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秀的导演寻求对于文本的深层潜文本的阐释。
《韩公主》确实是改编自韩国的真实事件。
但是导演却没有固执的去探究故事的究竟,而是用自己的电影语言阐释了针对于这一事件自己的深层次理解。
故事很多景物剪影的拍摄。
而不是赤裸裸的事实。
李秀镇导演在叙事上面有自己的套路。
2、对于人物和叙事充满激情。
开篇的前30分钟,几乎不知道故事如何的演下去,而仅仅是对一些细节的详细阐述。
从故事的开篇到始终导演对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刻画得很丰满的。
因为人物本身性格和所处环境所担当的角色从而引发叙事上的冲突。
3、他会用特定的潜文本改编叙事的意义。
他并不仅仅的去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
而是他把叙事转化成了一种认识方式,从别样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和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
4、在故事的始终永远充斥着传统和变革直接的冲突。
变革的思维渐渐的在受众的脑海里产生。
传统的思维渐渐的被摒弃,这也是给受众的选择和沉思。
没有对和错,而是我们所谓的担当和人性的择决。
5、肯.丹西格说机位的多变、力度的视觉表现,戏剧的强度,营造的张力,叙事的复杂性、多层次的故事讲述、发现的乐趣都是回位故事增色。
但是在本片中身为观众的我认为,对于细节的阐述应该更加直接而不是含蓄的去表达,诚然在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应该坚不可摧。
而不是为了叙事和画面或者情节去妥协。
6、我们想看见的电影,是一个优秀导演对于叙事的完美把控,是对于深层次思维的探索,是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能完整的引起大众的反思。
而他的思维必须是脉络清晰,坚决而纯粹的。
我只想游25米。
可是25米不够救你的命。
似乎这部片子一直在克制,包括的女主角的表情心理都是点到为止,似乎在用一种最冷静的方式叙述这个故事。
很多人说它拖沓,乏味,不够触及心灵。
的确在每一次那些悲惨的回忆袭来时,点到为止,导演没有刻意博取同情。
但是每一次都像往人心里放上一粒石子,当整个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压得人已经喘不过气来了。
“我没有做错什么。
”但为什么所有矛头都指向受害人。
“我的梦想就是,能游25米就够了。
”没人知道她有多坚强,那么那么努力的想活下去。
如果能够会游泳,就不会像好朋友一样了吧。
那么那么想要重新开始生活,可是这个世界却不那么美好,不给她这个机会。
你那么想要像海豚一样飞越,却终究是搁浅了。
韩影最典型类型片罪案片,与各种元素混搭后,开出奇异光影之花来,色情暴力悬疑恐怖,以及最冷酷的现实。
熔炉,素媛,辩护人等现实向韩影在db的评分人数和评分都是高走向的,简直成了路人也要看韩影的标配,对天朝人士来说其中压抑性的指向和键盘反抗不言而喻,在韩国似乎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如这部在2013-2014收获票房和赞誉的独立电影,也是这样。
虽然有观点认为,这也是一部导演夹带私货的片子,对事件发生原因和走向的改编有引导观众评断事件观点之嫌。
但我还是觉得,在这样一个题材上,导演是以最温和和克制的方式,将美和罪撕碎给你看,也把最真诚的鼓励,传递给了那些女孩们:这部电影,无论是戏中人物,还是整部电影本身,都一直在说:“你没有错”。
这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我还是想给满分。
当小心的绚烂绽放试图抹去过往的不堪之时,无奈现实的残酷却是注定强大的。
一直以来都喜欢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而这一部,又不同于以往的《素媛》、《熔炉》,好就好在,它不煽情。
导演异常克制,沉得住气,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期盼重获新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韩国的小城密阳,这个地名很熟悉,因李沧东的那部《密阳》而想起,那是一个在亡夫的故乡失去儿子想要重获新生的故事,很巧合,这部也是。
无法带着怜悯的目光对公主说些什么,一直相信这世间没有什么感同身受这回事。
