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a story我们生不由己,我们不认识自己。
我们不能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内心,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它。
内心和外部世界,都是团混混沌沌的东西,就像身处一条不知头在哪的也不知终点在哪的河流,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打转,时而被不同的暗流冲在原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当人确实认清了一些东西,或是自以为认清了一些东西,就可以说这世界是可认识的吗?
还是因为不能认清全部,就只好说是不可认清的吗?
当然,仅就我来说,我是持不可知论的人,也因为不可知论,如果不能清楚的知道当下的每分每秒,每个瞬间,那损失就更大的让人无法接受我不喜欢就电影说电影。
如果人们想知道一段影像和配音的综合体说了什么,完全可以去看纪录片,那个最客观。
而当这样一种综合体被命名为电影,这种命名被创作者和观者同时接受,那一定因为,有什么主观的东西被普遍认为更重要90分钟,太短。
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一个变化接一个变化。
人们喜欢看戏剧,喜欢看电影,因为优秀的作品,不会有太多空白需要人们去等待。
而高手,是善于使用这种等待的。
也是因为,电影中没有空白,我反而更容易出戏,因为没有合理性。
这是电影的硬伤,它直接,它短。
野心很大的导演,或者说有野心的导演,总是想说点很重要的主题。
越觉得自己人生有限,想要谋求什么意义的导演,越是容易犯这个毛病。
我下一个判断,这是做不到的。
想要伟大,去进行文学创作吧。
没有什么活动,比创造一个世界更伟大。
电影因为这个形式本身的有限,能把一些小小的、有限的主题说清楚,说的东西让大家喜欢,让大家开心,就善莫大焉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让我记住。
身为男性,记住的一是女主角,个人觉得演得很不错,不知道是个人风格还是忠实的按照导演要求出演;第二,人生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信什么。
人的心理,有一个规律是会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而不会言必行。
言语因为太容易,太高级,更容易被人们自己抛到一边,不被注意。
这是今年我看到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
同类的题材,《和平武士》感觉很妙很touch,而《angle-A》直抵内心,这就是美国片跟欧洲片的区别吧。
吕克贝松的看过两部,第五元素荒诞没逻辑(只喜欢蓝色外星人唱歌那段),bigblue压抑得难受(海太美啦,我有做潜水员或者海员的梦麽,嘻嘻),完全没期待会看到这么棒一部片子,这是他的第十部,传说中的收官之作。
这完全是首给巴黎的情诗,黑白画面层次丰富,明信片般精致干净,铁塔教堂大桥塞纳河,光线云朵,据说全部拍摄于夏日的破晓时分,我爱那些长镜头。
这不是部普通意义的爱情片,讲得更多的是心灵——接纳与爱。
一个绝境中的男子,他认为自己又丑又笨,不被人看重,需要有人陪伴才显得自己重要,别人的恭维会让他高兴得失去判断,他满口谎言怯懦无力,嫌弃自己害怕去爱,像一只“怕海水的牡蛎”(这比喻相当法国),这时候天使出现了,她说“我就是你的倒影,你的形象,我就是你”,在天使的帮助下,他找回了内在的自己,学会如何爱,不再言行不一的说谎,重新发现周遭的美好(那两段描述巴黎夜晚与清晨的台词,诗一样美)。
很棒不是吗?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天使,等待被唤醒。
配乐也不错,主演各有特色,都不是土生法国人,这是不是展现了法国文化的多元化呢?
