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我

My Money & Me,My Money and Me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金钱与我》剧照

金钱与我 剧照 NO.1金钱与我 剧照 NO.2金钱与我 剧照 NO.3金钱与我 剧照 NO.4金钱与我 剧照 NO.5金钱与我 剧照 NO.6金钱与我 剧照 NO.13金钱与我 剧照 NO.14金钱与我 剧照 NO.15金钱与我 剧照 NO.16金钱与我 剧照 NO.17金钱与我 剧照 NO.18金钱与我 剧照 NO.19金钱与我 剧照 NO.20

《金钱与我》剧情介绍

金钱与我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简介:你是否每个月都在为还款发愁?你是否想买一样东西却因为囊中羞涩迟迟不敢剁手?你是否背负着房贷、车贷、学生贷款,喘不过气?让我们跟着个人理财专家凯特琳娜·德弗里克斯和辛妮德·莱恩学习如何理财,了解做好预算的重要性。业内人士还会就买房买车度假给出内部的省钱小建议。行为学专家彼得·卢恩还会用实验说明很多消费者心理,助你更好地做出经济决定。要知道只要你愿意省,钱总是有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多伦多的爱情时速72人皮客栈伊莎贝拉一世第三季来看我吧勾心动物保卫战2发展受阻第二季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被拒人生逆光青春濛濛非常战场区域F20欢迎来到雷克瑟姆第一季绷带俱乐部侏罗纪崛起外来媳妇本地郎消失的她金田一耕助VS明智小五郎2我是你的小幂phone反贪风暴2BanGDream!少女乐团派对☆PICO~大份~喋血群英神薙最后一根稻草谜证完美革命白兔糖特典OVA极限逃离

《金钱与我》长篇影评

 1 ) 购物前请反思

1.赋予效应当你没有拥有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可能并不是很想得到它;当你得到了之后,又很不想放弃,但这时你往往意识不到;在你最终要放弃时或放弃以后,你的珍惜感会达到最强。

一旦给你一件东西,一旦你产生依赖,你就没那么愿意换成其他东西了。

——学会扔,积极改变2.锚定效应如果有人在你的脑海里放了一个数字,它会影响你。

你需要记住的是你最初的想法,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学会在购买前计划好自己的花费和服务。

3.复利人们会低估金钱收益,降低长期储蓄和投资的可能性。

——学会储蓄,学会长期储蓄4.框架效应感知是相对的,金钱也是。

人们对高价商品的溢价更不敏感,对小数目没有对大笔的钱那样敏感比如10元vs15元,更多人会愿意走更远省5元;但190和195元相比,大家就不愿意花时间省5元。

——学会关注相对价格,做出理性判断。

5.诱饵效应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是,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就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被诱饵帮助的旧选项被称“目标”,而另一选项被称为“竞争者”。

(相对因素做决策)——坚持计划、坚持预算例:*订购全年度网络版杂志 $59 竞争者*订购全年纸质版杂志$125 诱饵*订购全年纸质版+网络版杂志 $125 目标饭店内最高价和最低价的菜往往不会是大多数顾客的选择,多数人更容易点选的是中间价位的菜品。

推出少部分高价的菜品(诱饵)同时把高价的菜品与其他菜品的菜单放在一起,并且要将较高的价格列在菜单的顶端,列在顾客一眼就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中等价位(目标)的菜肴就会在高价诱饵的促进下,变得让人更容易接受6.最后通牒游戏人们不仅仅在意利益/价格,而且在意是否被公平对待/过程是否公平。

 2 )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理财专家

六集纪录片,25分钟一集,不同的主角,没有预算过度消费,个人或家庭入不敷出或者因为没有存款对未来感到担忧,专业人士列出消费清单给出消费建议,最后复盘。

1、给自己树立个目标:先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去发现问题,然后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比如购房买车,为以后小孩储蓄,为生孩子准备,为养老储备养老金。

2、打出纸质账单,找出每月最大额的消费,从大额支出找出可以节省的部分,比如大额邮寄运费,囤积的可能用到却用几次就扔的物件,冗余的衣服,同种类型不同的食物,执着于品牌的食品,频繁外卖或者约会吃饭,习惯性打车出行,高额手续费,高油耗车子。