都说这片是积极的,因为公主想重获新生,因为清唱团同学的美好,但,结尾那一刻,镜头被湛蓝的海水覆盖之时,我却觉得,公主也许在一开始,就决定这样纵身一跃了。
恩熙曾经问过公主,为什么这么拼命的学习游泳。
公主说怕自己改变主意。
也就是,怕改变想要活下去的主意,怕自己像好朋友那样跳下河被水吞噬放弃活下去的机会。
尽管嘴上这样说,可公主只能坚持二十五米。
二十五米,不算远。
如果那些家长和亲生父母不步步紧逼,也许对于她来说,二十五米是新生的距离,但是呢。
但是,公主从那件事之后,根本就没有好起来过,根本就一点也没有忘记。
上厕所时会想起。
去做检查时面对男医生如同待在地狱。
走在路上会幻想死去的好友在道歉。
一个人在游泳馆里听到开门声会想起那个噩梦般的晚上。
还有很多,在每当公主竭尽全力的和恩熙这群新朋友待在一起时,在公主住在老师母亲家时,每一个温馨的场面包围她时,那些肮脏污秽的记忆会像巨石一样猝不及防地向她袭来,打破美好的宁静。
在蓝色铁丝门里,恩熙说,出来,那边没有路的。
无疑是自喻了公主的处境。
想学游泳的那一刻,她是想走出来的吧。
可是,母亲的嫌弃,父亲的抛弃。
想走出来的那一点点火苗都熄灭了。
就像很多人说导演把故事剪得太碎,一会是美好的现实,一会是噩梦般的过去。
现实与回忆一直交织到结尾,也许,这不是导演的失误,而是公主,一直都没有忘记,从未放下她血淋淋的过去。
直到那些家长来围堵她,直到父母都抛弃她,她再想忘记,再想摆脱,也得不到救赎了。
公主对警察说,我又没错,为什么要逃啊。
明明知道自己没错不用逃,最后还是纵身一跃。
这是结尾,却让人想起开头,有一个画面,很多小小的海豚雕塑。
公主还是没能像那些海豚一样,跃于水面。
也许当初就想过活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游二十五米。
韩国导演最近都迷上了现实主义题材,真可谓是兵行险招,又是出奇制胜,在这一点上,其他国家的导演貌似都有些沉默。
我们所谓的好电影,一般都暗含着导演深邃的思考,有其主观意识,但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之中,这一点非但不是必须,往往也会成为致命伤,因为,一切见解都容易偏向误读,而现实主义题材的力量,就来自于“客观”本身。
这部片子,显然是属于改编较多的那一类,虽然将故事变得更具有可看性,但也把争论点扩大,乃至分散了。
许多人都在谴责“对受害人的歧视,保护不力”,“周围人的冷漠”,“罪犯家属的嚣张气焰”,“儒家文化的罪与罚”,“警察的不作为”,“对家庭与朋友的反思”,“校园暴力与教育上的缺失”……但其实,无论是发生在韩国的这次事件,还是改编自这一事件的电影,这里面一切的症结,还是“重男轻女”的人权问题。
正是因为对女人的物化和轻视,才会让被性侵的受害人遭遇冷漠和嘲笑,有人将这归结为韩国曾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失贞观念,但其实,这是一种可笑的推卸。
就像之前看报道,说越南某些地方有将养不起的女儿卖给妓院的风气,当地人认为,这符合圣人的教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何等荒唐可笑。
且不说失贞失节本就不是“妇女专有”,就算是强调妇女守贞的那一面,也是为了让妇女在面对性暴力时,不能屈服软弱(虽然某些人倡导,常备避孕套,面对强奸保命要紧。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行为很容易使对方脱罪,因为女性的行为有主观顺从迹象的话,就难以判定是被强迫),而不是为了让受害人遭受更严重的二次暴力:嘲笑歧视。
也就是说,无论罪犯得逞与否,女性的奋力抗争都应该被视为一种守贞的行为,而那些在主观上甘愿顺从(享受“强奸”)的人,才因被视作失贞。
很多人都会说,中国压根没有这种观念,被强奸的也是破鞋。
我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的确确是在歧视被性侵的女性,但在韩国,显而易见,无论是男性女性,都将此视为耻辱,被性侵,假如不改名换姓就会在他们的社会一辈子抬不起头,甚至在遭受伤害后,连报警也不敢。
事实上,根据报道,在这次真实事件:密阳群体暴力事件之中,不但强奸犯的家属不以为耻,反而辱骂威胁受害者,就连办案警察甚至都公然将受害者称作“蔚山市的耻辱”,但在我看来,这个事件本身才是韩国的国耻。
就是因为太过于“重男轻女”,性犯罪者甚至可以大摇大摆的以自己的罪行来威胁受害者,而受害女性甚至连寻求帮助都不敢,事实上,除了“更要面子”顾及国际声誉的韩国政府之外,无论是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同学,还是警察乃至是围观群众,都打心底的认为“被强奸是受害者的错”!
