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专卖店:黑色正能量白凤涂尔干说,自杀是文明社会的代价。
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有人在拥有有人在失去,有人在迷茫有人在顿悟,有人在起航有人则在想方设法终止行程,有人在努力享受活着,有人却在用尽心思想要死去,自杀居然也成了一种经济。
黑色的小城,每天都有人死去,在面无表情的人群中,高楼大厦跳楼的人纷纷落下,自杀,是每个人都接受的真相,习以为常,甚至每个人都在筹划着自己的死法。
街角的一家小店生意如火如荼,已经传承了几代人的家族生意是贩卖各种自杀的工具,针对不一样的顾客他们会有量身定制的工具:优雅的芳香毒药,悲壮的切腹刀,结实上吊的绳子,应有尽有。
这是一家《自杀专卖店》。
“太多人都死得不够专业⋯⋯你知道吗,在十五万自杀的人当中,十三万八千人都失败了。
这些人往往成了轮椅上的残废,肢体不全,而如果购买了我们的商品⋯⋯我们提供的自杀方式是有保障的。
”故事一开始是一个尝试在交通干道上自杀结果被人制止,因为故意找车撞是违法的,“那该怎么自杀呢?
”有人推荐了一家童叟无欺致力自杀几百年的店铺。
这家特殊的小店老板是一个非常绅士穿着谈吐都相当体面的男人,老板娘微胖但雍容华贵,他们的儿子奇丑专门负责磨刀,女儿整天坐在桌子前忧愁,这家人从来不会笑不会赞美不会表达爱,店里充满一股浓浓的沉闷的气氛。
每天来往客人非常多,他们相当谨慎和细心抵挑选自杀产品,而且认真和顾客各种讨价还价,一家四口还有明细分工:父亲负责推销和客人特质相符的产品展示不同产品的扎实功效,母亲则负责讨价还价巧舌如簧,两个孩子则负责售后服务,看一下顾客使用产品的效果。
买了产品回到家,唱着失败人生的终曲,顾客开始自杀,楼下的电线杆,自杀专卖店的老板的儿子女儿爬上电线杆,确认买家已死,证实该产品确实效果极佳。
奇怪的生意,奇怪的一家人,但一切的怪诞又透露着具有说服力,人生确实不易,自杀其实并不遥远。
如果不是老板的小儿子出生,这个黑暗的故事就不会有转折。
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喜欢呵呵笑,笑声和笑脸感染了来买自杀产品的顾客们。
一位老妇人买了自杀工具之后,笑着离开了店,在临终前看到孩子的笑脸,这让她非常开心。
但却让孩子的父母非常头疼:家族中从来没有人会笑,他们担心小儿子的笑容让顾客们感受到幸福,继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意。
孩子一天天长大,店里的生意依然很兴隆,自杀身亡的人越来越多。
小儿子上了学,在校车上看到道路上有人习以为常地收拾尸体,善良的孩子心碎了,他和小伙伴们联合起来,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行动从送姐姐生日礼物开始。
自杀专卖店的大女儿越长越胖,觉得自己非常丑,家人也常常打击她,生日那天,善良阳光的弟弟送了她一块丝巾,还赞美她的美貌。
深夜孩子们站在房顶上,看姐姐脱了衣服和丝巾跳舞,姐姐的舞姿和身材让大家都看到了美好的一面。
接下来,小儿子策划了一场音乐车在店外大声震动放音乐,将店里的各种商品全部震掉,在音乐声中姐姐还和以为前来买自杀用品的小伙子跳起舞来,等到气急败坏的妈妈和哥哥关掉了音乐,姐姐和那位男顾客已经深深相爱,一伙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决定改行,制作食物,贩卖快乐。
在某个失眠的夜晚,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这部动画片《自杀专卖店》,初见片名觉得有够个性,以为会是比较哥特式,阴翳风十足,揭示人性,发人深省。
没想到,看完之后心里充满的是满当当的正能量,通篇的黑色幽默,好听的唱腔,美好的故事,相当过瘾。
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在一段段风格不同的唱段里,一切得到顺延,该有的深思和幽默,该有的起承转合该有的细节表达,统统一步到位。
贩卖自杀用品的一家人经营死亡,为了做生意和幸福绝缘,成了最想自杀的人,但又是为了生意,成了最不能自杀的人;到处都是死,却有了新生命的诞生,这个“生”不只是小儿子的出生,也是既定黑暗中冲破乌云的一束阳光,渐渐照亮了朋友、家人、城市的心,他的笑脸简直就是天赐恩宠。
《自杀专卖店》改编自同名漫画,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式,不论是画质、唱腔、歌舞、人物造型,处处可圈可点。
尤其是其中几段歌舞,搞笑的、怪诞的、悲伤的、幸福的,希望的、黑暗的,好听到爆。
强烈推荐。
一个多小时看下来,看到各种死,得到的却是坚定对生的向往和珍惜,反其道而行之的创意总是效果卓著。
经历了失去于是更加珍惜拥有,看过黑暗于是更加向往阳光,看过了那么多自杀,更是珍惜活着。
浓浓黑色调,满满正能量。
无关画风,当然开头的哥特风很吸引人,但更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的暗喻吧。
人的生活鸭梨大,于是对未来没有了信心和希望,又在精密的城市机器中像零件一样日复一日的运作,电影要反映的就是打破困境+不要画地为牢吧!
