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有读过相关的评论,有拿少年暴力、犯罪、乱伦、吸毒等等字眼做噱头的,也有拿社会问题、家庭观念等等道貌岸然的字眼做痛心疾首的,可我看完就觉得这就是那个年纪的一点破事。
那个年纪,挺过来了就完了,挺不过来也就那么回事。
电影的镜头还是很想恢复记录片的模式的,可是有部分镜头的晃动实在是没有必要,而且更不真实。
故事讲的还算完整,可硬伤还是随处可见,但也许就是因为那个年纪的孩子做事情本身就没什么逻辑性可言,所以不符合逻辑的行为我们也就可以接受再接受了吧。
还是要表扬一下里面的小演员的,各有各的特色,配角的表演似乎要好过那个主角。
Panadoll很漂亮,眼神里有一些那个年纪的孩子特有的东西。
本来是无聊之至,想找部谍战片来看着过眼瘾,但实在挑不出好的——十分相信豆瓣的评价,对于那种评论里说到“脑残”的剧我都弃了。
结果发现除了看过两遍的《黎明之前》就无剧可看。
只好,只好转向其它。
最后找到了原作改编剧《围城》。
这是一本我特别欣赏的书,虽然只读过两遍,但我相信以后必然会一读再读。
钱钟书的语言智慧只会随着读者的年龄阅历的丰富更具韵味。
选择这部剧主要是因为主演陈道明。
很高兴,他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让我感到惊喜,甚至让我觉得想感谢他——他的演绎把那个在我幼年脑海里空虚不真实的方鸿渐的形象变得很接地气,很实在,很多面性。
原作改编剧难以在剧情上创新——它不需要创新,原作已经写得足够好,足够经典,只要能最大程度地复现那种经典就已经了不得了。
这部剧做到了。
没有任何像现今乱片的雷人剧情,如果做不到的拍摄点——如远洋轮船,如老上海洋行,它就采用旧照片。
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但至少符合时代背景,一点也不违和。
想特别表扬的是剧中对细节的处理,真的让大大咧咧的我都甚为感叹!
比如方鸿渐在船上与苏文纨关于手绢对话时苏小姐的表情变化,各种不好意思、娇羞、却又忍不住热情关怀方先生的心情都写在脸上;比如方鸿渐回老家时在母校作关于梅毒和鸦片的演讲时众学生的开怀大笑——尤其是那个记录员女学生听到梅毒二字眼睛都快蹦出来的画面,太富感染力了!
来方家提亲的乡绅要回女儿庚帖后,方家的仆人站到椅子上将大堂挂着的西洋钟调快一个小时——这个不经意的细节太有象征意义了!
种种种种,难以一一列举。
总之,这部剧的导演十分用心,编剧对原著的理解也极为透彻,我觉得即使钱老先生在世也会认可。
再次,这部剧的选角也很好,演员们初看并不出众——陈道明当然除外,他是极吸引眼球的——但看得愈多愈觉得他们演得很好很到位,甚至觉得非此人不可。
比如苏小姐,第一眼我很不喜欢:齐耳发型太老气,白裙子裁剪守旧,在她身上穿不出一点活力。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她回到上海后反倒开始穿漂亮旗袍了。
这应该是有道理的。
在海船上,一个大家闺秀,一名正宗的女博士,是会洁身自好,矜持自爱,以保护自己,也以彰显自己的自重。
而且这也可以与“熟肉铺子”鲍小姐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她回到上海自家老宅后我发现她家里很有钱,家里的建筑很有品味。
反正就像租界的一新贵。
但她仍穿守旧的高领旗袍——而且还是长得拖地的!
