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艺术学院1994

艺术学院1994,艺术学院,艺术家1994,上大学,Art College 1994,School Town

主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姜逸磊,黄渤,大鹏,白客,彭磊,贾樟柯,许知远,王红卫,王宏伟,张子贤,毕赣,黄璐,郑大圣,卜冠今,蔡康永,陈廖宇,沈黎晖,徐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艺术学院1994》剧照

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7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8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9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0

《艺术学院1994》剧情介绍

艺术学院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南方艺术学院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故事。在那个缓慢的年代,青春有别样的色彩,这群年轻人感受着单纯的爱情和友情,懵懂地探寻着艺术和理想,所有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毕业时节已匆匆而至,喧闹不再,离别上演。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在原地,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她)们,必须去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啸奇迹飞虎之雷霆极战许你一诺千金五月的鲜花忠者无敌魔卡少女樱透明牌篇序章小樱与两只小熊黑拳办公室惊魂高地沙漠体操武士北纬30度之爱群花绽放,仿如修罗谍影迷情第一季高斯福庄园千里追凶夺命隧道晴日混乱之子第五季目击者铜皮铁骨方世玉济众院玫瑰公寓想见你父母摩斯探长前传第二季招魂我是你的百搭墓地邂逅2卡蒂亚还好吗?瞧这两家子

《艺术学院1994》长篇影评

 1 ) 人活着总得留下点什么

“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2 ) 电影里没妥协的部分可能现实里妥协过了。。。

预警,轻微剧透~不得不说这个电影从看海报到故事简介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早起困难户,也拼着抢了首映场。

电影的开头给我超大的惊喜,熟悉的影星(的声音),密集的台词,一些(有年代感)的笑点,直接让我梦回冯小刚早起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的那个时候。

比较可惜的是接下来这个台词的密度没顶上去,节奏开始拖沓。

中间几个地方的美术很惊艳,尤其是年画娃娃抱着各种日本先进电器、大金表、小汽车环绕着“圣母”lili出现的时候,谁能想到缪斯lili既能披着virgin mary的蓝袍,又能带着三圣母飘带,东西方圣母合二为一!

年画娃娃长翅膀还能射丘比特之箭呢!

另一个夕阳下的场景非常诗意和中国,但我觉得外国观众很难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

准确的说这个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参赛片,也完全没考虑到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场景和人物的割裂。

特别像是场景画完了之后没钱了,人物只好找“学了三年动画,毕业作品。。。

”的同学顶上。

人物过多的留白,超低的帧率,毫无情绪的特写,感觉都对不起场景里的细节,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台词顶上去,就让人非常想睡了。

配乐有点偷懒了。

另外最后的字幕交代一下故事的结局确实没啥必要,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可能也是为了拿到龙标的妥协之一。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看不妥协的版本吧!

🌟🌟🌟如果配音表里有你特别喜欢的演员/明星,那可以看看。

抢到首映但是没有映后谈,可惜。

 3 ) 高世名谈《艺术学院》:刘健选了一条最难的路

(高世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学者他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未来艺术/媒体宣言”、“亚洲社会思想运动报告:首届人间思想论坛”等。

出版著作:《镜子与面具》《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视觉的思想》《巡回排演》等。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最后时刻官宣: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主竞赛单元。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惊喜片',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对此感触很深:“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的确,《艺术学院》不只是“艺术学院”。

此片导演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刘健,这部由他带领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创作的动画电影故事并不复杂。

正如题目所言,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所艺术学院中一群年轻人的困惑与向往、梦想与迷惘。

电影风格细腻写实,节奏舒缓,提供了与传统动画大片的那种“奇观性”完全不同的审美经验。

这部新现实动画电影在柏林全球首映后将于年内国内公映。

看过终极版的高世名对它的视觉、音乐等细节记忆犹新,对背后的思考更是深度共鸣。

问:您的观影感受是?