孩子的父亲教抽烟隐喻一些家长明知道事情不好但也要强加给孩子;偷看姐姐跳舞则有一种纵欲的感觉啊。。。
剧本有些拖沓,减一星
这是我这几年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它满足了我对于想死这一情绪延伸的可能性,想死,然后呢?
自然是自杀;自杀需要做什么?
有什么样的途径去自杀?
有没有这样一个机构专门来帮助人们去满足自己的死亡欲望? 简单的割腕、上吊、服毒、溺水等在影片中均有人选择,店主也提供了专门的工具并有“售后”保障并向顾客详细介绍这些方式的美好之处,譬如优惠价的生锈割腕刀,就算不死也会半死不活。
很好笑的一点,店主保证自己童叟无欺,绝对“包死”。
店主推销各种自杀方式的美妙之处---割腕刀在客人选择自己心宜的死法后,去老板娘那边结账,老板娘以“就算是购物不送人也可以包装,自己看着高兴就好”为理由成功推销出去价值58英镑的包装袋。
在这个世界中,哥特式的道德观充斥其中,反讽的同时也非常贴近现实。
就算你想死了,你就要死了,你马上要自杀了,在死亡前,你依旧跟社会脱节不开,需要被所有的东西裹挟,哪怕“死亡”,也有售价和包装,也有营销和反馈。
店主和老板娘都笑着售卖死亡客人走出自杀专卖店,缓步回家,诉说自己一生的辛苦,在家里他迅速拿出毒药完成自己的自杀活动,店主的大儿子和二女儿在窗外眺望,战战兢兢地跟踪反馈。
客人选择服毒自杀
店主孩子的售后跟踪待孩子们回到家里。
老板娘本以为进来的是客人,迅速扬起笑容,在看到孩子进来的瞬间便扯下嘴角,换上不屑的表情,听到孩子们的反馈,在客人名字上打上OK标记。
老板娘的“生死簿”以上就是他们做生意的完美流程了。
下面我就不剧透了,主要讲一下引发争议的几个点。
讨论一下引起争议的几个问题:1、小儿子送姐姐丝巾和爵士乐,带着一群小伙伴在窗台下看姐姐裸体跳舞。
这点很多人以为是淫秽色情,是没有必要的情节。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阿伦(小儿子)对姐姐绝对绝对没有玷污、色情、玩弄之意,没有那些恶劣的想法。
他攒下一年的零花钱送礼,只为了让姐姐在这个哥特式道德观的世界里真正快乐起来。
他送爵士乐是为了让姐姐振奋精神,为了让姐姐在动感的音乐中重振生机,送姐姐丝巾是为了让姐姐带着丝巾起舞。
阿伦为姐姐演示如何拿着丝巾跳舞姐姐从阿伦的礼物中得到了快乐,在深夜无人的房间内褪去暗黑色的服装拿着粉色的,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美好丝巾翩翩起舞,阿伦带着小伙伴们来验收自己第一阶段对于家人的改变成果,从姐姐获得自信和生机的美妙舞蹈中真心地为姐姐开心,为姐姐的美丽而沉醉,并不是一种亵渎的、玩弄的、调侃的心态。
阿伦由衷感慨另外,我也并不觉得这个情节设置突兀。
姐姐在前面经常自认为长得丑,没有自信,除阿伦外的家人也总是抨击她的外貌,她自己也觉得自己“又丑又没用”。
在这种连年自我否定的认知下,姐姐很难生出什么积极的心态,只有阿伦认为姐姐非常美丽,并且一直极力夸奖姐姐。
阿伦对姐姐的看法
姐姐的自我认知在阿伦的心意下,在音乐的鼓动下,在美丽丝巾的诱惑下,姐姐一件件脱下自己的衣服,欣赏自身形体的美丽,哪怕不是那么欣赏,最起码能够直面自己。
出于对于自己身体的欣赏,出于被亲人的爱的感召,姐姐打开心扉,在月光下起舞,这多么美好!
