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乱世情

Australia,澳大利亚,远方牧场,Faraway Downs

主演:妮可·基德曼,休·杰克曼,布兰登·沃特斯,大卫·文翰,大卫·古皮利,杰克·汤普森,元华,布莱恩·布朗,谢伊·亚当斯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土著语,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08

《澳洲乱世情》剧照

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7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8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9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0

《澳洲乱世情》剧情介绍

澳洲乱世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国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澳洲牧场重返英伦。在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萨拉相遇牧牛者卓(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饰)。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 。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土著小孩诺拉(布兰登·沃特斯 Brandon Walters 饰)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弗莱彻(大卫·温汉姆 David Wenham 饰)闹翻。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港装船,萨拉只好求卓帮忙。牧牛之旅让萨拉与卓情定澳大利亚。婚后二人耳鬓厮磨不久,卓的流浪个性使其离开萨拉继续牧牛;而本该进行澳洲土著成人出走礼的诺拉则与其他混血儿童一起被抓入教士岛,祖父“乔治王”(大卫·盖尔菲利 David Gulpilil 饰)也入狱。与此同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锅盖头前往希腊剧院山海经之再见怪兽拜错神七大罪圣战的预兆失忆迷城如果还有明天第二季缘来是你里亚德录大地诱拐法庭~七天~如纸人生圣女魔咒第八季烈焰无路可逃英雄迷的生活鹰·最后一次巡逻律师本色第六季我讨厌炸猪排犯罪现场调查第十五季天堂里的圣诞节37逆谋:叛乱的时代你好,树公主第三个人说好不分家暴力之夜新蜀山剑侠传广东十虎黄澄可之云起龙骧那家伙妇女参政论者

《澳洲乱世情》长篇影评

 1 ) 《澳洲乱世情》五大经典笔触

有人对我花60块钱去电影院看在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到DVD版的《澳洲乱世情》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挖苦我是不是要支持正版,我也一笑置之。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这种感觉,像《澳洲乱世情》这种电影值得我去电影院看,单就妮可儿—基德曼这一个名字就值得我跑一趟,结果也丝毫没让我失望。

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乱世情》和《乱世佳人》来比较,说尼可尔是澳洲版斯佳丽,就像有人拿《黑皮书》跟《色戒》比较一样,中国人喜欢比较,还喜欢列出个一二三。

其实在看《澳洲乱世情》时,我是丝毫没觉得和《乱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后“寻根”的主旨才让我找到斯佳丽最后对“土地”的深情同样的归属感。

现在就说说我个人对《澳洲乱世情》的一点感想。

景致电影展现的是澳大利亚的中西部自然风光,广袤的干旱的平原、辽阔的沙漠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厄亚斯巨石(红石),在平原上奔跑的袋鼠、数百只的野马、数千只的野牛。

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完整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中西部概貌,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澳洲乱世情》一大看点,既有美国西部的情调,又有非洲平原、沙漠的景致,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澳洲中西部独有的风景。

母爱这里说的是尼克尔出色的演绎,无论在《大开眼界》里的大胆出位,《红磨坊》里的艳惊四座、《冷山》里的温情执着,还是《黄金罗盘》里的邪恶妖娆,都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而这次塑造的Sarah,除了勇敢、坚强、出众的气质,还带上了由衷的母性温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她对那拉母爱的演变是本部影片的一个暗线,也是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接,循序渐进。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拉(混血男孩)开始就买下了这个种子,第一次在鞭子下就出那拉,是种本能的母性的保护,在那拉的母亲意外去世,她去安慰那拉,虽然作为母亲的业务不很熟练,但当拉近两人的距离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

在悬崖的尽头抱住惊吓过度的那拉这一刻是这条线索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这种情感是种本能,从这个时候,Sarah已经完全进入母亲的角色。

这也是后来那拉要去跟乔治王寻根时,Sarah极力阻止的主要原因,这是爱第一阶段的提升,“母爱”。

接着,那拉被送到岛屿上接受政府“驯化”,Sarah答应那拉一定会去找他,这个承诺变成了Sarah坚持到底的原动力。

影片最后,那拉跟着乔治王去寻根,Sarah意识到“爱就要放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根,这是伴着那拉远去的身影,经历战争、离别种种的Sarah对那拉的爱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变为“大爱”,以这种广博的放射性结尾给这条主线画上圆满的句号。

神秘整部影片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人们觉得神奇。

尤其是乔治王,他像那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出那拉。

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

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歧视这里的其实包括民族歧视,甚至对性别的歧视。

在上面提到土著民族,不得不看到这种 “民族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遗留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解决。

不过在影片里导演始终抱着一颗红心,与人向善,这种心情让我尤为感动。

从Sarah、牛仔、那拉三个背景甚至种族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快乐的生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向世俗观念的巨大挑战了。

