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

Burn After Reading,CIA光碟离奇失窃案(港),即刻毁灭(台)

主演: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布拉德·皮特,J·K·西蒙斯,凯文·苏斯曼,大卫·拉斯彻,理查德·詹金斯,伊丽莎白·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阅后即焚》剧照

阅后即焚 剧照 NO.1阅后即焚 剧照 NO.2阅后即焚 剧照 NO.3阅后即焚 剧照 NO.4阅后即焚 剧照 NO.5阅后即焚 剧照 NO.6阅后即焚 剧照 NO.13阅后即焚 剧照 NO.14阅后即焚 剧照 NO.15阅后即焚 剧照 NO.16阅后即焚 剧照 NO.17阅后即焚 剧照 NO.18阅后即焚 剧照 NO.19阅后即焚 剧照 NO.20

《阅后即焚》剧情介绍

阅后即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曾于1977年至1981年间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Osbourne(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是CIA的资深分析员,因酗酒问题被开除。沮丧的Osbourne回到家中又不被老婆重视。他妻子Katie(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个冷冰冰的职业医生,与财政部的Harry(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偷情,在船上共度春光。Osbourne赌咒写一本自传来透露CIA的高极机密,却被一心想跟自己离婚的Katie错拿去记录调查自己的财政报告,后又不慎落在了健身房。被傻里傻气的健身房女员工Linda(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和稍有点二百五的健身教练Chad(布拉德·皮特 Brad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弗兰基与爱丽丝双面女间谍第三季小镇缉凶人间,空间,时间和人曼陀罗午夜死亡2同车异路零落绝境大逃杀一人之下第一季急诊室的故事第十五季热舞甜心野人之雨林诀佐贺偶像是传奇前夫总动员第一季芭比之美人鱼历险记诸神之战3延安电影团阴阳师2特别有种:特警使命小戏骨:我要当红军窈窕赌女消除老师的方程式拼凑梦想曼谷复仇夜女人最痛飞刀又见飞刀陪审团十二人第二季心碎莱茵金

《阅后即焚》长篇影评

 1 ) 阅后即焚 Burn After Reading

《阅后即焚》是2008年美国喜剧,由伊桑·科恩]导演,布拉德·皮特主演。

电影讲述的是一名特工卷进敲诈事件的故事。

影片根据曾任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阅后即焚》是由世界著名导演组合科恩兄弟执导的一部黑色喜剧电影,讲述的是中情局特工奥斯本(约翰·马尔科维奇饰)因为酗酒被开除,为了报复他开始撰写丑事回忆录。

早就想跟他离婚的老婆卡蒂(蒂尔达·斯文顿饰)因为律师事务所的财务调查,女秘书不小心将财务调查光盘落在了健身房里。

傻头傻脑的健身教练查德(布拉德·皮特饰)与健身房雇员琳达(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捡到了光盘,并想借此敲诈奥斯本。

与此同时,和奥斯本老婆卡蒂有婚外情的联邦探员哈里(乔治·克鲁尼饰),一向喜欢拈花惹草,因为他在一个交友网站上认识了健身房雇员琳达,于是也卷进了这场敲诈事件。

几个人围绕着这张光盘展开了一番复杂的纠缠。

电影不长,步步紧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备忘录般点到即止,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看似单薄,在印象里却很丰满。

几个也许称不上小人物的小人物,一出称不上喜剧的闹剧,或可以称作严肃的喜剧、戏谑的悲剧。

生命终结的如此戏剧化,仿若Game Over,让观众不自觉地幻想可以重来一次。

当Pitt扮演的白痴被一枪击毙,我就以为是导演的一个玩笑,兴许可以退回重来,但它毕竟不是《疾走罗拉》,这一点上,更接近于《低俗小说》,出人意料的死亡,死的莫名其妙,死的一文不值,令人捧腹,又令人感慨。

剧情因此衍生出更多的荒唐,而伴随荒唐,反衬出的是人世悲凉——自以为光鲜的,却是被算计的最惨的一个。

我最爱的Brad Pitt,在本片中的表现令人惊喜,带给我许多大笑的桥段。

甚至在他被爆头、George Clooney检查他身份的时候,我还能暂时忘记帅哥阵亡的痛,没心没肺地大笑不已。

 2 ) CIA Man

每个角色在生活中都很努力地生活着、很认真地解决问题,然后就集体制造了一出爆笑的黑色幽默剧。

片尾的CIA Man的结束曲恰到好处。

"Who can kill a general in his bed?Overgrown dictators if they’re red?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find the counteragents quick?Especially the ones themselves have picked?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plan a riot in Vietnam?Who can have the troops destroy the Cong?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buy a governmental chief?Who can pick the next one out as quick?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get a budget that’s A-rate?Who will be the 51st state?Fucking-a man!CIA Man!Who would drop secrets as Service?The one that’s got the other service nervous?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cipher anything with zeros?Not well known, but simply, well, they’re heroes,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take the sugar from the south,Pour in LSD and put it back?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squash republics like bananas,If they do not like their social manners?Fucking-a man!CIA man!Who can train guerillas by the dozen?Send them back to kill their uncs and cousins?Fucking-a man!CIA Man!Who’s the agency well known to God?The one that cut the staff and cut His rod?Fucking-a man!CIA Man!"

