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制作的精品好饭不怕晚,剧组全程转移6000多公里,重走南渡北归之路,完美还原了西南联大师生见证过的岁月历史,期待战火中的青春。
铭记文化抗战历史的题材真的很有必要,群像题材,剧集节奏很快,以至于突然放片尾曲时吓一跳,不知不觉间就结束了一集,期待这个宏大的故事后续怎么讲述。
王鹤棣演的程嘉树好有灵气呀。
1937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十分沉重且黑暗的一年。
这一年,日本侵略者为达到武力吞并全中国的野心,制造“卢沟桥事变”,一时国家山河破碎,人民被迫流离失所,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同年7月28日深夜至29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学校遭到日军的野蛮轰炸,本应处处充盈着学术之风的美丽校园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不管把这段历史回顾多少遍,再看到还是会为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为而愤怒,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而痛心,尤其当冰冷的文字转化成直击眼球的影像时,更是触目惊心。
我们这些后辈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亲身经历一切、亲眼见证一切的那些先辈们。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觉醒的学生,一个又一个愿意以身报国的勇士,一位又一位在乱世之中,用铮铮铁骨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教育家。
而这正是《战火中的青春》所要讲述的故事。
看完前两集有这样几个片段&人物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第一处就是毕副师长这个角色。
军人是那个战乱年代永远避不开的群体,但让我对毕副师长最难以释怀的并不是他英勇捐躯在战场上,而是他对于学生的看重。
那一夜的篝火谈话,面对头脑发热群体请命想要上战场的学生,毕副师长始终保持冷静。
他没有明确拒绝学生们的请求,而是从战争之现状讲起,启发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这场战争我们会居于弱势,进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要二十九军还有一个军人站着,拿枪就不是你们学生的事”、“军人报国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学生报国是在课堂里、在实验室里、在手术台上、在你们的笔尖下”,他真正明白我们国家如此孱弱的原因,也愿意付出生命去守护国家真正的未来。
在那个人人自危、全民皆兵的战乱年代,毕副师长守护了年轻人的热血,保住了国家崛起的希望,甚至于跟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你的战场在课堂”,很难不让人肃然起敬啊
第二处是“七七事变”爆发,宛平城沦陷,日本侵略者下令轰炸南开,然而猛烈的炮火没有削减学生们的胆识和勇气,他们冒着危险进入图书馆极限抢救珍贵图书,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只为保留中华文化传承的火种不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另一边,军人将士浴血奋战,直至最后一刻,只为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使命。
这些先烈们虽然已经长眠于历史之中,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延续至今。
第三处是张伯苓校长听到南开被炸的消息时的痛苦无助,一瞬间脚底的踉跄,甚至在原地都站不稳只能依靠着椅子背,他的脑子里回荡的是甲午战败的惨痛历史,是过往对于新式教育付出的心血,是对于日军暴行最绝望的嘶吼和呐喊,看着自己的心血在顷刻之间化为虚有,那一刻的内心该有多绝望啊。
而他能做的,只有将自己所在房间里的放声痛哭。
毕彦君老师在这里贡献了让人动情的演技,台词里的哭腔,眼神里的凝泪,止不住颤抖的手,当他在屏幕里痛哭的时候,屏幕外的我也跟着眼泪汪汪了。
不过幸好,就算学校被侵占被炸毁,中国学子及教育者们的精气神却未曾被磨灭,他们抬头挺胸,踩着满路荆棘,心怀理想和热血重新开始,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最后延续了教育香火,于苦难中开出绚丽的精神之花。
