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更体会到为什么伍迪艾伦被人们称作“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带着一丝黑色幽默和认可式嘲讽的标签,《咖啡公社》依旧带着那种哲学话痨+文学式的浪漫,制作精良配乐和怀旧感的画面,与之前他讲述每个故事一样,总是令人陷入无法久久平复的思绪,失神在远处的天际间;从《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到《咖啡公社》,伍迪艾伦唤醒了人们对爱情、婚姻、幸福是什么的质疑和思索…一个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却又迷失在内心深处的思考。
《咖啡公社》中,同在之前的影片中已多次表露出的看似对“伦理”的批判——为什么如此的荒诞和矛盾,却又有如此真实的质感?
首先我绝不认为伍迪艾伦是一个单纯以讽刺、挖苦社会准则,调侃、刺激观众为乐的怪老头。
他塑造的角色,从《安妮霍尔》到《午夜巴塞罗那》的胡安、维姬、克里斯媞娜、玛琳娜,从《午夜巴黎》吉尔、海明威到《咖啡公社》的瓦尼、菲尔、鲍比;解读这许多角色与情节的“然性、矛盾、荒诞”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真实的映射着每一个在欲望与现实中矛盾和迷茫的我们,追求自由、理想、爱情、性、安全感和被认同感,同时又渴望新的刺激、新的体验和个性的独立,却又似乎永远无法摆脱伴随而来的孤独、恐惧的折磨。
—————————————思维热身结束 进入正题——————————————《咖啡公社》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对台词剧情前后字句斟酌,生怕以目前的认知无法领悟这个老头的思想,总体上我的理解《咖啡公社》与前几作相比,还是“戏剧化伪装”很少的,故事本身比较好懂的一部讽伦理剧,伍迪艾伦为我们虚构了一种极端的真实——爱和婚姻没有(也不必有)必然联系,剧中一切矛盾和荒诞都围绕此铺开。
剧中鲍比和瓦尼的前后变化,和最后看似荒诞却绝非偶然的戏剧化再结合、再选择分离,尝试解读它们,就必须先解读故事本身——“荒诞”但却是必然的。
瓦尼与鲍比的恋情是真实的,瓦尼与舅舅菲尔的恋情更是真实的,(这都看不出来的我质疑你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伍迪艾伦不会无聊到把人性思考转变成贱民茶余饭后的桃色段子)而瓦尼在婚姻的选择是菲尔,而不是鲍比,只能说在婚姻对象的问题上,瓦尼有自己的标准;而对菲尔和鲍比更爱谁,剧中并无太多信息表露,只表露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所以在爱情的选择上她其实无力做选择(或许根本不需要选择?
),这种人性和伦理的矛盾同样存在于菲尔与原配凯伦的离婚挣扎中,而鲍比貌似从头至尾并没有显露出多余的这种在矛盾上的“挣扎”(这样的设定让我感到了导演淡淡的“恶意”)。
要解读剧中这种矛盾和必然,我们需要对爱情和婚姻的性质延伸和思考——在当下普及的包装在家庭责任、夫妻身份、伦理约束、利益束缚下的契约式爱情模版中,我们也许已经淡忘、已经没有标准去分辨“真爱”了。
纯粹爱情首先绝不是同某个人、某个对象的关系,而是自发的倾向和自我的意志的行为——一种从自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体验对方生命本质的倾向和渴望、到交付自己的秘密、理想、身体的决定或判断(这里暂不讨论性成分),没有渴望哪里来的魂牵梦绕,不是决定又谈何不离不弃。
虽然爱情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和行为,但它仍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只因现实世界对它的映射太多了;而婚姻—— 一种基于社会伦理,法制基础,契约精神上建立的仪式,它本身就是文明世界的产物:一夫一妻制度,夫妻名分,财产共有,都很能证明,至于说它是仪式,是因为它对我们本身的影响,除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什么都没有。
(赋予它再神圣的光环也无法填平彼此间原本的沟壑,只能暂时压制彼此的骚动和隔阂,于是极具讽刺的是当代青年穷其青春,全家人一所悬命也要的完成的终身大事:是婚姻本身,而不是爱情本身~都在尝试绕过真正应该面对的本真,去追求一个盛大的仪式感、一个雾里看花的幻象、一个幸福未来的希望)扯远了~那么带着“婚姻”和“爱情”的性质再延伸一个真实问题,请问多少人可以做到在对方离开自己后(甚至成了别人的老公,成了别人孩子的妈妈后)依然去爱,而不要求有爱的回应?
