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为何,一看到这个片名就不知不觉背出了这一句,不过这部电影可不是这样的诗情画意。
这部电影是一部历史战争片,不过也许是对这类电影不感兴趣,所以没看懂,也许是这部电影本来就是那般的杂乱,毕竟有些剧情的存在我是真的没看明白……第一,电影在宣传的时候说游击队解救香港知识分子,然而在电影中一共也就耗时20分钟,而且是很平淡的就解救完成了。
然后最无语的是这部分戏份和后面没半点关系,所以不太明白这部电影为何要找蒋雯丽和黄志忠来客串。
第二,在解救完香港知识分子之后,彭于晏所饰演的角色游说周迅所饰演的角色加入地下党并负责送情报,在周迅所饰演的角色送情报被其母发现后,其母也偶尔帮忙送情报,我只想说当年的地下党要是这样子的,估计对于敌人来说也不是个障碍了,话说这类情报人员那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好吧……第三,就是整个剧情就像是一片湖泊,没有半点浪花,一个基调,从头到尾,有好几个节点以为要来个大的了,结果呢,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就比如周迅所饰演的角色的母亲被抓以后,霍建华所饰演的角色因为在日本方面卧底,得知了消息以后前来给周迅报信,周迅去找彭于晏救母亲,然后在就出母亲前,母亲就牺牲了,并且上线春夏也牺牲了,按常理来说不管是源自于亲情还是信仰他们都应该还有一番行动了,然而什么也没有……
《明月几时有》,将个人风格从一而终的香港传奇女性导演许鞍华在《黄金时代》之后为我们送上的新作。
《黄金时代》从画面到台词都如精细打磨后的一首诗,即使许鞍华从头到尾都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但动人的历史和艺术化的场景让影片从灵魂中散发出了愈久弥香的魅力。
虽然用了长达数月进行宣发,但《黄金时代》8000多万的投资,仅仅只收获了5000左右的票房。
这一次,用3个月时间拍摄完成,故事依旧是和《黄金时代》差不多时间段落发生的故事的《明月几时有》票房又当如何。
看完130分钟的影片后,我只能感叹,《明月几时有》依然保持了许鞍华一贯的个人风格、沉稳、克制,追求以禁制动,镜头和节奏依然是缓慢的,冲突散落在不经意的场景中,整部影片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绝对不是内地电影市场常见的类型片。
一早就听说许鞍华拍摄《明月几时有》会有票房的考量,希望为投资方弥补《黄金时代》的票房滑铁卢。
这次看《明月几时有》我始终在等待许鞍华的妥协之道,但令我惊讶的是,她依然拍出了足够自我个性化的影片。
影片《明月几时有》以东江游击队为故事蓝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香港地区的游击队的故事。
整部影片在叙事风格上,依然部分采用了《黄金时代》的他者诉说模式,由梁家辉扮演的角色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那段人心惶惶,风雨缥缈的故事。
影片不断拉回黑白场景下的现在,梁家辉在中景特写的镜头中,扮演着诉说者的角色。
影片大致分为了三个故事,三个时间段,结构看似散乱,其实主线突出。
以战争的开始,僵持,结束为段落进行。
三位主人公,周迅扮演的方姑,从懵懂青年老师成长为游击队核心人物。
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从学校老师成长为深入敌后的间谍。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从街头小混混成长为游击队队长。
所有的人物弧光和情节转折都在战争敌我双方情况的转变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战争是主线,人物的成长揭示着主题,这样的故事安排依然很类型化,但许鞍华却在细节的处理上,让影片完全成为了自我风格的又一次极致呈现。
无论是《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还是《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影片中很少有情绪沸腾的高点,观众从类型片中熟悉的情绪转折在她的影片中往往被反类型化处理。
当观众在长期的观影期待下形成的情绪点即将发生的时刻,许鞍华的影片却在克制和留白中选择了掐断,没有高起的配乐,没有煽情的台词,连人物的戏剧性动作都不够激烈,只有只字片语,短暂停留的剪辑,几个高度象征化的物品道具从隐秘中发声。
