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喜欢这部剧了,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一盏灯,让我们的平庸显得那么的不应该,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伟大的,不能因为我们做不到,就否认,所以我的幼稚,或者用我更喜欢的一种理想者,是有意义的。
一、能文能武李延年文,李延年是指导员,做党务工作,我也做着类似的工作。
看他对每一个人的了解,看他把每一个人放在他们该在的位置上,让他们进展所能,体现价值。
作为一个党务工作者,我们总说党管干部,可是这个”管“究竟是管理的意思,还是引导的意思呢?
党员需要管理嘛?
我们手中有党章,心中国家,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在做着什么。
可是怎样去把这满天星凝聚成最亮的太阳,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管“吧。
武,李延年是指挥员,在阵地上,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身边的战友一次又一次的倒下。
有泪水,但却没有放弃,有倒下的,就有站起的,不变的是阵地永远是我们的。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敌人会如何的疯狂,但指挥员永远知道,只要还剩下最后一人,这就是我们的阵地,寸土不让。
我很喜欢这样的人,可能不是技战术最棒的,却是一个充满领导力的人,如果我是他的战士,我至少可以保证在我死之前,我的每一份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那本功勋录,看似是一种记录,其实只是一种提醒,提醒大家,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追求,至于结果,其实就像小安东心里的二妞,就像那要生一个班的愿望,其实美好就行。
二、无名英雄于敏我很喜欢这样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也就是我们小时候一直的理想。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成不了这样的科学家。
可能是我们天赋不行,可能是我们不够努力,也可能是其他的问题,但如果让我回到学生时代,问我有什么梦想,我依旧会说,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数学家。
所以不说于敏的伟大了,那是不用去说的,说一说我看的时候想到的一些感想,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一部电影:《美丽心灵》。
所以无名英雄也不仅仅是于敏吧,毕竟这不是一场乒乓球赛,而是足球赛,太多的人都在付出,当然也不能忘记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比如于敏的妻子。
在一名成员请假回去看妻子,回来喝酒痛哭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世界不会有那么多像于敏妻子这样默默付出的人,她们也很伟大。
太多的人因为国家而放弃了小家,太多的人因为无法兼顾,而舍弃了爱情,那个14岁拿起刻刀,从来没有犯过错的范师傅,在对象跟人跑了的时候,出了错。
家属慰问,那个家属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想哭了。
没有人是天生的伟大,只是有人在默默的付出。
三、默默无闻张富清刚知道这位老人的故事时,我以为这就是以为伟大的战士,隐藏了他在战争时候的功名。
可我看完整个事迹之后,我更被他专业后的事情所感动。
为什么共产党的军队总能赢,而国民党不行?
用张富清的话说,共产党的连长团长营长是和战士们一起冲锋的,党员干部是冲在最前头的,而国民党的长官,一晚上可以输掉士兵们所有的军饷。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毛主席的伟大,从三湾改编以来,我们的军队就是和有史以来其他所有军队不一样的,支部建在连上是显著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军队是不发军饷的,士兵和军官的待遇是一样的,凝聚我们在一起的是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共同理念下的奋斗。
回到张富清老人专业后,总是选择去最困难的地方,总是牺牲自己的小家,总是去替国家着想,干事一丝不苟,竭尽全力。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作,还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一样呢?
而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想到的是哪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战友,他从来不觉得这些荣誉属于自己,他认为自己是替那些死去的战友活着的。
而现在的很多人,为了一点容易,一点权力,蝇营狗苟,不顾一切,没有底线,内心没有信仰,眼中没有群众,可能在他们这些人眼中,这样的高尚的人,他们会嗤之以鼻。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管理?
我看完张富清的故事,我想对那些觉得难管理的人说一句,因为这些年轻人的领导不是张富清这样的人。
年轻人早就过了画大饼就能骗的年纪,他们真正在乎的,他们的领导比他们优秀,他们的领导付出的比他们多,他们的领导为了这个国家做的比自己好。
而不是这个事你年轻,所以你做,这个荣誉,你年轻,所以给别人。
后面的我还没有看,想起了我的工作, 也7、8年了,问心无愧,却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梦想还是要拾起,做好自己吧!
追平了功勋刚更新的三、四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李延年只身跑去炮坑试验规律的情节,看得热血沸腾!
身为军人,他有为国为民的使命感;身为将领,他有对于战士们的责任担当。
在确定完炮火规律后,他一遍遍地向战士们科普讲解,最终七连以零伤亡的效果通过炮火区,从中可以窥到李延年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之前李延年接受《功勋》李延年只身试炮火,革命前辈不怕流血艰苦作战,但战场的残酷远不止于此追平了功勋刚更新的三、四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李延年只身跑去炮坑试验规律的情节,看得热血沸腾!
身为军人,他有为国为民的使命感;身为将领,他有对于战士们的责任担当。
在确定完炮火规律后,他一遍遍地向战士们科普讲解,最终七连以零伤亡的效果通过炮火区,从中可以窥到李延年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龙》杂志的采访时,说道:“那场战斗真惨烈!
打到了什么程度?