在中国以往关注的“重男轻女”现象,主要就是国策之下的生男生女问题(溺婴、扎针、差别待遇),而在韩国,则已经上升到,女性受性侵,得不到帮助,反而遭受冷遇的情况了,这真是令人心寒。
许多人都会感慨,导演有直面深渊而不晕眩的勇气与毅力,但他的改编,其实还是为自己国人遮了羞的,甚至将那些办案警察当时遭受抨击,乃至因此被处分的某些恶劣事迹,都归给了一个替死鬼,算是不那么得罪警方了。
改编一:根据新闻报道,受害者有三人,是表姐妹,分别才十三岁,十四岁和十六岁。
起因是,十四岁的A在给一个女同学打电话时,误拨给了另一个城市的一个男生,而此人正是一个由一帮中学生构成的“黑社会性质团伙”,密阳联盟的成员。
此次事件,并非这个团伙唯一一次犯案,事实上,他们就是一群专门勾引女生,进以性侵的暴徒。
而在电影里,韩宫菊与花玉是同学,因为韩公主的父母离异,且家境贫寒,她与花玉租住在外,她们都是十七岁左右。
花玉的男友东允,经常被绰号疯狗的男生带领的另一帮学生欺负,花玉想要帮助自己男友摆脱他们的伤害,就在家里请他们吃饭喝酒。
结果,韩宫菊回来后,因为在言语上惹恼了疯狗,疯狗见色起意,竟带着东允他们轮奸了韩宫菊和花玉。
很明显,在现实事件里,受害者年幼无知,十分无辜,而犯罪者简直是十恶不赦,但改编之后,韩宫菊和花雨,竟有些咎由自取的味道了。
一个是她们的遇人不淑,为一个懦弱的男友,竟幼稚到引狼入室,片中还有韩宫菊当面打电话叫警察来,被抢掉手机,接着,在东允近乎胁迫的要求下,喝了掺药的果汁等情节,反而在逼着观众产生,”韩宫菊与花玉,假如不是喜欢东允这样的窝囊废,又怎么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的联想。
果然是不会挑男友的错吗?
改编二:加入了一个正面形象:老师的母亲,提供了一个暂时宁静的环境,而之所以签下和解的合意书是被父亲随口说了说,就签了。
事实上,报道中说,受害者除了受到强奸犯家属的骚扰威胁,还受到了来自亲戚乃至父亲的压力,他们为了得到赔偿金,不停的劝说受害者,才导致当时仍年幼,而且身心受创的受害者,签署了合意书。
在这里,导演给了韩国人一块遮羞布,让人看到一点希望,但却把受害者家庭本身的丑陋也遮去了。
影片里的”父亲“,的确可怜可恨,但却远没有那个现实里与亲戚分掉赔款,强迫受害者放弃心理治疗的男人那么肮脏无耻。
可以说,正是这个不把自己女儿当人看的家庭,以及那四十几个,儿子犯法却毫无羞耻之心,恍如禽兽一般的家庭,才是酿成这一场悲剧的根源。
但在影片里,韩宫菊签下合意书,却是因为她父亲让她不用仔细看,签了就行,而韩宫菊没怎么看就照做了。
错误又往韩宫菊身上推了一点,因为在电影一开始,老师带着她去吃饭时,就说过,连她父亲的电话也不要接。
改编三:报道说,受害者在事件曝光后,多次转学都遭受欺凌,乃至最后离家出走。
在电影中,韩宫菊在之前学校的校长的帮助下,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且因为音乐天赋,结交了几个普通朋友。
这是一个很显然的遮掩,他故意没有揭露普通学生的丑恶,只是让那个校长说了句,”这儿(学校)也是个神圣的地方,暂时小心在家待着吧“,来让人感觉到校长的道貌岸然。
当然,这样一个改动,包括另一个学游泳的情节,都是为了体现导演关于,”自我拯救,重获新生“的主题,但却将真正的韩宫菊,遭遇的苦难,减少了许多。
有人看了会指责韩宫菊的新朋友们很虚伪,但在我看来,这里其实还是在讲韩宫菊不会挑朋友,也不会与人相处,让人一次又一次的触犯了底线(的确是因为心理创伤)。