 3 ) 冷战记忆与黑色荒谬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序列中,《阅后即焚》算的上一部商业成绩非常靓丽的电影,影片还是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但是影片的口碑却算不上优异,全球最著名的评分网站IMDB给出了7分,国内的豆瓣网同样也给出了7分。

美国著名的影评人打分网站Metacritic的评价就更低了,只有6.3分,毁誉参半。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直指众明星的表演犹如卡通人物一般荒唐,配乐叫人无法忍受。

《时代》杂志的影评人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直接表示根本没搞明白科恩兄弟到底想说什么,等弄明白情节之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把电影拍得比科恩兄弟逗乐很多。

《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登比(David Denby)觉得开场一些场景还挺逗乐,但之后的一些绝望情节冻结住了这种感受,登比还批评了影片的价值取向,在影片中无辜的人快速死去,罪恶之人并未得到惩罚,“即便是黑色喜剧,创作者也应该表达出爱意,《阅后即焚》展现出来的虚假残忍表达的是一种终极的厌世。

”麦卡锡和科利斯的评论,无聊到我已经懒地驳斥,登比的好人必有好报的大众庸俗艺术观驳斥起来似乎也有小题大做的意味。

相比较而言,来自学院(纽约大学)的学者埃曼努尔·利维(Emanuel Levy)对科恩的批评倒是直指要害,“科恩兄弟是聪明人,只是对电影懂得太多,对真实生活懂得太少。

”科恩兄弟算不上我最喜欢的一类美国导演,明尼苏达州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熏陶出来的古怪品味,与我的审美有一定距离。

兄弟二人的作品钟情于特定的人文地域,这包括了《血迷宫》中的德州、《谋杀绿脚趾》中的洛杉矶、《冰血暴》中的明尼苏达、《逃狱三王》中的密西西比、《醉乡民谣》中的纽约,继而在这特定地域中虚构化一个黑色喜剧犯罪故事。

有些作品显得为了黑色而黑色,过犹不及,有时候二人还会展现过于精英化的小圈子趣味,大开小圈子内部才可意会的玩笑。

《冰血暴》甚至算是公开嘲笑大众品味、颠覆主流趣味了。

《阅后即焚》是一部有的放矢的高浓度黑色喜剧间谍电影,影片的片名是间谍术语,但充满反讽色彩,文本实际意义是阅后不需要即焚,因为一切皆荒谬无价值。

科恩兄弟在类型化作业的前提下,对历史与现实展开的激烈、有效、惊悚的批判。

在叙事维度层面,科恩兄弟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使用视点游戏,最早的《血迷宫》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种视点游戏的要义,是观众的视点大于角色的视点,换句话说,角色因为主观的盲点产生误判,观众早已知晓,旁观者清,拉开的距离便会形成反讽效果。

《阅后即焚》依然使用了这一招,只是这一次,牵连的人物要比《血迷宫》复杂很多。

影片主要的三组人物如下(为方便读者理解,全部用演员本人名字替代角色名字):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乔治·克鲁尼-伊丽莎白·马弗尔布拉德·皮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算上登比提到的无辜者、健身房经理理查·詹金斯便是七个人。

这七个人,马尔科维奇砍死理查后被CIA射成植物人,是因为误认。

克鲁尼射杀皮特后逃亡委内瑞拉,是因为突然的意外而擦枪走火。

一切都是因为偶然事件。

这偶然事件的根源便是那张记录了马尔科维奇所谓机密档案的CD。

这是撬动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的缘起,也是这部电影的题眼。

《阅后即焚》绝对不是一部为了黑色而黑色的电影。

影片中的荒谬、无聊、无意义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巨大的历史幽灵:冷战。

正如马尔科维奇主动辞职后对父亲说的那番话,冷战结束,今非昔比,没有任务,只有官僚主义。

冷战的结束了终结了间谍世界的意义之网。

于今遍布全球的反恐战争与冷战绝不可同日而语。

冷战是超级大国之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道德、审美的全方位的对抗,反恐战争只是纯军事意义上的对抗,意义的世界消失殆尽。

这其实是007系列无以为继的根本原因,作为冷战产物的007,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资本化、去政治化、意义尽失的时代,角色魅力自然消减泰半。

《谍影重重》中的简森·伯恩真正要对抗的是自我的消失,而不是外在的他者,与《无间道》联系到一起,渴望被承认的身份政治成为了新世纪间谍电影的主题。

除了时代政治的缘由之外,科恩兄弟对于意义世界的探寻可能也与兄弟二人中的伊桑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痴迷有关(伊桑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的毕业论文是维特根斯坦研究),维氏哲学的精华在于划定日常语言哲学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所谓语言决定了人类想象、思考世界的方式。

