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看過小說,我確實不知小說是如何的驚天地泣鬼神般精彩,我就是不解為何短評里的都是一星也就罷了,更有不少謾駡之詞。
有人說是不是現在的惡劣的電視作品把觀眾的審美趣味給擺歪了,我覺得有此可能性。
因為此劇,個人覺的已經強過不知多少現在正在播放或將來即將播放的作品,經過仔細查看短評和影評,大致揣摩了下給一星或是大罵此劇的人無外乎是兩種:一者在影視或文化界確有成就者,另外就是一無所知的茫然于世之徒。
其既不知自己喜歡何總類型的作品所以遇上不對胃口的可能就憑個人好惡大放厥詞亦或是對作品年代史實不甚了解時便主觀臆斷,此即既無自知又不知別人說述為何物,只有可悲到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臆斷,這還是沒有自知之明,對一物不了解,大可不做深入評價可如是說這不是我喜愛之題材或是不知其優劣均可,為何要故作高深,以批評彰顯自己,這只能是自欺,他人豈會被這粗鄙之徒所欺。
另有人不知是對張儀還是喻恩泰頗有異議,說此諸如:張儀被帶入了其他電視劇的形象進來了,如何不妥,如何不行............對於這我只能說這是,觀眾自己心亂帶入的其他形象特質,不是喻恩泰沒有代入角色,你看劇的態度導致你不能嘗試去理解人物和人物所處的背景。
退一步說何況歷史人物史書只是給了個大致的框架說其一生為人如何人如何,具體細節並未有所謂正確與錯誤,只要演繹出其主要氣度就算是了不起的了!
如此精彩誠意十足的演繹,招致諸多誹議,而在另一端漫天飛舞的一路讚歌的宮鬥爭寵劇,我默然不知何如。
世道如此,悲夫張儀!
个人看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也看了一点原著,第一部裂变里面有许多都不符合事实,而且卫鞅有点被神话了,都快赶上诸葛亮了,其实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孝公是大儿子,公子虔按史书记载只是个宗族里面的公子,不符合事实的很多,毕竟是原著小说改编来的,大气磅礴,第二部纵横可以说极大的尊重了历史,而且在人物对白和情节上都非常的经典,也和一般的历史剧不同,没有一个人可以厉害到控制全局,包括张仪和秦惠文王,他们也会紧张不知所措,剧情也跌宕起伏,比如如果按一般历史剧的话,五国攻秦的时候义渠来犯,芈八子去求义渠王,没有结果,按一般剧情的话估计就成功了,还有冯高,秦国为结盟韩国把冯高送往韩国,这里面也有为剧情设计的情节,只不过很少,比如张仪在秦国的苏萱,其实张仪以前是有妻子的,史书上也提了,就是张仪在楚国时,被诬陷偷了令尹昭阳的和氏璧,结果被打成重伤,回到家后,问他妻子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还有后来苏萱和伙计的一些剧情,不过还是比较经典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不是一个导演,有人说要换回第一部的导演,丁黑拍的不好,我只能说,你不感觉第二部令人耳目一新吗,而且人物刻画的非常经典,秦惠文王,张仪,赢疾,公孙衍,楚怀王,惠施,魏嗣,义渠王等等,屈原有点太直了,把大争之世的政治朝堂描写的很到位,没有刻意的神话,但也不是朴实无华,有许多经典镜头,比如说秦太子婚典,秦惠文王和义渠王见面,等等,各个国家都有能人,现在第三部就要上映了,很期待,因为这个电视剧我查了很多资料,还做了个授课讲解,但是对于有些人对第二部评价这么低,我非常不解,还说换导演,这么好的一部剧,哎呀,不说了,各人有个人的看法吧。
垃圾剧横飞的年代,铜棒于正式无底线编剧层出不穷的年代,你真的无法想象当我遇到“李梦”这样一位编剧的时候,心里的那种珍视和欣喜,这种心态就跟得了无价之宝一样,因为至少在这个张黎刘和平等大神隐遁的年代,还可以保持一份对大神的期待,这是一种追求希冀得到满足时的极致的感动欣慰。
李梦大大的文笔和塑人功力自不必说,也无须多说,喜欢《大秦帝国之纵横》的人自不必说,有幸读过《大秦帝国之始皇帝》的人感慨必然更深。
他写历史剧,写历史剧本,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他的思维始终脱离镣铐,超脱惯常历史思维的桎梏。
摈弃一般大众史观,写出公正和新意。
但他从不为了这种新意而诋毁历史,他用“对历史要有温情的敬意”这句话作为信仰,他从不让历史成为他的工具。
简而言之,他身上镣铐不是上头给他的,不是体制给他的,而是历史本身给他的,他自己给自己的,他作为编剧的良心给他自己的。
读完他著作,你能看到,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淋漓,跃然纸上,不偏不倚,无善恶,无对错,只有名利和道义之下的挣扎,只有志向和现实间的奋勇,只有人间走一场的酣畅和不枉——这,不就是历史吗?