打到山上的树和茅草都没有了,树根子都没有了。
其实这样残酷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多次,太惨烈,我不想再回忆了。
”
图为《龙》杂志总编辑贾正与李延年合照关于真实的战场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功勋》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将以李延年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故事带入我们的视野!
首先是排雷小组中李源的牺牲,为了全连的计划,他身受枪伤依旧踩着地雷丝毫不敢放松,直到死的最后一刻,才松了一口气说:“指导员,我完成任务了,我没有动。
”然后以一声爆炸结束自己光荣的一生。
另外在刚更新的两集中,对于战争大场面的呈现较多,敌军的新型武器一喷火就能使我军伤亡惨重,有些画面触目惊心,时常是不知不觉掉下了眼泪!
现在的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当时战士们有多痛苦又有多强大,看着一批批的战士们接连冲锋,深觉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当时那个时期有个说法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而抗美援朝这一下子让西方,特别是让美国认识到,中国人民愿意用鲜血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
在此后,我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无论哪个国家都不敢再对中国轻举妄动,这就是敢战才能止战。
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们不怕流血不畏牺牲以及艰苦卓绝的作战换来的,是它们的胜仗,换来了如今的幸福和平!
没想到能文能武李延年拍的比长津湖好文戏好,战争部分也好到底是国家队出手,还是厉害但是好像看的人不多啊这样的主旋律真好,尤其是各种方言,太真实了本来就是五湖四海的人,长津湖这个细节就不如李延年做得好推荐推荐长津湖三个导演还是有点拼凑的问题,各个导演风格不同,还是太硬期待后来功勋的人物
看完《功勋》1、2集,感慨万千!
《功勋》李延年单元是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创作的,又想起今年九月份,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我国空军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所谓“家国有难雄赳去,山河无恙魂昂归”,这正是对志愿军烈士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一切在指导员李延年的到来后得以平息,他作为部队将领,对每位战士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都如数家珍。
当着七连全体人的面,李延年讲述了小安东被张二妞捡到、抚养到两人定情的过程,让人不禁唏嘘,感慨小安东坎坷的身世。
当初被国民党强行征用背井离乡,小小年纪承受那么多不为认知的伤痛。
但细想来,那个动荡年代,像小安东一样的战士们绝不是少数,甚至七连的每个战士也都会有自己割舍不下的家人朋友。
但那个时候的他们别无选择,唯一的信念只能是向前冲!
《功勋》中李延年的动员发言深刻表达了作为军人应有的骨气与信仰!
“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能打胜仗!
但是当和平来临时,许多人看不到了,也不能和亲人团聚,但是祖国记得我们,亲人感激我们,要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
”
这段话真实但也辛酸,小安东最终忏悔的留下眼泪,相信屏幕前很多人也跟着一起哭了。
祖国需要他们舍小家冲锋上阵,但祖国也绝不会忘记每一个牺牲付出的战士们!
逝者已矣,新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这是人的韧性,但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感受那个年代的热血与奉献!
这些向死而生的战士们向我们诠释:保家卫国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滚烫鲜血以及为国为民的坚定信仰!
这部剧,真的介绍晚了。
我一直没有组织好合适的措辞,去详实的介绍这样一部剧。
今年最佳国剧,十四本以为是两部十年难得一见的《觉醒年代》和《山海情》二虎之争。
但没想到,半路居然杀出了个程咬金。
这剧一播,今年最佳国剧悬念又起——《功勋》
《功勋》总共由八个故事组成。
它们分别改编自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的真实故事。
碍于篇幅的原因,今天想介绍的,是我在《功勋》中目前最喜欢的一个单元剧——《能文能武李延年》
01、故事,发生在1951年7月。
美中朝三方终于决定,在中朝控制区开城来凤庄举行谈判。
但在谈判过程中,由美国缺乏和平诚意,在谈判桌上提出了极其无理甚至过分的要求,最后导致双方(美和中朝方)谈判破裂。
为了能把美国打回到谈判桌前,并且打击他们目中无人的嚣张气焰,中方决定势必夺下346.6高地,并坚守阵地。
这个任务,被分配到了三营的7、8、9连。
李延年,则是7连的指导员。
在以往的国产战争剧中,无一例外,几乎所有战争片都把指导员、政委这个部队中最重要的角色以弱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甚至有些剧中,指导员压根就跟隐形人没有多大区别,部队有他没他一个样。
即使是在神剧《亮剑》之中,何政军饰演的赵政委在军中的形象,也近似于“妈妈”的角色——一旦李云龙犯了错,他就负责善后、擦屁股。
可以说,除了处处维护团长的威望之外,几乎整部《亮剑》都没有去刻画赵政委的政工工作。
正因为大多数战争剧的刻板印象,导致许多观众对指导员这一职位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与偏差——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职位,一群没上过战场的秀才兵耍耍嘴皮子,说说漂亮话,真打起战来,还是得靠李云龙这些口吐芬芳的血性男儿冲锋陷阵、浴血沙场。
所以,《能文能武李延年》是一个突破、一次深入。
它国内第一次,有一部剧以指导员为主视角,告诉所有的观众——这并不是一个虚设职位,他的存在,有时候比一军之首更能稳定军心,带来胜利。
所以,也难怪有观众在看完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反映我军的灵魂的影视作品不是亮剑,而是功勋。
我军的指挥者典型形象不是我特娘的意大利炮,而是指导员李延年。
」
开篇的第一幕展现李延年指导工作的桥段,其台词之精彩,思想境界之高深,我愿称之为近二十年来最好看的战争文戏。
7连在接到攻打346.6高地的命令后,部队里的小安东因为害怕自己阵亡后,在家乡等待自己的二妞孤苦伶仃,所以临阵脱逃,当起了逃兵。
在抓到逃兵之后,连长的行为几乎和李云龙一个模子刻下来,他愤怒得把小安东绑在了树上,命令全连集合:“就为了个女人,值得吗?
