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讲述了月娘历经磨难的一生。
娘惹指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土生华人女性。
这些华人在文化上受到马来人以及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土生华人文化是南洋“文化融合”的独特产物。
剧中的月娘继承了母亲菊香坚忍不拔的性格,她以她的智慧保护着自己和外婆,并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
依然记得月娘曾经说过的话,女人一辈子锁在了家里和厨房里,唯一的依靠是男人和儿子,于是女人与女人不断争,不断斗,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这是多么的悲哀,我不要这样过,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
月娘与陈锡的爱情令人惋惜,一次次的错过,月娘最后有了好的归宿,月娘真正理解了那个年代女性的无助。
22集正式弃剧。
前面那么多为了惨而惨的剧情我都忍了,这集看到月娘赶走嘴角流着血的陈锡,就感觉不太对,结果她竟然还要杀刘一刀???
弹幕很多人说为什么骂月娘,不是萝卜张的错吗?
骂月娘不是因为她害了玉珠,而是因为她从没有尊重过爱她对她好的人,连句谢谢对不起都没有认真说过。
相反,别人为她赴汤蹈火只会得到她的凶凶,出事了只会耍脾气说“我不祥”之类的话,这不是不负责任是什么?
这本质上暴露出编剧对工具人们的不尊重,暴露出编剧内心的玛丽苏圣母彩虹泡沫。
天兰的懦弱是时代局限性,那编剧的无下限玛丽苏难道是2008年的时代局限性吗??
更别说现代的感情线,小淇和祖母还是对爱自己的人缠着吊着凶巴巴没礼貌。
这就是新时代女性风貌?
我们新时代女性需要得到尊重,也会尊重对我们好的人。
别人爱你是他的选择,如果你不需要,就要明白他不属于你,不应成为任你摆布的工具。
一直很喜欢南洋背景的作品,喜欢看马华小说,本来很喜欢这个剧,看不得别人说它不好。
在我看来它的选角和服化道是用心的,连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血统,都很细致地表现。
一开始喜欢它也是因为它的价值观,害人终害己,总是把自己的不幸归结到别人身上,却不知是自己的阴险狡诈早就种下的恶果。
幸福是自己给的,不幸也是自己作的,我差点就信了。
结果呢?
最后一顿噼里啪啦乱打,好人惨了,坏人该怎样还怎样?
很多人说这么多意难平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真实的富商巨贾天天不干正事为了犯罪而犯罪,天天杀人玩?
生意都是靠嘴炮做出来的吗?
在这个剧里,好像真的是这样的。
就这样吧,拜拜啦
《小娘惹》,在娘惹菜的锅气里,在时代的沉浮里,两代人三个世家的爱恨纠葛徐徐展开,交缠融合,缓缓收尾。
而背后是对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思考。
欧萱一人分饰两角,母亲菊香与女儿月娘。
两个人有着一样恬淡清雅的容貌,一样精妙的女红和烹饪手艺。
宛若两朵一模一样的菊花,从深院的高墙里探出头来,被月光镀成了圣洁的银色。
通过她们与生活的抗争,把女性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与发展作用展现得雅致而有力量。
外婆天兰是跪在等级观念牌坊前的侍女,因为被少爷轻侮怀孕而做了姨太太。
她安身立命的唯一技能就是要做好娘惹菜、做好珠绣、梳好发髻,去讨好丈夫,讨好婆婆,讨好大房太太。
这是当时所有女人的生存法则,更是穷苦人家的女儿的唯一出路。
得益于外婆严苛的要求,母亲菊香做娘惹菜和珠绣的手艺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比老娘惹做的还要精湛。
但是这并没有带给她尊严。
因为出生,因为聋哑,她是藏在厨房里的二小姐,不配有好的夫婿。
如果不是命运的偶然垂怜,她就要被当作一件礼物送给了查理张那个衣冠禽兽。
但是更多的女性被淹没在礼教中,黯然凋零,比如善良的玉珠。
父母在战火中遇难后,孤苦伶仃的女儿月娘只得回到那个封闭的宅院投奔外婆。
她是菊香反抗命运的延续,从小跟着母亲求生存的经历与战火中的磨难,让月娘比菊香更加泼辣与更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更清楚指望嫁个好夫婿改变人生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必须要自己走出厨房,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也是为什么月娘在陈锡赤诚的爱情面前几次退缩。
弹幕上有人认为是月娘的作,导致了她与真爱错过。
恰好误会了编剧的用意。
月娘对爱情的要求不只是郎情妾意,更是要在一段感情中看到自己的尊严与自己的价值。
第一次,她是在生气。
误会陈锡佯装司机欺骗她的感情。
享受着家庭关爱的观众和在家中专宠的陈锡会觉得那是浪漫的邂逅。