3、针对自己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能自己动手的减少外卖机会,买菜做饭代替外卖餐厅,咖啡机代替咖啡店;不囤积食物和衣服,买东西之前作出计划不买预算之外的东西;整理已有重复的物件,售卖掉多余的东西,减少高油耗或者高手续费或者高邮费;公共交通代替打车,高消费场所转成免费户外运动。

理清自己和金钱的关系,本不需要专业人士给出建议,由于缺乏理财意识,固有消费习惯的形成,很难做出改变,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理财专家,找到存钱的动力,改变不好的消费习惯,从中获得理财的乐趣,再慢慢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3 ) 分析个人财务状况,合理制定长线的理财计划

赋予效应(Endowing Effect,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人会倾向保持原有的选择。

→ 定期检查自己的各种必备生活套餐,如电话、燃气、宽带等换取更优惠的方案。

防止消费的诱饵效应(Decoy Effect,诱饵效应指消费者对两个不相上下的产品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产品(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产品显得更有吸引力)。

→ 不要囤积暂时无用的物品,适时断舍离,清理已有的库存,利用二手平台转手不需要的物品。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拿铁因子理论(Latte Factor,人们每天生活中如买杯咖啡般可有可无的习惯性支出)。

→ 减少外卖次数,可以提前做好一周的食谱,提前列好购物清单。

小心隐性开销:各类平台可能收取高昂的手续费/管理费;信用卡高昂的还款利率等。

学习并了解国家的税收/医疗政策,合理规划个人税务账户(退税政策)/医疗保险的套餐等。

复利(Compound Interest),为养老做准备,制定合理的储蓄/投资计划。

 4 ) 影片笔记

金钱与我ep1.不要对品牌过于执念,对比下来也猜不出来哪个是贵的哪个是便宜的。

人们很难更换自己已经熟悉的物品,甚至这个物品有更便宜的替代款。

ep2.了解当地的税收政策,(类似国内的医保)。

如果有用信用卡的习惯,注意利息,和手续费。

锚定效应:人类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信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信息与这项决定无关。

在进行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信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

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逐步修正。

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信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ep3.人们会看低存钱和投资收益比率。

计算一个物品的价格时,不要只看本身的价格,要算上后期维护之类的价格。

比如买吸尘器时要考虑到他清洗换滤芯之类的后期价格成本。

比如买车要算税率,保养,实用性等等价格。

ep4.价格比率,很多人会选择15省5块,而不会选择195省5块。

但同样都是五块钱。

ep5.带着预算和计划进行购物。

警惕预算之外的物品对自己预算的影响:当被推荐更高于自己预算的物品时,自己会拒绝,但最后还是会超出预算一部分。

比如预算100,被推荐了200的,自己拒绝了,再被推荐120的,自己有可能就会买了。

ep6.注意冰箱里的食物和水果的过期坏掉的时间!

你对食物的浪费远大于你的想象!

