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做什么铺垫直接在开场30min内完全展示了7.22的恐袭而把重点放在了事件后社会的震荡。
叙事克制冷静,除了主角外受难者都只做中景的描绘,但是从一家人在事后的挣扎又很容易联想到同样的情绪还发生在77个死者200多位伤者的家庭身上。
观感不仅止于事件的本身,把时间往回拉到公元八 九世纪,那时骁勇野蛮的维京人用长船和斧子把欧洲折腾的死去活来,在此过程中维京人在整个欧亚开枝散叶繁衍不息,留在英国的成为现在的英国人,留在法国的成为现在的法国人。
时间过去千年,作为地球最富裕的北欧国家,诞生了最为中坚的左派知识分子。
他们的眼光绝不仅限于自己的国家甚至所在大陆,环顾五大洲七大洋以人类的命运为思考起点。
即使这在我们看来显得空洞可笑,并冠以“白左”的称号。
恐袭的实施者有错吗?
现在的我们当然异口同声。
但是1000多年前,持有此意见的绝对是“爱国者”,本来人类的早期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争夺,封建时期是族群的争夺,近代是国家的势力划分,而现在以大洲为基本单位都显得遥遥无期的时候,北欧人的思想却早已跨入人类命运体之类了。
有错吗?
看对谁,对这个蓝色星球来说无疑是勇往直前的暖流,而对于挪威人来说,未必。
近些年欧洲的排外浪潮此起彼伏,右翼政党粉墨登场,我们的古语说“仓禀足而知礼节”从人类顶峰回归历史常态的过程中欧洲这个创造出灿烂文化和工业的大洲必然还要经历一阵一阵磨砺,最终会如何,无人知道。
一边遭受恐怖袭击,一边野外游玩,一边哀声、哭声,一边还沉寂在欢乐之中,本来平静、平凡的一天,突然成了生离死别,让气氛变得惊恐不再安宁,让命运因此改变。
因为一个人,一个右翼极端分子使7月22日变成了灾难,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变成了一个噩梦。
在一个父母离异,母亲眼中“正常”的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以伤害政客最爱的人——他们的孩子的方式让政客屈服,以极端的方式让无辜的人成了牺牲品。
他始终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面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丝的悔意。
作为他的律师,他即使面对大恶之人,即使接到一日5次的威胁,即使因为自己工作对象的原因,被迫让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换学校,即使面对大众,尤其是受害者父母的不被理解,即使面对大是大非面前母亲都放弃时,他还顶的压力,恪守自己的职业,为他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他的权益,为他逃脱罪行,为他找辩护者作证。
即使这样他还是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被审判还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幸存者的维亚,他们一块逃。
即使逃到悬崖边上,也没有逃离他的魔掌中了5枪,在父母的努力下找到了那家医院,在父母的担忧陪伴中、在医生拼尽全力中看到了希望,他活了,与死神擦肩而过,他面对了生离死别、朋友的不幸去世,醒来后在恐惧中折磨,在经受身心的考验,终还是慢慢的试着走路,他承受了如此痛苦,就像另一个幸存者的女孩说的,活着还不如妹妹死了好,活着要面对这些。
他充满仇恨,他恨恐怖分子让他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试着对抗命运的不幸,他用开拼力雪车的方式发泄、释放自己的痛苦,为了他,父母开车追他、保护她,用拥抱抚摸他内心的痛。
父母为了照顾她,忽略了弟弟的爱。
为了他,母亲放弃了现场演讲,她说他除了是候选人,还是是一个儿子的妈妈。
在幸存的女孩和父母关爱、鼓励下,他感受到了周围的爱,在痛苦中他被爱融化,他开始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坚强,让他看到了希望,让她有了面对恐怖分子的勇气,最终,释怀了,走向了自己的路。
《7月22日》痛苦也许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于特岛惨案,2011年7月22日,挪威奥斯陆的一场恐怖袭击带走了整整77条生命,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全片简明、利落、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赘述,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整个袭击过程正面呈现给观众,而在后半段更主要的对遇难者及家属身心愈合过程的表达,显得异常的客观,没有刻意的煽情,甚至有些细节像挪威常年的温度一样冰冷。
但你能在这冰冷背后看见那份异常的坚毅,遇难者的坚强,父母的支持,律师的专业,甚至行凶者宁愿加刑也要在法庭上讲话,都非常震撼。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自己对节奏娴熟的把控,将几条叙事线清晰的呈现给观众,任由大众评说。
7分。
ps:原来导演以前干过记者,怪不得这么偏爱写实风格!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
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
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
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
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
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
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
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
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要谨慎享用。
压抑沉重的氛围感染到。
各方承受的压力,都有所表现。
谁都没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
开头的事件呈现,给人很荒谬的感觉,愤怒的情绪被激起。
随后,具有职业精神的律师,重伤依旧勇敢面对的男孩,温柔且坚强的女孩…登场,各方矛盾更加激烈。
他们勇敢的向恶魔宣战,让他接受正义的审判。
