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叙事和角色塑造方面都很有特点。
首先是叙事。
导演以纪录片手法反复穿插了对两位参与者,同时也是尼克松的坚定的反对者的访谈,大有一副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架势。
可真正的采访过程是在照在搬美式法庭剧类型片模式: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律师(偶尔也会是嗜酒意志消沉的过气老律师)一定要出师不利处于明显下风。
随后也一定要因受到了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召鼓舞,或是某位正义人士的鼎力相助而发现强有力的新的证人或证物从而一举反败为胜打赢官司。
诸如我的表哥尼文,义海雄风等……。
本片中的脱口秀主持出身的英国人福克斯显然就相当于年轻律师,而他的采访对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是老奸巨猾的检控官或控方律师。
角色塑造方面的有趣之处则在于,福克斯和尼克松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出现了戏剧性的互换。
作为知名的英国脱口秀主播,福克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英国人所特有的幽默感和善辩(当然后者多少因为他临时改变跑道所致)。
这一角色在片中被极力刻画的反而更像是他的对手尼克松所应该具备的。
他不计较对方的冷嘲热讽而将山姆·罗克韦尔所扮演的美国记者招入团队,可谓心胸宽广、知人善任;第二阶段采访效果依然不佳罗克韦尔再度发难时,果断平息内讧。
“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心存怀疑,请现在就退出!
”,更显成熟稳重的领袖气质。
而尼克松,这位美国前总统,反而却在片中提供着本该属于福克斯的幽默与观察力:访谈开始前戏谑评价一把对方的女友(福克斯的女友一角,不知是照搬真人真事,还是纯粹虚构出来的。
如果是后者,似乎有花瓶之嫌。
因为此女在影片后半程唯一可能具有的戏剧性功效,即以爱的力量鼓励初战失利的主人公振作精神重新再战,还被酒后失控的尼克松所取代),同时,对于对方脚上的那双无带意大利名牌皮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
但遗憾地是,法庭剧模式所提供的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以及角色性格特征上的“颠覆”,并没有使得影片的两位主人公的塑造更具感染力。
其中,福克斯的问题在于,所谓的领袖气质与其在故事进程中所作所为发生了矛盾。
照理,自掏腰包百万美元、被各大的电视网拒绝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促使其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
可从头三天的初战表现来看,这个英国佬更像是一种心不在焉和敷衍了事,而并非出于经验不足。
此外,他慧眼识得罗克韦尔,却在大段时间内不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不知对方握有对尼克松一击制胜的杀手锏。
而非要等到那个诡异的电话之后,才如如梦初醒般地深夜电话联系?
对于尼克松一角,观众看到的则已不是单纯的人性化,而是非常明显的“戏说”痕迹。
比如,因情绪失控而失言并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情节,便很容易使人想起5、60年好莱坞影片《写在风中》和《叛舰凯恩号》。
特别是后者。
精神状态失控下的尼克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都和鲍嘉所扮演的老舰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唯一差别是他手里没有那对铁球。
虽然必须承认,这种表现手法使角色本身更为生动。
但同时不可否认,也会让人开始怀疑此角色在“神似”方面较之真实的尼克松相去更远。
即使那些并不在意演员是否形似的观众。
而尼克松当时的精神状态,也正好呼应了之前他打给福克斯的那个电话。
这个纯粹虚构出来的情节,除了在叙事上面较夸张地挽救了逆境中的福克斯之外,也巧妙地在历史层面上美化了一把这个美国历史上唯一辞职下野的总统形象。
因为当酒后行为失常并且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干过什么的秘密曝光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所作所为与此精神状态进行联想,并进而推论出他是在一时糊涂才渎职犯罪。
是否应该以某种虚构的艺术手法为尼克松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开脱,身为局外人的中国观众其实并不在意——更何况在打开中美外交大门这一层面上,尼克松的确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反,本人倒是更加注影片通过访谈所透露出的某些让第三世界人民十分敏感的美式理念和价值观。
当福克斯尖锐指出“柬埔寨”问题时,尼克松平静答道:无论当时如何心存怀疑,首先想起到了还是费城的建筑工人。
因为他对我说,如果你早点介入,就能发现打死我儿子的武器!