只要一个民族的精神长存,这个国家就不会走向灭亡。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比之百年前好了太多太多,我们不用忍受在漏雨的屋檐下上课,不用为了缺少图书资源而发愁,这些优渥的教育条件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牺牲。
每代人有每代人报效祖国的方式。
虽然如今我们不用拿起枪顶着枪林弹雨跟侵略者拼命,但是仍要抓住每一寸时光提升自己,努力磨练自己,不断让自己强大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
最后我想说,我真的很怀念那个时代,不是怀念当时纷飞的战火和破碎的家国,而是怀念那些撑起中华民族之魂、闪耀于文明史碑上的璀璨群星。
以归国年轻人为切入点,亲历战争,知识救国的道路,让人感同身受。
我之前竟然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现在觉得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自豪,他们爱国,爱家,爱知识,爱和平,爱真理。
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主角选角成功,非常贴合人物,演技灵动,值得期待下部作品。
一不小心又写了长文分析,简单向关注了四年的剧表达喜爱。
一切都是缘分。
一、关于对所谓“口号”的分歧这群学生还只是20岁左右的年龄,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迷茫时期。
即使他们作为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是初露锋芒的佼佼者,但对社会运行机制和战争发展态势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前几集有好几次描述:平型关大捷后对战争的预判认识、难民涌入对解决办法的表面理解等。
他们本能地认为该做什么,全凭最青春的热血和对国家最朴素的热爱,有可能方法不对,有可能莽撞,有可能笨拙,有可能容易跟风,但如果在战乱时期连国家的下一代还麻木的话,那民族何谈希望。
剧中最青春的口号恰恰是民族最热血的希望。
二、关于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剧中刻画了青年人中的导向:一个是前期完美的精神坐标——男二,一个是成长中的精神坐标——男主程嘉树。
男主在男二牺牲后接过了接力棒。
所以,剧中的男二有点完美得不真实,家国大义在首位其他可以让步,他的感情线才显得不似传统意义上的恋爱,更偏向革命情谊与精神上的尊重与引领。
程嘉树的刻画很明显,整部剧就是从他的回忆视角展开,留美6年归来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不曾遭受社会毒打的富家少爷,在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国家的贫弱、民众的水深火热、教育夹缝中的挣扎后,一步步转变思想,强化民族情怀、国家理念和道路认同。
已播出剧情里已经展现了他的领导力和成长性,后面成长线会更加完整,程嘉树会成为青年领袖。
三、关于感情线男主男二追求女主,女二喜欢男主。
女主对男二更多是倾慕与好感,似三观一致的志同道合,所以他俩的感情戏显得没有激情没有波动,因为这里面没有真正的爱。
根源在于女主的性格,从小被母亲抚养长大缺失父亲安全感,不认同母亲的价值观,敏感、自尊心强、要强、向往自由。
在“完美”坐标男二那里,她的底色是自卑的,所以小心翼翼,表达交往从不逾矩。
但在嘉树那里,他俩是平等的。
因为男主从小被爱包围,长久接受爱,所以会表达爱,是全剧对人和事物包容性最强的人物。
可以理解为他释放的安全感兜底感最强,周边的人自然而然向他靠近,愿意信任他亲近他,也容易向他暴露自己的情绪和缺点。
女主只冲她发脾气、毕在他怀里哇哇大哭足以说明。
男主女主最适合毋庸置疑,在生死之中情感愈发浓烈毋庸置疑,成为真爱毋庸置疑。
那出话剧是预示与缩影。
不知道为什么被嘲的这么厉害,看来王鹤棣是真火了吧,这就是传说中的黑子比粉丝还努力吗?
和妈妈一起追剧的,她也挺有感触的,还跟我聊起她当年上学的事,以前的条件真的很艰苦。
我作为剧粉一路看下来,觉得前面部分更多地是渲染当时的大环境,22集后面剧情开始好看了,和想象中的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好接近,已经在认真期待后面的剧情了。
为什么还没有评分?
是怕水军不满吗?
整个剧简直成了恋爱偶像剧了,竟三角恋了,大打出手,撒娇卖萌,大喊大叫,空喊口号,整天闹革命,一点没看到西南联大精神。
那个润青,天哪,肉麻。
那个双喜,演的干嘛呢,糟蹋了体栽了。
这剧竟然说那50克铀被特务偷了,主角学生还为找回铀险些丧命,杀了特务,还一个同学被打死。
然后把铀交给了地下党。
有这事吗?
谁知道。
评分在哪?