(这里绝不是鼓吹爱情要具备“牺牲奉献精神”这种恶心的东西,只是有必要强调下爱的单向性)我们确实因为一些问题无法走向婚姻——无法在现实体制中找到保障,但我们曾经彼此交付的生命、经历、共同见证的成长的体验和真挚,并不会就此消失或者变得虚假,甚至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
爱情的美好就在于我们一起体验生活(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见证/完成彼此(自我世界)的成长,进而与TA(TA们)、TA的世界的结合、统一。
(————消化下这句话,并尝试克服一下下对性爱的独占欲,用心读下面的话————)这样的结合、同一的爱情体验是最真实的,更无需考验的,不会因为你成了别人的妻子,在别人的床上呻吟,有了别人的孩子而消失,它只会因为你收回了你的秘密、你的托付,切断了联系才让这一切成为过去——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距离我最近的灵魂;在残酷的冰冷世界,还有属于我的温存;我与这个世界,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此乃真爱,完全和婚姻,道德无半点因果的真实的爱。
到这如果还有人认为瓦尼选择和菲尔结婚,就代表不爱鲍比,我为阁下的智商感动之余也惊讶于阁下与世俗伦理的融合之深,咱可以洗洗睡了那么瓦尼与鲍比在重逢后的出轨行为也得以解释,他们挣扎后还是选择了面对了自己(的真实)、面对曾经的真挚,我认为这种出发点的再次结合,并不意味对彼此家庭的不忠,忠诚是不是一定要专一我不想讨论,但忠诚应有忠于自己的真实内在,才能有对爱情负责的态度;鲍比无疑是负责和忠诚的,虽然还有看似心虚的送妻子花和对妻子做梦的回答没有直接承认出轨“Well,dreams are dreams.Hmm?”,但这就是他个人选择的权力或隐私的空间了,坦白与隐瞒已经没有区别了,他就是爱着两个女人;此后的“真爱”又被伍迪艾伦戏剧化的包装在了“荒诞的出轨”中——折服老头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在剧情的发展上,再次领会到伍迪那种对世俗伦理的“尊重”、对麻瓜们的逆鳞“温柔的抚摸”。
最后的镜头里,在新年来临之际,虽然两人选择在现实中分开——为了尊重彼此的另一份爱,为了尊重彼此选择的家庭,为了尊重这伦理道德,但他们的爱情仍是自由的,在钟声中又再次结合。
末了,于是问题来了,最后我们会发现伍迪艾伦好像给我们制造了一个事实,鲍比,瓦尼,菲尔,都爱着两个人——荒诞只存在于伦理的角度中,而真实角度的爱情,从没有矛盾,爱谁、爱几个在原则上不起作用。
我想,伍迪艾伦的讥讽并不是否认伦理的意义,伦理的存在意义是保证了体制下每个人都有他应得的幸福(下限),但它绝不应成为你追求真实自我幸福(上限)的障碍——不该因为被包罗、被保护在这社会伦理中,因惧怕而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即: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坚城。
进行一些必要的相关延伸问题的探讨,好让我们更好的解读、更加接近伍迪艾伦希所表达的思想。
在人类本能需求中,必定存在(通过某种方式)迫切的渴望同这个世界(他人)结合,来克服一切恐惧的根源——孤独;孤独感能让人感到被自己世界淹没,无法把握一切,只能听之任之,直到彻底感觉不到“我”生命的存在;正像人会感觉与众不同、群体疏远、与世隔绝是多么不安和风险;只有了解人是多么惧怕孤独,惧怕与这个世界断了联系,才能体会到,“爱”是人的唯一生存的方式,人没有了爱就无法生存,而伍迪艾伦作品在爱与人性题材上的专注,让我体会到这个老头对世界的善意和他独特的人文关怀,伍迪艾伦用戏剧化的表现,包装了一种种极端的“真实”,“温柔”的撕开了遮蔽在世俗礼教和社会规范掩护下的真实人性,当我们赤裸裸的正视自己的需求时,原来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肮脏…———————————————————————————————《咖啡公社》中,还有一些对形式主义、宗教、上流社会的讽刺,也是伍迪的一贯风格了,就不讨论太多,这里我解读一些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爱的)典型:大哥本・多夫曼的爱,高票人气的角色,一个高能量的“给予型的爱”的典型,他体贴家人,捍卫自己的幸福,对自己的世界(家人是他的世界的一部分)和自己的认知负责到底的忠实,并在“给予”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爱和力量,这是他人性中最重要的组成,这与他本性中被放大的残暴和血腥、一桩桩喋血犯罪无关,他的爱比我们现实中大多数人都真实且可靠——并不是因为他一言不合就开枪、能动手绝不动嘴的粗暴作风和在道德角度上他“人性”的沦丧,而是他的爱、他的行为、他的世界和现实本身的高度的共生、结合、同一,让他的爱坚实有力;能被这样“高等级”的爱所关怀,难怪能被这份爱的厚厚的魅力吸引。
只可惜他触犯了社会构架的底线:法律至高无上。
末了,向司法致敬,向大哥致敬,愿来生他不再被暴力毒害。
父母的爱,鲍比的父母与现实世界中大多数婚姻一样,携手白头、朴实无华的亲情:没有荒唐、没有动荡、没有激情,同时又积累了岁月的唠叨、挖苦、遗憾,来对潜意识中彼此遗失在青春的激情、骚动、机会的抗议,一种对命运、对体质的抗议;当然,这也是一种幸福。
只是这种爱情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共生有机体”的个体,可以说高度结合,但它却又无法同现实世界产生更多结合,所以让人难免感觉单薄和不起眼。