但是对于渴望男女平等,渴望掌握自己命运,在家里备受压迫的月娘而言,这是对她的不尊重。
第二次,她是在审度。
陈锡赶到黄家来邀请她去家中做客,她没有马上答应。
因为她看到了陈家选媳妇的阵仗,陈家侧重的是女子的传统手艺,而不是陈锡的感情。
这不是她想要的婚姻。
她要陈锡确认,是喜欢她,而不是因为她符合那些老旧的选拔标准。
月娘的考量是正确的,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
她做的菜好吃,珠绣做的好,长得好看,这样的理由支撑不起数十年的相伴。
事实也的确如此。
因为月娘被掳走过,陈家老太太怀疑她的清白,取消了她做曾孙西媳妇的提名。
而且因为被推下水井,伤了身体,导致不能生育,怕是也会让陈锡倍感压力。
对陈家而言,她前面的优点在这两项硬指标面前,不堪一击。
由此,转而庆幸她没有嫁进三代单传的峇峇家庭。
第三次,是因为爱与责任。
她要追求她的自由、尊严与平等,但是这些要建筑在陈锡抛弃家庭责任的基础上。
这不是她愿意做的。
在私奔的路上,她选择了折返。
第四次,假装烧死,一生一世地拒绝了陈锡。
其中有对玉珠的亏欠。
但更重要的是,月娘不想失去自我。
陈锡是自己所爱,但他给不了她想要的天空。
陈家少奶奶的世界就是厨房的方寸之间,就是绸缎上的珠片琐碎。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月娘的心中,不只是儿女情长。
举一个差不多时期的,在中国的例子,我们大概能更理解月娘的选择。
一个耳熟能详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民国时期,大才子徐志摩与大才女林徽因在文学上凤凰于飞,但是当徐志摩真的与发妻离婚,准备娶林徽因时,林徽因却转头嫁给了钝感的梁思成。
因为在徐志摩回国期间,林徽因开始清醒意识到花前月下不过是她人生的点缀,而她的骨架是硬朗朗的对建筑设计的热爱、责任与天赋。
而能赏识并展现她心中丘壑的那个人,不是徐志摩,是梁思成。
相似的,月娘嫁给了为她的梦想保驾护航的保罗。
该剧的精妙就在,并没有一味地宣扬女性要独立,要甩开旧传统的糟粕。
而是从两个看似相反的角度铺陈开来。
一边是走出去,女性反传统礼教的枷锁,一边是走回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与菊香同一辈的秀凤与秀娟,与月娘同一辈的珍珠、玉珠,她们读的是洋书,外表是洋气与时髦的,可是她们目之所及,还是只有嫁人、嫁人。
为了抢一个好夫婿,可以对自己的姐妹下手。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红楼梦》里,嫁人之前的女孩子是可爱的,可一旦嫁了人,就面目可憎起来。
大概是在抢夺夫婿的狗苟蝇营中丧失了纯真的美好。
丽贝儿与月娘在后厨的对话说出了女孩变得可憎的原因:“在家里,女人之间斗来斗去有什么意思,是可悲的,要走出,和外面的世界斗,和男人比本事。
”
但是走出去的前提是扎根。
秀娟因为被拆散了姻缘,选择了外逃。
可是她如一只莽撞的燕子,乱撞乱闯,不过是想寻找峇峇家族以外的屋檐。
她痛恨这个扼杀她幸福的家庭,但是她没有选择改变自己,而是选择偷走了黄家的财产作为报复。
在外面飞翔的日子,反而多了飘摇的失落与无助。
多年后,她吃着娘惹菜时才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月娘把曾经束缚她的厨房变成了她开拓人生的肥沃土地,祠堂上悬挂着的“追远”是一笔一划刻在她心里的使命。
她的人生不是飘飘荡荡、漫无目的。
她把自己所擅长的与所珍惜的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与其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不如说是她在每一个选择的当口,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然而正确的选择不代表一劳永逸,不代表一本万利。
期间她付出了很多,也牺牲舍弃了很多。
菊香用生命追逐自由的爱情,月娘割舍了爱情追逐到了女性的解放、自由与平等。
到月娘的孙女安琪这一代,她可以听从她的内心,不需要去迎合谁,也不用再像货物一样包装好,陈列起来被人挑挑拣拣。
这个过程,从天兰到菊香,到月娘到安琪,走过了5代人。
“理所当然”的未来,是一代又一代“离经叛道”的开拓者前赴后继走出的血路。
正如那些精美的灯笼、瓷器、珠绣,那美味的娘惹菜,外人惊异于他们的出彩,而不曾问及他们得以传承的前半段路里染着多少先人艰辛的汗水、无奈的泪水,甚至是悲苦的血水。
但是当与那些器皿,那些手工艺品相遇时,其中蕴含的抗争、传承、追远,总会化成无形的气场,让人产生一种说不出口的感动。
像娘惹菜,纷繁的香料在食物里不见了踪迹,但是咬一口,那个滋味就出来了。
也是为什么《小娘惹》一部看似豪门家庭剧,包裹着情情爱爱的世俗话题,却感动了很多人。
很多年不看新加坡的电视剧了,也很多年没有追一部戏了。
那天无意在“电视剧频道”看到这部剧,是从开始1/3后看的,菊香的戏没有看到,是从男女主角那场“还我鸡汤”开始的。
初看觉得很搞笑,也没有想到这是故事正式开始了,因为陈锡,太过普通了,绝对不是那种第一眼帅哥,没有让人眼前一亮,初初还在想这是哪位?
