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他早就认清父亲是有罪的,那么根本无需再和父亲对质直接杀了不更好,让他不相信父亲的原因主要是父亲说他小时候指认的人弄错了,现在又弄错了,他相信自己小时候没指认错,而父亲居然到现在还想糊弄他,这让他觉得父亲不可相信。
如果父亲确实有参与杀害母亲的行为,那么他肯定不会选择当着儿子的面来进行。
但为何父亲就是不肯让儿子指认凶手呢?
原因是不是仅仅因为凶手在当时是他的朋友呢?
但对于儿子来说,无论父亲有没有策划谋杀母亲,但母亲的死就是由父亲间接导致的,退一万步说,他没有指认凶手让凶手逍遥法外就是该死。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在考虑为何凶手会寄红色邮票,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事实,至于是不是只有红色邮票才有毒,严格来说我觉得不是,如果为了不被发现邮票有毒,当然是用红色比较有利,但我觉得少年不会这样的,为了万无一失他应该是在黑色邮票、红色邮票、信封都用了毒。
这样做被发现的几率很少,因为这不算是个公认的毒药。
否则,万一信件不是立刻被寄回来(凶手完全可以先把信封号,邮票贴好,等着人来收),那么就算你只用了红色邮票,一样会被发现。
很简单的剧情。
首先主角并没有精神疾病,几次幻觉是表现手法。
第一次是在杀人后回家的厕所,这个极可能是梦境。
第二是在派对,所谓的幻听其实是主角的记忆复苏。
他父亲我觉得有罪。
电影的前半段都塑造了一个痛改前非的好男人形象,但有两个不自然的地方。
一是他父亲全片没有提过要找出凶手神张正义或者愤慨,跟这样一个10年还坚持去亡妻坟前倾诉的深情男人不符,跟一个拳击时露出狰狞曾经被称作岩石的男人不符。
第二是他与儿子的尴尬关系,10年的单亲生活,要说是因为当年的酗酒家暴造成的不理解10年的时间也足够去修补,更不可能是什么青春期逆反。
父亲对亡妻的深情完全没有在男主的回忆中体现,这两点都可以解释为父亲的负罪感,因为负罪感所以久久不能忘怀亡妻,但却无心复仇;因为负罪感老是跟儿子关系尴尬,儿子当年知道一些细节这点一直是他的疙瘩。
这是暗线,再来看看逻辑线索。
男主从片头就开始研究化学和毒药,加上与女警在街头长椅上的对话,暗示了他早已知道凶手是谁。
他的复仇计划是从看报纸再次看到凶手时开始的,这点退休的老黑人警探有所暗示,同时这个警探也暗示了他父亲也同样知道了新闻。
他父亲并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想缓解父子关系,并且向把男主的注意力从母亲的死上转移。
表面上看来是正常的,但生日这个明明是开心的日子,而且在看完比赛后父子关系很融洽的时候偏偏带儿子去案发现场,这是一个想让孩子忘记的父亲该做的?
一个有着痛苦遭遇的男人能在这时候这种愉悦的气氛下去面对过去的伤痛?
正常来说要去也是去墓地。
但是如果驱动力是愧疚和忏悔就不同了,父亲是想让自己去直面自己的过去,他是在忏悔。
当然男主当时并没有想到父亲忏悔的真正原因,而接纳了父亲的忏悔,才有了之后与女警的对话表明自己已经走出来准备过新的人生。
去派对和醉酒都不是计划内,而是真就打算过普通青少年的生活了。
醉酒和一些外部刺激导致了线索串联起来,凶手和父亲认识,并叫出了外号这个关键回忆复苏(后面父亲回复的FXXK OFF也可以解释为熟人之间的对话,比如:"死开,干正事!
“之类的)。
正确的逻辑是他父亲顾老友杀人,故意开车到事发地,假装迷路,配合杀手演戏,所以独独死了母亲,父子没事。
(要说是真迷路了遇上歹徒恰好是朋友,恰好互相认出来了,恰好又放过了看见罪犯脸的父子两,父亲还不顾亡妻之恨包庇罪犯,我反正是吞不下这么多恰好!