所以我不会对入侵柬埔寨感到后悔。
相反,我甚至认为应该更早更有力!
这段情节给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在尼克松的回答本身,而是之后福克斯的哑口无言,及其罗克韦尔的“他很有自信”的评价。
他们的反映充分说明了即使是那些最强烈反对尼克松的美国人,在是否应该仅仅是出于怀疑自身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即可对外动用武力甚至不惜牺牲大量无辜平民这个问题上,都和美国政府持有相同的立场。
而正是因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都是建立在错误立场(至少是从美国人之外的角度上看)和较低的道德立足点上,所以才造成了尽管半个多世纪来涌现大批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反战作品,美国这个国家却是越反越战,从韩战一直打到了伊战……
“我让美国人民失望了。
”在大大的特写镜头里,尼克松布满皱纹的脸显得沧桑疲惫。
此前,因在竞选对手房间安装窃听器而败露的水门事件,他被从总统的位置拉下马。
以总统的身份践踏美国的宪法,他却从未为此公开道歉。
直到这一刻。
使他说出这番话的是坐在面前的大卫·福斯特,英国电视节目的脱口秀主持人。
他在所有美国记者的不屑与惊讶中,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水门事件后采访到尼克松的人。
没人料到福斯特能顺利访到尼克松。
第一,尼克松好不容易被继任的总统福特给予赦 免,免掉上法庭的难堪,为何还要主动接受媒体的诘问?
第二,即便尼克松想谈,又哪里轮得到福斯特?
美国大有如《60分钟》的迈克·华莱士等等名记,而福斯特在美国名不见经传,此前刚因收视率不济被取消在纽约的节目,每周被迫于伦敦和澳洲往返主持“惊险逃生”。
可机会偏偏砸在了福斯特头上。
尼克松正看中他的无名无势,料想自己可占绝对上风,一来要借节目为自己澄清,渴盼重树形象,甚至再次回到政治舞台;二来趁机赚点零用——他借经纪人之口向福斯特索要采访费六十万美元。
分为四期的电视节目里,尼克松在前三期占据绝对上风。
这位曾与赫鲁晓夫和毛泽东谈判的高手毫不费力地应对一切质问,转移话题、放大无关细节、拖延时间、着重讲述自己的政绩,三次的访问如同垃圾时间一样迅速被消耗掉了。
是什么让他在第四天放弃抵御?
在这最后一集节目里,尼克松不仅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还坦诚说出自己长期以来的信仰:“无论总统做什么都是合法的。
”仅凭这两句发自内心的表述,这个节目已成为经典,并成为后来诸多学者研究尼克松的可信资料。
为什么尼克松说出了心里话?