最终,这个恶魔受到全世界的遗弃,被置于无止境的孤独之中,对他来说,这应该是最严厉的惩罚。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
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
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
这部电影,是英国导演格林格拉斯根据“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改编而成,他的电影都是力图展示真实、厚重而锋利的如同纪录片式的风格,比如《血腥星期天》。
事件的男主角,主谋叫布雷维克,他是一位反移民、反政府、反穆斯林、有纳粹倾向的,精心策划了这起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事件。
制造汽车爆炸案,并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射击,大开杀戒,最终造成77人死亡,良心何在?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庭审中,布雷维克行了一个“纳粹礼”,然后开始做辩护陈述: 今天我代表欧洲人民发言,那些被剥夺了民族、本土、文化和领土权利的人,检方告诉你们我有精神病,他们这样是因为害怕我,因为我制造了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复杂、最精彩的政治暗杀行动,为什么?
因为挪威、欧洲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一个国家没有听取国民是否愿意多元化的意见,这算是民主吗?
逼迫他们成为自己领地上的少数民族?
许多人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像我当时那样,举起武器反抗。
当和平的解决手段无法实现时,暴力手段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要求被判无罪,因为我是为保卫祖国而战。
看看最近两三年,全球民粹思潮泛滥,其中就包括“反移民”。
欧洲接纳难民,欧盟国家的国民“反移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最近的例子,中美洲大批难民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奔到美墨边境,试图进入美国。
美国的做法呢,边境筑高墙,拉铁丝网,政府增派军队,拒收难民,防止难民进入美国境内。
特朗普总统的做法算不算“反移民”呢,呵呵。
那时布雷维克的极端思想,如今是不是付诸实践了呢?
他算不算一个“英雄”,呵呵,充满讽刺 这里,让我还想起了另一起爆炸案,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造成168名无辜百姓死亡,数百人受伤,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
主谋叫麦克维,其最终于2001年被判注射死刑。
他这种报复社会的恶行,死十次都不为过。
剧情的最后部分,在枪击案中死里逃生的维亚,出庭作证时,是这样陈述的: 他想要杀死我,我记得。。。
看到他。。。
然后开始逃跑,想找个地方藏起来,保护我的弟弟,我记得我被打中了,五次,当我。。。
躺在海滩上时,我。。。
孤身一人,忍受着我无法想象的疼痛,我不得不重新学习使用自己的身体,重新学习如何行走,重新学习如何进食,我的左臂几乎已经不能用,我。。。
我有一只眼睛瞎了,不过这。。。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松了一口气,至少我现在不必看着他,不过当然,事情不没有这么简单,我的脑子里残留着。。。
他的子弹片,可能会随时要了我的命,我看起来和以前也完全不一样了,我。。。
我的身体。。。
已经损坏了,最糟的是他。。。
他杀死了。。。
安德森和西蒙,我最好的朋友们,让他们无法。。。
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们本可以让世界更美好,而我。。。
我每一天都在怀念他们,很抱歉,我。。。
我本不想。。。
我本不想哭的。。。
我特别不想在他面前哭,我本想保持坚强,因为我要为了他们这样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忘记,当你打死他们然后。。。
把我一人留在海滩上时,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从那之后,我一直困在了那里,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因为我依然有家人,有朋友,和回忆,梦想,希望,还有爱,而他没有,他。。。
完全孤身一人,他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而我。。。
我活了下来,我选择去生活,我说完了。
挪威爆炸枪击案的结果,法庭认定安德撕贝林布雷维克犯有全部罪行,判定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布雷维克被判无限期单独监禁,只要他仍对社会构成威胁。
结尾处,布雷维克和他的律师的对话,耐人寻味。
布雷维克:: “如果可以,我还会再做一次” 辩护律师:你没有赢,布雷维克,你失败了。
布雷维克:还会有其他人完成我的工作。
律师:我们会打败你们。
我的孩子们,还有他们的孩子,他们会打败你们。
布雷维克:你甚至都看不到我们。
布雷维克走进监狱牢房,牢房的门关上了,案子画上了句号。
布雷维克最终被判最高刑罚:监禁21年,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若是案子放在大陆,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早就被判死刑了,才会平民愤。
可见欧盟国家非常重视“人权”,呵呵。
再次回到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导演尊重事实,完全就是在还原事件的真相,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
我喜欢。
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看完《7月22日》是件挺艰难的事儿,因为内心总有股子激愤萦绕。
尤其是在看完导演“良苦用心”营造的前30分钟屠杀戏后。
心里就有股劲儿绷着。
爆炸还只是震撼的话,那屠杀就彻底令人暴怒之后,每当看见凶徒那一脸小人得志的卑劣嘴脸,每当看见受害者痛苦地恢复正常,心中的愤怒便增多一分。
看受害者如此,就想对这孙子上各种古代私刑而现实中,这人渣居然在监狱里潇洒了七年。
顿时觉得惩罚还是太“温柔”了。
我还是喜欢一个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世界!
