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聖女の魔力は万能です,圣女魔力无所不能,The Saint's Magic Power Is Omnipotent

主演:石川由依,樱井孝宏,江口拓也,小林裕介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1

《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剧照

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2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3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4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5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6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3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4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5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6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7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8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19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 剧照 NO.20

《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剧情介绍

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圣(石川由依 配音)是有些沉迷于工作的20岁OL,一天,加班结束后的她在误打误撞之中被传送到了异世界,成为了那里的圣女。和圣一起被传送过来的,还有其他人,在感到被冷落之后,圣决定暂时放下圣女的职责,跑出了王宫,开始了随心所欲的生活。 圣非常喜欢植物,凭借着这份热爱,圣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来到了药用植物研究所工作,并且在这里遇见了善良的所长约翰(江口拓也 配音)和导师裘德(八代拓 配音),在两人的帮助之下,圣的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受到圣身上圣女力量的影响,圣所制作出的所有药水都拥有了50%的增益,这使得圣在当地渐渐树立了口碑,获得了信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曼德拉草我的绯闻爸爸仙帝归来当赘婿你成功引起我的注意了流氓师姐迷城攻略皮特·戴维森:死党齐搞笑龙云镇怪谈邻居之星表妹进城波尔卡舞王阿纳克莱托:特务密探你的味道指环王:洛汗之战奶牛美女制胜一击再见先生雪夜生机浴血记者守城前传怪兽娘(黑)~奥特怪兽拟人化计划~猎人气候灿烂的外母燃情岁月强者风范玫瑰公寓伤痕累累的恶魔麦克白夫人13高分少女

《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长篇影评

 1 ) 最好的巴黎

伍迪.艾伦在电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里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什么时段的巴黎是最好的?

或者说,你愿意生活在什么时间的巴黎?

这个问题如果继续外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自问,我希望活在怎样的时空,与谁为伍?

回到英雄俊杰辈出的过去,抵消浑浑噩噩的现在,大概是统一作答,提供了某种顺势疗法,模糊解决人们不安当下、困顿僵局的焦虑,虽然安步当车、箪食弊衣、月移阶下、古风荡堂等等实际情状可能同诗意栖居差距万里,摩登人类进化娇贵,未必能素心应对。

伍迪.艾伦的答案具有很强的主次,他显然非常认可男主角基尔.潘德频频穿越上世纪20年代,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毕加索、布努埃尔等文艺大师夜游,是为“流动的盛宴”,美女阿迪亚娜则稍稍错车,崇拜印象派名家渐丰的动荡世纪末,暗中追查基尔的小法侦探呢,他的潜意识里最辉煌的,也许在金色的凡尔赛,倨傲的太阳王朝?

从情节安置看,让阿迪亚娜“更复古”,多少是为了支开她,免得基尔和她黏一起,坑越挖越深跳不出去,小法的路易王片段,则纯粹搞笑。

于是余类障眼而已,令伍迪.艾伦午夜梦回的,其实只是基尔的好运。

不过这样一来,脚本作者就变成了海明威。

他那本著名的回忆,的确撑起了相当的电影环节。

比如海大师为菲茨杰拉德绊缠家事,难于创作而忧心--甚至还叫基尔捡到其妻跳塞纳河的场面,--完全如从书中拓下来。

《丧钟为谁而鸣》式的对白,关于爱情与死亡的观察,对斯坦因鉴识力的信赖,各色人物的漫画出没,皆隐约有痕。

属于伍迪.艾伦自己的迸发,倒是寥寥,除了那段热忱的“Paris is the hottest spot in the universe”,其余并未连贯生势。

而且男主角抛开了他所处时间点的一切繁难:逼近的婚期、挑剔的准岳父母、缺乏共语的未婚妻、以及她高高在上的友人,完全以虚无来抵挡实务,这好像有点过度超人类。

看着黄斑胶片里不知谁谁扮演的名流荟萃,我好像一头扎进注满海明威脑波的冥想盆,喜悦是当然,却和伍迪.艾伦本身没有什么瓜葛,他的基尔在二十一世纪巴黎被捏扁搓圆,这倒符合巴黎晴雨天空下潮来潮往的真实哀乐。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伍迪.艾伦另一部和巴黎有关的电影《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更喜欢他对茱莉亚.罗伯茨深深的陷落,随即茫然若失,那串长长的告白或毋宁说坦白,以及塞纳河边高难度的翩然起舞,都是绝对折线,是在偶然因子中撞擦花火,既不疏远巴黎的文艺气质,又相当的艾伦化。

巴黎,说到底,是方巨大幕景,个中众生,一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会因为聚敛在她周围的光环而超凡脱俗。

没错,海明威们早已成为巴黎的文化坐标,诚如阿兰.德波顿所言:Every skillful writer foregrounds notable aspects of experience detail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lost in the mass of data that continuously bathes our senses--and in so doing prompts us to find and savour these in the world around us,行走中我们从一个地点的最大获益,可能正是先行人的独特经验贡献给它的刹那芳华,永恒盛宴。

然而很可惜,伍迪.艾伦停滞在这场相遇的表面,无数惊叹号升空,个性语言、任性挥手随处可拾,走马灯一茬接一茬,却无力进驻人心,末了在暖暖酒吧外落下不尴不尬的雨。

他单想膜拜当年的金风玉露吗?

可是海明威书中有饥饿感、拮据、疑虑、读书、爱人、以及对自己不断的鞭策,巴黎将职业作家的真相无一例外展露给他,又适度容纳他,这沉厚的生活质量、无所不在的城市弹性,我想才是巴黎之“好”吧。

基尔走出莎士比亚书店的一瞬,我想起《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浪漫恋情的续笔,也是从这家朴素老店摊开。

不再有惊鸿一瞥,他只不过吞吐烟圈,在海明威坐卧过的位子等着也许出现的她,她只不过听闻书讯,百般迟疑,终于从书架间隙看了一眼他。

往日所有的风烟,一粒粒着陆在“活下去”这个大托盘上,处置之前,他们只共有几个小时时间。

这就是巴黎,让人坠而不碎的大都会。

旧年看过一出《密码已改》(Le Code a changé),人们隔着宽宽街道,地下楼上地大声交谈,眼色一变,情感风水也跟着变,直如桑贝的活画样,那也是巴黎。

前些日子看《巴黎》(Paris),既有法布里斯.鲁契尼(Fabrice Luchini),把“奢侈、宁静、享乐”的城市定位挂在嘴上,口若悬河,风度翩翩,却对实体感情,惘然擦边,又有患重症的罗曼.杜里斯(Romain Duris),以濒死的双眼眷恋熟悉的大城,而它居然不肯特优一次,住在他对街公寓的漂亮女生终究不是他的。

这些都是巴黎深处的小回合,天天上演人间喜剧,自然绝不完美,我却觉得,是趋于“最好”了。

伍迪.艾伦描刻巴黎,倘若近似他琢磨纽约那么从容不迫,或干脆把巴黎也拍出纽约风格,好比他的《人人》,那才是我一直期待的。

我想看的,说到底不是伍迪.艾伦在巴黎,而是伍迪.艾伦的巴黎。

我们都知你喜爱这座城,我们都希望这城中有你。

片末下起了雨,旧恋情浇熄,新冒险尚且路径不明。

易位想一想,真是惨痛的处境啊。

而这时基尔遇上了戛布艾拉,和他一样,爱听科尔.波特爱淋雨的女生--不必搭乘午夜怪车就能触摸到她的头发、皮肤,他立刻收起阿Q脸,兴冲冲、书呆呆地开始邀约。

又一次绝处生还,好死不如赖活地走下去,这个瞬间,我看到了老艾伦,和他的巴黎。

 2 ) 巴黎的美丽年代

《午夜巴黎》观后杂感(因为跟电影没啥关系)欧洲最为伟大的时代有三,第一是公元前的启蒙时代,第二是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第三是一战前的美丽年代和一战之后的战间期。

如果分别用地名来代表这三个时代,那应该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佛罗伦萨时代和巴黎时代。

影片《午夜巴黎》讲的就是巴黎时代的故事。

伍迪艾伦先是让主角穿越回一战之后的战间期,遇见了毕加索,海明威,达利等一帮子人,把这帮人搞笑了一遍之后,觉得不过瘾,又让主角穿越回一战之前的美丽时代。

对于穿越剧绝缘的我居然看这个电影看得热血沸腾。

纵观人类历史的前进潮流,西方世界的每一次艺术大跨越都是先从视觉艺术开始,然后波及文学,科学,最后是音乐,基本没有例外。

比如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绘画主题几乎围绕宗教展开,画面中神和人的形象明显可分。

但是随着透视画法的发明,人与神被带到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这时候人的思想也就开始转变,从而引发了文艺复兴。

关于美丽年代也是一样。

法语中有一个词,叫做“la Belle Epoque”,翻译成中文就是“美丽年代”。

关于美丽年代的起因,大概的说法都是由于普法战争结束,欧洲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这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大背景,但是为什么是巴黎呢?