阿伦也非常自豪地向朋友炫耀:我姐姐很漂亮吧。
这并不是偷窥,并不是意淫,也不是淫词艳舞,更不是什么意淫乱伦。
让我们放下自己心中刻板的成见,去欣赏这个人在舞蹈时新生的喜悦吧!
阿伦在那一刻绝对是怀揣着喜悦、欣赏、爱来注视着他的姐姐的,绝没有任何污浊的心思。
2、店长教小儿子(阿伦)吸烟是出于对自身原则的维护和对于违逆自身原则之人的毁灭心理。
店长在送药上门的服务中,体会到美好生命的逝去,面临着美好生活的曾经和灰暗死亡的现实的双重冲击,意识到生命之短暂,死和生的危机一直在生活中反复上演。
在他回去的路上,遇见小儿子阿伦在鬼鬼祟祟地跟朋友合计一些什么。
他叫上阿伦一起回家,在回家的路途上,他深感阿伦的笑容和乐观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格格不入,多么喧嚣,多么让他暴跳如雷。
店长没有勇气去接受这个与自己价值观背道相驰的人的存在,尤其是他们俩还是父与子,越亲密越痛恨。
之前夜间,阿伦睡前表白爸爸妈妈,向爸爸妈妈互道晚安,店长在隔壁气得跳脚,疯狂砸墙。
阿伦向爸妈问好
店长气的跳脚砸墙让阿伦闭嘴在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一文中曾写过父母常把孩子视为自身理想自我的延伸,但由于两代人生长环境的不同从而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常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因此两代人之间无法完全达成融洽,甚至摩擦、争端频发。
在这部电影中,店长对于阿伦这种完全有悖于自身观念存在的孩子有着极大的施虐欲与毁灭欲,这源于店长无法接受“延伸的理想自我”的不服从,因此对于这部分自我存在生出来切割分离的心思。
平时表现为不接纳阿伦的乐观和笑容,对于阿伦“积极”(出格)举动的厌恶。
但在这时,在这个店长受到冲击震撼的时候,在店长本身自身价值判断动摇的时候,在无法坚守自身的时候,阿伦的笑容、阿伦的存在,本身极具威胁性。
因为这个时候他的价值体系可以被入侵,被打倒,被“辜负”。
店长一开始皱眉,然后在脑海里暴打阿伦,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掌控感。
店长在幻想中打倒阿伦但阿伦此刻就在他身边,这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让他的幻想一击即碎,阿伦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他暴躁难安,阿伦在时时刻刻提醒他:这里有个不受训的家伙儿。
在阿伦拉住他的手的时候,他的暴躁达到了顶端,于是他问阿伦:你想来根烟吗?