)加上之前父亲在蛋糕店看到相片后的反常,案发后在警局父亲的暗示包庇罪犯种种线索,终于经由照片串联在了一起。
至此男主就下了自己的判决,而且在这之前男主是没有怀疑到自己父亲的,所以才会情绪失控。
到这里逻辑上并没有矛盾,所以最终看到红色邮票时男主没有情绪浮动。
红色邮票是造成观众纠结父亲有罪与否的关键问题,我觉得这个情节导演的目的不是混淆观众的视听以制造罗生门,与影片整体主旨也不符(如果是男主误杀父亲,那么整体主旨会180度大反转,由批判司法和社会逼人以极端手段来维护正义变成了批判这种违法主持正义行为,这种片尾反转太突兀生硬,抖机灵的悬疑片经常玩但是对于正经的剧情片是下下策)。
我认为导演安排这个剧情还是和他影片的整体基调一致,既是反应了社会黑暗逼人以极端手段维护正义的主旨。
父亲是杀母亲的主使是男主后来发现的,杀死父亲后,复仇也就结束了。
当然站在主角的立场上来考虑杀手也是需要复仇的对象,肯定会动手,不过导演故意安排了这个插曲来突出影片的主旨,这是导演的私货而不是主角的合理意愿。
我觉得剧情安排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男主决定给杀手一次自己选择的机会,承认他和父亲的罪行就活,隐瞒就死,毒就在红色邮票上。
所以男主收到红色邮票的感情不是后悔而是意料之中的感觉。
如果父亲真的是无辜的,那杀手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丢掉信根本不回。
就是因为有关系,所以才隐瞒,他不知男主已经杀了父亲,所以隐瞒是保护朋友也是保护自己。
这也是社会人性之黑暗面,他父亲不管如何忏悔也还是选择隐瞒,在聚会上也有个小情节,男生为了勾眼前的女生隐瞒了自己曾经喜欢别的女生的事实否认了男主还他的画,这个情节可不是无意义的。
隐瞒来自于自保心理,源自自私的原罪,也是至父亲与杀手被主角亲手“主持正义”的原因,主体思想统一。
关于女警为什么要帮男主,其实很简单,就是影片的主旨:社会逼人以极端手段来维护正义。
这个片子简单的双线并行,一条是男主的主线,另一条就是女警的副线。
女警经由司法的维护者,变为司法的牺牲品,在跟男主的接触中心境逐渐变化,集合她的经历和关键时刻接到杀手获取污点证人的电话最终经由同一个杀手与男主线并线。
如果说男主是影片主旨坚定的执行者,那女主就是一个对主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解释者。
由司法维护者-司法牺牲者-不信任司法程序正义-自己动手主持正义,这是一个完整的阐述过程。
所以她选择帮男主是两者的共识,最后丢枪的情节除了必要的情节补完外还是体现女主与司法程序正义的决裂的心境。
至于女主儿子被威胁这点,只是外因之一,社会黑暗的一个表象体现,并不是女主帮助男主的主因。
导演并没有尝试去批判男主,反而是女主的沦陷再次对男主思想的肯定,这也是全片主旨。
总体来说这个影片并不深,不难懂,主旨也很简单,并且带有导演的主观思想,而不是给观众来评判。
但是人物塑造相当立体,演员演技十分精湛,整体结构严密紧凑。
算是难得一见的精彩剧情犯罪片。
小成本电影,没有一个我叫的上名字的演员出镜,可故事很出彩,也交代得很清楚,90分钟的片长,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一众不出名的演员表演也都很扎实,尤其肖恩和他的父亲,肖恩忧郁但坚定的眼神,肖恩父亲在肖恩生日之夜的那段告白,都让观者印象深刻。
唯一遗憾的是故事本身太过理想化了。
我并不排斥以暴制暴,也很能体会制度,程序下那种种漏洞弊端会让罪犯逃脱制裁。
但一个少年几乎仅凭一己之力完成整个复仇过程,还能全身而退,导演为了使这个过程可信,在结尾部分明显用力过猛,情节突然变得有些生硬,女探员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大转弯太突兀了。
另外对那个结尾我估计不同的观者会有不同的结论,到底肖恩的父亲是不是真凶,虽然信封上贴着的是红色的邮票,但作为同伙包庇同伙实属再正常不过了,尤其一个职业杀手怎么会看了一封受害者儿子的来信就突然良心发现,为求得宽恕而指认另一个凶手呢。