诚然在影片中,福斯特为最后一期的访谈做了超出从前的准备。
他借助手之力,找到水门事件中被疏漏的证据,伺机以死硬问题伏击,使对方措手不及。
但这一切都源于尼克松此前深夜打来的电话。
他抱怨、咆哮、喋喋不休,使福斯特得以窥见这个巨人背后脆弱的一面。
事实上,他们都不过是落寞的失败者。
他们都为进入主流而拼命奋斗,得到的却总是奚笑冷落,他们都曾经取得事业的辉煌,却仍然甩不掉心底里隐隐的自卑。
尼克松也许是因为窥见这样的相似而袒露心扉。
与其说他败给了福斯特的提问,不如说他败给了自己。
他终于卸下盔甲,还原为一个普通男人。
在结尾那个特写里,他脆弱、无力、伤感,简直要让人原谅他所犯过的罪了。
只是电影始终是电影,它刻意削弱福斯特,成就了一个具有莫大魅力的尼克松。
而历史并没有这样打动人心。
当时的民意测验显示,看过节目的美国观众中,有69%认为尼克松仍然想要掩饰自己的过错,72%坚持认为尼克松有罪,75%认为尼克松不能再回到政治舞台。
现实中尼克松从未打过那通泄露心思的电话,福斯特也没有那么不堪一击。
事实上,他一直在采访政治人物方面颇有心得。
他是新闻史上唯一一个采访过六位英国首相和七位美国总统的人,尼克松并不是第一个。
不可否认的是,与尼克松的对谈是福斯特事业的巅峰,它的唯一性与重要性为他今后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福斯特迅速登上《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封面,并凭此名声陆续采访了福特、吉米·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与小布什,名利双收。
尼克松也不吃亏,不但拿到60万美元的采访费,还有电影中未提及的一项收益——那次电视访谈收入的20%分红。
要知道那期节目创下的收视率至今在美国政治新闻类节目中未被打破,而单福斯特本人就赚到一百万美元。
历史比电影来得无情。
原以为这场对话是两个失意者碰撞出的火花,原来不过是两个聪明人的双赢。
其实这件事是个三赢的事。
首先讲的脱口秀主持人进一步创业的事情,本来是个还行的主持人通过破釜沉舟的勇气,成为行业首席人生赢家!
就是验证了那句话——大家都认为错的事机会反而是最大的!
其次,尼克松有他的算盘,在正式场合他只能打官腔绝对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但水门事件和新政府对他的特赦让民众不满,舆论一边倒对他和新政府不利,他通过这个非正式采访承认了错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给新政府一个台阶下了。
最后,广大民众看到一个退休的老头的悔恨甚至都快哭了(尼克松才是最好的演员),民众对他和新政府的不满也得到了释放。
于是,尼克松赚的盆满钵满后,还让自己释怀了,又开开心心的打高尔夫安度晚年去了。
主持人从此走向人生高峰潇洒去了。
民众继续各自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去了。
一切,归于平静。
谁赢谁输?
各取所需罢了。
当我在摄像机监视器的屏幕中看到福斯特那全然无助的表情,这时的镜头非常有趣,往往是左侧为福斯克真实的脸,右侧为他在监视器中的脸,一模一样的表情,却是一彩色一黑白并列在一起。
我认为那个画面的具有某种像梦致敬的意蕴——我常常体会到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梦中,并且清醒的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个令人厌恶的梦——你明知道那是个可怕的梦魇,你却无从把自己唤醒。
已经有足够的溢美之词来赞扬过这场人类新闻史上最伟大的采访,没有之一。
可是你们知道我的性格,我绝不用大多数人容易想到的思路来看待任何事物。
于是这个故事在我眼中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伟大的奋斗过程,不是两个同样强力的灵魂如何角斗挣扎并且分出胜负的经历,因为没有两个,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且只有一个灵魂——哪怕它被分成了两半,为了让一个故事变得好看。
从本质上说,福斯特和尼克松其实是两位一体的灵魂,这一点在影片最后两人的对白中已经做了明确的暗示。
尼克松:“福斯特先生,也许我两都选错了职业,你应该当总统,而我应该做一个记者。
”听完这话,福斯特倒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把那双被尼克松当着面骂做娘娘腔的皮鞋送给了尼克松。
鞋是一个有意思的象征物——它象征着职业。
同时它又像梦中的桥——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是通向圆满人生的象征物。
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步子迈向寻找圆满灵魂的道路,归根到底,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在最后一次采访开始之前,尼克松喝醉了,于是他拨通了福斯克的电话。