从酒吧规定土著和女人不住进入,本身也是性别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缩影。

Sarah用自己的能力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不比男人差,于是她成为特例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待遇,一起喝“穷小子”酒,这是第一个进步;后来战争爆发了,酒吧老板依旧守着土著不准进入的规定,被牛仔的坚毅打破了,甚至要求老板同样拿玻璃杯给他土著伙伴(中国人论的大舅哥)倒酒,当两个同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在残破的吧台上时,镜头停留的几秒钟让你觉得这种平等的感觉如果能一直像玻璃杯一样清透该多好啊,这算是第二个进步;在影片结尾,打出字幕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对“失窃的一代”道歉,表明的政府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心声,这便是第三个进步。

导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时而含蓄自然、时而义正言辞,煞费苦心,我是由衷的敬佩。

寻根影片把最后的笔触放在了“寻根”,是有深远含义的。

为什么《乱世佳人》耐人寻味,最后意识的升华,对恋人的爱恋升华为对土地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同样《澳洲乱世情》的结尾把对孩子的母爱升华为“寻根”的博爱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倒不觉得是拾人牙慧,反而是青出于蓝。

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

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我认为,这里的寻根并不是要追溯你从哪里来,当你知道你从哪里来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根”与其说是根源,不如说是归宿。

归宿到哪,就是扎根到哪,扎根到这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子子辈辈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要寻的根,你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原载于我的博客流水溯源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raygrace

 2 ) 观影札记

合格的国族认同主旋律爆米花电影,除却类型混搭,简直就是一场新的共同体仪式。

札记:ashley,为混血小孩用语言描述《绿野仙踪》,却混搭组团赶牛英伦女性被凝视换装小游戏想象的共同体,英国人、本地三代、华人、aboriginal。

土著的神秘主义也是混血儿,两边都不是。

涂黑去看电影《oz》,他乡与归家。

混搭风格,爆米花电影drover vs 舞会,黑人or谁竞拍会上的"收养混血儿"谈判休杰克曼与基德曼的"screwball comedy"?性与家庭的仪式,在后三分之一重新崩塌。

驯服的马 与 选择土著成人礼远行的孩子老巫医外公:你已经经历了一段旅程,现在该回家了 回到my country,our country。

mabo决议与"被偷走的一代"

 3 ) 《评<澳洲乱世情>:独特视角下的审视》

序幕:观影结束后的思考《澳洲乱世情》已经看完,心中思绪万千。

关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将其与美版《乱世佳人》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澳版的乱世佳人。

开始:相似与差异的探讨不可否认,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然而,这部影片终究没有《乱世佳人》那种史诗感和浑厚底蕴。

《乱世佳人》长达 4 个小时,观影后却让人觉得故事仍在延续,而《澳洲乱世情》则缺乏这种感觉。

它更像是一部商业化气息浓厚的作品,有着标准的反派与好人,以及大圆满的结局。

过程:观影中的诸多疑惑在观看《澳洲乱世情》时,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那个老法师,我不明白他存在的意义,为何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也不理解小孩最后离开的缘由,影片的镜头语言没能让我明白这些。

还有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时而离开时而回来,桥段处理得生硬,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位,导致我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强的抽离感。

高潮:对影片内涵的质疑此外,影片开头也让我觉得有些嘲讽意味。

这明明是讲述澳大利亚故事的影片,但里面却似乎充斥着某种优劣之分。

它在嘲讽一些东西,而澳大利亚竟让它制作完成并上映了,这着实有趣且让人感觉怪异。

结束:整体评价与感受总的来说,《澳洲乱世情》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它或许在商业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深度和内涵来看,与经典之作仍有较大差距。

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与疑惑,以及对电影艺术的进一步探究渴望。

 4 ) 《澳洲乱世情》:一部野心很大却没有任何激情的电影

《澳洲乱世情》:一部野心很大却没有任何激情的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优势劣汰,人竞血择,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

人也是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道德法则是否也应该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下呢!

―――韩兮对于一部伪《乱世佳人》的影视作品,笔者在端坐了一百六十五分钟以后首先想的是这么一部没有激情的影片到底在讲述了什么?

当一个混血(杂种)小孩的画外音响起的时候,影片的画面充满了些许的魔幻色彩,使得笔者还算提起了兴趣,但随即而来便是过时的西方式的滑稽,在容忍之下,影片终于出现了矛盾的所在,一场奔牛的拍摄比《无极》显然是真实而有质感,农场继续经营之后,二战的销烟中竟然万事大吉,于是,笔者如同导演一样完成了对这个故事的认知。

其实,笔者相当感兴趣的是片中的讲述者这个角色,为什么会用到一个混血小孩,他的视角到底意味着什么?