答:首要的感受是,刘健导演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路”。

美院出身的动画导演最擅长做那类个人风格强烈、视觉造型好看、动作特效炫酷的作品,因为动画比实拍更少局限,可以灵活自由地表现各种奇幻效果,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各大国际影展获奖的作品大都是这一类型。

刘健选取的却是一条“新现实主义”的路,尽管它的造型特征依然清晰,每一帧都会辨认出这是刘健的动画。

《艺术学院》不是常规印象中的动画,它首先是一部电影。

这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叙事能力很强,这么长的故事,不是惊心动魄的题材,你看的时候不觉得熬人,这就说明叙事上是过关的。

刘健的创作语言特别明确,视觉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把控,很多背景的景观本身就是十分动人的小世界。

导演没有强调绘画性,而是采用相对平实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过度强烈的绘画形式对电影本质的消解作用。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尽管事实上它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

六年前,刘健带着他的《大世界》来到柏林电影节,时隔六年,《艺术学院》再次入围,刘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个纪录。

刘健导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这部影片是他入职国美之后拍的,呈现了他时隔三十年重返学院的一些微妙而特殊的感受。

但这部电影绝不是怀旧之作,它不矫情,也一点儿都不油腻,相反,它带着一种朴素与青涩。

三十年前那群学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的梦想、对人生的理解、对爱情和友谊的态度,简单、质朴、纯粹,让我很有感触。

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普遍印象,青年们对当代艺术那种困惑、好奇又亢奋的状态,今天看来熟悉又陌生。

整部电影有种淡淡的幽默,也有种淡淡地惆怅,但整体上比较克制。

刘健用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这三十年间中国年轻人的心灵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艺术学院和那群年轻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今天的现实:我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又丢掉了什么?

当年的迷茫今天依然迷茫,但今天的年轻人除了迷茫,还有更多的新问题——内卷和内耗并存,躺平摆烂和精算师集于一身……,生活怎么了?

世界怎么了?

青年怎么了?

艺术又能够为这个时代做什么?

……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寻找答案。

影片最后,导演的处理我特别有共鸣:压抑又敞亮,绝望又倔犟,充满斗志又满目苍茫。

于是,前面所有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故事都成了铺陈,一切残酷的事物都变得温暖,那个年代对青春和现实的态度也藉此实现了超越。

问:在您的理解中,“艺术学院”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存在?

什么是“艺术”?

什么又是“学院”?

它们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答:一直以来,我理想的艺术都是“人人的艺术、解放的艺术”。

我常常说,“自由艺术”并不是指做艺术的自由或者自由地做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获得自由,在艺术中自由。

我认为,人的保存、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是同一历史进程,这既是艺术之路,又是教育之路。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它统一于人的保存、发展和解放。

至于“学院”,我一直认为应该是没有围墙的。

另外,我倡导“以乡土为学院”已经十多年了,这个理念不只是为了中国美院,这有助于大学找到真正的现实感,也有助于年轻人建立社会感知,获得生活的知识、生命的知识。

对艺术学院来说,一所“无墙的学院”会催生出真正融入社会进程的艺术,重新发明日常的艺术。

艺术家创造作品,而艺术学院的作品是人,生机勃勃的人。

教育的作品也是人,但教育不是生产人,而是开启人,让人实现自我之创造——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热爱艺术。

因为艺术是每个人的青春之歌。

而“青春”最核心的就是相信改变,相信超越,相信人生可以登高望远。

所以,《艺术学院》不是一部小众电影。

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真正要讲述的就是这种超越、这种对平庸的抵抗、对陌生的惊奇。

因此,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才会那样耐心地等待这最后的惊喜,因为他们特别能够理解艺术和社会的这样一种关系。

因此我才敢说“艺术学院”不是一个小题材,它指向社会的艺术、人人的艺术学院。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当代审美能量?