还出过国呢,却守旧得要命。
实在符合人物个性。
细看,她长得周正,并不显老。
但她的齐耳头型和高领旗袍却把她衬得像三十五六的旧时贵太太。
另外,她连笑都拘束着自己,不会像她表妹唐晓芙那样开怀。
这样的女子,凭她有多少学问多厚的家底多庄重的举止,方鸿渐这样的性情中人(从他一开始就拒绝了那家说英语的老爷的女儿可看出他不看中钱财地位)是不可能喜欢上的,即使苏小姐屡次放低身段反过来向他献殷勤。
再比如赵辛楣,我只说一个场景:他第一次来到苏家,初见方鸿渐时那满脸的不高兴、瞧不起、看不顺眼。
虽然他一声不吭,但他那高昂的肥脑袋,那斜睨的小眼睛,和那几乎要哧出声的不屑的圆鼻子显然已经在气势上压得方鸿渐自知不如了一大截。
当然,方的手足无措也反衬了赵的气势。
这是一场不用言语的较量,这是一幕有着话剧魅力的表情战,肢体语言引起的硝烟比话语更有通识的感染力!
再谈我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在看剧后比读书要深了一层,因为有导演、演员的演绎帮助我理解。
虽然不再客观,但艺术理解总有主观成分,能自圆其说就成。
方鸿渐在我心中不再仅仅是痞,而也有了无奈与精神的挣扎。
他不学无术也是因为他兴趣广泛;他与鲍小姐的露水之情更缘于后者的引诱;他对唐晓芙的喜欢不仅仅因为她的年轻美貌,同时也缘于她天然娇俏。
我以前认为苏纨文没骨气,喜欢着一个并不喜欢,而且已经看穿了的不争气的男人。
现在我觉得情有可原:这么一个守规矩惯了的聪明女人,正是因为懂得太多,看得太清(她一开始就清楚了方的学历造假,但只是嘲讽,并不因之看低他),反倒被方的那种不羁、玩世不恭吸引。
更何况剧中的方一表人才,又惯会讨女人欢喜,即使是女博士也难逃其惑。
人心肉长,情感这东西,不会太么守规章。
苏的心太老了,自己又没勇气年轻起来,因而反倒想找不守规矩的男人。
他花心,她吃醋;他心里没她,她情里念他。
他一直在追人,她始终把位置留给他。
直到,直到,这种不理智不平衡的感情直到苏纨文最后真心累了,才退让,才最终委身并不中意的曹元朗。
女人不能这样空为单恋耗着,最终还是得为柴米油盐的婚姻妥协。
()
危机重重的少年时代 = 滥赌的父亲 + 麻木的母亲 + 自私的兄长 + 同学的欺负无度 + 拳头 + 混黑道的朋友花季少女的夭折 = 兽性大发的父亲 + 抛夫弃女的母亲 + 懦弱的姐姐 + 乱伦的孩子 + 坐监的黑社会男友 + 吸毒的疯狂 + 姐姐的误杀简言之,这就是围•城讲给我们的故事,学校、家庭、社会成了一个逃不出去的城,罪恶疯狂无度地上演。
没有大牌聚首的阵容,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主义,没有山崩地裂的场面,没有唯美浪漫的柔情,有的就是一帮平凡而卑微的人被生活作践,又作践到死。
有的人因为被甩操起菜刀,有的人无望跳楼自尽,有的人嗑药过量到死,有的人被人街头一棒子打死,当然,还有那个年幼的孩子乐乐,等待他的也无非是面目全非的生活,没有幻想没有温情。
本着无所谓的心情看了这部片子,看完就象心里下了一整夜的雨,透心凉,不知道这样无望的现实距离我们多远。
太残酷的青春这些人似乎没真正明白过“活着”是为了什么昨天看了《活着》,今天看这部强烈对比以前看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也觉得那样的青春太残酷了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至少应该给影片加个“限制级”不然,某些领悟力差或者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看了我想,影响不会是正面的
人狂妄的时候,总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无所不能。
其实真相却是,包括你自己的生命在内,你都无法掌握,更何况正在变化中的一切?