据说醉酒时带来的微醺感,近似于灵魂出窍的错觉,那是和有信仰者的忏悔相同的心灵状态。
忏悔的主题是“自白”,说出内心深处曾经不能说的秘密,这是使灵魂安宁的唯一方式。
一切的坦白,都是且只可能是自白。
于是在最后一次的采访中,福斯特变了,变得咄咄逼人且强势,而尼克松也变了,变得迟钝,老迈,但是真实——那种感觉在当他亲口说出那句“我让我的人民失望了”,且眼中闪着泪花时到达了顶峰。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具寓意的部分,这种寓意不是新闻工作者探寻真相的伟大胜利,而是两个灵魂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撕下了自己的面具。
原本一生善于讨好,面带谄媚的,骨子里威严而尖锐;原本一生易怒而暴躁的,内心却迟缓且伤感。
这就是两个原本一体的灵魂的真相,就像那通醉酒之后的电话:“我两本来就是一样的人,只不过,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有一个。
”这或者是世上所有灵魂共同的真相,再回顾一次这部电影的名字《福斯克对话尼克松》,我发现无论这两个名字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调换成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但唯一不变的是“对话”——让我们活在重重外壳保护之内的内心坦白的代价越来越高昂,为了寻找的这样方式,我们联系赞助商,出席发布会,在各大媒体宣传炒作,坐在镁光灯前,面对着数十台摄像机,一分钟就可以花费数万美元。
现代社会最大的悲剧在于,越是这样昂贵,这种方式越是风靡,而当我们缺少了这种特定方式,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向世界坦白自己的灵魂。
有关于尼克松辞职后和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访谈,重点是水门事件,当然是它。
仿佛离现在比较近的人物传记片都喜欢假装记录片形式来拍,大概有史料的缘故政治意味比较浓,于是不是我TYPE
《直面尼克松》这是我昨晚看的一部电影,里面可以说没女人,如果算有女人,只有一个长得很像苏菲玛索的美女,是男主持人在飞机上的艳遇女友。
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后,虽然后来被新上台的福特总统特赦于刑事审判,但是他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很严重的信仰危机,所以国内媒体基本都对他进行屏蔽,他相当于被美国人民流放了,信息流放。
一个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很敏感地把握到一个机会,发现尼克松宣布下台的那天电视的收视率奇高,他想要采访尼克松,想要挖掘水门事件里面的真相。
尼克松的助理看在合同费用吸引人的前提下答应了。
当然他们内心里也相信一个浅薄的主持人不可能从他们这里得到那些所谓的真相。
主持人想在美国本地拉到很多赞助,不过形势不容乐观,于是他自己自费垫了不少,虽然他的合作团队中有不少人对他这次的采访结果非常怀疑,但是主持人总是很自信满满的样子,于是他的团队如履薄冰地更随着他的步伐。
一共有四次采访面谈机会,但是前三次主持人和尼克松对阵,一看就不是对手,这个狡猾的美国前总统毕竟是老谋深算,当主持人一提出尖锐的问题,尼克松就会很快饶过这个问题到另一个不相干的问题上大谈特谈。
主持人经常呆若木鸡的在那里,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尴尬的场面。
而尼克松却在那里意气风发。
他的压力极大极大,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很沮丧了,因为录像的成效远不如之前他们所想象的那样顺利,也许他们认为本来不会顺利,但是这已经变成了尼克松团队说的已经11:0了,他们连一分也没有得到。
他们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主持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他还是强颜欢笑地给他的团队打气。
他在主持节目之外,还不得不到处带着自信满满去拉赞助去扩大影响力。
最后一次采访之前的某个夜晚,主持人接到尼克松的电话,尼克松喝了一点酒,所以很得意地打电话给主持人,告诉他,这次采访肯定不会成就他,只会成就自己。
还说了很多激昂的驳斥某类人是人渣是应该被控制之类的言论。
主持人听到这个以后很敏感地意识到了某些东西,于是他招集助手准备一些材料,助手之前提示他,但是被他不以为然的一些才水门事件前后的内幕材料。
终于到了最后一次面谈了,这回主持人很自信,一上来就告诉尼克松,这回的面谈会和那晚的电话一样激昂。
尼克松大吃一惊,因为他根本不记得自己曾经打过这样一个电话,在这个政客非常惊诧的时候,主持人提出了关于水门时间中尼克松蓄意包庇的一些明证,而且连珠炮似的念出了一些电话记录。