主要因为地理原因,政治原因也有。

法国从中世纪开始,就长期处于欧洲的中心地位。

虽然当时的教廷在意大利,但是来往的人想去教廷基本都要经过法国才行。

因此作为十字路口,各种文化与风格在这里的交汇带来了几何式的变化。

尼德兰的朴实风格,西班牙的热情奔放,德国的一板一眼,意大利的雍容华贵以及英国的放浪不羁都对当时的法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让当时许多人为了至少是交通上的便利而定居巴黎。

这就带来了我们所谓的“百家争鸣”的胜景。

不过要说美丽年代的真正导火索,我觉得跟工业革命和照相机的发明是分不开的。

工业革命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迅速将人的想象力推进到无以复加的更高层次。

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变成了眼前的现实,这一点本身就可以引发出无数的艺术创作。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作为百变之首的视觉艺术,这时候还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契机促使其有所跨越,直到照相技术的发明。

众所周知,在照相机之前,视觉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现实。

从中世纪的刻板面部到文艺复兴时候的肌肉的线条,其实从视觉艺术产生的那一刻起(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创作的基本灵感都是来自于现实的所见或者是圣经的描述。

但是照相技术发明之后,视觉艺术家们一下子懵了——他们的工作被一个盒子一样大小的东西轻松取代了,而且是那么逼真,那么栩栩动人。

可以说,照相机的发明瞬间改变了视觉艺术的主要目的,视觉艺术要么灭亡,要么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显然,视觉艺术选择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便有了我们“看不懂”的画。

在这一个过程中,Toulouse-Lautrec也许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也在《午夜巴黎》中出镜,就是在二人看完红磨坊的康康舞之后发现的那个坐在角落里的小个子。

Lautrec就是一位生活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后的视觉艺术家。

他虽受过传统的学院派的教育,却摒弃了传统的透视法以及颜色运用。

在题材上更加大胆,甚至加入了嘲讽社会的元素。

从Lautrec开始,画家们决定走出一板一眼的学院派。

不过这个走出过程并不是很容易。

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印象派起到了很好的指路作用。

最初的印象派可以说是融贯了中西的一种画风,写实却又不完全写实。

虽然在用色上已经开始大胆起来,但起码结构上还能让人看出事物的“囫囵个”。

Lautrec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在发扬印象派颜色的同时,却去掉了印象派的结构。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管“后印象派”叫做“反印象派”的原因。

去掉了结构的印象派也就不能反映客观了,当然,此时也不再需要反映客观。

画家们开始加入自己的思考,开始用画作反映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而不再是眼睛见到的东西。

去掉了结构的印象派慢慢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以杜飞和毕加索为代表的野兽派和立体派;另一个是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

这两个方向虽说都是在一战之后的黄金年代才出现的,但是受到美丽年代的影响确实不可忽略的。

在文化跃进中,视觉艺术之所以会首当其冲,主要原因是它太直观了。

一本三百页的小说,最快也要两天读完;一项最新的科技,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至于音乐,那更是一种滞后于视觉艺术很久的艺术形式。

只有视觉艺术,可以让人在看到它的同时,马上感受到它,并且五分钟之内体验到它,十分钟之内就可以评判它。

因此,视觉艺术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十九世纪末开创英国现代派诗歌的那几位大佬们不是也经常有看图写诗的经历么?

因此去看西方的美术史,不难发现,文学和视觉艺术的流派很多都是相近的,但是文学要落后一段时间。

至于音乐艺术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爵士乐是在美国发明的,但它的家乡新奥尔良却和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音乐的滞后性,爵士乐其实是美丽时代的一种反应。

一战对于整个欧洲文化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

曾经在巴黎蒙马特歌舞升平的艺术家们不得不放下酒杯,面对严酷的现实。

如果说工业革命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那么一战却给这刚被提高的想象力蒙上了一层深厚的阴影。

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时间的价值,同时战争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同美好时代相比,世界突然不再美好,艺术家们的思想也受到了深深的撞击。

达利开始觉得时间如奶酪,毕加索也觉得《生命》应该是忧郁的。

这种思想在二战的摧残下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最终便产生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块块水泥柱,一张五颜六色的铁板等现代派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照相机和一战为今天的视觉艺术奠定了基调,从而影响了文学以及音乐等许多的艺术形式。

和那个时代的巴黎相比,今天的欧债危机让人不知道将来的欧洲何去何从。

本来该是艺术圣殿的蒙马特被游人占了去,系手带骗钱的黑哥们和林林总总的“法餐”馆更是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唯有几座小小的私人博物馆还能让人慢慢想起曾经的美丽年代。

在当代艺术已经和人们越走越远的时候,实在看不清下一个时代将会是哪座城市的时代。

也许下一个时代永远也不会到来,还是明天就去买一本《Toulouse-Lautrec》吧。

(本文系理工呆男一时兴起不学无术之胡言乱语,如有雷同纯属抄袭)http://yuyang0320.com/

 3 ) 《午夜巴黎》有哪些精彩看点?

警告 下面 一堆艺术家 图多我觉得午夜巴黎不是写给巴黎的情书,是Woody Allen作为一个加州老美对自己荒唐工作的现实主义的从美国到法国的逃避。

几乎每个艺术家都逃避到巴黎去了。

这大概是1960s年代各大文豪艺术家舞蹈绘画文字电影工作者等等等等在巴黎的文艺情书吧。

开头的风景照色彩配爵士乐实在太美丽了:埃菲尔铁塔,圣心大教堂,卢浮宫,红磨坊,凯旋门,塞纳河游船,巴黎圣母院,巴黎大皇宫,杜乐丽花园,巴黎歌剧院,还有那个Antonioni导演的某部电影里出现过的打球玩儿的草坪(这个一闪而过 真的哈哈哈好好笑。

具体不知道哪里记不太清了。

有电影里就是这里有一群人在用手打球,我上上个月才看的我忘了)。

协和广场(喷泉那个角度镜头用的太多了),后来也有一幕方尖碑和前面的林荫大道,亚历山大三世大桥,双廊德比尔哈克姆桥(pont de Bir-Hakeim)原名德帕西桥(pont de Passy)。

巴黎的浅蓝色屋顶也是很多电影用到的片段吧,太多了,好想知道是在哪拍的我也想去拍。

最开始反正好几个镜头都是致敬或多或少的很多电影片段了。

懂的看过的都懂,不知道的就不知道,比如我就一知半解。

🤷‍巴士底广场的柱子好像一闪而过(不太确定)公园有点搞不清先是下雨的巴黎,后来是午夜的巴黎,就开始游乐场了,卢浮宫了,拉法叶大道了夜晚的Pont Neuf新桥这个可太好看了。

完美收尾--以上风景放完才到正片,你就说Woody Allen够不够浪漫的。

” -- by 我自己说到的人名及作品: 莫奈/莫奈的花园--这是Claude Monet莫奈创作居住的地方,睡莲长得还真的一模一样

这是莫奈的画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流动的盛宴》 哈哈哈你看又是一个美国人不爽自己的国家跑来别的国家找灵感的意思。

“Sketches of the author's life in Paris in the twenties”.