看那个发型,想起《阿飞正传》结束时,梁朝伟那段戏来......看下去,渐渐发现自己原来是错了,原来一个男人的眼神可以这样如水般注视着一个女人,可以这样爱得浓烈如火,也可以如此爱到无悔!
总以为这份感情经历了大起大落,最终可以开花结果,执子之手......看着看着想起了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陈锡,如玉般宜人!
接着找到了《任我遨游》、《意》。
我更喜欢《意》,特别是前面两段,第一段是ROSE进入厨房,JOE边切菜边回答;第二段是他端上菜时,二人的一段点烟,那份眼神和语调拿捏得真是恰到好处,只不过这部电影后面一半太过草草了,有点失望!
愿意合上眼才能美梦无边 别让悔熏乌了从前 也许碎片才能让回忆展颜 何妨瓷花拼凑明天 谁带我寻获幸福的模 却自己谜中困锁 谁为我留下缱绻的天涯 信物是抹晚霞 思念如燕 它飞舞舌尖 若是真爱 配尝几分苦甜 意念婆娑 时间里推磨 追随到何处才结果 燕如针线 在青空缝编 几幅女红将以泪缀点 誓言斑驳 情雾只是经过 风雨中且让我盈步婀娜 ——《小娘惹》主题曲《如燕》这首歌听起来就有一种凄美的感觉,唱出了“追远”时代下菊香和月娘两个女子一生的爱情。
菊香和山本洋介的爱情,很美很美,就像下面这条短评说的那样。
可他们的爱情并不仅仅是温柔美丽,更多的是菊香对不合理的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
可以说,她是三代人中最勇敢坚强的女子,她虽然是聋哑女、不会说话,但她继承了母亲天兰的娘惹菜和珠绣手艺以及骨子里的善良宽厚,却不像母亲一样只会懦弱退让,她突破了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争取到自己的理想爱情。
她也不同于女儿月娘,月娘有太多的犹豫、顾虑,在和自己的爱情只差几步之遥的时候选择了放弃、回头,而她只要认定了一个人、一件事就不会改变,所以她能够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哪怕时间不长,可就像美玉说的,“你妈妈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拥有过最美的爱情,她没有遗憾了”。
是的,都说月娘是最坚强的女子,“她比她妈妈还要坚强”,可我倒觉得她的母亲菊香是剧里在那个特殊时代下最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觉醒女性。
还有一个是菊香的丈夫山本洋介,他的身上有一半华人血统,他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反战人士,他还是一个反法西斯主义者。
他能够冒着极大危险选择从侵华战场上逃离,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因为他从心里反对这种屠戮他国人民的做法,但他又不能做什么,只能逃离这个人间地狱。
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有反抗精神的人。
至于月娘,她是爱着陈锡的,而且他们两个都是深爱着对方的。
陈锡已经放下一切选择和她离开,但她每次都选择了放弃——火车站只差几步就可以走了她却掉头了让玉珠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玉珠善良美丽、在英国接受过高等教育、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却还是逃不脱那个时代对女子的偏见歧视和摧残压迫,唉!