昨天的花开的那么艳丽,今晨它可能就凋谢了,变作花肥滋养其他的蓓蕾;今天的繁华落尽,等待的就是明天的萧索。
佛说一切皆苦,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常才是真相。
所以那艳丽的花,那看似不尽的繁华,都是我们的生命写照,瞬间生灭,轮回不息。
天水围就是现世的地狱,人心的修罗场,贪欲的鬼畜道,深陷其中的,是我们脆弱的生命,良知支撑不了多久,堕落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要生存,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罪恶的贫困和泯灭的人性。
失去了这些,就等于失去了未来,活着,就是为了填满此刻的口腹欲望,麻痹空虚的心灵,等待早晚到来的毁灭。
围城,被围住了希望,被贫困和罪恶交替循环的城墙围住,四处都是弱肉强食书写的公理,服从的,晚死,抵抗的,早死。
这是这个世界的缩影。
我们之所以可以在这里鸿篇大论的谈论电影,谈论人生,谈论他人的不幸,是因为我们不在他们的围城内,我们在自以为安全的另一个围城,我们充作看客,因为那些不幸没有降临在我们头上,至少,我们不会去卖白粉、偷超市、摆野摊去改善自己卑微的生命。
所以,看着银幕上可怜的光影,感叹之余,我们也会有点超然。
其实,比我们还要高一层的人们俯视我们的围城的时候,也一定是这样。
可是,他们也在自己的围城内。
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围城,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在突围和放弃抵抗之间摇摆不定。
只要失去了注入“希望”的力量,也就失去了突围的可能。
开始俊杰在学校那样被欺负,回家又被爸爸发泄,妈妈又是弱智,哥哥受不了爸爸,为求自保,离家出走,这样一个背景,俊杰没有自杀已经算坚强了,最后与上一群猪朋狗友,大家一起做坏事,报复社会的快感,让他仿佛找到了自我。
哥哥灵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天水围,但是命运就是命运,Pdoll被生父强奸,姐姐绮华也被生父强奸,这又是一个畸形的家庭,pdoll生下被强奸所怀上的孩子,这孩子是孽种,为什么样生下来,不会弱智吗?
卖药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要给孩子好日子,后面又给他吃K粉,她疯了,绮华也疯了,杀了pdoll,俊杰替绮华定了罪,自杀了,但没有成功。
最后是谁杀了绮华,那个盲目奔走的孩子命运又如何?
不管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上天已经为你注定好了,你努力地走,以为越走越顺利,其实你走到了起点,这就是命运的围城。
2008年的香港·,就是现在以及以后的社会。
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就是两个字"压仰"我看的版本,应该是原声版(也就是粤语)可能是收音设备不到位吧,电影里出现很多听起来喋喋不休的噪音画面也拍得不好有噪点,还有一些剧情地方拍得过于阴暗暴露我之所以给一星,不代表有偏见,只是这部电影拍得太不好连一点明亮面都没有,全程为了压仰而压仰一点启示年轻人的地方都没有,看了容易让人产生难受感建议没有阅历的人少看这些电影,容易被感染反正这部电影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属于"垃圾"级别!
围城,曾经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钱钟书大师的巨作《围城》,打从很小就听过了,但是一直没看过。
而刘国昌导演所拍摄的电影《围城》,和钱钟书小说无关,反映得也不尽相同,仅仅名字一样而已。
天水围,作为香港的边缘新区,夹杂着新移民和围村贫民的生活。
在这里,罪案不时发生,动荡不安中折射出社会的畸形发展和贫富悬殊。
何灵杰,一个读书非常用功的学生,除了要照顾患精神病的妈妈,还有一个烂赌的爸爸,这样的家庭让他对人对事都很冷漠,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脸孔,包括弟弟在学校老被人欺负,他也可以视若无睹。
电影没有交代他弟弟为什么老被人欺负,感觉像为了让剧情发展下去而刻意弄出来,因为他弟弟只是一味被欺负,那为什么他就那么好欺负呢?
