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看了真让人难受,人的悲喜本不相通,可看了还是让人难受。
生而为女,本没有错,错的是这个国家,是这个制度!
可是太弱了真的太弱了,制度冰冷无情冰冷,规则无法撼动!
那么,唯一能变的只有自己。
要么离开要么逃避要么承受!
不知道小男孩最后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
碎碎念,身体虽能被禁锢,思想却可以选择自由飞翔~可怕于思想也被禁锢,那要怎么破土而出?
唯沉沦罢了。
若不曾知晓外面天地,也许尚可。
若见过光,怎能再次忍受黑暗。
真希望那儿的女性可以离开,拥有翅膀,自由飞翔!
生而为女,没有错。
愿你平安健康开开心心的长大。
在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法官前脚逼良为娼(真的是在逼良为娼啊!!!
),后脚就向别人说教伊斯兰价值观。
女性在外面必须被强制戴头巾。
怀孕的妻子就因为一通玩笑电话,竟被逼的跳楼自杀。
青年人因为发生了婚前性行为,怕被判处绞刑,吓得逃离了这个国家。
宗教成了为某些人谋取贪婪、肮脏利益的工具。
反倒那个看透这一切的妓女,却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游刃有余。
在这样的国家,什么事情都会被扣上宗教的帽子。
宗教已被绑架、宗教已被玷污。
想想以前的欧洲,政教合一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黑暗的中世纪。
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被绑架在政治之下,去控制那些甚至都不相信这一套的人呢!?
古兰经中说好的信仰绝无强迫呢!?
让宗教信仰更单独纯粹些吧,不要再成为政治的工具!
当理想变为禁忌,自由转化为不自由,非主流成了主流,我们就明白这是每个地方的通病。
就像1979年的伊朗人不会想到,自己心里美好纯净美丽的新世界会是这般模样。
1963的美国人也不会预料,平权和种族,如今成了不可忤逆的政治正确。
理想的花总是结出丑陋的果。
理想不是法则,它和现实总是差着实现。
社会具备自我纠错能力,才能奔腾向海,而不是变为一摊死水
本文首发于【MOVIE木卫】(微信公号:movie345) 1979年的伊朗革命,将整个国家拉回了更加森严的伊斯兰政教合一的规范之下,信奉伊斯兰教的政府视西方社会为堕落典型、以声色享乐为道德沦丧。
《德黑兰禁忌》的海报上那对热烈拥吻在一起进行人类交配行为的青年男女,正在毫不顾忌地违反伊斯兰教义,而背景里德黑兰街道的建筑墙上,刷着裹黑色缠头大胡子的总统鲁哈尼和伊玛目哈梅内伊的头像,表情肃穆,凝重的目光似乎落在前景中的男女身上。
这副海报,充分诠释了电影所要表现的德黑兰的红与黑:,一面是极端渴望性解放、世俗化、自由化,一面是在竭力维护伊斯兰世界的绝对纯洁和传统,而这两面却无一例外地在向内崩塌、向外腐蚀。
这部电影会让你有一种:“原来你是这样的伊朗”的感叹,《德黑兰禁忌》在诸多方面都突破了你对伊朗的想象。
旅行指南通常会告诉你,想要去伊朗玩,那就不要想找太多乐子,除了水烟店还能在街边找到,连酒都不可能公开贩售。
当你打开《孤独星球》想要在德黑兰找家夜店寻欢作乐,经验丰富的作者会告诉你:“想得美。
”同样,审查制度森严的伊朗文化界,更不会允许有色情倾向的画面出现在电影中。
我们并不是第一次在伊朗电影中见到性工作者,在《生命的圆圈》中披着豹纹头巾、脚蹬高跟鞋的风尘女子被警察投入监狱;《推销员》中从未出现过的神秘女房客只有高跟鞋、性感衣物和一沓现金暗示着她暧昧不明的工作身份。
我们也不是第一次看伊朗青年们谈恋爱——虽然这个国家的电影通常以天真深刻的儿童题材而闻名世界。
《橄榄树下的情人》里男女主角谈恋爱、闹别扭也只能谨小慎微地保持距离,连目光都几未触碰。
