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ex Ritma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2022年8月30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五年前,马丁·麦克唐纳带着自己的第三部长片《三块广告牌》亮相威尼斯,该片不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更是横扫了英国电影学院奖,并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和山姆·洛克威尔带来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今年,麦克唐纳携新作《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再战威尼斯,与前作相比,这部黑色喜剧的戏剧性有所下降,将故事背景转移到了1923年的爱尔兰农村,讲述了两个男人的友谊突然结束,因为其中一个人认为另一个人实在太无趣。
这部电影在戈尔韦郡拍摄,该郡是麦克多纳许多早期剧本的发生地(就在他父母的家附近),也是布莱丹·格里森和科林·法瑞尔自2008年的《杀手没有假期》之后首次在银幕上重聚。
在接受本刊的采访时,麦克多纳谈到了自己「慢工出细活」的原因(以及担心《三块广告牌》的成功可能会迫使他投入到更多的工作中去),解释了他如何在故事发生前数十年就想好了这部新作的片名,并坚决拒绝了任何希望他执导非本人的剧本的制片人。
他还坦承,女友菲比·沃勒-布里奇给他的新作提供了反馈,值得庆幸的是,她很喜欢。
问:据说你在1994年就有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构想,那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一直在完善这个项目吗?
麦克唐纳:不是这样的,我想借此澄清一下。
我最早是想到了一个标题,并且试图以它为片名写一个剧本——实际上那时候的标题还是「Banshees of Inisheer」(译者注:本片的英文片名为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但它并未完成,我也不太喜欢,就把它抛在了一边。
但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标题,觉得它值得重新启用。
因此,大约三年前,我想出了一个适合这个标题的故事。
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和最初的想法没有关联,我甚至对它毫无记忆了。
问:这个片名显然与你此前的「阿伦群岛」系列戏剧相关,你似乎有意将他们组成一个三部曲?
(译者注:麦克唐纳以前创作了《伊尼西曼岛的瘸子》和《伊尼西莫岛的中尉》两部戏剧,阿伦群岛位于爱尔兰西海岸,这三个故事的发生地正好就是组成这个群岛的三个石灰岩岛屿。
)麦克唐纳:就其故事类型而言,这部电影确实像是三部曲的终章,它是一部以爱尔兰西部为背景的黑色喜剧。
但除此之外,它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问:故事的灵感从何而来?
麦克唐纳:我只是想写一个关于两个男人分道扬镳的悲伤故事。
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从《杀手没有假期》之后,我一直想让科林和布莱丹再度合作。
从那时起,我一直和他们保持着朋友关系,并且希望没有其他人能够把他们俩凑在一起,有一次差点就发生了,但最终还是没能成行,我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他们俩也一直想重聚,所以这就是这个故事的起源——「分手」的故事和这两个老朋友。
问:距离《杀手没有假期》已经有14年了。
你们这次的合作顺利吗?
布莱丹在那部电影里的下场可是有点惨。
麦克唐纳:他是自食苦果!
话说回来,是的,这次合作也非常愉快。
在八个星期的拍摄时间里,没有人发过牢骚,这很奇怪。
我爱他们,我们相处得很好。
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他们也没有任何明星的架子。
他们知道我仍然是一个资历尚浅的电影人,但也清楚我有一些擅长的事情——故事和人物。
而且他们知道我在乎他们所在乎的东西。
问:和你的其他电影相比,《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节奏和氛围似乎不太一样,它是不是和你的舞台戏剧联系更为紧密?
麦克唐纳:我不认为它与戏剧紧密相连,但我确实想拍一部比其他电影更安静、更收敛的作品。
这绝对不是好莱坞的风格。
它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欧洲电影的感觉,尽管我在拍摄的时候脑子里并没有这个想法。
但我很清楚要让风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它能像任何一部爱尔兰电影一样美丽。
因此,我们一直以此为目标,这也使得这部电影留有更多的空白和安静。
而且与其他电影相比,它可能没有那么多情节,更像是一个人物研究。
但我认为它和其他电影一样有趣。
问:这是你自《六发子弹的手枪》之后回到爱尔兰拍摄的首部电影。
你是否对此计划已久?
麦克唐纳:没错,拍摄地点离我父母的住处很近。
他们就住在戈尔韦郡的边缘地区,而我们在阿伦群岛的伊尼西莫岛拍摄,必须经过他们的房子才能抵达港口上船。
所以在周末我会去看看他们,这很棒。
戈尔韦郡是一个很适合闲逛的小城。
这很有趣,因为通常在电影拍摄现场,工作人员了解的是你过去的电影,但在这个片场,他们了解更多的是戏剧。
所以这不太一样。
问:这也是你自《三块广告牌》之后的首部长片。
当你凭借那部作品大获成功后,是否很难专注于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而不被噪音和大量邀约所扰?
麦克唐纳:实际上,因为我不是那种连轴转、不停地拍电影的人,而且我不太喜欢工作,当某部作品获得成功时,我担心的是它会让我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工作。
所以我没有太多你所说的忧虑。
我每年都会写一些东西,但那只是为了自己而写的,而不是受人委托。
如果它不好,我就把它扔掉。
我喜欢《三块广告牌》以及随之发生的一切,这是出乎意料的一次旅程,非常有趣。
但你确实要谨慎对待它。
我不觉得我必须以任何其他方式重复它,或是重复《杀手没有假期》。
坦白说,我根本不关心作品成功与否。
《三块广告牌》的成功太反常了。
我认为它只是出现得恰逢其时。
当时MeToo运动如火如荼,弗兰西斯的表演非常精湛,以及各种相关言论四处传播。
所以这种情况很难再发生了。
问:或许正是《三块广告牌》的巨大成功,人们对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种族主义者产生了不少反感,有人埋怨你给了他一个救赎的结局。
这种反馈会让你觉得不适吗?