尼克松已经开始无法招架了,然后电视又插播尼克松发动柬埔寨战争的一些悲惨画面,而尼克松在这些镜头前面开始失去理智,说战争是正确的,说总统个人的意志可以凌驾在一切之上,即使当时被人认为某些决断是错误的。
主持人看到尼克松已经开始失去了心理防线,尼克松开始在电视上很激昂,说不会道歉,对美国人民,政府和其他的国家的人民,然而他的表情开始出卖了他,开始陷入了沉思,他的政治理智被他内心的某些真性所击败了。
他的表情很凝重,然后很沮丧,混杂着悔恨和失落。。。。
这些镜头在电视前面是那么地真切。。
这次节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因为人们看到一个开始誓死不愿意说自己错误和道歉的尼克松却最后开始由衷反悔,因为水门事件,人们要的就是他对公众的道歉,道歉于他对那些选举人的伤害,那些权力的滥用。。。
当然主持人也获得了他曾经就设想渴望的成功。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失落的老人,面对着大海,思索自己是怎么被一个毛头小伙所轻易击败的。
其实这部电影,里面会谈过程中的对战是很精彩的,那些气氛让人很紧张,虽然只是一个人在那里叨叨唠唠不停地说,但是里面的气势非常逼迫人。
而按照一般观众的心理,希望那种气场可以得到转换。
所以带着期待的紧张,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
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讲到营销学。
主持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市场,他要把那个产品做出来,于是要找合作团队,要找赞助,然后在营销过程中,不断给团队打气,还要承受很多别人想象不到的压力,面对强大敌手时候的奋起反击。。。
还有人和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尼克松虽然下台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辉煌过去还是很怀念,也还是梦想有一天能重回那个政治舞台。
他的助手,一直像对父亲一样地爱着他,相信他的实力,并给予了很多温暖语言的关怀——其实他知道这个前总统永远不会东山再起了,但是安慰一个人,一些美丽的充满希望的话语,能伴随他走过人生剩余之路,又何必吝惜?
还有那个飞机艳遇女友和主持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次面谈之前的那个夜晚,主持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赞助拉不到,节目进行地极为不顺利。
女友想在边上安慰他,但是这个时候,任何人的肤浅的安慰其实都是无用的,女友于是借口出去买食物走了出去,让这个男人独自一人留在房间里,冥想也好,发泄也好,沮丧也好。
总之,有些情况下,一个人比两个人呆在一起要好很多。
当然还有主持人的制作团队,那个导演朋友,从头到尾一直支持他,相信他的能力能力挽狂澜,也多次劝阻团队中的另几个人不要给主持人那么大的压力。
我觉得,他是因为相信主持人的能力,从头到尾的相信,所以才能那么坚定。
某些时候,一些人的选择,即使中途也会认为自己错了,但是坚定地朝前走,谁说不能绝处逢生?
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但里面,绝对不仅仅只是有政治。
摘一段尼克松深夜给福斯特的电话:“你长在循道宗教徒家庭,出生贫寒,然后读了所名校,那里都是有钱人,时髦的人。
……那里的势利鬼也瞧你不起了吧?
当然看不起了,这是我们的悲哀……无论我们爬得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无论得了多少奖,有多少专栏文章写了你,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还是不够。
我们仍然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
大学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要职,出生显贵的人,那些人享有的尊崇,我们曾孜孜以求,热切渴望,那不正是我们今日艰苦工作,分毫必争的原因吗?
不正是我们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吗?
让我们坦诚片刻,让我们各自反省片刻,让我们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吗?
我们两个?
寻找重回阳光之下,再度成为公众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的方式?
因为我们感觉那一切正渐行渐远。
我们,我们两人,正朝着尘埃走去!
势利鬼们总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
我们会弄得灰头土脸,忍辱负重。
艰辛努力越多,受的屈辱就更多。
那就随他们的去吧!