在《德黑兰禁忌》中,亏得真人数字转码技术的帮助,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一切底线都被突破。
德黑兰街头的性工作者的接客站点和服务项目终于大白于天下;以往电影镜头中从未露出头发和肩头的伊朗女青年也终于穿上了吊带背心,在德黑兰地下夜店中和伊朗男青年一起放浪形骸、贴身热舞,顺便来一发“厕所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未来——男大学生们也可以随随便便地在宿舍飞飞叶子、享受性服务外卖,解决无聊空虚的上半身需求和下半身需求;而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因为误会被丈夫赶出家门的失婚女青年,则毫不受励志翻身套路的影响,一心一意走上一条嗑药跳楼的不归路。
正在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而付出青春和汗水的我国男女青年们看了,大概觉得被工作和现实压榨得性欲减退、没有夜生活、不想谈恋爱的自己,过得不仅不如热爱派对的欧美青年,甚至还浪不过穆斯林青年。
当然,自由和解放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对于伊朗的女性来说尤其艰难。
离婚的代价是得不到狱中丈夫的签字,只能委身于法官,通过肉体换得生活费和栖身之所;一夜情的代价是高昂的处女膜手术和地下诊所绝望的等待;独立的代价是堕胎两次,仍然得不到家庭的允许外出工作;而逃离的代价,是抛弃同情心和善意换来一本移民的护照。
生活在德黑兰的主人公们,即使受过教育、观念前卫,却也不得不被束缚在宗教审判和道德监督的禁锢中。
道德警察时时巡逻监督有伤风化的行为和装束,靠收受贿赂谋取外快;招妓经验丰富的司机因为女儿和陌生男子牵手而暴跳如雷;象征神权精神和法律公平最高代表的法官,更是滥用权力沉迷权色交易;银行职员一面耐不住寂寞去嫖娼,一面不能忍受妻子身上的污点。
德黑兰禁忌也是德黑兰的悖论。
伊朗在滑向高度宗教化的过程中,向往自由和解放的一类人在社会风俗极度保守的压抑之下醉生梦死,及时行乐。
那类倚赖宗教、政治和父权成为既得利者的人,心怀鬼胎堕落入另一个道德深渊。
毒品泛滥、无照行医、高价处女和上车卖淫,则是这个悖论夹缝中生出的畸形怪胎。
《德黑兰禁忌》中的环环相扣的人生,无论好坏善恶,都被桎梏在原地,垂死挣扎,唯一的 出路是逃离。
对于在体育节目中都要给女选手打上马赛克的伊朗,《德黑兰禁忌》的大尺度自然有其现实意义。
它以前所未有的尺度和密集的“禁忌”图鉴,试图进行一次对伊朗刻板印象的拨乱反正,也是一次将地下的、年轻的、现代的伊朗曝露在世界视野之下的野心尝试。
导演戳破了伊斯兰罩袍所笼罩着纯洁神圣的假象,露出了这个传统禁锢和现代冲击多重围困下的社会的危机四伏。
也许是数字转码给的自信,和法哈蒂(《一次别离》、《推销员》)那些影射伊朗社会问题的电影所采取的隐晦克制不同,《德黑兰禁忌》犀利的镜头将社会问题的根源直指国家和宗教,对准那些道貌岸然的权力拥有者,腐败堕落的执法者以及不负责任的富人阶级。
但遗憾的是,电影沉重的结局和控诉未免单薄,而缺乏法哈蒂和帕纳西在揭示社会现状时更宽忍而深刻的考量。
事件推动由生拼硬造的德黑兰之怪现象的发生而展开,卖淫、堕胎、吸毒、蹦迪、一夜情的好戏轮番上演,通过交缠不清的人物关系和滥用的机缘巧合衔接在一起,但动机却被轻描淡写略过:前一秒刚在法院摔门而出的少妇,后一秒毫无心理活动的变化就上了法官大人的车;高知女青年嗑药之后失足坠楼,铺垫仅仅是因为几次路过毒贩交易时产生了好奇;农村少女进城打工不成反而沦落到要去迪拜贩卖初夜,如此转变的缘由却从未被交待清楚。
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通聊骚清洁工的电话,不仅不合常理,最后导致的悲剧也非常生硬和马虎,难道单单是为了说明天下男人一般黑?