麦克唐纳:作为一个一直反对种族主义并经常思考这一议题的人,我觉得这种看法很有趣!
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并不是少数人所认为的那样。
我完全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但我觉得那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进行解读。
我并非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他们,但他们似乎错把洛克威尔的角色看作是这部影片的英雄。
他试图成为一名英雄,但惨遭失败。
因此,我试图讲述一个关于我们把谁当作英雄或反派的故事,并且引发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
我觉得以种族主义者的视点解读这部电影的结尾有点过于简化。
但我能理解。
问:你一直都是自编自导,你有想过执导别人的剧本吗?
麦克唐纳: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
幸运的是,我一直都有积压的故事可以回看。
我也不认为自己将来会去改编别人的故事。
因为不经常工作,所以在空闲时候我总会写一些东西。
写新故事一种愉悦,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问: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戏剧搬上大银幕?
麦克唐纳:我坚决反对这件事。
尽管我说过讨厌剧场,但我确实认为你应该尽自己所能写出一部最好的戏剧,而不是着眼于把它置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
你必须尊重艺术形式本身。
而改编通常是捞钱的一种手段。
此外,我也觉得戏剧的故事讲过之后就没必要再重述了。
问:你的女友菲比·沃勒-布里奇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她会充当你的剧本的参谋吗?
麦克唐纳:算不上参谋,她通常会在剧本写完后读一下。
而且她很喜欢这个故事,这很棒。
问:她有给出什么建议吗?
麦克唐纳:没有,但她的赞许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问:你和你的哥哥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似乎一直保持着有好的竞争关系?
麦克唐纳:我不确定这算不算竞争,我们都希望彼此拍出好的作品。
问:不过你们俩都频频与布莱丹·格里森合作……麦克唐纳:他还从我这里偷走了拉尔夫·费因斯!
问:就像《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中布莱丹扮演的角色一样,你是否曾经因为某人无趣而与他绝交?
麦克唐纳:不会,他们只会偶尔让我恼火!
我保留着所有无趣的朋友。
原文链接: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martin-mcdonagh-interview-banshees-inisherin-venice-1235206905/
忧郁海风吹拂着我的面庞,远方的炮火声我还能听到,我想追求永恒,可我又恨自己的无能,无端冷漠的积怨令我生辱,我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我,而我必须接纳一个较劲隐忍的我,一个孤独寡悲的我,因为这都是我。
若没有历史的积淀,没有爱尔兰内战的功课,单纯看这部电影或许只是两个老友割席的啼笑皆非的玩闹。
当我真正触碰那段历史时,隐喻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两个老友的决裂莫名其妙,就如同村傻子和驴的死也出乎意料。
报丧女妖时刻伴随身旁,只要双方对峙不停,总有人要受伤。
五根手指镌刻了界限,一把烈火燎尽了怨念。
海边的两个老友远眺阴云,他们留下了残存的尊重而非情谊,阴云压低,似乎要将整座村庄碾碎。
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孤独感随着对峙的终止袭来,报丧女妖还在,灾难也在。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2022)7.92022 / 爱尔兰 英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 马丁·麦克唐纳 / 科林·法瑞尔 布莱丹·格里森
电影依然有强烈的马丁麦克唐纳气质,镜头选摘是非日常的、不普遍的、浸没在独立的思辨氛围里的,由一个针尖上的偏执之谜导出一个棘手的精神困境,提出一个问题,生成更多问题,却不解决问题,以堵代疏地推进剧情,给人以自缢般的窒息感。
马丁设计的情节张力也依然有一种精神内耗倾向,没头没尾、自找不快,并且一定要往极限推演:昔日挚友突然间语义不明地与自己决裂,并发展到剁掉手指以明志,电影全程都在致力于从这一疑点里挖掘出真命题。
马丁早年创作过两个“三部曲”系列戏剧,“丽南镇”三部曲和“阿伦岛”三部曲。
这部电影脱胎于“阿伦岛”三部曲其中一部作品,当时因为尚不成熟所以并未发行。
六部戏剧作品无一不是深深凝视爱尔兰西部岛民的生活,也都被相似的痛苦贯穿:一方面是对血脉的仇视,亲人朋友间避免不了扭曲的爱恨情仇,也往往牵涉出血腥凶杀;一方面是对地缘的仇视,小岛是让人深陷匮乏和厄运的囚笼,美景非但不能疗愈人,反而会吞噬人。
作品里的人物对“关系”的倾轧有多敏感,就对心灵的平静和自由有多渴望,甚至不惜以疯魔换成活。
这是基于马丁个人系列戏剧作品的一条完整线索,可以让费解的现象有迹可循,能懂《丽南山的美人》里女儿为了出走家庭而弑母,就能懂这部电影里科尔姆为了摆脱碎嘴无趣的朋友而自残,不需要借助所谓的政治隐喻,本身便可以顺理成章。
其实,类似爱尔兰内战的宏观背景经常在马丁的作品里出现,但不会成为被叙述的主体,因为远方的战争在他看来未必比内心的更喧嚣。
马丁已经竭尽所能地把痛苦通过电影传达出来了。
执意绝交的科尔姆看到的是有限,所以要在死亡来临前寻找一个永恒光亮的出口,是音乐也可能是其他;执意挽留的帕德瑞克看到的是孤独,他只有寥寥几步路的小岛和寥寥数个亲人好友,驴子也称得上是合格的倾听者。
实际上,马丁的痛苦是一种有前现代性的痛苦,它来源于对具体关系的超越,但还没有触及对个体自限性的反思,一个人在追求绝对价值的路上往往只能灰飞烟灭。
所以故事往往就此打住,小岛上的人们穷其一生也没能琢磨清楚个中缘由,已经等来报丧女巫将生命回收。
马丁·麦克唐纳把自己最新作品《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背景,设定在了1923年的爱尔兰。
1916年,在今天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爆发了反抗大英帝国统治的复活节起义。
5年以后也就是1921年的12月6日,起义方和大英帝国签订了《英爱条约》,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得不允许爱尔兰的26个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
但爱尔兰要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还要假以时日。
帕特里克和科尔姆之间的故事,就发生在爱尔兰自由邦已经成立但爱尔兰还没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那些年里,所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帕特里克妹妹西沃恩的提醒,听见距离这个名叫伊尼舍恩的海盗不远处的大陆上,时而会响起零星的枪声——爱尔兰还在为独立战斗着。
于是,人们断定,马丁·麦克唐纳的新作品,一定不是他在银幕上展示的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那么,《伊尼舍恩的报丧女妖》讲述的故事到底有多简单呢?