不能因为爱一个人进而爱上她的世界,在爱情结合的过程中体验自己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进而爱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有一点点遗憾吧。
父母身上还隐藏着对宗教的一些思考,不讨论了姐姐姐夫的爱,来自于他们的思想、信仰、共识上的契合,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爱情模式,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被认可感、安全感。
姐夫说的话很富于哲理,但还是只能保持在思想层面,无法让思想和现实世界产生更多结合,从“对邻居无赖束手无策”“邻居因为姐姐一句话遭杀害”在姐姐、姐夫身上体现的矛盾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爱,或者说他们精神世界的“富足”依旧无法处理她们的思想在现实上的矛盾。
请先消化一句话:“矛盾”这个东西只存在于认知中,现实本身发生的只能是答案——矛盾、痛苦所反映的是我们的内心,而不是现实因素。
姐姐姐夫的爱的问题在于,人有没有能力将爱在现实中所体现出的矛盾消化或推动,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需要一种对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赖,并以此尝试触摸现实恐惧的勇气,否则,人会害怕去爱,害怕“牺牲”自己。
最后说一句:思想的完全体一定是现实。
伍迪艾伦的艺术情感——人需要爱,又难以忍受孤独恐惧的折磨,在与世界(他人)结合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为了摆脱恐惧 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只能采取同“一组人/一群人”同一化,代价是选择过度和失去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习惯、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以同这一组人(这个世界)达到结合,我就可以得救,不必经再受孤独和恐惧…但讽刺的是生来就包罗在体制和现实的模板中,被“围困”的每个人,如何才能不忘记我们人人都是只有一次存在机会,只能存在一次,并渴望触摸和体验这个世界呢——伍迪艾伦正是把这种人性本身的矛盾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和多角度的展现:将情与理的矛盾升级、将真实真相戏剧化、把必然用偶然伪装,质疑、摩擦、刺激着埋藏每个人在心底、深浅不一的火种,直至达到燃点:“只是一部电影啊,只是一部文艺作品啊。
”按耐不住这场“伦理遭遇”的我们若有所思,却心底又明明感觉到骚动:好像不只是一部文艺作品这么简单。
恭喜你,你如果有这个感觉,那么你已经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题外话,伍迪艾伦的影片总体上,不适合还没有对“自我”与“世界”产生意识或思考的人,可惜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的必要,从满屏幕飞过的对影片情节的大肆批判和吐槽人物狗男女,三观不正什么不相干的都能扯进来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卫道者和假幸福们捍卫自己的幸福的手段却是充沛的口水,我只能说:滚你妈的智障——原谅我,深思熟虑后,还是只能选择这个言简意赅、人人能听得懂的词语。
现实本身就是最真实的答案,如果能愿意剖析现实,直面人性需求本身去思考爱与婚姻,思考社会伦理的形成,就不会停留“人渣、三观渣、狗男女”这些伪道德标签上。
不过不由得让我感觉“自我幸福”在当代社会,多么容易被人们轻视,容易被眼前的幻象所满足——体面的婚礼,稳定的工作,光鲜的学历,或更具幻象的:“爱一辈子”的承诺,万众瞩目的荣耀,坚如磐石的处事信条...探索自我(幸福)的先决条件在于能否接受与自己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观,任何单线的对“价值”和“幸福”的圈定,只能暴露无知和脆弱,具有包容力的价值观是智慧的土壤和内心强大的开端——愿意理解异于(甚至悖于)自己认知的世界和价值;从这里出发,才能证明你是带着哲学化的思考去探寻现象本质,才有能力,在如此众多角度对“幸福/自我/世界”的阐释中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
向每一个人生致敬,我们只能存在这个世界一次,用心活着——狮子歌歌
红唇美女,黄金眼泪81岁的伍迪·艾伦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46部长片作品《咖啡公社》,耗资近3000万美元,是其导演生涯之最。
一直被称作伍迪·艾伦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男主角鲍比,一个前往好莱坞改变人生的犹太年轻人,却因为爱情的失败独自逃回纽约。
初入好莱坞的乡村青年鲍比昨天,朱莉和皮特离婚的消息突然传出,路人都吓了一跳,爱情是好莱坞最昂贵的易耗品。
在《咖啡公社》中,鲍比结识了一对夫妻,史蒂夫和拉德,他们成为朋友并彼此帮助。
新年之夜,鲍比说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的夫妻,有什么秘诀?