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处于澳洲被白人(即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土著人成为历史,黑人是受歧视的,而混血则是需要被同化的种族。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混血的孩子成为了影片的讲述者,他眼中的土著充满了神秘,而白人则处于善与恶的交锋中。

于是,整个澳洲其实是充满了变数的。

影片矛盾的起始是由于萨拉夫人的到来,这个坚强的又带有明显贵族气息的女人身穿着紧身衣出现在澳洲,这是一片荒漠,至少在当时来说是这样的,只有已经深受英国文化熏陶的达尔文港才有些许的人气,但也是充满了种族矛盾,黑人被严重地敌视着。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桩生意地争夺以及一段爱情的培养,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陶醉的前半部,虽然波澜壮阔甚至有些华丽的澳洲风景与气势磅薄的奔牛场面映入观众的眼光,令人有种惊叹之感,但所有这些人物之外的景深并没有与剧中人物达到真正的统一,于是,看奇瑰之景,看卑劣手段以及看情感升华便各自为营了。

其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无疑是混血小孩在悬崖边上止住奔牛的场景,这可以说是整部影片中内部矛盾的最大体显,关于善恶,关于生死,关于澳洲的神秘力量。

在这场戏中,混血小孩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显,不但战胜了卑鄙的阴谋,也战胜了奔牛这种准自然的灾难,成为一个男子汉。

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中这样的交锋的确太少了,剩下的便是拖沓与琐碎,便开始了不痛不痒的所谓爱情。

当爱情阻止了夫人的回归,影片开始进入爱的责任阶段,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混血少年的戏份明显减弱,已经成为男子汉的他开始渴望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于是他被抓住了,那么,这个成为成熟男人的重任便落在了牛佬的身上。

影片的讲述者是混血少年,主角无疑是牛佬本人,他一直在逃避,无奈并且有条件地接受了夫人的赶牛任务,一时兴起地直面第二段爱情,但他的血液依旧是在逃避,逃避对夫人的爱,逃避自己对黑人的感情,更在逃避对混血小孩的责任。

爱情的天平一般来说都不会平衡的,于是,牛佬离开了夫人,而夫人继续着自己的爱,对人的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爱。

这时候,外力开始作用了,日本人的飞机适时地来了,在战争中,牛佬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男人的成熟举动。

救下了混血小孩,也挽救了与夫人的爱情,同时一个小插曲是酒馆中他开始把自己对黑人的同情付诸于现实。

不再逃避,这便是牛佬的成长过程。

整部影片到这里,观众不禁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在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部,混血少年的成长是极具魔幻色彩的,从一个捕鱼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赶牛的少年,甚至是独自面对势如奔牛场面,这个少年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但接下来的故事,成长的主角便变成了牛佬,以爱情为外壳,作为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那便是责任的成长。

其实作为电影,这样的成长结构并无不妥之处,但混血少年与牛佬的象征意义却令影片在前后部分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牛佬是一个生活在澳洲具有开明思想却没有勇气面对的男人,所以他所代表的只是一个白人群体,而其成长的过程更具有个体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属于那种相当文艺的故事,而爱情或说责任的外壳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而混血少年却完全不同。

前面说过了,影片是以混血少年为视点的,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视点在于对澳洲本身的认识,神奇的土地,种族矛盾,以及具有历史感的魔幻与现代冲突。

这时候,孩子本身也极具象征意义。

影片中有一个暖昧的,甚至是令人有些疑惑的亲缘关系,那就是土著爷爷,白人父亲以及混血少年这三辈的关系。

按照剧情所给的这三代关系,我们只能模糊地去接受他,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隐喻,是对澳洲大陆的种族阐释。

所有人都知道,澳洲最早只生活着土著人,后来随着欧洲蓝色文化的侵入,白人开始统治澳洲,在各种种族的掺杂下,澳洲的人成为混血人种,这与美洲的历史比较相似,也就是澳洲家族的三代关系,是非现实直系性的。

而影片中混血少年所谓的白人父亲是一个坏人角色,他妄图霸占牧场,阻止其它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同情怜悯,这无疑也是白人初登澳陆的强盗脸谱式的描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便极为明显,他不但是今后澳洲的主人,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相比起来,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远比牛佬要广阔深远了许多,但影片却从混血少年的成长转到了牛佬的成长,这样一来,一个深远史诗性的意境被完全破坏了,被一段个人经历所替代,这无疑便是所谓的高开低走了。

一部本来要讲述澳洲血统论地史诗性巨片在编剧及导演失控的制作下终于沦为一部小品电影,而影片中的细节制作又显得是那么拖沓与平庸,这不能不让人对逝去的一百六十五分种尤感珍贵!