天使Rie Rasmussen拿烟的模样,标准法国女人范儿,其实她是丹麦人,维多利亚秘密的模特。
骗子Jamel Debbouze 是摩纳哥后裔,喜剧演员出身,一点都看不来(不仅又想起邮差,喜剧演员都是伟大的演员呀)。
在影片最后落水那一幕才发现他右手一直放在口袋里,真是观察不敏锐呀。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恶。
我们似乎永远都在路上,常常忽略了路旁的美好和定期的自省。
直到有一天,一切似乎都已无法挽回,我们追悔莫及。
你就是你自己的天使,你就是你自己的魔鬼。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本身。
变可以是升华,当然也可以是堕落。
掌握方向的还是自己。
天使和魔鬼的区别并非天壤之别。
其实,善恶只是一念之差。
心灵是面易染尘埃的镜子,需要经常檫拭。
否则,你看到的“我”会越来越模糊,直至无法辩识。
Angela 很美,五官立体,深邃的眼睛,鼻梁挺直,脸颊瘦削,一头银色的齐短发。
身材修长,身姿优雅。
那一套纯黑的内衣也相当有品位。
安德烈那过于温柔过于文艺的一面,让人好笑。
Angela的心,安德烈不懂如何去回应。
Angela为何为安德烈违规,Angela“暴走”前与安德烈的对视以及之后的“暴走”行为,安德烈不理解。
我也是不理解。
但是有一股莫名的感动,以及对于自己过分愚蠢的一种无奈。
第三次观影,我依然是不解风情。
安德烈的“反暴走”是一段深情的高潮。
Angela的演技在眼神里充分体现出来,那种慌乱,那种六神无主,那种没有选择的略带一点绝望的想要找到出路的眼神。
那种眼神恰好是我想看到的。
奇迹般顿悟的安德烈形象高大起来,压制得6尺高的Angela倚着墙,不得不摆出小白兔一般被害怕被爱情抓住的姿势。
不过后面的Angela的泪目又显得逊色了,不知道是否是之前的表演太过精彩的缘故。
在有些时候能捕捉到Angela难得的流露出悲伤的眼神,比如(49:15) 当安德烈对她的表白(即是说明自己是天使的事实)表示完全不相信甚至开起自以为是的玩笑的时候。
--会想,安德烈是否必须要落魄到要自杀,才会遇到到Angela并感受她的关怀,才会重生,才会去爱。
---好想去奥地利的布拉格,去捕捉到卡夫卡看过的在布拉格广场遗留下来的夕阳;好想去日本的六条柳巷,希望能够遇到一位类似于出云阿国或吉野太夫一般的女子;好想去欧洲之星上坐一坐,想着什么时候在我目所能及的座位上有一位名叫伊桑霍克的男子跟一位名叫朱丽叶戴尔比的女士在交谈着;好想去法国的凡尔赛湖的桥上面,用画笔描绘出一位Angela的天使在一边哭泣一边和一位矮他一个头的摩洛哥男子倾诉着什么的场景。
---如果Angela不是身高六尺的金发美女,不是身着黑色性感的紧身裙,不是有着那么勾人神魄的眼神和深入灵魂的语言。
安德烈也许就不会爱上她。
如果天使A没有黑白的艺术处理,没有那一幅幅如风景画的美丽镜头,也许我也不会爱上这部电影。
美,是具有欺骗性的,但是我却没有抵抗其欺骗性本质的办法和能力。
--有些对白挺有意思,摘一两句。
“你从天上来就告诉我是个牡蛎?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装束?
”“荡妇(pi-da-si)”“那样很适合你”“谢谢。
”“请理解我是一个失败者,我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一个荡妇会从天上来帮我吗?