这恐怕便是科恩兄弟对于台词和文本组织极为着迷的原因。

据媒体相关报道,科恩兄弟在拍摄现场对于演员的台词讲述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单词发音不准确就要重来。

《阅后即焚》充斥了不少会给人产生误会的台词,开场部分克鲁尼在吃山羊奶酪的问题上便犯了错误。

麦克多蒙德打的语音电话,因为语言歧义产生的沟通障碍,令人啼笑皆非。

克鲁尼要求斯文顿坐车后面的沟通失效(斯文顿理解成做爱时的后入姿势),亦令人莞尔。

在《阅后即焚》中,马尔科维奇依然沉醉于冷战的辉煌岁月中,他视冷战年代的偶像人物、有着“遏制之父”之称的乔治·凯南为偶像。

他不甘心在国务院做官僚,辞职在家写回忆录,真相却是回忆录中的冷战往事,对今日的俄罗斯大使馆而言半文不值。

克鲁尼的荒谬不遑多让。

他本是财政部的官员,却冒充联邦法院执行官,始终等待用枪的机会,最终却擦枪走火击毙皮特,酿成大祸。

他还不断被人跟踪,最终的真相与间谍无关,不过是欲离婚的妻子使用的跟拍伎俩。

当发现麦克多蒙德要找的同事便是被他击毙的皮特之后,克鲁尼精神崩溃,沦为彻底的被迫害狂,视周遭所有人物都是间谍。

实际上,冷战的记忆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就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健身教练皮特,也有冷战记忆,会认为“我们称贝尔格莱德的局长为斯洛伐克屠夫”这样的信息会被当下的俄罗斯政府所用。

对于CIA而言,在这期光盘事件中,最终需要存档的最高机密居然是这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之事。

更进一步说,由我们这些银幕之外的局外人,看这些银幕内的这些局内人,这些受限于主观视点局限而蒙在鼓里的主体,何尝不是为历史之魅所困惑?

科恩兄弟是在2007年年末开始筹备、拍摄《阅后即焚》,这正是美国政治两党轮替的大选之年,奥巴马团队当时提出了“改变”(change)的口号,希望重建美国。

科恩兄弟用极致的荒诞、荒谬回应历史幽灵,当然也是在回应整个时代的变革。

科恩兄弟的喜剧意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对类型片窠臼的嘲弄、戏谑、颠覆的基础之上。

二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阅后即焚》是我们自己版本的没有爆炸场景的《谍影重重》”。

作为一部间谍电影,或者说与间谍行为有关的电影,影片在角色设置方面别出心裁的一点,便是对女性角色的处理。

过往的间谍片,尤其是007系列,女性在其中必然是被当花瓶,被物化、工具化使用。

《阅后即焚》恰恰相反,影片中的七个角色,四位男性全部以悲剧收尾,三位女性都是胜利者。

蒂尔达•斯文顿的意志非常强势,一直想找借口与马尔科维奇离异,而光盘事件的起因便是她盗取丈夫材料所致。

双重镜像强化了斯文顿在肉体与精神层面对于马尔科维奇的胜势

背后的两座佛教主题的人物像,强调了斯文顿对于命运的掌控感,毕竟是她引发了光盘事件 克鲁尼一直犹豫要不要跟妻子离异,未曾想到妻子早已有了外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两性婚姻中,克鲁尼才是被操控者。

在《冰血暴》中已经演过一回女英雄的麦克多蒙德,这次更是以一己之力敲诈了CIA,赢得了美容手术的资金。

实际上,克鲁尼和皮特在影院中扮演的根本就是白痴角色(克鲁尼称这是自己与科恩兄弟合作的“白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这部电影完上映十年,在如今这政治正确挂帅的时代,影片获得的口碑待遇也许会决然不同。

科恩兄弟对大众类型片的嘲讽有些细节还非常赤裸裸,麦克多蒙德前后两次与人约会看电影,看的都是浪漫爱情片《Coming Up Daisy》,虽然这实际上是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但一闪而过的情节一看就是甜腻型,科恩兄弟还故意让麦克多蒙德和克鲁尼发出白痴般的笑声,借此嘲讽乐此不疲观看这类电影的流俗观众。

《阅后即焚》的故事全都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兰里市,但实际上影片全程在纽约拍摄,换言之,这部电影的地域感是不强烈的。

这是科恩电影比较罕见的例外。

但也是因为影片与冷战、与间谍有关的主题,绝非美国某块地域的特产,而是跨越性的时空。

《阅后即焚》即便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却是凝结了荒谬历史的高级反讽喜剧,饱含了创作者对于时代的严肃思考,这是一部水准与《冰血暴》、《老无所依》等科恩兄弟最脍炙人口电影相当的作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科恩电影。

 4 ) 从不失手的科恩兄弟

1.兰尼斯特有债必偿,科恩兄弟从不失手。

2.屈指一算,从处女作《血迷宫》1984年问世至今,科恩兄弟从影历史已超过三十年,基本上部部佳作,口碑上乘。

三十年间,照片里的兄弟俩依然是一副不问世事的高冷表情,变幻的只有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为他们平添了几分冷峻的高手风范。