此时鲍比自己的婚姻已变得不幸福伍迪·艾伦从不贩卖廉价鸡汤,他镜头里的人物回答: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喜欢一样的电影,我们都喜欢小孩,别人的小孩。
能够幸福的爱情或者婚姻,大概就是这样:你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又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
爱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很难,爱自己很容易,最完美的情人可能就是“另一个自己”。
鲍比爱谁呢?
他闯进纸醉金迷的好莱坞,为了排解孤独打电话招妓,结果裤子都脱了,却拿钱把人赶走了。
一贯的伍迪式讽刺和幽默,当然也有“幸福规则”的制约。
走错房门又迟到的女孩子,简直就是“女版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浮夸、事业无门转做妓女,还是初次接客。
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腐朽、事业无门、苦恼之余打算招妓,还是初次操作。
一般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女性角色,由于尚未沦落风尘,百分百会被男主营救,甚至有希望晋升女主,展开一场缠绵爱情。
但不幸的是,镜子对面站的也是一个loser。
年轻的鲍比还有一点斗志,绝不会与“低配版的自己”相认。
当他把女孩送出门,镜头里出现了一条走廊,他穿过这条通往成功的小路,在叔叔的安排下,遇到了女秘书瓦妮,并且一见钟情。
瓦妮并不贪慕财富,却有自己的抱负,这也是鲍比的心境。
他离开父母的珠宝维修店来到好莱坞,是为了掌握自己的生活。
两个年轻人在他乡,成为彼此“并肩作战的自己”,虽然一个出于爱情,一个出于友情,却无比契合。
热恋中的瓦妮和鲍比在海边结合,岩石将他们框在一个世界但当面临抉择时,瓦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菲尔。
因为这个中年男人依旧保持活力和斗志,而鲍比却请求瓦妮跟他回纽约,住在诗人和画家的村子里。
这个请求一半是因为鲍比自己厌恶了好莱坞名利场,另一半是因为他觉得瓦妮也是如此。
但鲍比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他对于瓦妮来说正是“低配版的自己”,瓦妮成了那个脱了裤子却赶人走的窘迫嫖客。
于是,鲍比失恋了,独自回到纽约。
在“热带雨林”,鲍比遇到了后来的妻子,维罗妮卡。
他们非常相似,都遭到了背叛,而抛弃他们的正是自己的所爱,和自己信赖的人。
维罗妮卡热情、快乐,在和鲍比听爵士乐时,她谈到和音乐家男友一起吸大麻,完全是天真的女孩。
而维罗妮卡又和瓦妮的名字发音相似。
她是现在的我(被抛弃),她是原来的我(天真、快乐),她是另一个我(维罗妮卡=瓦妮),她是“可怜的自己”。
第一次见面,满脑袋发胶的鲍比就把维罗妮卡拐上了床。
她像我,但她更是她自己一年半后,鲍比和瓦妮在“热带雨林”重逢,瓦妮像报菜名一样谈论着好莱坞的明星和廉价趣事。
但巧的是,鲍比也变成了不得不逢场作戏,谈笑风生的老油条。
鲍比指责瓦妮:“如果你谈论那些廉价生活时没有感到难过,那就很可笑了。
”瓦妮当然感到难过,她所嫁的男人,她所处的阶层迫使她成为一个只谈论明星、金钱、房子、游艇的贵妇人。
她尚未拥有这些生活时,以为选择的是“高配版的自己”,但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知道那是她“最讨厌的自己”。
面对鲍比的瓦妮几乎落泪,这也是克里斯汀全片表现最精彩的段落鲍比指责瓦妮时,同样感到难过,他抹好发膏、打好领带、擦好皮鞋,进入夜总会,招待那些政界名流、影界巨星、商界精英,永远带着笑容,永远恰到好处。
最初他连父母的争吵都不能忍受,现在却能夜夜在俱乐部耳闻目睹那些无穷无尽的秘密和谈笑。
鲍比也同样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再一次,他们的相同的心境和处境使彼此成为“感同身受的自己”,好像一个灵魂被分成两半,注入不同的身体。
而鲍比的妻子维罗妮卡已经不再热衷于社交和酒会,她由天真快乐的女孩变成了温婉而敏感的母亲。
菲尔叔叔则依旧在觥筹交错中追名逐利,没有丝毫厌恶感。
电影结尾,新年钟声响起,鲍比和瓦妮相隔整个美国大陆,他们的面庞隐隐地重叠在一起,正如未能灵魂相认的一体。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MovieBase,转载请寻求巴塞电影授权。
)
旁观者视角讲述故事,使观众始终能站在客观冷静的位置去观望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纷繁世界,伍迪艾伦通过这种方式带观众走马观花式地领略30年代的好莱坞风情,同时又聚焦于体现影片主题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审视过的你还是没法讨价还价” 这句话结合影片变与不变的主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时光流逝,人是会变的,但这个世界却没法改变。
苏格拉底: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是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法过的(不能轻易思考人生。
一思考起来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王尔德: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另外一种是得到。
异曲同工。
结尾精妙。
两个人的眼神颇给人震撼,看了一遍之后一直都记得。
KS演技看得我很尴尬。
出戏。
但结尾的眼神还是可以的,把怅然的感觉演出来了。
Blake Lively美得太惊艳了,让人想犯罪。
伍迪艾伦还是在探讨他的永久的命题。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你感觉没什么大道理。
你不能指望清晰地得到些什么,但是你又真的体会到了一些什么。
《咖啡公社》的结尾,女主选了有钱有实力虽然老了点儿的老板,站在浮华的影视圈儿的Party上,眼神茫茫然望着远方,想念着当初放弃的备胎年轻小伙子;而男主在自己蒸腾的事业里,同样眼神茫然的望着远方,想着自己被人选掉的岁月。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女主的内心肯定是:嫁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而男主肯定想的是:你是这么完美的一个女孩,但为什么那么眼瞎不选我呢?