这种感觉根本不是他强加硬塞给人物的,而是读完他的故事自然而然感受出来的,而且完全信服,这才是高人啊,这才是真正的国手编剧。
所以,他笔下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历史剧剧本,才有永不断绝生命力,因为他刻画的不仅是人,而且是最接近历史原貌的历史人物,是最接近历史内核的灵魂。
可以说,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真正做到了——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感谢李梦!
感谢这位这个时代还在坚守原则和底线,还在走自己该走的路的编剧,感谢!
有你这样的编剧在,中国电视剧产业就还有希望,真的!
若不是某些原著粉,秦一粉,恶意低分,我纵横评分肯定9.0+。
如果说秦一描写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之国风,展现的是一腔热血,变法图强,虽死无悔的英雄气概。
那么秦二描写的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渐强,改变法强内为交伐蚕外,合纵连横,东出争天下。
为什么要继承秦一的坚定变法之心,舍身取义之气?
取而代之的当是决意东出,纵横斡旋,取地强国而不落口实。
大哉商君固然可敬,悲夫张仪亦使人相惜。
法立国强,为法捐躯当是豪迈;名利过后,山野煮酒亦为豁达。
断指书国耻决心足现,铁腕平乱霸气尽显。
一篇求贤令广纳贤才,客栈诚拜卿不拘一格。
秦一荡气回肠,秦二耐人寻味,都是绝佳好剧。
万望各位秦一粉,原著粉,跳出圈子,用心看完,不失公允,方能品味。
隋唐英雄传在各大电视台热播之时,期盼已久的大秦2悄悄地在百度放出,终于一扫各种天雷滚滚的穿越剧令人精神一振,如饥似渴一口气看到十三集。
不知为什么有些人在看了加长片花后就打了那么低的分数,难道是被那些雷剧养歪了审美情趣。
看到那么低的分,忍不住加了一颗星。
目前为止个人对纵横的评价:超越第一部裂变,少了拖沓少了叽歪的虚构情史,台词精雕细琢煞费苦心,情节到目前为止算是紧凑流畅水分极少。
没看过小说,但第一部里的商鞅也忒完美了忒主旋律忒儿女情长了。。。
从其他地方看到,好像小说里就是这样,司马迁班固表示很无奈变法以后的秦国处于过度期,还没有强大到招呼也不打就灭了你国家的程度,所以此时只能上善伐交,外交与战争轮番上演,终于走到了“诸国先卑秦后惧秦”的一步,合纵连横的外交谋略放到今天也十分适用,真真佩服那时的众多子们。
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的许多经典论著都是很多人现在都研究不尽的,这种圣贤井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吕秀才终于成了子们的其中之一。
喻恩泰的口舌辩士张仪真是绝了,平日柔弱谦和,到关键时刻却有摆布诸侯的爆发力,特别是第十集在惠子面前一番强势霸道的叱责由弱渐强酣畅淋漓,忍不住来回看几遍。
至于苏秦张仪中为什么没苏秦就不多说了,他们其实不是同一时代的。
司马迁再伟大也有弄错年份的时候,不过也难怪,他参考的《战国策》原本就错了,于是就这样弄丢了一位子:犀首公孙衍,可能小说(其实这书作者是谁都不甚了了,反正就跟当年明月一样就是一某个朝代的死忠粉丝)中就已经大大丰富了他的戏份,这位才是当时与张仪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很有意思,历史上,公孙衍本来是秦国大良造,而张仪相魏国,结果不知怎地交叉换位,这种事也只有在春秋战国才可能发生,那时百家争鸣,儒家只不过是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市场份额不算独大,所以哪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教条,爱我之才用我之才者才是我的君我的国。
如果彼时有叛国罪这一条,恐怕那些子们都死干净咯。
提到荧屏上的君王,人们脑子里都是国强宝国道明,好像非得那样高大全才算演的好。
这位秦惠文王耳目一新,很多人拿他和前一代的侯勇比,多此一举,富大龙没必要向劳模一样的秦孝公看齐,他演出的是自己的特色,虽有那么一点舞台剧架势也不妨他骨子里透出的王者气度,书中所谓深沉内敛,他表现得并不十分准确,却也有几分味道,观者也不需太苛责,比起黄教主当年那位垃圾剧里的汉武强上万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提到那些明君帝王,往往是光芒万丈完美无缺,就算做错什么事都是有苦衷的肚子里和着金灿灿帝王泪的,歌词还要唱“真的还想再活500年”(参看康熙王朝)“ 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参看汉武大帝),不遗余力得歌颂王权,太过了,在我看来“黎民百姓长久功名利禄短暂”(参看90年代东周列国春秋篇)才道出了真理,虽然这部纵横还是偏颇了很多,但多少恢复了些当年历史剧制作严谨的风气。