3.三十年匆匆过去,老大Joel现在都六十一岁了。

比起老而弥坚的帕尔马,他算不上高龄。

但比起五十六岁就领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奥逊·威尔斯,兄弟俩也不年轻了。

4.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

作为戛纳宠儿,兄弟俩有一叶金棕榈、三座最佳导演在手,足以傲视群英。

5.当初看《阅后即焚》,一是冲着《老无所依》的势头,二是冲着全明星阵容。

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蒂尔达·温斯顿、约翰·马尔科维奇……以及乔尔的老婆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连结尾那位无奈、恼怒的CIA光头高官,正是后来凭《爆裂鼓手》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小金人的J·K·西蒙斯。

那个被克鲁尼扑翻在地的小侦探是《生活大爆炸》里的loser漫画店主。

《阅后即焚》星光熠熠,没有小角色。

6.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跟随一双黑色皮鞋,在地上啪嗒啪嗒向前走。

电影里这个镜头出现过两次,都是在CIA位于兰利的办公楼里。

铿锵有力的脚步和整洁干净的皮鞋代表了森严的等级和合乎归程的官僚制度。

这不得不令人想起他们的另外一部电影《金钱大亨》。

7.故事发生在影片拍摄时的华盛顿。

科恩兄弟喜欢限定时空环境来讲故事,环境是故事的一部分,例如1942年的洛杉矶(巴顿芬克)、60年代的美墨边境(老无所依)、1961年的纽约(醉乡民谣)……因为他们掌握了足够详尽的资料,拥有还原特定时空环境的神奇能力,让电影充满了足够的信息密度,并让时空环境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8.既然发生在华盛顿的故事,人物的身份有CIA分析师、财政部高官保镖、俄罗斯大使之类的首都特色职业,那么用间谍片的方式拍摄一部黑色幽默喜剧片是情理之中。

影片中,CIA屡次出现,网上约会见面好像间谍接头,妻子们筹划离婚宛如收集情报,加上紧张的配乐,有些段落致敬了间谍片经典氛围。

情节中真的出现了离奇光碟机密信息(其实是Osbourne的家庭财产信息)和俄罗斯大使馆这些间谍片里才会出现的元素。

类型片糅合向来是科恩兄弟的拿手好戏。

影片结尾令人捧腹不禁的一幕,幽默来源也是来源于喜剧片和间谍片的类型糅合。

9.众所周知,科恩兄弟拍摄两种电影:严肃而荒诞的剧情片和纯粹荒诞的喜剧片。

黑色幽默是两种电影共同的标签。

此外,还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例如必须有一个角色是胖子。

印象比较深的演员有约翰·古德曼和乔·鲍里托。

可能是因为本片走明星路线,《阅后即焚》里没有胖子,它不值五颗星。

10.演员表现都很均衡。

有人说布拉德·皮特放下了帅哥包袱,演活了一个白痴,演技大有长进。

我倒觉得并没有。

喜剧片里,人物脸谱化、漫画化是很常见的手段,典型动作+典型台词,很快就能塑造出一个令观众有印象的角色。

科恩兄弟的许多配角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们会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重复一些典型动作。

具体到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查德,就是不断喝运动饮料、塞耳塞听歌、不断地说「Shit」以及傻笑就够了。

11.注意这个词:重复。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里重复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像《醉乡民谣》里的猫、《黑帮龙虎斗》里的帽子、《缺席的人》乔·鲍里托的角色总在擦汗、《阅后即焚》里克鲁尼做完爱就去跑步……如果一个动作/表情/道具/行为不够让你印象深刻,那就重复用几次。

像相声里同一个包袱,多翻几次笑果加倍。

12.《阅后即焚》排不进科恩兄弟的前五,但它依然能吸引明星降价出演,能打上科恩兄弟独特的标签,提供各种解读的入口。

中国电影票房赶英超美指日可待,但我敢打赌:十年内中国别说出一部《冰血暴》,哪怕出现一部《阅后即焚》也不可能。

立此为证。

 5 ) 玩的就是这一手

科恩兄弟这两个怪才鬼才,真真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看看他俩2000年以前的出片率,大约是两到三年一部,基本风格大多是嬉笑怒骂中透出社会黑暗与人性溃败,基调严肃而深刻。

2003 和2004 年的《真情假爱》与《师奶杀手》把所有的人吓了一跳,心想这俩人怎么也开始和主流好莱坞市场搅和上了,出片迅速,缺乏营养,失望至极。

然后便是2007年的重磅炸弹,改编自Cormac McCarthy同名小说的黑色惊悚巨作《老无所依》。

此片横扫2007大小奖项,并挫败劲敌Paul Thomas Anderson的《血色将至》摘取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

还以为兄弟俩要凭《老无所依》“回归正途”,可2008年这部像极了《师奶杀手》的《阅后即焚》又把观众狠狠打击了一通,明确的告诉大家:想让我们按牌理出牌,没门儿!