22 July01恐袭现场邪恶的虐杀嚎叫本片是一反“常规”设计的电影,因为我们常理解的“嗨点”在开头,前武后文,最震撼的就在前三十分钟的恐袭复原(当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能在结尾改出个花)。
这一部分恐袭戏,首先得益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一贯写实的影像风格,直接将观众拉入整个事件当中,从制作炸药,到屠杀青年,整个过程一览无余。
开篇俯拍将观众拉近至事件本身,之后这种俯拍也作为全景视角多次使用
接着依旧手持摄影,偷窥的角度,特别有代入感
时不时的拉近镜头,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拍摄受害者时更是如此,镜头夹杂在人群里,仿佛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注视着一切当然,为了保证全局观,也为了照顾视野,镜头也会时不时地拉远再迁回,但关注点始终在主角身上,不曾远离。
无论是远焦还是近景,视角始终对准一处而近距离的拍摄下,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生活的真实质感被无限放大。
像烟尘这样细小的点都被刻画为了之后的正邪交锋,导演在震撼的屠杀环节,就将善恶的对比打造、暗示。
像光影的使用,屠杀者多在暗处,而青年们,多是明处。
光与影,正与邪一目了然剧情上也有有所对比。
理想与极端,对与错同样可见而在爆炸和屠杀的一刻,导演的手持功底,牛逼到让人瞬间感受恐袭究竟有多恐怖。
欢迎回到7.22特大恐怖袭击现场除了导演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与恐怖分子的参演者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
小哥正经很帅,假如不演变态的话他在电影前面成功将一名老谋深算、冰冷至极的杀手完美刻画。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冷酷、克制。
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一步步一丝不苟、毫无纰漏,全部成功实施。
之后即便是爆炸成功,他都不苟一笑。
杀人也仅仅是呼喊,没有疯狂、没有喜悦,冷静地像台机器。
冷漠,更多是对生命的蔑视
哪怕被警察逮捕,都还是一脸淡定从容当然假如仅仅把他当做是“面瘫”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后来与善良的交锋,更看得出他表演的张力。
02罪与罚善良的懦弱反击前三十岁分钟的恐袭,现实中最终造成77人死亡,151人受伤。
就如同“龟兔赛跑”,当暴恐分子用突然袭击大肆领先时,正义和善如同慢吞的“龟”,虽迟但到。
在后半段,电影详细展现了暴恐事件处理、判决的过程。
用两大阵营(正义、邪恶)、三个方向(凶手、幸存小哥、首相)、五个主要人物(凶手、凶手律师、幸存小哥、小哥家属、首相),近乎全景呈现。
电影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凶手和幸存小哥的对比上但在[7月22日]的后半段,所谓正邪的较量,却以邪恶屡屡占上风,正义最终只能以虚弱呐喊告终。
片中很明显地感受到凶徒占据着主导。
对于他的审判,不是简单的定罪,高度文明的挪威为他配备了律师。
律师从职业角度为他脱罪,但凶徒竟多达三次改变想法,影响案件的发展。
从找为新纳粹辩护的律师,接受自己精神病的诊断;到突然要求在法庭发言,审问幸存者;之后竟全部推翻精神病脱罪理由,以刽子手形象出现法庭。
几乎每一次要求都视为一次改变自己地位的主动出击。
就如同一开始策划袭击一样,找律师是在计划内,审问幸存者也是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一刽子手形象出现也符合这一切行为的动机:屠杀、法庭发言,都为了宣扬自己的极端主义。
他每一次的嘴角上扬,似乎都在证明他是这场审判角逐最后的赢家再看看幸存者小哥,与凶徒三次转变相对的是,小哥的一次次手术、拆线;回家后承受不住心灵创伤,野外狂奔;是痛苦地一次次做着康复训练。
与凶徒的轻快对比的是幸存者小哥一直痛苦的脸再看看凶徒审问时有饮料、披萨吃;为了让自己减少惩罚,把和受害者一样的身份的律师当做例外(又神经质威胁律师)。
太舒坦,太无底线,根本不是所谓的狗屁战士只是垃圾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幸存者小哥英勇出席法庭作证,战胜了凶徒所谓的“第三次”袭击,让他获罪(电影中是无期,现实是21年)。