肖恩其实不需要从他那得到任何答案,那只是复仇的一个手法而已。
我相信大多数观者都和我一样在肖恩开枪的那刻已经认同了肖恩的判断。
我个人认为从一开始,肖恩就知道自己的父亲 并没有指使拉瑞来杀掉自己的母亲。
所以,他看到拉瑞寄来的红色邮票,一点意外感都没有,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但是母亲的死,却是父亲造成的。。。
虽然父亲没有主观上杀死母亲,但在客观上却是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我认为,情况是这样的,父亲年轻的时候酗酒,家庭暴力,还有一堆狐朋狗友,幼年的经历给肖恩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岁看大,八岁看老,肖恩的暴力和神经质来自父亲的影响,而对正义和美好的向往来自母亲 不过被父亲的暴力感扭曲了,所以后来肖恩才成了黑暗的审判者。
肖恩深知暴力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所以才会在地铁上用中文告诉那孩子,让他们走开,不想让他们看到暴力镜头。
但是当他走在街上的时候,又看到了什么,争吵的情侣,恐吓儿子的母亲,暴力无处不在。
在母亲被杀的那个晚上,父亲先去与拉瑞说了几句,拉瑞告诉他“time is up,rock”时间到了,是什么时间到了?
拉瑞是雇佣杀手 替黑帮头目工作,很有可能是父亲欠下了一笔钱,无力偿还,所以拉瑞才会告诉他,时间到了。
而后父亲告诉他“fuck off,man”,表示父亲并没有与他勾结,指使他。
拉瑞是被黑帮头目派来的,来杀掉母亲,所以父亲才可以从母亲的生命保险中拿到钱,有钱还债。
否则为什么拉瑞单单杀掉了母亲,而把孩子和父亲都留下了呢,肖恩和父亲都看到了凶手,都是可以作为目击证人的,如果是普通的谋杀,凶手应该保证自己不被看到杀掉证人?
而母亲死后,在警察局里,肖恩一下子就认出了凶手。
但是父亲知道,如果对拉瑞进行调查的话,一定会牵扯到自己身上的。
为求自保,父亲威胁了肖恩,让他撤销了对拉瑞的指控,肖恩屈服了。
所以后来肖恩在地下室里提到自己没有在母亲经受暴力的时候站出来,原因“仅仅是怕再被父亲打” 他说:当时我是个懦夫,但我现在不是了。
同样的,肖恩在案发当晚也“仅仅是怕被父亲打”。
母亲死后,父亲利用母亲的保险偿还了债务,并且用余下的钱搬离了那里。
妻子的死,对他影响很大,他改变了,而且对妻子深表歉意,所以才会在妻子墓碑前 说那么多。。。
但是,父亲并不会因为歉意而把事情的真相公布,他会继续自己的谎言。。。
影片中,肖恩在party上把被欺负的新生所画的东西还给他,但是他却否认了。。。
因为画的东西太丢人了,所以他撒谎,把自己撇清。
之后肖恩坐下来,终于想清楚了一切,他的父亲也是基于类似的原因,撒了谎,让自己不被母亲的死所牵连,撇清了自己。
肖恩知道。。。
是父亲的原因使自己的母亲被杀的,虽然不是他所指使,但是他却是母亲死掉的根本原因。
而父亲从母亲的死中获了利,之后为求自保又一直在否认事情的真相,所以他开枪杀死了父亲。
最后,肖恩寄给拉瑞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搞清真相,而仅仅是为了带给杀死母亲的凶手以制裁,肖恩已经知道了所有真相。
我个人感觉,两张邮票中,应该只有红色邮票的反面有毒,因为肖恩知道父亲并没有勾结拉瑞。。。
而拉瑞死后即使调查他的死因,也没办法与肖恩产生联系,因为杀人工具 红色的邮票已经被寄了回来,而黑色的邮票没有毒。
镜头感很强,阴郁的冷色调诠释了整片的主体思想第一遍看此片留下了很多空间让人遐想。
Time's up box这一句话就解释了整片的疑惑其中一个看点就是杀手是父亲。
知道真相的儿子是否能够原谅父亲,看来是不能的。