James Joyce 乔伊斯- 爱尔兰作家诗人,1920起定居巴黎,非常贫困但非常慷慨,一直有很大经济问题,/《都柏林人》作者,意识流始发,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最嫉妒的人。

自己是爱尔兰人(可能犹太裔),但是剧里开玩笑说在吃德国餐厅的法兰克福(法兰克福是德国城市!

)香肠。

普契尼Puccini的-- 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的生活/艺术家的生涯>,著名法国歌剧。

音乐上不太懂欢迎补充 B站一个☝️歌剧链接 再来一个链接 很好听 歌剧主要讲的四个贫困线上左右的艺术家的故事,有诗人音乐家画家哲学家。

- by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诗歌链接 中文赏析 这个光看诗歌内容,引用起来那可就是非常的讽刺了。

一个人什么都不行也什么都不做光讨厌自己的时代想要回去,说什么喜欢弗洛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之内的blablabla,还挺堂吉柯德。

Auguste Rodin 罗丹(1840-1917) - 罗丹的确是生命最后一年娶的Rose Beuret, 最早认识也是最初做模特的Rose。

<思考者the thinker>在全世界复制的非常多,这个估计是在Rodin Museum. Camille Claudel(1864-1943)是罗丹的学生,也是后来的情人,但并没有结婚。

Camille Claudel 本身也是很厉害的艺术家,两人相互影响, 作品链接 。

以Camille为灵感的罗丹雕塑The Kiss吻

Camille创作的 The Waltz 华尔兹 1889-1905-科尔伯特 Cole Porter 美国著名男音乐家, 那首Let's do it 太打擦边球了也。

哈哈哈每一个美国人到了法国都那么开心。

豆瓣上大家讨论的链接 我觉得这哥们一直都是故意打擦边球的哈哈。

-Siamnese Twins 是指的物理上的真正的连体婴,和暹罗的关系是。。

暹罗那个时候有一个案例 太出名。。。

百科链接 (有的时候觉得美国恐怖故事 一点都不恐怖 倒是挺真实??

)Why Boston Bean?

不知道可能高压锅太烂了吗 这个梗不知。

-Zelda/ Scott Fitzgerald 菲兹杰拉德夫妇 《了不起的盖茨比/大亨小传》作者和原型了,小说里盖茨比见到的豪宅取材于Great Neck,长岛,纽约。

那里到现在依然是很富有的老板们居住的地方,一人一块地一个豪宅,工作日去曼哈顿有长岛铁路,平时就非常安静花花草草钓鱼运动,但是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附近都有。

泽尔达是小说家社会学家画家,是Francis的妻子和缪斯,出身也是十分高贵。

菲茨杰拉德家世平平,实在是太相爱的一对。

不多说了,海明威和泽尔达死对头,也是太正常了哈哈。

-Jean Cocteau 让考克多1889-1963 法国影人诗人剧作家设计师视觉艺术家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中的重要人物 Artnet介绍。

男主第一次见到菲兹杰拉德的时候的patry是为了庆祝他。

The Fight by Jean Cocteau-Josephine Baker 约瑟芬贝克1906-1975 移居法国的非裔美国女艺人演员+企业家。

性感大胆的舞蹈和柔美歌声,海明威称赞“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

真的很美-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不用介绍了- --Juan Belmonte Garcia 胡安贝尔蒙特1892-1962 西班牙斗牛士 Bullfighter 有关他的电影是这部《斗牛士》斗牛士 Belmonte (1995) -Gertrude Stein 格特鲁德斯坦因/葛楚史坦 1874-1946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作者。

又是一个拿到哈佛学位就逃离美国来到巴黎的人。

她花了500块收的马蒂斯1869-1954的作品《戴帽子的女人》,当时马蒂斯穷困潦倒且被画坛口诛笔伐。

她是当时在左岸最有名的沙龙了,全是买的画。

海明威说的流动的盛宴应该是在这里。

这个沙龙实在是太令人羡慕太想去了。

-Alice B Toklas 爱丽丝托克拉斯 1877-1967 Stein的《毛小姐与皮女士》原型?

,Stein同性伴侣,作家。

-Pablo Picasso 1881-1973 毕加索不用介绍了。

当然了是意义上的渣男这件事情也不用解释- -永远喜欢年轻小姑娘的那种。

那幅画叫Bather 1928年的 bather 1928 Picasso

Bather/Baigneuse4 1928 by Pablo Picasso这幅画还出现在 (2015) 当中,剧中说当时的毕加索有MT17岁情人,和老婆孩子,所以在海滩边抉择。

32:50分之后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W411u7HU?from=search&seid=955089502680091230Surrealism 这个剧集里面说的是画的是谁实际上搞不清楚,Adriana指代的是谁也没人知道。

-Adriana 谁的情人,只让名而非姓出现在记录里,其他一概不知。

-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 莫迪利亚尼!

1884-1920 意大利犹太裔著名著名著名画家雕塑家 毕加索最大对手 Adriana的第一个情人关系。

贫困,酗酒,赞助商等同于奴隶关系。

Musée de l'Orangerie 里Modigliani的画

Red-Haired Girl 1915 AModigliani采取立体主义解读-Georges Braque 乔治布拉克!

1882-1963 20世界最出名画家之一,立体主义绘画大师。

Moma的链接

Man with a Guitar 1911-1912 Georges Braque图上是个弹吉他的人,是。

巴拉克和毕加索两个在探讨立体主义画派的时候的杰出作品。

并不抽象,可以看到手肘。

吉他的洞 指甲和绳子。

-Joan Miro 胡安米罗!

1893-1983 著名著名到爆炸的西班牙艺术家(比毕加索小12岁,海明威是他的粉,而且在剧里对毕加索说你不如他哈哈。

)Moma Miro链接 最近2019年一次他的展览

The Birth of the World 1925 Joan Miro同样,超现实主义,这画贼大,贼美。

各种笔触和方法。

再私心放一个常看到的miro的雕塑

Moonbird 1966 by Miro超现实主义雕塑。

-Joseph.Mallord.William. Turner 威廉透纳 1775-1851,英国绘画大大大大大大师。

剧里聊莫奈睡莲的时候说到的,觉得可能他而不是莫奈才是印象派始祖。

透纳水彩画之父,西方艺术史上最杰出风景画家。

这完全属于英国不外传的国宝级别,所以美国几乎没看到。

透纳也不是只画水彩,也有油画的。

反正怎么夸都行。

Venice: San Giorgio Maggiore 1819 watercolor by Turner -Archibald Macleish 阿奇波德迈克列许/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 1892-1982 美国诗人,哈佛学法律耶鲁学英文,1920s年代生活在巴黎。

蛮厉害的诗人,得过三次普利策诗歌奖。

以前有翻译现在基本网络找不到。

摘抄一点: “A poem should be palpable and mute As a globed fruit, Dumb As old medallions to the thumb, Silent as the sleeve-worn stone Of casement ledges where the moss has grown -- "-Djuna Barnes 朱娜巴恩斯 1892-1982 美国作家艺术家,1920s跑到巴黎去了,之前在纽约格林威治小有名气。

《Nightwood》 ntxl经典,这本书由艾略特看到且出版的。

(一不小心看到校友- -)!!!

