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
Le Ravissement,The Rapture
导演:伊里斯·卡尔特巴克
主演:阿弗西娅·埃尔奇,亚历克西斯·曼蒂,尼娜·梅尔瑞斯,尤尼斯·布西夫,拉德米拉·卡拉巴提克,杜斯克·巴德贾,安娜·布拉戈耶维奇,格雷高尔·戴德洛, 马蒂厄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3
简介:莉迪亚(Lydia),一个对工作非常投入的助产士,正处于失恋的状态。与此同时,她最好的朋友萨洛梅(Salomé)告诉她自己怀孕了,并要求她来接手自己的怀孕生产。一天,莉迪亚抱着朋友的婴儿时碰到了一夜情对象米洛斯(Milos),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开始了谎言......详细 >
3.5 故事不错,但以男性视角的讲述有些多余
生孩子场面好痛……但是这个男的挺无辜
显然,女主的好友兼服务对象都通过了测试。前现代女性生产与女性在家庭中的家庭地位有关,现在呢?现代女性生产也与女性在现代社会里的社会地位有关。那么「助产师」不禁要问:这种「产业升级」值得《狂喜》吗?所以她才试探性地对着她的朋友和她的观众撒一个小谎。即,本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女导演将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故事交由一个男性叙事者来讲述,而这种叙事处理方式不一定就是女性创作者缺乏自信的表现,事实上,女性(助产师)视角捕捉到的真相性景观相当具有说服力。或许是因为那个偶然又必然驶入助产师眼界的「驾驶员」 视角更具公共性、前瞻性和兜底性吧。毕竟在部分女性看来,男性是多余的——理由大概就是影片开头:男性不会生产,只会背叛。但影片却肯定了男性作为唤醒性、陪伴性和助产性力量的价值。这种「高贵的背叛」当然值得《狂喜》呀!
本片从心理上的确有点难理解,从起因来看,像分手后遗症,无法摆脱依赖而通过某种方式去延续,又或者出于对孤独感的恐惧...莉迪亚是一名助产士,在被前男友于连分手后,与公交司机米洛斯发生一夜情,提出交往又被拒绝,本应就此结束陌生关系,却在不久后抱着朋友莎乐美刚生育的女儿埃斯梅与米洛斯电梯相遇,她临时起意欺骗米洛斯这是他的孩子,强行续缘,然后进入一连串谎言,一度到了见男方家长的地步,朋友莎乐美因丈夫工作要带孩子搬家,真相紧逼着莉迪亚,而莉迪亚却做出更冒险决定,偷偷带孩子出托儿所和米洛斯开房,事情也终于到了面对法律制裁时刻,莉迪亚被判监禁三年缓刑一年.....最后出狱时没想到米洛斯在一直在等她,结局挺好,但从逻辑上来讲,很难说通。
一出偷子风波剖析女性对爱的狂热与对孤独的焦虑的现代电影
“她不是我的孩子,但从她在肚子里到她出生,整个过程我都在。”女主接生了无数个孩子,旁观了无数对家庭“狂喜”的时刻,她从不是参与者。有一句细节提到她母亲生她时难产死了,估计她是自小就处于情感缺乏和抑郁的状态,这能说明她在爱情里的卑微表现。或许男主帅一点人物更饱满些说明力会更强,但反过来他不帅,在片中疏离得像个符号又体现了女主情感缺乏的程度。偷走好友的孩子对于女主来说是狂喜的时刻。几段公园戏都很好。这个故事由男主的声音来叙述也无关紧要,毕竟他本身就是个功能性角色。最后男主去接出狱的女主两人并排走简直玄幻,让人幻视某种牵强的大团圆结局。
7/10。谎言早晚会被戳穿,留下的永远是底层人的一地鸡毛。
红色大衣是Lydia孤独的隐藏,也是她欲望的象征。白天忙着接生照顾妈妈,晚上流离在街头形单影只。她与Salome是“我不想让她失望”的羁绊,她与Milos是泡沫世界里一家三口的狂喜。悲伤绝望间出现的片刻温暖是Lydia拼命想要抓住的微光,在自扫门前雪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哪个不是Lydia呢…
21 世纪的人生状态,随时会发疯
看到最后越来越熟悉,但真的想不起在哪看过了。喜欢对朋友在母职中纠结无助的表达,以及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这是女编剧导演才能写出的段落和感觉,“Lydia觉得她和Salome是用一根管子相连的,每当她不开心的时候,Salome就开心,好像她们两人共享一剂幸福”。除此之外公式化的元素拼贴感太重。女主怎么老演类似的电影,《波尔多囚犯》也很像。微妙的是从女主视角展开,但用男主旁白?是把控距离感吗。
“莉迪亚相信她和莎美乐有某种连接,就像交通船一样,每当莎美乐不开心的时候,她就会开心,反之亦然。好像她们同时只能有一个人幸福。”
这啥啊
在可以理解的离谱路上越走越远,挺好。但一定要使用社恐妈宝男友的旁白串联故事吗?这种明明可以携带但就不带性格与心理的配角旁白于叙事有何真正的助力?
共鸣不了,不惜一切代价留下一个人,冒着犯罪的风险就为了跟一夜情度过一天?
寂寞使人疯狂
看过~
3.5
2024 BJIFF #76th Cannes#影评人周 一步错步步错 空虚与渴求
以一个谎言开始,以一场悲剧结束。
#704 14th BJIFF·027.5/10。简单而深刻,女人的孤独、爱欲与母性,失控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