对饮食进行计划列表,固定预算。

查看自己的账单和贷款利率。

留意自己的零碎花销,积少成多提前为未来的必要开销进行存款,可以收利息。

 5 ) 《金钱与我》

《金钱与我》1.不点外卖。

健康饮食,制定饮食计划,细心设计的菜谱。

2.实惠的电话套餐和宽带费用。

3.食品名牌和普通牌子尝不出来区别。

不要为品牌支付溢价。

很多品牌和大众品牌品质没有很大的区别,完全可以平替。

4.养成储蓄的习惯。

人趋向于保持原有的消费习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让我们有能力应对未来的风险。

5.衣服没必要太多。

很多会穿不上。

浓缩的就是精华。

6.医疗报销。

很多人不知道人们合法拥有的税收减免政策。

关注税收优惠。

7.提现手续费。

这完全是不必要的金钱浪费。

8.信用卡。

会让人提前过度消费,也会收取取现费用等隐形费用。

9.锚定效应。

不要因为销售人员的推销,改变自己一开始的消费预期。

10.房子是资产也是负债拖累11.通勤。

汽车年限,引擎,油耗水平,保养费,车险费,税费,公路税。

车险根据具体车辆定价。

换辆小型便捷型新车还是留下老车值得商榷。

12.一直工作(包括养老金)。

避免衰老,有钱有能力解决自己和他人的问题。

13.养老计划。

定期强制储蓄,更难挪用。

没什么时候是太晚的,越早越好。

存钱一定是有用的。

14.东西利用,不要闲置15.约会可以在外面,当然也可以在家里。

16.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银行贷款,记得把流水做的更好看(银行信用评价体系)。

17.稍微改变生活方式就能达到目标18.近骑自行车,或者电瓶车。

比汽车更方便便宜。

19.价格是相对的,折扣陷阱。

15折扣5元,和195折扣5元没有区别,但有个人意愿。

20.每月基础消费购物清单。

只有基础消耗品,如纸巾可以折扣时囤货,但不要过多,过多会引起浪费。

21.诱饵效应。

过高的价格,只是一个参考,但是会提高消费者心理预算,花更多的钱去买这件商品。

行内人建议:1.旅游。

旅游避开高峰期。

旅游航班有淡旺季。

酒店同理。

看酒店的网站或者打电话给酒店前台,会有旅行套餐和附加服务,这些在网上看不到。

2.结婚。

结婚也有淡旺季,淡季酒店可打折。

蛋糕可以用假的。

婚纱一辈子只穿一次,租或者二手卖掉。

自己费力制作的食物反而会话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

3.买车。

买车季度月底会更便宜,因为分销商会刺激销量,达标会有现金折扣。

预先登记或零里程的车,都是由于特殊原因登记的,谈价的余地会更大。

低配置的车二手不好卖,最高配置的和中等配置的价格差不多。

不要把钱浪费在最高配置上,中等配置即可。

不要忘记看经销商信贷资格。

有些经销商信贷利率可能为0,这是由经销商自己承担的。

选择适合的保险策略。

分期?

以旧换新?

还款到最后期限?

买车通常有优惠,多沟通多了解。

4.买房。

买房的时间有淡旺季。

不要透露心里价位给房产中介。

拍下房子的问题,多看多选多参考。

5.生娃。

税收优惠。

减税,退税,免税,税收优惠政策,很多人不知道,因此错过了。

6.教育基金。

 6 ) 纪录片笔记-金钱与我

第一集是要一位想要攒钱给女儿举办婚礼的妈妈,但她确实月光族。

出现的问题是:1.她一周点三次外卖、2.需要吃名牌食物、3.从高额的钱庄借钱。

实验证明:赋予效应,人们会倾向于保持一开始的选择。

应对的方式:1.自己做饭、2.换平替产品、3.以及更换银行进行攒钱。

具体的例子:1)自己做饭。

更加省钱也更健康,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市场购买一周食材,做好保鲜工作(去市场之前列好要购买的食材,以便过去直接购买,不会超出购买预算)2)换平替产品。

像一些购买量大的纸巾可以选择直播间购买更划算。

3)经常查阅办理的优惠套餐:如手机、宽带、储蓄银行的选择。

要经常查阅手机套餐,宽带套餐。

还有可以经常查阅哪家的银行存款利率较高,以便进行更好地储蓄。

小tips:飞机越早定越好,在每周二会更便宜。

第二集是一对夫妻有两个小孩,他们在老家拥有一套房子,但是因为丈夫工作地点变更了,所以他们打算在都柏林买一套房子。

出现的问题是:1.妻子会为孩子买很多衣服、2.丈夫经常会从信用卡取现金、3.丈夫每天在外面吃晚餐和买咖啡、4.老家的房子在不断地贬值,需要做出决定是保留还是卖掉。

实验证明:锚定效应,当给了你一组数字的时候,你会倾向于在这组数字上面去进行你的选择。

例如:当你想买电视机,你的理想价格是400欧,但是售货员会告诉你600欧,那么你最终可能会以500欧成交。

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坚定自己的400欧就好。

应对的方式:1.让妻子记账,减少给孩子购买衣服、2.发现隐形平台的高手续费、3.多在家做饭带咖啡、4.对了解房子市场,了解自己房子真正值得多少钱,如果卖掉是否亏钱,如果来回老家公司是否可以节省大部分的支出。