为了能达到火力全开的效果暴露和批判社会问题,导演在情节上下的猛药可谓不余遗力,但效果似乎过犹不及,只是指出了浅层的症状却不足以鞭及更深的症结,借人物之口控诉不社会的公正,过分陷入对于沉重和黑暗的刻画。
连环套一样牵扯出人物悲剧的过程中,无辜之人被恶徒们用钢叉逼上绝路,无知之人在画地为牢的规范中扭曲了人性,德黑兰变成了表面虔诚秩序实则堕落腐败的炼狱场,然而却远远驶离了现实轨道。
看完之后只能用震惊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看着演员表的空白格,大概配音的伊朗演员都害怕露面,在伊朗这个男权至上的国度,到处都充斥着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这样的电影靠德国人的拍摄让全世界看到了传闻中的伊朗,禁忌只是明面上不提,暗地里的勾搭才是罪恶的中心。
YSL国家独特的宗教信仰造就了这样奇葩的现实,三个伊朗女人不同出身结果却一个比一个命运悲惨,大概最后作为妓女的母亲派莉,她活的更潇洒吧,虽然最后很有可能逃不过被绞死的结局,但是相比较于走投无路被始乱终弃的冬娅,还有受过高等教育化作风筝死后被人唾弃的萨拉,她大概是对得起自己的!
一开始我就觉的电影动画风格有点独特,最后才知道电影是真人拍摄然后转动画,这样的操作对“禁忌”两个字有了重新的定义,电影里所有的伊朗男性没有一个善茬,把道貌岸然和卑劣无耻诠释的淋漓尽致,摄影机下的某某人,背景切换交代出了人物内心,而那一次次落下的装满水的套子……像无形中砸向男权社会的重拳……不过终究不会有什么改变。
庆幸我们活在了新时代的中国!!
事情的缘起这样的,我在广州图书馆写毕业论文到时候,闲着无聊,出于设计专业学生独有的好奇心所致,去杂志区翻看了看电影这本杂志。
我依稀记得上一次翻阅这本杂志还是在2年前,自从读了研究生,电影看得比本科的时候少了许多,但是正是本科时期的积累,让我现在能够拿起笔杆子,进行影评的写作。
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字功力较弱,我偏不信这个邪,我要去挑战这个固有的标签。
中国人实在太喜欢给人贴标签了,这真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就像影片中伊斯兰教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束缚一般让人恶心,这是对思维的禁锢。
下面就讲讲影片给我的感受,仅仅代表我的个人意见,因为我平时对历史学研究较深,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切入,辅以些许电影的常识,对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解构。
说起,伊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不就是整天跟美国佬硬扛,一天到晚被经济制裁的,仅次于朝鲜的硬核国家吗?
嘿嘿,看来今年流行的流行语的使用范围还挺广大的。
可是伊朗的电影大家听说过吗?
我觉得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摇头。
伊斯兰大家都知道,但是伊斯兰统治下的究竟会产生什么禁忌,这些禁忌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伊朗人的思维,我想大家更是云里雾里,搞不清楚。
曾经的伊朗,在70年代处于巴列维王朝的统治之下。
大家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王朝一定象征着封建腐朽,和保守势力息息相关。
但是,这就大错特错了,。
列维王朝的统治者是一个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人,他们一家把西方的先进思想引入国内,追求西方的文化与潮流,这使得整个伊朗人的审美都开始变化,街头到处可以看见打扮性感的女郎。
随之而来的是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不得不说的是,爱美确实是女人的天性,任何宗教和强权都是没法阻挡的。
可是,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将这个本来已经一只脚踏入现代的国家又打回了原形,用“父权”来压制和践踏“女权”。
电影充分地展现了伊朗这个畸形的社会,因为考虑到政治审查的因素,因而使用了动画的手法进行隐喻。
这种先用真人拍摄,然后再进行后期描画的手法流畅程度极高,人物表情的变化极其微妙,让人有种忘记在看动画的感觉,从而达到一种诡异但极具吸引力的效果。
导演用一种极其压抑的色调,强烈的黑白对比,制造了了一个错综迷离的人间炼狱。