1923年的伊尼舍恩,人们的生活还像祖辈一样,劳作、一日三餐、去酒吧饮酒逗乐、听岛上会一点乐器的“音乐家”们拉琴唱歌……更多的时候,他们捉对闲聊以消磨时光。
帕特里克是奥利奥丹太太经营的小杂货店的“供货商”。
那天,他按照惯例给奥利奥丹太太送货去,顺便讨回两周的货款。
一见到帕特里克,奥利奥丹太太张口就来的就是关于谁谁谁有没有新闻。
等到她关心的所有人的动态都有了着落,她才从收银箱里取出钱来打算递给帕特里克。
就在此时,岛上的警察进了门,瞬间就转移了奥利奥丹太太的注意力,后者把帕特里克的账款举在手里就是不递出去,直到警察将自认为的新鲜事一一告诉奥利奥丹太太——看,闲聊已成了伊尼舍林居民重要的生活内容。
如此情境下,一对固定闲聊伙伴中的一方突然强硬地表示从此不再促膝谈心,另一方会怎么反应?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讲述的就是拉小提琴的科尔姆坚定地告诉放牧的帕特里克从此不再与他闲聊后,帕特里克的反应,以及针对帕特里克的反应科尔姆做出的回应。
像他的前一部电影《三块广告牌》一样,假如我们在欣赏电影之前浏览过剧情介绍,难以想象马丁·麦克唐纳居然能将一个无所谓情节的故事,拍摄成片长近2个小时的佳片。
那么,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还得凭借同时也是编剧的马丁·麦克唐纳的奇思妙想:不明就里的帕特里克追问科尔姆为什么不再与他说话,科尔姆表示总是听帕特里克啰嗦他家的驴子拉的屎里有什么,自己没啥长进,他不想12年后回忆起往事来只剩下与一个人聊天来着,他要将用于聊天的时间省下来写几首曲子。
但帕特里克不认为两人聊天是在浪费时间,就盯着科尔姆再续前缘,恼得科尔姆恨声道,帕特里克再缠定他的话剪下自己的一根手指,那可是小提琴手的手指!
为了帕特里克非要找他聊天这件事就要剪下自己的一根手指?
帕特里克不信,结果,一根血淋淋的手指扔在了帕特里克家的门上。
这反而激发出帕特里克想要把事情说说清楚的执念,找上门去问科尔姆要答案,没过多久,他家里又有了科尔姆的4根手指……两个曾经的最佳闲聊拍档顶起牛来的后果虽然有些骇人,但终归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观众怎么就认定这是一部颇有深意的电影呢?
因为,那是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
谁又会相信《三块广告牌》仅仅只是一部老妇人为惨遭不幸的女儿伸张正义的电影呢?
只是,替1923年的爱尔兰虚构一个名叫伊尼舍林的小岛,再将报丧女妖的塑像矗立在小岛的必经之路旁,更有那位麦考米克太太犹如行走的报丧女妖一样出没在伊尼舍林不那么平静的角角落落,情节简单至极的《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倒又复杂得可以多角度地解读马丁·麦克唐纳的创作意图了,其中之一就是他何以要替这部貌似简单的电影选用类型那么多样的音乐来为影片增色?
马丁·麦克唐纳为这部电影选用了多少首背景音乐?
仅这些音乐作品相关资料的字幕就足足占了两屏字幕,且选曲目标纷繁复杂,有古典音乐,也有流行音乐,还有民间音乐。
而这位古典音乐的资深乐迷请我们欣赏好电影的同时,顺便扩展了我们的音乐视野。
勃拉姆斯创作了那么多如雷贯耳的著名作品,他竟然选用了少有乐迷熟知的勃拉姆斯的《6首歌曲》,OP.7。
从作品编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1833年,勃拉姆斯在汉堡出生,家境贫寒。
但家庭条件并不能阻挡一颗向往音乐的灵魂,1850年17岁的勃拉姆斯已经创作出可以请恰好经过汉堡的舒曼夫妇过眼的作品了,只是,1850年的舒曼夫妇太忙,1850年的勃拉姆斯太名不见经传,直到三年以后,古典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才开始起步。
4首交响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3首小提琴奏鸣曲、一批钢琴小品……都是将勃拉姆斯推向古典乐坛高峰的名曲,《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为何要选择作曲家完成于1853年的声乐作品OP.7呢?