韩兮2009-2-4于通州

 5 ) 本年度最不知所云电影~~

本文逻辑混乱,又有剧透,随便写写,不要当真,谢谢buz导演大人太贪心了,这部电影既想要爱情,又想要亲情,既想要战争场面,又想要澳大利亚西部风光,既想讨论种族问题,又想说男女平等,既想破除封建迷信,又想宣传土著人的神奇力量,既想要牛仔片效果,又不放过悬疑片的调调,既想讲述打破行业垄断,又想表达澳大利亚人们也参加了抗日的战争(以及等等等等)一锅乱炖以后,我彻底晕了总结了一下就是,前一个小时是说帅哥美女赶牛打破行业垄断的故事后一个小时是说帅哥美女勇救土著儿童顺便抗日的故事其实这电影前1个小时,大家一起赶牛的故事是很好看的场面又漂亮,又很振奋人心除了中间那段莫明其妙的感情戏之外一个老公刚死,自己家场子要被人侵占的女人,和一个伙伴刚死,面对1500头大牛的男人怎么就会亲到一起去了--想不通啊想不通果然导演就索那god,让角色干啥就得干啥,我们观众都还没准备好呢然后那舞会,(话说Nicole的改良旗袍真是美啊真是美,金刚狼同学帅是帅,就是脸太国字了0-0)那烟火,那雨好吧这个时候男女主角终于冲破层层阻碍勇敢地走到一起了我就想着这电影差不多了吧,看着荧幕上那 happily ever after的架势都准备收拾东西走人了又一想不对,不是说着有2个小时嘛,我这才看了1个小时啊另外一个小时莫非是另一部电影?

正疑惑着,男女主角就奇怪的分手了,毫无征兆地分手了然后一号大反角,就是那个垄断者也突然一下挂掉了,速度之快让人瞠目土著小朋友本来要和他那个无所不能的爷爷去流浪,下一秒就被神父抓到什么岛上拜上帝了基本上看到这里我那个冷汗啊……没一会,小日本又来搀合了,把那个神父的小岛炸的稀巴烂,在这种情况下,岛上的小朋友全部安然无恙,除了炮灰神父--女主角明明在要爆炸的办公室里的工作,没想到扔下来的炸弹还是炸死了别人,她倒是从头到脚除了有点土啥伤也没有男主角本来在大草原假装流浪,被土著人教育了一顿之后立刻感受到自己对女主角无限的爱策马扬鞭跑去营救岛上的小朋友,结果牺牲了土著兄弟最后男主角,女主角以及土著小朋友幸福的一家团圆了虽然土著小朋友最后一边唱歌一边和他爷爷去流浪了~~真是一部让人目瞪口呆的电影啊|||||||||||||||||||||基本上如果你一定要看这电影,强烈建议看到中间就退场吧==

 6 ) 《澳大利亚》:诉求诸多,成色欠佳

(芷宁协约2009年2月18日)一部被寄予厚望来势汹汹的影片,一旦有或马失前蹄或语焉不详或缺乏梳理的“毛病”,就很容易遭遇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何况其明星效应下的男女主角的表演并无多少突破之处,导演的七年之痒还貌似“痒”出了技能不足的嫌疑,于是,在北美好片云集的岁末年初上映的由澳大利亚人倾情打造的《澳大利亚(Australia)》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欠佳典型”,自上映之日起,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几乎和之前的期待成正比。

本想略过该片不谈,于是晃了些时日,不过,或许因最近一不留神地也跌进了被骂的行列(小女子何德何能啊),不由得同情起为此片热诚劳心了很久的导演巴兹·鲁尔曼。

但是,同情归同情,不足之处还是不能忽略的,虽然此君有为家乡打造一部鸿篇巨制的拳拳之心,也在片中显露出了欲包罗该国万象的野心——历史、殖民、爱情、阴谋、战争、罪恶、种族、生存、自然、蛮荒、文明,甚至包括移民政策等等,但想法太多,难免顾此失彼,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还很可能造成既努力错了方向又没踏在点上的结局。

如此看来,具有不俗舞台艺术感和审美品位的鲁尔曼似乎更适合制造类似于01年《红磨坊》那样瑰丽多姿的眩目歌舞片,一旦船头掉得幅度太大,反而容易倾覆,即便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也可能水土不服。