这种表现方式极为考验观众的观影能动性,挑战着观众的惰性。
为了保证观影的新鲜感,胖哥只是选取几个片段表现许鞍华的克制和坚持。
《明月几时有》中,有一组非常动人的母女关系的表达,就是周迅饰演的方姑其由叶德娴饰演的其母亲两人的对手戏。
叶德娴饰演的母亲一出场就表现出了势力,自私,圆滑。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战势的不断升级,她从保护女儿,藏住女儿,到一步步向试图参与战争,走向外面的女儿的行为的妥协和支持。
女儿方姑从送信件和宣传信,到成为组织栋梁,不得不离开家里。
在这场告别戏中,母亲一开始拼命挽留,见女儿已经下了决心,就甩出狠话,“回来给我收尸”。
女儿低头离开,走出家门几步路,生气的母亲追了上来,喊了女儿的小名,然后往其手中塞了一些东西后飞快转身离开。
镜头一切,原来母亲把自己结婚的金戒子给了女儿。
女儿看着母亲的背影,眼睛湿润。
这就是许鞍华式的情绪高点。
从起到落,都是柔软的,缓慢的,大段的长镜头仿佛让时间凝固,情绪在厚重的时间中发酵,本来再多一个动作或者一句台词就会带来决堤的情绪泛滥,可许鞍华很快就转换了场景,切断了观众情绪酝酿的时间,以留白的方式没有给观众的情绪沸点留下绵长的时间。
这种处理方式和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导演肯·洛奇的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片最大的高潮段落,当数母亲参与传递信息被捕后,方姑和刘黑仔商量救人,实地探查的一段戏。
两人商量好了计谋,从日军的“对酒当歌”中悻悻离开。
这一段戏,许鞍华依然用了一个稳定绵延的长镜头。
救人心切的方姑发现了刘黑仔的忧虑,她知道刘黑仔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就她的母亲。
她几句试探,发现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黑仔都没有了往日的傲气。
理性的回归告诉她,他们目前的状况根本无法救出母亲,而且救援行动会让游击队复出惨痛的代价,甚至全军覆没。
这时,亲情开始拷问折磨方姑。
她伪装自己的情绪,代替母亲做出了牺牲的决定,她为了保全队伍放弃了救援。
黑夜中,她背对镜头,朝着镜头远端不断走去,她越来越渺小,越来越低落,她终于崩溃,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失了魂魄。
这一刻,刘黑仔五言的上前将她抱住。
镜头中,没有刺人的哭声,没有断肠的配乐,只有风划过树叶的瑟瑟冷寂。
这就是许式的情绪处理。
克制,隐忍,用时间去粘稠情绪,用空间去挤压情绪,用留白去给情绪的空白处保留更多填空的可能性!
许鞍华的电影,视觉风格依旧高度概括了主题,甚至超越了故事。
她将主题隐藏在了风格里,影片的冲突因为克制反而显得弥足珍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叙事风格,在《明月几时有》里,许鞍华依然保持了对于女性主义的彰显。
故事的中心全是围绕女性的,主角绝对是周迅饰演的方姑和叶德娴饰演的其母亲,通过两人的人物弧光,表现了女性在战争动荡时代的大善与小美。
她们靠着隐忍和坚持成为了救援国家,守卫传统,保家卫国的英雄式人物。
女性成为了叙事中心,权力的焦点,是她们舍家为国,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亲情,甚至放弃了自己,保全了国家的未来。
《明月几时有》的英文名字是Our Time Will Come,正是这些在战争中,处于各个阶层的女性,从中队队长,普通母亲,到稚嫩的村姑,富家大小姐等的牺牲才让这个和平稳定富荣的时代可以加速到来。
细致对比影片中,对于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表现,相信你能很容易看出许鞍华的女性主义立场。
她依然在影片中试图建立女性话语,并借此重构妇女主体。
影片中特意加入了一段方姑表姐结婚的戏,战争中的婚姻浮躁不代表爱情,匆匆忙忙中希望保留礼节,可战争无情,整场婚礼如同闹剧,新娘子亲口说出了对于现实的全面认输。
在战争中这位表姐选择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对战争和现实不包有任何希望。
,表面上的红事映照着她内心的白事。
另一面,方姑虽然失去了爱情,但她选择加入战争,用自己的力量反抗现实,用牺牲换取了自我价值存在的证明。