),为了顾全珍珠的名声选择离开(而珍珠几年后也选择离开陈家和人私奔。
如果光说这一点,珍珠都比她勇敢,虽然珍珠最后下场惨烈),大火后让陈锡误以为自己已不在人世。
所以,他们终究还是错过了彼此。
直到最后,陈锡都不知道月娘还活着,这也是他们一生的遗憾了。
其实,即便后来再相逢又如何,他们也不可能回到当初最美的时刻。
对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来说,最残忍的其实是曾经拥有,因为要在漫长岁月各自和不一样的伴侣白头到老,是命运最残忍的惩罚,因为他们只能将那份对心爱之人珍贵的爱恋,藏在心里,然后消耗着仅剩的人生,直到生命尽头。
有人说,“爱到深处就是淡然。
不管多么刻骨铭心,断人心肠,到最后依然是云淡风轻的无尽怀念”,也许是对的,但我认为无论如何都要为自己、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去努力地争取一次,不能轻言放弃,哪怕隔着刀山火海。
天南地北隔着银河相对,一生等一回,千山万水眺望你的娇美,让星月为媒,遥遥天海交汇。
深深夜幕低垂,爱意深锁车站, 苦等伊人来,等到黑夜熬成皱纹、等到你我容颜都枯萎,留下爱在世间不断的轮回,看透喜悦伤悲百转千回,生死永相随,走遍天地恢恢 ,与你自由飞,落寞此生不知相思滋味,只为你憔悴,望穿秋水泪如流星下坠,在你心底安睡,无惧雨打风吹,人间纷纷扰扰都静如止水。
我今晨才看完的《小娘惹》,两晚看完。
看的时候也是和大多数观众一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娘一直都不接受陈锡。
之前每次看到他们斗嘴,就觉得两个人应该会在一起,可是月娘饭桌上跑掉,到火车站了又跑掉,上了刘一刀花车,多次拒绝陈锡,我还依然希望最后他们那能在一起。
尤其是月娘和paul吃饭吃到一半就去找陈锡,他们抱在一起,那个时候真的以为他们就在一起了。
谁知道... 唉 想到这都想哭了 为陈锡难过,更为月娘难过。
也为现实中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难过。
看到最后也是抱着希望,至少在年老后见上一面也行啊。
可是没有。
我喜欢看那种结局好的片子,或是好人有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片子,看完会感觉温暖。
但是这个片子看的极其纠结,多次不敢再看下去。
因为漂亮坚强的女主角还有实在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发展在两个晚上看完。
虽然他们没能在一起感觉相当的遗憾和难过,却只能无奈,因为有太多的原因迫使月娘不能接受陈锡。
玉珠,奶奶,家庭,社会。
月娘后来不也说如果和陈锡在一起会愧疚还是遗憾一辈子(关于玉珠)。
成亲要受到老一辈的祝福才会幸福,如果能得到老奶奶的肯定,他们在一起不就更美满么,否则带月娘私奔么?
陈家3代单传啊,奶奶,爸爸,叔叔,自己怎么能一走了之,善解人意的月娘怎么忍心?到后来,陈锡要离婚和她一起是,她难道不想么?
可是还是那些因素的影响。
爱情有时候是自私的也需要自私些。
不过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自私。
两个相爱的人不是只有相互的爱才行的。
当然引到我说的社会的原因,也许现在有人会问如果你的父母不喜欢你未来的爱人,你是要父母还是要爱人?
我想说,时代不同,现在的我们可以少顾虑些社会的因素,当然我会和我的父母沟通了解为什么不让我们一起,然后再解决。
回到那个片子,少爷取下人必然会遭到闲话,然而,月娘身份还好陈家奶奶不太嫌弃,只是关于贞操这事就无法解决了,那个年代就是看重贞操。
关于玉珠吧,先说下那晚月娘明明跑去火车站了怎么又回去了,说到这想到有观众指责她不该走或是回晚了就气。
我觉得她能够跑回去是很需要勇气的,一是她知道玉珠喜欢陈锡,二是认为玉珠能让陈锡更幸福,三是她放弃了自己爱的人,放弃了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应该还有原因,不过这三点就很有力了。
更何况月娘怎知道会发生强奸的事???!!!
因为玉珠被强奸,月娘深深自责因此不愿和陈锡在一起,因为不想受到内心的谴责,这也是没有办法。
离婚那件事,电视里也说了,那个年代离婚是件大事不仅是家族蒙羞,更担心奶奶受不了打击,还有以后珍珠怎么办。
这也是无法解决的。
看完这个片子只能说月娘很傻,因为我们是希望两个相爱的人能在一起的。
但是当事人都说她只能这样,不后悔,我们还是学者感激,学者为爱付出吧。
有人会为陈锡感叹,只能说事与愿违,不过有个为自己想那么多那么爱自己的人,不也是种幸福么。
还有很多人为玉珠抱不平,没办法,她的故事注定要被编成悲剧,我们要学习她的善良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也许想多年前的还珠格格一样,很多人讨厌皇后讨厌容麽麽一样讨厌黄家的人。
我想说电视终究是编的终究是假的,而世界上哪里不是这样的呢?
争强好胜,想过好日子谁不想?
我们需要做的是平静下来,想想,做坏事是有恶报的,我们还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善待我们自己。
有人说一个电视好是因为拍出了现实,拍出了人性,或是我们可以在电视中找到我们的影子,让我们感受当主角的样子。
我不知道怎么评判电视的好坏,只是觉得能打动我的就是好的,愿意看完并不后悔就是好的,能学到怎样做人或是只是学到说话,学外语,就是好的。
往好处想吧。
往好处做吧。
都只是感觉 ...