这点我们无从考究,也许在学校里总会有一些人老是成为众人欺负的对象,但是这些都没有原因。
电影的开头,何灵杰的邻居发生了挟持人质事件。
当警察试图阻止他出门时,他很冷静地说:“我要去上学!
”这样的情形,又一次在他的学校发生,警察想带他去医院看他自杀的弟弟,他依旧很冷静地说:“我考试的卷子还没填完。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何灵杰的心中仿佛都只有学习,哪怕是一些关乎自身的大事,在他心里都没有多大筹码。
长期的悲剧家庭生活,让他对世界丧失了信心。
因弟弟的事惹上黑帮老大,被逼着找出弟弟手中的货。
何灵杰看着在病床上的弟弟,想的还是如何让自己不卷入这场是非争斗中,何灵杰这个人物的冷漠似乎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解决这场纠纷,他开始去了解离家出走后的弟弟的世界,从何俊杰那群朋友口中,他知道了弟弟的事,也开始慢慢地了解了他弟弟。
电影里很多回忆的镜头,镜头里都是围绕何俊杰来说的。
其实可以选择的话,何俊杰也不想离家出走,一个连青蛙都怕的人,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在学校被人欺负,回到家里又要被爸爸毒打,活在这种日子里,何俊杰只有选择逃离。
碰上那群狐朋狗友,尽管和他们一起偷东西,一起嗑药,但这些事情都在他脑袋里徘徊了很久。
他是善良的,至少他没有想过伤害任何人,他只是想找个地方好好地过日子,不要再过那些担惊受怕的日子。
Panadoll死了,他承认是他杀的,他也自杀了。
或许他想用自杀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一切都死无对证。
可惜的是他被救了,而这一切又带出了另一个家庭悲剧。
Panadoll同样来自一个悲剧的家庭,被父亲强暴了,她的姐姐为了保全自己,没有救她妹妹。
之后Panadoll生了一个儿子叫乐乐,她姐姐可能为了弥补心中对她的亏欠,非常用心地照顾乐乐。
Panadoll的死,乐乐是导火线,但炸药则是积攒了许久的人内心的种种恐惧与不安。
她的姐姐绮华为了救何俊杰错杀了 Panadoll,因为她不这么做,何俊杰就要被 Panadoll的剪刀刺死了。
最后,其他人走光了,何俊杰叫绮华也走,他下定决心背负这个杀人罪名,而选择了自杀,算是对自己人生的了结。
故事的最后,何灵杰变得不再冷漠,他关心他弟弟,叫他不要放弃,但这一切是不是来得太晚了呢?
如果他在最初就这么做,也许他的弟弟不会变得今天这个样子。
有时候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就算知道了也来不及了。
绮华也死了,被人以她杀死Panadoll的手法杀死了,乐乐哭着边跑边喊:“妈妈!