这种对照,明显就是许鞍华书写和重构女性身体主张的充分展现。
战争中的行为,让影片中的女性超越了传统固定的性别身份,使身份成为一种文化建构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许鞍华通过战争中女性行为的选择和结果的表现,展现着女性主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反类型的叙事和情绪表现手法,女性中心地位的主题表现,让这部《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一个“异数”。
这是许鞍华的坚持。
但相比于其以往的影片,还是能看出许鞍华的部分妥协,影片最终的长度,部分场景的表现有向喜剧浮夸的转变,可以看出她对于市场的考量。
但也许正是这些地方的妥协,反而让这部影片变得有些尴尬。
仿佛她努力在呐喊着表露自己不是独具一格的异类,她口口声声宣布自己是大众的,可骨子里,她透露出的气质依然是反大众、反类型的、无论如何,依然感谢许鞍华的坚持,让我们在类型缺乏、浮躁的内地电影市场中看到这部风格化明显的影片。
第一次在洛杉矶看中文电影,就是许鞍华的《黄金时代》。
一个人去,空空荡荡的剧场,散座的三五人,从开场安静到离场。
这一次的《明月几时有》也是如此,仿佛文艺片的标配。
电影开始前的第一个预告片是冯小刚的《芳华》。
色调,节奏,画面,音乐都是满满的青春气息,也不吝惜各色华丽的辞藻来描绘青春。
“青春是无限的憧憬,恢弘的想象,是无穷的希望,是勇气的勋章……”一下子让我联想到革命与青春的关系。
凡生物都会趋利避害,这是生存本能。
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却总是有许多年轻人甘愿飞蛾扑火,燃烧自己短暂的生命,为理想,为某种主义,为反抗,为某个意义献身。
抛开伟大的历史与社会意义,以我一向小的格局来看,我关注个人,自我的深层动机。
我想很多人是想以一种荣耀的形式定格青春,从而完成“不朽”。
因为青春的大敌不是老去,是内心再也没有火焰,是曾经沧海以后的淡漠。
为了保住那份激情和炽热,失去这肉身也值得换回永恒的嘉赏。
于是他们高喊着口号,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历史画卷里“抛头颅,洒热血”。
可是看完这部电影,萦绕在我脑海的是这句仿佛在骂人的话“如果献身意味着拋你妈的头颅,撒你妈的热血,你的亲妈,你是否还是那么义无反顾?
”许鞍华电影的关注点从来不宏大。
她书写小人物的人情冷暖,描绘生活细部的褶皱,再用温情一一熨平。
近几年好像有意选择有历史情怀人文关怀的题材,也触碰了“抗日”这样大的主题,可用的还是她一以贯之的方式。
方兰不是传统意义的女英雄。
刚刚出场的她乖巧地抱着一只兔子。
那个画面瞬间把我带回《像雾像雨又像风》,周迅仿佛又化身单纯懵懂的大小姐。
这个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就是可以在四十几岁时还能自然演绎出少女的气息。
她是文艺女青年,在矛盾先生面前背他的诗,眼睛里闪着光。
第一次做地下工作,接上头的瞬间,她的眼里也闪着同样的光。
那是一种向往,青春特有的向往。
向往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更大的意义之中,向往青春可以以某种方式不朽。
于是面对危险,她没有表露出任何恐惧,甚至充满了调皮的欣喜。
深夜发放传单,那跳跃奔跑的背影跳着青春的圆舞曲。
然而这一切终结于母亲的被捕。
我想敌人摧毁不了她的意志,即使夺去她的生命,甚至是爱人的牺牲。
可是那个是她的母亲,她小气自私却爱她如命的母亲。
母亲去送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那个傻乎乎的小姑娘做不好而连累到自己的女儿,结果却被捕。
电影聪明的地方是母亲被捕和审讯的场面没有直接拍出来,只有方兰的担忧。
那青春恢弘的想象中将怎样脑补日本人折磨拷打母亲的场面,如此更痛彻心扉吧。
所以当方兰决定放弃营救,在暗夜的路上蹲下来失声痛哭的那个瞬间才格外震撼。
我想就是那个瞬间吧,她的青春就此终结。
电影终结在方兰告别了刘黑仔,眼神平静地望向江河明月,过渡到如今高楼林立的香港。
我很好奇,此后方兰的人生。
回来查了一下,她平安地活过了战火纷飞的岁月,甚至活到了香港回归。
刘黑仔没有,牺牲在内战的战场上。
那么那句”胜利后再见“终成等不到的承诺。
我只能猜想在此后的人生里,想到自己的抉择,想到给自己做菜送伞的母亲,她反反复复愈合不了的伤痛。
值得吗?