看照片很帅的-Salvador Dali 达利 1904-1989 嗯 懒得介绍了 不需要。

他还好意思说waiter no。。。

他让人家捉苍蝇整一批马整一头羊进酒店这事儿,也不知道震惊还是震惊还是震惊呢。

达利和犀牛-Man Ray 曼雷1890-1976 达达主义奠基人,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大大大大师。

超现实摄影开创者。

摄影作品价值upupup。

又是一个在纽约呆腻了跑到巴黎的年轻人。

1921年来到巴黎。

私心说Lee Miller太好看了。

ingre’s violin 1924 和Glass Tears 1932-Luis Buñuel 路易斯 布努埃尔 西班牙国宝导演 代表作有《一条安达鲁狗》《白日美人》,达利的好友。

豆瓣链接-T.S.Eliot 1888-1965 见到艾略特大神了 美国出生,哈佛读完就跑到巴黎,1910年开始。

最后英国国籍。

我蛮能理解他和第一任老婆Vivien Haigh-Wood的,后来听说罗素跑来插一脚。。。

作品就不用说了吧,只想聊八卦。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诗歌 / 友邻这位有英文版-Henri Matisse 亨利马蒂斯 1869-1954 剧里斯坦因和哥哥Leo商量了一下花了五百法郎买了他的作品他还很开心的那个时候。

哇哇哇我的天。

Fauvism的来源啊 Leo Stein 200块买到的Fauvism 本身含义可能更加粗鲁点吧,野兽派三个字为什么感觉好听多了,多了个派。

-亨利 德 图卢斯 罗特列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海报设计师贵族,嗯,还玩了石版画。

贵族 有残疾 恋爱失败太多次,初恋给了hooker,之后天天画那些玩意儿,沉迷于酒精和hookers。

interesting,说他是近代海报设计先驱,红磨坊海报宣传一大功劳给他。

绘画对象多为巴黎蒙马特一带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阶层人物。

所以红磨坊见到真的一点都不奇怪。

WikiArt作品集

La Goulue Arriving at the Moulin Rouge with Two Women, 1892 @Moma

Jardin de Paris, May Belfort, Plakat 1883 海报 @Yale Art Gallery-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 毛姆写的《月亮和六分钱》的原型,通过他我才知道大溪地。

画家,又一个私生活混乱。

放上Moma的链接 我研究的不多这位-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 1834-1917 Ballerina痴迷者画家,别的都有画就这个最出名- -

The Star/ L’Etoile 1878-他们三个说的在找芭蕾服装设计的里夏尔 我不知道是谁。

说到的一些旅游地点:-比弗利山庄--不用说了,美国加州洛杉矶好莱坞旁边最有钱人的豪宅区。

男女主原来的地点,男主目前好莱坞御用编剧。

就是喜欢1920s的艺术家作家氛围,想逃避现实。

-凡尔赛宫:男二记错了,路易十三1624年买的地;路易十四1682年宣布将宫庭从巴黎搬到凡尔赛。

男二说的人名前两个都对的,先后建造了宫殿,另外应该是勒诺特是负责外面园林设计的。

勒布朗是在室内装潢,有绘画和镜厅,这在外面怎么看得到啊。

(最后侦探镜厅遇到的断头王后和国王要笑死)-莫奈的花园Monet's Garden-罗丹博物馆 Musée Rodin 室外花园一进门就有思考者thinker 主页-Cathedral of Saint-Alexandre-Nevsky 巴黎八区没有中文翻译名的东正教大教堂, 12 rue daru, Paris. 教堂出现在 真假公主 Anastasia (1956) 电影里过,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1915-1982主演。

Cathedral of Saint Alexandre Nevsky 巴黎八区东正教教堂 我截图的/忽略三角形按钮-27 rue de Fleurus:Stein小姐的住处,著名沙龙聚集地,毕加索的第二个家。

-Flea Market 遇见蕾雅赛杜!

❤️ Marché aux Puces de Saint-Ouen, Le Marché Paul Bert, 96-110 rue des Rosiers。

有历史的Flea Market。

路易马勒喜剧电影里的场景-Musée de l'Orangerie 里莫奈的大屏画

图为Musée de l’Orangerie- Musée des Arts Forains 游乐园场地, 菲兹杰拉德举办聚会的地方,男主和Djuna Barnes跳舞 后来吐槽难怪她想lead(就是姬佬T不行吗哈哈哈),第二次遇到Adriana的地方,后来男主和Adriana一起去了圣心大教堂下面的路rue du Chevalier de la Barre-Place Pigalle 皮加乐广场 Paris Famous Red-light District 红磨坊就在这里-Mont Saint Michel 圣米歇尔山,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天主教朝圣地。

潮涨潮落的 有时走路进有时坐船进,我一直很想且这里,而且听说海鲜很好吃。

-Seine River 塞纳河+河边的书店Les Bouquinistes-Deyrolle 一堆动物标本的开爬梯的地方。

真实地点提供动物植物矿物标本,的确是超现实主义的非常灵感小店。

-Shakespear&Co 莎士比亚书店,就在巴黎圣母院对面的。

不用说多了 好像太有名。

-亚历山大三世大桥 在这和蕾雅赛杜的邂逅和ending 的下雨就是挺完美的。

餐馆和饭店/:-Fouquet's 巴里尔富凯巴黎酒店-Cafe du Trocadero 这个一闪而过好像没太重要-Hotel du Louvre 五星大饭店,好像也不太重要,地点也是完美了估计有很多历史只是我不知。

-Le Saint Andre 又一个挺贵的吃饭的地儿-花神咖啡馆 Café de Flore 这个就真的文艺了哦 反正想到的人都来过?

不用多介绍的必去-Le Grand Vefour 男主一家和女主父母一起吃饭讨论政治的地方,想都不要想肯定非常高端。

餐馆接待过拿破仑,约瑟芬,维克多雨果,萨特Sartre和上面的让考克多Jean Cocteau。

-Brasserie Lipp "Hemingway called it, was another one of his favorite spots, and it also played host to writers such as Albert Camus(《异乡人》作者加缪). A German-style drinking establishment, you can find dark beer, potato salad, and an assortment of creative types coming to enjoy this 130-year-old cafe upon the Boulevard Saint-Germain." 男主说哎呀也是听说有教授在那吃饭见过James Joyce。

爱尔兰出生的作者写了本住在都柏林犹太人的小说然后吃德国的法兰克福香肠和酸菜-哈哈哈。

这家也是海明威喜欢的餐馆,别的文章找到可能招待过加缪。

德国风味。

-La Belle Etoile 傍晚大家一起品酒的地方,在Hotel le Meurice楼顶. 后面可以看到图乐丽花园。

酒店接待过柴可夫斯基,毕加索和达利,其他时间被称为 国王的饭店,接待过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 西班牙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

达利在剧里喊犀牛,住在这个酒店的时候要求Room Service送过马进房间,送过羊,也送过来自图乐丽花园的苍蝇- -。

嗯 很不错。

-Le Pain Au Naturel 男主第一次晚上迷路一闪而过的路段,看评论很好吃的面包店,就是不知道我看的对不对。

-布里斯托尔饭店 Hotel Le Bristol 男主迷路之后想问路的地方,看样子他们都住那。

而且这个酒店真的好贵好贵好贵的啊 $1184一晚。

酒店太奢侈了,接待过金诺瓦克Kim Novak,丽塔海华丝Rita Hayworth,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每晚等车的那个地方应该很出名。

Eglise Saint-Etienne du Mont教堂的午夜钟声。

教堂北边出口的台阶,Abbe-Basset Place交汇处,著名等车地点了。

教堂里葬有Saint Geneviève-the city’s patron saint,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物理单位帕斯卡的那个帕斯卡),法国剧作家让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雅各宾派领袖政治家让保罗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下图主人公)

马拉之死 里的主人公Jean-Paul Marat, paint by Jacobin Club Jacques-Louis David 1793

教堂北出口,和Abbe-Basset Place 汇合处-Ile St Louis //Quai de Bourbon 第一次进入到20年代party的地方,地点有,其实是个公寓。

具体内容不知道了 是不是菲茨杰拉德以前住的?

