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坏猴子第一季

Bad Monkey Season 1

主演:文斯·沃恩,L·斯科特·卡德维尔,罗伯·德兰尼,梅瑞迪斯·海格纳,娜塔丽·马丁内斯,米歇尔·莫纳汉,罗纳德·皮特,朱迪·特纳-史密斯,汤姆·诺维茨基,大卫·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坏猴子第一季》剧照

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2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3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4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5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6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3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4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5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6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7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8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19坏猴子第一季 剧照 NO.20

《坏猴子第一季》剧情介绍

坏猴子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了安德鲁·扬西(文斯·沃恩饰)的故事,他已被迈阿密警察局开除,如今在基斯群岛当卫生检查员。但在偶然发现一起案件,起初是游客钓上来一只人的手臂之后,他意识到如果能证明是谋杀案,自己就能复职。他只是需要搞定一群佛罗里达的怪人和一只坏猴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高地战医生们我的人格合租屋死亡大脚心脏生死罗布泊感谢人生狂喜我们的重制人生冲出宁静号追捕者我的阳台男友火线追凶之掘墓人遗忘空间李献计历险记辣妹刺客3拜托了,男主别过来如此可爱的我们破处之旅纯情房东俏房客圣诞特别篇深网危险旅程博斯第七季好警察坏警察2魔法少女小圆明日家族天缘纳木错每21秒恋恋小食光

《坏猴子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忘掉種過的花:窩打老道和作為遺產的精英香港

pat的過往人生無疑符合80s港人獅子山精神的拼搏神話,窩打老道的千呎大屋和八千蚊一支的山崎酒半遮半掩住背後經典的精英-女同敘事,折射出都市港人五十年來專業做嘢不問私事的普遍心態,其中有第一代經歷現代化的東亞人自以為的體諒:如果你做得足夠好,能給我們帶來價值,我們可以考慮不對你在私生活中不同於多數人的選擇說三道四,對此閉口不談,把尷尬用中國的老方法敷衍過去。

如果你體諒我們,我們願意「尊重」你。

(網課,退休計畫,派對,pat的主人姿態令人想起本港政商演界的許多女人。

)電影確定地做了這樣一種劃分:蝸居公屋信奉風水,父母沒有固定收入子女沒有上升前途的胡家,和汪及pat所屬的同志社群,後者在中環的酒吧約會,帶蛋糕鮮花探望朋友(對比胡各自生帶來兩扎廁紙),鏡頭有意無意地暗示她們擁有自己的職業(花店經營;律師朋友的辦公室大過victor的房間兼胡家餐廳),懂得聚會與享樂,屬於都市且現代的一群人。

這種對立,在其抽象的意義上,幾乎也是川普和哈里斯支持者的對立,因此它對觀眾內涵著憂慮:少數者注定和允諾「進程」的現代所綁定,但是傳統有更大的作為力量的暴力,哪怕後者包含更多污穢的愚蠢,更多無能。

在其中當然也有優績主義和精英立場的問題。

在香港的語境下,路徑的分立顯得更鮮明。

對於pat這一代人,作為異類,她們只有靠向上攀登,才能用話語權換尊嚴。

這把她們鍛鍊成精英。

不可能說港式的成功學狂熱是健康的,可是,確實是這同一個高效冷酷的系統,給了那些能把握著它的人建築自己頭上屋頂的契機。

因此,如果是一個健康的社會,pat上升奮鬥的人生並不會對victor或fanny造成否定;按照最粗鄙的經濟學規律,繁榮的下一步將會走向對福利社會的要求。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pat有機會立遺囑,她會怎樣仔細地安排自己最後的饋贈。

可是她沒有機會了。

這幾乎構成一個寓言。

pat般的港式精英建造了中環,在這一批走出舊家的新人之中,孕育著更多元,更包容,更開放的心態。

他們和他們的繼承者們期待有一日,能填補上地基的腐爛匱乏,在新的框架新的天空下為人的普遍幸福創造比一間千呎的單位更多。

建設我們的城市,或許這需要時間,但這將能夠實現。

然而pat就這樣驟然地死去了。

她的所有遺產被歸納入血親所支配的領地,在他們還沒能讓法律承認同性伴侶之前。

鏡頭外的我們想起那些10年代的集會,並且知道:這比十年前更不可能。

因此當律師朋友說,「在法律上,你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一句話把整個精緻的酒吧氣氛打碎為空無。

她們的城市生活是無支撐的,沒有古人也不見來者。

pat以主人的姿態舉辦聚會,試圖在她的所能之下給予,用她的屋頂遮蔽她的親人。

然而她們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幻覺版的暫時;很快,那間風雨國王都能進的屋企就會被登堂入室。

而pat將無能為力,因為她已經死去了。

本應擁有的一切都被篡奪,無力保護我們心愛的人。

這是屢見不鮮的歷史題材,但它尤其是今天。

只要想起80s的香江舊夢已經逝去,而新一代人之中那些受教育的,那些真正在乎的,那些渴望改變的後生,統統被他們所選擇承擔的命運剝奪了繼承權。

如今站在先輩建起的殿堂之中的是克勞迪斯鬣狗一樣的子嗣,很快,當遺產被消耗殆盡,他們將撕碎舊日的夢想裡體面的一切。

 2 ) 嬸·嬸?