自己的命,值得。
那你妈的命呢?
值得吗?
谁又给得出答案。
前几天看到一篇写许鞍华的文章,说她获奖无数如今还和老妈租房子住,坐地铁出行。
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个目的很单纯的导演。
她有想讲的故事,就用心讲好,别的不重要。
很多导演想要的太多,于是电影反而呈现出一个面目模糊的怪胎,让人无法接受。
所求不多,专注的匠人精神,在浮躁的世界里,格外值得赞赏。
在电影中露了一下脸的她,很可爱。
还要表白一下久石让的配乐,不刻意煽情,随情绪自然流动,每一个音符的起落都恰到好处。
好电影和好音乐,最美的都是余音绕梁的余味。
首发于《午夜场·看电影》TT:那天去看完《明月几时有》,我在朋友圈发了条微信:“看的是早场,人很少。
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背后的情侣座坐下了。
我忍不住回头偷看,看到他们一人占了一个双人情侣座,哈哈。
一会又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前面靠边的座位就近坐下。
看电影时,我听见前排的老先生对老太太说:沈先生……是沈雁冰吧。
听见后排的老太太对老先生说:这鲍起静啊……我喜欢她。
他们的水平都好高!
散场的时候,后排的老先生先起身扶老太太,前排是老太太扶老先生,他们两对还互相跟对方说慢慢来小心点。
恩!
我果然闻到了空气中浓浓的恋爱的酸臭味!
我是许鞍华的粉丝型观众,她拍得好的地方我泪流满面,她拍得不好的地方我视而不见。
上海电影节的沪港电影论坛她参加了,因为主持人是石川老师,所以有了票去听。
我是抱着见偶像的心情去的,她里面的宝蓝色衬衫衬着黑衣黑裤好看,耳环好看,眼镜好看。
特别能理解追星的小朋友的心情,在一个现实空间里看着喜欢的人的真身,确实有一种幸福感呐。
”朋友们纷纷给我留言,鞍导的粉丝们像对上暗号似的纷纷来接头,还有看过的说:“许鞍华拍抗战都拍得那么文艺。
”“拍得如清风明月,格调疏朗。
”石川老师悲摧地说:“这个片子票房又扑了。
”这个片子票房怎么会扑呢?
我一开始简直难以理解,老干部霍建华小鲜肉彭于晏,不是一应俱全吗,周迅刚出来时显得年纪不那么对,但后来渐入佳境,放弃了营救母亲后那蹲地的一恸,还是有她表演的功力在的。
节奏确实不太紧张,情节没有拍得特别抓人,但不是每个电影都是看这些东西啊,在《明月几时有》里,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动人的气质——不只是人物的气质,而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的气质,那种天心月满,肝胆相照的东西。
然而果然又有朋友回复说:“在我看到公号文章和朋友圈里,只有你说这个片子好呢。
”喜欢这个事情就是让人有点盲目的,自己喜欢,总觉得别人都会喜欢,发现那么多人觉得不好不喜欢的时候,说一句“求同存异”很容易,心里其实是不怎么舒服的。
每一次大家的评价出现重大争议的时候,难免都看了各人言论之后,偷偷在心里跟自己说:“这个人跟我是同类……那个人不是……哼。
”上次朋友圈的分裂,大概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吧。
《明月几时有》有一个很长的开头,讲的是文化名人从香港撤离的事情,茅盾,邹韬奋,梁漱冥……我一看这个开头就觉得好。
中国现在还有几个导演能拍知识分子呢?