非议多的还有后宫戏,个人觉得恰到好处(实在是被其他剧摧残的要求降低了),礼乐崩坏之后儒家礼仪王道之前确实人伦混乱,父占儿媳,君淫臣妻,口味重得连莎翁都要厥倒。
鼎鼎大名的宣太后羋八子,堪称战国第一豪放女,史载她曾说过:“我服侍惠王的时候,惠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很累,有点吃不消。
但当他把整个身子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反而不感觉吃力了。。。
” 说得那么直白,现代人听了都要脸红,她以床上功夫摆平义渠,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搞定秦国大患,另外还不忘牢牢捏住自己的儿子赢稷,把持朝政长达41年,真是个厉害的女人,如此精彩的人生,在惜字如金的史料记载之外留给后人巨大的浮想空间,而剧中虚构的部分总是点到即止,没有脱离正史主线,至少没臆造个什么墨家杀手之类的(第一部这里太莫名其妙了),拍得并不为过。
因为偏爱所以顺带要替道具布景说一句,毕竟2千年前了,差不多有秦风就可以,不要要求太高,什么马战不该有马镫之类,哪找那么多能骑光背马的群演啊,兵马俑里的秦甲感觉出来了,凑合吧才看了十几集,后面会不会像第一部那样开始拖沓尚且不知,不过要拍到昭襄王,这当中几十年的历史精彩纷呈,51集不会很水。。。
加班加点看到34,战国七雄算是都照了一遍面了,且不论老配角魏国,最出彩应当就是一代风骚的屈原屈大夫了,以张仪口中那个“后生小子楚国新任左徒羋原”初登场,一开始对这个陌生名字完全不感冒,后来才反应过来,可怜年少得志的他,纵使才情风流气节高尚头脑清醒目光长远口才一流等等等等,也抵不过气数2字,在楚国这个庞大的家族企业中四处碰壁,受尽委屈---怪不得姓屈。
相对的战国下场最窝囊的诸侯楚怀王也算到位,贪婪市侩,精明却不英明,这张面孔貌似还穿越到赵氏孤儿里当了晋公,戏袍都没怎么换吧秦从惠王一直到昭王为了壮大自己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无耻啊,不过不这么流氓哪有嬴政最后只花了10年便扫平六国的一气呵成,也因为如此历来文人都对这几位王都没有好感,当然张仪这位天才欺诈师名声也挺狼藉的。
既然是站在秦国这边的电视剧,难免要逆转一下,于是在时不时挺烦人的bgm烘托下,个大忽悠正大光明地将割让的地盘从六百里偷梁换柱成六里,观众们还要为这样的无赖行径叫好,耻笑那倒霉的怀王活该,是非曲直有时候是可以任后人随便颠倒的。
好在历史还是历史,楚人的恨意由此种下,直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再后来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都熟,11年12年大荧幕商业片就两部ps:话音未落,三国版楚汉传奇上演,80集啊。。。
看了两集,如果按这个节奏来拍纵横,估计得上一两百集感情戏开始水一点了,不过看在后来扯到燕哙让位的燕国重大事件上就姑且忍了吧不知道原著如何的,这部电视剧的野心大概是想把以秦国为主线的战国史都囊括进去,所以其它六雄都一一着墨,乱是难免的,谁让那时就是这样的呢。
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在惠王时还年少,只是一笔带过。
昭王时,赵国不再边缘,长平啊,40万啊,古战场遗址至今仍能捡到那些不愿化作尘土的白骨---白起麾下的大军指哪儿哪儿就几十万,相比之下同时期的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共和国真是人丁稀少---扯远了。
终于出全了,慢慢来。。。
本人比较懒,顶多查查维基,或者重温一下左传史记,因为都够短。
只知道故事主线对照着维基上关于秦惠文王的时间表都挺对的。
前一阵看翻百家讲坛,周汝昌先生闲谈四大名著,曾说写三国演义最是容易,因为骨架都是现成的,后来的创作就是往上贴肉,再怎么贴也不会走形,七分戏说,三分史实照样精彩。
彼处的七分到了长片巨制的大秦帝国大概要到八分了,既然虚构占那么大比例,又何必如此较劲呢,精彩便好了,总比看着那枯燥的编年自个儿脑补强。
秦是那个时代孕育出的军事强国,一完成了使命便“传不过二世”退出舞台。
他的命运有点像后世的蒙古帝国,发家史征战史荡气回肠,但无论如何去演绎夸耀,最后都被早早的卷进历史车轮一碾而过。
---看完了,剧情基本没有失控,赵雍终于成年,胖墩墩的,戴了一日本天皇的帽子与当时尚未回国即位的燕昭王唠嗑,双手握于袖中还挺萌的,反正后世很难考证秦以外六国的装束,这槽点一笑而过得了。
但是武王之死却笑惨了,尼玛本来这事就够搞笑了,结果改编了一下,三位力士的暖场立马无厘头起来,武王想举周王城的龙纹赤鼎,乌获先上,举高半尺体力不支捧鼎后仰倒地,被压得口吐鲜血,孟说扑上去哭喊道“乌获兄啊乌获兄”,第二位任鄙紧接着再上,以一模一样的倒地姿势被鼎压地吐血,孟说又扑上去悲痛道:“任鄙兄啊任鄙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唐伯虎手提小强:小强啊小强,你死得好惨哪。。。