总标题为《6首歌曲》的声乐作品,包含了勃拉姆斯3个编号的作品,出现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里的是OP.7,选用了美国女高音歌唱家杰西·诺曼演唱、阿根廷钢琴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伴奏的版本。
马丁·麦克唐纳何以要选择勃拉姆斯这首相对冷僻的声乐作品?
他认为刚刚与舒曼夫妇成为好友的勃拉姆斯,将在友情中感受到的美好情感都写进了OP.7里?
的确,影片开始后不久出现的杰西·诺曼的歌声,清泠又高贵;出现在片尾、由巴伦博伊姆弹奏的OP.7之二,如潺潺流水不绝如缕,一头一尾的歌声和琴声,像是在加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就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故事。
可,又有那首古典音乐作品是晓畅如大白话的?
一对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方厌倦了成日泡酒吧,聊是非,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担心自己上了年纪一事无成,有一天悄然离世,被人遗忘,于是决定作出改变,希望凭借音乐流芳百世。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自私的单方面终止这段友情并决绝地与对方保持距离。
被“抛弃”的快乐(无聊)小伙,在扎扎实实体验到失去的痛苦和手足无措之后,不断问责自己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甚至以为这是愚人节的玩笑,殊不知愚人恰是自己。
对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不想再和你做朋友了”,就能迅速地失去本以为是永恒的一部分,变成孤零零游荡的小鬼,兀自痛苦神伤。
在极度空虚、无聊、迷失、孤独的时候,任何一种形式的亲密关系,都会成为一块依赖求生难以割舍的浮木,这与生活在今天,还是生活在影片中这对朋友所处的1923年没有区别。
区别在于身处何处。
如果是今天,在城市里,人海茫茫,人际复杂,友情破裂只要换掉电话、拉黑、删好友,实在不行换地址便能轻松地与他人失联。
可若换成身处孤悬之岛伊尼舍林,同时对面的本岛还处于内战的炮火之中,两人便如同关押在同间监狱的囚犯,出了事避無可避、众人皆知,冲突也就断了和平解决的出路而被无限激化。
热爱音乐的为了彻底绝交,从冷漠以对,到自残相逼,最终锯掉五根宝贵的手指,还以为两人各自发泄完就算扯平,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笃信一哭二闹三纠缠就能重归旧好的,在一切尝试换来更糟糕的后果之后,生出“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我,那真是太孤独了,那不如就再过分一点,让你恨我吧,这样就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纠缠在一起”的念头,我们不死不休。
片中有一段台词“Maybe there are banshees, too. I just don't think that they scream to portend death anymore. I think they just sit back, amused, and observe.” “报丧女妖”的寓言成为本片无可回避的宿命。
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都是情绪的动物,以荒诞的激情召唤绝对孤独,最终成为死亡的猎物。
怎么摆脱?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圣母像和十字架似乎在暗示宗教的力量。
可是把教徒赶出忏悔室的是神父,矗立的十字架也无法改变房子被烧毁的结果。
神明做不了什么。
一切已发生的都无法挽回。
就像这三年的经历的种种,居家隔离、生病死亡,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伊尼舍林”?
只是有的人勇敢走出去,尝试新的开始;有的人留在原地,任由寒风吹彻,被孤独淹没;有的人忍受伤害,不为人知的死去。
导演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能提醒人们,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我跟电影都没办法有答案的议题,但也许我们可以面对它,不要再尝试走那条路。
”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带着一丝喜剧色彩,这是马丁·麦克唐纳导演一贯风格,这种“喜”不是给观众捧腹,而是拿来搅动气氛,推动剧作的戏剧张力,一个简单故事就有了黑色味道。
一对亲如兄弟的朋友突然割席,明面上看是因为大家价值观、性格不同而闹别扭,骨子里却带着互相失望、自我厌弃的沉重情绪,唯有暴力能证明活着的痛感。
面对科尔姆一夜之间的变脸,性格直来直去的帕德里克无法理解这种突如其来的绝情,一直追问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得罪了他。
科尔姆拒绝回答,被逼得太紧,才说帕得里克这个人太无趣,和他做朋友没意思。
这种回答显然不能满足帕德里克,他继续试着道歉、请求和解,但科尔姆冰冷如斯一直拒绝。
两个人物的境况走向失控。
伊尼舍林这个类似监狱的小岛,就像天然的密闭空间,面山临海,地广人稀,原住民寥寥,典型的熟人社会,大家对彼此知根知底,没有勇气去改变什么,祖祖辈辈按部就班地生活在这里,一有空就去唯一的酒吧消磨时间,外面大陆上炮火隆隆也影响不到他们的日常。
岛上唯一的警察形同摆设,这是个失败父亲、不合格的执法者,一有不悦就暴揍不听话的儿子或者看不顺眼的人。
女人们热衷于八卦,没有隐私这回事,便利店的人可以随便拆看别人的信件。
如果没有交恶,科尔姆和帕德里克也可以像父辈一样波澜不惊地活下去。
不过,绝交这件事也只是枯燥生活的一点调剂,日子还得往下过。
科尔姆有些艺术细胞,会作曲、弹小提琴,以为沉浸其中能获得愉悦,暂时摆脱现实喧嚣纷扰,回到一个人的精神领域。
并没有,他对音乐一知半解,连莫扎特的生活年代都记混乱了,去教堂告解,也不能获得心灵平静。
帕德里克是个直肠子,不藏话,有些粗暴,但人品不差,还算可爱,这两人并没有利益上的纠葛和本质上的冲突。
科尔姆和帕德里克绝交就像一场宣战,他想表明自己和帕德里克不是一类人,自己有内心信仰、精神追求,讲求生活品质,不想和粗鲁的人继续来往,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人。
真是这样吗?