我那时候是穷,傻,天真,但我有潜力啊,真可惜,你居然看不到我的潜力。
我忘不了你不是因为我还爱你,而是对这个不完美感到遗憾。
失败是令人遗憾的,尤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扳回来的败局,成了心中永远的遗憾。
初恋在男人心中有多重?
别人我不知道,我有过好几次初恋(是的,好几次初恋,并不矛盾,不同年纪,人会有不同的初恋)都可以说非常刻骨铭心,留下了各种美好回忆,当然还有和美好程度匹配的各种创伤。
然而,现在都不记得了,真的。
曾经的非你不可,寻死觅活,最后都变成了青春存在过的一点点记忆,不会比儿时在田野里捉蚂蚱的记忆更深,更谈不上什么遗憾。
如果是个理性的人,就会感激这种淡忘--这是健康感情的正常归宿。
和“听说你耿耿于怀六百周”相比,我更欣赏“你与我唯一的接触点,是我仍然用你编号买书在诚品店”这样的感情。
缘聚缘灭,本来就没什么特别,和初恋女友分别理论上和你毕业后和你的中学同学分别没什么区别。
最后你都会不记得,虽然最后可能你们都会重聚。
当然,80多岁的伍迪艾伦才不屑讲这些三十多岁就应该明白清楚的道理。
这部《咖啡公社》用娴熟到不能再娴熟的技艺,借这个爱情故事的壳,重复着伍迪艾伦一贯的自黑:真遗憾犹太教没有来世,否则他们生意会更好;演艺圈的明星们都很浅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知识分子喜欢逢人就拉着讲道理,宽于律人,严于律己,屁用没有。
还有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贯穿电影始终的爵士乐。
洗印时加了滤镜的泛黄色调。
都如此的成熟,专业。
伍迪艾伦大爷这种每年一部每部都差不多的电影大概是我喜欢的唯一一种流水线作业的产品了吧。
闭着眼睛听那抖小机灵的对白,一开场男主叫鸡又不敢上那充满张力的一个场景,都是伍迪艾伦独有的魅力,他总能拍出一两个这样的场景让你忍俊不禁。
这一年半年以来,每次考试完后我都是用伍迪艾伦的电影来压惊,让自己从紧张的气氛中逃脱出来。
最近几年他的电影很容易让我想起他和伯格曼见面后说的话,他说,哎,和您老人家相比,您是个画家,我就是个刷墙的。
这未必是谦虚之词,毕竟大家的追求不同,他还说过,我是个幸福的劳动者,这样一部部的制作大致相同的电影的确不能说是经典,传世,大师作品,但也挺快乐的,他做的快乐,我看的也快乐。
https://music.163.com/#/song?id=420482043 Manhattan, by Vince Giordano and The Nighthawks 2016年Woody Allen的第46部电影长片《Café Society》上映,国内常译作『咖啡公社』。
影片的主线,讲述的是在1930年代的美国,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经历。
住在纽约布朗克斯的穷小子Bobby,不愿继承父亲枯燥的珠宝生意,只身来到好莱坞投靠经营明星经纪公司的富商舅舅Phil,因而认识了Phil的年轻秘书Vonnie。
Bobby爱上了Vonnie,但Vonnie的心却早有所属——她已婚的上司Phil。
不久Phil提出分手,伤心的Vonnie在Bobby的陪伴和抚慰下慢慢地被其吸引。
而就在Bobby厌倦了好莱坞的风气,打算带着Vonnie回到纽约之际,Phil与妻子离婚并向Vonnie提出复合。
Vonnie选择了Phil。
Bobby独自回到纽约后,把黑帮哥哥Ben开设的俱乐部经营得风生水起,他在中间也摇身一变成为社交名流。
在店里,他遇到了另一个美艳动人的『Veronica』(Vonnie是Veronica的昵称)。
从前在妓女面前紧张得不行的Bobby,如今油腔滑调地俘获了Veronica的芳心,与她共结连理并诞下一女。
某个晚上,Phil与Vonnie来到了Bobby的店里。
Bobby发现Vonnie也变了,原本安静寡言的她说个不停,满嘴都是那些富人朋友的诸事八卦。
趁着Phil谈生意的空档,Bobby带着Vonnie游览纽约。
有次他们一直玩到凌晨,在中央公园坐马车,就着晨曦在湖边喝红酒。
在主题曲《Manhattan》的衬托之下,Vonnie说她如今(有条件)到处旅行了,Bobby则说他很享受现在看百老汇、吃Lindy's芝士蛋糕的纽约客生活。
当然,他们也谈到Vonnie当年的选择,然后情不自禁地拥吻,又点到即止地结束。
后来,Bobby抓住机会去好莱坞看望Vonnie,Vonnie则委婉地表示不要再相见了。
再后来,在各自迎接新年的派对之上,在集体倒数与《友谊地久天长》之后,在欢呼和拥挤之中,两人都若有所失地出了神。
《Manhattan》在此刻再次响起。
琴声像是点滴回倒着的沙漏,逐粒逐粒将思绪牵引到只有自己——或许还有对方——知道的那个金黄色的时空;而底下细细的镲响,仿佛是痕痒的悔意,一寸一寸地漫上心头。