还有就是义渠琰这伏线挺失败,从他出生就有异象,胎记成凤凰形状,幼时聪明伶俐沉着冷静历经坎坷等等不凡的设定来看,他将来必定能成为一个有数百圣斗士跟随的雅典娜吧,但却一直在打酱油,结果没起啥大作用就挂了,喝毒酒那一刻我又仿佛看到了哈姆雷特他妈。。。
不过之后紧随而至的屠杀比较震撼,什么拿下问罪,狱中候审罗里吧嗦的都没有,就是赤裸裸的杀戮,公子壮缳首吊起被人屠给屠了,跟随他的氏族血染王庭,这一幕太熟悉不过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再上演何其残酷。
以上不足仍不变我的评分,实在是它的优秀被那磨磨唧唧,十分“生动有趣”“老少咸宜”的烧钱大作楚汉传奇给衬托出来了。
-哈哈,这样一篇絮叨叨的评论给5毛怎么够呢,起码得付我1块吧
读史记,司马迁详细记载了张仪生平事后的评语是,张仪乃势利奸诈之人。
但是看大秦王朝中的张仪,却觉得这个趋名逐利的纵横家可爱得很。
张仪师承于鬼谷子门下,如果换做今天来看,就是清北毕业的天之骄子,一身才华满腔自信能在大争之世纵横捭阖以施展平生所学。
不得不说,他的起点还真挺高,到了当时的强国楚国令尹府里做了门客,这相当于刚毕业就到了国务院当上总理的实习参谋呐。
谁知刚走了好运马上就连接厄运,这令尹家里丢了名玉,三千门客中偏偏只怀疑张仪,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张仪他出身贫寒,因为你穷所以你肯定会偷东西,这种逻辑出来真是没处说理啊。
初出茅庐的张仪以为等待他是一位明主,谁曾想会是一顿鞭子。
沦落到被众人耻笑,还在战国的职场上有了污点。
有些人可能经此羞辱,可能就一蹶不振了。
然而张仪之所以能名留史册,靠的还是脸皮厚。
天大地广,楚国呆不下去,总有一展抱负之处。
于是张子颠沛流离到了秦国。
本来家里就穷,这一折腾就更囊中羞涩了。
吃住只好赊账,差点被店堂里伙计暴打。
此时的张仪虽然困窘,但是仍自信能被明君赏识。
果然虽在秦庭被群臣嘲笑,但是却被当时的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秦相。
张仪从被人污蔑偷玉的最底层突然到达权力的核心,生平际遇可谓是天翻地覆的转变。
这也得益于当时不稳定的阶级结构,中国历史上少数存在的分裂时期,给了有才学的人直上青云的机会。
和传统人臣的形象相比,张仪有太多缺点。
第一个就是追名逐利,张仪是个俗人,没有拯救天下苍生的政治觉悟,在我看来他最初的目标只是以平生所学来作为换取名利的筹码。
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样的初衷太能理解了。
我们刚从学校毕业就抱着兼济天下的壮志吗?
大多数人无非是为了换取舒适的生活罢了。
当然,势利不过是张仪的自谦罢了,以一己之力数次救秦于危难,我相信即使名利是他的最初目的,这其中必然慢慢衍生出在权力中心所需的责任与担当。
张仪第二个缺点就是小心眼,韩信受胯下之辱,发迹后非但不报复反而帮助当初侮辱他的市井小民。
张仪没有这样的心胸,成为秦相出使楚国时,用大旗书写当初盗玉被辱之事,并且威胁楚国令尹,昨日以窃玉羞辱于我,明日定当窃国以报之。
张仪没有一笑泯恩仇的英雄气概,他也有凡人受辱后的报复偿还心理。
他的 第三个缺点就是奸诈。
自古英雄能臣的形象都是言而有信千金一诺的。
而张仪呢,为了解救秦国被围危机,假意许以楚国六百里地。
楚使来要地后,他假装坠马几个月闭门不出,将原有的承诺化为乌有。
更好玩的是,在这个闭门谢客的重要时期,半夜偷偷溜出,只为了照顾自婆姨的生意。
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虽然历数了张仪的几大缺点,但仍然觉得张仪此人可爱可亲。
大抵是因为他的初始并不那么顺遂,甚至可以说有点惨。
他的那些所谓的缺点和小心思,就如同普通的你我一般,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合理。
纵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代伟大的纵横家。
说到这里,我想说说现在我们的电视剧形象,塑造人物的时候喜欢建立高大全的形象。
比如第一部中的商鞅,就是那种凡事都了然于胸大公无私的零缺点形象,让人在仰望的同时又有一丝的厌恶。
偏离真实的人性太远是无法让人找到共鸣的。
而且通常把不同立场的人设立为脑子草包的反派形象。
说真的这种主角中心论,世界都围绕着一个人转的思想洗脑让我觉得恶心而很。
第二部展现的群像图,大家各有立场而且智商在线,在我看来比第一部在审美眼光上进步得不是一点半点。
首先,改编改编改编懂吗?
想看跟原著一模一样的就再去把书刷一遍,在原著基础上改得更符合史实有哪里不合理嘛?
冲着这个打一分,呵呵。
其次,崛起风格显然跟裂变不同,但真的有这么差吗?
直观感觉上裂变可能更为厚重,但是人物刻画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商鞅和秦孝公简直是伟光正化身,(当然我是很喜欢的,两人把我迷得不要不要的,最后几集从头哭到尾)而崛起的人物有优点有弱点我觉得丰满多了。
此外,当看到衣衫褴褛的张仪在朝堂上侃侃而谈,不会感到豪气顿生吗?