我要当着全连的面,枪毙了他。
”
但是,大敌当前,李延年深知,一旦在这时候击毙了逃兵,那么一定会动摇军心。
而且熟悉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指导员,他能理解小安东的行为。
所以,他先平缓了连长的情绪,然后给所有队员讲了小安东的这么做的理由——小安东从记事起,父母就不在了,靠流浪乞讨为生。
在快要饿死的时候,是二妞发现了他,救了他,年仅5、6岁的二妞用嘴把羊奶吸出来,一口一口喂进小安东的嘴里。
之后,二妞把小安东安置在了山洞里,每次出来放羊就给他带点干粮,这一来二去两人就有了感情。
讲完故事后,李延年问所有的队员:“你们说,这样的二妞,好不好?
值不值?
”“像二妞这样可爱的姑娘,在我们国家多了,那是千千万万,而我们打仗,打胜仗,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姑娘。
”
为什么我们志愿军战士能用两条腿跑赢美军的机械化部队?
为什么他们能在零下3、40度的恶劣环境下隐蔽数日,直到变为冰雕?
为什么他们能面对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还一往无前?
答案,就在李延年的话里——我们也许会牺牲,我们也许看不见和平的到来,但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
战争,如果仅仅是靠士兵的个人素养和装备优劣来决定胜负,那我们早已输了无数次。
比起装备,比起能力,决定输赢的更是士兵们强大无比的凝聚力和信念——保家卫国。
而能让部队里所有人上下一条心的人,就叫做指导员。
02、但如果,你仅仅以为李延年是一个只会喊着口号、整顿思想的秀才兵,那就大错特错。
在攻打346.6高地任务完满成功后,李延年接到指令——上级政工干部在友邻部队发现了叛徒,而叛徒供出的名单里,有5个人就在7连,他们认为要对7连进行集中审查,以此彻底洗清嫌疑。
但对于这项命令,李延年无法接受——战士们刚刚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任务,觉都还没睡就要被自己人怀疑,这谁能受得了这气?
但命令就是命令,李延年嘴上答应,把审查拖到了明天,实际上,他心里早做好打算。
为了洗清队员的嫌疑,并且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选择和被怀疑的队员们一起,趁着夜色前往敌营铲除奸细。
这是九死一生的擅自行动。
成功了,虽然可以洗清嫌疑,但他必定会受到处分。
失败了,不仅会失去生命,更是会背上骂名。
但李延年知道,只有这样做,战士们的心才不会受到伤害。
而当战士们看到本可以置身事外的指导员为了他们的清白,自己率先把脑袋拴在了裤腰带上,没有一个人反对这次作战。
也难怪7连连长会如此感慨:“在这个队伍里,可以没有连长,但不能没有指导员。
”03、短短6集,《能文能武李延年》完美展现了一名基层政工干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从战前的部署,到战时的临时调控,再到战后的整顿,都离不开指导员。
战争,从来不是从炮响那一刻开始的。
当你穿上军装,战斗就已经打响。
在战争面前,敌人永远只会尊重足够强大的对手,对软弱可欺的对手,他们绝不会放半点尊重。
而战士们用英勇顽强的作战,教会了自视甚高的美国人尊重现实,尊重我们。
毛主席说,在朝鲜战场上,敌人是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
我们就是凭着一股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决不屈服的气,才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打败了侵略者。
李延年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代表了我军散作满天星的指战员们。
就像李老自己说的那样——我知道这枚勋章不是授予我一个人的,它更是属于千千万万牺牲的烈士。
最后。
碍于篇幅原因,《功勋》我只能介绍到这儿了。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这部剧,你应该看看。
作者:十四十四公众号:十四十四
《长津湖》我是十一当天看了电影的,是好片子,可以一看,但还不能称之为经典,我看完之后回头又看了《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两相对比,李延年这部6集的电视剧才真是拍得好。
在《长津湖》中有两个泪点,伍千里带着哥哥的骨灰回到家乡,那一跪的时候,我落泪了,然后就是冰雕连的那一幕,然而整部电影也就这两个泪点了,虽然全程紧凑,场面火爆,但本质上还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看完之后,总感觉缺点什么,少点什么,我想看到的没有拍或语焉不详,总之,是一部及格的工业化电影,看完之后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没有什么。
回家之后又马上看了《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一口气6集全部看完,对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抗美援朝剧嘛,要剧情有剧情,要场面有场面,要人物有人物,服化道样样不拉胯,可能在视觉效果上略逊于《长津湖》,但毕竟电影和电视剧两种不同的载体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如果真如有的网友说得那样,将《能文能武李延年》好好剪辑一番,在大屏幕上映,两者打擂台,到底哪部作品效果好还不尽然呢。
但是如果真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的话,我肯定会选能《能文能武李延年》。
《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今日开播,沈严导演拍的于敏单元很真实,把当年科研人员的艰苦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到当年于敏院士的感动中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文字描绘出了于敏院士的不易,《无名英雄于敏》更是让观众真实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科研人员的艰辛。
开片就被雷佳音饰演的于敏震撼到了,没有一点雷佳音的影子,他就是那个朴实无华的“两弹一星”功勋、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
跟随剧中于敏的脚步来到研究所,小小的办公室里,黑板是最老式的,书桌上堆满了演算笔记和资料,没有仪器,没有经费,只有我们敬佩的科学院士的一腔热血,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研究出了氢弹。
看到剧集中于敏胃疼得直冒汗,也不愿离开工作岗位,只拿萝卜干充饥止疼时,好心疼,也在同事们知道他胃疼需要食物充饥悄悄给他饭盒里放满食物时好感动,更在于敏回到家,倪妮饰演的孙玉芹端上一碗粥来给于敏吃,自己和孩子只能吃野菜充饥时感叹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孙玉芹晚上饿的睡不着觉,于敏给妻子讲做烤鸭的过程哄妻子入睡时不由自主的泪目了。
就是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令世界震惊的壮举!