觀映之後才知道導演楊曜愷前作是《叔.叔》,今次同樣以晚年同性作為題材,不同的是換了女性,但類型不是《嬸.嬸》,導演在專訪中說如果再拍類似叔叔的嬸嬸,只是在做同樣的事,沒什麼意思。

但不得不說,如果他用拍叔叔的方式來拍另一套嬸嬸,結果可能會比本片觀感好很多。

本片的敗筆是過度略過Pat和Angie的相識相戀經過,只是以片首P和A一起在家吃早餐,挽著手買餸買花,和P家人吃飯等日常來交待她們同住的親密關係,但同樣的場景和前作《叔.叔》比較,意境上差很遠,柏與海是地下情,他們有各自平常的家庭而且都不知道和不接受他們的同志關係,有種愛而不得的境況,所以這種日常會令觀眾看得揪心,當時我在影評裏寫了這段文字「柏和海的愛只能永遠停格在那天如夫妻般在街市一起買餸煮飯一起坐在梳化看電視親熱纏綿一起睡在同一張單人床上之後一齊食早餐,這些普通不過的日常對他們來說是偷回來的奢侈。

但他們都知道那一天那一晚將一去不復返,成為彼此一夜無眠的回憶。

」;但相反A & P 似老夫老妻式,歲月靜好波瀾不驚的相處,之後P猝死(過程有點太突然,因之前只在花店談笑間提及她膽固醇超標正在食藥,她沒戒口又喜歡飲酒),A和P 從工廠時期已在一起超過30年,當年女同應該不易被人接受,可以說多些他們如何認識和相戀過程,這些經歷會讓觀眾更能體會A因失去P而感到的傷痛。

但故事卻把重心講述A和P家人之間如何處理P後事(骨灰海葬或放龕位)安排上的分歧和遺產分配(因P沒立遺囑),特別是A和P住處應該如何處置等,拍得太零碎,我明白導演的用心是要提醒同志(特別是老年)要預早立遺囑交待清楚自己後事如何安排和財產如何分配,避免家人和愛人之間有任何紛爭,但這其實並不侷限於同志,即使異性同居未婚人士也有同樣的問題,過度著墨其實沒有必要。

P哥哥一家家境不太好,哥哥做停車場保安,嫂嫂是賓館房間清潔工,侄子Victor是Uber司機(車是P買),侄女Fanny一家住劏房,婚姻關係不協調。

A父母和一條唐狗在新界村屋住,P負責幫狗看獸醫,兩老對P頗為倚賴,P死後他們問A將來有什麼打算,A沒有正面回答。

這兩家人的關係其實可以交代多一些,這會令P和A的關係更立體一點。

我只能概括本片是以同性之名,行爭產之實。

同性原素只是被鍍上一層薄薄的糖衣,但慢慢嚐到的是俗套的財產爭奪戰內核,這樣把重心錯置,對我來說,和期望有著明顯的落差。

最後那場P和A在涼亭的咀戲,我覺得用俗語打茄輪會更為貼切,全無美感可言,甚至我認為是惡俗到令人不適反感的地步,直接把我從本片從3星拉低到兩星。

因為本片兩人關係一直是淡淡然如老夫老妻,加上這場激烈的打茄輪咀戲,破壞了整個格調,如果只是輕輕相擁依偎在一起,或輕輕一吻,點到即止,這樣會令人感覺舒服自然得多,同時切合了片首時兩人行山的意境。

 3 ) (HKIFF48)情比金坚,触动人心的留白之美

极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打动小编的心。

年近六旬Pat姑和Angie姨,通过两位老人的夕阳之恋,见证了爱情的真挚与坚韧。

被她们的爱情故事深深地触动、感动、打动,流下了动情的眼泪。

整部电影中,区嘉雯饰演的Angie姨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内心强大、坚韧不拔,面对另一半Pat姑的突然离世,后留下的遗产继承问题以及海葬与牌位设置的抉择,她以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去处理,又在其中对Pat流露出深深的爱意与真情。

影片没有过多的煽情处理,但每字每句都紧扣爱情这一主题,让人感受到了两位老人之间爱得深沉的情感。

电影中有三个片段让人泪目。

一是当Angie姨看到Pat姑立下的遗嘱,那一刻她的内心防线似乎被瞬间击溃,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

这个场景让小编深深地感受到Angie姨对Pat姑的深深眷恋和由衷不舍。

二是在雨亭中,两人深情相拥与热吻展现了她们之间浓烈而深沉的爱情。

三是当Angie姨为Pat姑完成海葬,达成Pat姑的遗愿,撒下骨灰,那种对逝去爱人的思念与告别之情,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然而,电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留白部分稍显多了一些。

关于同性之间法律遗产继承问题的处理,以及电影结尾Angie姨和Pat姑家人是否和解,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明确交代。

但正是这种留白,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韵味,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冰山一角。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填补电影中存在的空白,让故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总的来说,《从今以后》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叙事打动了观众的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存在一些留白和不足,但正是这些留白使得电影更具魅力,让观众在遐想中品味爱情的美好。

我给这部电影8分,因为它不仅仅展现了两位老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温暖而美好的瞬间。

 4 ) 平权?何时?