看到王上连声“先生教我”,不会深受触动吗?
看到路上情人言“寡人不知如何轻握你手”“如此便好”,不会顿时柔情满肠吗?
看到犀首张仪老年偶遇对饮回首昔日之峥嵘,不会生出英雄迟暮的凄凉之感吗?
如果不会,好吧,可能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
个人评价,比第一部好。
第一部贴近小说,某些对白台词基本是小说原样,但是小说有个缺点,为表现煌煌大秦的感觉,作者虚构了许多并不存在的情节,人物情操高尚得近乎于伪。
而纵横则摒弃了小说大部分的剧情,更忠于正史(连苏秦都舍了),感情戏没第一部热烈(感情戏绝对是现在多数人打分的第一标准),秦惠文王也被塑造成了一位为壮大秦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耻流氓君主,各种阴暗面爆发,不过我更喜欢张仪这个角色,一张利嘴说遍天下,在秦时意气风发,到最后无奈归隐葬母时与犀首相遇醉忆往昔风云岁月的落魄萧索,真是让人看得浑身颤抖。
首先,是因为跟着老爸看大秦帝国之裂变,看的入迷,就接着看纵横,纵横开始第一集就让我惊喜连连,相比裂变结局出那个老实沉稳的嬴驷,纵横里富大龙老师饰演的嬴驷,让我感受到了一代雄主的霸气,他就是天生的王者,珍重情义的是他,帝王权术的是他,铁骨柔情的是他,狠厉无情的还是他,他不是饰演秦惠文王了,他就是秦惠文王!
富大龙老师是一个低调到不容易让人发现,可是一旦接触就会让你沉迷其中的魅力型男子,他的演技已经成精,用演技让我忽略他的年龄和身高(身高这个……额⊙∀⊙!
)
王上万年
渐疯离世大秦帝国之纵横,看完真的觉得很不错,很满意,比较前一部的理想化,这一部烟火味很足,人物丰满立体,剧情高潮迭起,富大龙,宁静,喻恩泰,李立群等演员的演技也是不用多说的。
先说说开篇第一集,驷儿更换朝服,王霸之气尽显!
我是驷儿腰上的玉佩(´▽`ʃƪ)
开篇驷儿摊牌,意欲相王,甘龙阻拦,驷儿说“我大秦世居西隅,可列祖从无龟缩自保之意,大争之世,列国伐交频频!
强则强,弱则亡!
”“若我大秦仍守旧地,遵旧制,闭关苟活,何异于坐以待毙!
列位!
那寡人才是害了秦国!
”“都是我社稷之臣,你们怎可拖拽?
架出去!
”
给服装师还有灯光师加鸡腿
不想看电视剧的可以搜以下片段【彭城相王(能屈能伸大丈夫,令人恐怖的笑面虎)】
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逼
大秦帝国里面流行揣手2333
想到驷儿英年早逝……驷儿实力嘲讽!
这话是笑着说的,可是却让人惊的一身鸡皮疙瘩!
笑面虎,皮笑肉不笑,驷儿你可真是修炼到家了。
【龙门相王】(吃飞醋的傲娇驷儿和搞乌氏王的瞬间变脸)
你TM在说啥????
八子你快住口吧,驷儿吃醋了23333乌氏王这段我真的是百看不厌,乌氏王意图挑衅,趁机发难,驷儿说,我就想看看你装逼,我看你能搞出什么幺蛾子!
驷儿你后面更威风啊!
芈八子式嘬嘴
好好好,你最厉害了,行吧驷儿说,我就是要把你的阴谋大声的说出来,我不仅要说出来,我还要划重点!
我是不信你会趁机发难,我相信你的为人,我相信我们俩的感情,我们俩是好兄弟啊!
你看看我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哈哈哈哈哈,驷儿你这个心机boy,好人就让你当了,我怎么就这么喜欢你呢!
我先让你嘚瑟一会呵呵^_^
魏纾好漂亮啊(●'◡'●)ノ❤我说一下咱们以前的事,咱们以前的事,那就是咱俩关系很好,但是好,那也是以前的事儿了,曾经一起装逼一起飞,秋名山飙车带着你,但是以前是以前,可是不是现在哦⊙∀⊙!
你要清醒一点哦⊙∀⊙!
我去你们乌氏国的地方,是回我以前的家,可是你到我大秦,那就是个宾客,几句话的事,面上是表示关系亲善,但是实际意思就是,我是君你是臣,你是我的附属国,君臣关系你要搞清楚!
嬴驷,你真是嬉笑怒骂皆成风采啊!
【割让蒲阳,赢华逼宫】(帝王权术的高级示范)先是思索了赢华一行人为何未经宣召就私自面君,明白后便召见赢华一人。
笑眯眯的跟你说话,问了领头的是谁,也先不说蒲阳割让之事,先是肯定了他们的战功,正是有了将士们浴血奋战,才有了谈判的筹码!
剧中“秦剑饮血,僵尸壘骨”这句话富大龙老师说出来的时候抑扬顿挫,简直不要太好听!