电影里的上流社会是《小时代》那样的,草根底层其实是现在的院线电影里是看不到,要拍也是拍底层的意淫,比如《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但总之还有人用上流社会的幻景或草根的梦境来换取票房,但几乎没有人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里是一个空洞的存在。
但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拍出一批从形象上让我们信服的民国知识分子。
我看《明月几时有》里的茅盾与邹韬奋,觉得他们就该是这样的气质,看到逃难队伍里的长胡子老爷爷,就知道是梁漱冥。
如果一个导演在精神上不是真的能与这些大知识分子平视的话,是拍不出这样的影像的。
许鞍华把茅盾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他的妻子,他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的交汇之处,让人看到一个大知识分子的平常之处,与伟大之处——他启蒙了人。
这接下来就又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方姑读茅盾的《黄昏》。
这个电影的主题拍的是抗日,是个爱国题材,因为这个,有观众认为许鞍华写的是一篇命题作文,献礼片,所以没法做好。
但许鞍华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个人为什么会爱国,会在被占领时投身到危险的地下战斗中去——在这个电影里,一开始并没有极力渲染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也没有革命话语进入作为思想启蒙。
方姑之所以做了第一件抗日工作:将茅盾送到码头去,是因为她读过他的书,喜爱他的文章。
在许鞍华的电影里,启蒙话语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文学性的,是审美的。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
不,不单是风!
有雷!
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
轰!
在夜的海海上,大风雨来了!
”这段文字也被解读出文字之后的寓意:在1927年革命失败后依然执着的,乐观的态度。
但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得这么明确,它有一种普泛的感染力:精妙而天成的比喻,激动人心的节奏。
它的感染力滋养了人的心灵:让心灵更为善感与丰富,更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追求。
许鞍华的镜头扫过山峦与田野,扫过庄稼与稗草,一种植根于成长记忆的爱国,爱的是这片大好河山,爱的是来自母语的精神建构,爱的朝夕相处的亲人,爱的是精神相通的同胞。
这种爱让方姑、刘黑仔、李锦荣走上一条同样的道路,他们抗日,追求的是自由,免于匮乏,免于恐惧,是太平岁月,是安居乐业。
TT,你觉得我有过份解读了《明月几时有》,过度解读了许鞍华吗?
我觉得并没有。
她的爱国主义是很文艺的,日常,清新,里面也有你死我活,但并不掺杂太多的局势,各种各样的主义与路线。
她的家国情怀就像电影中的一幕:乡下老屋的庭院天井望上去,满天星斗。
特别干净,也许有点儿天真。
电影这个很长的开头,其实理好了人物的逻辑,方姑是为什么去做抗日这件事情的,电影的结尾,落在当年的一个儿童团的孩子身上,他成了一个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事迹,只有他记得,重新埋在了市井之中,埋在了记忆里,它会完完全全地消失吗?
我觉得并不会,时代与社会再喧嚣,我还是坚信,存在过的就永远存在,历史之河里,一个存在过的浪花,它的存在不只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总有这样的人,总有这样的心。
就像总有一个许鞍华去拍这个故事。
再说回朋友圈吧,看完电影我还没来得及写影评,先看到梅雪风老师写了篇文章,《<明月几时有>跟宏大叙事彻底划清界限》,他写的每一句话我都想点头称是,“这就是许鞍化的厉害之处,她总是能首先把我们推入那个琐碎的真正世界,让我们远离那些概念化的套路,却又在最后,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生理需要的高贵。
她在表达这些时又显得那样云淡风轻,那种深刻的改变在绝大多数导演手中总是显得刻意且用力过猛,而她总是能温润有致,润物细无声”。
因为我的感受和他是一样的,他又先写了,只好把他抄在这里。
七七。
七月。
冲着导演许鞍华,冲着从未看过香港地区抗战题材,冲着周迅和霍建华去看了电影《明月几时有》。
这是与以往所看过的抗战题材截然不同的切入点,电影表现了抗战期间香港的民生、民怨,更是表现了抗战期间民众的抗日情节(或许是情怀?