每次看这种同性电影都觉得好难啊,都21世纪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同性平权呢?

唉,不说同性平权了,女性平权都没做到。

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也出柜了,也被当做一家人,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吃饭团聚,但对方过世后(虽然这里pat过世的剧情有点突然和交代不清),你也只能是姊妹或者好友,在利益面前,就像那个律师说的,亲母女也要撕破脸,可气的是在Pat的葬礼上道士说亲属站前面,朋友站后面的时候,一家人没有为汪小姐说过一句话,还有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特别是那两个侄女和侄儿,pat姑对他们这么好,最后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在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在汪小姐这边为她做过什么,想的都是瓜分财产和占领房屋。

一群所谓的家人,还不如一堆拉拉朋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没有牵扯到利益。

所以真的不要再考验人性了,表面上的和和气气,其实都是各自为利。

没有法律文书的承认和保障,对方的一切可以说都与你无关,所以还是要趁早,有条件的就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能结婚的就结婚,能立遗嘱的就立遗嘱,能公正的就公正,能在任何保障对方的利益的事情上签署彼此的姓名,就赶紧签署,这样你才能保护到你和你爱的人。

最后的老年拉拉吻还是温情。

 5 )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在高先影院看的优先场,入场前天色阴沉,忽而下起倾盆大雨,与电影的氛围基调如此一致。

而离场时,却已云散雨霁,不太猛烈的阳光照在旧街道上,斑马线红绿灯的叮叮声响起,生活还是如常,也与影片结尾时我的心境相类。

————严重剧透分割线————Pat(胡碧玉):Pat其实是本片最复杂且耐人寻味的一个角色,她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其实并没有在原生家庭感受到太多温暖,但她成年发迹后偏偏是照顾家人最多的那个,愿意去承担传统家庭大家长的角色。

她精明能干(自己开办公司)、热心(借钱给朋友),到了六十多岁还充满雄心壮志和活力(想搞新项目、家里的电子产品由她搞定),她的法律意识并不薄弱,实际上早就草拟了遗嘱。

一个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不会不明白合同、财产、物业权属、白纸黑字的意义。

但她就是没有签。

这种矛盾的特性,在祖籍潮州胡碧玉、香港现代商业女性Pat身上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她要买天堂鸟喝威士忌,她也要中秋全家大团圆,她自己出自重男轻女的家庭,但她偏偏最锡(宠)的是侄子。

她是很爱Angie,她的爱是承诺“我照顾你一生一世”但却没有领证结婚,是写好了所有财产委托给Angie但却没有签字。

Pat如此真实,让我看到很多老一辈人的影子,我绝不怀疑她的爱意是真的,但她身上显现出来的东亚传统女性的暧昧模糊也是真的。

我甚至在想为什么Pat与导演前作《叔·叔》中的男主人公阿帕同名,是否意味着他们两个都深深地被传统中式家庭观念所牵绊。

Pat实际的骨灰留在了哥哥为她购买的骨灰龛中,象征她精神世界的骨灰(黄玫瑰)则按照她自己的意愿由爱人洒向大海。

导演在映后谈多次表示,Pat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来得及签遗嘱从而造成遗憾,并不是不想签。

但导演也曾在访谈中提到本片英文名ALL SHALL BE WELL的来源,是因为在劝一名同志早订立遗嘱时,对方表示不用担心,家人早有默契,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Angie(汪紫盈):与我事先设想的不一样,Angie并不是一个柔弱受气包一再忍让的角色,她有极坚定的内核,思路清晰、价值观明确,敢于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爱情、当然也包括本就属于她的财产。

Angie是敢于在全家人面前拍桌子走人的那一个。

我非常喜欢她直接开杠Pat哥、嫂、侄女看似温情满满的套话,直接杠她年迈的父母,而没有再表现出传统女性的温顺哑忍。

她是一名真正的新女性,当她想明白与Pat已经走过了相爱的一生,而现在因财失义的家人也曾经与她有过真实温馨的瞬间,她明确自己的感情从来没有白付,那一刻她也就放过了自己,放过了那些不会有答案的疑问。

当Angie将原来两人家中的阳台装饰灯搬回父母的邨屋,灯饰又在邨屋院子里亮起时,我就知道不用担心她今后的生活会太悲惨,她会在任何地方坚持做好她自己。

成&美:Pat的哥、嫂,非常传统的中国夫妇,成和美的存在强调了传统观念和血缘关系仍然顽强主导着影片中人们的生活。

成虽然生意失败、看似一事无成,但仍保有自己作为家中长子、话事人的自觉。

他也爱妹妹,如果自己经济条件足够好,我相信他未必会赶走Angie,或许仅仅是出于男性的尊严吧,因为欺负遗孀绝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他坚持要为妹妹买骨灰龛——香港的骨灰龛位不会便宜,听说广东这边的风俗,墓地或骨灰龛位一般不能本人出钱购买,需由子女或其他亲人购买,不知道是否确切?