这部黑色喜剧汇聚了众多好莱坞大腕明星,演员安排是非常精彩的。

乔治.科鲁尼继续展露他的搞笑一面,蒂尔达•斯温顿也持续《纳尼亚传奇》中的冰雪之姿,而费兰西斯•麦克多曼德在《冰血暴》中就展露出的喜剧天分也充分发挥了效用。

不过最让人捧腹的还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健身房职员Chad,这家伙根本就是个肾上腺素超额分泌的白痴,搞个技术含量为零的低级勒索也笨得没谱,翻来覆去就会说那几句废话,把前CIA情报分析员Osborne Cox(John Malkovich)气得七窍生烟。

布拉德•皮特的演技我个人从未看好,但这次他的表现的确突出,很为影片增色,甚至可以说是他自《秋日传奇》的本色演出之后最令人难忘的一个角色。

其实乔治.科鲁尼的角色尽管算不上打破常规,但这位好莱坞一等一的钻石王老五肯颠覆形象演那么一个超级猥琐男,也挺值得关注。

故事情节安排与整体风格与《师奶杀手》实在很相似,总之人物一个比一个猥琐,一个比一个笨蛋。

全片从头到尾就没有正面形象,科恩兄弟把这些人物挨个儿狠狠地讽刺揶揄,假、伪、丑齐聚一堂。

不过对人物的讽刺比起来他们耍着观众玩这一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故事里的CIA长官每次问下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下属总是一脸无辜的说,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总之这个打了那个,那个杀了这个,背后动机不明。

最后干脆彻底明确宣布——你想找出这些混蛋事件背后的政治讽刺现实意义么?

没有,根本没有!

就是一群蠢人耍了你们一场,就这样。

这个安排很难不让人对比《老无所依》的黑色寓意——《老无所依》的全部意义都在于结尾点题那晦涩不明的隐喻与象征——要说科恩兄弟此举不是故意所为,鬼才相信。

《时代》杂志的影评干脆就气急败坏了,恨不得大骂这两个臭小子,最后愤愤不平的撂下一句:走着瞧,看最后这笑话笑的究竟是谁!

如果科恩兄弟仅仅是想耍着观众玩一把,表现得过于明显的话,这片子也就仅仅停留在《师奶杀手》的娱乐水平上,并无突破;但实际情况是,尽管影片结尾说了,没有寓意,没有现实讽刺,但电影行进过程中的嬉笑怒骂却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女性主义的胜利,还是官僚政客的愚蠢,人情世态的炎凉,或者人性的虚伪堕落,如果你愿意,总是能找出几个细节来详尽分析的。

可一旦走上这条路,就不免正中科恩兄弟的圈套——哈,我们笑话的就是你啦!

在这种情况下,这片子很给人一种左右不是又爱又恨的另类快感,让你也恨不得咬牙切齿的挤出一句来,哼哼,科恩,咱们走着瞧!

《电影世界》2008年11月稿

 6 ) 蠢货们的小规模荡气回肠

美国大选中的侯选人,时不时就得全家人一起站出来亮相,展示相得益彰,和乐融融。

美国主流影视剧中对家庭价值观的宣扬也是不遗余力的,家庭是最后的港湾,是必须保护的湿地。

在这个片子里,家庭不值一提。

连讽刺揶揄也没有,就当做理所当然司空见惯。

片子开头,有一次派对,被开掉的光头特工男满心忿忿,满口粗话,他老婆站在一边帮着捂着他的刺儿头。

大家也都嘻嘻哈哈,没话找话,顺水推舟遮掩过去。

背后是你出墙,我偷情,黄雀螳螂,不亦乐乎,而且,看上去早已是细水长流,日久年经。

包括那个看电影和上床都一直一脸苦相的网情男,减肥女偷看他的钱包,里面有一张便条:别忘了给我带蜂蜜果核餐点。

无疑是他老婆的叮嘱。

科恩兄弟的拿手处在于一本正经,不滑向滑稽剧。

惯用手法是,无聊处不惜笔墨,重点处则一笔带过,一闪而过。

比如不拉德皮特死在衣橱里一段,不拉德皮特房前盯梢,翻墙而过,潜入房中,一步也不省略。

桥智克鲁尼哼着口哨上楼,洗澡,穿衣,费了半天,到衣橱前又闪回去。

打开衣橱,条件反射砰就是一枪。

不拉德皮特不明不白就这样血溅当场,死翘了。

然后桥智克鲁尼自己吓得咚咚咚跑下楼,半晌还心里咚咚跳地慢慢磨蹭着回到楼上,颤着声:“HELLO?