气冲冲的赢华小天使驷儿依然笑眯眯的讲明了割让蒲阳的道理。
此处台词,动作,眼神,都是迷死人的咯!
小胡子好可爱
此时想一个狡猾的狐狸
我们是讲道理的人
驷儿衣服好好看
眼睛好亮啊
赢华明白了赢华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为自己的冲动留下了悔恨的泪水(*꒦ິ⌓꒦ີ)驷儿瞬间变脸也是厉害了!
“擅离大营,非议国策(笑眯眯),哪有如此大的罪(依然笑眯眯),你们不过是逼宫而已(眼神变化)~”把逼宫两字说的轻飘飘,还加上而已,却让人一身冷汗!
眼中的狠厉是真,可是恨铁不成钢也是真!
召见他一人,是为了维护他,给他面子给他机会更是让他成长。
哇⊙∀⊙!
我都不知道这么大的罪啊!
其实没有啦,赢华
其实你们就是逼宫,没有很大罪啦
瞬间变脸
我是在维护你
因为你是我弟弟
赢华快吓死了之前晓之以理,现在再动之以情,以兄弟之情打动他,让他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也让赢华对他感恩。
他真的把赢华当成自己的兄弟,一直护着,教着。
嬴驷“我还是你的君上吗?
你还是我的臣吗?
不是了……”赢华内心OS“纳尼?
”嬴驷“你,从来都不是,你姓赢,要给哥帮忙,不要给哥添乱!
”艾玛,这御人权术,我服!
“文臣死谏,武将死战。
”一语成谶,后来赢华战死沙场,嬴驷痛心疾首而至吐血,可见赢华在他心里多么重要了!
这是自己的弟弟啊!
后来小天使就战死了(*꒦ິ⌓꒦ີ)
动之以情
我是你哥
拍拍小脸,咱俩还是好兄弟【张仪大婚,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搞事情,笑死我了)【王八夫妇狱中相见】(此片段太虐,王八夫妇最后一面)【族中公叔面见嬴驷】(王八夫妇开车,宁静女司机一挂挡,车速杠杠!
)☞建议远离父母佩戴带耳机ԅ(✧_✧ԅ)再说说战国第一大忽悠,张子张仪。
这是王八夫妇之外我吃的第二对cp
此图张子高帅!!!
“魏人张仪,拜见秦君。
”“免礼,先生入秦,为名,为利。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营蝇,皆为名来。
张仪,自是为名利而来。
”
自古红蓝出cp,黑白是夫妻(´▽`ʃƪ)我佩服张子的坦荡,他说自己是名利之徒,可这个名利之徒,却忠君爱国,与大秦荣辱与共。
驷儿信任他,他也不负众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为大秦攻城略地。
之前对喻恩泰的印象还停留在《武林外传》里的那个子曾经曰过的吕秀才,可是在张仪身上我看不到吕秀才的痕迹,秀才穷酸迂腐,胆小懦弱;张子机智沉稳,智勇双全,两人的共同点,就是那无人能敌的嘴炮了吧!
从一开始初见秦君之时,在朝堂之上面以窃玉之事嘲讽侮辱他的臣子,和并不信任他的樗里疾的质疑,镇定自若,侃侃而谈,三言两语便化解尴尬。
赢疾“既为名利而来,先生可有助秦之策?
”张仪“秦国以国士待我,当然有国策相赠。
”赢疾“未曾谏言,先谈条件,先生很会做买卖嘛。
”张仪“张仪少华虚度,囊中羞涩,家中老母至今扔居草庐,以缝补为生,张仪早一日做成这个买卖,早一日可以孝敬老母。
”赢疾“这是利,不是名。
”张仪“名也要,有名可换大利。
”
大秦第一嘴炮朝臣“先生窃玉之名,早有所闻。
”众人哄笑。
张仪“既然大人提及,张仪在此再说一次,楚国令尹昭阳所丢璧玉,不是我偷的,昭阳门下食客上千,唯独张仪,一无人脉,二无分文,玉石被偷,污我窃玉,因为穷就没有操行,此等缪见,张仪深恶痛绝!
”嬴驷“先生请恕我秦庭失礼。
”张仪“不敢,常言道和气生财,做买卖的得有好脾气,张仪不是为了斗嘴而来秦的。
”
胸怀宽广,舌战群臣之后朝堂之上,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主张伐韩,权衡之下,嬴驷与赢疾都主张伐蜀。
嬴驷“司马错用相国入秦之策说动了寡人,不知道能否说动相国。
”赢疾“若相国不同意伐蜀,那就是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若是同意伐蜀,那也算是相国自圆其说。
”张仪思虑后,也觉得伐蜀利大,也同意伐蜀,并夸赞司马错有远谋。
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这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真正的为国谋利,真正的忠臣良臣。
说了这么多,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芈八子,这才是真正的芈八子,泼辣,有智慧,这才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太后!
因为他心够狠,够聪明,知道怎么拴住驷儿的心。
我很喜欢的王八夫妇,最撩的一句就是驷儿装成小兵接芈八子的时候说“寡人不知如何轻握你手。
”我天!
赢.特能苏.帅炸天.邪魅狂娟.驷!