《小娘惹》整部剧都是温暖的黄色,像马六甲的天气,也像女人的温度。
之前是在电视上看的,有一集没一集地看,颜值高,尤其是欧萱和戴向阳。
故事有点煽情,让人有些惋惜最终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
过了些年,在电脑上看,每一集都可以细细地看过去。
是人长大了,能注意到一些细节了;也有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了,解读的视角不一样了。
与其说是女权思想,不如说是女性与自己和解了。
从外婆兰姨到妈妈菊香再到女儿月娘,自己掌握命运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但是没有走向极端,没有与传统、与女性性别做生硬的割裂。
这是这部剧最出彩的地方,它既宣扬女性活出自我的进步思想,又引导大家珍爱传统文化。
从月娘的时代,女权意识逐渐觉醒,认为厨房与闺房是两大牢笼,传统服装是枷锁。
从某种角度上说的确如此。
女性被逼着待在厨房里学做菜,待在闺房里刺绣,而丧失了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传统服饰大多会阻碍女性畅快的走路,做事诸多不方便。
所以女权思想涌入人们的头脑之后,很多女性开始与传统服饰一刀两断,不砸锅碗瓢盆就不算革命。
这种一刀切的断根方式,前期或许会有畅快感,而最后却让人如飘荡的风筝般迷失。
就像最后归来的秀娟,坐在月娘的餐厅里吃着娘惹菜,才有了踏实感,最想念的还是那个娘惹菜的味道,很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孤独时不能聊以慰藉。
女性的传统特征一度被否认,被女性自己否认。
即使到我们这个年代仍然不能与自己达到和解,一味地抹杀自己的特征。
这是一个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女性,不只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在马六甲这些中国后裔巴巴娘惹文化中,在全世界传统礼教中几乎都被要求能为家人做可口的饭菜,做漂亮的衣服。
我觉得这无可厚非啊,在父系氏族时代,男性因为体能上的优势出去打猎,而女性留守家中时当然要尽可能地做好吃的东西,做漂亮的衣服,让家人吃好穿体面,这是各司其职,毕竟在那个年代不方便叫外卖,也不能逛淘宝。
所以厨艺和女红作为考核女性的标准,甚是合理,总比看谁的脸好看,谁的脚小要注重内涵多了。
尤其在那个战乱年代或者贫困的年代,能够有好的厨艺和女红是比任何东西都更能营造一个稳固而温暖的家。
讲直白点就是会持家。
月娘和她的母亲都是凭着这掌勺功夫得以幸存。
后来月娘被迫嫁给了刘一刀,劝刘一刀改邪归正,靠的也是一份家庭的温暖,感化了这个傻大个。
最暖心的不过就是一餐饭与慈母娇妻手中的线。
以前在家的时候,巴不得每天晚饭都下馆子,从离家读大学开始,8年了,不能好好在家吃晚饭,竟然开始怀念妈妈做的晚饭。
有时候在琢磨,为什么最后大家思念的还是妈妈菜。
会不会是因为妈妈菜是为你专调的,是十几二十年,根据家人的口味慢慢调出来的。
就像月娘在给老人家做饭时会注意做软一点,给病人做饭时做清单点。
这是超越色香味之上的。
厨艺与女红不像以前是女子的必修课,却的确是一门可以美化自己生活的选修课,而且值得你学好。
存在即合理,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也是优胜劣汰的一种选择。
只是随着岁月滚滚长流,全盘的肯定也是对历史的阻碍。
本剧中也有几个否定传统的人物。
文中除了月娘和美凤,其他年轻女子都是读洋书的,但是留在这些女子身上的痕迹只是洋装与咖啡,女性解放的思想寥寥无几。
他们就是张幼仪说的穿着西装的小脚女人。
他们以嫁入巴巴豪门为人生终极目标,然后做一个能做饭,能女红,能生儿子的太太。
不过我从来不觉得这样的生活不精彩,这样的女人比职场女人低级,相反我很欣赏他们的这种优雅与雍容。
只是如果这些能够不依赖一个豪门丈夫而存在才是女性真正的风采。
那些年轻女子不是真的否定传统,他们不过是偷懒,要传承一门手艺,没有日积月累的操练,是万万不能掌握的。
所谓的女权不过是他们偷懒的借口。
疯狂否定的代表应该是查理张父子,他们夸张到了不认祖。
这不是个别人,曾经在中国也有过这样的年代,那个年代造成了我们文化的断层,造成了精神信仰的缺失。
全盘肯定的悲剧之后,是全盘否定的灾难,只有到了否定之否定的和解阶段,人才会感觉到幸福。
和解,就是接受那个原生的自己。
月娘不识字,却牢牢记住了两个字——追远。
追远就是要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是接受自己。
月娘以她的娘惹身份为荣,看到她的娘惹装就知道了什么叫婀娜多姿。
一手娘惹菜传承自她的外婆,也是对母亲的怀念。
和解,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心去成为想要的自己。
她不再相信女人的命是低贱的,是可以被人挑挑拣拣的,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她开始经商,穿着娘惹装跑生意,也是别样的美丽。
谁说穿着传统装就给人不专业的感觉了?