”“人类总是一样,需要证据。
”“我想做爱,当我觉得自由的时候。
”在短评里,我写到,我嫉妒我憎恨影片开头那位过度胆小的懦弱的安德烈。
但是看到他在酒店走廊对Angela的深情告白,他在清晨的巴黎街头呼唤找寻Angela的身影的时候,他在Angela张开翅膀将要飞离他而去的时候,他勇敢地挽留住Angela的时候,我被感动震慑住了。
因为我想到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未必能有那样的勇气去面对自己。
又或者是我太认真了。
在彩色的时代拍黑白片,这样的做法一定是别有深意。
就象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单调的黑白色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影片主题的严肃和沉重。
而《Angel-A》这样一部充满幻想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黑白则突显了荒诞和不真实感。
一个委琐的小个子男人安德烈和一个靓丽的高大女人安吉拉。
他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她倾倒众生法力无边。
但她却必须守护他引导他帮助他,直到最后爱上他。
且不说这样的情节和那毫无过渡的爱情有几分真实感,只看每当安吉拉搂着安德烈的时候,她那明显比他高一个头的身材和比他大一圈的脸庞就让人觉得滑稽。
而恰恰是这样角色的不匹配以及色调与情节的冲突引发了观众的思考,突现出影片的主题。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那不一定。
但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女神,这却几乎是肯定的。
《Angel-A》是这个时代都市男人的童话,因为它演绎了一个都市男人几乎所有的幻想。
我的感觉,Luc Besson也许不算一个大师,但他的作品也不止是《电影手册》所说的“明信片电影”。
Luc Besson最起码是个高手。
他借这个童话对这个时代的两性关系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人类世界几千年的男权社会造就了男权至上的社会意识。
虽然随着社会的变革女人已经不用再依附于男人,男权社会已经一去不返。
但思想变革的滞后却给现代社会的男人们带来了尴尬。
社会的主导意识决定了两性的社会角色,男人们不得不维护他们主导的地位和强势的尊严,即使已经力不从心;而女人也不再压抑自己的力量和欲望,就象天使安吉拉说的“天使也会有情欲,而且它们已经憋了太久”。
虽然现实已经改变,但还没有人愿意承认。
而强势女性的出现和历史前进的步伐一样不可阻挡。
所以现在整个世界都呈现出一片“阴盛阳衰”的世态——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一直以为这是中国特色(“阴盛阳衰”这个词本身就烙印着深刻的男权意识)。
也许彻底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尽管有时候这个过程很漫长。
《天使A》仅仅用两个强烈反差的男女角色就向我们揭示了一切。
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Luc Besson准确地解读了现代社会下男人的心理和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
不过因为性别的限制,他的解读只能是从男性的角度。
所以影片中安吉拉对安德烈说:我就是你。
然后引导安德烈对着镜子先说“我爱你,安吉拉”再过渡到对自己说“我爱你,安德烈”。
说他爱她,不如说是他需要爱。
而在影片结尾,天使终于爱上了凡人。
当她长出翅膀要飞回天堂时,他拉住她不让她走,两个人挣扎着掉进了塞纳河里。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经典的爱情场面,圆满的结尾。
可我看着那没有来由的突兀爱情,并不觉得感动。
也许导演只是想告诉大家,即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天使级的女人,最后也得选择那个注定的男人来爱。
不管他有多平凡,她只能陪他留在人间。
这就是现实。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庄子的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也许是对这部电影最深刻反面注解。
几千年前古人的大智慧即使Luc Besson也是无法企及的。
所以最终这是一部男性电影。
本文出自:http://rxs118.blogcn.com/
喜欢这样的镜头下黑白色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简单的,不再是色彩各异的,我们只是善良的生存着的人。
眼睛看到的并非事实,嘴巴说出来的也并非事实。