店长糊弄过阿伦的疑问,并告诉阿伦,这是为他好,抽烟对身体好。
在这种欺骗、糊弄之下引诱阿伦走向吸烟的毁灭之路。
店长由这种行为完成了对“延伸自我”(即阿伦)的掌控感。
这其实是两种价值体系在两代人身上的博弈。
偶然间点开这部片子,像是开盲盒开到喜欢的玩具。
“贩卖自杀”听起来就很颓丧,但这家自杀专卖店却是整座死气沉沉的城市中,最多彩的一个角落。
承担他人的生命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不漠视生命,给予死者尊重可能是电影想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氰化物可丽饼)。
探讨生死的片子有很多,涉及的职业有殡葬、入殓、临终关怀、医生等等,这个片子很黑色幽默,切入点是帮人自杀,家族生意最后却出了一个“小天使”。
悲伤会传染,快乐也会传染,艾伦的乐观善良救赎了整座城市。
表面笑嘻嘻的人可能内心更加抑郁,微笑抑郁大有人在。
细腻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伤。
"你为什么不能开心一点"“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你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呢”这种话约等于二次伤害。
失去快乐的能力只是病了,像感冒发烧那样病了,自杀行为也不是可控的,怎么就不能多点理解呢。
其实大多数时候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是真的想死)只需要别人简单拉一把。
真心想死的人,阻拦对他反而是种折磨。
我们不会永远活在“深海”之中,但是需要自己浮上水面呼吸。
如果艾伦最后松手了,小天使陨落,结局未免太致郁,所幸导演给了一个更温暖的设计。
姐姐好美丽的。
结尾各种自杀方式的字幕表现力很强,创意十足。
活的太用力很可能会太累,不妨放平心态,不问过往,不畏将来。
生活灿烂美好,活着不必太用力。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看得出导演组最后想力挽狂澜调节气氛,但奈何前半部分营造得过于阴郁沉重,导致最后即使是以轻松的派对结尾也无法得当挽回,仅仅起到“以乐景衬哀情”反作用。
加缪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
在这层意义上,我很佩服编剧把这个哲学议题嫁接入另一种媒介,公示于众的勇气。
动画中多次出现时钟的意象,当玛丽琳fall in love时,时钟的分秒针欢快起舞,而当有人两眼翻白,不在人世时,时钟则陷入永恒的死寂。
想必这时钟应是在象征每个个体生命的能量。
最后父亲还是将有毒的可乐饼卖给了屡次想要自沙的顾客,对此我个人觉得编剧想传达的是:我从未否定自杀,否定那些对生活无望的人最终的抉择,只是当他们还犹豫不决时,我们不应成为最后一斩的武士刀,催促他们不明不白地离开人世。
生或死,这两种选择其实都只是生命的一个分叉,死亡从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因而两种选择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我们当然应该对所有努力活下去的人示意,但那些一心想死的人也同样值得我们的尊重。
这个蛋糕好酷哦🥺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是否[决心]要好好活,或[决心]要离开人世。
当你还在两者中摇摆不定时,不如就先活下去,吃个美味的可乐饼吧。
可能你只是太累了,需要一个能安静起舞的晚上和一条粉色的丝巾。
人生常常短暂,但活下去或许就能看到意义。
——本电影推荐携以加缪的《荒诞与自沙》食用,帮助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哥特式的画风,满屏的诡谲,压抑,苦楚,绝望。
开头就是灰暗的城市和密集没有一点喘息空间的楼房。
随着鸽子的视角,我们又见证了无数在这个被灰暗支配着的小城里选择了结生命的人。
尖叫,僵硬,惊悚……配乐总有一种以喜感来戏谑悲剧的错位感,张扬,喧嚣,像是在外临门一脚地凑热闹。
歌舞的怪诞却十分形象地表达人物矛盾扭曲的心理。
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自杀工具和死法让人大开眼界。
自杀小店一家病态的形象,行为和心理,镜头语言都给予了微妙的刻画。