炼狱中人们到底何去何从,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最极端的就像最后自杀的一位妇女那样,选择人间失格,身上背着风筝,从高楼跳下。
值得玩味的是,一向被生活强奸的那位靠卖淫为生的妇女却活了下来,她用自己的圆滑周旋在男权世界中,在这个反乌托邦之中苟延残喘。
男权社会的人们貌似遵守着伊斯兰教的清规戒律,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的现象。
片中,男性嫖妓,法官包养情妇,小男孩偷看女性洗澡,垂垂暮年的老人在家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偷看脱衣舞表演。
性压抑过久的社会必然会产生这些现象,因为人生来就有欲望。
电影的情节或许有些夸张,但是这也是正常的,不对黑暗的现实进行口诛笔伐,社会如何进步。
大众特别是东方保守国家的人民大多数是“乌合之众”,必须有个体站出来引领他们走出黑暗。
片中主要展示的是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但是也同时展示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男歌手的生活现状,他其实并不朋克,但是也为伊斯兰社会所不容。
电影是好电影,题材很大胆。
我们从导演的镜头里深刻地体会了一遍什么叫做伊朗版的人间失格。
但是,希望还是有的,就像片尾失语症小男孩抱起一只白色的猫咪,导演对于未来仍然抱有希望。
本片就像是为戈德斯通的革命后历史叙事写的续作一般。
它展现了一个“理想”被权力体系取代取代之后的社会图景。
霍梅尼绝不是一坨狗屎,但他也是人也会拉屎。
他死后化作尘土,但他拉的屎则遍布大街小巷。
伊斯兰共和国的女性故事,必然是零散破碎和一地鸡毛的。
因为女性受到了全面的压制。
故而,批评本片的故事或结构,反而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误伤。
因为1个多小时里要讲的话太多,因为压抑下的抒发总归是即兴而散乱的——强烈的感情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逻辑叙事完全打乱,也将一个故事打乱。
毕竟,这是来自“墙”内的呼号。
女性问题在当今即是“热门”话题,又是远远没有热起来的社会问题。
因此,为一切女性议题的影片打call绝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而是因为妇女权利还远远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两性平权之路仅仅是开了个不坏不好的头罢了。
影片所体现出的那看似“简单的政治正确”的“简单”情节,其实在今天仍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妇女——不仅仅是中东地区,也包括东亚、欧洲、美洲和非洲。
只要设身处地地形象一下:如果一个男性在街上走着,突然被一个女人用下流的性暗示,进行言语或行为上的骚扰。
他会作何感想?
假设你在校园、单位被异性同学、同事当面讲带荤段子(而所谓的荤段子没有一个不是含有侮辱和贬低性质的),你会作何感想?
这就是现实。
妇女面对的现实。
设想一下那些性转换的片子或动画,其全部“幽默感”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对异性的嘲讽和贬低基础上的。
具体到伊朗这个“民主”社会里,一切艰辛、苦恼都被道德警察看在眼里……真正的警察国家里必然腐败受贿横行,因为在基层有权不用等于煞笔才是权力的最基本逻辑。
或许霍梅尼在巴黎时就把一切都想通了吧,要想建立一个极权社会,就必须要有一个脱离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特殊阶层。
他们不事生产,身强体壮,游手好闲,鱼肉乡里。
这些人是流氓,时暴力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一道墙——毕竟,只有层层叠叠的墙才能成为教权国家的立国基石。
扎米亚京的那句话说对了,“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
荒诞绝伦的教权社会下,教权不仅为法官满足淫欲提供了“强力”,也以此“强力”为孩子上学打开了通路。
伊朗无疑是彻头彻尾的极权社会,尽管它有所谓的“选举制”和资本的自由。
但宗教大于天。
革命卫队和宗教法庭横贯社会的上下是因为伊斯兰革命创造了一个独立于巴列维王朝特权阶级。
更准确的说,是旧社会的宗教与王国内激进保守派军人独裁统治的联合。
作为伊斯兰共和国的两根支柱,宗教和右翼军人支撑起了今天的伊朗,也必然会成为共和国自己的掘墓人。
因为这种传统宗教+右翼“革命”军人的政治结构迥然于中东—中亚的伊斯兰传统。
神学观念与昭和军人有着天然的排斥性。