女性的解放与进步应该是继往开来的。
看过本剧的人多多少少都会为月娘与陈锡那段有缘无分的爱情惋惜。
月娘自己说那是一念之间的感觉。
让她选择了放弃这段感情。
当然有因为对玉珠的愧疚,也有担心陈锡的曾祖母接受不了离婚再娶这种离经叛道的事。
但是,更多的是,月娘知道陈锡不适合自己,陈锡的家庭不适合自己。
那一念之间,是女性的直觉。
陈锡的家庭传统礼教比一般的家庭要重,婚后的她虽然会博得家人的欢心,却禁锢了自己的欢心。
那种她在商场上得到的成功,是这么多年看见外婆与母亲无助后的她非常渴望的安全感。
律师Paul带领她走上了一个新高度。
尤其是最后月娘流产两次,没能生下一个孩子。
如果当时嫁给了陈锡,那份无后的压力就会压得她透不过气来,爱就变会成一种负担。
说句题外话,如果与心爱的人有缘无分,请相信那是最好的安排,现在的爱情很可能会与后面的幸福冲突,所以失去,焉知非福。
陈锡是她值得托付的幸福,而Paul是教她自己掌握幸福。
两种幸福,没有哪个更好,只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会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就像丽贝尔,她一直是偏男性化的洋装,但是当她遇到陈锡的时候,她觉得为他生半打孩子是种幸福,她回归到了豪门太太的人设中。
不能说这是退步,这也是一种和解——大胆地接受传统幸福。
从根本上讲,我是一个传统的人,我觉得标签化不是坏事,女性就是要柔美,要善良,要相对感性,要持家(这一点我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要有韧性。
柔美,不一定是说话柔声细语的,却是要慢条斯理的;善良,经营事业,不一定要发展成慈善,却是要诚信的;感性,不是待人处世不设防,不讲契约,而是对无关紧要的小事多一些信赖,比如看见乞讨的人,给出一块钱,也许他真的需要;持家,不是要缝缝补补又三年,不是要像洁癖患者,不是能烧一桌家宴,至少要让房子整洁,让自己尽量作息规律,因为这样身体才会更加健康;韧性,不是不允许放弃,只是希望你面对挫折时,能屈能伸,能自我安慰鼓励,敢于放弃与失败,然后换条路也好,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也好,总之有韧性地整装待发。
有些人说,这部剧的结局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有情人为什么没有终成眷属?
这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偶像剧,狗血情节搭配完美大结局,皆大欢喜。
它算是一部小娘惹的奋斗史,同时反映马来新加坡历史变迁,也全面展现了峇峇文化的饮食,服饰,生活,传统观念等等。
先来说说剧中角色,其实有不少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就说兰姨(二太太),也就是菊香的母亲,她真真实实地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相信不少观众都厌极了她那张懦弱的脸,遇事只会下跪求人,一辈子窝在那个小厨房里端茶送水做牛做马,毫无尊严。
在她的脑子里,女人的命运是不受自己掌控的,所以她认命做一辈子低声下气的“下人”,她认命让女儿菊香嫁给大“汉奸”,她认命让外孙女月娘嫁给她不爱的杀猪汉刘一刀。
她太认命了,不仅害了自己,还成了女儿和外孙女的负担。
这个人物,她身上最大的特点已经不是善良,而是懦弱。
当懦弱加上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那就只能一生卑躬屈膝,凄凉而终。
即使不是意外摔死,也会被那样的家庭想着法子处置。
因为她的生存方式太弱了,弱到像一只蚂蚁,一踩就消失了。
大太太,相当于整个黄家的主宰。
她几乎控制着整个家族的生杀大权。
她是个十分精明的女魔头,擅长计谋,不择手段。
她心狠手辣,果断决绝。
她可以亲手把下人的腿一斧子打断,毫不犹豫地把菊香母女推下海,更不用提三番五次设计陷害月娘一家。
凡是与她利益冲突的人,凡是她的眼中盯,她绝不心慈手软。
正是这样的一个家族领头人,才会培养出一帮心理扭曲,愚蠢混沌的后代。
大太太的女儿美玉,原本也可以成为一个良善之人,找个本份家庭,相夫教子。
可惜被自己的母亲一手逼到守活寡,到最后成了真寡妇,一生被丈夫冷落仇恨,也算罪有应得。
也许她并非罪不可恕,本性良善,所以还留着她陪老太太度完晚年。
大太太的儿子,跟老子一样无能没主见,年轻时候还有点风流潇洒,占尽小姨子便宜又不敢争取婚姻。
这样无能的老子,在这种自私扭曲的家庭中,还能生养出什么样的好儿子。
生出的儿子天宝,更加自私,蠢蛋一个,还继承了祖母的狠毒,全家人的阴暗集于他一身。
像祖母当年对菊香母女一样,他也可以对自己的妹夫,姑父都毫不犹豫地加害。
他的下场,最终害人害已,还能怪得了谁?
