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平山秀幸
主演:原田美枝子,倍赏美津子,西田尚美,室井滋,香川照之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2
简介:讲述四位女性杀害她们丈夫并集体分尸的故事。影片的四位女主人公同是便当工厂的女工,性格各异却代表着现代的日本女性:曾在银行工作的雅子擅长持家理财,然而隐隐当上一家之主的她却无法得到长期失业的丈夫与叛逆儿子的沟通,长期都生活在压抑和孤独里;守寡的吾妻长期任劳任怨的服侍着瘫痪的婆婆;怀孕的弥生得到的不是关怀,而是嗜赌如..详细 >
夏娜莱克的新作带有强烈的自传特征,亦是一种宣言,与她的前作《梦中小径》同属她最激进的创作。她借女主角之口批判所有的表演都是谎言,又呼吁她的评论者对她尚未成年但不再是小孩的儿子/作品多一些耐心。电影曾在谎言的家里,但现在要踏上追寻真理的路了,夏娜莱克的作品于是总是关乎一种动态的形成,而非目的地的状态。尽管她发表的每个诗学观点都富有争议性,但极少见到电影作者能用如此轻盈的方式来触碰影像的本质。听听她电影里人物的说话方式,现实里没有人这样讲话,电影里也没有,少年们“木头似的“哈姆雷特念白听上去多么陌生。她的电影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当代剧场,演员们在用异化了的声音去捕捉生命里的真实。
pieces of trash
看完觉得科斯塔值得一个金熊。这个片子的自然音效其实做的很虚假,在开场没多久的鞋带和喘息中已经露馅,远没有科斯塔的细致自然。片中有布列松的女孩,有布列松的驴子,但是全片差太多了。布列松是model,这个是捧读。
我最喜欢的是那一段Let's Dance。三个人在病房里跳给父亲/丈夫时,都出现了少见的微笑。仿佛是戏中戏一般,焦虑的母亲,失落的王子,孤独的人们,失败的交流,撑起了一个一个切面,我难以看到事情的原委。但这正是生活传递给我的感觉。
这跟zuhause有啥关系…
喜欢背景音 故事不太讨喜
#Berlinale2019# 我的个人金熊。几乎就是部日本电影,以小津的静止姿态和成濑的行走镜头组成。比《午后》大大前进了一步,用喉部发声器这样的元素轻巧地营造恐怖感和当代感。简单,细腻,情感流动从来没有因为人物极慢的行为而停滞,背着睡着的妹妹涉水的镜头可谓绝妙。与其说《哈姆雷特》是一种互文,不如说是展现了互文的无能。丹麦王子可以选择复仇或不,德国王子无血可流,甚至不会再有下一个王子了。
只可远观
一开始就被片名吸引,满怀期待的看完之后发现,所有的静止镜头、慢节奏、呆滞又爆发的情绪变化,都在故作诡异、艺术,缺乏内化意义,徒有艺术浪潮之名,滥用技法。(其中一星是给导演构图的自然美学~)
视听语言足够凝练准确,但这种形态的片子反而需要让表达自然呈现,而不是导演强行塞给观众
是挺布列松的 区别在于没有明显故事性 就是碎片化的展示 还是有一定趣味的 段落之间表达的概念也都很统一这种感觉就好像 有时候一个事件很简单 我们如果不去看事件的全貌 而去关注事件里种种看似并不关联的细节片段 一切反倒有意思了起来/另外这片子简介写了个啥啊 存在误导
太可怕了,观感的煎熬直逼第一归正会,我为什么看个修自行车看得这么带劲。全程除了中间一段没有配乐,甚至鲜有对话,都安静得可怕。因此音效惊人,所有细微的声音都被放大,伴之以情绪的外泄,但是镜头总是狭窄地指向局部或者远远地看,所以情绪都在屏幕之外。摄影机几乎没有动,动也是精细地相对静止,这就是传说的ppt电影吧,所有运动、情绪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中间有打破这个框架但很快又回到里面,就像突然的发泄还是归于沉默。丧得不行,将错就错的售货员神来之笔。
或许本片最神秘地方恰恰在于,它经由声音系统所暗示和联通的整片城市(柏林)、森林乃至世界,是和某种内在的,甚至根深蒂固的布列松主义美学分属于两种相对的作用力方向。然而这种奇异媾和,却达成了一种从绝对的具体的精确控制——通向一个全然开放的,有深度的宇宙。这样一个宇宙也召唤着观众期然下一次更有厚度观看(重看)。
非常棒!我离家了,但我没有找到森林。
8/10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三星与四星间徘徊,风格趋近布列松但又很不一样,手法和许多剪辑上透露出的逻辑性和结构感又有导演自己的表达,年轻女导演能有这份才情值得给四星。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