第二集于敏掷地有声地说出科学不相信权威,科学只相信真理,并把结论拿到研究所讨论,讲述关于氢弹的构想的时候太燃了,心里充沛着满满的自豪感!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在剧中看到孙玉芹独自一人去生孩子,于敏赶来对于妻子满是歉疚的眼神,瞬时间感动了。
他是一个凡人,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工作上,世事两难全,还好他的妻子理解他并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
也敬佩科研家属的不易,独自一人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宜,让于敏无后顾之忧,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家属,都是伟大的。
这一点更加凸显出了《功勋》拍摄的真实,并没有美化我们的英雄,而是把于敏院士刻画的有血有肉,熠熠生辉。
把角色塑造得更立体、更饱满且精准地还原了时代氛围。
这份工作,对于敏来说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还会让他的功名“消失”。
剧中的于敏被邻居指责不管家,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母亲更是埋怨他一问三不知,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保密工作者们承受了何种程度的压力与误解。
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并为之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像于敏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有的不仅是开拓精神,更有大局观!
岁月流逝,山河璀璨。
于老的精神,将万古流芳。
致敬科研工作者!
(一)以前对于我军(广义上说是所有红色军队)所特有的“政委”“指导员”这一类职务,以及相应的文学艺术形象,吃瓜群众们多少存在一些误解与偏见,总体印象就是脸谱化、高大全,就会耍嘴皮子说漂亮话、喊口号,尽玩儿虚的,婆婆妈妈唧唧歪歪总拖后腿…真正真刀真枪打硬仗打胜仗,还得靠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带着战士们去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就是感觉我军一支部队好比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主官是爹,是作为主心骨存在的大家长,战士们是如狼似虎的杨家将七郎八虎一样的热血儿男,而政委指导员呢,则是唠唠叨叨婆婆妈妈的老妈妈,就算是佘太君穆桂英,但终归定位还是个家庭主妇,热心肠,碎嘴子,喜欢瞎操心但往往吃力不讨好,一旦遇到事儿,还得是男主外女主内…总之,政委指导员这类军队政工干部的形象,在吃瓜群众的印象里,就是个类似“娘们儿”一样的阴柔担当,所谓“战争让女人走开”,打仗毕竟还是要靠男人,要是指望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那也太不靠谱了…拿我来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除了上学时期的短暂军训,基本与军旅生活没有交集,所以对于军队是陌生、隔膜、缺乏了解的,仅凭一知半解就去狭隘地理解与定位了我军政工干部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要拜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作品所赐…咱们的军旅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的热门作品里边,所塑造的政委指导员的形象,大多非常干瘪与模式化,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亮剑》这部剧,如果把政委赵刚的戏份都删了,此剧魅力几乎不会怎么减色,但是,如果抽掉了团长李云龙,那这剧就没法儿看了…说实话,我个人的感觉,政委赵刚的存在感,还不如和尚、孔二愣子、李云龙前女友、老婆以及李云龙后来的那个保镖呢…总之,政委指导员的形象在我看来,就是绿叶与陪衬,从角色吸引力而言,几乎可有可无…另外,中学时学近现代史,是背过“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这些知识点的,但对于“支部建在连上”对于我军的深刻意义,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的…直到这几天看了新鲜出炉的主旋律献礼电视剧《功勋》第一单元,即“李延年篇”(本剧应该是一个单元六集),王雷演的李延年,演得非常出彩,最重要的是这部剧制作非常精良,剧本特别扎实…我是没想到,无意中看了一眼一部主旋律红色题材电视剧,就被王雷演的李延年一段战前动员的演讲,给震撼到了,然后就被吸引着看下去了,哇塞,战争场面,服化道细节,感觉是国产近现代战争剧的巅峰水平啊!