这一家把死亡当做商品买卖,却忘记了生和死,快乐与悲伤的意义。
对他们而言,寻死的人就像是流水线上的物品一样,给他们提供利益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就像他们开这家店只是为了继承,而绝非通过自我的思考,去理解生死对于这些濒临绝望的人的意义。
而这种长期以来的负面和阴暗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填满了他们的心房。
阿伦的出生开始打破他们长久以来对生活和死亡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死亡的反面是求生和快乐。
一开始他们不能接受与他们思维相悖的认知。
因为他们固化的思维和长期以来生活在负面之中的潜意识让他们以最冷漠的方式去看待生命,支持死亡。
就连他们的孩子在对他们的行为怀疑时,也坚持不懈改变他们的认知,逼迫他们观看他人自杀,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与爱,变成了愁眉苦脸,冷漠僵化的机器。
或许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近距离面对过死亡。
卖给客人自杀的工具,却从没近距离观看他们的死亡,或许是在逃避。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父亲亲自看到客人自杀之后,无意闯入他生前的记忆,了解到他曾经拥有的暖意和温馨。
发生在母亲被客人问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选择自杀,而她貌似斩钉截铁的否定之后开始思考自己长期的不快乐没有得到正视,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仅凭一个传统,就来做这样杀死别人的帮凶。
她从未正视过自我,丈夫,孩子们真正对于情感和生命的诉求。
他们一家的心理都是病态的,还要加以帮助他人摆脱痛苦的芳名。
他们故作轻松向顾客描述着死亡的快感,看起来不夹杂丝毫同情与理解,内心却是长时间的愧疚,负罪,怀疑和灰暗。
影片的结构详略得当。
对于自杀的人,给了不同程度的镜头。
有的着眼于他们自杀前的犹豫不决,有的在放大他们自杀时的痛苦,有的在衬托他们的绝望和生前的不幸。
而带给主角心理变化的自杀者,又给了充分的心理矛盾和主角的行为反映。
就像孤独一人与其老来等死躺在床上的人,在自杀小店里徘徊不定,询问母亲态度的人,站在桥上,带着对死本能的恐惧和求生本能却最终下定决心要跳下去的人。
而正是他,成为了故事另一个转折点。
它让观众从以往剧情的沉重压抑,荒诞里开始看到对死亡的理解和对生的希望。
当跳河者把重物扔下去咬牙等待死亡的刹那,他发现自己没有死,腿上的重物早已被一旁的阿伦隔断。
这个场景与《白》里上了空挡的手枪情节相似。
而他们在以为自己会死却出乎意料没有死之后,早已体会到了死亡的恐惧,沉重,体会到被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感觉。
或许很多自杀的人差的就是这一下呢,当他们发现对死亡的恐惧远没有比对生的继续感到可怖绝望时,他们还会想选择自杀吗,或者说是,他们后悔的时候,已经没有后悔可言了。
或许很多人真的没有到达非常想死的程度。
他们只是挣扎,感到绝望,他们去选择买最致死的自杀工具,或许只是为了逃避那最后的一下,逃避自己不想思考生和死的哲学问题,强迫自己不给自己留后路,选择最轻松,最快的那一条路。
可是很多人也低估了他们自己对死亡的承受和理解了。
还没有好好体验过死亡将至却侥幸逃过的生,又怎么会撕开自己的皮囊,思考关于死的,生命的最后的答案呢?所以目睹太多死亡的阿伦送给姐姐一条丝巾,觉得她是最美的。
而长期生活在被控制,压抑,连思考自己生与死权利都被剥夺环境里的姐姐,在一个夜晚,解开了自己所有的负担,那些社会习俗约定俗成的规矩,父母长期教育深深的烙印,还有在白天掩藏真实自我的面具的尘服,带着自己所有的想象,沉浸在忘我的舞蹈之中,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对生的渴望呼之欲出。
而这段求生却和街头穷人用塑料袋闷死自己痛苦挣扎的过程交相辉映。
这种选择和对比让人绝望却又希望。
阿伦毁掉整个自杀小店后,母亲初始的茫然无措和女儿终于摆脱这最后一道囚禁她灵魂的牢笼后发自内心的笑容让她们在惊喜中得到了解放。