房事被中断,见公叔
这夫妻相
寡人不知如何轻握你手比如承包了我笑点的大魏王,李立群老师演技很好的,虽说一直跟我家驷儿作对,可是让我讨厌不起来。
台湾剧场三宝【李立群】【顾宝明】【金士杰】定国柱石,智囊兄弟,三朝元老,能文能武的赢疾(樗里疾),这哥们还是风水大师,厉害了老铁!
温润的君子
帅的一逼
可爱的老天使
帮我看好秦国(*꒦ິ⌓꒦ີ)
赢华小天使,兄弟不是王位的争夺者,而是左膀右臂,一文一武,护国安宁,这样的兄弟情,让人动容
惠文后魏纾,魏纾是个好王后,也是个好母后,可是就是容易被人左右……一步错,步步错。
还有我的白月光昭文君,浊世翩翩佳公子啊!
比心
昭文君气质满分还有让我心疼的芈琰,陈晓让我看到了他的演技,
造型有点丑,真的……萌萌哒楚王,大魏王死后,楚萌萌承包了我的笑点
魏冉☞不管是纵横还是崛起,二舅公都是我的心头好啊!
文可安邦,武可定国,花痴脸!
二舅公帅炸!
犀首☞公孙衍,大将之风,最后和张仪茅屋饮酒,唏嘘感叹世事,敬着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
陈胗☞这简直是我声控的福利啊!
虽然第三部你跑去赵国做了蔺相如,但是你的声音和你的演技依旧迷人!
让声控炸裂的声音最后,感谢导演,感谢所以演员,感谢作者,感谢编剧,让我看到中国电视的希望,让我看到一些拿着不比小鲜肉小花旦高的片酬,却贡献着甩他们几百条街的演技!
让我看到一群演员在演戏而不是明星在演!
让我看到没有替身,没有倒膜,没有扎戏,现场收音的精良之作!
多希望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国产剧,洗一下被阿宝色,彩虹色,滤镜搞坏的眼睛和审美!
把观众的三观带回来!
希望这样的正剧多一些,少一些没有底线的脑残剧带坏年轻朋友!
最后的最后奉上一些剧照
龙门相王
龙门相王
龙门相王
我喜欢富大龙,我想看他演电影看到赢驷出现的时候我是感动的,因为裂变里的赢驷扮演者一脸老相满脸痘坑嘴巴好像还有点歪,实在感觉不到王气。
纵横里换了个白净的小生,虽然脸小骨架也不大,但胜在颜值不错,我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脸不是一切,剧情最重要。
穿着秦服梳着秦髻一脸假笑的赢驷看起来和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简直一模一样,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我想说,这个剧组还挺会选人的。
前几集一直觉得这个赢驷有点萌,但又有点假,跟谁都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特别是在暗杀行动失败后和公孙衍对谈诚邀衍入秦的时候。
赢驷对衍的能力赏识有佳,想笼络对方为己所用,对谈时语气谦卑满脸堆笑,但明显目的性很强,潜台词大概是“你的能力我正好需要,你来,我们一起干大事儿。
不过你不来,我也有别的选择。
”很实际,很功利,缺了那么点真心。
但仔细想一下,帝王这样权谋计量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就算表演有点用力过猛,但意思到了也就合格了。
和魏国小姐的对手戏终于让人觉得这个这个君王还是有点人气的。
在和假扮丫头的小姐的口舌之争中,赢驷从开始的隐藏和不屑,到对小姐的知礼、勇敢的吸引,再到挟持小姐出逃途中的克制和心动,终于让人看到了这个帝王身上普通年轻人的烟尘气了。
到了临近分别的时候,万年心机boy的赢驷竟然强吻了!
男人味爆棚!
临别的时候还强行赠玉,拉着小姐的手又调戏了一把,惹得小姐又恼又秀又脸红,看得老娘的少女心都萌动了。
这样的男人哪个女人能抵挡得了呢?