”到衣橱前,还卖了一个估计荒废多年或者从未用过的难看的侧翻滚。

拣起枪重新打开衣橱,又拨弄半天。

但不拉德皮特直躺着,脸藏在衣堆里,再没有露过。

即使不考虑是死于过时无用的国家秘密,也难免太轻如鸿毛了点。

演员和角色本身也足以构成黑色幽默。

特工男是光头,许多电影里特工角色全靠这颗光头吃饭,但这个倒霉蛋在这个片子里什么都没干,就被开,被戴绿帽子,被莫名其妙地干掉。

不拉德皮特几乎是雄性角色的代名词,在这片子里成了喜欢听恶俗动感曲扭白痴健身舞的教练。

桥智克鲁尼一向是西装男,以前即使演花花公子,也花得有型有款,这回就花得猥琐到家,看看他亲手做的那个女士摇摇椅。

还有中情局大佬门前皮鞋进出,杀人放火,既鬼鬼祟祟,又全然不当回事,俄使馆的业余,拿光盘时不忘狐疑:“PC OR MAC?

”于是,构成了这部蠢货们小规模荡气回肠的,类型片的生活情景剧。

 7 ) 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什么叫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就是让你笑过之后感到脊背阵阵发凉。

秃顶的伯恩·考克斯在CIA里只是个安全等级只有三的“Nobody”,最近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生变故:上司以酗酒为由将其扫地出门,不忠的老婆还霸占了房子作为同情夫行苟且之事的爱巢,本想写本回忆录赚点糊口的钱,可是装着回忆录的光盘却被老婆当财务账目顺手牵羊,这还不算,那光盘又被老婆律师的助手不慎落在了健身房里,然后叫两个白痴当国家机密来对自己行无耻敲诈,是爷们谁能受得了?

被彻底激怒的秃顶前CIA Man穿着裤衩睡袍手拎一把板斧雄赳赳气昂昂地杀向老婆霸占的屋子,没想老婆和情夫都不在,在家的不过是个私闯民宅的倒霉蛋,不了解情况的CIA Man不由分说,对其又是枪击又是斧砍,倒霉蛋的脑袋瓜当场就裂成了两截······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可不止是一处。

“不辣的皮特”饰演的健身教练查德·菲尔德海默并不是个罪该万死的恶棍,他只是个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普通人:喜欢听流行音乐,酷爱自己的“十字星牌”脚踏车,时刻不忘喝运动饮料为自己娇嫩的肌肤补补水。

他甚至可以算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不过这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却丧命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上:为了帮助偏执狂的女同事凑合足够的整容手术费,他自告奋勇地“独闯龙潭”,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壁橱里迎面遭遇乔治·克鲁尼那有些神经质的“BIG GUN”,被当场爆了头······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财务官哈里·法莱尔的运气也不太好,喜欢沾花惹草的他自以为谎言编织地天衣无缝,生活的一切都尽在掌握,但他却不自知地掉进老婆早已挖好的离婚陷阱。

他喜欢时不时炫耀一下自己那二十年没用过的“BIG GUN”,并以此作为勾引女人的噱头(当他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初次幽会时,他就装作不经意地露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枪套),可是当他用自己的宝贝莫名其妙地爆了壮汉的头时,他被自己的行为吓地屁滚尿流。

更加屁滚尿流的事情接踵而至:不久他就发觉自己最近泡的妞和被爆头的壮汉是一伙的,并且极有可能是CIA派来的,哈里·法莱尔环顾四周,好像全纽约的特工都包围了过来,他的小胆儿顿时被惊得几乎爆裂,在跌跌撞撞地逃离臆造的“包围圈”后,当晚就订了出逃委内瑞拉的机票。

通常的喜剧片都是塑造出一系列比现实中的蠢人更加愚蠢的怪胎,然后让观众在对比之中得到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从而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

可是《Burn After Reading》却绝不会这么善良,片子里所有的人物都没有格外的愚蠢,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判断思索然后得出处理问题的方法,从每个人单一的视点看,他们并没有逾越常规,所有的行为在通常的意义上也是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各行其是,CIA也足够尽职尽责。

两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只是为了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动机根本无可厚非,而且足够真实。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健身房女雇员对整容能够带来幸福的迷信在现实中也是有据可考。

人们总是习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但只要尝试着为剧中人物设身处地,就会发觉实际上这些人并没有多少行为是极其不合理的。

正由于此,这种残酷的设置令我们在感受荒诞的同时不自觉地审视自身: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比电影里面的人物更加聪明,就如同伯恩·考克斯、查德·菲尔德海默和哈里·法莱尔没能发觉自身的愚蠢一样,我们只是对自己的愚蠢视而不见罢了,如果上帝同电影观众一样观察着我们的人生,也许他早已经爆笑地难以自制了————你不觉得这也是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笑话吗?

这荒诞的本质是生命自身的荒诞,这世界上每一个单一的个体都是如此“正常”,自以为充满智慧,但结合在一起却是如此疯狂!