在伊尼舍林,他们就是一类人,相似得不能再相似,百无聊赖的时候都爱去酒吧消磨,在家里一个人和狗狗生活获得温暖,另一个人和一头驴亲昵,觉得自己有无言的知己。
当科尔姆向帕德里克宣称,如果你再来纠缠,我就每一次切一根手指给你。
这看似和对方进一步划清界限,发出坚不可摧的暴力警告,更深层次去看,更像一种自我厌弃之人,借着肉体的疼痛抵抗毫无变化的虚无生活。
帕德里克无法理解这种置身泥潭一般的挣扎,还是厚着脸皮一次次去和科尔姆搭讪,他就一次次地收到了切下来的手指。
疼痛掩盖不了无趣生活的底色,报丧女妖传递的死亡预言也没给这个小镇带来震颤。
内心细腻的科尔姆对自己的失望,对平庸生活的绝望大于别人,帕德里克只是一个发泄的出口。
当然,在科尔姆去告解的时候,电影给出了一点暧昧的信号,在这个男多女少的岛屿上,两个光棍好友,尤其是科尔姆可能对帕德里克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所以他想借着绝交封堵这种情愫的蔓延。
但自我厌弃才是最大的导火索。
最大的冲突来自于嫉妒,外面来的大学生到此地考察,懂得音乐,和科尔姆走得很近。
帕德里克知道后,心情不爽,编造一个谎言就把人家撵走了。
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对科尔姆而言,却是非常伤自尊的事,气愤难当,他没说一句话,却默默切光一只手上的所有手指,全部丢了给帕德里克。
这些手指代表着他对自己、对帕德里克的无尽失望。
帕德里克心爱的小毛驴因为误食手指被噎死,两人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在鸡零狗碎、鸡飞狗跳的枯燥生活里,这个岛屿并不是没有希望,真正试图改变生活、离开这个鬼地方的人,是一个女性,帕德里克的妹妹西沃恩,她是唯一清醒、自立的人,向往外面世界,并写信求职,终于得偿所愿,出去就不准备回来了。
而互相复仇之后的科尔姆和帕德里克,站在荒凉的海边,看似和解了,其实未必,他们还得继续面对这一地鸡毛的岛屿,活在对生活的失望、对自我厌弃的阴影里,无法自拔。
Death is an important clue in this movie
看完《伊尼舍林的女妖》稍微找一篇评论就会被污染,它关于孤独、艺术与友谊。
哪一个更能慰藉一个人存在的孤独和有限,是艺术还是友谊?
如果有限的一生里只有时间专注于其中一件事呢?
两者本不必然是对立的,但是电影里的小提琴手认为它们对立,其实他是悔恨自己对朋友的爱,也是厌恶自己的孤独,因为孤独,因为需要和爱着朋友,所以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听朋友说自己不关心的牲畜、和朋友共度时光,他想着自己本可以谱曲的时间,想着自己的人生化为音乐会是怎样的,能被什么人听到,而现在他只是一个朋友。
他因为厌恶自己的孤独和孤独造成的软弱、孤独造成的爱,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或者说通过伤害自己来伤害朋友。
而养驴子的朋友,为了不被拒绝,为了孤独能持续被慰藉,为了去爱那个朋友哪怕对方决定不再爱他,为了自己也能继续被爱,不断地重新建立联系,被伤害,生活坍塌,自我认知崩溃,最终从无聊的好人变成一个坏人,从无止尽地求和到毁坏你的生活,因为没有平衡的办法。
故事线展示了孤独的几种可能性:自杀,出走,攻击,隔绝。
艺术或许能起到作用,或许不能。
重要的是有些人相信它能,有些人不信,两边或许无法互相理解,可是却能相爱,这是惨烈之处,就像你没有手指却要拉小提琴。
通过神父的猜测导演讽刺了观众可能的猜想,这是同性浪漫关系吗?
它不必是。
它是两个朋友为了对彼此的爱和自己的孤独在折磨所有人。
全片最厉害的是报丧女妖的那句话:I don't want to be nice, I want to be accurate. 从人和人的拉锯抽离的俯拍镜头中,晴朗的天空,流浪的云朵,大地漠然自由美丽,而人们剧烈地需要彼此,在血和火中燃烧,哪怕已经在孤岛上,也永不会真的流放。
那是什么精确?