事实上,有一个画面被很多人都忽略了,在那群强奸犯的家属冲进教室侮辱韩宫菊时,恩熙的确吓傻了没动,但在韩宫菊跑出来时,是她拉住了后面追的人,这才让韩宫菊有机会跑掉。
之所以不接韩宫菊的电话,是因为恩熙她们也是普通的韩国女生,在知道韩宫菊的遭遇后,她们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她。
只有这里的矛盾,其实是在含蓄的表现现实事件里的受害者,在学校里的遭遇。
改编四:据报道,警察在处理这个案件时,不但没有顾及受害者的感受,也没有对受害者进行保护,甚至还泄露了受害者的信息,导致她遭受了更多的伤害。
许多强奸犯的家属,使用了多种手段,对办案警察进行了胁迫,甚至警方声称受害者是”蔚山的耻辱“,由此招来了政府高层的调查和处分,也受到了媒体与相关团体的谴责和抗议。
而在电影里,导演显然是淡化了这些重要的内容,除了那个像审问犯人一样问话的粗鲁警察,就只是让一个连脸都看不清楚的便衣警察,说了句,”小丫头让这儿(蔚山广域市)都跟着丢脸“。
对于警察的描述,重点放在了那个老警察身上。
他是”老师的母亲“(赵女士)的情人,可却在面对情人被(联系后面情节,推测是其原配及亲属)围殴的情况下,慌忙逃走,又在赵女士面前,说花玉,”没做错为什么自杀呀“这样荒谬可笑的话(表现了警察内部,将被性侵犯的受害者视为犯错的观点)。
他甚至还跑到韩宫菊面前,让她去签能让强奸犯脱罪的合意书,将警察的不作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这里,警方的失误被掩盖了过去,暴露韩宫菊信息的,变成了为她建立粉丝网站的那班同学朋友。
可以说,导演回避了这个事件之中,最让韩国民众愤慨的事情,正是因为警察的歧视,让受害者丧失了最后的防线,遭受了随之而来的所有打击,甚至立了一个坏榜样,让更多的被性侵的受害者,再也不敢相信警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一点,纵容了性犯罪。
导演的轻描淡写,就是想让观众在谴责这个老警察的时候,相信这样的警察,只是极少数,也算是保全了警方的颜面。
因为我所能知道的,只是媒体的一些报道,所以,影片更多的改编之处,就不清楚了。
但至少从这几点上来看,就可以发现,导演在反省与呼吁之中,也选择性的将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淡化了,却强调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只有在一句,”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走“之中,才隐晦的表明了这个社会的责任。
事实上,一个受害者,只能选择自我拯救,本就是说明了整个社会的黑暗。
但更多的人,则是分散的纠结于:韩宫菊的父母不负责任,在女儿需要帮助时,不但没有给与任何帮助,还落井下石,借此赚了一笔。
而她自己也不懂分辨好坏,结交了”这样“的两个朋友,才导致自己遭受了性侵。
她之后结交的朋友,一样是泛泛之交,不但在危难之际,不肯接电话,给她安慰,甚至也因为她们的鲁莽,才把自己暴露了出来。
至于校长,也是道貌岸然,完全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将韩宫菊赶出了学校。
最最可恶的则是警察,非但不保护受害人,还将她的悲惨遭遇视为她自己的错,甚至在助纣为虐!