绝对拍出了电影大片质感,几乎不逊色于“兄弟连”“钢锯岭”!
太特么考究了!
…更没想到的是,短短六集电视剧看下来,我一下子就彻底理解了我志愿军当年开挂一样的强大战斗力是怎么来的了!
也一下子就勾连起了中学历史课就学过的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知识点,并彻悟了其深远意义与独特价值了!
(二)电视剧所截取的这段故事,剧情很简单~李延年,当时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志愿军一名连指导员,在没有连长的情况下,他又当爹又当妈,率领这个连队战士去坚守一个高地…他们营的任务是在总攻发起之前,夺下这个秃山头并守住它几天几夜…之前先后派上去两个连,几乎都拼光了,他带本营最后一个连上去,收拾残兵,合并组成一个新的连队“泰山连”,在他的指挥下,打退联合国军大炮坦克开路、步兵轮番上阵的多次疯狂进攻,阵地经过双方多次反复争夺,最后守高地的我军弹尽粮绝,就剩11个人还活着的情况下,硬是守住了阵地,等来了总攻…看上去很老套很俗套的剧情对吧?
但墙裂推荐喜欢战争片的豆友去看看这六集!
对于国产战争剧来说,此剧拍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新意呢!
也怪之前此类题材作品“神剧”太多,给我们普通观众的感觉,我军打胜仗就是扔扔手榴弹、吹吹冲锋号那样如同儿戏一样简单…可是,这部剧却从整体脉络、机理、细节上,用心地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要小看当年我军打仗的技术含量、智力因素,特别是基层团队的战术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及有效性!
仅凭匹夫之勇和一腔热血地猛打猛冲,可以谱写出悲壮惨烈的绝唱,但无法确保以弱胜强的结局!
我们的志愿军,在装备落后缺乏补给等诸多不利条件下,于异国他乡能硬刚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三年而打个平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必然是具备了某些人无我有的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实现的!
这个独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这短短六集电视剧,正是试图从细节入手,解析其中的原理!
就不剧透了,推荐大家亲自去电视剧中寻找答案吧!
(三)总之,我在观剧过程中,是生出许多感慨与恍然大悟的~原来,政委指导员这样的军队政工干部的存在,是构成我军核心战斗力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啊!
原来,支部建在连上,真的是高瞻远瞩的神来之笔啊!
竟然有着如此令人叹服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啊!
…剧中李延年领导的这个连队,一半战士是“解放战士”,就是从国军中俘虏或投诚过来的!
有到了朝鲜战场还想开小差当逃兵溜回家乡去的,有被对面国军派驻联合国军的特务阵前喊话点名许给高官厚禄的……我之前很不理解,同一群人,当年作国军时,解放战争中就一触即溃,但加入到我军之后,仅仅经过短暂改造,投身抗美援朝战场,怎么就能一下子变成了死战不退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看了这六集电视剧,我找到了一些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依据……还有,百十来人的轻装步兵,在敌人大炮轮番轰击、坦克开道、全副武装的步兵潮水般一层层车轮攻击之下,要怎么做,才能守住一个光秃秃的山头几天几夜?
电视剧里细致刻画了李延年是怎么分兵派将、配置资源、布置防线,真正打起来,又是怎么根据具体的战场形势变化,调整部署…其中各种随机应变、灵活机动、跟敌人斗心眼儿,简直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智慧用活了!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人的能动性超水平发挥的情况下,就硬是一步步活生生的做到了!
(四)伟大领袖说抗美援朝战争,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那么,钢少气多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战胜钢多气少?
仅仅靠人海战术、拿人去死磕人家的钢吗?
在供给源源不断的钢铁炮弹炸弹子弹覆盖之下,恐怕有多少人也不够看的吧?
反正我在以往观看国产影视剧过程中,留下的印象是,似乎仅仅靠我们的战士不怕牺牲勇于牺牲,就可以简单地抹平人家钢多我们钢少的悬殊差距了,但是稍微动脑子想想,你信吗?
…看了这部剧的前六集,我才明白,只有发挥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独特优势,特别是一个称职的连指导员的存在,才有可能给每个战士心上灌注同样一股浩然之气,真正把一个集体凝神聚气,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真正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地、发自内心地愿意超越生死、去把自己奉献给一个更远大的梦想,甘愿燃烧自己去做助力这个大家共同的梦想早日实现的燃料!
这就有了可靠的、虽九死而无悔、哪怕一时战局不利也不会衰减的士气!
然而气只是一个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在钢上做文章,在大量的气与极其有限的钢的巧妙结合而发挥最大效用上做文章!
比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比如,虽因人人浩气在心而人人皆可慨然赴死,但这也并非就是义和团式的自杀式冲锋蛮干啊!
反而是更要讲究策略与效率!
我们守阵地的就这一百来人,几天几夜没有援兵与补给,敌人却是死了一层,又攻上来一层,弹药补给几乎源源不断…这种情况下,要连续几天几夜确保阵地不丢,那必然需要有比敌人更高的智慧、更巧妙的办法、以更小的伤亡代价去更高效更大量地杀伤敌人!
具体怎么做?
去看电视剧,去看李延年!