我们决不能让那发生。
我们要让那些白痴们看看,让他们在我们的屡屡成功中喘不过气来。
头条反复报道我们,我们永享嘉奖、权力、荣耀!
要让那些干他娘的喘不过气来!
我说对了没?
”“说对了,只不过我们两个人之间只有一个人能赢。
”“是的。
而我会成为你最凶狠的对手,我会竭尽所有攻击你,因为聚光灯只会照耀我们之中的一人。
对另一个人来说,只剩一片荒芜。
一无所有,孤身一人。
但那些声音却留在记忆之中。
……你得相信,时机一到,我就会集中精力,准备好战斗。
”再摘一段尼克松提到水门事件时说的话:“对那些错误,我深表遗憾。
没人知道辞掉总统是什么滋味,然而,你要让我屈尊降地,卑躬讨好!
不,绝不!
我仍然坚持那些错是出于情感,而非理智。
但那是我犯的错误,不能推诿给其他人。
我让自己名誉扫地,我给了他们一把剑,他们捅进我体内,还饶有兴致地转动。
我估摸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也同样会那么做。
我辜负了他们(美国人民)!我辜负了我的朋友们!
我辜负了国家!
更糟的是,我辜负了国家政体!
以及那些心怀梦想要从政的年轻人……我将背着这个包袱,度过余生……”(接着的特写镜头,是尼克松的面部 ---肿胀,满是孤寂,自憎,失意的神情。
)
You know the first and greatest sin of the deception of television is that it simplifies; it diminishes great, complex ideas, trenches of time; whole careers become reduced to a single snapshot. At first 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Bob Zelnick was quite as euphoric as he was after the interviews, or why John Birt felt moved to strip naked and rush into the ocean to celebrate. But that was before I really understood the reductive power of the close-up, because David had succeeded on that final day, in getting for a fleeting moment what no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no state prosecutor, no judiciary committee or political enemy had managed to get; Richard Nixon's face swollen and ravaged by loneliness, self-loathing and defeat. The rest of the project and its failings would not only be forgotten, they would totally cease to exist. 你知道吗 电视节目的最大的罪行 或者说是诡计在于它简化 并缩小了宏观的 复杂的想法 还有纷杂的时间整个职业生涯被简化成了一个单一的镜头开始的时候 我没法理解为什么Bob Zelnick在采访结束之后比他在那之前还要欢欣还有为什么John Birt兴奋得脱了个清光冲进大海里来庆祝但那是在我真正地理解了那个特写的还原能力之前因为David在最后那天成功地得到了虽然仅仅是一霎那没有任何调查性的新闻工作者没有任何公诉人 也没有任何审判委员会或者任何政敌所费尽心机想获得的胜利Richard Nixon的脸被落寞 自我憎恨和失败感所吞没和蹂躏那个节目和它的缺陷不仅被遗忘了它们甚至完全失去了存在意义
人都需要钱,看看nixon接受参访时的讨价还价。
但政客没有办法直接挣钱,还有很多职业无法直接挣钱,或者说是挣大钱。
这时候他们怎么办?
为什么他们不能直接去从事可以挣大钱的工作?
因为他们认为从政就是挣大钱的工作。
事实上,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恰恰是最需要公正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人,而现实则恰恰相反,大多数从政者想到的最终目标只有两个:钱,权。
再确切一些,还是只有一个:钱,因为有权也是为了有钱。
他们为什么不去经商,不去做实业?
是我们的社会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么?
我觉得还是懒惰使然。
耍耍嘴皮子糊弄糊弄人就能挣钱,干嘛还要但那么大的风险去从商去搞实业呢?