愤怒的父亲不愿面对被毁掉的最后一块他行不义之事,却不思考的蒙羞布,恼羞成怒挥刀要去杀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的亲生儿子。
而他的儿子用同样的方法来扭转了他早已扭曲崩溃的内心:用他最熟悉,最推崇并得以维生的自杀。
好在只是个假死,却刹那间让父亲明白了在死的绝望中绝处逢生的感觉,明白了他长期以来推崇的自杀并没有让那些痛苦的人感觉到自己生的希望,他终于可以正视自我帮凶的行为,而选择去放弃这种极端的方式,照顾家人的情绪。
结尾亡魂的回归也是一个亮点,让那些死者来描绘他生与死的心理,让他们多一些陪伴和被理解。
另一只鸽子的灵魂随着生的鸽子飞走了,但这次是飞在具有生气的巴黎,而不是之前那个充满了绝望的一潭死水的巴黎。
不知生,焉知死呢?就像结局,爸爸依然卖带有氰化物的可丽饼给第一次自杀没有成功的顾客。
我想他是觉得,既然他已经体验过了死亡和求生之间的临界点还要选择死亡的话,大概他是真的觉得死亡是最适合他的路吧。
而这种真正朝着死亡而去的勇敢和壮烈,或许是他这一路所明白的哲理:敬畏每一个为自己选择负责的生命。
希望所有想自杀的人都可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也凭着对生的本能战胜对死的渴望。
画面精致,人物刻画细腻,但后半段剧情略显老套。
总体上看是一部出色的动画作品。
其中几个情节甚是让人难忘。
首先是阿伦的姐姐裸身跳舞的部分。
初长成的少女轻舞着生日时得到的礼物,在朦胧的灯光下摇曳。
丰满的曼妙身材让躲在对面屋顶上偷看的淘气男孩子们大开眼界、目瞪口呆。
观众们这才发现,原来那个黑眼圈极重、一向死气沉沉一脸阴郁的姑娘,竟是如此魅力四射。
第二个情节是,阿伦的妈妈发现了阿伦画着姐姐裸舞的本子时大吃一惊,然而在翻看了那些优雅极富美感的舞蹈画面之后,妈妈也原谅了淘气包。
阿伦的行为并未被谴责,因为在此之前,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认可姐姐动人之处的家人。
可能风姿犹存的妈妈怀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她毕竟深爱着家人爱着丈夫和子女,向往着掺杂饼香而不是毒气的生活。
与其做着这死神的勾当,让自己深爱的人活在黑暗和困顿之中,倒不如让他们拥抱光明。
——或许这就是法国式的浪漫。
无论生活如何悲哀,爱是美的,性是美的,美是美的。
活着,总是好的。
alan破坏了自杀的铁链,却并没有为困惑的自杀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欢笑。
拯救生命的伟大计划变成了顽童的捣蛋。
死并非生的反面,因为这种对立只会加固二元性的单调与无聊。
相反,生与死的严肃性在胡闹中被消解。
因此很喜欢二姐和陌生人在混乱中舞蹈拥吻,性与死亡在disco里构成了生命的原始冲动而心理医生与自杀商店的商业同构,生和死都同样的昂贵。
结尾,死亡不是造作的仪式感。
自杀店变成可丽饼店是如此的轻松,正如可丽饼店里的氯化氢一样,死亡同样能够轻易地回归人们的身边。
顾客离开商店所说的那样,“那我们下次再自杀吧“
【命运的迷人之处 在于意想不到的转折】故事的讲述的是在一个充满的悲伤的城市,所有的人脸上都只有一种表情,那就是悲伤。
在城市胡同的尽头有一个小店,这是一间帮助自杀的人自杀成功的小店,贩卖各种自杀工具。
这座城市悲伤的气氛却被老板娘的儿子打破了。
老板娘的小儿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会微笑,这和城市里面其他的人们可不一样。
小儿子天真善良,走到哪里都充满了欢乐。
小儿子最后跟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让大家体会到生活的愉快。
从生活中寻找欢乐。
【停止无用的抱怨 幸福需要被找到】故事结局都能猜到,但是还是被这个简单的小故事感动到了。
生活就是有苦,但正是因为有苦,才能格外珍惜甜。
剧中歌曲中有几句歌词简单,却也说明了些许道理,便拿来做了小题目。
抱怨只会带来负能量,停止无用的抱怨,换一种眼光去看待社会,生活中充满了乐趣。
【梦想皆可能实现 只要全心去相信】从剧中小儿子在车中发现那一幕起,他便立下志愿,世界要由我们改变。
从最最开始帮助自卑的姐姐寻找自信,在姐姐生日的时候送了她纱巾跟CD,告诉姐姐自然的她最美。
音乐是治疗心情抑郁的良药,在动感的歌曲中姐姐寻找到了她的真爱,在美食的诱惑下病重的父亲也在沉睡中苏醒过来。
音乐跟美食总能够及时的治愈人的内心。
【生命偶尔有苦难 活着便会有意义】坚持下去,风雨过后就会出现彩虹。
很失望,很普通!