最值得深思的是...暴力深根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如果你细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每个人都有阴影,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暴力的世界,当人们失去理智,犯下的错误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挽回的。
更何况是有计划的犯错。
肖恩的母亲肯定是被他父亲和拉里合伙干掉的,至于为什么要干掉他母亲,是因为要还钱还是缺钱花并不是很清楚,但骗保是肯定的,虽然他父亲最后很纠结,但脱不了干系。
至于邮票和信封,我认为信封上肯定是涂毒了。
至于邮票,我赞同一位豆瓣网友的说法,应该是红的上面才有,男主角心思细腻,逻辑严谨,他既然已经杀死了他的父亲,内心对母亲的死已经了然;而拉里作为一个人渣,是肯定不会在这件事上良心发现,也不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肯定会撒谎选择红色的邮票。
国外邮寄信件不用胶水,信封和邮票上都有干胶,用的时候用口水润湿就好。
毒药应该是氰化钾一类的剧毒,我查了下,说成人致死量平均为120毫克,也就是0.12克,要让舌头接触这个剂量的毒药,光靠信封上的那点估计不够,(影片中拉里仅仅用舌尖舔了信封上的胶水),邮票的才是大剂量(拉里用了三分之一舌头再添,镜头也给了特写)。
女警最后消灭罪证,她应该和肖恩达成了协议或者默契。
因为拉里的案子是女警一直在跟,但是最后拉里仅被判入狱两年,而且威胁女警要杀了她和她的孩子;如果他出狱的话,以一个杀手的本性,她和孩子肯定逃脱不了,所以他扔了枪,肖恩灭了拉里,她自己和家人也安全,一举三得,真是个大快人心的结局。
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使人容易出离对主要人物的感觉,突显老套的情节和冲突感并没有拍出新意;摄影构图的处理还是有点散,某些场景的段落比如地铁上的隐忍、爆发和逃逸都没有找到“焦点”;但整部影片的情绪勾勒稍有节奏感,毕竟这个偏执的男孩的境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满能引起同情。
错没错、杀不杀、正义与否,男孩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极端,这些看似热血,实则冷酷。
个人评分:6.6分开始时广角与微距的交错处理结尾高潮剪辑的处理满值得加分
首先电影意外的精彩,差点被电影的名字误会,以为会是中二少年飞车枪战之类的复仇戏码。
看了之后发现很真实很精彩。
少年有缜密的复仇计划,也有细腻的心理变化。
打五星不仅是因为电影优秀,还有就是希望能拉高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
看到短评里一些奇怪的低分理由实在有点无语。。。
一部优秀的电影看完之后大家意外的关心电影中的亚裔人士,还有一些人担心会教坏“小朋友”。。。
个人觉得点赞最多的长片评论(ID:肮脏人)说的很好。
我觉得评分不太高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东方文化中的一些价值取向。
东方文明比较容易将善恶划分的很清晰,虽然对西方文化不是很了解,但我很赞同那位豆瓣朋友说的九个阵营的说法。
人性的善恶是复杂的。
关于父亲到底有没有指使拉瑞杀人争论也很多,我觉得无论有没有,少年在那天晚上被父亲阻止指认凶手时就埋下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恨,以及对自己的恨,恨自己的胆小懦弱,恨自己无能为力。
电影中很多细节很好。
少年小时候看到父亲因酗酒而对母亲的施暴行为,因为自己的弱小和懦弱眼睁睁看着母亲被打,母亲被杀害后少年指认凶手时依然被父亲威胁。
这种恨,这种愧疚感让他走上复仇之路。
长大之后,他努力让自己变强,因为他发现不仅是软弱的自己不可靠,正规的司法也不可靠!