我们在笑电影里的人物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嘲笑自己。

所以当影片的最后,CIA的头目将这份“最高机密”束之高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忽略掉这样一个最大的反讽:我们的存在就是一个个笑话或者这句话本身也是个笑话,不管是冷笑话还是热笑话,如果你把笑话太当真,生活就将难以为继。

So:Burn after readingDo what you have to d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S:个人认为《Burn After Reading》里最搞笑的一句台词是“这件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8 ) 存在即不合理

一朋友说,Burn After Reading没有Snatch、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那样多米诺骨牌般精确复杂的情节。

此话不错,科恩兄弟不是要让观众惊叹于导演的鬼斧神工,而是想介绍白痴联盟(A League of Morons)中的成员。

白痴联盟里有三种人,白痴女人,白痴男人,相信女人的男人。

第三种白痴是否存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怀疑者的理由是:如果一个男人不是白痴,为什么会相信女人?

但是简单的二元分类又无法解释某些男人,诸如健身店老板Ted的行为。

于是有人提出了男人间歇性白痴理论:智商的急剧下降通常发生于由女人引发的大脑供血不足之时,现代生理学也支持这种说法(俗话说小头充血,大头着粪)。

这种和稀泥的理论一经提出,又遭到了二元论者新的挑战:白痴男是不是一种长时间的间歇性白痴的特例?

女人是不是男人白痴的根本原因?

事实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言“白痴男人都相似,白痴女人各有各的白痴之处”将会被证明具有空前的超前性。

搁置分类学上的争执,本片白痴有三宗罪:第一宗,自己想的一定要得到、欲望一定要满足;第二宗,偏执狂,认死理,死较真;第三宗,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其他人是白痴。

第一宗罪代表:Frances McDormand饰演的健身房职员Linda。

Linda阿姨代表了被垃圾食品摧残的广大美国中年妇女,屁股过大,胳膊大腿上赘肉堆积。

她有一个美好的幻想——做一套整容手术让性生活打个翻身仗;她还有个大问题——没钱。

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就知难而退了,不过地处推崇positive thinking,can-do attitude的美国,人家认准死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骚扰保险公司,透支薪水,敲诈,出卖“国家情报”;能搞到钱的就是正当的,万事我最大,哪管他人死活,于是一次整容手术引发出一场血案。

不过Linda阿姨最后竟然由CIA全程赞助完成了手术,也算是导演黑色之中仁慈了一把。

第二宗最代表:Brad Pitt 演的健身教练Chad Feldheimer,George Clooney演的财政部探员。

跟据另一片豆瓣评论,Pitt帅哥角色据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有点搞不清是对他的恭维还是侮辱”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28984/)。

以前看他在Meet Joe Black里他那么深沉,Se7en里那么迷茫,Fight Club里那么自虐,都觉得有点儿不和谐。

像他这幅皮囊,就应该天天无忧无虑,在健身房里自恋,然后去泡安妮斯顿或者朱莉那样的尤物。

果真这次科恩兄弟眼光毒辣,戳破了皇帝的新衣,给帅哥安排了本色角色——无脑傻瓜。

跟第一宗罪不同,此类白痴基本不祸害他人,只是招人烦。

Chad帅哥基本上还有属于天真烂漫类型的,还有点儿古道热肠。

平时有点儿小毛病,比如喝水一定要很氨基酸饮料,啥时候都穿运动装,心里骂两句也就忍了,谁叫他就是干这行的呢。

不过到了关键时候还不靠谱,死到临头了还傻笑,就不能怪导演第一个把他被爆头了。

第三宗罪代表:John Malkovich演的CIA分析师Osbourne Cox。

马尔科维奇大爷一如既往的表演颓废没落的角色,此次扮演的Osbourne Cox是CIA这个大机构里的小人物,因为酗酒被开除了。

指控他的是个严格禁酒摩门教徒,所以他觉得自己被白痴们冤枉了。

之后又有白痴接二连三的找他麻烦,的确够烦的。

马大爷最后终于爆发了,不过看清了其他人是白痴之后,为啥没能看清自己呢?

《Burn After Reading》的NB之处在于,此三类白痴绝对不占人群的少数,仔细想想谁都可以是白痴。

身边的Linda刚上班儿就想渡假,还埋怨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没钱买大房子过度贷款还不上;一个国家什么都不制造什么,指望着空手套白狼,结果泡沫碎了期待救市;以为福利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是需要努力工作得来的。

我认识的Chad不仅只喝氨基酸饮料,而且只吃全麦面包和Brown Rice,买啥都是Organic的,而且还得带着原产地,可是老祖宗饥一顿饱一顿几万年都过来了。

夜郎自大式的白痴就更多了,在地图里都找不出一个国家,却要侵略,并且输出价值观。

半个国家的白痴让另一个白痴当了八年总统,原因是他跟大家一样笨。

现在发现自己掉进一个如此大坑的粪坑里,以至于只有选一个聪明的总统才能救命。

这是一个白痴的国家,一个白痴的世界。

当一切文化堆积得够久的时候,便开始腐朽发臭;一切事物来得过于频繁的时候,便不会被珍惜。

埃皮克提图的《手册》里面开篇便是:有些事情我们能控制,有些事情我们不能。

……如果你试图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你会感到挫折,你会埋怨神与人;如果你分得清你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便没有什么可以困扰你了。

所谓白痴,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把恩惠当成理所应当,把莫名的成规当成金科玉律。

CIA大佬最后替导演问了句:What can we learn form it? 如果看完电影之后你觉得我说的都是过度阐释、生搬硬套、含沙射影,我希望你同意我如下的观点:有人问What the fuck的时候,正确的回答是:I don't give a fuck.