片段很精彩,但……
意图是妙的 有的地方非常灵动 但是还是过于opaque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夏娜莱克的新作带有强烈的自传特征,亦是一种宣言,与她的前作《梦中小径》同属她最激进的创作。她借女主角之口批判所有的表演都是谎言,又呼吁她的评论者对她尚未成年但不再是小孩的儿子/作品多一些耐心。电影曾在谎言的家里,但现在要踏上追寻真理的路了,夏娜莱克的作品于是总是关乎一种动态的形成,而非目的地的状态。尽管她发表的每个诗学观点都富有争议性,但极少见到电影作者能用如此轻盈的方式来触碰影像的本质。听听她电影里人物的说话方式,现实里没有人这样讲话,电影里也没有,少年们“木头似的“哈姆雷特念白听上去多么陌生。她的电影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当代剧场,演员们在用异化了的声音去捕捉生命里的真实。
pieces of trash
看完觉得科斯塔值得一个金熊。这个片子的自然音效其实做的很虚假,在开场没多久的鞋带和喘息中已经露馅,远没有科斯塔的细致自然。片中有布列松的女孩,有布列松的驴子,但是全片差太多了。布列松是model,这个是捧读。
我最喜欢的是那一段Let's Dance。三个人在病房里跳给父亲/丈夫时,都出现了少见的微笑。仿佛是戏中戏一般,焦虑的母亲,失落的王子,孤独的人们,失败的交流,撑起了一个一个切面,我难以看到事情的原委。但这正是生活传递给我的感觉。
这跟zuhause有啥关系…
喜欢背景音 故事不太讨喜
#Berlinale2019# 我的个人金熊。几乎就是部日本电影,以小津的静止姿态和成濑的行走镜头组成。比《午后》大大前进了一步,用喉部发声器这样的元素轻巧地营造恐怖感和当代感。简单,细腻,情感流动从来没有因为人物极慢的行为而停滞,背着睡着的妹妹涉水的镜头可谓绝妙。与其说《哈姆雷特》是一种互文,不如说是展现了互文的无能。丹麦王子可以选择复仇或不,德国王子无血可流,甚至不会再有下一个王子了。
只可远观
一开始就被片名吸引,满怀期待的看完之后发现,所有的静止镜头、慢节奏、呆滞又爆发的情绪变化,都在故作诡异、艺术,缺乏内化意义,徒有艺术浪潮之名,滥用技法。(其中一星是给导演构图的自然美学~)
视听语言足够凝练准确,但这种形态的片子反而需要让表达自然呈现,而不是导演强行塞给观众
是挺布列松的 区别在于没有明显故事性 就是碎片化的展示 还是有一定趣味的 段落之间表达的概念也都很统一这种感觉就好像 有时候一个事件很简单 我们如果不去看事件的全貌 而去关注事件里种种看似并不关联的细节片段 一切反倒有意思了起来/另外这片子简介写了个啥啊 存在误导
太可怕了,观感的煎熬直逼第一归正会,我为什么看个修自行车看得这么带劲。全程除了中间一段没有配乐,甚至鲜有对话,都安静得可怕。因此音效惊人,所有细微的声音都被放大,伴之以情绪的外泄,但是镜头总是狭窄地指向局部或者远远地看,所以情绪都在屏幕之外。摄影机几乎没有动,动也是精细地相对静止,这就是传说的ppt电影吧,所有运动、情绪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中间有打破这个框架但很快又回到里面,就像突然的发泄还是归于沉默。丧得不行,将错就错的售货员神来之笔。
或许本片最神秘地方恰恰在于,它经由声音系统所暗示和联通的整片城市(柏林)、森林乃至世界,是和某种内在的,甚至根深蒂固的布列松主义美学分属于两种相对的作用力方向。然而这种奇异媾和,却达成了一种从绝对的具体的精确控制——通向一个全然开放的,有深度的宇宙。这样一个宇宙也召唤着观众期然下一次更有厚度观看(重看)。
非常棒!我离家了,但我没有找到森林。
8/10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三星与四星间徘徊,风格趋近布列松但又很不一样,手法和许多剪辑上透露出的逻辑性和结构感又有导演自己的表达,年轻女导演能有这份才情值得给四星。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
片段很精彩,但……
意图是妙的 有的地方非常灵动 但是还是过于opa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