答:中国美术学院大力发展影视学科,是希望通过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去助推当代国人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老话题了,但是在当下又有新诉求。

今天的中国人要讲自己的故事,要有自己的表达,要有为绝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小圈子共享的文化和艺术,这应该成为国人心灵建构和社会意识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众文化并不就意味着趣味庸俗,大众文化可以是有思想深度和美学品质的;大众文化也不只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品,它也可能是公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生产的催化剂,就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诚意、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创造力。

这几年,我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只是所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会帮助我们搞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创造力,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

而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图景更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压轴惊喜,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原载于“艺术头条”,有删节。

 4 ) 一场关于青春和理想的对话

🎬《艺术学院1994》什么是艺术?

艺术需要学吗?

学艺术是为了出名吗?

这组“灵魂三问”如同三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特殊年代的记忆之门,也直击今天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

1994年的中国,处于经济腾飞与文化转型交汇处。

在那个改革开放浪潮澎湃的时代,市场经济兴起、传统与现代碰撞,艺术的春风随之吹遍了大江南北。

于是,“艺术学院”——一跃成为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

南方艺术大学的一群热血青年,内心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忱,在理想与现实交织中奋力前行。

绘画系的张小军与“兔子”,一边怀揣着理想主义期待获奖,一边被现实主义影响惦记奖金;音乐系的郝丽丽与高红,郝丽丽一心想组建自己的乐队,高红在传统和新潮间摇摆不定。

这段青春轶事,既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又不乏有残酷的现实磨砺。

站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留在原地,他们必须勇敢地做出选择,决定成为怎样的人,走向怎样的未来。

何为艺术,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艺术就是一切,一切都能是艺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意义都不止在于功成名就,而更在于内心的热忱与自我实现。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爱艺术的人,青春更长久。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5 ) 告别的年代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6 ) 导演追忆自我似水年华之作

本作之前只看过导演的前作《大世界》,看到画就想起了当时那部电影。

对导演的生平一开始毫无了解,只是看前作的时候约略知道他的工作方法,这部明显参与人员多了特效也多了,使得前作的ppt穿插真实视频的情况没有了,甚至前作的七十多分钟,到了这部能两小时了。

但是当我看到两个男大,大晚上喝完酒对着墙pee的时候,忍不住查了,果然和导演本人履历强相关。

不理解但凡男导演包括但不限于追忆青春/追忆友谊/事业刚起步/上升期/大展宏图之际……都要拍一组背对镜头的包括但不限于对墙/对旷野/对对家(?

)的pee镜头,为什么?

是某种雄风展示必打卡姿势?

男性气概试金石?

不管是什么,我现在看到这种镜头,就直觉导演正在一种追忆自己似水年华的自恋之中。

当然知道他想讲当时的他和他们,艺术学院和关于艺术的讨论,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人又如何抉择。

但是实在很少我喜欢的段落,比如预告片里那段,比如仁科配音的那个角色的段落,他本人的特质几乎突破了2D的限制直接呈现,比如前半女孩子们的情谊,但是整个故事聚焦的沉默的忠于内心的艺术的男主我并不十分关心,他戴上耳机屏蔽掉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时候,也屏蔽掉了观众。

而女孩子们,没料到最后是这样的分散方式,让我觉得她们没有真正的成为朋友过,因为没有真正相互的理解和关心,她们的眼里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使得前面的友谊也浮在云上。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和艺术生们的共鸣之作,我是看个热闹的路人,看看就过。

最后,音乐不错。

 7 ) 《艺术学院1994》观后感

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8 ) 还不错哦!发出仁科的声音~

“嫁人嫁人,好像你自己不是人似的”太犀利,太好笑啦!

作为曾经的半个艺术生,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作品是本来就伟大而被留下来,还是恰巧被留下来而变得伟大呢?

那些得到的会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失去呢?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爱提问,等快毕业了,又总是沉默,各自奔着以为的光明前景,那些崇敬的老师也兴致寥寥,似乎只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

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是艺术家那块料吗?

大人们让我走的路到底适用于我吗?

同学们热衷的事情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118分钟好像重做了大学四年的路,尽管后来学了别的学科,现在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事业,也还是感谢大学让我形成的审美观感谢艺术,感谢那四年,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刘健导演,你真的做到了给予我们勇气用多米诺骨牌让火柴烧起来搞行为艺术,这真的很“仁科”!