-Bricktop's 主人公一堆人爬梯转场的第二地。

歌唱家舞蹈家Ada Bricktop Smith 1894-1984经营的有名夜店,现在存不存在我还不知道。

-剧里图上的bricktop's的地点是伪造的,是另一个在巴黎万神殿南边,17 rue Malebranche。

是赫本Audrey Hepburn的黄昏之恋/午后之爱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这部电影里的取景地。

豆瓣电影链接-Le Polidor 初次遇见海明威的地儿。

应该是爬梯完了都有点饿跑来吃东西。

菲兹杰拉德点了个Whisky Sour。

这地儿还在的,而且价格还可以,并没有变成洗衣店!

招待过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 1844-1896(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诗人之王,德彪西的月光灵感来自于他的月光诗歌资料来源, 这哥们竟然喜欢兰波!

又开始八卦了的豆瓣链接),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纪德文集还要讲吗什么都可以看),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先锋上面有),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戏剧理论家,残忍戏剧理论,与超现实合作过)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提出垮掉的一代美国人)-Maxim‘s 这个餐厅 五颗💰 吃不起的款式-Restaurant Paul-Moulin Rouge 红磨坊 剧里男主跑去看跳舞去了,又遇到贵族画家亨特里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和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Café Les Deux Magots 第二文艺, 海明威爱的吃饭的地儿(James Joyce贫穷装大款讨厌海明威吃饭的地儿海明威,毕加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兹杰拉德,Gertrude Stein(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理论家藏家姬佬)(“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and Alice B. Toklas(前者女朋友作家秘书)-Café Bonaparte 椅子很标志性了 这个有没有出现过我保持疑问 可能看错了 Le Precope 同理。

其他:-Dior 时装店,这个高定店应该就是Dior最早一开始模特时装秀出现并成名的地方,Christian Dior大师也算巴黎的一宝。

-Chopard肖邦的婚戒。

嗯这个牌子很富贵很美丽了,顺带一提女主妈妈出古董店拿的爱马仕包。

这个地点在Place Vendome,豪华买买买地。

-红酒,我也不知道加州Napa Valley的和法国波尔多红酒比哪个好,都没去过- - 单宁 61年和59年的差距我也不知道,什么烟熏味 水果味。

不过老美出去玩只知道跳舞喝酒party这个的话 的确,和男主的反差太大了吧嘿。

-Philippe de Beauvais 买古董椅子的地方,18000美元的椅子。

在112 Boulevard De Courcelles-那辆小黄古董车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讲究,有是肯定的盲猜是那个年代的款式。

纽约的taxi都是小黄车,好像有点意思。

最后想说一句 女性角色选的都好好啊 哈哈哈哈谁知道后来她们都出现在好看又难忘的姬情片里 哈哈哈哈哈哈。

取材来源: 图全部来自网络 好了 还感谢看到的字幕组resource: http://movie-locations.com/movies/m/Midnight-In-Paris.phphttps://silvias-trips.com/midnight-in-paris-itinerary/#Movie_locations_outside_Parishttp://almostginger.com/midnight-in-paris-film-locations-paris/https://www.parisperfect.com/blog/2011/10/midnight-in-paris/

 4 ) 仅仅因为巴黎

 5 ) 中产阶级荒诞喜剧之午夜白日梦

老头从头到尾在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哪怕从高楼林立的纽约搬到了文艺之都巴黎。

有些神经质的Gil,与从前神经兮兮的Woody Allen自己一模一样,操着美式英语,唠叨又慌张。

这次讨论的是“黄金时代”,与其他Allen晚期的作品相比,这部更能看出早期,也就是经典时期的痕迹。

Woody Allen算是“电影作者”的典范了,电影一开场就明了。

连续几分钟的空镜头,拍得只是巴黎市景,一如三十几年前的《曼哈顿》的开场,交响乐和城市画面冲击着我们的感官。

也许为故事开了个好头,也许根本和故事无关,只是导演对伟大城市的赞礼,借用他自己今次在电影里的话说,在城市面前,任何一个天才画家、不朽的作家都黯然失色,城市是最伟大的艺术。

在Allen的电影中,你看到的只有一类人:中产阶级。

你永远不会见到男人穿体恤短裤,或者女人着色彩艳丽的流行服饰,他影片中的男男女女,从来都穿戴“合体”,经典得看不出年代和地区(这也是为什么来自2010年加利福尼亚的男主角穿越到二十世纪初都没有人看得出破绽)。

他们住高档公寓、高档旅店,从事着编剧、教授、制作人一类的高知识高收入的职业,出入于博物馆、高级餐厅、品酒会,谈论着诗歌、戏剧和艺术家轶闻⋯⋯尽管所有的笔墨都奉献给了中产阶级生活,Allen的电影,若细细品味,竟然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冷嘲热讽。

出轨是出现最频繁的情节了:他们婚姻不快乐。

那些知识分子们知书达理,精通古今,在多元文化面前却狭隘得可怕。

《汉娜和她的姐妹们》中,Allen扮演的主角被拖去看一场地下摇滚演唱会时,如坐针毡,恨得似乎多呆一秒就会要咬舌自尽。

而《午夜巴黎》里面Gil的一对俗不可耐的准岳父母,虚伪固执的Paul,以及极具娱乐性的Gil未婚妻的一句“难怪我爸说你是个共产主义者”,无不显示了这些中产阶级的无知和可笑。

而Gil自己又好到哪里去么?

在当代中国语境,他就是个伪文青。

当腻了好莱坞编剧,于是心血来潮想要写一部小说。

不管午夜巴黎的魔术是真是假,他算什么呢?

凭什么毕加索和海明威的绝世情人会偏偏爱上他这个唯唯诺诺的美国佬?

凭什么一个好莱坞电影编剧,写一部小说何以受到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赞许?

白日梦吧!

就像在以往的电影中,极端神经质又矮又秃顶的Woody Allen每每获得气质美女青睐,惹得观众只想说,凭什么呢。

故事的最后,Gil又遇到一个“突然会想念起他”的法国气质女,相见恨晚,共同步入爱情之雨。

这也是另一个贯穿Woody Allen电影的标志:戏剧的最后都有一个生硬的“happy ending”。

矛盾总是倏地就得到化解,大团圆就好像穿越时空这么轻易。

现实中,Woody Allen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犹太区长大,那并不是中产阶级白人居住的地方,而是工人阶级及少数族裔聚集地。

而他的电影的氛围却只围绕他“成功”之后的周遭:上东区。

用尽所有胶片和才华来刻画中产阶级生活,然后把它推翻,连美好结局都生硬得仿佛是又一个嘲讽——他究竟是恨它呢,还是爱它?

得了,既然这一切都是白日梦,那就让我们享受这声色犬马,富丽堂皇又荒诞不经的梦境吧。

 6 ) 谁的城

我坐进电影院的时候,放眼望去,几乎只看到一个颜色的脑袋,就是白色...我边默默地想年轻人都跑到哪里去了,周遭就暗下来,几部预告过后,电影开始了。

1.巴黎的剪影有时候和纽约很像。

顶层建成圆形穹顶状的住宅,碎石铺就的狭窄街道,和那一簇簇轻松摇曳的树影。

但是,仍然洋溢着让人神往的气息。

听着配乐看着开场五分钟的幻灯片,无限感慨。

音乐是多么神奇的工具,合理的搭配过后,闭着眼单纯听,都知道这调子是在说法国。

Julie & Julia的开头也异常明显,伴随着Julia略带笨拙鹦鹉学舌的,是轻巧明亮,一听就知道是在歌唱法国的旋律。

扯远了..剧情方面嘛,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真是只有文化人才拍的出来的片子哪。

Gil与准岳父在饭桌上交流见解,前者虽不赞同,但又试图讨好后者,于是贱贱地甩出一句我们意见不同正是民主之体现嘛!

类似的小包袱抖完,全场都忍不住笑起来,接下来自己就寻思,Woody Allen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段子?