 9 ) 荒唐的科恩兄弟

九十年代初,西安开了一家艺术影院,名叫阿房宫。

打头炮的是《荒唐的贝克兄弟》,西安的艺术青年一下子被那种影调和蜜雪儿菲佛迷住了。

我也是其中之一,以至于后来听说科恩兄弟的时候,还执拗地认为,不就是贝克兄弟嘛,真够荒唐的。

后来看了Fargo(又被翻译成《冰风暴》),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加上李安有一部Ice Storm,也被翻译成《冰风暴》,科恩兄弟的名头又被混淆了一次。

第三次当然是《老无所依》。

因为之前被周围人捧得太高,看来看去也没看出来到底有多高。

这才是:看官我三弃科恩兄弟。

等到这部《阅后即焚》,终于知道这兄弟俩的厉害了。

原来他俩是要挖美国资本主义的墙脚啊!

牛仔精神苍白孱弱,中产阶级冷酷疯狂。

如此绝望到底的寓意,就这么在百无聊赖地辛辣嘲讽中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个方式似乎是现实世界中唯一能被接受的,你不能好大喜功,也不能雕虫小技,大片不要做太大,小品不要做太小,制作要精良,要有娱乐精神,还要有深刻寓意。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那些闲笔。

《老无所依》里枪击铁桥的嗡嗡余响,《阅后即焚》里的那句PC or Mac?

如此聪明顽皮的兄弟,最终还是让我混淆了。

 10 ) 简直是一部二百五的群戏!

《阅后即焚》。

8分。

伊桑·科恩、乔尔·科恩编剧、导演,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布拉德·皮特、蒂尔达·斯文顿主演作品。

这么有趣的片子简直太值得分享了,而且“阅后即焚”这四个字真是非常好,值得玩味。

故事改编自CIA局长亲笔写的小说,其真实性更加有意思。

奥斯本作为CIA资深分析员突然因为酗酒被开除了,于是他计划回家写点回忆录记录下当年他在局里干的那些勾当。

他的妻子凯蒂可不是省油的灯,一方面忙着和财政部的哈利偷情,一方面错拿了奥斯本的光盘还遗失在健身房。

健身房里的二百五琳达虽然身拥众多情人但依然热衷于美容整容手术,正为手术费发愁,就想着拿这个光盘敲诈下,这一想法与她的二百五情人查德不谋而合。

两人计划动手敲诈奥斯本,不成的话就送去鹅毛子大使馆。

这真是一部二百五的群戏,非常精彩,极其有趣。

一个网友的提问引发了尴尬,琳达这个丑女人同时拥有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两大情人,她为何还要去整容?

《阅后即焚》短评

美国

6分钟前
  • 蛮吉
  • 还行

卡司强大到一定境界 角色性格夸张明显但都傻得可爱 Pitt以后应该朝这种方向发展才对 不过黑色幽默完之后也留下来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最后一半还是有点弱下去了

7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去你妈的大牌,浪费我时间

9分钟前
  • Painkiller
  • 较差

有些失望啊。Brad Pitt最搞笑了!!

14分钟前
  • 冰糖木耳
  • 还行

男猪角脏话说得没有水平。发Q

15分钟前
  • 挨着冷
  • 很差

人人都有JQ。。。最后都面临危机。。。

18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

科恩兄弟的电影真的不适合我。。。。

21分钟前
  • 菩提无树
  • 较差

混沌

25分钟前
  • 忏聒
  • 还行

太高深了以至于看不懂?

28分钟前
  • 晏之敖
  • 很差

绝对是黑色幽默型的

31分钟前
  • M.
  • 较差

不合胃口

32分钟前
  • 冉染染
  • 较差

从老无所依开始就不是我的品了,有大牌又怎样。BP被爆头的刹那我觉得好梦幻。。。

36分钟前
  • Summerpie
  • 较差

皮特一枪被崩是亮点。

4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玩转美国~

41分钟前
  • 空中飞人
  • 推荐

實在沒有笑點……

43分钟前
  • topic
  • 较差

我没看懂20100610

47分钟前
  • thinkcear
  • 较差

看完的时候给四星,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只能给三星,现在,觉得顶多两星。这果然是一部“阅后即焚”的电影。

51分钟前
  • Asiovo
  • 较差

黑色幽默==?毫无新意,我又笑不出又想睡觉

55分钟前
  • 小锡兵
  • 很差

以后该怎么办?

59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还行

观后感:男人,是玩儿不过女人的。科恩万岁~

60分钟前
  • 张未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