有人曾用现代的计算机来模拟七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在计算机世界中,凭着当年中美的巨大差距,中国想要打败或者战平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成为不可能,战一百次就会败一百次:美国当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与头号军事强国,而中国历尽一百年的屈辱与数十年的战火,刚刚从废墟中建起,百废待兴,军事更是落后,海军与空军刚刚建立,陆军则武器装备陈旧,两国各方面的悬殊大得难以逾越,故而中国根本无法跟美国对抗。
然而,中国志愿军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最终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逼到了签订停战协议的桌子上。
为何?
电视剧《功勋》第一单元的《能文能武李延年》回答了这个问题。
《功勋》分为八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八位共和国荣誉勋章获得者的人生,李延年便是其中的一位,所以,《能文能武李延年》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
该部剧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来告诉大家: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为什么能够把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逼到了签订停战协议的桌子上?
因为中国军队有信仰有灵魂,志愿军战士知道因何而战,为谁而战。
李延年是抗美援朝志愿军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的指导员,说到指导员,可能很多非军迷观众都不太了解他是做什么的,不过只要谈到《亮剑》中的政委赵刚,就会明白李延年的工作在部队中的性质了:那就是做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军人,也即“党指挥枪”的代表。
战争时期的指导员(团级以上的称为政委),他们不仅仅是给士兵做政治思想工作,他们本身便是一名英勇善战的军人,比如《亮剑》的赵刚,他既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又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赵刚乃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李延年却是共和国至今还活着的功勋英雄,他是真正的能文能武。
如今世界上拥有指导员的军队仅有中国军队(以前还有苏联的军队),政委(指导员)的作用长期在影视界被忽视,即使是《亮剑》中文武双全的赵刚,若论起其艺术魅力,他不仅远远不如主角李云龙,就连魏和尚与段鹏都比不上,其实真实历史中的政委(指导员)是最让敌人头疼的,因为这种人通常都文武双全素质极高且思想无比坚定,他们若是被俘,不易被敌人策反甚至还有可能在被俘期间策反俘虏他们的人,故而在二战期间,苏联士兵若被德国人俘虏了,他们还能有一条生路,苏联的指导员若被德国人俘虏了,他们只有一条路:枪毙!
《能文能武李延年》篇首便介绍了大背景:1951年中美双方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美军倚仗强大的海军空军优势,以补偿海空优势为理由要求中朝方战线后退30到60公里,中方不同意,美军代表便狂妄叫嚣 “不同意就让机关枪和大炮来发言吧”!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与敌人展开了寸土必争的阵地战,直至把联合国军打到重回谈判桌为止 。
346.6高地就是双方在战场上反复争夺的一个山头,李延年所在的三营奉命夺取并坚守346.6高地,营长召集各连连长指导员,对着沙盘宣布作战计划,就在七连连长与八连九连争着要当“主攻连”时,李延年却看明白了营长的用意,知道七连的“助攻”的任务更为重大。
同时他还提议,前半夜先进行一次袭扰作战。
营长同意了他的建议。
开完会后李延年与连长回到营地,就在七连战士争相请战争相立功之时,就在战前四小时,七连发生一件令全连人感到极度耻辱的事情:张安东逃兵事件。
张安东是七连中的解放战士(指从原来国民党军队里的士兵经过教育加入人民军队的战士),也是七连中年纪最小的一名战士。
志愿军公认的英雄七连竟然会发生逃兵事件,连长盛怒之下决定亲自处死张安东。
在连长拔枪之时,八班长冲过来求连长放过张安东,被连长怒斥。
李延年叫八班长遵守部队纪律退回队伍,这时连长又想拔枪,被李延年制止住了。
我相信,李延年在张安东逃兵事件中肯定考虑了很多。
他想知道张安东当逃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纯粹的贪生怕死?
是因为想念家乡的亲人爱人思想开了小差?
还是因为他意图叛国投敌?