从片名看,这应该是一个灰暗的,利用反面故事,来说明生活苦难的?
尤其是在父亲给老头送药的那一段,达到了整篇的高潮点?
然而自此以后,整个故事的走向又落入俗套,善良感动了所有人,最后皆大欢喜?
让童话般的结局让人不满意!
现实不是童话,现实总是残酷的!
一个灰暗的故事,能让人感悟出人生的不易,珍惜当下,这才是成功的?
而且三儿子带领小伙伴,偷看姐姐的那段是什么意思?
暗示生命有美好的东西要去追求?
理想中的结局应该是,父亲在送药的时候,感受到自杀的人们的悲哀,自己被传染了,回家后也自杀了,然后家人们悲恸不已,试图拯救来店里自杀的人,寻求他们自杀的原因,爱笑的小男孩带头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改变这个社会的风气,但最终也失败了,他们也走向自杀的路了!
最终证明,自杀人们对生活失去希望,这件事情是不可改变的,是让人绝望的!
最后自杀店铺又重新营业,销售自杀的方法,才是对人们最大的救赎?
可能毕竟是动画片吧,主题不能太深刻,这个影片的受众,还是以小孩子为主,但自杀这个话题,你就真的是给小孩子看的吗?
这不是一部成人动画吗?
而他又不像是给成人看的?
因为任何一个成人都会看出来这是一个童话,我们需要的是对自杀这件事的深刻理解,发掘它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自杀问题,而不是因为你转型成美食店,用美食的阻止别人自杀?
莫名其妙出现的一个男顾客,和姐姐看对眼了,然后就要结婚,男朋友使出魔法,把店铺打扫干净,就转变成了美食店?
然后就皆大欢喜,这是童话呀!
从片头开始,一直在以爱笑的小男孩,作为故事主线,让观众以为他会改变店铺,贩卖自杀方法的事情,或者说是有可能让人们放弃自杀?
但实际上故事的转折点,反而是在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姐姐男朋友身上!
他打扫了店铺,他带来了卷饼,他把店铺转型了,他把故事变成了童话?
爸爸发现他们在楼下野餐,然后因为听不清说话,把怒火全都转移到小男孩身上,却因为小男孩的假自杀,瞬间改变了情绪,接受了这个事情,这是多么的不合理?
片名起的叫自杀,这就拒绝了儿童观众,而且又有偷看姐姐跳舞的剧情,包含了色情元素,这也不能让小孩去看。
那么最后却来了一个童话般的大结局,这是给成人看的吗?
但是影片最后,爸爸不还是送了一个有毒的馅饼给顾客吗?
说明自杀这件事,并没有因此停止!
所以这部影片到底是拍给谁看的?
虎头蛇尾。
还可以,题材出彩
看了前面两篇五星影评,可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实在太超前了,普通观众真是消受不起,倒胃口。
要微笑,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荒诞哥特风,小男孩像我侄子
一直不喜歌舞剧 话说法国有人音译成三岛的么?还是配合那段模仿日本人切腹来黑三岛由纪夫的。。。。。。。。。。
命运的迷人之处,是意想不到的转折,不该一开始就认输。
好好活,因为要死很久。要死就痛快点,因为要疼很久!
情节有点儿弱... 但是画风 音乐什么的好棒` 哎~ 爱情和美食拯救世界...
有点儿太自娱自乐了
片名忽悠的大烂片,说他烂是因为他怎么可以这么平庸,无聊致死,看了二十分钟之后产生一股那石头砸屏幕跟写炸弹信给导演的冲动
创意好喜欢,但是最后不太懂。。。
剧情很特别,一座人人想自杀的、画面心情人物全是阴暗的城市里,一个自杀专卖店里出生了一个不该出现却又必须出现、笑容灿烂的小男孩,用他的阳光笑容感染拯救了这座城市
浪费了一个好名字,整个是凤凰传奇拯救世界。
说不清楚。
跟想的差别太大
我姐姐漂亮吗?
真是好无聊的动画片
可惜了这气质。故事太简陋了。
故事很好玩,气氛很不错,歌也好听,只是似乎画面和歌曲不太搭,还有这个结局算什么,完全毁了之前的黑色幽默的气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