)。
演员尤其是叶德娴演的妈妈,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满满的粤风,太有代感。
电影充分演出了日本占领统治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时时生活在恐惧中,度日艰难。
避难的穷文人,房东小心翼翼的斤斤计较,这场景既表达了一个最普通家庭主妇持家的细致,又充分展现了当时不分身份的艰难,但每一个人都善良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有民不聊生。
当妈妈听到外面的特有声音,赶快吹灭火烛,告诉女儿(周迅饰)又在抢花姑娘,此时声音有着压低的惊恐,没有夸张的大喊大叫或喘气声,说明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无奈的恐惧。
这也是民众抗战的心理(思想)基础。
周迅读矛盾散文那段绝对精彩,周迅的台词功夫堪属顶级。
点出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所有的期望。
霍建华饰演的潜伏者也是不同以往的,看似胆小,眼神里没有闪烁着所谓精明,但对感情是热烈的,对潜伏任务执行毫不迟疑,牺牲的不如其他作品的壮烈,但临终那一刻我眼泪夺眶而出,相当感人。
整部电影没有大场面的部队集结战争场面,没有炮火连天的激战场景,有的是抗日的火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他们随时参战,随时献出生命,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恰恰就是这些“平淡”带给我更多的震撼。
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对!
就是音乐。
久石让配乐每每出现都是点睛之笔,情绪、希望、悲伤与激情都会随着演员的表演和音乐而调动。
大咖当之无愧。
作为许鞍华导演的超级粉丝,对电影《明月几时有》充满了期待。
电影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座无虚席。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1940年香港沦陷后平凡人物加入抗战的故事。
导演整体拍摄很细腻,战争中的打斗、战争场面并不是激烈、宏大的,方姑和锦荣的爱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但整体拿捏很到位。
梁家辉的出现用特别的方式介绍个大时代背景下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大主演的演技全部在线,一众老戏骨的配角表现同样出彩。
值得一提的是叶德娴,演技堪称完美。
整个影片也不乏搞笑的点,其中方太太那句“死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是全场观众爆笑最强烈的地方。
影片最后是21世纪繁华的香港,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共同抗争换来的,值得铭记。
电影结束后观众分别响起三次掌声,这是属于导演及所有主创们的。
总之,开头热血,过程走心,高潮震撼,结尾治愈。
胜利再见!
武戏文唱。
像墨镜王裁掉故事性,留下有限的日常衣边。
短章速写。
人物性格挥笔已成轮廓,兔起鹘落生死隙间游荡。
音乐克制。
胜利的铙钹轻响,进行曲节奏才滚动就熄灭。
香港沦陷的三年八个月,听杜国威借笔下的香港三女性在大屋里夜谈过几番,今天看许鞍华用影像投上银屏。
他/她两位是1946/47生人,战后第一代。
故事里的是兄长叔伯辈,本地英雄,市井好汉。
意难平,南国旧事应传。
翠盖石板蕉叶渡,苍苔屐齿四季花。
薄被一幅红白事,明月千里太平山。
总结日本戏剧经验,不接受“香港文化已逝”,看不到锵锵的“七一”。
一记。
哦,导演许鞍华。
编剧何冀平。
音乐久石让。
hugo吴,冯淬帆,熊七七等
《明月几时有》,拍的东江游击队的故事。
深圳的朋友大概不会对袁庚老先生陌生,但是对东江游击队了解的估计不多了。
袁老这个老东江游击队,后来参与改革开放,不得不说是一个合理但无解的命运安排。
《明月几时有》,不好,但是我觉得,此片的片外意义是,把当年的游击队,后来的大圈仔以及在后来的水货客链接在一起了(昨日之果是今日之因,今日之果是明日之因)。