——当时敌特猖狂至极,果党为了反G,命令部分细作潜入美营充当汉奸替美军出谋献策,他们以高官厚禄与美金引诱原为国军士兵后来成为志愿军的解放战士投向敌营,不久以后在剧中出现的王觉仁(皮特王)便是这种败类的代表人物,在“皮特王”们的思想渗透之下,已有意志不坚的解放战士心存投敌思想,甚至还有个别打干部黑枪的极端事例。
若是张安东叛国投敌,我相信李延年会任凭连长处死张安东。
可当李延年看到八班长出来替张安东求情时,当被绑在树上的小安东哭着喊着说他是为大柳树靠山屯的张二妞而死时,他已然明白:张安东会当逃兵绝对不是因为他想要叛国投敌。
李延年会做出这种判断,源于他了解七连所有战士的秉性为人,八班长是位政治觉悟极高作战异常勇猛的好班长,虽说八班长一直视张安东为亲弟弟,但他不是一位为了兄弟情谊而不辩黑白是非的人,若是张安东真的犯了叛国投敌这种不可饶恕的罪,凭八班长的为人,他绝不可能在众人面前替张安东求情。
既然排除了第三种原因,那张安东当逃兵只有前两个原因:(一)贪生怕死。
张安东有句话说得很明白:“上次参与战斗的二营没有人几个人能活下来。
”(二)眷恋青梅竹马的亲人恋人张二妞。
总结起来:张安东认为自己参加战斗后必死,而他不想死,他想保护他的二妞,他想与二妞今后过上幸福的生活,故而他当了逃兵。
李延年与张安东七连差不多有一半的战士是解放战士,他们普遍都受过基本军事训练,军事素质要比翻身农民参军的新兵强得多,但是解放战士也存在思想觉悟低,容易动摇以及主动投降的情况,而解放战士张安东为了亲人兼恋人张二妞选择当逃兵,从“人性”角度上看确实是可以理解的范畴,相信张安东的思想在解放战士中占有一定市场,如今处死一个张安东容易,可军队若是没有根除产生逃兵的源头,没有讲清楚讲明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道理,杀死一个张安东,还有其它张安东”们依然心有杂念,他们倘若缺乏信仰没有精神力量,整支队伍就无法真正拧成一条绳,战士士气肯定受到影响,尤其是对解放战士的影响更大。
到时极有可能会扰乱军心,而大战在即,不容军心有任何的动摇。
于是李延年做出了全剧最精彩的一场战前动员会,这幕剧是《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最出彩的篇章,也是全剧的“剧眼”。
因这幕剧情过于精彩,我便将李延年的台词直接搬过来给大家欣赏:
对张安东的审判大会变成了战前动员大会,李延年改造了逃兵张安东的灵魂,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士兵,何尝不也感染着所有欣赏过这场剧的观众?
因为这场演讲除了告诉在场所有战士外,也在告诉身为后代的我们:志愿军因何而战,为谁而战?
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而战,因为国家不容欺辱,因为有国才有家!
志愿军为了当时的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战,是为了保护当时千千万万位善良的二妞而战——“就算你顺利逃回去了,飞机飞过去你有啥办法呢?
你跑都来不及。
”言下之意当然是:张安东,你连自保都来不及了,又如何保护你心爱的张二妞?
让小安东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明白只有把美国鬼子赶出去了,他才能保护他的亲人爱人!
张守东想要守护他的二妞,其它战士同样也有自己在乎的、想要守护的人,志愿军便是为千千万万他们想要守护的人而战。
志愿军更是为了后代的亿万百姓能过上幸福日子而战:道理很简单,也很残酷,残酷的是这里很多人都看不到将来幸福的场景了,但祖国会记住我们,人民会感激我们。
不得不说这幕剧的台词极为出彩,演员的表演极为出彩(演员王雷真的演活了李延年,他饱含热泪,慷慨激昂地诠释着英雄战士的铁骨柔肠和细腻深沉的家国情怀),不但是在场的战士们情绪激昂,热泪盈眶,银幕后面观剧的我们同样是热泪盈眶——是啊,若没有志愿军在七十年前的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能有现在的盛世中华吗?
李延年说的这段话就是志愿军的军 “魂”,它让我们明白,为什么长津湖中的志愿军战士忍冻挨饿,每天趴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吃着冰冻的土豆,承受着生命几乎难以承受的身体极限,却可以打败每天吃大餐的美国大兵;为什么中国在经济如此落后军事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可以逼平以世界头号军事大国兼经济大国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原因正如那位千古伟人所言:中国军队气多钢少,美国军队钢多气少!
这里的“气”,除了是指“争气”(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更是浩然之气,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与精神力量,而想要战士们凝神聚气并最终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就需要发挥好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独特优势,特别是一个称职的连指导员的存在,才有可能给每个战士心上灌注同样一股浩然之气,让他们为了国家与故乡的亲人爱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虽九死其犹未悔!
中国志愿军有信仰有灵魂有志气,所有的士兵都知道因何而战,为谁而战,所以个个奋勇杀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而美国军队没有,美国当时以反G的名义来进行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只符合政治家的利益,却对普通士兵的利益人生毫无影响:因为中国人不曾侵略过美国的领土,不曾炸过它的珍珠港,美国士兵对中国人并无恶感,所以美国士兵会越来越觉得打这场战争毫无意义,若是他们战胜了可能还会有世界头号军事大国的荣誉感,问题是中国志愿军如此强悍士兵个个不怕死,他们得胜的机会极少,就算是赢得赢得极为艰难,所以见到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如狼似虎”地朝他们扑过来时,非常了解志愿军优待俘虏政策的美国大兵,只怕他们早就想着如何投降吧?
志愿军战士心存浩然正气就能慨然赴死,这是中国军队最终逼平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不过,从那位千古伟人所说的“中国军队气多钢少”中亦可知,一个经济落后军事落后的国家军队想要打败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经济强国,仅仅凭着军队有信仰有灵魂有“气”是不够的,还需要在“钢”上做文章,好钢得要用在刀刃上!
只有在大量的气与极其有限的钢的巧妙结合,方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能文能武李延年》李延年与他的战士们为了守住346.6高地,孤军作战三天两夜,他们面对的敌军不是普通的美军,而是保持百年不败的王牌军队骑一师,敌方有人有粮有源源不断的武器补给,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与全连战士要连续坚守三天两夜确保阵地不丢,那必然需要有比敌人更高的智慧、更巧妙的办法、以更小的伤亡代价去更高效更大量地杀伤敌人!