2.当然,其余很多的笑点都出现在各类名人出现的场面中。

Zelda的名字被叫出后,剧场左侧的人群没憋住,马上笑出来。

我扁着嘴哀叹自己的无知,好在后来Fitzgerald先生及时出现,了不起的盖茨比,没读过还是听过的!

类似的还有Gil刚到Stein家,Stein指着梳了一个失败的类希特勒头的男士说,啊我们和Pablo这里有点小问题。

又是一阵低笑。

俗人如我们都只知道Picasso,从来没有机会亲昵地叫Pablo啊...不过贯穿整片的除了这样的幽默,还有不时出现的妙语。

我也不确定这是Woody自己的话,还是借名人之口说藏在心里的名言。

印象最深的一句出自Hemingway,他在那辆神奇的老爷车里问Gil,在未婚妻在一起的某刻是否觉得自己已然不惧怕死亡。

Gil顿了一下说,没。

剧场里笑成一片。

然而下一秒,Hemingway严肃起来,“懦夫之所以为懦夫,就是因为他们爱得不够好,不够多。

”这至理名言,啧。

这片子肯定是要看第二遍的,待补了各类背景知识以及名人们的first name之后去...观影时候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不少笑话观众们都要花个一两秒反应,之后才笑出来。

这期间,大脑经历了多少信息搜索的过程,就不得而知了。

3.至于故事为什么在巴黎发生,我很感兴趣。

这几天也一直在想,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语言么?

那么伦敦和洛杉矶又有什么区别呢?

居民么?

北京的大爷大妈们和纽约的超市收银员们有时拥有同等的热情和闲聊天分啊。

建筑么?

尚不消说不同地方,单是一座城市都可以拥有完全不同的氛围。

然而,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呢?

是在居住在这座城市里,感受她的一切的,我们本身么。

或许是吧。

对于不同的人,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都会被本能地投射到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来。

于是有快乐的悲伤的,同样是下着雨的巴黎,Gil觉得很美,未婚妻却说谁会喜欢淋湿啊。

其实哪座城市不是一样。

不管是每一个镜头都像油画的巴黎,还是十余条大街神似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曾穿过的那件多普勒效应T恤,中间窄两边宽的纽约,都有她可爱迷人,又让人不忍落眼的两面。

然而,一双好奇的眼睛和双腿,总会发现一些外人不所知的秘密,Gil的奇遇就是个好典型。

啊自然,不要不走运如误闯入前朝王宫被侍卫围堵的片中私人侦探一样就好了。

 7 ) 论除了穿越之外豆瓣青年在红尘中的出路

从opera的电影院看完出来已经将近晚上10点,再过一会就能够穿越了吧。

当然要像欧文威尔逊一样找到灰姑娘的南瓜马车。

小小的厅坐了2/3的观众,我和flora在里面是最年轻的观众。

斜后方的老太一直笑场和惊呼,甚至散场出来也在哼唱片尾曲,我不禁有些羡慕妒忌恨,她的笑点和惊呼点明显比我多多了,也许是人生阅历赋予她的吧。

其实好多玩豆瓣的人都有一种隐隐的清高在,觉得豆瓣就是要比天涯猫扑校内更嗲一点,就算自己SNS一个不落下,心里也有种因为我玩豆瓣所以我更来三的心境。

这大概是知识分子一般更受到尊敬的缘故。

可是阳春白雪不能当饭吃,再文艺的豆瓣青年也要回到红尘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而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往往有个落差,很容易就会觉得现实世界好庸俗不够档次。

所有豆瓣青年常常产生高处不胜寒独孤求败一般的寂寥和无奈,就像《猿族崛起》里凯撒看着打闹成一团的同伴们愤愤地折断了手中的树枝,就像《我的黑色小礼服裙》里齐刘海女(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跟闺蜜们一起也隐隐有高人一等的格格不入,就像就像黄药师站在纷扰江湖之外吹起了一枝悠远的笛。

现在文艺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太多的赤脚走在木地板上海藻般的长发只用muji的杯子喝冷开水。

本文所讨论的文艺青年就是一个看看书读读报关心人类关心社会也关心家人朋友的快乐的小二X,不需要刻意在咖啡馆靠窗座阳光下听着张悬清澈凛冽的声音才能看《小时代》。

欧文威尔逊为了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就穿越到了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

只有在那里才能逃避穷的只剩下钱的丈母娘和老丈人,逃避跟未婚妻选择婚后定居地的争吵,逃避知道分子兼潜在情敌的臭显摆。

我觉得欧文威尔逊就是伍迪艾伦爷爷典型的玛丽苏情节,为了自己的出轨找到了完美的理由博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不知道伍迪艾伦本人的感情生活中是不是有过类似的一段劈腿经历咩?

坐等真相帝对号入座。

穿越终究是成人童话,天一亮青鸟就要消失了七色花就要枯萎了永无岛就要看不见了,怎么解决这种落差问题?

伍迪艾伦让欧文威尔逊很理智地结束穿越回到现实生活中,跟唱片店女孩一起雨中漫步去。

这条出路就是“跟同类人在一起”,hang out with your own gang. talk with those who speak your language. 可是你不能总是幸运地碰到自己的同类人。

我之前有过一个阶段,在崭新的环境中身边的同伴都让我忍不住犯起知识分子假清高的坏毛病,我觉得我跟他们不是一类人。

不过人终究是社会动物,总有合群的需要,于是我强迫自己融入集体,每天倾听着这样的话题,逛街打折,做头发新鞋子,攀比自家男人,用一种谦卑的口吻从侧面夸赞自己,为了支持不同的韩国男团而争吵,八卦或毒舌表面看上去特别亲热的姐妹。

我是个貌似还正常的人,深知文艺不能当饭吃,我也喜欢八卦喜欢打折,可是我总觉得做人尤其是做女生不能太肤浅,除了关注假睫毛是台湾三棵树手工透明梗还是日本黑色梗的比较好,应该还有些别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你不能除了美瞳假睫毛栗色大波浪之外就没有别的标签。

一开始难免有些反感和不适,成天带着假面具一样很是不舒服,不过后来居然入戏太深,自己开始往庸俗里走了,整天浑浑噩噩,直到有一天被太后说一个月不见我最近变的很脂粉气很市井没内涵,才如梦初醒。

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和讨巧而关起自己心中的小怪兽,就是这头小怪兽才让你有棱有角生的带感活的有劲hold住全场。

长期这样下去要变成金正日他弟或他妹的啊!

对不感冒的圈子,做到正常的社交场合交往be nice就可以了,冇必要把自己也变成同类啊!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结局甚至可以这么走,欧文威尔逊和唱片店小妞成为了好丽友好朋友,然后欧文威尔逊和瑞秋麦克亚当姆斯一家继续开开心心生活下去。

(好吧我内心偏爱瑞秋,真心好喜欢这个鬼魅又灵气的女演员)精神世界上得到知音后,自然能调整到最佳状态面对现实的各种不如意,就算碰到狗血极品,也能抱着一种对付完他就能来豆瓣开直播贴的轻松心态去应对。

想起,马世芳说的,摇滚之所以意义深远,之所以能像Lou Reed唱的那样,足可以拯救一条年轻的性命,或许就是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终究不是唯一懂得这份寂寞的人。

(王小竹童鞋对本句亦有贡献)如果你能够找到身边,哪怕只有一个人,让你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懂得这份寂寞的人,产生一份共鸣,也就可以保证心中的小怪兽活蹦乱跳。

当晚遛弯去了一下莎士比亚书店。

电影里面门口的小黄椅变成了小绿椅。

往二楼的楼梯边上看到一本书,书名甚得我心,《no one belongs here more than you》。

内心不禁YY道,这是莎士比亚书店对我说的嘛(......)?