我们就是因为所处的社会色彩太丰富,我们会被绚丽迷失双眼,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貌,丢失自我与繁华之中,用各种色彩粉饰自己,在努力适应这丰富多彩的社会,完全没有了模样。
还是真实点好,准求自己最真实的价值,即使你贫穷,即使你丑陋,即使你一无所有,你很真实的活着,就够了,因为你只是你,你就是你。
黑白片对我这样的颜色不敏感的人来说是一种平衡,可以平衡这点与众不同的劣势。
因此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决定拍一些黑白照片。
巴黎、阿拉伯裔、美国人、欠债、爱情,所有的元素只是告诉我梦想和现实的差异。
爱上天使也爱上自己,但是世界是如此无奈。
Andre的困境并不是流浪者的困境,而我们也会在现实世界里用没有原因和可能的爱忘记现实。
爱是真实的,天使也是痛苦的。
A从河里爬起,却真的是一个幻想。
如果A没有上来,那是不是一个更令人扼腕的悲剧,不知道和现在片中的梦幻结局哪个更迷惑。
当LUC这个胖老头飞上舞台的时候,心里莫名的喜欢.他当真是挥舞着双臂”飞”上台前的,他符合你从他电影里看见的那个影子的形象。
他的说对,每个人其实都有另一面,或许是贞德或许是外星人,但他最喜欢自己最有可能是个杀手。
或许,是发自心底的喜欢杀手这个职业,他总是举着右手做手枪状,嘴里还发着PIUPIU的声音。
http://static.flickr.com/78/172465953_367483d3b4_o.jpg他总是在他的小朋友翻译时,捣乱,如同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般。
这样的人,内心总是无比的纯真。
他喜欢他的十部作品,不肯在十个孩子之中分出高低,他不介意第十个孩子可能会有双胞胎或者三包胎,重要的是喜欢,这就够了。
http://static.flickr.com/78/172465953_367483d3b4_o.jpg他热爱巴黎热爱法国热爱自己的文化,这一切让人敬佩。
可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非母语的鸟语。
他会很强硬的告诉记者,请你们让开,我要面对我的观众们,我是来见他们的。
他会在记者闪光灯不停的闪烁之时,躲在翻译的身后,只露出一张脸,如一个顽皮的孩子。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如何不喜欢他,这该死的胖子。
http://static.flickr.com/68/172465951_7980dd263f_o.jpg无意中留下的幕布影子,或许就是他最好的注释。
他会感谢一切女性,因为在他看来,总是一个女人在帮助一个男人。
所以他也会给天使一个完美的结局。
2006.1
最后那段惨烈又美丽,但也不能阻挡本片成为我不是那么喜欢的片子——啊,一部十天内花四次看完的片子都有什么吸引力啊?
但这样一个巴黎又那么的棒!
简直想要马上就去!
然后给自己戴上一副黑白眼镜不要色彩只看他们的轮廓和性格,感觉一定会好棒。
且片尾的主题曲一出来就震撼死我,于是直接把三星改四星,并决定尽快去一次巴黎,找菲菲同学一起去体味一下这个黑色版本的巴黎有何不同。
忘记听见谁说,如果是热爱生活的人就会倾家荡产地去意大利看一看;其实,对于那些更痴狂的人来说,不顾一切地去到巴黎,轰轰烈烈地爱上一场才是要紧的事。
每年都会有一些作品淹没在层出不穷的新片里,好像眼前的Angel A,Luc Besson的名字缀在标题下面,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技术型电影。
但是,导演却秘密策划了又一场在巴黎上演的爱情。
在2005年还会拍出黑白电影的人,想说什么呢?
Luc Besson大概从来就不是一个猛士,反而是对爱情才特别敏感。
剧情或许会叫人想起《柏林苍穹下》和《天使之城》,但是明显的不同是Angel A是专属于法国甚至专属于巴黎的电影,我倒是更愿意把它和《新桥恋人》作比较,即使卡拉克斯看不上Luc Besson,Luc Besson还是一样借着巴黎的街道,塞纳河的堤岸,说了一个爱情故事,天使爱上凡人,世界成为了背景。
这个世界上假如真的有倾城之恋,便注定要发生在巴黎。
一个男人的意淫。
⊙﹏⊙b汗 后面的一小部分我都是边看电影边跟人聊天来着。。。= = 足以说明,这片子对我来说是没啥吸引力啊。。。
天使其实也很无奈
她长开翅膀时。。。。眼睛的处理是导演故意的么
有点俗套,可是我喜欢。
嗯,我也想要一个六英尺的金发碧眼天使娘
即将去学校前,给我这样的感动。
调子我还是很受用的
传说中Besson最后一部电影~~封影六年的电影...我喜欢angela~
尽管情节老套,可是法国式的幽默与对白还是让人觉得舒服...男主角便是那《光荣岁月》的男主角
傻逼男主角,纯情版王宝强吧这是
傻小子和折翼天使
吕克·贝松这个标签,足以让人想去一睹风采
恩哼,法国人……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法国的桥很艺术
超现实是最大的现实
巴黎苍穹下,天使娇娃
这也太俗套了吧,导演竟然还是吕克·贝松
喜欢音乐更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