这首编曲宁静而细腻的《Manhattan》,来源于1925年百老汇有名的讽刺喜剧《Garrick Gaieties》,由Richard Rodgers作曲,Lorenz Hart作词。
在介绍Bobby在经营俱乐部的过程中成长时,Woody旁白说他『learnt about life, and how in the end, Rodgers and Hart had it right』正是指涉这首歌,并把它当作典故来引用。
那么这首《Manhattan》到底说了什么呢?
毫不意外地,也是一对在曼哈顿的年轻男女的故事。
歌词中,他们没钱去尼亚拉瓜瀑布度蜜月(Bobby倒是在求婚时提出要去),干脆视作省钱;他们在廉价的平民餐厅Child's也要挨饿;他们去Coney Island游乐场游玩,把自己说出来的瞎话卷起来当饭吃。
作者的意图在这语境下近乎赤裸。
在歌曲中的这对爱侣,他们穷,却很幸福。
是的,两者并不相悖。
电影的名字『café society』,原本是指经常出入于咖啡馆、餐厅、俱乐部的社会阶层。
1933年禁酒令废止之后的美国,餐饮场所重新成为合法饮酒聚会的地方,加上当时的新闻业开始流行用照片说故事,于是喜欢抛头露面的电影明星、商界名流等便在这种半公开的场合活跃起来。
影片中Bobby经营的俱乐部『Les Tropiques』,所有的座椅都采用大片抢眼的斑马条纹装饰,正是同时代曼哈顿最负盛名的俱乐部之一『El Morocco』的经典标识。
而这个浮华年代,也是好莱坞制片的黄金年代。
蓝色的曼哈顿、金色的好莱坞,Bobby与Vonnie都在时代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Vonnie靠的是老公Phil,Bobby靠的是哥哥Ben的不义之财和模特经纪Rad的人脉和品位——讲到底不过是攀龙附凤。
或者不该如此刻薄地论定两个可爱人物令人欣慰的圆梦旅程,但在二人光鲜地重逢之时、诀别又相思之时,两次奏响的这段甜蜜又温柔的爵士乐,谁又想到蕴含着一道辛辣的反讽?
影片也将相当笔墨花在了与主线并不相关的地方:开头一位又一位Bobby家人的介绍、Bobby哥哥Ben杀人越货及被捕判刑、Bobby与姐姐Evelyn没钱打电话只好写信、Evelyn夫妇和伐木场保安邻居的纠纷、Bobby母亲对于Ben临死改信基督教的愤怒。
这些闲笔不断缠绕着主线,于我看来,都是在提醒观众:他们中固然有人飞黄腾达,但他们始终都是布朗克斯的犹太人。
乍观影片,以为只是出令人叹息的爱情悲喜剧;细细考究之下,才发现这残酷的幻灭。
然而每次哼出《Manhattan》的旋律时,都会浮现中央公园湖畔高楼后的一抹黎明,和新年派对中摄影机旋转着特写Bobby落寞的眼神和背影。
于是甘愿地相信,这首歌仅仅意味着一个来自布朗克斯的小伙,和他心爱的来自内布拉斯加的女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学期在法国交换,离开巴黎的前一晚,朋友电话过来,“要不要看个电影,伍迪艾伦的,庆祝你考试结束。
”是周五晚上,Cafe Society又刚上不久,挺大的厅几乎坐满了人。
20分钟广告后,正片开始,听着英文对白,看着法语字幕,感觉满奇妙的。
故事简单,甚至有点俗套。
年轻的男主对未来迷茫,去好莱坞投奔了电影大亨舅舅,顺便爱上了舅舅的秘密情人,年轻女秘书小K。
小K一番摇摆后,嫁给舅舅,而男主在一番历练后返乡经营夜店,事业成功,娶了离过婚风情万种的Serena。
S怀孕,生子,二人激情褪去,当男主与小K重逢,发现,白玫瑰还是那么美。
简而言之,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情节老套,但伍迪艾伦胜在故事讲得好,男主年轻生涩引起的小尴尬给人满满的共鸣。
初到好莱坞,男主求职不顺,浑浑噩噩,在哥哥撺掇下叫来妓女。
男女两方都是第一次入行,相视尴尬,话不投机。
男主无奈,算了,不做了,给你钱,你走吧。
女孩自尊受伤,眼泪掉下来,男主求饶,别哭,我们做好不好。
如此纠结好久。
这是一个讲述成长的故事。
初到舅舅办公室时,他动作僵硬,衣着土气,别人问话也紧张地过几秒才答复;后来,他驾轻就熟地招徕客人无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夹杂奉承与调侃,每一句都恰到好处。
初见小K,他目光直愣愣的,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女孩。
他说,即使你有男友,我也一心一意对你好,他备好晚餐,醒好红酒,被女孩一次次放鸽子,却依旧召之即来,小心翼翼不敢逾矩。
而Serena时期,他已然成把妹高手,套路直白而有效,调情句句勾情,相识当晚几乎够到本垒。
初到加州,他信誓旦旦地想到大城市干出一番事业,却在被人问 “你想做什么”时茫然无措;后来,他更了解自己的价值,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他开始明白最适合自己的不一定在远方。