然而,如果说视觉效果是鲁尔曼的强项的话,那么该片的最终呈现连这点也丢了几分,虽然片中不少镜头画面色彩丰富,精美浓烈,但总给人虚拟之感,一些技术层面不高的电脑特效,部分虚拟场景还隐约露出后期合成的痕迹,实在不由得为那花出去的一亿四千万美元感到冤。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鲁尔曼的老婆、美术指导凯瑟琳·马丁为该片所做的服装造型,其中妮可·基德曼的那款改良中式旗炮,红色曳地鱼尾长裙和头戴白色栀子花的造型十分抢眼,既显精致典雅又表随性自然,以服装提点了那场戏中妮可所饰英国贵妇兼澳洲寡妇萨拉所应具有的特质,而那款有点暧昧的贴身红色也仿佛暗示着情感高潮的来临。

把该片宣传为澳洲版的《乱世佳人》,实在是个馊主意,因为诚然影片有向昔日经典《乱世佳人》、《走出非洲》等片致敬的意思,但这一不当比拟却坑苦了它,仿佛被诱哄进了一个注定挨骂的陷阱——此“噱头”不仅转移了公众的关注点,还令影片较薄弱的情感戏分被过分聚焦,反而凸显其空洞与单薄,更使这个种族混杂国度里其他人性故事的呈现显得潦草而尴尬——既没足够的整合梳理,却有一箩筐的“史诗”诉求,还没个绝对中心引领,难免令影片呈现出混乱而杂糅之气。

凭心而论,该片所营造的爱情戏,尚不及很多西方言情小说的桥段,貌似编导们的兴奋点太多,没法集中精力编织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于是情节设置呈现出简单而俗套的一面,而男女主角的性格似乎也被固化,在每个需要心绪转换的地方又显得过于直接。

而就整体而言,爱情似乎又是个招摇的幌子和想抓人眼球的借口,于是,这两个相互吸引的成年男女似乎沦为了混血土著小孩纳拉的“陪练”,而全片以小孩之口述说的旁白更强化了这种倾向。

按理说,如果爱情戏不够新鲜,那么还不如放手去打磨土著小孩的奇特身世和坎坷际遇,去碰撞出另一个更为博大的情怀,然而,编导们似乎也没能把这条线完成,只是做了个大概,结果两头都未达成,于是形成了成品缺乏清晰主线的境况,而战争这个双刃剑的搀合将这个缺乏又加剧成了散乱。

另外,影片对于这么个冗长拖沓又无充沛情愫的故事明显缺乏必要的梳理加工,剧情转换又常显得过于突兀僵硬,且分段感强烈,至少按明显的分段法可分为“澳北牧野篇”和“战争来袭篇”,而前篇的初来乍到、赶牛之旅似乎还明显比后篇“战争与离合”的架构清晰点,抛开和后续情节转变、人物塑造有着断档割裂感的略显滑稽的“初来乍到”不谈,虽然片中部分赶牛之旅的沸腾场景很容易令人想起一些老片,但至少还算呈现顺畅,而后篇则杂乱松散得多,常常语无伦次又语焉不详,仿佛不知着墨于哪点才算稳妥,结果令这部付诸了期盼、心血和重金的影片距离一部经典越来越远。

此次妮可的表演有着了用力过大的迹象,面部拿劲儿过足以至于显得发僵,而很多戏份的塑造又似丢掉了一个“魂”字,既无惊喜又无感动。

至于第三个“曼”,休·杰克曼的男主角,很多可爱的观众被他那不吝啬裸露的性感健美身材吸引,从而忽略了其表演上的简单游离,此君虽美则美矣,但也似丢了“魂”般的游离于角色之外,且随着剧情的发展愈发严重,如果仅仅被设定为一个阳光沐浴型男+牧野牛仔的话,那么的确很难唤起一场百转千回的爱情。

片名为《Australia》,似乎憋着要以某个震撼人心的角度去诠释一个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但以该片的成色和火候来看,显然不够,且不太着调。

而其中所表现的土著文化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其中那个可爱混血小孩的土著外公总如鬼魅般频繁出没,还常常预言歌唱,和这个看似现实的题材又有点不搭,其实要反应澳洲特有的土著文化,也不一定非用这招,当然,该片的不协调之处也不止这点,何况这还算是其中较小的不协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25458_d.html