显然也是遵照传统风俗的一种。

嫂子阿美的心思则更单纯一些,她对Pat本身也没有血缘亲情,情绪上尽可以安慰Angie,一旦涉及到利益,哪怕只是虚无缥缈的风水之说,就一分钟犹豫都没有,更不要提实实在在的房子和钱。

作为女人,她直接说“嫉妒”Angie,那是当然的,因为当Angie手捧着玫瑰花时,她要捧着纸巾、尿布、菜篮子,当Angie招呼菲佣照顾爸妈时,她要在酒店干清洁补贴家用,儿子没钱娶老婆,女儿仿佛是自己不幸的复制品。

看到有个简介说美和Angie本来相处地像闺蜜一样融洽,我深表怀疑,因为她俩的生活状态实在差太远了。

成和美是否真正接受了P&A的关系?

也相当耐人寻味,从他们在Pat死后就立马大搞传统丧葬仪式来看,他们骨子里对同性伴侣的关系颇不以为然。

这么多年与P&A关系融洽,很大原因也是因为Pat愿意在各方面帮助和照顾他们,那么让Pat高兴一点、大家庭其乐融融,又有什么不好呢?

侄子Victor&侄女Fanny:年轻演员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廖子妤更是贡献了相当成熟的演技。

他们对P&A的关系其实接受程度更高,Fanny直言自己最快乐的时光是住在P&A家时,Victor说起她俩的感情,那种羡慕也像是出自真心。

但他们都无力跳出自己的生活困境,也绝没有为一个外人反抗自己父母的勇气,更何况为什么要反抗呢,为什么要撑Angie呢,听爸妈的话最后自己还落好处啊。

虽然上面写了一堆各个人物的内心盘算,在看本片的预告、剧情简介、以及其他宣传时,也容易认为这是一个家庭成员争产从而表现人性自私及弱点的电影,甚至觉得像普法电影,但在观影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仍然是两位主角的爱情故事,因此我仍然会将本片归入爱情片的范畴。

两位女主日常生活的片段其实很短,和家庭聚餐加一起也不到20分钟,拍得平淡细碎,最动人的是通过侄子口讲述的Pat曾经对Angie作出的承诺,还有区嘉雯饰演的Angie面对电子屏幕上草拟的遗嘱逐字确认、泪盈于眶,以及Pat对Angie说在遇到你之前觉得自己没有家人(很抱歉如果你还看过几条预告片,那么浪漫的片段就已经总结完了)。

我相信也是这些片段支撑着Angie去作出最后的决定。

正因为现实世界荆棘满布,希望用爱可以披荆斩棘。

—————严重不正经分割线—————— 最后我们摊开来讲一讲任白好了。

本片的内核跟任白显然是没有关系的,故事主体即遗产纠纷部分也有真实原型,但两位女主Pat和Angie的人物造型、人物经历确实让人感觉对任白有所借鉴,在我第一眼看到海报时,那种似曾相识感已经扑面而来,巴黎铁塔的床头摆设画像,也让人想到某张经典合影。

两位女主原本是纺织厂女工,后来自己出来组队开厂(等于自组戏班);Pat仗义疏财,有侠义心肠,Angie果敢坚决,敢说敢干,也不畏惧旁人眼光,性格设定也很像吧。

Angie差点去加拿大结婚,去了又被Pat一句话叫回来了,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当年的一些八卦新闻。

更不要提演员区嘉雯本身就扮演过白雪仙,当然区嘉雯在本片中的表演如此精湛和细腻,连背影都在演戏,连头发丝都在演戏,与当年的舞台剧绝不相类。

总之喜欢任白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这幅照片角影片中似乎没有给直接的镜头,里面左下画框的黄色斑纹猫咪应该是两位主角曾经的宠物,在Pat开场时背的帆布单肩包上,也印制着一只黄色猫咪,可能是她们自己印制来纪念宠物的。

Pat去世后,换成Angie独自背着猫咪布袋,独自坐上扶手电梯补上预告片中关于手袋的细节图:

 6 ) 芦苇韧如丝

2014/09/21在Film Forum看的导演Q&A场。

电影本身和杨导演的分享都让我很感动,因此想记录下来这些感受。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最喜欢华人的lesiban电影算是香港的《得闲炒饭》,它不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但却有很多香港的风味,也很浪漫。

同样作为香港电影,《从今以后》比《得闲炒饭》高很多。

《得闲炒饭》属于都市丽人/T言情剧,《从今以后》属于文艺写实“纪录片”。

记录的是senior lesbian在香港的生活和面临的一些困境。

放眼国际上的电影的话,我觉得最近几年和这部电影在题材和价值上旗鼓相当的有巴基斯坦的《joyland》和法国的《燃烧女子的画像》。

这三部电影都有女性和queer的元素,但是所讲的故事和题材又各不相同。

我很喜欢这些导演能跳出框架,把queer people和女性当作个体来讲故事。

小时候和现在的我其实都很难想象自己年老之后会是怎么样,可以说是也不敢想。

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刻画的Pat和Angie两人退休生活是那么真实又幸福,让我这个姬姥也对老年之后的家庭生活有了一定的向往,可以说是造福社会:) 失去伴侣的Angie是这么一个温和温柔的人,电影中我很多次都很害怕她无法面对痛苦和冲突。