但相比受害者一生的痛楚,凶徒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小。
尤其是当梳理现实新闻后,发现,这货在监狱中,还是三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健身室,一个书房,过得比北漂还好时。
尤其是得知他居然控告政府“受到不公正对待”,还获得高达4万美元赔偿金时(待政府上诉)。
尤其是他上法院再行纳粹礼时。
善良、正义赢来的胜利,就看着相当渺小。
我们会战胜你的,可用什么呢?
爱吗?
03谁来保护善良如何保护善良看完本片,最大的愤慨,大概就在于受害者要痛苦一辈子,而施虐者则可以在监狱“潇洒”。
这难道就很高级了么?
艾尔琳,胃部、手臂、右膝和右腋窝中弹
崔西莉亚在枪击中失去了一只胳膊,肩膀和下巴也中弹,后来子弹打在智齿上,救了她
哈米德被射中左肩、左腿和胸部,被迫截肢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疯狂的渣碎?
不禁想起军事圈的一个段子:1985年,恐怖组织“伊斯兰解放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外交官。
扬言完成他们的要求,不然就处死全部人质。
最开始莫斯科试图沟通,但效果不佳,一名人质被杀害。
不过,没过多久,人质竟全部放回。
后来流传的消息说:特种部队绑架了恐怖组织头目的亲属,虐待他们,并放出消息不放人质,你们的亲属下场比人质还惨。
而结局自然是恐怖分子妥协了。
这不禁又想起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言:“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我更想起子曰的:“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LOGO李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挪威排名第二。
即使如此,恐怖主义依然不可避免。
宗教和政治从来密不可分,什么才是恐怖主义的温床?
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冲突,移民政策......导致挪威、新西兰、美国,让每一个发达国家都如履薄冰。
影片让自己再次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但愿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社会主义中国。
看这部电影之前,几乎已经忘记了7年前震惊欧洲的于特岛惨案。
作为局外人,我们会很自然地进入杀人犯该不该死刑和囚禁待遇的讨论,而作为当事人的欧洲人,今天看这部电影应该是更加百味杂陈。
当年挪威首相说的“……对暴力的回应,就是更多民主,和更多人道,但永不天真”,按时下的说法这是一个脑残白左。
问题是当时首相的表态得到了挪威国民的广泛支持~民众对了解真相的共识要重于对凶手的惩罚方式的关切;问题是局外人可能真的理解不了:挪威人捍卫被共同认可制度的信念为什么如此坚定和强大?
就如局外人也弄不懂明明是一个残忍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凶手,为何还会一再毫无羞耻地展现出殉道士般的精神洁癖?
所以,电影里的重伤员维亚在法庭上宣布要把“活着”当作教训邪恶的武器时,可以看到凶手从极度的冷漠到被震撼到的瞬间,这就是维亚的胜果——用他的信念撞击另一种他反对的信念。
从这一刻起,当我们还在为经验里必然的死刑判决落空而愤怒不平的时候,此前倍受煎熬的维亚已经自由了。
凶手异常冷静笃定地说:(大意)欧洲正面临xxx的占领……我不是一个人……我们再看个十几二十年吧……若是在2011年听到这句话,我们也许觉得这是极右势力的荒唐借口和危言耸听。
诡异的是,仅仅7年后的欧洲,凶手预言的难民危机似乎冒出了一点不好的苗头,在德国、在瑞典、甚至在法国,麻烦不小,而没有这个烦恼的可能是那些关紧了大门的……《7月22日》以还原现场的方式表达了对信念的立场,是朴素的二元对立。
但它留下、没有进入一个更残酷的、需要现实来考证的话题——信念被坚守的边界。
一方面,无论信念是善是恶,它对人的行为支配之强大完全超出了我们的常识。
坚信制度公正的人,凭着它可以艰难却坚定地克服无端死伤带来的折磨,把愤怒和恐惧托付给他们一起捍卫的制度;而虔诚的极端主义者,凭它可以给自己的反人类恶行套上神圣使命感的光环。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样极致呈现,这部电影也给现实世界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若是底线一再的被触及甚至突破之下,再强大的信念它会不会发生改变?