张家父子也只配死在黄天宝手中,这几个人,都是咎由自取,死在别人手中,都脏了别人的手。
黄家最大的牺牲品是二小姐玉珠。
她善良柔弱。
她的悲惨遭遇,让人觉得可怜,但不会觉得她可恨。
并非所有可怜之人都有可恨之处。
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天使一般的女人下场如此凄惨呢?
人之初,性本善。
也许她就象征着黄家最初的良善面,这良善面被恶魔面吞噬了,她凄惨没有退路的下场,也就是黄家的良知消失殆尽的一天。
二小姐是黄家的天使,黄天宝是黄家的恶魔,天使和恶魔都毁灭了,就像凤凰也该涅槃重生了。
大小姐珍珠就是自私+愚蠢+无良知。
没有别的话可以形容了。
黄家另一个有意思的人就是娟姨,她离经叛道,她生活放纵,她受了菊香逃婚事件的鼓舞而勇敢地解放了自己。
活得潇洒自在。
她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也不算是反面人物。
她有自己的生存手段,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她更大尺度地颠覆了传统的包办婚姻。
既使最后她设计将黄家席卷地倾家荡产,也让人恨不起来,反而觉得痛快。
陈家也有一个潇洒的少爷就是陈盛,虽然情感上一生寂寞,但也一生自由。
喝酒,跳舞,唱班顿。
收集古董,整理民间艺术,对于传承后代也算做了不少的贡献。
虽然死于非命,可能也是一种解脱。
月娘,和她的母亲菊香,她们一直是家族最大的反抗者。
菊香虽是聋哑人,但绝对是聪明过人,意志坚定,很有主见。
月娘就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切。
所谓富不过三代,月娘正是第四代土生华人,于其说她遗传了母亲的优点,不如说她继承了祖先,即曾祖母的优良品质,就是第一代土生华人来到马六甲这片土地亲手做糕点卖糕点,白手起家,一步步让家族兴盛。
月娘和陈家少爷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
也许就像桃姐所说,在那个年代,离婚是个太惊天动地的大事,恐怕会影响家族声誉。
也许就像月娘所说,如果她和陈锡在一起,她会对二小姐一生内疚。
也许,在月娘的内心,她觉得她和陈锡并非是一个世界的人,她本性自强自立,不爱做什么少奶奶,她是喜欢出去打拼的,她不介意和各种社会阶层的人接触,称兄道妹。
她要活得更自由更洒脱更自我。
而陈家那种大家族的环境,是给不了她这一切的。
陈家老太太是个精明,良善之人。
所以她领导的家族后代,也都比较良善,有教养,有分寸。
家族也就不会像黄家那样快速衰败。
最后还有桃姐,真的是服伺了五代人啊。
也算是黄家兴衰史的见证人了。
最后的最后,月娘是收养了二小姐的儿子,其实他是谁的后代没有关系,关键是谁来教养。
历史是用来回顾和反思的,并不是邪恶之人断了根,历史就不会重复。
最重要的是,后人如何被教育和改善。
(去新加坡旅行之前,就想先了解土生华人,峇峇娘惹的文化,特地找来这部剧来看,以前从来都不知道还有土生华人这样一个族群,真是孤陋寡闻。
)
许多人看完小娘惹后都很埋怨,觉得后妈编剧为了写悲剧而写悲剧,让他们无法圆满,刚看完这部剧,我也这个感受,难受了一天,后来只能自己试着开导自己,最后却慢慢想开了,或许圆满才是他们爱情的另一种圆满。
如果陈锡家长桌宴的当天,月娘就答应留下,或许就没有之后的一系列悲剧了,但这样的一个故事却万万没法成为一个好故事。
这个故事里的月娘嫁入陈家,从此在厨房过完一生,往好点想,陈锡爱她到白头,她会成为下个陈家最老的佣人,而陈家会因娶了她这样一个出身不好的媳妇,名声受打击;往坏的可能想,陈锡得到了月娘,之后没有外界阻碍的爱情让他失了兴趣,和身边其他人一样,纳了小,这或许是最不堪的一种结局了。
或许月娘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在这场感情里要考虑的太多了,不像陈锡,只是为爱不顾一切的翩翩贵公子,他的牺牲并不多,甚至成全了自己的为爱勇敢的虚荣心。