 7 ) 献给所有原著民 之 澳大利亚

这片绝对是和喜欢浪漫的人影片相当好的展示了澳大利亚那独特的自然风景 和人文风貌远方牧场由一个阴暗灰冷的破旧房子在sara到来后竟然渐渐的变成了天堂般的花园如果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那该真的如入天堂般的幸福吧另外还有壮丽的峡谷 神秘的荒漠 美丽的河水其实这样的影片不用过多的评论我只想说下其中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Sara 搭牛佬的车踏上奇妙的澳大利亚之旅袋鼠那一幕真的把人笑翻了nana的母亲死在蓄水桶里那一幕又不禁让人想到很多阴暗电影还有土著人金乔治在本片中显的那么的独特这个土著人的出现可以说把本片带入了更深澳大利亚真实世界还有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关于“被偷走的一代”注解说明更深刻全面的向我们展示了澳大利亚的人文历史在整部电影浪漫的氛围中显的是那么独特和深刻要说扮演金乔治的那个土著人应该是很有名的吧好像在很多影片中 甚至纪录片中有 见过他绝对的稀罕的纯正澳大利亚土著人他们才是最早的澳大利亚土地拥有者而想很多地方的原著民一样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们的族群越来越弱甚至他们的历史也正在被抹杀我想本片更深层的意义就在于它把关于这些原著民的历史变相的展示给世人 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当我第一眼看到包租公仔本片中的厨子扮相时我都惊了如今鼎鼎大名的包租公竟然在这个年纪还去好莱坞跑龙套啊真是不容易啊。。。。

 8 ) 还是被感动

下班稍早了一点我们就觉得是捡着了天大的便宜在地铁上翻来覆去的冥想之后还是决定了去看Australia两个半小时的原版影片第一次在中国的影院看到这么多老外观众也许是在三里屯的原因吧不管之前有多少评论关于模仿拼接还是毒药我们都还是被感动了乱世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和爱情加上波澜壮阔的情节和绚丽豁达的澳洲美景没有什么噱头整蛊也没有过多的激情画面就足可以勾起每个人心底的脆弱从第一个人死 慧就开始哭的抽泣了我们还是不以为然然而到了最后所有人都流泪的时候这也就真的很值得了小米说很久没有这么饱含深情的看一部电影了慧说很久没有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的看一部电影了我还是那句话挺好的感动其实能有很多种我还是那么容易被感动

 9 ) 彩虹传奇

澳大利亚,传说中充满传奇的国度。

流放地,牧场,原住民,淘金潮。

这片“通向南方的未知大陆”,孤立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70%的土地处于沙漠半沙漠状态,几万年时光流转,西北人烟稀少的Outback依然是牛羊奔腾的故乡,进取精神的前沿,勇士传奇的诞生地。

《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七年后创作的这部《澳大利亚》是不折不扣献给这片土地的情书,爱意真切翻涌,就算缺憾颇多赢不了外人的痴心,对他所热爱的故乡,我想,也总是一次还算完满的真情告白。

故事由澳大利亚原住民与白人混血的小孩诺拉开篇讲述,三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取得独立,偏远的北大荒依然粗蛮匮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原住民黑人不能进入白人酒吧,与他们公开交往也被社会良人鄙夷不齿。

混血的小诺拉被称作“混色人”,既不属于土著黑人团体,也不是白人,只能时不时藏到农场大蓄水桶里躲避警察的追踪,否则会被强行抓入传道士的儿童收容中心接受“同化教育”,与可怜的母亲骨肉分离。

英国的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不满丈夫踯躅遥远的澳大利亚沉迷于牧场经营,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牧场重返英伦。

带着一只又一只豪华箱子与格格不入的上流社会气质,萨拉来到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相遇与土著黑人打成一片的粗野牧牛者卓(休·杰克曼)。

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

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返回英国,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小诺拉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闹翻。

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装船,情势迫在眉睫,只好苦求本不对眼的卓帮忙。

这样单身贵族女子初到异乡,从云端踏入尘土的故事并不陌生,《走出非洲》早在1985年就做出了良好榜样,而挥舞皮鞭奋力赶牛的妮可·基德曼也叫人不得不对比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当年震吓雄狮的飒爽英姿。

尽管模仿的痕迹明显,巴兹·鲁赫曼还是在《澳大利亚》中加入了一定的新鲜元素。

小诺拉的祖父,澳大利亚原住民“乔治王”是整部电影的精神风骨,澳洲大地的古老灵魂。

他身途油彩,单腿直立,逆光独处高崖之上,目光穿透世事沧桑;夜晚乔治王燃起火光刺破黑幕,古老的歌谣与舞蹈韵合时代的旋律——“彩虹之上某处,是摇篮曲唱颂的国度。

彩虹之上某处,天空蔚蓝,梦想成真。

”是的,梦想的土地,这就是巴兹·鲁赫曼深情倾诉的国度。

承载梦想精神的,是小诺拉,是不羁的牧牛者,还有永不服软的异乡人萨拉。

萨拉与卓之间的典型好莱坞爱情并未给影片增色几分,却也还按部就班理所当然的推动着故事进程。

但影片由前半部的“牧牛记”过渡到后半部的“乱世佳人”,《走出非洲》陡然变作《飘》,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巴兹·鲁赫曼给萨拉与卓的蜜月安排得太过高调,我还以为这就要好莱坞欢喜收尾了呢。

其实不管“牧牛记”也好,“乱世佳人”也罢,剪辑的啰嗦絮叨是《澳大利亚》的致命缺陷。

电影全长两小时45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几乎有三个多钟头,心里直偷偷念叨怎么还不结束?