具体的例子:1)经常会购买一些便宜网购的商品,但其实只是因为它便宜,并不刚需。

买了之后只会放着不穿。

小tips:举行婚礼的蛋糕最下面可以用泡沫代替,买来的婚纱也可以卖掉。

第三集一位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还在持续工作,需要攒养老金,但是一直都没有攒下来。

出现的问题是:1.给自己买的衣服都是因为喜欢但是穿不上、2.给自己的家人买一堆自己觉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且寄的邮费还很贵、3.敞篷车的保险和税费都很高。

实验证明:大家都没有意识提前准备养老金,在这一块,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打算。

应对的方式:1.限制每周花费的金额、2.减少快递寄出的频率、3.更换掉自己的车来进行储蓄养老金。

具体的例子:1)总是以为别人需要,但其实将购买这些礼物的钱直接带他们去享受体验更好。

小tips:买车可以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或者每季度的最后一天买,也最好买中等配置的,最后也好卖。

第四季是一对男男情侣,想要节省花钱在柏林买一套房子居住。

出现的问题是:1.每周连续几天出去约会吃餐厅。

2.每天外带咖啡、花费大量酒的费用。

3.每天坐出租车和周末去意大利旅游。

实验证明:大家会对小数额的花费没那么敏感。

比如宁愿开车10分钟去节省5欧元,最终花费10欧元(所在地是15欧元)也不愿意开车10分钟去节省5欧元(所在地是195欧元)是因为人们有种心理,觉得195欧元,多花5欧元也没什么。

应对的方式:1.减少出去吃餐厅的数量,做好预算。

2.自己制作咖啡,减少一笔费用。

3.骑自行车上班。

具体的例子:1)曾经确实每周三 周五周末都出去吃饭,仔细算下来确实是一笔费用。

出去一趟200 300没了,如果换成是自己做除了比较健康外,确实能节省下来一笔费用。

小tips:1)看房子的时候记得拍照,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钱值不值得花在上面。

不要一下子就拍板就定下来了。

2)房子要价时要八折。

不要说具体数字。

3)买房子要考虑房产税、中介的佣金。

第四集讲的是一对夫妇将迎来2胎,想要一套有花园的房子。

出现的问题是:1.购买一批没有真正用到的杂物,放在小仓库里。

2.花费了昂贵的保险。

3.去到超市会购买需求之外的产品。

实验证明:商家会利用诱饵效应去推销更贵的产品,当出现自己预算的产品、中档产品时,大家都会选择自己预算的产品。

但是当卖家将中档、高档同事呈现出来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加钱去购买高档的产品。

应对的方式:1.用二手网站把没有真正用到的挂网上售卖。

2.需要去询问医保有没有能覆盖自己需求的更好的产品。

3.去超市之前列好想要购买的东西,不买清单之外的产品。

具体的例子:利用好记账工具,看清楚自己花费的具体物件和金额,真的有利于存钱。

知道自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

第六集:一对夫妻三个孩子的家庭,夫妻决定存钱给三个孩子上大学。

出现的问题是:1.经常购买一些不必要的食物,也没有做饭,最后只能扔掉。

2.无意识的信用卡消费。

实验证明:如果别人给你10欧元,要你分配给别人,如果对方满意,那么你们都可以获得。

但是如果你的分配对方不满意,那么你们都不会获得。

(当你给对方小于3欧时,对方不予接收)应对的方式:1.去超市前列好清单,减少支出。

2.通过几张卡汇总在一张卡上,能介绍利息的产生。

以及打印出来纸质信用卡账单,更能发现哪些是不必要产生的花费。

小tips:1.如果想去旅游,尽早安排酒店、机票。

2.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官网询问有什么套餐,可能会有手机上定看不到的优惠。

 7 ) 纪录片观看后的总结

《金钱与我》一、日常消费1.饮食①盘点平时偏爱的品牌,是否有价格更低的作为平替。

比如看不到logo的情况下你可能无法判断这杯美式是星巴克的还是瑞幸的。

②检查冰箱是否有经常浪费扔掉的食物,如有,可以明确记录剩余的物资,以免重复买、吃不掉,过期浪费。

③是否必要外出吃饭、应酬、外卖?