所以伊拉克、叙利亚采取全然的世俗体制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采取更传统的君主制度。
前者降低了宗教权威突出民族主义而后者强化宗教权威翼赞神授君权。
而至少从现在看来,传统君主制社会更加稳定。
即使,你听不到沙特妇女的任何一点声音。
因为君主制连男人也压制——全面压制比仅仅只压制妇女,更为“公平”不是吗。
于是,革命后大街上塞满了狗屎,臭气熏天,令人窒息……而这臭烘烘的味道,就将成为下一次革命的理由。
最近看的电影都是以讽刺社会黑暗面为目的为主的,看的真真使人变得沉重,压抑。
打算近期不再碰此类作品,得稍换口味,苦的吃多了得给自己点甜的吃,才能继续品尝其他好的作品。
影片中不会说话的小男孩一直是一个旁观者,现在很多电影都喜欢安插这么一个角色,没有太多台词,仿佛拥有着能看透一切的上帝视角,他们就像影片里的观众。
他从小没有父爱,母亲也因不能得到丈夫的同意签字离婚,只能与法官进行权色交易,看着母亲当着妓女,甚至当着自己的面与男人进行色情交易,也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任何起伏。
看着疼惜自己的邻居阿姨被误会而选择吸毒跳楼却无能为力,只是安静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看起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似乎他就代表着那一点希望。
每个主角都去过那个照相馆,我一直在思考电影里多次的照相换背景寓意是什么,却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也许你看了会知道,因为你知道的可能比我多。
她们三个女性似乎都在追求一种纯洁。
白色代表着纯洁,男孩的妈妈住进法官找的公寓,要把床单家具都装成白色,因为它们看起来纯洁;上过大学有着教师梦的孕妇不愿当生育工具,堕胎两次仍然不懈追求着她精神世界里的纯洁;年轻少女编造谎言只为恢复自己身体上的纯洁。
然而事实却是表面纯洁神圣的宗教信仰下,竟是如此多的不堪。
但影片最后的那只白猫,也许就是暗示着一丝希望,社会现状会改变的希望。
一开始看到电影的动画和其他动画不一样,起初以为是地方特色和自己见识短浅,但看到后半段就开始猜测是否是真人演再用特效处理成这样,最后多了解了一些信息证明了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因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艺术家们也只能用特殊的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愤慨。
我们生活在中国,其实有着许多其他国家不能想象的自由。
男权和女权问题在这些年都是全世界一直没有停止讨论的热点,影片里诠释了腐败畸变、充满私欲却没人敢站出来说话的伊朗现状。
我不是很了解伊朗的历史,对于其存在的许多诟病也不敢妄下断论,只是对现今被宗教政德捆绑的许多无辜的女性感到些许的痛心。
但我们始终不能改变什么,只能改变自己,珍惜自己已有的自由,为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人多一分祈祷。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英语作业要求。
因为对一带一路英语感兴趣,然后学完伊朗这个国家时,老师推荐我们看这部片子。
我只看了一次,因为英语还不算特别好,偶尔才有中文字幕,大部分都是英文台词,所以整体没有看得很明白,但也大致明白了。
在这部片子里面,有那个以出卖自己身体谋生的妇女,有那个表面过得幸福但实际内心挣扎的女生,还有那个从始至终都没说过话,一直用眼神跟我们交流的男孩。
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可以透露出,这个地方,对于性这一方面,有很多禁忌,譬如,在大街上,男女牵手都会被警察抓,有性生活也会被抓,他们对女性的贞洁有着奇怪的理解,女性生活在那里,压抑,难以生长。
男人也被压抑天性,那个Sara的公公,表面是忠诚的国家信徒,实际暗戳戳地偷看不雅视频,整个影片看下来,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但是看完影片的后几天,我就去做了一个伊朗的旅游ppt,我看见很多游记感想都是称赞这个国家,勇敢,热情。
或许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片面,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伊朗也是。
正所谓“越禁忌越美丽”。
本文首发于电影幕后故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aymovie”),欢迎关注,看幕后君第一时间为你评新片,品经典。