并设置自己也不予接受的下限?
回看当年挪威首相的誓言。
更多的什么和更多的什么,是信念;而“永不天真”,是不是警觉?
新华网上有一篇报道,提到挪威政府的新做法——在继续支持反种族歧视的同时,砸钱送人。
价值观的转变才是终胜 对于妈妈的拜访:带入视角观察 言语上畏惧舆论又部分认可 动作中敏锐的发现以及下意识不说的这一连串抓点 后半程多次使用双线对比剪辑 无论是赤裸面对自己&武装虚弱孤独自身还是进门永远监禁于出门彻底投入新工作 虽然重点是维拉的重拾重塑 但仍旧没能在该有的力度上角度上精准使劲 失焦明显
一般吧,有点沉闷,而且看得出,挪威真是一个致郁的国家。
虽然提及移民潮和极右势力问题,但仅仅展现了对程序正义的坚持、高效的政府和坚强的人民,在两个半小时的容量内显得有些空泛和避重就轻,挺正能量。
看完全片,又是真实事件,只能说北欧或者挪威的人权真的是到位...即便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人,也能指定律师,也能尽情表达,也能在判处之后享受监狱单间...另外影片中是判处无期徒刑,但实际上似乎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事件很震惊、电影实在平庸、要不是因为真事改编、根本坚持不了俩小时
非常稳的一出戏,但是后面还是显得拖沓了,很多戏和台词其实都可以精干一点。也许是自己的期待放的有点高。
枪杀精英阶级孩子,炸政府大楼,77人遇害,200多人受伤。反对移民,呼吁平等,法庭上,纳粹军礼,为自己辩护,
看开头感觉有点《爱国者之日》的意思,但是后来实在是太拖了,而且充满了陈词滥调。本来最大的悬念应该是凶手到底有没有精神病,到最后也没讲清楚。绿草导演以前那种利落的风格怎么不见了?
5/10
一直在试图理解但到最后也没有说服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部英文电影。仅仅因为是英国导演,还是希望通过一种更广泛使用的语言把事件及其意义扩大化?全景式的描述牵涉许多人物和角度,或许希望能够带给更广泛的观众群更多思考。但我总感觉这种目标显得越来越天真了。
其实很一般,Viljar最后的法庭陈述好过电影所有的部分
日常生活的脆弱性,不同形态的创伤,如何重建,如何应对痛苦的记忆或本能,脆弱不代表不勇敢,选择去生活。
叙事渐渐被抒情取代,律师、政治等线都是简化处理,创伤部分也很俗套,最后归结到一种同仇敌忾的团结励志,反而是无助于真正的问题与力量的
这么长的片子,信息量这么少,如此的提纯,复杂面都去哪了,实在想不通
北欧这法制真是服 遇到这样的恶魔还能如此克制
冷静克制,完成度非常高,为追溯事件找到了最精准的切入点:仅干练叙述恐袭,把绝对重心放在事件后的余波震荡。一条线讲庭审,一条线讲灾后重建,两条线会合后碰撞出惊人的力量,让电影有了深刻的立意。第三条线事故调查,又引入反思,导演相当厉害了。
依然是绿草导演擅长的纪实风,当年的恐怖事件只剩下微薄印象,特意查了资料才发现电影真的如此精准还原当年的新闻画面。第一人称般的手持纪录镜头,冷静克制未加渲染,前30分钟真的看得让人不寒而栗。以幸存者身心修复的艰辛历程切入,也揭示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尽可能完整展现事件各方,虽然片长较长但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下环境,这个事件更不能忘,而且太需要拍出来,敬佩绿草导演的勇气,推荐!
虎头蛇尾,不值得一看。
‘U no we can be weak, and strong too’
一点也不羡慕挪威了。好想回去看一遍《天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