播完这么多天过去了,咋回事。
拜托,是战火中的青春,不是战火中的青春偶像剧,随便吐槽几个点:1. 这种片子,就几个年轻人,还搞出无数对三角恋,而且遵循烂俗爱情片原理,三角恋必须要么死一个、要么变坏一个,才能变成一对儿2. 抗战前线的军士,无论男女,都是细皮嫩肉、粉黛丹唇,简直污化军人3. 在抗战期间的云南街口,男女老师喝个茶居然都有小女孩儿卖玫瑰花的桥段4.全剧一点看不出是旧时代,经历过磨烂的人,无论啥场景,穿着都是洁净如新,我在想,他们好幸福,每天都有新衣服穿5.很显然这些流量小生有多吃不了苦,下雨场景,就几个配角有淋雨淋湿透的画面,显然主角有多舍不得淋雨6.年轻演员们究竟知不知道在演的是什么,完全演不出高等学府学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看出了酸臭味和肤浅感,这段历史的厚重感完全被糟蹋了7.辛苦老戏骨们了,发挥空间有限,导演水平有限,只能靠大段演讲来补充年轻演员演出部分的苍白感。
多一颗星给你们8.王鹤棣再次贡献了糟糕的表演,配音也是差,可惜了在 今日宜加油 的精彩演出,周也演技也就这样了9.我才刚知道麻省理工是几片树叶和一片空地
第一时间追完,先粗略记录下感受,等刷完《南渡北归»再补一些读后和观后感。
观感见截图,以下为凑字。
感谢彼时知识分子的刚烈与赤诚,愿他们的教诲在你我心中永不熄灭。
感谢彼时知识分子的刚烈与赤诚,愿他们的教诲在你我心中永不熄灭。
感谢彼时知识分子的刚烈与赤诚,愿他们的教诲在你我心中永不熄灭。
不知剧集是不是真这么设计的但感觉主角团四家的背景故事其实都有暗喻程家爸爸,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叶家爸爸,银行金融家,稳定经济毕家爸爸,保家卫国军人,抗战救国林家爸爸,老师教育家,教育救国程爸爸去过日本留学,还参加过五四,走实业救国路线很典型的那一代爱国青年的经历但从1919到1937,已经过去十几二十年了,国家依然破败至少他从下一代程嘉树身上看到了精神的延续,国家就有还有希望程爸爸是比较激进的民族实业家,叶家则是温和的顾好自己的银行金融家就像叶爸爸说的,不然还能干嘛呢即改变不了南京,延安又太弱,所以顾好自己的小家就已经很不错了叶爸爸跟程爸爸一样都经历了那么多年,只是对时局更失望了吧这样想确实也没有错,不过也像叶润名回他说的,没有国,家也不会有了毕爸爸跟毕哥哥都是军人,他们太知道现在国家与军队到底最缺的是什么他们对这世道没有放弃也没有气馁,一直抗争到最后所以他们知道要打赢这场战,究竟要靠什么,缺的不是人,是人才所以毕爸爸与哥哥几度劝解毕云霄,不要走他们的老路,应该开辟新战场知识救国林爸爸作为教育家最先在这个世道里英年早逝,林家也是最先家道中落的他甚至来不及教自己的女儿什么,幸好林华珺还是从小就继承了他的意志,文化的火苗不会消失程家叶家毕家林家,几个家长,要么从商赚钱,要么从军打仗,要么教育传承该做的尝试他们都做了,而铺好了路 下一代才有机会去另外的战场继续战斗,这次知识救国
其实程嘉树跟毕云霄的家庭很像,都是长子责任制长子都没那么自由,首要任务是要持家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要扛起上一辈的重任而次子则是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传承上一辈真正的理想毕家长子哥哥在前方,继承父志随父战死程家长子哥哥在后方,忍辱负重背负骂名感觉也是两种对照,两位哥哥都是为了这个家付出太多其实毕云霄跟程嘉树两家也都家道中落了上一代从军从商都是为了救国强国然而为军的战死沙场,为商的家财散尽就靠下一代在新战场继承他们的意志了当然林华珺家爸爸从教育,死的最早现在就看一直隐忍求安稳的叶润名家从金融会如何感觉这几家的经历都是种暗喻先是教育的最先死,因为要先摧毁你的精神与文明然后是军人死,还是死两次,不断的反抗与毁灭,反复消灭你的肉体再来是有钱的则被抢,掠夺你的财富,做这么多就是为了抢你的东西抢你的地盘一忍再忍,只求自保的,最后又会如何,是保留了有生力量,还是一起被摧毁就看接下来怎么演了
最后加上楼里云校友对四家后辈的主角团四人感想其实四个人也代表着那个年代学生的不同面程嘉树的乐观代表着希望林华珺的理性代表着清醒毕云霄的不屈代表着血性叶润名的使命感代表着理想他们都传承了上一代的意志,继续在新战场救亡图存报效祖国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部剧是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展示国难当头之际,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青年学子为保家卫国在炮火下,仍然奋发图强,抵御日寇侵略的家国情怀,充满以身报国,振兴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豪情,令人振奋和感佩!