可以在家做,带饭。

2.衣服首饰①检查日常消费有没有囤的货有浪费的习惯,清点用不完、用不着的物品,未来减少开支。

②用不上的物品可以整理看看是否能二手卖掉;外出尽量使用现金花钱更有数。

3.人情往来①比如买礼物,可能会无意识的超支。

习惯性为他人做点什么的时候就提前做计划,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准备,并考虑快递费、特殊节日优惠活动等,可以省下一部分钱。

4.二、资产及负债1.居家物业①房租是否还能省,如果自己的房子贷款费用高,且还在外地工作租房子,可以考虑回有房的地方,得根据工作情况算一笔账。

②买房的时候从价格的80%开始谈,尽量在看中的房子里找问题并拍照。

如果自己确定付多少钱,就别提到具体数字,否则销售会有依据。

2.行车交通①如果要买车,最好在一个季度的月底(可能是销售冲业绩);选中配(低配折价快高配价格高);另外考虑信贷利率、保险也一样,多家对比选择。

②是否必要打车,能否用自行车或公共交通代替?

3.水电煤等各种套餐,比如电话费网费、银行利息,是否有更换的可能,而节省费用。

尽量不要花有手续费的钱,比如从信用卡套现,手续费就是浪费。

三、 休闲娱乐1.旅游度假①关注一年中的打折,比如淡季旅游(避开孩子的寒暑假等)的交通费、酒店更便宜。

②日常家庭出游是否可以去免费的景点?

2.各种腐败对未来毫无计划,花钱就不会有数。

应该提前限制每周的消费金额,比如生活费规定具体数字(含租金水电费及社交等),严格控制不超支。

四、存款①分析自己的消费习惯,整理账单从中找出消费大项,进行消减。

比如饮食花太多,就控制外出消费;债务太高想办法资产重组后尽量减少利息等。

②提前规划买房、养孩子供上学、养老金等费用,具体到数字,开始存钱,不然肯定月光无存款。

③制定预算,定期整理,搞清楚真实余额、具体花销去向。

五、一些心理学1.‘诱饵效应’要警惕消费者陷阱,有预算,且商品只有2选1的情况下,往往会选便宜的,但3选1时,通常人们会选贵的或中等的而超预算。

2.‘锚定效应’,当商家把价格喊到虚高时打折促销,有可能数字对比后,会觉得挺划算立刻买单,但很可能商品根本不值这个钱。

 8 ) 你明明不买奢侈品可为什么依然没有存款?

挺好的,你会知道,为什么我不买奢侈品依然留不住钱?

原来大家月光族的底层因素基本一致😂记录几个重要的点:1. 认真对待自己的账单,检查自己的大头消费落在哪一类,并做出对应的改善策略。

(我只是把近10个月的外卖账单(饿了么、美团、盒马)拉出来,每个月小2k,还不算线下的。。

)2. 了解自己钱花在哪一部分,有时稍稍改变生活方式对你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比如外卖咖啡、外卖午餐、出租车都可以减少或者去掉;3. 对于日常的消费习惯提出必要性质疑,例如你每个月话费套餐是否有更便宜的选择,你购买的名牌生活用品是否有平替选择等;4. 提前制定购物清单,需要什么买什么,跟着清单走;5. 和家人一起减少杂货开销,不要买一堆食物放在冰箱里然后最后丢进垃圾桶;6. 如果有周末外出的玩的习惯,提前规划,可以去一些免费不收门票的景点,以体验为乐趣,并且为自己和家人以前准备食物,而不是在路上临时购买。

7. 如果要用信用卡,只在大笔购物上用,不要用在每天的日常消费,在收取利息之前计划好还清,否则利息很高;8. 如果你有借款,请不要逃避去了解你所有借款渠道的利息,算算年利率,算一算每年利息的明确金额,你会吓一跳。

然后,请寻找一个零利率或者低利率的方式替代掉高利率债务,并且制定还款计划。

 9 ) 用品牌营销的套路反向思考,如何避免消费狂囤积癖?