在少年和父亲最后的对白中,少年对父亲歇斯底里的指控,把这么多年压抑在心里的愤恨统统吼了出来,父亲“真诚的”努力的解释了那么多,而少年平静的说,你知道吗,我还是不相信你说的话。
平静的开了那一枪。。。
我发现,少年真的是很狡猾,他是故意让女警关注到自己,因为他需要女警的帮助。
首先从情感上让女警关心自己同情自己,当女警渐渐了解到他的一些行为时,他所作的案让目击者都为他开脱,用旁人的话告诉女警,虽然他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他是实在的维护正义,保护了他人。
当这层铺垫做好后,他便对女警直言了利弊,同时女警也看到自己付出了两年努力,还葬送了自己的婚姻和孩子的抚养权的案子,却因坏人钻法律空子依然逍遥法外。
女警信念的崩塌,对于女警在之后会帮少年销毁证据有很关键的作用。
(有些评论中说女警帮助少年是因为坏人拉瑞之前威胁到她的孩子,我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从女警的处事风格办案态度看来,她不是一个会被轻易威胁的人,她耗在拉瑞的案子里两年,不可能到法庭那天才被威胁才会害怕,我认为她接到拉瑞只会判刑两年这个消息更多的难过在于发现她一直坚信的司法正义,按正规司法惩治罪犯的信念崩塌了)。
虽然导演让少年用他混乱的善良圆满的复仇成功,观影的我看得畅快,也为他的狡猾和聪明惊叹。
可冷静下来想,少年不可能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展开新的生活了,这个仇虽然报的痛快,可是少年的心早已坠向黑暗的深渊了吧……
解读:电影围绕一个男孩为母报仇的故事展开,从小因为父亲的酗酒而经常遭到打骂,母亲为了保护儿子也受到波及,给主人公肖恩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以至于他特别的依赖母亲,直到母亲在眼前被杀的那一刻,他的生命也被改变了。
在警察局里父亲的威胁,使肖恩没敢指认凶手,因为这起谋杀跟他父亲也有关系,凶手跟父亲有金钱利益之争,杀手杀了肖恩的母亲他们就有保险赔偿,从而有钱还债,后来他们因此搬了家(2014)。
长大后的肖恩成默寡言,他同情与他一样有相同经历的孩子,并且嫉恶如仇,遇到恶人会毫不犹豫的出手教训,他努力的练习拳击,因为他要复仇。
在得知杀害母亲的凶手Larry屡次延期审理,得不到应有惩罚的时候,他愤怒了,所以接连杀了两个曾经杀了小孩却依然逍遥法外的恶人。
再此期间,女主人公特瑞萨曾是Larry案子的负责人,后来调到警局里认识了肖恩,她通过一些细节怀疑肖恩就是杀人凶手,但一直没有确切证据,所以找到当年的老警察,了解到肖恩的故事,在和肖恩接触的过程中,肖恩怒斥社会的不公和罪犯杀人却不能伏法的现实,直击特瑞萨的内心。
肖恩告诉特瑞萨自己要重新开始生活,特瑞萨不相信,暗中跟随肖恩,夜里肖恩参加party,遇到曾受过欺负的同学,肖恩把当时捡到到的涂鸦画还给他,但这个同学却不承认是他的,还说认错人,肖恩想到是他不愿意面对自己不堪的过去,不愿提起,就像自己的父亲那样。
于是他立马开车赶到自己过生日时父亲带他去的那家蛋糕店,回想起店主说有关于以前的照片,父亲表现出的匆忙,肖恩打碎玻璃,看到墙上是一张Larry和父亲的合影......肖恩把家砸了,在地下室再一次质问父亲曾经做过的事,此刻他对父亲的愤恨已经到了顶点,但他依然不承认,试图诱导肖恩让他放下武器,但肖恩不能忍受所有与母亲死亡有关的人,包括自己的父亲,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毅然的开枪杀了他。
这时,特瑞萨来了,肖恩告诉他凶手跑掉了,留下了手枪,特瑞萨知道这一切都是肖恩干的,但她却不愿意揭发他,因为在她心中也同样渴望坏人可以伏法,哪怕是不符合正常程序,公道自在人心。
不得不说肖恩运气不错,遇到一位与他有相同认知的警察,最后才得以逃脱指控。
最后监狱里,只被判了两年的Larry拿着一封信,肖恩真诚的写道只要他告诉肖恩这件事与他父亲有没有关系,他就可以原谅他所做的一切,为了方便,只要回信中贴黑色的邮票便是有关,贴红色的便是无关。
其实只有红色的邮票背面是有毒的,因为他知道母亲的死与他父亲没有直关系,但他父亲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肖恩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掉Larry,并且不留证据,因为邮票已经寄回,而且这种毒药很难查出线索。
(之前有提到过,而且肖恩写过关于这种毒药的论文。
)评论: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一生命运的基础,肖恩从小看到的暴力和血腥,严重影响了他的心性,哪怕是母亲死的时候他都没有流一滴泪,后来杀人更是不眨眼,心理偏执和扭曲,一心只为复仇。
肖恩本是正直和善良的,不善言谈的他还是很有魅力的,他热爱音乐,向往美好,深知暴力对孩子成长的伤害有多大,但父亲改变了他,一切都是因果报应。
演员的演技毋庸置疑,剧情简洁有力,几乎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看完影片让人感觉有一丝庆幸,肖恩没有被抓,但对于他的经历同样深表同情,他所做的一切是多年仇恨压抑的释放,是被逼出来的。
如果Larry的案子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肖恩也许不会做之后的所有事,命运的安排就是那么奇妙,逍遥法外的坏人不在少数,但相信早晚都有那么一天,掌握审判的不一定都是法律,谁都必须为自己做的事负责。
"I ask only this, if you help ease my pain, let me know if my father was part of this murder, clear my conscience, and help my mother rest in peace." 他说了这句话,但在红的邮票上涂了毒药,说明无论罪犯说什么他都不会信的。
他杀父,有根据吗?