萨拉与卓的爱情并不足以串连两个几乎可完全砍开的部分,“牧牛”的高潮与“乱世佳人”战火纷飞的高潮几乎同等强烈,各自独立成章,并不互为支撑,这在结构上造成了一山二虎的混乱局面,很让观众无所适从。

而比较《乱世佳人》对战前与战时两部分的处理,郝思嘉在诺拉庄园的故事全在构建她的性格特色,为后来战火中她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作出铺垫。

诺拉庄园部分可爱,幽默,精炼,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以行云流水的叙事突出后面的激荡震撼。

相比之下,巴兹·鲁赫曼的《澳大利亚》在剧本上便逊色太多,剪辑更是不舍去繁存精,使故事臃肿不堪。

既然《澳大利亚》前后两个部分几乎独立成章,很难不让人暗自比较哪一部分更精准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独特魅力。

我个人是更欣赏“牧牛记”的,一方面是北大荒(尽管影片是在澳大利亚西部与东部城市拍摄)的辽阔气势与牛仔们驾驭马群呼啸而过的磅礴气度,休·杰克曼英俊健美,潇洒如风;远景摄影如同风光片一样憾人心魄,近景又闪着底片修饰过后一层极淡的古铜质地光芒,视效极其舒心;另一方面便是其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刻画。

尽管影片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远比不上那部充满了哲学色彩与飘逸气味的《姐弟荒原历险》(Walkabout),但通过小诺拉之口讲述的那些旁白依然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让人不得不向往这片充满了传奇、魔幻与浪漫意味的土地。

后来卓为了自由负气出走,同行的黑人兄弟也跟他说,没有爱,心里就没有故事,没有传奇,便一无所有。

我这样的外人,终究是不能够评判巴兹·鲁赫曼充满好莱坞色彩的《澳大利亚》是否真实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目中挚爱的那片土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亚》描绘的是彩虹之上的梦想王国,那里星光璀璨,青鸟飞翔;那里有原住民的古老歌谣,也有种族融合的自由欢歌;那里有传奇,有奔腾,还有爱。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10 ) 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

很2的中文译名是《澳洲乱世情》。

标榜为《泰坦尼克号》级别史诗,实为澳大利亚国家旅游宣传片。

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两位重量级澳大利亚人国际影星。

事实上我还能想出来的也就梅尔·吉普森(勇敢的心)了。

于是搜索了一下,发现拉塞尔·克劳(角斗士)、杰弗瑞·拉什(加勒比海盗骷髅船长),乃至希斯·莱杰(小丑)都是澳大利亚人…休·杰克曼我一直挺喜欢的,很有英伦绅士气质,出演的《致命魔术》等片都十分精彩。

在本片中出演粗野牛仔,形象上可以说也取得了成功,身材粗壮,肌肉发达,深邃沧桑。

爱科同学说络腮胡子很帅。

妮可·基德曼,就那样,有一定演技,不过很可能继续票房毒药的名号。

第三号就是混血小男孩,名叫Brandon Walters,蛮可爱的,爱科同学说他的睫毛又密又长,跟假的一样。

好了说电影吧。

本片和爱科同学一起看的,一致评价---澳大利亚国家旅游宣传片。

在万裕影城的画面音响效果非常赞,无垠牧场上万牛奔腾,荒野悬崖上险峻壮丽,沙漠日出美轮美奂,海港风光令人神往。

壮丽到令人怀疑是ps的。

此片作为旅游宣传片非常成功我已抱定此生必去一游的信念!

除了自然风光外,本片在其他方面的画面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日军猛烈的轰炸,轰炸后的废墟,都是精心布置的场景,画面感很强。

一句话总结,本片很多画面都值得截图。

在这样好的画面效果下,本片的编剧可以枪毙。

标准好莱坞流水线剧本,又想搞成史诗型,于是分成了三块:赶牛的故事,情变的故事,抗日和团聚的故事。

几乎所有人物设置、情节、对话都无一例外按照标准好莱坞俗套大片模板打造。

我也无需剧透,看了20分钟之后,观众大概都能猜出再过148分钟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还有混血小男孩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导演也一般,不过对画面效果要求很高,估计是和张艺谋一样摄像出身的。

如此俗套的剧情,就不用苛求演员的表演了。

所以还是请您到电影院去看吧,你会欣赏到一个又一个的壮丽山河景象,只要顺便忍受俗套的剧情和影片168分钟的长度就可以了。

在电脑上看,很难保证你不拖进度条。

本片获得了一项奥斯卡提名---最佳服装设计…… 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得最佳摄影比较合适吧!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澳洲乱世情》短评

Ah~ Australian…… so what?