还有那些暴露受害者信息,甚至公布照片的媒体与个人,同样只是为了取悦大众的好奇心,全然不顾对受害者的伤害。
但这些情况都指向一个观念:“重男轻女”,蔑视女性的合法权益,歧视受性侵的女性。
假如这种情况不改变,被性侵犯的女性依然会觉得自己”脏了“,在被性侵时,她们还是不敢反抗与开口,并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可这种羞耻,是围观的群众强加给她们的,真正羞愧的该是漠视她们的人,而无耻的则是犯罪者。
其实,老师的母亲”赵女士“,除了是一个正面角色,给与了韩宫菊关怀之外,也是一个与韩宫菊相对照,表现着无奈的女性角色,这在她被殴打之后,躺在床上与韩宫菊的对话里可以看出。
赵女士其实是想要与怯懦的老警察分手的,但是不想继续单身的她,还是选择了这个想与她结婚的老警察,因为,在这个社会上,谁又真的比他好多少呢?
导演用学游泳以及最后一个在海里游泳的镜头,来表现他希望,受性侵的女性,“坚强的活下去,自我拯救,走出阴霾”的想法。
但这个真实事件本身所感染的绝望气息,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就像韩宫菊身处大海,毫无依靠一样。
所以,很多人看完之后,感觉沉甸甸的,想要去咒骂,去反思,去鼓励……我在一开始也存了很多疑惑,很多想不通,但我把整个事件里所有人的表现联系起来,才真的发现这个事件背后,一切问题的根源:家庭的漠视,是因为韩宫菊是女孩。
那些强奸犯的家属,之所以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的嚣张,不是因为有钱有势,而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儿子,而受害者是女孩。
能将被强奸的女性视为失贞,进而歧视她们,真是匪夷所思的观念,而对于妓女的同情,无论是否被迫,都是如此泛滥,更是让我哭笑不得。
或许吧,自以为“重男轻女”依然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的中国人,是不能感同身受,日韩社会之中,女性的遭遇是如何之痛的。
我们更多的是从任何作品里都看到,腐败,专制,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污染,道德缺失,人心冷漠,数典忘祖……导演的手法其实很不错,先按下了作为背景的暴力事件,直接描述韩宫菊如何开始新生活,而对事件的揭露,则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让人看了,就真的像是在跟着韩宫菊做一场噩梦一样,而她的遭遇,也因此变得格外触目惊心。
当然,最棒的还是女主角千禹熙的表演,她将一个彷徨又不够坚强,显得内向孤僻,却始终不肯放弃,而又情窦初开的女生,表演得恰如其分,让人不得不为之心碎。
可是,这一切都把真实事件背后的真凶,重男轻女的观念,淡化了,除非你问,他们包括警察在内,为什么要歧视受害者,而强奸犯的家属又为何能如畜生一般无耻?
又或者,你仔细去思考了,恩熙她们为何在短信中说了鼓励的话,后来却在知道真相后又不敢接电话,或许,才知道,遭到轮奸的韩宫菊得不到安慰与保护,只是因为,她是女人,而一个女人被侵犯,在韩国,他们认为这是女人的错。
或许,你想说韩国的电视剧都将女主捧上天了,无论如何,要啥有啥,让每个女人都有了一个韩剧梦,他们怎么可能如此重男轻女。
又或许,你想说,你以为中国不是如此吗?
那导演的反省,于你来说只是消遣而已。
当然,我也知道,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的这些改编,除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实也是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尽量减少电影的局限性。
可是,我还是难以对此表示欣赏,因为,我始终认为,对于事件本身的忠实,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假如你也歧视遭受性侵的女性,甚至就是歧视女性,不尊重女性,任由这样的风气弥漫,你的家人将不会受到任何保护,你也将失去你的家庭。
别让她们,只能选择自我拯救。
这部电影之前就有听别人推荐,这次会看的契机是看一个林奕含的采访视频时,她的一个读者提到的。
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素媛和熔炉,当时看素媛时,哭的停不下来,在看这部电影反而比较平静。
看时觉得韩公主表现的很冷淡,如果不是我提前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我压根不会想到韩公主遭遇过轮奸,这让我想到了林奕含关于抑郁症的说法,当林奕含拿着医院开的证明去学校请假时,老师不相信她得了抑郁症,林奕含说:“他是用什么东西来诊断我?