近日,一条和世界杯相关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尽管对足球篮球一窍不通,但看完这则新闻,我立刻想起了最近的一部伊朗成人动画电影——《德黑兰禁忌》。
《德黑兰禁忌》
作为少数依旧存在“性别隔离”的国家,伊朗不管是在公交、银行、地铁、还是游乐园、面包店都有明确的男女区域。
女人不允许看男人运动,男人也不允许观看女性运动,按照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口号,便是“即便是网球场也要建起高墙”。
《德黑兰禁忌》便发生在这样一个性压迫的神奇国度,情侣在公园牵手会被道德警署带走审问。
打电话聊骚一旦被道德警署追查到,他们就有权利烧了“罪犯”的房子。
就连后备箱里有本色情杂志,持有者也会被软禁在囚车上,不给官老爷打点一二,就等着吃牢饭吧。
而片中的三个女主角更是怒犯天条,他们身上分别背负着三个德黑兰禁忌。
卖身
风尘女子派瑞因为丈夫坐牢没了经济来源,只能带着孩子上街卖身,靠给法官当小三换来了一套公寓和生活费。
堕胎
高知女性萨拉不愿当家庭主妇,多次求职却都被告知需要丈夫同意才能工作,她用堕胎来反抗丈夫的独断专行。
婚外性行为
待嫁少女冬娅和文青巴巴克在夜店蹦迪酒后乱性,清醒后冬娅要求巴巴克赔偿她处女之身,一旦事情败露两人都别想活了。
《德黑兰禁忌》和大多数多视角叙事电影一样,每个人物的故事一开始都是平行推进,互不干扰。
然而,一通聊骚电话和一片假处女膜,彻底改变了片中三女一男的命运。
搬进新公寓的派瑞和萨拉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说的闺蜜,派瑞一时兴起,竟拿起萨拉的手机给楼下清洁工打起了聊骚电话,殊不知从此埋下了祸根。
周旋在三个女人中间的,则是“夺走”冬娅贞洁的音乐家巴巴克,他和大多数文青一样不愿向主流妥协,他的音乐既没有卖相,也不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冬娅的处女膜修复手术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去黑市买Made in China的假处女膜,最后还是决定贷款300万(伊朗里亚尔),买回冬娅处女之身,也买回自己一条命。
三女一男最终在萨拉堕胎的黑诊所中相遇,他们和野郎中都像做贼一样小心翼翼,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一个不小心,大家都有可能被吊死。
在伊朗,婚外性行为被称之为 “Zina”,一旦犯下此等“罪行”,等待犯人的将会是“石刑”或“鞭刑”。
被判处石刑的囚犯大多都是女性,受刑时,她们除了头部或上半身之外都会被埋入沙土中,施刑者向受刑者反复扔石块。
行刑用的石块经专门挑选,以保证让受刑者痛苦地死去。
鞭刑的标准则是100下!
这些野蛮的刑罚,在施行伊斯兰教法的国家包括阿富汗、伊朗、伊拉克、苏丹、索马里依旧存在。
2006年就有一位名叫阿什蒂亚尼的女子因为通奸被判处鞭刑,引发了全球热议,被鞭刑99下后,伊朗政府在2010年以通奸罪名判处她石刑。
电影《被投石处死的索拉雅》更是直观展现了石刑惨绝人寰的真实面目。
所以当你在片中看到绞刑法场时千万不要觉得惊诧,这只是伊朗政府面对西方舆论压力的一种妥协。
也正是在该桥段中,司机的一个笑话,成了压垮巴巴克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身价值无法实现,普罗大众麻木不仁,这样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现实比电影更加魔幻。
终于,巴巴克抛弃了手术台上的冬娅,办了假护照甩手而去。
而剩下的三个德黑兰女人,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逃离德黑兰。
冬娅口中那个有处女情结的“未婚夫”其实是一个人贩子,专门贩卖处女到迪拜, 这也是冬娅逃离德黑兰的唯一希望。
萨拉逃离德黑兰的方式则是自我毁灭,那通聊骚电话最终还是追踪到了她的手机,丈夫得知后将她赶出家门。
萨拉难忍其辱,跳楼自杀。
只有妓女派瑞活的游刃有余,她抓住萨拉丈夫曾光顾自己的把柄,帮助巴巴克搞到了贷款,她抓住法官和自己相好的把柄,搞定了儿子的上学问题。
被生活强奸久了,她学会了享受。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是派瑞的儿子埃利亚斯。
因为先天失语,自始至终埃利亚斯未发一言,他不做批判也不干涉片中人物,就连母亲在他面前给司机“服务”,他都没有任何反应,对剧情的推动作用几乎为零。
他就像《暴烈无声》中那个小男孩一样,洞悉一切,却不知何为罪恶,何为正义。
他对于成人世界的善与恶不作判断仅限模仿,就好像入学面试时他做出的OOXX的手势。