但我却是太小看看似柔弱的女性了,正可谓“芦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她们有的韧性和优雅可以是我想象不到的。

如果我和Angie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我也会被她所吸引。

杨导在Q&A的时候分享了他创作这部电影的经历。

他在一次分享会中了解到影片中的社会现象,就主动找到几位一些经历过此类事件的女性做采访。

因为年龄和性别的差距,他在创作过程中会一遍一遍跟这几位受访者回访以求她们的反馈。

在他最后给她们第一次放这个电影的时候,她们都很感动。

一下是两个例子:其中有一位受访者花了很长时间(几年)去跟去世伴侣的家人打官司以得到allowance,她所花的钱和时间是远超过最后得到的allowance的。

为什么她一定要去做件事呢?

因为她要向这个世界、社会和伴侣的家人证明这个关系确实存在的,她们的爱就在哪里,没有人可以否认。

另外一位受访者刚刚看到Pat去世前的幸福场景就开始哭,因为这和她和老伴几十年过的隐藏的生活一模一样,但是她居然能够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展现出来...我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哭了。

就算我在纽约在这样一个婚姻平权的地方,又有多少幸运的性少数人士终其一生没有体会过这些隐忍伪装和被忽视呢?

我很感谢能够有这样的电影,让片中的Pat、Angie、姬姥朋友们、还有苦苦挣扎居所的香港人被尊重和看见。

 7 ) 0531高先L(瞎写的)

原来是HKIFF开幕来着 忘了这茬了 那赚了就是短暂地喘口气 想看部电影就去看了有关一对中老年拉拉显而易见的,共鸣很多。

无论是遗产分配还是LGBT无权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非常强烈的无力感。

每次看相关Case都觉得很无力,又重新富有动力。

说实话会想做点什么,但又担心不被认同。

会不会有一些bi,因为这些政策上、客观上的东西,选择异性呢。

Pat的角色也真的很难,传统的家庭环境、人员关系,贫富差距等等。

很佩服Angie,可以坚定地作出那么多举动,提出反对、让步(但不完全是妥协)等等。

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龄,忽然失去那么多,会有多难接受。

但是Angie扮演者的演技好好,状态变化很大。

后来和拉拉朋友们在海中撒花真的很触动,Angie的笑容也是真的放松了,有归属感的。

看的很泪目,好喜欢这种安全感遗产分配的part过于真实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是又是合理的、无法反驳的。

(虽然看的我想骂又是重视遗嘱/遗产代理人的一天不过yysy,感觉导演没有那么了解拉拉群体?

有点片面化,不是很深入。

至少从形象上就,那么多对难道必须是典t+典p吗(甚至有的角色让我觉得油…

 8 ) Tout ira bien |从今以后 法国首映观影体验

首先想说观影氛围特别好,我是奔着这部电影来的,看到开场前lgbtq+的短片才意识到这是 Festival du Film Chéries-Chéris的单元电影之一。

最后在谢幕纯音乐的映衬下,大家的抽泣声此起彼伏,随后鼓起了掌。

真的很希望国内观影也可以加上鼓掌的习惯。

我也发现法国人的笑点跟我真的不太一样,前面对话放着法语字幕大家在笑时我还以为是我没看懂呢。

不过法语字幕配上粤语对话,让我至少遗失了30%的信息点,尤其一开始我的耳朵在听着一种有点熟悉但几乎不会的粤语,我的眼睛在看着有些陌生的法语单词,我的大脑却完全不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后面我只能完全摒弃掉听粤语,转而看法语字幕,才能跟上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先说一些缺点。

可能因为前面有这个小插曲,我没能跟上电影的节奏,导致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前一秒大家还在合睦融融家庭聚会,后一秒女主之一Pat就死掉了,转折太快,还没怎么交代这个人,就开始讨论她死后她的另一半Angie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社会困境。

我不太喜欢导演的镜头语言,尤其是镜头转场,总是黑幕或者完全没有衔接就跳到下一个镜头。

其次有很多在我看来是无效表达的空镜占据过多时间,譬如有很多有关树的镜头,在第一次看骨灰龛位时,在Angie坐车回父母家时,电影并没有关于树的意象的铺垫(或者我遗漏了什么台词信息?

),因而这些镜头也显得模糊。

同种空镜在我看来表达很好的是《夏日细雨》这部电影,电影也有很多从车窗往外拍快速移动的树影的镜头,但这些镜头语言很好地反映了小女主的心理变化。

以下是对剧情的探讨。

中秋节明明来的都是Pat的家人,但是下厨却是Angie,Pat在客厅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最后散场时也是Angie在厨房打扫卫生,她对Pat说话但一直没收到回应,再次转场就是Pat去世了。

在花店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来Pat赚的钱应该比Angie多,所以感觉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异性恋相处模式…?