月娘呢,身份的差距,陈家的未来,唯一善待她的好友,自己的外婆,可以想象,如果月娘真的嫁入陈家,她唯一的亲人在黄家会遭多少罪,受多少欺负,而以她外婆那性格又是绝不可能离开黄家的。
然而这些只是她火车站逃跑的理由,在她犹豫的过程中,命运却从中做了手脚,玉珠的不幸,自己已嫁人的名声,陈锡与珍珠已成定局的婚姻,却是她必须放弃陈锡的原因。
分开对他们都是好的。
月娘开发自己的能力,做了生意,成为可以掌控自己命运、实现自己价值的独立女性,嫁给了爱她,并且不在乎她曾经的保罗。
陈锡娶了志同道合,对家族生意有帮助的丽贝儿,共同抚养出优秀的儿女。
而且陈锡与月娘的余生都带着这世间最珍贵的爱生活着,月娘永远相信有个爱她如命的人,无论世事如何变,他的心都不会变,而她也顾全了除他外的所有人;在陈锡心中,对月娘的深爱从未变节,她一直婷婷袅袅的在他心中被他深深爱着。
这已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结局。
小娘惹文化有着传统旧文化留下来的糟粕,比如男尊女卑、奴性认命、内耗争斗、封建迷信等。
正处在低谷期的我看到世间本就多苦痛,主人公不断地抗争,总是在死亡边缘徘徊,全靠命硬挺过去。
宏大叙事里面,有典型人物的个性分明和人生的颠沛流离,各种巧合让事情戏剧化地再突变。
最可怜是好人没好报的:女的有玉珠(被折磨最惨)、菊香(聋哑受欺)、阿桃(被打断腿出气),男的有洋介(被仇视的普通日本人),陈盛、陈锡(宥于宗族势力得不到所爱)等。
可怜又可恨的有文兰(因懦弱,害惨女儿、孙女)、美玉(成人妻却得不到爱)、陈家祖祖(不辨是非,干涉子孙婚姻)。
还有太多可恨的坏人,黄大太太、珍珠、查理张氏父子、黄金城父子。
还有个性十足的、称不上好坏的人,刘一刀、秀娟等。
不得不说月娘、陈锡的相爱遭受太多的阻力了,月娘两次被投到水里,被下毒,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可爱的珍珠伸出援手,可反被害,眼见好友遭受重重打击,月娘十分愧疚。
在命运的漩涡里,两个相爱的人只能选择分开,各自追求事业,步上生活的正轨,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我在想,若是菊香、月娘反抗命运更坚定些,早些离开封建大家庭黄家,或许就不会受那么多苦。
可是在那个旧时代,女性被认定卑贱,没受到文化教育,局限于琐碎家务,只有研究美食刺绣,钻营做太太上位,又有多少可选择的命运呢?
看得我急死了
十年前的剧,现在看来依然对味。从琼瑶剧的人设转到女性觉醒的硬核,初衷不错只是人物大多扁平脸谱化了。山本和菊香的爱情太美,月娘中段有点烦人了……心疼玉珠,白薇秀台词水准是碾压欧萱的。
我记得我标过这个的呀
洋介君好帅啊
也许碎片才能让回忆展颜,何妨瓷花拼凑明天。
50年代香港也有部电影叫娘惹与峇峇
刷抖音看了一会儿,被气到了,哪里励志了?
因为月娘,陈锡和玉珠受的苦难真让人心酸。 真的是像月娘说的没缘分吗 。如果陈家选媳妇时月娘就答应离开黄家和陈锡走,玉珠就不会因为救月娘被史密斯强奸,陈锡就不会陷在爱的旋涡里痛苦不堪。玉珠应该得到属于她的幸福的。可哪里又有那么多应该呢
展示了很多南洋文化,建筑、饮食以及一些人文风俗,菊香很漂亮,里面好几个配音特别耳熟,听着是TVB剧里经常出现的配音。
巴巴文化。。
剧情实在不对口味,而且拍摄手法不像08年的,像是98年的。
妈妈的爱看的
至少比‘大长今’要好看许多!
我想要一双珠绣鞋
翡翠台到底是得有多杂,这部它又播过了。。。抛开纠结几代的设定,其实是完全的台湾言情的套路。。。但是感觉娘惹文化什么的好想要了解下~~
虽然很老套,但竟然也能让我每天准时守着电视机!不容易啊
支持欧萱,在我心里你最贴角色本身!这个分数很真实!8.5👍👍👍
一个硬伤整剧荒唐 还好文化宣传还是有到位
全部看完了烂剧
女主太老,与戴向宇站在一起像他妈,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