小冒坚持原创的856篇 到底是钱在控制我们,还是我们控制钱?

自从2023我立下要做攒钱女孩的小目标后,从方方面面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财务状况,把上班规划和分析的技能拿了出来。

之前虽然分享过很基础但有用的方式——记账和预算规划,但其实这一切都是需要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去克制自己购物的欲望,在享受生活和努力储蓄之间做个艰难的取舍。

所以我希望的是,我能从根本上改变消费的欲望,由“不能买”变成“不想买”。

所以我认真打开了一本学生时代的必修课教材,新版的《市场营销》。

是的,我没有打错字,就是专注于营销的教科书。

比照商家营销我们的套路,反向锻炼出能避免这些套路的心态,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

01 从消费者的动机和个性入手教科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逻辑全面,结构清晰。

大家都能明白的营销有两个基本点:发现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满足这些需求和欲望这也是我们总会被消费主义套路的原因,那些被制造出来的“需求”。

营销概念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唤起这些需求。

成功的品牌营销,一定有好的心理学和行为分析学知识打底——为什么人们会消费,且不会消费其他竞品。

1.动机(motivation)是刺激行为产生从而满足需求的驱动力。

大家都很熟悉,马斯洛关于人的5个需求层次的理论,但很少考虑过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引导,消费逐渐升级的。

拿食品为例子:首先,这是生理需求,是生存的基本,必须优先满足。

所以这类日用刚需永远都有需求,竞争也激烈。

消费食品这件事,本身很合情合理。

其次,是安全需求,大家一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置我们信任的品牌,而不是三无自制这种低价产品,涉及自我保护以及身体和财产的安全。

这类升级也属于正常。

在品牌竞争的红海之中,开始有品牌将情怀,故事,社交需求,网红效应逐渐附加在食物之外,这就是人的社会需求所关注的点,爱和友情,品牌认可度,po在社交平台的小小满足感,人们也逐渐愿意为这类附加价值买单,相信这份溢价带来的“与众不同”的体验感,很多新品牌想要杀入市场,靠的也是这种区别化战略。

最终极的营销,就是满足了个人需求——身份,地位,财富,品味的象征,也是消费带来的自尊,自信,成就感。

很多奢侈品的火爆,就在于此。

食品届也有各种各样,卷无止境的奢侈消费,那些名字都没听过,罕见昂贵的天价食材,工艺和原料取胜的高端调味品,在日消的奢侈才真的低调奢华,富贵逼人。

消费的不断升级,也是顺应人的本性,大家都想体验更好的需求。

2.个性(personality)指人的一贯行为或同样情况重复发生时做出的反应。

品牌营销中,总是利用大家或多或少,追求个性的心态,放大“品牌”的影响力,让人更能接受知名品牌的溢价。

成功的品牌,人们只要提及这类产品,就会第一时间想起。

他们成功利用到了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和他们希望其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方式。

汽车、家用器具和家具、杂志、家用电子产品、服装、装饰品和休闲产品,也常常体现在购物场所上,比如中产的象征,某姆超市。

信息时代,放大了这种信息的重要性,也让跨越阶级的奢华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要踮脚尝试一把贵妇的快乐。

偶尔的奢侈放纵无所谓,负担得起就好。

但大家也会被品牌误导,买了XXX的奢侈品,享受到比自己更高一级的生活,就等同于阶级上升。

我刚看完关于警惕消费主义的纪录片《金钱与我》,其中总结出来的省钱攻略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过度消费,不超前消费,不奢侈消费。

所以,应对这种消费套路,还是要考虑清楚。

我曾经写过买前五问,非常实用: 双11要开始了,买前五问最后劝一劝自己 现在还得加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选择这个品牌,如果价格偏贵,是不是非他不可?