导演借小男孩埃利亚斯表达出的,是对成长在魔幻社会中的下一代的担忧,即对伊朗未来的担忧。
《德黑兰禁忌》是导演阿里·苏赞德的处女座,这样一部直戳宗教与当权者丑态的电影,在德黑兰是无法实景拍摄的,影片中大多数场景,都是演员在绿屏前完成,后期加上动画效果。
和《厕所英雄》一样,导演期望本片能够在国际社会和伊朗国内引发舆论思考。
也正因为以动画为表现形式,影片才能做到指向尖锐,尺度放开。
然而,这类电影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 “主题先行”,为了突出一个“惨”字,过分强调角色的身份与境遇转变,人物动机和情节都缺乏说服力,甚至达到了男人都是衣冠禽兽,女人都是无辜受害者的地步。
但影片中所展现的一切性别压迫却又并非凭空杜撰,就像清洁工的父亲,在砸死黑猫的路上讲述的那个故事,在德黑兰,一个屁就能毁掉一个女人的一生。
影片的最后,一只白猫幼崽从垃圾桶中钻出,仿佛象征着新生的希望。
镜头随之摇向萨拉的尸体和德黑兰的黑夜,仿佛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而萨拉之死,也只不过是被德黑兰禁忌害死的万千女性中的一个罢了。
黑猫死了,还有白猫。
但在德黑兰,不管是黑猫白猫,好像都不会抓耗子。
本文首发于电影幕后故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aymovie”),欢迎关注,看幕后君第一时间为你评新片,品经典。
一个伊朗女孩,被街上持枪巡逻的道德警察抓进监狱,理由是,「她头巾底下隐约露出的皮肤挑起了男人的性欲」。
结局比较精彩。人生而自由,人生却没那么自由。
不是所有的苦难叙事都需要打高分,这个分数对她们的现状帮助又不大……冷静地说,我觉得情节散,冲突不强,有力使不上,属于拿到一个好题材但没发挥好的作品类型。
动画风格减一星。最后十分钟有点比惨的味道,但结合人家国情,是真的惨....
糟糕的男性
据说动画形式是因为关于卖淫毒品修复处女膜啥的在伊朗太过敏感,于是在真人基础上描成了动画,这样的禁忌出口反倒让电影有了卖点。多线交叉并不算惊喜,女性禁锢很早就已经是伊斯兰国家电影的永恒主题,至于伊斯兰教义下的禁忌并没什么可猎奇,尤其对于出自天朝的我们,只是默默感叹,宗教教义,道德束缚也拦不住纯粹为了生存的抗争和绝望时义无反顾的放弃。最后一八,中国产即拆即用处女膜是个什么鬼~~~~~~~~
非常有幽默感的导演,拍的不错,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弄成动画片
有点奇妙
即便这样,伊朗还是有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
说真的,不能所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都给高分吧?不带这么侮辱电影的,电影是艺术。导演懦夫一样的没有在片子里输出任何观点,我怀疑dj就是导演的缩影,有点开化但十分懦弱。甚至绿教可以当教育片告诉你“看到了吗,不洁就要不得好死”。无论是观点还是色彩运用和镜头语言像是拍纪·录·片一样弱。我甚至怀疑只是加了滤镜根本没描。
可视为另一个版本的《逃离德黑兰》,真实而黑暗得多。
头纱居然是现代产物…
向伊朗电影致敬!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荒谬的细节,我觉得离我生活的土地并不遥远。
整个电影用一种我从未看过的动画效果呈现出来 隐秘而扭曲 从未婚已婚到即将离婚三个角度的女性展开 交织出一张德黑兰政教结合下巨大的黑网 既压抑又苦涩 有时候我认为在自己的国度谈女权有些过大了 毕竟不感同身受所以不强烈 但如果从他们那里出发 生而为女人 我很抱歉。
白日躲在罩袍之下的女孩在闪烁的霓虹灯下自由舞动,夜晚身披大红风筝的母亲在布满天线的楼顶展翅高飞——德黑兰像一个现实的乌托邦,荒诞背后是一指就可戳破的假象。在这样一个群众对着绞刑架争相拍照的国度,如果男人都惊恐地逃离,身处底层的女人又能争取什么呢?这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魔幻。
剖析的不够,只是走马灯式的呈现
整个观影过程都充满了压抑 为极权和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惨命运痛心不已 电影也应了那句话 一个社会对性越是讳莫如深 荡妇羞辱越频发 处女膜修复手术是我认为的这世界上最荒谬的手术 这个世界上女性受到来自男性的压迫已经够多了 所以请不要让自己成为这部分男性的帮凶 现在想想 中国又能好的到哪里去 历史倒退的速度有时候快得超出想象
在真人电影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动画倒是为中东地区的政治诉求和女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