回家的路上心里绽放出欢乐的花朵仿佛自己就是行走在曼哈顿的凯莉布兰德肖。

后来flora短信我说,从莎士比亚书店出来一路被搭讪直到在公车站台上和小黑小阿一道等车,这才是真正的穿越。

我想说的是,flora, 感谢在我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城市一个月时遇到了你,有你在这里,这里就是穿越后的 L'Âge d'Or.谨以此文献给你。

 8 ) 我就是不喜欢怎么滴

 9 ) 菲兹与欧内

菲兹与欧内的一点八卦Scott Fitzgerald and Ernest Hemingway, a History of Bromance and Geniuses 背景:菲兹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泽尔达,等到24岁凭借《side of paradise》一书发家致富,穷苦文艺青年大翻身,把这位姑娘娶到了手。

泽尔达如电影中所说,charming but all over the map,漂亮又肆意,虽然有才华有灵气,但是铺张浪费,嗑药成瘾,还有精神状况不稳定的嫌疑。

1925年菲兹29岁,在巴黎遇到了26岁的海明威,同年出版了《伟大的盖茨比》,达到了人生的最巅峰,然而从此往后他作为一个作家就走上了下坡路。

海明威和泽尔达相互记恨,为什么呢?

海明威痛恨泽尔达的疯狂和奢靡毁掉了菲兹的才华,让他堕落;泽尔达则一直嫉妒海明威和菲兹异常亲密的关系,认为她的丈夫在背着她和海明威偷情。

如果我可以冒昧用Britpop打个比方,泽尔达好比是Pete Doherty,菲兹就是明知危险却还是想靠近的Carlos Barat,海明威呢则可以是Carl任何一个还算有sense的朋友。

“胸口长满汗毛的娘娘腔”泽尔达和海明威第一次会面就相互看不顺眼。

泽尔达对海明威的印象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胸口长满汗毛的娘娘腔,并且认为海明威的男子气概完全不过是种伪装。

海明威的性向问题现在越来越有争议,泽尔达当年毫不掩饰的鄙夷其实也是种准确得让人害怕的洞察。

帅气少年嫖娼未遂泽尔达还数度指控菲兹,认为两人性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是菲兹是个同性恋,他和海明威两人背着她偷情。

菲兹少年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就决定去招妓(对不起...这个桥段被日系BL漫画用烂了都),但是被泽尔达发现了他为了招妓提前准备的安全套(这位少年...),所以最终未能成行...出处:http://en.wikipedia.org/wiki/Zelda_Fitzgerald相貌和性格老海对时年29岁的菲兹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女性化,看起来像个男孩子,脸蛋介于英俊和秀美之间(rather effeminate, a man 'who looked like a boy with a face between handsome and pretty)。

”要知道说这话的老海当年只有26,还比菲兹小三岁,可是搜索一下菲兹的照片,不难理解老海为什么有这样的评语。

因为菲兹真的太漂亮了,而且是女孩子的漂亮,找来Tom Fiddleson真是选对了角色--和多毛的老海站在一起,攻受立分。

“有钱的贱女人”刚才说了泽尔达对老海的评价。

而老海对泽尔达其实更加不客气,他是怎么说的呢,“那个有钱的贱女人,天生的享乐派(kindly caretaker),菲兹才华的摧毁者” “菲兹做过的每一件他妈的蠢事都和泽尔达有关系”。

在得知泽尔达让人把菲兹家的马车车顶锯掉后,老海气道,“只有两件事才能让Scott恢复正常,要么泽尔达去死,要么Scott患上严重的胃病就此戒了酒瘾。

为什么他就不愿意长大呢!

”老海并不是只对泽尔达不客气,事实上他对菲兹的大部分狐朋狗友都的大有意见--他曾经劝诫菲兹远离那些对他的小说吹捧过度的人。

你固然可以认为老海是个诤友,我真心只觉得他是嫉妒心发作。

就像“社交网络”里试图取得Mark全部注意力的Wuardo。

恐同海明威的恐同情结更为出名一些,但是相较于老海的直截了当粗暴主义,菲兹其实也用一种轻吐槽的口吻数度表达过此类想法。

加拿大记者卡拉汉在回忆录《Summer in Paris》中回想起菲兹曾对他说,“记得那个晚上我喝得醉醺醺的,挽住了你的胳膊吗...你当时一定以为我是个屁精(fairy)吧。

”在菲兹《the Note-books》中,他写道 “屁精的诞生是大自然用阉割的法子除掉软蛋。

”1929年,正是这位卡拉汉,在巴黎大肆传播菲兹和老海是基侣的言论,把老海快气了个半死。

菲兹也开始忧虑自己的形象,似乎(至少是表面上)这正是他之后逐渐和老海减少联络的缘由。

(Fairy一词我想了很久还是决定翻译成屁精,还请谅解。

)“甜心”1934年,在菲兹第四本小说《Tender is the Night》出版后不久,菲兹在给老海的信中对他调戏了一把,称呼老海为他的甜心(sweetie)。

“同人志”海明威曾写过自己为主角的同人(slash fictions),其中最出名的一部写的就是他和菲兹。

(可靠性极端无从考,更何况海明威向来以恐同闻名 - 我无端猜测一下大概原作者的意思是,海明威书中的同性恋角色有他自己和菲兹的影子在其中)出处:http://fictioncircus.com/news.php?id=192&mode=one“尺寸问题”故事是这样的,海明威和菲兹约了一起吃饭,“终于连饭后甜点樱桃挞都上来了(...欧内原话)”,菲兹开口了,先是承认自己从没有和泽尔达以外的女人睡过,然后问老海,为什么泽尔达嫌弃自己尺寸太小。

老海就把这位少年拖进了卫生间,检查完了向他担保他的尺寸非常正常。

少年还是不信,老海就建议两个人去卢浮宫,和雕像的尺寸对比一下。

看完了少年还是很怀疑,老海就安慰他说,“静止时候的尺寸不算数,你得看它能变多大,角度问题也很重要(又是老海这个无耻淫徒的原话)”。

故事如果到这里结束就只是PWP水平,但是事情因泽尔达而起,这就又绕回了泽尔达和海明威互相看不顺眼的老问题上。

面对纠结的菲兹少年,老海说,“忘了泽尔达对你说的,她是个疯子。

你好好的什么毛病也没有……泽尔达只是想毁了你(Forget what Zelda said, Zelda is crazy.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you...Zelda just wants to destroy you.)”(有代理的豆友可以上原站点看老海自己写的原文,那种干巴巴又非常sharp的幽默感实在充满sense)出处:http://blog.bestamericanpoetry.com/the_best_american_poetry/2009/03/hemingway-reassures-fitzgerald-about-his-penis.html

 10 ) 【庸俗如我】对着《流动的盛宴》梳理了一遍八卦!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时常会觉得自己被内涵到。

例如对美好时代的追忆其实很多人都有!

就好比每逢秋天,朋友圈总会有那么几个配着落叶和灰瓦“假装在北平”的。

嗯,觉得我有所暗指的朋友请先别急着拉黑!

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对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度的畅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脑补一下有助身心健康,没什么不好的。

《午夜巴黎》这部电影大概讲的这么个故事。

有个男人,有点恐婚,事业又遇到了瓶颈。

就想逃避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幻想着生活在1920年代的巴黎,还得是在雨天。

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呢?

大约就是海明威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流动的盛宴》中写的,1921年到1926年之间的巴黎。

其实《午夜巴黎》这部电影很适合对照着《流动的盛宴》一块看,很多八卦。

庸俗如我,很能找个乐呵!

你要如何确认自己在穿越?

一个夜晚,男主吉尔有点喝高了,他晕乎乎的被拽上了一辆老爷车。

误入一场宴会,在宴会上,他遇到了菲兹杰拉德夫妇。

弗朗西斯·司科特·基·菲兹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

也是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

电影截图/真实的菲兹杰拉德夫妇在这里,为了让穿越更有真实感,还穿插了两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名人。

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和舞者乔瑟芬·贝克 Josephine Baker。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乔瑟芬·贝克要到1925年才开始闯出点名堂。

科尔·波特的音乐虽然贯穿全片,但他的黄金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

电影截图/真实的科尔·波特

电影截图/真实的乔瑟芬·贝克PS:电影造型其实都很还原,看得出来很用心。

不过看到菲兹杰拉德出来,我们家那位还是来了句“这不是抖森吗?