此剧汇聚了国内的新中老优秀演员倾情演绎,一幅幅画面打捞起那段难忘历史苦难与辉煌的底片!
剧组主创辗转六千公里拍摄,亲历当年学子的足迹,感受那个时空,整个拍摄过程危险而艰辛,拍摄前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是金子总会发光,每部剧都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全剧组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真诚,播出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影视创作是为愉悦身心,更是为梦想奋战,青春是激情四溢光彩照人令人激昂的旭日,能照亮这个世界!
剪辑得破破烂烂的,人物都没办法好好立起来。但青年演员王鹤棣,未来可期。
看了几集,可以抬走了。河堤和也子做大表情的时候都很出戏,一个魏来一个大强本来还可以,但是一到这种情绪波动的戏就很容易让人把注意力放在他们扭曲的五官上,演技还不及格,尤其扎在老戏骨堆里更突出了。
这部剧真的很不错,跟着这部剧真的学到了不少知识,联大的历史真的值得我们深挖和学习,会从中感受到知识分子和学生们对抗战的决心和救亡图存的理念,对于他们而言,民族危亡和国家高于一切!!!程家人真的热血有骨气,很羡慕这样的家庭,也期待程嘉树的成长。
节奏不太行,没有张力,情绪带动不起来,演员还行,挺青春热血,这段历史本可以展现得更好,现在就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平庸水平。
正剧,剧情还行,总感觉制作上有待提高
看得见主创团队的用心,战争场景写实,年轻主演青春有活力,老戏骨的表演让人共情。好像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了解那段岁月故事。
这3星全部给配角演员。年轻演员太年轻就凭借背景喂正剧资源硬捧不是什么好事。电视剧一开始,马胖胖俞灏明和王鹤棣就不在一个次元里,撇开王鹤棣就是沉重的救亡图存时代车轮,抬进来王鹤棣就是民国版的《流星花园》。这部剧积压3年有余,我们看到的是3年前的王鹤棣,倒也不必因此直接否定他现在的演技。不过一部集齐了这么多优秀演员、投资浩大的电视剧,因为配上完全不合适的主演,就变得一阵一阵如鲠在喉,实在可惜,更是对影视艺术的不尊重。周也本色演出小姑娘,台词还算自然,表情还是时有失控的老毛病。希望妹子能多想想自己以后的路,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男二死了之后剧情好看了起来,不想看说教圣父🙂
1、演员演技太尴尬了 不仅是男女主 包括群众演员完全没有代入感 2、读台词像读口号 3、为什么要时不时插进来旁白 4、旁边战火连天 男女主在战火里慢镜头搂搂抱抱?拍这种剧之前请先保持敬畏之心
感觉哭戏有点假,不太能代入,男主和男二莫名其妙的斗嘴也很尬。
很厚重的一段历史 导演拍的挺好 两个演员也比想象中演的自然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剧中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的身上应该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使命,有的时候使命高于生命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我们现在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远离战争,这些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牺牲所得来了,和平不易,安逸生活得来不容易。
剧情真的好拉。。。真的是西南联大吗💧🤧
是在演舞台剧还是90年代文艺汇报演出?一个个各种表演用力,面部表情浮夸。
演技说好听点青涩。就是这种剧真的要有点思想底子额人来演。唉算了现在的218,诶不对416………
演员气质感觉和角色设定有差距,没演出学霸的气质,像🐒一样窜来窜去😬
男主一张混混脸演学霸看着好出戏,而且这配音怪怪的。
这年头民国战火中办教育的故事也那么抢手了?去年的凭栏,今年的青春,加强爱国主义是好,但是故事脸谱化,戏剧冲突生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深入了解,整体制作粗糙质感不好,最重要是没有深度!就是个历史偶像剧。
冲着男女主的颜和老戏骨的演技来的,dbq,在这么神圣的题材下我肤浅了,不过男女主真的很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