那时,微风吹起女孩的裙摆,小K说,我当然羡慕这些有钱人,但有时候却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我想要做自由的人,做爱做的事。
数年后,小K偎在舅舅怀里,如数家珍地向周围人念叨名人掌故,好像自己的价值就体现在一串串响亮名字里。
男主幻灭,问K,从前你不是最不喜欢这样的人吗。
小K轻叹,你能说自己和从前一样吗,我们不是都变了吗?
想起有人评价黄蓉的转变,在射雕中可爱洒脱,而神雕中却世俗守旧,俨然不像一个人。
知乎上有人答,只是黄蓉长大了,现实了,明白如何能为人所容,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地容易一点、舒服一点。
所谓初心,是不是只是无知无畏时的虚空的妄想。
长大了,我们变成不同的人,有时会想找回曾经的爱人,还原一下年少时的心境,想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曾经那样全情投入地爱一个人。
不知我曾经爱的人,现在过得好吗。
男主是个刚进社会的小年轻,以热情和真诚待人,毫不犹豫将自己的隐私吐露给身边人。
而他的舅舅这种『成功人士』『业界大咖』社会老油条职场老阴比则将男主的热情与真诚当做击败他的弱点,加以利用。
爱的偶性是男主的舅舅决定离婚又不离又离婚又不离,是“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女下属跟男老板,双重压迫(性统治,权力统治),感觉很难成。
家庭主妇同理(性统治,经济统治)在异性恋女生面前,可爱挂的男生总是输给powerful,male charming,『男人味儿』的男生喜剧作家的特点特征是抽离于笔下的世界,即便那个世界里的主角是以喜剧作家自己为原型,其中的生死悲欢离合也都与自己无关,因而才能一笑了之,让故事成为喜剧。
男主跟第二个维罗妮卡结婚多少有点找替代品的圆球人逻辑了足了经历,到了年龄,找个(在爱的强烈程度上的)泛泛之人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哈哈『dream』的这段写的蛮好,男主跟女主分别时说dream is dream,回到家男主老婆说我梦见你出轨,男主回答dream is dream,这个双关很好。
结尾的男女主分别被人说ur eyes r so dreamy,也是在呼应前面的dream每个伍迪艾伦自传式片子里都有一个犹太家庭,家里有一个软弱的communism叔叔,一个偏头痛的姑妈,和一个把收音机当摇滚乐来放的邻居班这个角色气质简直跟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一模一样“Socrates said unexaming life is not worth to live, but examing life is no bargain” 前半句是悲剧作家柏拉图,后半句是喜剧作家伍迪艾伦,一个悲喜对比
1. 年年追看Woody Allen,6月SIFF的一票难求着实遗憾,近日的家中投影方觉得正正好好。
2. Woody套路中少有的极致简单,青涩男主理所当然纯爱梦碎,时过境迁与女主重逢,彼此发现后来的自己成了曾经鄙夷之人。
LA Veronica是Bobbi的朱砂痣和白月光,Bobbi是(海报上)LA Veronica心中的那滴眼泪。
3. 海报上那句Anyone who is anyone... will be seen at Café Society 略拗口,正是点题句。
4. 也许是忙于短剧,本片中的讽刺和戏剧化元素少多了。
5. Woody Allen的年代剧很少会结合时代背景,更多通过衣着、布景,以及生活方式来表达(如Radio Days),对比同样是30年代,Baz Luhrmann的盖茨比仿佛住在另一个纽约。
除了穿越剧,Woody的大多数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
6. 去年此时有幸在Café Carlyle看过Woody的现场,人生无憾,现场坐满了他电影中常见的中产阶级。
离场时Woody的蹒跚步履仍然记忆犹新,好在他父母平均寿命是99岁。
7. 近日Eric Lax 的对话Woody Allen简体版出版,早前拜读过繁体版,除却翻译糟糕,对话的双方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似38年的跨度实际上只集中在几个时间点上,谈不上是研读书籍,更多是一本transcript。
首先想说,电影前后的字体太好看了,搞得我好想在thesis的英文致谢中来一段装逼。
没有猜错的话,还是Windsor typography。
想说之前并没有迷恋导演,只是刚好导演到了两部scarlett Johnsson的片子(match point和午夜巴塞罗那),就看过。
感觉如果看他的片子还在追情节的话,那就免了。