那是精确的孤独。
精确到每个凡人的死亡。
小提琴手可以斩断手指斩断演奏乐器的器官斩断与朋友的交流,但是他斩不断对朋友的爱和自己延绵不断的孤独,就像音乐不会随着断指消失而会被记忆和哼唱。
孤独和爱是没有留下声音的音乐。
好像能算是我个人2022的年度最佳,至少也是有力候选。
小镇上两个男人的绝交故事。
友谊发生了激变,激变检验、诱发和放大了人性的畸变。
其实,激变和畸变都其来有自,激变不过是常态化量变的自然结果,畸变不过是常态化不变的集中显现。
当然,要说是政治隐喻的话,指向也非常明显,英伦三岛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认同感和撕裂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不能在一起的,何必勉强。
“你为啥不再跟我友好,我做错什么了吗”,“你没做错任何事,我只是忽然不喜欢你了”。
对啊,忽然不喜欢一个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难道不成其为一个理由吗?
但是人生就是这么累赘,这么上车容易下车难啊,那些你亲自参与过的既往,想要重启删除,就是要付出巨额代价的啊。
仿佛爱尔兰苔原上那些辽阔壮美又晦明不定的海崖边,盛产这样暗潮汹涌的故事,对人类这种生灵,进行一次次实验性探底。
明明是随意一个远景都能定格成油画的地方,遗世独立,岁月静好,并且远离海那边正在发生的战争。
但也正因如此,你在一成不变里生出的焦虑与沉闷,常常找不到释放渠道,只能投落在某个近在咫尺的微末旁人身上。
于是你又能看到每个人内心的硝烟弥漫,看到一些庸碌的恶在用好整以暇的缓慢肆意伸展:伦理扭曲的家暴警官,靠服食流言蜚语获得生存乐趣的杂货店主,总是事不关己用总是拱火的酒吧老板,色厉内荏的一言不合就发飙的粗粝神父,还有那个鄙视链最底层的傻子多米尼克总忙着找人抱团取暖---他其实是真正很惨的那一个,却被当作公约数一样的共用垫背物,所以他的死像宣言般同步于一切的彻底崩塌。
反正我想起了《孔乙己》和《阿Q正传》,有一阵还想起了《hello,树先生》,但又不太一样。
那些都是所有人对一个人的恶意,这里是所有人和所有人之间试图连接失败后转化成的恶意。
说回这俩绝交者,很有浓缩性与代表性的两个人格,一个紧握世俗与当下,一个执着永恒和不朽,一个是“除了善良外一无所用”,一个是“感觉到善良一无所用”,一个因为总在被嘲笑和慢待而习惯了“总要去示好一些什么”,一个因为认定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较着劲“总要去归咎一些什么”,一个错误地示好了准备归咎于他的人还百折不挠,一个顺手就归咎了总来示好于他的人还自虐成瘾。
怀才不遇的其实压根没什么大才,心存善良的其实装满了可被激发的不善良,他们都有各自的精神危机与孤独,他们推挡着以厌憎对方的形态来厌憎自己,最终也把报复落在己身,砍断并丢弃手指,点燃并烧灼灵魂,都是对“心中贼”的缴械投诚,都是扭拧的自我否认。
最后是那个女巫(女妖),她行踪飘忽、游移不定、即至即走,可以预告死亡却又语焉不详,就像世界上每种悲剧的来源般无迹可寻,不明就里又不明觉厉。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你好,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视频版影评」
Part 1:鬼才马丁·麦克唐纳还是老规矩这里不会复述剧情,建议大家先看电影再来看漫谈。
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作品不多,从《杀手没有假期》到《七个神经病》,他只拍自己写的东西,是个难得的作者导演。
2017年《三块广告牌》之后,大制片人和大制作纷纷邀约,但是马丁不在意外界的环境,他喜欢遵循自己的创作节奏。
2018年他还交了个新女友,两个人随便洒点才华,观众们的小心脏就要受不了。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创作背景很简单,马丁·麦克唐纳非常喜欢《杀手没有假期》的二人组,总想着三个人再合作一次,没想到一晃十四年过去了。
正好他手里有个【阿伦群岛三部曲】,其中一个本子很适合拍电影。
于是,他就为 Colin Farrell 和 Brendan Gleeson,量身定制了这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马丁的写作方式也很有趣,他是典型的人物推动剧情。
在有了两个角色原型之后,与《杀手没有假期》相反,他这次想创作两个男人分道扬镳的故事。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其中一个人以砍掉自己的手指为威胁,故事会如何发展?