10分钟前
  • Somniloquist
  • 还行

情节没多大看头,风景和服装造型还能看一下。乡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牵挂吧,但前提是你在内心认定一个地方是故乡。无怪澳大利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一个允许拥有双重国籍的国家,又能对国、对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

14分钟前
  • ╯^╰
  • 还行

拍的真够拙劣的。小孩是唯一亮点。德版蓝光。二星半。

15分钟前
  • GREAT-DATI
  • 较差

天仙下凡,纯真,可爱,不孕史实

20分钟前
  • 阿尔法
  • 推荐

电视上看的,被广告弄睡着了一会,以后再重看一次。话说,这个译名完全对不上啊,不管事翻译原名还是内容概括。

21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太长。无法超越梅姨的《走出非洲》。妮可基德曼魅力透支。战争戏太假,剧本有些刻板,反派最后倒让人同情。

24分钟前
  • 左加菲
  • 还行

其实这部电影不是讲战争,不是讲爱情,也不是所谓的真正的澳洲版乱世佳人.电影谈论的是关于lost generation,那些混血而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一代孩子们.

26分钟前
  • 空想美术馆
  • 推荐

生猛的片名,不能承受之重

31分钟前
  • 你绝对想不到因为这也出乎我意料
  • 较差

没表现出大的时代背景,更没写好一个小的故事。刻意制造的紧张、邪恶、神秘、感动,一个都没达到效果。画面调出了强烈的澳洲色调,贯穿两个半小时,则显得审美疲劳过犹不及。亮点在于展示了许多澳洲特色元素和休·杰克曼的美好肉体(哦对了,还有包租公的客串)。2.5星不能再多。

34分钟前
  • 黑鸥
  • 较差

这部电影的拖沓足以毁灭一切爱情!!!

38分钟前
  • ROSE CUTE
  • 很差

难得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我感觉一般,甚至觉得太长了。

39分钟前
  • 小野潇潇
  • 推荐

一场属于澳大利亚的集体回忆,可剧情太俗套,情感流于表面,澳洲美景还是很壮丽的,但观众对澳大利亚的好感似乎也就仅仅停留在风景上了,片长也太长,但花费时间来看其实还是蛮让人愉悦的,所以本片属于那种在值得一看与不值一看之间的电影

42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前半部三星 后半部四星 women are born for love but men are not. men don't know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用女人的爱与信念hold住全场。大场面。虽然能用心守护家园和家人永远是女人的责任也只有女性能够做到。但她还是远不如Scarlett O'Hara。

46分钟前
  • jane
  • 推荐

很大很空,首尾用史实做字幕不代表你就是史诗啊老大。配乐恢弘得过头,我多次以为中途就是结束。导演本来想通过小孩和阿公唱歌表示神圣,但我为毛觉得很好笑。我觉得唯一的史实感就是拍卖晚会上的旗袍和东方装饰,其余就是一家人的鸡毛蒜皮。本来3星,但是3个小时看的火大!

49分钟前
  • Unidentified
  • 较差

投资1亿3还跟我用绿幕,还做得那么假?某些场景更是不堪入目~妮可你还记得什么是演戏吗?真该给你一座金酸梅....又长又臭,小里小气的史诗电影....

51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重看了一遍,主演都是喜欢演员(看的就是CP),影片接近3小时,导演意图是想拍一部像《乱世佳人》那样的史诗片,但整体来看都差点火候,某些方面与《走出非洲》有些相似。此片导演还将电影删除的镜头重新剪辑成了一个6集版的电视剧,影片也就那样所以也不值得一看。

53分钟前
  • 迷影龙
  • 推荐

作为一种类型片,我不得不表示都很难看。但是呢,我好像这种类型的片子基本上都看过了。

57分钟前
  • 何足
  • 较差

导演属于典型的想说太多啥都没讲好,没有一处剧情不可预见,有几处我都看笑了。最神奇的是:他是如何做到把休叔和妮可的演技都导没了的?男神女神时常出现PPT既视感。少许优点:澳大利亚风景挺美+尝试讲了被偷走的一代、彩虹蛇和梦时代。

1小时前
  • 诸葛福媛
  • 较差

看“大片”最怕看到这种电影:塞满了“好看”的元素,但样样都做得不行,全是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心疼剧组花的钱。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红磨坊之后七年的大作,在影院看还是颇为激动人心的,人民需要史诗大片哈~表演上乏善可陈吧,两人都中规中矩,土著小孩反而很抢镜,所以大牌也怕小朋友啊~

1小时前
  • Abo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