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装,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齿来诊断我吗?
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想象是什么?
或我们说的难听一点,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么?
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然后六十天没有洗澡去找他,他就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
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对比一下,我是不是对于被强奸的受害者也有期待呢,这些受害者都是要死要活,玻璃心,动不动抑郁,生活的很糟糕,这样才符合我对受害者的想象?
在看这部电影时,能感觉到韩公主很努力的想要继续生活下去,学游泳就是希望自己在想不开时也能有挽救的机会。
但,过去的遭遇总是如影随形,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就跳出来,提醒着你,而跳出来的契机是那些强奸者的家长,打破了韩公主想要继续生活下去的想法,交到的小伙伴知道韩公主的遭遇后也远离了她,韩公主的朋友是受不了强奸自杀,而韩公主则是受不了强奸之后的事情而自杀,明明是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的😔。
两个小时的电影看下来就让人觉得全身无力,韩公主最后的结局也是见仁见智,韩国经常会翻拍各种真实事件的电影,包括《素媛》啊,《熔炉》啊,这一点上觉得真的是甩了中国几十条街不止。
————— 剧透慎入 ————————首先,韩公主由于家庭原因,个人生活很不容易,白天上课晚上去东允父亲的便利店打工,与好朋友花玉一起合租(?
),进而与花玉的男朋友东允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从花玉对韩公主时不时的“我爱你”告白就看的出来,花玉是很珍惜很喜欢韩公主这个朋友的。
而很明显的可以感受到,韩公主其实也是喜欢东允的,从她帮他上药那儿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包括后面她警告疯狗不要欺负东允那里更明显。
整部电影有几个点我想提出来说一下。
1、花玉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女生,她一直都对韩公主很好也一直都很爱男朋友东允,而东允一直都被学校的“疯狗团伙”欺负,花玉为了让东允不经常受欺负,也邀约了“疯狗”来家里玩,她其实根本没想到会发生那样的暴力轮奸事件,包括第一次她喝多了自己去睡了留下韩公主一个人的时候她也是没想到会发生意外的。
后面韩公主回忆她被强奸的时候,她趴在地上,桌子旁边有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那个人我个人认为是花玉。
但是后面在客厅里面有个男生正在强奸的那个难道也是花玉吗?
2、韩公主的父母也是奇葩,妈妈再婚全然不在乎女儿,而爸爸从一开场的满头的头皮屑和后来买单时候的撒泼就知道其实爸爸在生活中也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最后还是妥协签了请愿书,后来韩公主在桑拿房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听到电话里面传来的KTV声音也是彻底绝望了。
3、老师妈妈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以看得出她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一个女性角色,在大街上被女人群殴完她很酷的把衣服整理好站起来的时候觉得太霸气了,而她也是打开韩公主心灵的一扇门。
到最后的时候她也没想过会撵韩公主走,而她的新老公,作为一名警察在她在大街上被打的时候狼狈的坐警车离开不敢参与,最后又追出去让韩公主签了东允的请愿书也是渣到爆了。
4、公主新学校的新朋友恩熙口口声声说当公主是朋友,可是在最后看完视频了却连电话都不敢接,也是瞬间把她们之间的友谊讽刺了。
(个人观点)
整部片子很平静,平静的像一杯温开水,但是整部片子下来又体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社会。
母亲的挣脱,父亲的懦弱,朋友的退缩还有社会的错综复杂把这个少女逼到无处可逃。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亲人抛弃 朋友背叛 充满绝望韩公主是令我感受到最浓烈而实体化的悲伤、压抑、无奈、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一部电影
我是个有些猥琐的人。
第一次试图看这电影是因为听说19禁。
然后大概浏览了下,并未发现香艳镜头,所以搁置不看。
第二次试图看是因为听说还不错,是蛮深刻的电影。
然而,节奏实在缓慢,看了半个小时也不知道在讲些什么,遂作罢。
第三次,在一个介绍韩国那些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帖子里又一次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身影,并且详细的看了下介绍,所以昨晚决定开始看看。
可是,不得不说,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或者带着浮躁找寻消遣的想法,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看。
因为过去学的知识以及忘得差不多了,看评论提到,这大概是插叙的手法?