赚钱少的那一方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责任。

并且Pat和Angie一起出钱买下了公寓,房产证上却只有一个人的名字。

电影没有交代Angie有没有写过财产委托书,但Pat确实写了,却没有签字,我自己的解读是某种意义上Pat其实会知道自己死后自己的哥哥一家人会对这个房子下手,但她希望这不会发生,期待all shall be well,这部片子的英译名,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中文名从今以后啦。

(不过最后一段我不是很确定,害怕是自己没看懂法语字幕而导致的误解,很希望有人能和我讨论一下qwq)再然后是对香港的展现让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脏乱的街道,狭小的楼梯,破旧的房门,生锈的通风扇以及拥挤的房子。

好像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有现代化气息的就是她们的公寓和Victor的车了。

由于本人只在香港待过不到完整的一天,所以对香港不是很了解,至少我看到过的香港不完全只有这些。

但确实香港的住房问题已经是个大社会问题了。

再然后就是我也不太喜欢结尾,我感觉结尾有些苍白无力,仿佛导演除了展现“遇到你以后我才有家的概念”,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了,而物理意义上的“家”在伴侣死后只能被剥夺。

不过很喜欢她们一起相拥亲亲的画面,还有一起逛菜市场的场景,为数不多的落脚在两个女主本身的温情画面。

所以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给这部电影评分,我很喜欢这个议题表达,导演在叙述上是成功的,收缩有力的,四平八稳的,但同时也是隐去自己观点的,我没有看到更有力的更鲜明的东西,一切都是暧昧模糊的,就像没有签字的那份财产委托书。

 9 ) 生死之间的情感交织

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舒缓的节奏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开场便是震撼人心的海啸场景,这一幕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也将观众迅速拉入到角色们的命运之中。

法国女记者玛丽在海啸中经历了生死一线,从此她的生活被那段濒死体验深深影响,她开始执着于探寻死亡之后的奥秘。

玛丽的追寻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无尽怀念与探索。

通灵师乔治的故事则更加贴近我们对于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普遍认知。

他拥有与逝者沟通的能力,却因此在生活中倍感孤独,甚至被家人利用来牟利。

乔治的孤独源于他的特殊能力无人理解,也源于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生活。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通过帮助他人与逝者告别,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乔治的故事让我意识到,面对死亡和失去,沟通与理解是多么重要。

最让我感动的是伦敦男孩马克斯与双胞胎哥哥杰森的故事。

马克斯在杰森去世后,一直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坚信自己能够看到哥哥的幽灵,并与之对话。

这种超越科学解释的情感联系,展现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马克斯清澈的眼睛中充满了对哥哥的思念与不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影片中,马克斯在路灯下苦苦等候的场景,仿佛是对逝去亲人的无声呼唤,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从今以后》通过这三个故事线,将生死之间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角色内心的挣扎,让观众在平静中感受到深刻的感动。

导演伊斯特伍德以其沉稳的叙事风格,将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于一点,传达出对生命、死亡和爱的深刻思考。

影片带给我的启示在于,面对死亡和失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和遗忘,更需要理解与沟通。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与其沉溺于痛苦与恐惧,不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珍惜当下。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经历死亡和失去后,都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也让我意识到,生命中的一切痛苦与挫折,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今以后》不仅是一部探讨生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与怀念的作品。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影片结束后,那份关于生死、爱与忧伤的情感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或许,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从今以后,我们应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10 ) 《从今以后》:平静地叙述她们的冲突

这不是一部很大众的电影,至今豆瓣上短评只有641条,长评9篇。

但还是想写写这部电影。

它在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全景单元观众奖的提名。

今年五一时候去香港,刚好这部电影也是在5.1在香港上映的好巧!

抱着去港澳一定要看场难看到的电影的角度,大晚上步行去两站地铁站外的电影院,看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老年女同性恋者Pat和Angie,一方Pat突然离世(且未正式立下遗嘱)后,另一方Angie与Pat家人关于Pat的遗产继承上的冲突,最终Angie也无可奈何搬离房子,没有骨灰但通过向大海洒下黄色花瓣的方式,实现了Pat生前希望海葬的愿望。

这部电影本身题材会自带光环,在多元性别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缺位的多元人群没有被关注或很少被关注到,更别说再用年龄多划分一道的中老年女同人群了。

但必须要说,对于习惯看大众化电影中叙事冲突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确冲突感弱很多,属于【很平淡讲述冲突】的那一类,但是当中将伴侣突然离世后茫然的Angie遭遇刻画得非常到位,属于全程无尿点的那种,走入人物视角看这部电影风味更佳的那种。

电影的导演是杨曜恺,下来写这篇之前做了点功课,这位香港编剧曾经还有一部电影《叔·叔》,讲述的是老年男同的电影。

马上要把这部电影看起来!