”(看漫威系列电影比较容易影响穿越快感!

)在宴会上遇到菲兹杰拉德夫妇其实很正常,因为这对夫妇经常会通宵达旦的酗酒。

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交往很深,他在《流动的盛宴》这本书中花了三章的篇幅在描画这对怨偶的种种。

“姗尔达嫉妒斯科特的作品。

”总想着干预他。

“只要他写的很顺利,姗尔达就会开始抱怨多么无聊,又拉他去下一个聚会。

”他们之间的性生活不是特别的美满,姗尔达会跟别的男人约会。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斗牛士胡安.贝尔蒙特(Juan Belmonte)

电影截图/真实的胡安.贝尔蒙特她似乎对“尺寸大小问题”也不太满意。

在“一个尺寸大小问题”这一章节中,海明威自述,他曾陪菲兹杰拉德去卢浮宫,观察过雕像的小jj。

他安慰菲兹杰拉德“你没有问题,没有一点毛病。

自己往下看,可能就显得缩短了些。

”“雕的相当好,大部分人会对此感到满足。

”我震惊于卢浮宫的雕塑还可以这么看?

如果有机会再去,我也可以试着用文学家的角度再欣赏一下。

那是在他们认为姗尔达第一次精神崩溃之后。

菲兹杰拉德夫妇是在1924年移居法国的,1925年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到1926年海明威离开巴黎,这期间其实没几年的光景,但却好像发生了很多事。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形容菲兹杰拉德,说“他的才华如何粉蝶翅膀上由粉末构成的图案一样自然。

”但对此,他所知的并不比蝴蝶更多,后来他才意识到翅膀受到了损伤,但已无法挽回。

而毁掉他翅膀的就是无休止的宴会,酒精,以及他的妻子姗尔达。

电影截图/真实的海明威斯坦因和她的客厅!

电影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景就是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家的客厅。

在这个场景中出现了毕加索,马蒂斯以及斯坦因的恋人爱丽丝。

电影截图/真实的斯坦因

电影截图/真实的爱丽丝斯坦因的家以及莎士比亚书店,是当时的美国作家在巴黎重要的落脚点。

这群人常在这两个地方聚集。

有关海明威与斯坦因之间的友谊。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自述的部分,与“莎士比亚书店”老板西尔维娅·毕奇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不尽相同。

海明威表示自己有点“崆峒”,并曾无意中听见斯坦因很肉麻的叫“小猫咪”。

但根据西尔维娅的回忆,海明威和斯坦因吵架后,想要和解却放不下面子的样子也很像“小猫咪”。

(这里主要指害羞。

)人都会美化自己的言行,甚至有的时候无意识的在做这件事情。

这无可厚非。

但有一点很统一,他们曾经关系很好,但也经常激烈的争吵。

斯坦因的家经常接待画家,作家以及他们的妻子,情人来访。

只不过太太们通常会被爱丽丝带走单组一个圈子,因为他们很难加入“深奥问题”的话题。

电影里,吉尔最初遇到毕加索和莫迪尼亚里的情人阿德里亚娜的地方就是在斯坦因的家一个不参与讨论的角落,这很合情合理。

莫迪尼亚里只出现在对白中,他逝世于1920年。

生前确实跟毕加索交往甚密。

而海明威在巴黎落脚的时间是21-26年间。

阿德里亚娜对吉尔表示,莫迪尼亚里已经过世了,其实时间线是对得上的。

此时的毕加索还是一位立体主义画家,追求晶体结构般的力量感。

当然,他也在和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一起搞联展,在做全新的探索。

不久之后他就会认识达利,并跟他们那帮人一起搞小团体,名曰——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与莫迪尼亚里(左一)

电影截图/真实的毕加索

电影截图/真实的毕加索(PS左一应该是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哥哥,他是一名收藏家。

)超现实主义!

另一个小群体。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以及他的朋友们。

【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ñuel,【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Man Ray。

电影截图/真实的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 ,曼·雷。

【看到照片】是因为他是拍照片的,【看到电影】是因为他是拍电影的,就这么简单!

至于“犀牛”emmmmmm是的,我重复说了三遍超现实主义。

因为他们确实属于这个群体。

抱团取暖,捆绑营销,其实古来就有。

只不过按照时间线,此时他们的团体还没正式成型。

这三个人彼此之间都有很合作,比如曼·雷出版过摄影集《达利之须》,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达利合作过电影《一条安达鲁的狗》。

PS:据传《一条安达鲁的狗》是达利和布努埃尔联手在讽刺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

因为在西班牙人的地图炮里,会把来自安达鲁西亚的人叫做狗。

而他们两个人之所以会离开西班牙出现在巴黎,就是因为跟洛尔卡闹崩了。

左一达利,中布努埃尔,右二洛尔卡当然,如果故事发生在1926年之前,那么达利还没有遇到他的老乡毕加索,他还没什么名气。

易斯·布努埃尔甚至连助理导演都还没混上。

这一小群体的成名之路要等到1926年之后才能初见端倪。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吉尔又碰到过一次路易斯·布努埃尔。

对他的电影提出了一点建议。

“一群人参加聚会,宴会结束后,他们却走不了。

”他指的应该是1972那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电影截图对呀,吉尔是个编剧吗?

他有可能想过一把指导大师的瘾。

他们提到的应该就是这场宴会第二层穿越!

吉尔陪阿德里亚娜穿越到了她理想中的美好时代,后印象派的时代。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因为从这个时代开始绘画背离写实,开始追求写意。

他们去了马克西姆餐厅以及红磨坊。

在红磨坊遇到了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这是一位专门以红磨坊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

在电影中你会看到,他坐着的时候似乎比别人矮。

是的,他的家族为了维护纯正的贵族血统,近亲通婚,所以他患有先天的残疾。

电影截图/真实的图卢兹跟图卢兹一同出现的是以芭蕾舞女演员为题材进行绘画的德加,以及高更,《月亮和六便士》里面映射的那位。

电影截图/真实的德加

电影截图/真实的高更高更离开巴黎的时间是1886年。

可以肯定他们第二层穿越的时间在这之前。

舞厅的一个角落出现了疑似马克思夫妇的人物。

不过应该只是相似而已,按照时间线,他们应该正在伦敦避难。

一闪而过还有两位诗人出现在电影中,不过一闪而过。

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她整个20年代都生活在巴黎。

在宴会上跟吉尔跳舞的就是她。

电影截图/真实的朱娜·巴恩斯还有T·S·艾略特。

原谅我,真的只是“一闪而过”我很难搞到清晰的图。

电影截图/真实的艾略特一个小小的尾声电影中,无论生活在那一个时代的人,都在抱怨自己所在的时代平庸,缺乏想象力。

其实——都说的没错。

任何时代都是平庸的。

因为无论你有多了不起,生活都要继续。

而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就总会多生出些烦恼,没有谁能过得100%顺心。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绝顶美好的东西,那只能存在于过往美好的记忆中。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巴黎永远没个完”。

他怀念在巴黎贫穷而浪漫时光,即便挨饿的滋味并不好受。

那为什么不珍惜呢?

曾经的妻子,曾经的家庭不是很美好嘛?

..............很显然,他自己也在后悔。

只有得不到的,回不去的才永远在骚动!

而围绕在身边的,总会被嫌弃平庸而缺乏想象力。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时常会觉得自己被内涵到。

此时,我又想到了《安妮霍尔》里面那个经典的悖论。

安妮霍尔截图有两个老妇人去卡茨基尔山旅游。

其中一个说“哎,这地方的食物可真够糟的!

”另一个说“可不是吗,给的分量又少。

”你瞧,我对生活的看法基本上也是如此,尽管充满了寂寞,痛苦,悲惨和不幸但又觉得一切都逝去的太快。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