人,都是理性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会做出付出最小收获最大的选择。
除了一小部分人,他们的信奉的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过全片,我对nixon的看法有所改变。
至少这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人。
要知道,让人说一句真话很难,尤其是让一个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承认自己错了,真诚地,对得起自己良心地,比登天还难。
frost给了nixon一次放下包袱重新开始的机会,nixon很幸运的抓住了,他的余生将会轻松很多。
其实,坦诚,会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很多好处,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你的心不累。
虽然可能会没有面子,但是,这面子从一开始就不该有,因为你错了。
如果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有所改正,人生才会不断进步。
突然想起,也许其他人太刻薄了,我们的社会不允许你是个出错的人,所以我们才会形成这种打死不认账的思维模式。
这也许不是nixon们的错,而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的错。
nixon摸小狗的时候,他终于释然了,终于又是个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将死之人了无欲则刚?
我们还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词?
另:影射Bush,当内忧过大时就引入外患,转移视线,这是政客最常用的办法。
当年的报道了这次事件的时代周刊封面:http://www.time.com/time/covers/0,16641,19770509,00.html报道全文: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47900,00.html
一部电影看了四天...
道歉跟Frost没什么关系啊!?
群众对信仰的愚昧倾注成就了一次无情的落井下石
太简单化了
好一个Frank Langella,堪称经典的Richard Nixon。次第推进的情节中丝丝入扣的表情耐人寻味。对于政治丑闻的不依不饶的追究,对于僭越公民权利的花样翻新的嘲讽,对于权力不得越雷池半步去侵蚀自由的忠心耿耿的捍卫,都是本片苦口婆心的初衷。
不错的片子,只是水门事件变成美国人挖地三尺的东西也令我挺纳闷的。用当时的美国政府来影射当今的美国政府,我想美国人无非就是要说这个八
很一般,有种没看透的错觉。用以小博大,弱方后来居上为主线,但感情缺少递进。一是伪纪录片式的插叙采访没有增添任何的感情代入,乏味。二是没有到位的细节填充,只泛滥着或透明或工具的单薄人物:女友与同事,手下和妻子…弱方采访前的准备和艰辛,毫无表现力或爆发力,无法共情,比如男主拉赞助背后的无奈与愤怒挂相不入心。三在看过现实版的采访后,双主角在电影中演绎使得观感上有异样。可能也是这个剧本的确不好兼顾。''那美国人民呢''的振聋发聩与加之的迟疑倒是感受到了,无数的攻击和不爽搅得自己竟忘了那最基础根本的the people,而原版没看出有这层感觉
感觉到自己要恶补历史了!我真是一文盲|看来我还是没看懂...
垂暮英雄的高潮
因次误事
尼克松的老谋深算刻画得还不错,可以感受到政坛巨擘的charisma。不过有很多缺点:剧情的转折没有说服力,尼克松酒醉之后打电话向对手吐露心声?拜托!另一个主角Frost也没有光彩可言,看过全片,他展现出什么能赢尼克松的素质了吗?总之硬伤很多,失真严重,对读书几乎没什么参考价值。
惊心动魄,就爱这种传记片。
在我看来,这不是电影,更像是一种当时的现实画面体现,相当生活化,自然化,看起来也许会枯燥,非常贴切生活,看起来乏味。但是对于了解当时背景的人来说,看起来是回到过去,体验过去,我不了解,但是想了解,这就是我看的感觉。很多人打五颗星,但是我打不了。因为看了之后我了解得还是甚少。尼克松,水门事件毁了他,对话的较量成就了佛斯特,但是对话的技术含量我并没有看出来,也没看出什么焦点争论,很平淡的较量。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我的境界太低了。
真没怎么看出好了,还拍了俩多钟头,有必要吗?
破玩意儿,无聊透顶,浪费时间。
将政治讲得这么有趣
在中国,一个政客犯了罪,他后悔和恐惧的永远不会是这些。
每个演员都出彩
对美国历史不了解
五星级的剧本,纪录片形式还原这一次对谈,精准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前半段的铺垫我也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最后,主角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影片高潮!一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呈现在演员脸上,一秒的镜头可有无数种解读,演员太棒。最后的疑问更是发人深省,我们是否都在做适合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