这部电影时隔快一个月,再来写下影评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吧:首先,很喜欢豆瓣上一些网友的总结:对抗世界不止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这部电影点出了多元群体面临的现实社会中法律等实际边界框架下的窘境,法律没有很好地保护多元群体的利益。

电影中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在我看来有一定原因是因为Pat一方兄妹地位上不平等而造成的,且主要是经济地位,妹妹Pat与Angie住在大house里,但哥哥一家只能挤在逼仄的香港公屋当中,连侄子要和女友买房,都买不到一个【浴室带窗户的房子】。

试换个角度,如果这部电影中Pat与哥哥的地位是颠倒过来的,哥强妹弱,是不是有可能出现强行要求妹妹喜欢男人的戏码。

说回来,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当开头团聚场景总还是有一丝丝变扭,比如哥哥对Angie聊天时候的神情和说话上的礼貌与距离感。

当无遗嘱需要争夺遗产时,双边的变扭被放大了。

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和谐的家庭关系下,从如何安葬Pat产生的冲突(海葬还是入土为安)、谁是Pat的亲属站在最前面祭拜,到后面要求Angie搬出house让给哥哥一家,坦白说因为Pat最终没有签署下遗嘱,她们的关系与继承关系一直处于法律不受保护的地位。

生前有多么恩爱,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遭遇就有多么令人唏嘘。

但如果Pat生前签署了,这场纠纷是不是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但我知道导演不会让这一切发生哈哈哈。

其次,对于【家】概念的探讨,与【同性爱】之间的张力,在Pat这个人物上得以呈现。

虽然电影对Pat的描述镜头不多,但其实要画人物关系图,Pat一定是在最中间的。

她既有对Angie的爱,也有对家庭团圆的执念,乃至到最后一刻也没有签署下那份拟定下来的遗嘱,才有了后面的冲突故事。

什么是【家】?

随着现代社会人类关系的发展,【家】有了很多不同的外延延展,同性伴侣之间也是小家庭,多元成家也是家。

在我看来,亲密关系理应是【家】概念的核心部分,【大家庭】淡出部分亲密关系主导的【家】的概念,但只是很部分,冲突时这种淡出应是大势所趋。

另一有趣的点是,在传统异性恋价值观下,【家】概念水到渠成,但其实只是配偶更换了性别,【爱】与【家】的适配就成了没那么容易兼容的问题,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丝别扭。

当然电影中没有从Pat视角下体现别扭,但是Angie与其他家人的相处,尤其是与老一辈哥嫂的相处,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吧。

而Pat在恋人和传统家人亲属之间,也没有做下决绝的决定(当然有推进故事发展的原因,但现实这种情况就显得很真实了),这个未下决定很耐人寻味。

最后,很感谢导演没有为了让电影和谐,而强行硬掰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结局。

最后一幕两个人在凉亭,电影戛然而止。

当时的我是震惊的:怎么就停在了这儿?

不习惯这样结尾,似乎有很多未尽之意,但不妨碍这部电影还不错的口碑。

《坏猴子第一季》短评

#迷惑电影大赏#这个电影有一点点女同要素吗?换成没有领证的丁克不也毫无痕迹。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女同couple都是一个丈夫发型一个妻子发型,一个做丈夫的事,一个做妻子的事,连对话都是“男”“女”有别 ???导演没事吧。再看一看,男导演男编剧……令人无语😓 男的什么时候停止霍霍女性题材,是不能拍男同志吗?本来以为是女性班底想借电影通过同阍,没想到现实更令人作呕🤮

8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决定不了将你海葬还是送到骨灰龛,决定不了葬礼祭拜的站位,决定不了共同居住的房子归属于谁,能决定的只是带走那串小彩灯。不知道你生前电脑的密码,不知道你曾经借过钱给别人开花店,不知道那份遗嘱草稿还没有签字,知道的是你真的爱过我。整件事都不是关于钱和房子,只能向墓碑追问,关于爱的确信。

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的,人物也稍微有点,唔 ,扁平。为什么默认同性couple就可以相濡以沫、团体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呢。比较喜欢回父母老家的那场戏,说过再多遍的事,还是会被别人悄悄地抹去。

12分钟前
  • chimney
  • 还行

表演、台词,镜头转换之下的余韵,全都我之蜜糖,其乐融融的暖光对应爱人离去后的黯然,那些绵里藏针的算计和女性之间美好的情谊形成鲜明对比,换作异性恋也一样成立。可以和《但愿人长久》并列为今年最喜爱的华语电影。

13分钟前
  • 王绛绿
  • 推荐

#HKIFF2024 三星给的都是技法分。故事本身太过干瘪,对所有社会问题描绘浮皮潦草,固步自封于家庭生态的塑造,因而极易滑入虚浮的窠臼。

17分钟前
  • 栗子酱
  • 还行

6.0 香港的《第二十五条》,很多冲突其实本有解决答案,但又把路堵死,这种操作反而更像是普法电影,其背景在大陆反而更行得通,不过这样看来,会发现,这样的一部LGBT电影在如今香港这样的地方显得多保守

19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还行

這無關性向,甚至如果重點設定套用在異性戀故事,同樣有不能磨滅的硬傷,令整套戲的深情站不住腳,因為欠缺常識。現存法律未盡完善是不可抗力,但在有能力時沒有盡力做、提早做可做的,令愛人在凶險又殘酷的世道下受保護,就是自身的責任。沒有行動的愛,只說好話,是枉然、是虛偽。倘若真的很愛那一位,又想保障對方,平安紙、授權、加名是一早就要做好做妥;忌諱而不做,是天真;明知後果而不做,則這份所謂的愛,可能根本不是口說的那麼深。