最终他们守住了346.6高地,最后把美军逼回到了谈判桌前。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请看电视剧《功勋》第一单元剧《能文能武李延年》!
[作者自言:这篇影评我分为上下两章发表,本章我解析志愿军战士“因何战?
为谁战?
”后,下章我将解析志愿军战士“如何战?
”如果网友们感兴趣的话,请欣赏:《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永远的精神高地,最牛的指导员(2)]
首先,這是一部很好的說清楚了政委作用的戰爭劇,也講明白了我軍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以及為何能胜;其次,在戰鬥情節上表現了在連級陣地進攻戰、防禦戰中,如何計劃、部署、執行、通訊、偵察、襲擾、觀測、繪圖,打破了“人海戰術”“泥腿子”的刻板印象;再次,劇情推進設計的有衝突有反轉有高光,群像也刻畫的很好,藉著這些鮮活的人物,我第一次記住了我軍的序列編製:班、排、連、營、團、師、軍;最後,我會二刷的!
剧评被导演点赞了😁
拍的很好,不要再拍了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来种花家
因为豆瓣评分9.1而来,可却抗美援朝的这部分都没看完,实在失望。
单元剧。李延年部分好。
看了两集
能文能武李延年,打仗非常灵活,战争是艺术,打仗就应该这样随机应变,伺机而动。战争场面也比较真实,几乎没有缺点,堪称佳作,可惜只有六集。默默无闻张富清,前四集觉得波澜不惊,后两集感慨良多。为什么深藏功与名?因为战争年代九死一生,很多战友还很年轻就牺牲了,自己能活下来已是万幸,同时觉得功与名是和战友一起创造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所以一辈子都没有张扬。解放以后,和平年代遇到的困难和战争年代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了。老一辈的党员,经历过血与火,生与死,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和平万分金贵,因此备感珍惜,所以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心里只有人民。反观今天的腐败分子,拥有较好的社会地位,掌握很大的权势,福利待遇优厚,反而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心里哪里有人民,信念,理想?这些人真的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了!
李延年篇是国产战争剧的神
顾名思义功和勋。有时候成功,成就,成绩就是时间上的累积堆砌和坚持不懈。出现在荧幕上的是有了姓名的,但作为观众更加愿意看到的是功和勋,而非名人。
Peter最近喊着要看看功勋里于敏的故事。看完问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拿共和国勋章么
一单元,5星。从没看过这么精彩的战争片。几乎是从第一集打到最后一集。塑造一群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志愿军官兵。画面充满了战争的质感。全方位展示了志愿军复杂的技战术,多兵种默契的配合,极高的单兵素养,非常强大的凝聚力。绝对不仅仅是很多人认为的人海战术。二单元,5星。我觉得雷佳音只能是中规中矩。倪妮奉献了神演技。带给人的是一种接地气的感动。把对于丈夫默默的支持和自己独自负担家庭的苦楚,这种矛盾拿捏的恰到好处。有人在为一个大国负重前行,同样也有人为一个小家负重前行。三单元,3星。特别期待能将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感人故事搬上荧幕。这个单元有些失望。剧情就像流水账,就是简单的罗列事迹。郭涛更是让人觉得有些尬演。上一个单元朱玉在前,孙茜演绎的张富清的妻子有些模式化。网上对第四单元的评价更差,打算弃了。
于敏篇最好看,屠呦呦篇勉强,袁隆平篇感动和难受不断切换,其他的看不下去。
历史寒假作业
这么精彩正能量的剧,竟然有白莲花dj,选角能不能认真点,扣一星
黄晓明和章贺的对手戏,就像芒果TV中餐厅和再见爱人嘉宾见面会
。。。p1的细节只够我给两星然后我很舔,我又回来看宝贝妮和宝贝迅了p2第一集感觉可以给四星,我就观望着-第一部分2,雷佳音那部分4,屠呦呦这部分3,袁隆平那部分3,其他不感兴趣,不想看了
单元故事都很感人,但是拍的水平层次不齐
看完前六集。这是近10年来最好的。
演得最好的是王雷雷佳音周迅,上来第一单元就把我看哭了,最差的是郭涛,把张富清的朴实演成了傻憨,和于敏类似单元的佟大为也只是演了佟大为而不是孙家栋,潜艇里的黄晓明则一瞬间成了风声里的特务,但必须要向这些先行英雄们致敬,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能文能武李延年:他智勇双全,临战有妙计,帮助我军守住346.6高地,将美国拖回到谈判桌前。无名英雄于敏:只要理论正确,就一定能实现。默默无闻张富清: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哪里有困难,他就往哪里冲。黄旭华的深潜:从58年到88年,一干就是三十年。憨厚的俞连长和写遗书的潜艇兵们都很可爱。申纪兰的提案:辛勤劳作、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的大兰子平凡而伟大。孙家栋的天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需要严谨,孙老很有魄力。片尾曲很好听。屠呦呦的礼物:青蒿素是中医药界借屠呦呦的手送给全世界的礼物。袁隆平的梦:他和邓哲的师生恋开始于她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功勋们大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专注而严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另一半一直默默支持他们,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另一半的坚定支撑。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