恨不能自己当回女主体验下被君上调戏的感觉【羞】裂变的豆瓣评分九点多,纵横才八点四。
但在我看来纵横比裂变要好太多。
裂变太传奇太简单,商鞅和秦孝公就是中心,其它都是配角。
纵横复杂得多。
秦惠王和张仪是主角没错,但是世界不是围绕着他们转的,他国的君王臣子学士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战略考量,没有谁比谁伟大,你有你的算计我有我的心机,你来我往,谁都是俗人。
但又都是高手过招,分外精彩。
更重要的是纵横比裂变尊重历史多了,徐州相王,秦魏函谷关之战,五国合纵伐秦、秦楚大战,秦征巴蜀、灭义渠,秦国的几项重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都表现出来了,也算是学习历史了。
赢驷在位26年,每天都在想秦国的战略发展规划,每天都在想用什么人做什么事,国内外各种集团关系怎么处,留给自己的享乐时间简直少到可怜。
也就对纾儿的时候流露一点儿女柔情,对芈八子的时候放纵一下自己的本性 ,其它时间神经都绷得紧紧的,连面对儿子的时候都是在考虑他们是不是合格的未来领袖,做人做到这份上也是够辛苦的。
所以说如果不是对家国和权利有着天生的执着、热爱,一般人还是不适合当帝王,太累。
霹雳天下的赢驷四十六岁就病死了,这和他长期过劳不能说没有关系。
就连在病得神志有些失常的时候,还在想着身后事,想哪个儿子继位对大秦好,想着怎么为下一任君王扫除障碍,甚至为了赢荡(这名字也是醉了)的顺利上台,他差点要了自己心爱女人的命。
不得不说,富大龙(这个名字也是醉了,忒土。
他不红和这土气的名字绝对脱不了干系)把赢驷人生最后几年演活了。
一个人被疾病折磨到神经有些失常,但还是要和疾病做斗争,拼尽力气让自己保持清醒,为大秦机关算尽。
演好一个百分百的智障不容易,但演好一个半失常半正常的人更不容易,在理智和疯狂之间自由切换,不仅考验演员的演技,更考验演员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解。
赢驷是个国事至上的人,秦国的发展是他永远放在第一位的,自己爱的女人和孩子都要往后排。
他一直是个坚定果断的人,但在人生最后一段日子,因为疾病的影响,他开始有些反复,在立嗣的问题上最为明显。
从清醒的时候许诺魏纾,到思来想去倾心稷儿,又因秦国公族的思量最终决心放弃稷儿正式立赢荡。
人物的反复和秦国发展、多方势力交织在一起,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他知道自己喜欢芈八子,喜欢赢稷,但是为了秦国,他竟然设计亲手把心爱的女人送进大牢。
他担心她们,但是为了秦国的稳定,他没给芈八子和赢稷流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最后把他们送到苦寒的燕国,自己忍着心痛扑在公务上,孤灯强撑。
而芈八子的死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赢驷终于力不能逮,撒手而去。
很显然,富大龙是个领悟力和表现力都很好的演员,他可以探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连人物气质都可以自如切换。
如果有机会,我想富大龙还是有希望向着杰克•尼科尔森那样的大神级表演发展的。
不过翻看富大龙的履历,他虽然演技好,但资源看上去有限,没有什么大牌的朋友圈,据说微博粉丝才一万。
而且富大龙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当好演员,无意当大明星。
虽然琴棋书画样样通,演技特别好,但是每次出席活动的时候那请不起造型师的look也是让人捉急。
社交活动也乏善可陈,很少和明星大腕一起玩。
在娱乐圈能保持本心做自己的事确实难能可贵,但是这样确实会错失很多机会。
被纵横立的赢驷惊艳到的我又特别想看到富大龙出现在大银幕上,去演更多更多好作品,创造属于自己的经典角色。
我相信他有这个实力,只是缺少一些机会,而有时候机会又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
唉,做演员也是难。
不管怎样,富大龙我会持续关注你哒
四星给剧!一星给现场同期收音!这一版的嬴驷出神入化!秒杀芈月传不知多少条街!打分竟然低于琅琊榜不能忍!P.S. 演冯高那位你是客串了多少角色啊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满脸贴上胡子我也认得你!
第二部能比第一部下滑这么多,真没想到。剧本突然变成戏说,演员突然变成演话剧。尤其秦王,你可是秦惠文王啊,演的是个什么地痞小混混上了刘老根大舞台啊?连我爸这么不挑演员的人都看不下去了。2星都给多了
什么鬼,风格完全掉价了,演员演技台词很出戏,古装剧变成装古剧了,传说第三部也是这个导演,要命啊
挺好的,很喜欢,爱了爱了。。41560
可看性不错,但是传达膜拜强权的历史价值观不咋样
达不到1的高度啊
看到34集,弃剧+弃疗。。。
富大龙演的真好!
不如第一部刻画的细致!尤其是战争场面,第一部更好看!可是故事这一部更活泼,更好看!故事讲得有点仓促,后面两宫争斗没有交代就匆忙给结果了,看的是云里雾里的。吕秀才穿越到了春秋!李立群!神!简直就是神!
又臭又长,看了十集,难受。
张纪中似得烂片,不如第一部尊重史实!
期望过高。主观意识太强,秦国也太光正伟岸了吧
在此之前真没留意过富大龙这个演员,现在看过后感觉就两字:牛逼!
我算是发现了,这个系列的几部里,越忠于原著,就越烂……
第一部里浓厚的地方特色都去哪儿了?台词后期补丁打得也太多了。什么战国,东南西北大家说话都是京味儿,实在看不下去了
統一六國的其實就是法西斯主義 主張都是一樣一樣的 搞不懂為啥大票的人一邊敵視法西斯思想 一邊崇拜秦國 ;秦王台詞念得不錯~ 但 莫名奇妙的剪輯和巨大的二流配樂聲壓倒了一切 大陸爛片都是這麼個特徵..春秋戰國居然也敢戲說....歪曲歷史 尤其最後寫秦武王 甘茂 一點譜也不靠
合纵锁函谷,连横扫六合
这大概是三部里最喜欢的秦王了,充满着矛盾和自我挣扎,但从未放弃过,一直知道怎么做,即使不得不痛下狠心也是演的极好。
没几个演员能把自己那个角色演好的,帝王斥责臣下跟菜市场上吵架一样
果然和“裂变”不是一个编剧,剧本一般,两主角过于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