真的没有什么情节,节奏也慢得令人发指,比如这个cafe society如果真的要说故事的话,可能就是,我付钱的理解为“最终,我们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但,电影真的很好看,因为你看到了心理学和哲学。
一个人的好不是纯粹的好,一个坏人也是有一个过程才会变坏。
当然,如果仔细想想,可能还会看到宗教(犹太)。
之前,我有选修一本分析圣经的课程,当时大家根据自己所长来选择讨论的题目。
一个哥们是学希伯来语的,他的主要语言学习工具就是犹太教的圣经(塔纳赫)。
这个圣经就是有趣,真的有对最后的审判比较少,不像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那样特别强调最后的审判。
所以,有趣的是,Bobby的哥哥Ben死前,居然又从犹太教改了基督教(不知是新教还是天主教)。
感觉上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生活还挺有趣的,KS的衣服,超复古,也是连带着,蛮出戏的。
ks面瘫脸并没有太治好,也可能是这个角色发挥空间比较小,反正看到她的时候,总有迷之不在状态感。
其实那种纽约的名流聚会,很容易想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可是daisy又跟这个电影中的vonnie不太一样。
同样拜金,vonnie总是在电影一开始让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一部分,那种超凡脱俗。
而daisy一出场,基本就贴上了一个拜金和自私的标签。
不过两个故事的主题确实挺相似的,某一个女人,或者可以说一个可笑的意外,把男主角引向他自己鄙夷的一切,然后美其名曰,长大。
故事的结尾,Bobby和vonnie都若有所思,不过我猜想都是哪一个瞬间。
因为他们都已经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一类人,而且沉迷于环境带来的虚荣之中,不能自拔。
而且,命运这东西,开启玩笑来,真是伤人。
比如Bobby就遇到了一个跟vonnie一样名字的女人。
就好像,我喜欢石家庄人,然后我生活中遇到的河北人都是石家庄那某两个中学出来的。
越是不想看到,不想听到的东西,越是避不开。
所以,大约命运之所以神奇,就是很容易让你变成自己曾经极度鄙视的样子。
男神+S+新喜欢的瘫,这部看完过后我觉得我今年接下来都不用看电影了...这个故事虽然有点俗套,可是我还是好喜欢。另外就是Steve挺好,想到Bruce有点怪怪的(长评区的某篇影评,写得还好吧,关于男神两句话真的就差找你撕逼--给你法式不屑( ̄_, ̄ ) )
卷西他哥那条线删掉也没有任何影响吧
导演是美国的郭敬明吧可能是
女主是我看过跟伍迪艾伦片子气氛最不搭的女主了……
艾伦无聊电影序列又添一员
不太下功夫叙事,也没有太深的感触。比较平。
很不幸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伍迪艾伦,这位老爷子的大名早就有所耳闻,一直觉的电影一定很特别,或者很有趣,但是看下来,实在是没劲的很,也就是一个半小时,但是我分了六七次才看完,中间睡着了三四次,故事也很简单,想要表达的内容离我也感觉很遥远,毕竟作为一届屌丝刁民实在无法理解上层社会的孤单。
故事平庸,说故事的技巧再老练也没用啦…老头子自己开始怀念黄金时代了。艾森伯格将被一步步打造成小艾伦吗?
性感娇妻家中坐,何以痴恋白月光。浅浅几段浮光掠影就勾勒出美国上个世纪上流阶层的名流百态,和缓散漫的萨克斯音乐更平添几份虚无,结尾的留白留有余味,可不正是得不到永远在骚动么。PS.暮光女的颜和气质也太不复古了,观影途中一直很出戏。
我瘫简直stunning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剧情有一丝丝带感 画面也蛮好看 整体不好不坏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cafe society,即人人喝着咖啡饮料,说着八卦扯着废话的社会。此社会,于有情之人,越热闹越孤独,多数时候,还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一个空洞的蠢货,在回忆与现实中艰难地生活下去。
主角Casting大失败...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KS出戏
time moves on, people grow up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哪里是爱情,说的都是人生。结尾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