02 改变固有消费习惯,愿意尝试改变纪录片《金钱与我》还提到了一点,人们一旦开始了某种消费,就会不由自主维持现状,哪怕改变服务,换个品牌会节省钱,也很少会主动改变。

纪录片分析了人的“锚定效应”,我们也可以从《市场营销》里的消费者学习理论中,找到应对方法。

众多消费者行为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即大家都有自己的消费方式:从何处咨询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面对不同备选方案时使用何种评价标准,不断累积经验,学习如何做出购买决策。

一种是行为学习,指重复经历某种情景所产生的自动反应过程。

驱动:促使个人产生行动的需要。

可能表现为动机,例如饥饿。

提示:能被消费者感知到的刺激或标志。

反应:消费者为满足驱动而采取的行为,强化:收益。

消费者感到饥饿(驱动),看到提示(广告牌),便采取行动(买一份三明治),从而得到收益(味道好极了!

)。

通常也会结合认知学习,因为高级策略不是品牌让你觉得你该消费,而是你自己分析研究后,发现,买它值得。

消费者从思考、推理和心智问题的解决等非直接体验中学习——认知学习,它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想法联系起来,或是根据简单观察到的他人行为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各种铺天盖地的洗脑式营销,就是针对这一学习过程,不断刺激,植入概念,让大家不自觉把产品等同于一个好概念。

从而引发了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长期偏爱某一品牌,并持续购买,它源于对之前行为的正强化。

纪录片里很多建议和措施,都是在打破这些费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1、不要对品牌盲目崇拜,不是只有贵品牌,才是好品质好质量。

性价比高的产品也很多。

2、不要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时候,过度享乐主义,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条件,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3、积极了解新的服务收费和产品信息,发现性价比高的新套餐,积极更换,比如保险,医疗服务,退税方式,各类固定套餐收费(手机、宽带)等。

03 反营销套路的逆向思维在看这本《市场营销》的时候,针对里面的营销手段,我都在思考我作为消费者,避免套路的方式。

比如产品营销失败的几个要点:1、产品的差异点不明晰所以我是真的需要这个新功能吗?

可以用其他已有产品替代吗?

2、产品开发之前,市场和产品的草案不完整我是真的需要,还是被文案说得心动?

3、在关键因素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找到每一个营销中的bug,可能这一个“但是”对应的不完善的体验,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激情消费。

4、产品推出的时机不对我们也要警惕,各种忍不住冲动消费的时间节点,比如节日,生日,纪念日,年底季末每个身心俱疲的日子,总是很想买买买,图个开心。

做攒钱人的一点,确实要放弃曾经的生活水平,有很多纠结的时刻。

谁不会花钱享受买开心呀?

每一个平凡的社畜,遇到的困境都是一样的,能够坚持储蓄的人,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

品牌都如此努力地在研究我们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和心态,我们又怎么能不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买商”呢?

希望今年我们都能得偿所愿,机智消费,快乐搞钱,努力攒钱 从0开始做攒钱女孩:戒掉消费主义,快乐消费!

作者:小冒,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腾讯新闻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10 ) 爱尔兰纪录片《金钱与我》观影笔记

摘抄网友影评,共六集,每集都是由为一个家庭分析省钱计划+一个经济学实验构成1、Endowing Effect 赋予效应 - 人会倾向保持原来的选择,一旦选择了某一个品牌的黄油就总是拿这个牌子,其实是有平替方案的。

学会在遇到更优惠方案时,放弃原来的已经习惯的但更贵又没必要的方案。

寻求消费满足真正的需求,少为品牌溢价付费。

2、 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 - 如果有人在你的脑海里放了一个数字,它会影响你。

你需要记住的是你最初的想法,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学会在购买前计划好自己的花费和所需商品/服务。

3、Undermine the benefits of long-term saving 低估长期储蓄的回报 - 学会储蓄,学会长期储蓄。

4、Relative Price 相对价格 - 人们对高价商品的溢价更不敏感,比如¥10vs¥15更多人会走更远省¥5、但¥400vs¥405大多数人就不愿意走更远省¥5 - 学会关注相对价格,作出理性判断。