当他被这个疯狂的想法吓到之后,他知道演员和观众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于是,就这样写完了悲伤的分手故事。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剧情,那就是不高兴想和没头脑断绝关系,结果两人再也无法成为朋友的悲剧。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Part 2:恐惧吞噬灵魂如果说影片由三个重要元素构成,除了小岛上的主要人物,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动物,贯穿始末的,还有伊尼舍林岛的风景。
马丁在采访中提到,风景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这次他想拍一部更安静、更收敛的作品。
这也使得影片中出现了更多空镜和风景。
在这个虚构的小岛上,壮丽的自然风景之间,很多镜头都带到了宗教符号。
逆光的十字架、圣母的塑像,默默地见证了这场分手大战。
每周人们都会聚在教堂,一起祷告,向神父忏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影片的主人公们并不信教。
被视为全村最傻的 Dominic直接表示他不信那玩意儿。
Padraic 基本上把神父当做打「小报告」的工具人。
要去放火烧家时候直接早退,没看到他纠结什么信仰问题。
从 Colm 几次的忏悔来看,他摆明了就是走个流程,完全不尊重神父,也不信什么惩罚。
他会被死后如何能不朽的问题困扰,也说明了进天堂对他来说不算安慰。
在1920年代,我们先抛开爱尔兰内战的背景。
因为导演在很多采访中都表示,岛外的战争只是岛内事件的背景,并不是他的主旨。
在这个被宗教氛围包裹的小岛上,当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天堂和上帝,「死亡」的恐惧再度降临,第一个被击中的就是 Colm,原因很简单,他比 Padraic 更年长。
就像 Colm 与 Padraic 的对话,报丧女妖观察和监视着每个人。
她到处散播死亡的谣言,她诱惑每个濒临绝望的人。
在反复刷片的过程中,我倾向于把人物的动机,归结为「恐惧吞噬灵魂」。
Part 3:死亡与独孤在马丁的对白设计下, 简单的对话也变得有趣。
Padraic 和 Colm 是一对非常有趣的人物,Padraic 看起来傻了叭唧,没有文化,但是喝醉之后,总是能说出至理名言。
同时,他对待牲畜和动物有极大的同理心,他并不认为驴子就低贱,驴粪就不值一提。
相反,Colm 看似和 Siobhan 一样是大家公认的 Thinker,懂音乐有文化艺术修养,但是他却非常的自私,甚至利用最好的朋友。
Colm 因为畏惧平庸的死亡,害怕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死去,与 Padraic 绝交是他最后的挣扎。
这是一个非常自私且单方面的决定,放眼岛内岛外 Colm 能影响的人,就是他唯一的朋友 Padraic。
也许他并不是因为讨厌 Padraic 才要割手指,而是通过割手指去改变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他割完手指后就赶紧坐在壁炉旁,开始创作,把痛苦当作创作灵感的来源。
他是享受这个过程的,就像他说的,对他来说是个解脱。
是对他即便用尽全力去创作,也无法写出不朽作品的解脱。
而 Padraic 之所以对 Colm 死缠烂打,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傻,虽然他是小岛上的倒数第二傻,但是 Padraic 更害怕「孤独」。
电影的开篇,Siobhan 问 Padraic 会不会感到孤独和悲伤,Padraic 一副不知道你在讲什么的态度,摔门而去。
电影的结尾,Padraic 被孤独和悲伤包围着却无人言说。
他其实一直害怕孤独,他会让 Jenny 进到屋里。
他一直追问 Colm 是不是作曲结束了,两个人就可以一起去酒吧喝酒了,因为他太需要这个唯一的朋友了。
两个人就这样被「死亡」和「孤独」驱赶,一个为了创作而无所不用其极,一个把悲伤换化为愤怒的火焰,当一方想要停战的时候,另一方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而可悲的是,整个岛上懂 Padraic 的人只有Colm,他知道 Jenny 对 Padraic 有多重要,他欣赏 Padraic 醉酒的胡言乱语。
他们都讨厌警察,他们从不传播谣言。
但是 Jenny 的意外去世,让两人再也无法成为朋友了。
电影用小岛壮丽的美景,去衬托人的痛苦和悲伤。
用鬼魅一般的配乐,去铺陈人物的情绪和转变。
用窗户玻璃的物理阻隔,去呈现人物的自我封闭。
Siobhan 是影片中唯一一个,穿着明亮颜色衣服的角色,也是唯一一个离开岛屿的人。
看似是孤岛把人逼疯,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才是一切的导火索。
在这个断崖的挥别镜头里,我开始觉得是报丧女妖站在后面,但是想到 Dominic 之后的消失,我觉得这个镜头的远景里,更可能是绝望的 Dominic 也在目送 Siobhan 离开。
而 Siobhan 的表情也显露了她的担心,最后应验了。
Part 4:人生的意义这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其悲剧的内核,没有结果的结尾,不仅是对爱尔兰内战历史的叩问,更是对于我们当下与未来的追问。
在 Terry Eagleton 的《人生的意义》一书中,他写到:“实际上,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泛滥的世界里,宗教与其说是人民的鸦片,不如说是大众的强效可卡因。
”“一旦传统信仰在历史危机面前瓦解,人生的意义问题就会把自己推向前台。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悲剧最彻 底、最坚定地直面人生的意义问题,大胆思考那些最恐怖的答案。
最好的悲剧是对人类存在之本质的英勇反思,其源流可追溯至古希腊文化……最有力的悲剧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句,刻意撕掉所有观念形态上的安慰。
”“如果悲剧千方百计告诉我们,人类不能照老样子生活下去,它是在激励我们去搜寻解决人类生存之苦的真正方案…”喜欢自编自导的马丁·麦克唐纳今年已经52岁了,他像电影里的Colm一样,也为自己算了一笔账。
他估计自己能用于创作的时间大约还有「25年」,于是,他决定未来更多的拍电影而不是创作戏剧。
理由很简单,因为拍电影更快。
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Terry Eagleton 在书中提到,“对尼采或王尔德来说,我们所有人(只要有勇气)都能够成为以自己为作品的伟大艺术家,手中握着泥土,把自己捏塑成某个精致而独特的形象。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传统智慧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规定好的,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极为不同的建构方式。
“逻辑上不可能有一个终极意义,一个终结所有阐释的意义,因为它本身也需要阐释。
既然一个符号的意义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关系,那么,就不会有一个终极的符号,正如不会有一个终极数字,或终极之人。
”“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是,几乎没有任何重大问题能够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
”最后 Terry 把他理解的人生的意义比喻为爵士乐演奏,“虽然每位乐手都为「整体的更大的善」作出了贡献,但他不是通过苦涩的自我牺牲,而只是通过表达自我。
”好啦,这次就聊到这里!