”在这个围城,又一个生命开始走向了不归路,只因我们缺乏最初的关怀与爱惜。
刘国昌在片名中加上了一个句点,虽然知道此举是为了把“围”与“城”分隔,使其分别对应“天水围”与“香港”,合起来后又有批判把那些边缘少年围在其中的社会现实之意,但仍感觉此举非常之矫情,更何况通片观赏下来,所谓对于“天水围”现实的批判,压根儿就不成立。
家住天水围的何灵杰,一日得知离家多年的弟弟俊杰被指谋杀,一批毒品也随之消失,灵杰因此开始受到当地童党的纠缠,为求自保,灵杰开始调查来龙去脉,通过不同人的讲述,他慢慢看清了童党的种种黑暗,及俊杰在其中遭遇的噩梦。
[围。
城]的叙事结构其实毫不新鲜,从一个人的死亡入手,通过多人的多角度回忆,拼接出死者的过往经历,死因在拨云见日中逐渐清晰。
保罗·哈吉斯的[以拉谷],便是近期把此种叙事玩得最炉火纯青的一次。
但相比[以拉谷]的抽丝剥茧,[围。
城]中的真相其实根本无需多加探寻,可偏要经由三人的讲述才最终揭晓,实在有刻意追求格局的嫌疑;[以拉谷]中汤姆·李·琼斯因为丧子的悲哀及对现实的绝望,而产生了强大情感基座,反观刘国昌对于俩兄弟间关系的描写,却实在过于粗疏,加上饰演灵杰的邓德保魂不附体的表演,致使衔接剧情的情感线索苍白无力,最后俊杰对灵杰的一番剖白也来得着实莫名其妙;而[以拉谷]最为成功的,便是每靠近真相一步、所见愈是触目惊心的情绪推进,可惜[围。
城]没有产生任何的递进感,而只是对童党的恶行及少年的不幸进行了层出不穷的铺陈。
当然拿保罗·哈吉斯的标准来衡量刘国昌,不免有点强人所难,而且客观来讲,[围。
城]的叙事在华语电影中已算是合格以上的水准,但问题在于编导对于电影的态度。
刘国昌通片镜头精美、色调凄清,有时甚至加了迷幻的电子乐进行调剂,一切都摆明了他绝非要拍一部纪录片,但镜头之下,看不出其对镜下人物有任何怜惜,对冰冷现实有任何的愤怒,从而无法让观众产生任何的代入感,呈现出的效果更像是在对边缘少年生活的猎奇,部分情节若再失控一点的话,已经快接近[古惑仔]了。
而且刘国昌把所有校园暴力、自杀嗜毒、失学失业等现实都归为家庭的失常,但影片中对于家庭的刻画流于浮光掠影,有时甚至有为剧情而刻意激化矛盾之感,于是这个所谓的根源也就摇摇晃晃站不住脚。
当初天下影画找到刘国昌,希望他拍一部关于现如今童党的电影,刘国昌遂开始搜集资料,才有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刘国昌并非真的对天水围及童党有话要说,而只是为了拍一部好看的电影。
也难怪有影评人称它是“野生动物纪录片”,也难怪电影在香港地区上映之后,招致骂声一片,因为它离“纪实”二字已经很远了。
原文刊于《看电影》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在一个晚上反复看两次以上,唯独这片做到了!
在看香港制造的时候觉得还有人能慰籍中秋,中秋对待阿龙还能看到那种纯真的义气,但是一切随着剧情的结束,一切都一一化为泡影。
围城,什么都没有留下,弟弟的故事从同伴的口中一点点的拼凑起来,看似自私的哥哥在寻找着弟弟离家后缺失的人生轨迹。
弟弟为何离家,为何一步步走到了自杀未遂,到影片最后似乎有了答案,绮华当街暴毙无人问津,乐乐一人无助的奔跑着。
这一切似乎都在述说着这个社会的极端冷漠。
整部电影真的是压抑。 天水围的小朋友处境真的这么差吗? 最可怜的是乐乐,成了孤儿,满大街找妈妈。
看得超压抑的
天水围的日与夜
同样是童党题材,与牯岭街相差很远
谁对他们负责……
冷漠也是一种罪恶。
绝望。。。
有些情节很真实
又是这样片翻动人心
恩。。。。故事是好的。。。。但是这个哥哥长得实在是太难看了
最后那一击让人心碎!
天水围里的猜火车
唉 家庭的温暖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
尼玛,挂着围城皮的伦理剧
超級爛的編劇,要不是攝影和美指還挺好我就給兩星了.
纠结。
残酷青春
港版青春疼痛文学,除了元素比内地多以外,没看到啥内容。导演的表达太幼稚,而且叙事直白,没奢求他们的演技,就是单论剧本。不算好,但是比普通的青春片只会说初恋强
经常跑到天水围的嘉湖银座看电影,天水围---静谧又具有生活气息,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
吸毒,未婚懷孕,亂倫,強姦,殺人共冶一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