很幸运映后也看到了仁科,和我想象的一样,青春洋溢,松弛感十足,美好的夜晚啊!

感谢小红书!

感谢刘健导演,杨城制片人,演员兼音乐人仁科!

 9 ) 为什么我们总在“假装”奔跑?

当主流评论仍在争论这部电影是否具备清晰的“故事性”和强烈的“表达”时,我却被它捕捉到的另一种真实所打动——它就像一台时光机,输入“1994,中国艺术学院”,那个年代的空气、温度、躁动与迷茫,便如此鲜活地扑面而来。

这部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作品,而是一幅精确的时代切片,记录了一群在90年代初——国外文化疯狂涌入(片中不断提及出国、西方哲学和摇滚乐)、国内文化尚在萌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特殊环境下成长的“艺术理想者”。

他们身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漫无目的的夜谈、对哲学命题的幼稚争辩、在画室里的专注或彷徨、对摇滚乐的痴迷……这些看似散漫的片段,恰恰构成了这幅“时代速写”的生动笔触。

他们执着于那些在“现实”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而正是这些特质,塑造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却也让他们与主流社会逻辑格格不入。

于是,电影的核心张力便在于:带着这些被现实排斥的特质,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自处?

答案似乎只有两种:坚守艺术的纯粹,或是向“现实”妥协。

因此,他们口中看似崇高的“理想”,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支撑个体存在的“精神支柱”。

这与普通人依赖购物、追星、娱乐来获取慰藉并无本质不同——都是人类在各自境遇中寻找意义、对抗虚无的方式。

电影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以白描的手法,真实呈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特定群体中,这种“精神支柱”的具体形态及其所面临的现实冲击。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它作为一幅“时代切片”和“群体精神肖像”的价值,它的“故事”(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与“表达”(对一种普遍精神需求的忠实记录)便不言自明。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总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挣扎,还没等想明白,就被时代推着向前。

而这时,电影里那句台词响起:“躺下来吧,躺下来,是为了更好地看星空。

” 或许,这就是它想告诉我们的——在奔涌的时代洪流中,偶尔的“躺平”,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清晰地仰望自己的星空。

当理想与现实持续角力,我们学会了在悬停中丈量存在的维度。

裂出洞见的缝细,既能看清地上的六便士,也能看清头顶的月亮。

而月亮只是宇宙指间流转的硬币——所有未竟的幻想,终将在观测中重获站立的姿态。

微信公众号:形而上阁楼

 10 )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很傲慢的一个片子。

把没上过艺术学院的当傻B。

我踏马念音乐的有好几个学画画的哥们。

我们艺术生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正常人。

美院音院的可能是这样的疯子。

他妈的还给我扯上学院派来了。

演到现在45分钟不知道在讲什么 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感情线 要是主旨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跪在电影院切腹自尽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奖的。

靠评委那种上过艺术学院可怜的自尊心吗?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最好失望的一个片子……怒水西流都没这么恶心……。

《艺术学院1994》短评

和主任一起看的,我们猜了半天原型城市在哪儿。本来我以为在广州,但下雪了就排除了;主任认为不是南京就是武汉,我们认为更像南京。

9分钟前
  • Narcisuss
  • 推荐

分这么低啊|看完了,分确实不太高,我的感受就是艺术就是性压抑

13分钟前
  • 光与影
  • 还行

#9895. [想看2018-01-11]. #17th FIRST#开幕片+前入围2023柏林主竞赛。很意外跟刘健两部动画长片前作完全不同,这大概是他一直最想拍的那部自传式的电影吧。从另一个角度来以他的“动画现实主义”方法来实现“物质现实的复原(引自@bonneyao)”。对逝去的激变时代的追忆体现在无数细节中,但在今日对艺术圈玩法烂熟于心的(电影节)观众而言,再花上大篇幅去讨论诸如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或者没有艺术家只有策展人/商人这样的命题就有些费力不讨好,虽然那个年代这套观念完全没有建立起来,但不妨碍今天观众觉得冗长……超豪华配音阵容的声音“表演”是另一种维度的现实主义。