希望屏幕前的小伙伴,都能自由地表达自我。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们下期再见!
2023年1月27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DVD套装收藏《悲情三角》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我去日本都买了啥|东京&京都艺术影院巡礼&迷影周边《极度空间》|看清「消费社会」的底层逻辑,双12你剁手了吗?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无大语,庸俗存在主义与蛋疼政治寓言。
talking is dim. just silence and blood and isolation.
#2022威尼斯# 最佳编剧+影帝。看完感觉这奖发得真是顺拐,以及这片子真跟马丁麦克唐纳之前片子没法比……虽说放在1923年爱尔兰内战期间,用这俩男主的关系做了个比喻——但也太直给了吧!而且真的有把战争复杂历史背景简单化喜剧化幼稚化的倾向……疫情下就拍了个这,这创作力衰退也太严重了……以及确实,导演在电影视听语言上还是没啥长进。
看不懂,连豆瓣短评我都看不懂…两个“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中年老光棍子为了点破友情在这矫揉造作,“相爱相杀(自残)”呢?还真是远离战火,风光旖旎,岁月静好啊,真羡慕他们的生活,衣食无忧,不必劳作,天天喝啤酒,作曲拉琴…都是闲得!骗人的片名!!!
马丁·麦克唐纳新作,一出荒远小岛上的存在主义寓言。1.存在主义哲学弥散在片中:将男人的要面子与偏执劲推演到夸张怪怖之地,加上真人化的报丧女妖,一个荒诞无常的世界呼之欲出;帕德里克惧怕孤独,陷溺于往日生活中难以成长,而科尔姆则绝望至极,在先行到死的存在领会中作出逃离庸常投身艺术的决断;闭塞岛村无聊虚无的生活使人人都沦为“他人的地狱”;日常此在的在世展开方式(闲谈、好奇、两可)体现于帕德里克、杂货店老板、酒保及众人对岛外战争的言谈态度中。2.几位主角的表演无懈可击,他们的人物弧光也完整有力(由良善转疯恶、悲悯忏悔、逃向新生与寻爱无望)。3.爱尔兰风光绝美如画,爱尔兰民谣苍凉动人,爱尔兰内战隐喻倒非重点。4.大量隔窗构图,彰显出人际疏离与囚困感;不少前后景中的十字架/圣母像,反衬出拯救之缺席。(8.5/10)
人物太牛逼了 搞戏剧的来搞电影真是降维 年度最佳
这两个人代表的两种分类,世上所有人是否都可以被容纳进去?寻求永恒的,不朽的,被时间记住的/沉湎于世俗的,生活内容的,无关乎超越性意义与价值的。当一种紧迫和催逼开始成为心中的钟声,到底该如何抉择?这不是精神危机与没有陷入危机的对峙,而是两种危机的对峙,只是以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而已。危机一旦显现就像火焰,不吞噬一切就不会结束。
相当之难看
#ZFF 18th4-Inisherin没有新闻,只有远离喧闹的岛屿上的孤独。模仿着对岸的现实进行一场小型的内战,令人发笑的荒唐从头至报丧女妖预言实现的结尾,在一报还一报的人物回环种传递并冲击下去
无趣是比吵架更大的罪过,绝望是比断指更重的疼痛,闲聊是在杀死生命,寂寞可以吞噬天性。友善是如此廉价的品质,跟莫扎特比起来微不足道。撒谎是如此恶毒的诅咒,跟报丧女妖比起来势均力敌。本岛的战火看似遥远,眼前的暴力足以滔天。纵然你有剪断手指的勇气,我亦有像驴一样尽数吞下然后噎死的决绝。
奇怪又诡异,强烈的黑暗寓言气息。好友决裂与内战背景互文,台词不断重复追问决裂的原因,不到逼不得已时始终在挽回而不愿清醒。懂得冷静思考的人逃离了这个岛,而无法逃离的人则继续困在岛上,可怕的是仇恨在身体里竟能演化出全新的生命力。
凌晨三点半追飞机连滚带爬赶上的第一场,也是开了两天盲盒下来最喜欢的一场,谢谢马丁麦克唐纳。人类就是这么无聊又愚蠢又善变,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发动战争切掉手指自尽于湖里;但是人类也有音乐会思考和动物联结出真诚的爱。let’s pretend banshees, sit back and observe
确实和广告牌里的女主那种执着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这个故事太无聊了,无聊到感觉这个时代拍这种故事是一种奢侈,对资源的浪费。
#2022金馬影展# 4.5 影展來到最後一天,Martin McDonagh原來給我看了一部虐心美學,這才是「分手的決心」💧你欠我的用什麼還!手指頭!燒房子!「不再喜歡你了」簡直心寒到極致,越滾越大的仇恨在依尼舍林的小島上蔓延開來⋯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人都一樣⋯
每个人内心装得下一个广阔的宇宙,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孤岛。伊尼舍林是一座不存在的孤岛,却又存在于每个人心中。驴不死就给四星了。
俩主人公都有内个大病!!!!
直到断指明志真正发生了,才看懂
撇开海滨美景和那头驴,完全就是个小剧场荒诞戏剧嘛。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极致演绎,无聊可以把人逼疯。
我们其实有机会不用走到面目全非两败俱伤这一步的, and well, there goes that dream.
虽然好笑的台词和梗不少,但是这种冷幽默并没有比屎尿屁“高端”——除了自嘲下爱尔兰人都是有怪癖的倔脾气暴力狂,这个电影还剩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