现实与回忆交替进行。
引人好奇的同时又慢慢揭开真相。
淡淡的节奏,来叙述着如此伤痛的事实。
生活在底层的受害者,在这个现实中,却被渐渐逼迫成为侵害者。
这,不是电影,这是现实。
太多由于经济原因、由于性格原因、由于。。。
由于种种原因,明明我是受了委屈的人,却反而无法说出理由,反而被人责怪,当然,我说的这是小事,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小事。
但,能怎么办呢,不能成为改变社会的人,因为我并不是那种性格,也不具备那种能力。
只能慢慢的脸皮变厚,慢慢的学会忍耐,慢慢的学会逃避,不和不喜欢的人说话,喜欢的朋友只有几个,经常能聊上的朋友,也只有一两个。
然而,问题在于,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甚至,不清楚,我现在这样,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
我想,如果我处于女主角那样,可能会活着,唯唯诺诺的,去到另一个地方,永远离开父母,离开所有认识的人,离开所有会带给我这种记忆的人,重新开始,辛苦的开始,毕竟,我想再尝试再努力一次。
但是,死亡,也许更有些可能,虽然不容易,但是毕竟也容易。
因为活着,也并无所求,经历许多,看得也便开了。
努力拼搏,努力发展,其实归根结底,终归要离开。
所以无所谓。
只是早一步晚一步,无论何时,这世上并没有需要我执意留下来的事情存在。
所以,就这样吧。
影片里在缺失父母的关爱陪伴下长大的公主懂事自立。
印象深刻她那倔强的脸庞,对谁都毫不示弱的气势。
就算经历了那样残忍的伤害,她所展现出来的是坚强。
她唱歌,因为音乐里有力量。
她讨好老师妈妈,因为她想能有一个稳定的居所。
她学游泳,因为不想像朋友一样被淹死。
渐渐的生活对她展现了善意,老师妈妈慢慢的接受了她,可爱的新朋友围绕着她。
她开心的布置自己的房间,笑着弹吉他唱歌。
她想活下去啊,但她却还是死了。
被称为背叛者的母亲,她对陌生人热情亲切,对新丈夫温柔体贴,而面对3年没见的女儿,没有给予她一丝母亲的关怀和怜惜,只有冷酷无情。
父亲是她唯一的依靠,一个为了女儿拼命工作的油漆工人,最后却为了钱欺骗出卖了自己的女儿。
他痛恨自己的无能懦弱,用酒精麻痹自己逃避责任,丢下公主一人孤独无助。
亲生父母尚且如此。
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说受害者公主是耻辱。
最先发现这桩残忍罪行的东允父亲,公主打工便利店的社长,为了包庇自己的儿子,他选择无视那两个可怜的女孩儿,任由伤害一次次的继续。
另一群丧心病狂的父母为了“拯救”自己犯罪的孩子逼迫威胁公主,将她逼至深渊。
神圣的学校踢皮球似得驱赶她。
老师妈妈的警察丈夫甚至怀疑公主与她自杀朋友的受害者身份。
懂事的公主主动离开老师妈妈家,追出来的警察丈夫不是来叫她回家,而是替朋友要求她签请愿书。
“为什么接受道歉的是我,我却要逃呢?
”公主问。
我也想问,为什么呢!
无依无靠的公主,孤身一人在黑夜里带着行李住到桑拿房。
她打电话向一直帮助她的老师求助,就算隔着电话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力不从心。
她向父亲求助,父亲在买醉。
她向朋友求助,朋友却害怕的不知道如何面对她。
她始终没有打电话给母亲。
一直以来她独自承受着精神上遭受的巨大痛苦,还要面对这个社会施加给她的阴暗与恶意。
她该怎么办?
她该去哪儿?
她该怎么活下去?
