉得他是一名英雄,还是一根筋的工作狂。
兢兢业业、敬忠职守、为民情愿、不贪污、不腐败.....这些标签或许是每个有警察梦的青年人追求,但谁又能做到呢?
片中,郝万忠当刑警时擦着子弹英勇救人,回到家立即抱着妻子开啃,这种历经劫难后的心态很真切;他当上局长后,提倡拒绝贿赂,发通知不去拉赞助,但烈士家属有需求时,自己还得跑到兄弟那里要钱,甚至被迫同土豪喝白酒要公路修建费,透出人物的各种无奈。
除了各种琐碎民事纠纷案件,还有男主角各种一根筋执拗事迹,《警察日记》随着剧情发展,不可避免搬出两起惊天血案。
十三年前的灭门血案,本来以为同鞋店杀人案,都是一个凶手。
但我没想到编导展现的是郝万忠办案专业性,他居然为了破案,加班翻阅了几百遍监控录像,用了52天才查到蛛丝马迹,这种破案严谨追求,当真非常人能想像。
而无数碎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不停闪回到十三年前血案现场,都营造出一种神秘惊悚感。
当我们都想知道他如何破那起十三年前的血案时,不想结尾飞雪轻飘到王景春的脸上,他司机闻讯冲出旅店,拍出一种辛酸的悲剧宿命..... 如今,很多影视剧都喜欢拔高英雄人物,令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但他们刻意去做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善事,他们满嘴瞎吼着“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豪言壮语,最终变成了四不像的假劳模。
害得有良心的基层警察存在时,反而让觉得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宁瀛导演终于吸取了《A面B面》《功夫侠》教训,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民警故事》路线上,让《警察日记》中郝局长成为有血有肉的英雄,身上还带有一种人性化痛苦。
据说我们内地市场总票房都快超越好莱坞了,却总是《私人定制》《大闹天宫》《大话天仙》这些商业大忽悠,而很多影视工作者被审查束缚,没法像香港人一样去拍《寒战》《风暴》《无间道》那种警匪犯罪精品,而《全民目击》《警察日记》这种佳作的诞生,或许是一种突围的出路。
只能通过日记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个故事的时间轴,有一些场景的剪切非常独到,回忆和现实的穿插。
但是整个故事没有特别的亮点,基调很低,非常的接地气,而且工作、身体和家庭的矛盾也表露出来,可是不能相信好人会早死,这样的结局总是令好人担心,死的那么早,虽然做了轰轰烈烈的事情,其实活得更长也许会看到和实践更多的内容,这样的生命不是应该更有意义吗?
宁瀛。妻子对他的评价,没有担负家庭责任,但总体还是在褒扬他,不顾小家为大家,哥哥说他不近人情,其实也是说明他秉公执法。拜访中的,千人一面。影像与话语的两重意义。
没字幕,看不了
螺丝壳里做道场。题材无感,但完成得不错,镜头语言玩得花,有几处转场朴实无华却很惊艳。王景春也到位了。
前面都还凑合 局长倒下后想起的斯拉夫舞曲一下子泄了……我们的确没有太多优秀的器乐作品 到这不足以成为拍电影乱用音乐的理由
叙事拍摄风格我有点不明白
电影内部风格不太一致啊
公民凯恩的中国主旋律版。宁瀛水准回归,树碑立传的主旋律拍成这样相当难得。开场三个套嵌的空间,无数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升格逆光,把一个犯罪纪实片拍成了文艺片。只是整体上电影的各个事件的片段都是“点到即止”,如果能找一两个案子详细描写就好了。最大缺点就是没有字幕,看着挺累的
为了正能量,用了大量的慢镜头,有失真实。剪辑也有些乱。
主旋律片子中较为接地气的一部,但有些地方还是难以免俗!
宁瀛导演的片子,极少失手。视听语言新颖,比如几个转场都很巧妙。电影是仿采访纪录的形式,多个采访对象讲述主人公各个生活片段,我想了解这个人物原型了。
王景春真是银幕警察专业户了,三体大史就还是您老受累来吧,刘皇叔直接晋级罗辑好了
这样的警察在基层一线比比皆是!都比这位局长平凡而伟大!网友们对这个群体太不了解了……
好警察都在故事里,现实中我是没见过。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但为什么东京电影给了提名其实值得反思,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故事是他们了解感知的中国,反倒是在我们这儿是主旋律。说实话挺悲凉的。
这风格真难得。
为这样的片子喝彩,为这样的英雄致敬~
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传记片 北京三部曲 找乐 民警故事 夏日暖洋洋的导演 现实中的郝万忠或许是个好警察 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出来英雄的高大感 对下属咆哮 破格提拔自己人 叙事剪辑镜头零散 基层民警至刑警队长至公安局局长到死 采访破案穿插散乱 没有连贯性 顾此失彼 台词行为总是慢半拍
有别于一般的主旋律电影,更像是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电影手法娴熟,艺术加工精彩,拍出了浪漫主义色彩。
向英雄致敬。但从电影角度来说,人物刻画没有脱离脸谱化,借助一个记者的回访,这种方式也不新奇。反而想到另外一部片子《天狗》。
摄影能看出来的很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