这部片子结尾的场景与我图二(我今早发朋友圈的时候谈到这里是我理解的香港))居然不谋而合,此图镜头摇动一下就是港岛繁华之色了(近在咫尺)),仿佛提醒着百年维港的起点。
说回《明》这部片,我认为是许失败的作品,人物不能看,除了叶德娴及格以外,都特别隔离,错乱,唯一要表现隔离的角色梁家辉,却表现得十分好(也许是用了纪录片的拍法),至于片子的故事,我觉得被许导的节奏整散了,看着让人叹气。
音乐很好,久石让在水准之内。
“两星半”满分五星。
随便谈谈。
《明月几时有》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虽然女主是方姑,实际上最亮的戏点(戏剧冲突)集中在了方母身上,从吝啬小气的房东到凛然大义的英雄,她身上有家与国、女儿和良知之间的纠缠和转变,没准是叶德娴的戏被剪弱了,无论如何,关于方母的情节量是极不足的。
母亲不够丰满,周迅的发挥空间也会变少,一损俱损,以致方姑这个角色很难拎起以她为核心的众多配角人物,包括彭于晏、霍建华、沈先生、鲍起静母女等等。
举例,前半部分的电影走向会让观众对彭于晏和方姑之间发生一些情感(不只是爱情)连系有所期待,但电影没有满足观众对这一块的想象。
创作者不必满足观众的想象,但当创作者引导观众走向一条路,则要为这条路的终点而负责。
再比如,片始大篇幅刻画沈先生夫妇以及众多文人离港的事,创作者看似想借一群大知识分子的逃命之弱,来托出穷乡僻壤之间一群小人物的生命力之强,但在我看来废笔较多冲散了主线,茅盾存在的唯一功能,大约就是启蒙方姑,这并不需要太多篇幅,也并不需要多次转换视角,视角应集中在方家母女身上,而主视角在茅盾的部分情节可删。
因为既想讲明白一对母女的故事,又想推一个某种群像式的素描,最后可能就是两部分都讲不好,很多重点情节没了后文,“胜利后见”变成了再也不见(历史上或许没有发生,但作为艺术故事,明笔也好伏笔也好,是要对重点情节的结局有所交待的)。
我觉得许导讲《桃姐》可以,遇上《黄金时代》这样的群像戏就容易纠结。
不过,很难说这是一个烂片,我个人很喜欢它。
它的音乐,它在一些历史细节上的极度写实和还原,它寥寥数笔对一些小配角的表现,都显示出导演的功力。
这二十年,港导里就立住了一个许鞍华,她身上有着极突出极丰富的作者性,不仅仅在于她如何运镜,如何去讲故事,更是在她始终如一的文人气质,以及对小人物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反思上。
她如果拍得不好,不能算是烂片,而只能算创作失误。
好作品是启发心智的。
这部电影没有明面上的波涛汹涌,却像是一场微雨或者一条山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当下这样的环境里,它的一句对白——杀鬼子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可是如果人人都这么想,谁还去杀——就足够让我们反思自己好久了。
2017年7月2日,我去百丽宫电影院看了《明月几时有》。
本片由许鞍华导演,是建党96周年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
本片讲述了以刘锦进(刘黑仔)、孔秀芳(方姑)为代表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日寇战斗的故事。
我觉得本片有如下优点:一.静水流深,刻画普通人的伟大。
本片的主线是方姑和她妈妈如何走上抗日道路的。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极深。
但她妈妈被日寇抓获后,她开始竭力想营救。
但在踏勘现场后觉得牺牲太大而被迫放弃了。
如此感人的情节,本片并未煽情。
仅用方姑的一段独白,一个哭到下蹲来体现。
这样更让人感到忠孝不两全的无奈与壮烈。
二.背面敷粉,展现战争带来的苦难。
本片仅用一具饿殍,一场轰炸直接展现平民的伤亡,但有大量的侧面描写让人感到平民生活的艰辛。
例如在方姑表姐的婚礼上:能做“全合人”的司仪如此稀缺,以致两家合用一个,说明大量平民伤亡;米如此珍贵,连撒米仪式都无法进行,说明粮食的短缺;宾客如此困窘,经理茶房得极无礼貌地点着人头数餐具。
我想,正是由于在日寇铁蹄下民不聊生,更由于党杰出的宣传、组织工作,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才会加入抗战队伍,民族解放统一战线才会越发壮大。