没有人告诉她。
她只知道一条路,就是和她的朋友一样,结束这一切。
公主在水里努力的挣扎,但她还没来得及学会游泳。
43个青少年伤害了她,但又有多少成年人任由她去死。
被强奸者的真实写照。化学阉割应该被启用。
这一类的现实电影很好
剪辑乱的倒胃口,好好的题材被拍的十分乏味
现实很沉重,看者都会对女主角和她的朋友遭遇感到同情,对施暴者感到愤怒,对这样的年少犯罪者,实际上不应该太过于轻判,现在成熟年龄越来越早,以往的年龄法定界限早就该调整了。。。
是剧本还是剪辑的问题,看的特别纠结
1“出来,那边是没有路的”一语双关韩宫菊的处境2为了不被淹死而学游泳3现实与过去交融的戏剧张力不大,故事太散。
看不下去了,剪辑太差了,作为一个基于真实事件的犯罪片,你倒是好好把故事讲好啊,又不是意识流
好故事被写成了屎一样的剧本,渣剪辑把故事切割得支离破碎,让人不断出戏。受害者反倒被歧视和冷酷对待,人心太不堪太险恶太丑陋
没那么好。气氛还可以,过去和当下两条线索无缝交织的结构也还可以。气氛及格。女主太丑,对于这类片子是拉分的。故事没惊喜。残忍度不够。
主角悲惨的故事。往往更让人痛心的却是那些旁观者的嘴脸,一个受害者也能被他们传成是荡妇。其实社会最黑暗的,就是人民的麻木与无情,连自己的父亲都会为了钱出卖自己,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法律只能制约行为,却无法制约道德。
缓慢的节奏加上被导演剪得乱七八糟的剧情,使得观影极度痛苦和煎熬,很难让人不出戏。我觉得但凡好的电影应该是有代入感,引起共鸣和思考,而不是玩弄技巧,把观众凉在一边
妈蛋!
其实这种电影我根本没办法只把它当电影来看待。今天气温又创新低,躲在被窝里看完后抖得厉害。这种不着痕迹的克制与流水般不含判断的叙事,以及技巧很棒的剪辑,都在无声地控诉这个操蛋的世界。有人说: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一场政治,连人生都是。暴行固然该死,但更可怕的对暴行有无限包容力的环境。
前半段很差了,剪辑细碎,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回放,收留女主的教师的婚外恋母亲的狗血和几个女同学的交接散落其中,女主闷丑闷丑的,夹嗓子的唱歌方式也讨人嫌,开篇点出她遇上事了但没明说,于是这种沉闷压抑又梗梗的状态像极了《伤心的奶水》的那个精神病傻逼女主。其实这片子的内容结构跟处理方式就是《女人,贞慧》,只不过完成的笨拙。后半段好了一些,揭开遭群奸的谜底,而且那些群奸的小痞子们表演的真不错,还有强奸犯家长们的围攻啊各方劝说女主放弃控告之类的热闹戏码,其实这种戏在朴赞郁手里会很黑色幽默。后半段基本体现了编导煽动感受的能为,而前半段需要逻辑能力的剪辑上这编导是搞得一塌糊涂。
排的太平淡。
虐心,凄美,韩公主因为周边的人慢慢都抛弃了她而选择绝路。最后一幕的大海潜水意味深长。剪辑略混乱,如果为了表现女主混乱心情,似乎有点刻意了。我对这种优美歌曲配着悲剧的片子最没抵抗力了,上一次中招是松子
里面的男的除了老师和那群禽兽的不如的小崽子以外,其他男的都是软蛋,东允活该被人欺负,他爸和她爸都是垃圾,间接地成为了罪魁祸首,作为一个自尊自爱的女生,自我防备意识太弱了,轻敌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大多数男的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为啥就不能在敌众我寡的时候保护自己?女性难道就该弱势吗
甚至,不敢细看,因为,这是被抛弃的感觉
题材不错 可惜叙事结构太混乱了~~ 颇多不理解的地方~~
真的看得很难受 又是真实事件改编 虽然只是几个闪回的镜头 但还是觉得太残忍了就戏剧作品来说 加的百合线有点奇怪…最后那段游泳的镜头 真的 又不能平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