21分钟前
  • 過客
  • 较差

开头的日常太好,中后的遗产纠纷有一点闷,结尾又特别好,处理得干净利落又饱含深情。女主争屋也是争一份尊严争一口气,有时候尽管人已逝去,确认对方的心意对于未亡人仍然如此重要,一旦内心笃定对方的真心实意,外人面前的争气已不再重要,争不争屋也已在其次,得到了这份确认的女主,在小船上挥洒着权当骨灰的黄玫瑰花瓣,终于露出笑容。今次看到北角那栋橙绿线条的楼和大潭水库,铁道一旁的房间令人想起日影的很多画面。片尾曲怎么这么好听🥹

22分钟前
  • snowark
  • 推荐

#HKIFF48 開幕電影 如果不是得益於lesbian couple題材,故事本身真挺無聊的。突然出現的「遺囑草稿」略顯敷衍,法律和現實沒有解決途徑,人只能靠愛和自我和解勉強活著。反復出現的輕鐵聲作為畫內音倒是挺有意思。

27分钟前
  • oak
  • 还行

如此简练的处理PAT的死亡令我吃惊,所有的演员没有一点的表演痕迹,更像在看一部纪录片。香港亦没有保护同性恋婚姻的法律,影片在这个题材上开辟了先河。

32分钟前
  • 执念兔子
  • 推荐

看完觉得女同最应该做的就是断亲另外对女同的刻板印象减一分

33分钟前
  • 白酱2333
  • 较差

导演带着Pat 和Victor 来谢票诶

36分钟前
  • Aten
  • 还行

【D】远不如男同题材得心应手。

37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比较不爱的是,从死亡开始的整个剧作的急转直下。一方面在铺垫大哥一家人争产的行为的「理所当然」:以血缘为名的利益回收。另一方面又要去表现他们的于心不忍:大哥在骨灰位的哭泣,大哥儿子说会站在Angie这边,转头又因为孩子而争产,最后还要安排他看一家人其乐融融照片的戏。这不是伪善吗?结尾两女主亲昵呼应开场的登山,另一方面是点题讲「家人」的定义,这里表达的究竟是反讽还是无可奈何呢?抑或是,血缘不是构建「家人」的第一准则,但中间的摇摆,明显导演也拿不准叙事(给观众的预期和感受)

41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6/10 没有《叔叔》那么“惊艳”也许只是因为导演对拉拉田野调查还不够(?)或者是对“拉拉叙事”整体的本质化理解吧… (比如对同性关系莫名其妙的浪漫化文本描述)有人说TP性别刻板但东亚这样的模式也许本来就“根深蒂固”了?但主题和内核还挺喜欢的 毕竟涉及到拉拉就是权益和权力 可能这就是flinta is political的内在因素吧 尽管再日常 尽管再平淡 这就是我们的everyday politics practice…

46分钟前
  • Sid
  • 还行

#HKIFF#就这?柏林泰迪熊最佳。故事题材和手法都挺老旧,绝对是我的问题,欣赏融入不了。演员演得都不错。

47分钟前
  • 刘小黛
  • 较差

垃圾电影 女同就不配一个好结局吗

52分钟前
  • stayangry
  • 很差

紧凑扎实,没有闲笔,处理Pat之死时仅用一个抛出问题却落地无声的转场就轻巧带过,随后就是领骨灰的场景,手起刀落着实有力。议题是旧题目,但择取切口颇有创意,不受法律保护的关系如何应对财产继承危机,所有人对她们的关系心知肚明,但法律面前,她们只能是“好友”。金钱面前多年亲情黯然失色,层层试探与圈套,几乎动摇对过往爱情的笃信。而最终Angie选择放弃财产继承,是因为她在未签字的、没有法律效力的遗嘱中找回了被爱与被信任的痕迹,就此甘心退出和伴侣共住多年的屋企。影片整体逻辑精妙,情感非常克制,私心觉得唯一一点bug是结尾的旧梦重温,虽与开头相接,讨论“家”的含义,但忆童年+安慰+接吻的设定稍显落俗,有点刻意。LIFF 莱顿国际电影节 Kijkkuis。以“老外”身份在影院看粤语片真是奇妙体验。

53分钟前
  • 惠子
  • 推荐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争夺遗产;导演映后谈和热评里都有人提到了“异性恋情侣如果没有结婚没有立遗嘱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但是就像今天导演讲的一样,电影想强调的是一种“无权”的困境,异性恋情侣不结婚是ta们的选择,但是同性恋情侣不结婚就不是选择了,这种“无权”的困境是ta们不可避免的。电影确实也有够平铺直叙,但是也足够真实,现实就是这样的怎么办呢。“就算是亲母子为了钱也会撕破脸”。(导演:我们采访到的一些处理的比较不错的正面例子基本上都是和家人没有什么利益纠葛)故事很简单但是问题很严肃。最后Angie和les朋友们一起去海上撒花瓣那里着实掉了好几滴眼泪,这种community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58分钟前
  • M31TokioMelody
  • 推荐

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你要打败很多很多迷茫、委屈、懒惰、软弱,你可能随时要给自己打气加油,管住那个想退缩的自己。

59分钟前
  • Serendipit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