整个剧情都在为这个做铺垫啊:每科都A的学生,是傻子吗?
他杀的哪个人不是有根有据的?
对父亲的怀疑已经9年了,最后蛋糕店的照片是铁证,搞死黑老大既是报仇,又是对女警的义助。
看到了sean最后的阳光般的笑容和电影色调的突然由暗转明,才是真的move on with my life!
-Go to college!
Sean这么聪明的孩子,是否利用了女警,还真的不好说,不过anyway,不是片子的主题。
除了主角不好看其他都还好 大家去看呗最后半个钟头是我我翻的 :)
坐火车上看的,还可以吧,比较阴暗的电影
这尼玛是中国话,是中国话?真奇怪这群中国人怎么听的懂得,nb
自己心中的正义
很不错,还以为这孩子原谅他仇人了
1 一部充满双关语的电影。 2 严谨 3 今年看到的第二部好电影。
那中国人说的是方言么,听不懂啊,片子很好看啊,没看的,都去看去。。。
铺垫不温不火,略长。
一般般,有点闷。
娃娃报仇,当真是十年不晚。
又是童年阴影影响一生啊
扭曲的复仇故事,编排混乱且不合理。★★☆
我对本片印象是多年前比较新的时候,肯定看过不少,但是稀里糊涂地看而且没什么趣味。今天看完才确定那次也是从头到尾,最大的差别在于我现在更容易欣赏。电影是不凡的,细腻、真实又深沉,真相和结局需要反复思考、探究。呈现给我一种出色的心理惊悚,第二遍太值了!可惜如此杰作却是男主演最后的作品
少年的内心世界真的承载了过多的东西。父亲也曾经年少过,不过只是一个混混而已。少年多年的努力,包括学习看书和拳击,都是为了将来的复仇。不过父亲最后改变了,死得有点遗憾,不过对他也算是一种救赎。而少年呢,对仇人的复仇方法确实美妙,只是对父亲那一枪我不敢认可,过于黑暗的内心。
说明暴力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片子很好描绘了少年是如何转变的~关于中间那部分中国人的看看也就算了,要知道里面从头到尾都描述社会中处处坏的部分,小混混杀人,打人,老生欺负新生,那里都有暴力对待,流氓随处可见,少年的眼神和形象演的很好,很到位
最大亮点:选择非司法手段的正义,别出心裁。当然这本身也缺乏了一定思考。
[视]讽刺粤语,派对上打戏还行
我本命,本片已经打败守法公民和非法制裁,荣登我心目中以暴制暴题材电影的No.1。各种细节,铺垫,伏笔,沉稳略带黑暗的基调,饱满的人物形象,到位的情感渲染,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无不让我惊艳。结尾的处理堪称神来一笔,这个开放式的结局让我纠结死啊!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
牢房里寄出的一封回邮,直达夜班心魔复仇小王子之手。爱听巴赫的也是绝命小毒师,当personal revenge versus legal due process, 女警和Sean 在街头有了eggroll talk ,试探对方的体系价值观。最后联合了一场。。。
结尾用力过猛,节奏一下没适应过来,扣一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