5、Decoy Effect 诱惑效应 - 商家会用诱饵效应让消费者买自己想卖的东西,如果只有预算内和中档商品,大家倾向买便宜的,但是商家通过同时展示预算内、中档和高档商品,会让买家更愿意加钱去买超预算的中档商品,比如轻奢款。

设置预算,坚持预算。

6、Ultimatum Game 最后通牒游戏 - 人们不仅仅在意利益/价格,而且在意是否被公平对待/过程是否公平。

《金钱与我》短评

21-10-02 重看,每集三个部分,家庭实例+行内人建议+经济学实验,最后一个部分收获很大

6分钟前
  • Lumos
  • 推荐

边看边审视自己的budget,还是蛮有启发的。

9分钟前
  • Kenty
  • 力荐

1.不点外卖,自己做菜,尽量不浪费。2.不纠结牌子,看事物的实用性。3.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话套餐和网络套餐。4.任何消费留下账单🧾

11分钟前
  • 多巴胺戒断
  • 力荐

看了之后反思,我貌似没什么能省钱的地方了,不过月光,但是随地铺张的日子真的很滋润

16分钟前
  • 钟磬音
  • 推荐

“你是否每个月都在为还款发愁?你是否想买一样东西却因为囊中羞涩迟迟不敢剁手?你是否背负着房贷、车贷、学生贷款,喘不过气?让我们跟着个人理财专家凯特琳娜·德弗里克斯和辛妮德·莱恩学习如何理财”。中国人天生就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太优越了,一股子高傲。

18分钟前
  • 这么近,那么远
  • 较差

思考何为资产何为负债。淡季出行。 多做饭。别囤货。便宜也不买。都是我走过的老路。当然也有正在走的。

23分钟前
  • bey
  • 还行

不错

24分钟前
  • 猫猫头
  • 推荐

实用的改善计划,其实就是对金钱的觉知力

26分钟前
  • secret
  • 推荐

挺一般的,提出,制作方案,做个试验。人的消费观形成应该都各自有其成因吧,觉得由此下手可以更深入,也会是我更感兴趣的。

28分钟前
  • 仝肆北。
  • 较差

1,不要点外卖,不要品牌,换更低宽带套餐 2,记账,算账,不提前消费买衣服 3,为养老金存钱,不买穿不起的衣服,费油的车,不必要的礼物 4,少买咖啡,少出去吃饭,少打车 5,别囤货,少用信用卡 6,做购物清单,全家一起规划未来

32分钟前
  • 仰泳的鱼
  • 力荐

节奏有点快。拥有从第三视角来审视你的财务和消费习惯的理财消费顾问才是正道吧。让你信任的人帮你做决定,省却自己做决定的纠结。

35分钟前
  • smilefish
  • 还行

介绍的方法基本属于“节流”类型,简单来说就是:少买、买便宜的。采访的人也基本属于社会中下层

40分钟前
  • 白罗罗lolo
  • 还行

歪果仁脑回路很是清奇

43分钟前
  • 推罗紫
  • 较差

少些购物欲望,减少消费。特别是不要囤一些多余的东西

46分钟前
  • 腳丫子
  • 推荐

选取的拍摄对象都还算比较典型,不过对国内具有参考意义的部分不多,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一看的。很不喜欢每次相关从业人员提出建议时的快剪,明明一个固定镜头就能轻松搞定的事,偏要快速晃来晃去切来切去,加上语速较快,被晃晕乎还什么也没记住。

49分钟前
  • 二十世纪梨
  • 还行

非常好的紀錄片,令我會反思日常生活的開支與消費習慣。對理財有非常好的啓發。

50分钟前
  • 木梦 . 林森
  • 推荐

挺贴近生活的,虽然都处在生活之中,但很多时候看待钱都是迷迷糊糊的。

51分钟前
  • 弹性体
  • 还行

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汲取个人日常所需

55分钟前
  • YiQiao
  • 较差

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日常

59分钟前
  • 是小雨啊
  • 还行

3.5星比较合适吧 方式简单 轻松愉快的小短剧

1小时前
  • Elise.v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