1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SFF 2023# 前半段更好,金句频出妙语连珠(观察state theatre发笑区域可以轻松甄别同胞们🫂😂

20分钟前
  • 千万不要搜到我
  • 推荐

站在2023怀念中国的九十年代,那是最后一个文艺青年可以骄傲、迷茫、痛苦的时代。在影院中听这部电影中的对白,像极了读一本意识流小说,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没有在艺术学院里一起讨论艺术、梦想、现实的空间和心境了。

23分钟前
  • LittleChipmunk
  • 力荐

零分。喜欢《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电影专业在读生不容错过。

24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很差

福建廈門,集美万达影城,票价35人民币

29分钟前
  • ForeverYoung
  • 还行

莫名其妙地一张折价票包场,没人检票,可以躺在影厅过道里看;散场后到便利店买水,碰上买套的黄毛,证明不了自己成年,急也没用;等网约车的当儿碰上顾客和司机争执,一个要求酒吐车上了就得赔二百另一个不掏钱。几个事儿就凑一块了,真还行,挺艺术的。(聊点片里的,就一句,崔健那首听完走就行,后边就跟艺术没关系了)。

32分钟前
  • 別國他渡
  • 推荐

说白了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术生如何在贫穷下探讨艺术并创作,但肤浅且无深度,简单的调侃无法说明一切

35分钟前
  • Kevin
  • 还行

女性塑造好粗糙,男生宿舍可以谈杜尚梵高,女生宿舍就只是照着镜子画红唇,探讨的就是嫁人,周冬雨那个丽丽直接水龙头凉水洗头,把我都看惊呆了。高红丽丽开撕那里秒变8点档肥皂剧台词。让我在扣一星是结尾的字幕,完全和“洗心革面去自首”或“犯人们得到了应有惩罚”如出一辙。

39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较差

刘健倍儿幽默,倍儿艺术

41分钟前
  • dama
  • 很差

虽然注定很小众,但动画片这种形式特别适合导演的私人回忆,成本相对较低,又不用折腾演员,基本上想怎么整就怎么整,怎么爽就怎么来。无拘无束的表达一定能找到有共鸣的观众,代价无非就是有点小众而已。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45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4499可能是这次看的最投入的一个片子了

47分钟前
  • EEphus
  • 推荐

【1】真是差不多得了。为这个电影进电影院花一分钱才是真正被艺术霸凌。浪费了许许多多的年代话题和年代物件然后讲一平庸至极且无聊透顶,几乎是0进展的故事。艺术的腐朽气味已经不是主角口中的艺术了,而是在可以用陈粒和崔健的歌聊你们自嗨的艺术。咱就是还不如豆瓣影迷们撕逼艺术高呢,你们的艺术太低级了。

48分钟前
  • 酱桑
  • 很差

MIFF学校给的电影票配音是我唯一看下去的原因

50分钟前
  • Sheng
  • 还行

『奇妙能力歌』之后的部分非常无感,但之前的不少东西都很喜欢。

51分钟前
  • OreoEmpanada
  • 还行

94年艺术生的百无聊赖的生活,导演可能是想从中提取出一点深刻的东西,但是呈现结果欠佳,节奏有问题,我无数次在影院克制自己不玩手机的冲动,这种私人化的记录真没必要拿给大家看。

55分钟前
  • 千树
  • 较差

煎熬

58分钟前
  • 费磊尼
  • 很差

没想到是一部走来走去的金句电影,后半段多线收束感觉处理的都有些略赶,结尾大家光明的未来显得很讽刺……无趣是绝对不行的

1小时前
  • 灯微红
  • 推荐

哈哈哈 就说这配音挺有意思 一看全明星啊感觉这个画风本身就是一种形式 好熟悉的线性速写风格 这种严谨又细节的画面本身也很能传递出一种沉静的时间感

1小时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