我觉得这比“绿林好汉”、“江湖异士”、“纨绔子弟”、“黑道大佬”抗战现实得多,符合实际得多。
三.草蛇灰线,前后呼应严密。
本片不像一场戏剧、更像一篇散文。
除了方姑前后两次吟咏茅盾先生的《黄昏》选段外,有几处我觉得独具匠心:一是先有日本宪兵大佐脚踝处剑伤的特写镜头,之后大佐说明这是成人礼。
二是张咏贤前面自我介绍在教会学校念书,后来被捕入狱对着镜头祈祷。
三是1942年日军甫入香港时志得意满,喝令钢琴师改弹《苏州之夜》,到44年自感大势已去,唱起思乡的歌谣。
四.抚今追昔,使观众融入剧情。
本片的序章“营救文化人”结束后,主线就转入香港最后一位在世的东江纵队成员彬叔的访谈中。
后面的故事都可视作老人在讲古。
访谈结束,彬叔又重新跨上的士,搵食去了。
我觉得这就把英雄就在普通人之间的主题描绘得很深刻。
五.神完气足,镜头处理赏心悦目。
本片的空镜头拍摄得非常优美。
除了评论者极为称道的从一片苍茫的岛屿摇到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之外,我觉得这些镜头也很好:比如郁郁葱葱的岭南风光,让我联想到“花香之地无和平“。
徘徊飞翔的海鸥,让我联想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追求自由的旷达。
我觉得这些镜头很美。
网上很多评论说该片冗长,剪辑混乱,剧情单薄。
而且本片未能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但我个人觉得蛮好的。
喜欢
如果这部片子是聚焦怎么营救文化人士,应该还是很有趣的。可惜就持续了三分之一不到
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冲导演的水平只能给这个分
拒绝评价
梁家辉的设定是最好的部分。抖动的嘴角,嚅嚅喏喏,曾经腥风血雨,如今也得靠开出租为生,躲在世俗的街头巷尾,谁又知道他的过往。从细部切入,从细部结束。但是主体故事的气质互相冲突。你说有主角,它又是群像;你说反高潮,部分又故意悲壮;你说它塑造悬疑感,但没有任何需要解谜的内容。感受奇怪。
剧情是没有的,台词是尴尬的,演技不做点评,我们方妈妈还是很不错的🙃主要是很多人物的出场完全没有必要,导演你这个是不是不擅长刻画群像啊…还有剪辑什么鬼太差了!不能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就对剧本的逻辑设置得那么敷衍啊喂!请再多明星都没用,反正我领会了,香港回归献礼片🐒
電影結束,共響起了四次掌聲,為目前本屆所看影片之最。不說那些虛無的主義,只說尋常百姓對和平的嚮往,因貼近我們的市井細節與智慧而笑,為理解萬歲與捨生取義而哭。周迅依然出色,全片最佳表演來自葉德嫻。#SIFF2017#
全篇看完就记得一句,死没关系,别连累队友!!!!还有周迅可能真的上了年纪了吧,真的没有以前演戏的那种感觉了,疲惫,累,全都写脸上了
很好看!抗日也可以拍得不那么典型。几个小细节尤其加分。周迅的脸在大特写里硬充少女已经没有说服力了,好在台词眼神依然真挚。霍建华很努力像戏骨一样演戏,可惜全是装逼感。叶德娴撑起整部电影。春夏依然灵气四溢,我见犹怜。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套用了战争的大体框架,却未见其深刻主旨,许鞍华善用人物表达主题,用人物推进剧情,在这部片子我却看得稍显散落的人物志,串不起来,稍显遗憾,但是许鞍华对于单人物的刻画足见其力度。
感觉创作思路特别分裂,在类型化与去类型化之间来回摆动。
也许导演只是想拍一部方姑他妈传!可这样没票房没投资才改剧本请来周迅当表面女一号。通篇桃姐都是亮点。周迅这次完全是没有地方发挥的哑女主节奏。。。为了桃姐导演也是煞费苦心啊。。。周迅一星。桃姐一星。久石让一星。
几乎一无是处,碎片化模式下的多线叙事就是一场灾难,莫名其妙出现的分支、没头没脑消失的情节线索、错乱的时间线,都在宣扬这部电影的失败。许鞍华完全没有跳脱上部《黄金时代》落下的毛病,大时代背景彻底沦为一块不起眼的幕布,连遮羞都不够资格。叶德娴演的最好,霍建华在周迅旁边演技立判高下。
50/100 没有灵魂的电影。整部片子都没有香港车水马龙的街道那一个镜头令人五味杂陈。
看得挺难过的。许鞍华原本可以拍得有烟火气有时代感,可是为了“进步”,做出这种像赝品一样的真品。
睡得好香
久石让的配乐真是廉价
叶德娴是大女主的话就更好看了。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