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星是打给题材和情怀的,没办法,我就是很吃战争题材,尤其是抗日情怀,何况这部电影渲染得还很不错呢。
剩下的两颗星是给演员们的,尤其是台词,演绎得实在太有意思了。
故事确实老套,但又很真实。
十岁的小男孩就去打工赚钱养家,走在路上被鬼子打死的故事我好像听老人讲过。
凶残的画面是历史书里一个字一个字的再现,但远没有历史那么残忍,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都是要我们铭记历史。
影片的风格很怀旧很诗意,有些镜头甚至有些过时,看完以后才发现是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导演的作品,难怪呀!
《城南旧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低视角的镜头是耐人寻味的细节。
吴贻弓导演是个非常细腻的导演,《那些女人》中的角色都各具特色,也十分符合女性爱说些有的没的的特点,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棒,当然离不开演员们的功劳。
《那些女人》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每一个我以为会带领群众们走向胜利的角色,没过几分钟就gg了,品品这个节奏,就能寻思一下有多少优秀演员参演,respect !
我最喜欢的是马伊琍饰演的江家孃孃,那种在富贵人家打工的保姆的形象被她演绎得生动活泼。
因为比其他人见过的世面广的沾沾自喜,因为别人羡慕眼光的喜形于色,因为要应对主人的临机应变,因为和女人吵架的嘴不饶人,在马伊琍优秀的台词功底和许多微表情的配合下,让人对这个角色是又爱又恨。
当然,其她演员都非常棒,尤其是水芹娘,“乡下女人”的哭天抢地演绎得十分生活化,仿佛就是她经历了生活带来的这一切的艰苦与磨难,造就了一个开口就是“妈妈的”但又绝不妥协的水芹妈。
电影《那些女人》塑造了一群爱说东家长李家短,看谁不顺眼就得说上几句,但面对共同的敌人,却又能保持统一战线,英勇就义。
然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固然有她存在的必要,但是有的角色出现了,给了一定的篇幅,就该给一定的说法和结尾呀。
比如姚晨这一角色,我一直期待着她是最大boss,能够运用她智慧大脑,带领这群看上去只会讲八卦的女人们揭竿起义。
结果,她还真就是个打酱油的女掌柜,害。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像是看了一场话剧。
整体的节奏有些拖沓,尤其是开头,这个前情提要和后面的剧情联系并不很大,看得我差点想退出了,幸好熬到了片名出现,紧接着是女人们吵架的名场面,以及像机关枪一样的台词,这又把我拉回去了。
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吧,冲演员看也值得呀!
还是几个月前在微博上看到剪辑,刚好是在濠河边上几个女人斗嘴的片段,大咖云集,于是就以为是早些年这些人还没火的时候拍的片子,,心生好奇。
但一直没看,此次刚好新型冠状病毒没事做,又刷微博刷到了那些女人的剪辑,于是找来看了。
说真的片子的立意是很好的,以小见大,从南通平民女子的视角来看抗日期间普通民众的抗争及感受。
比起那些主旋律很强烈的片子,我以为会更贴近民众一些,比如像《我的团长我的团》。
片头部分的场景还是挺好的,然后最初濠河边的那场群戏也一下子把整个环境或者说背景给交代清楚了。
江家嬢嬢是个在会馆做工的,看不起那些风尘女子,也看不起那些乡下女人;惠姑娘跟那些乡下女人互相看不起。
但这也不过是正常的家长里短罢了,没什么了不得的。
反而为这段故事增添了烟火气,我觉得是很好的。
然后到了第一个尬点,尬值5/5。
保先生死去,水芹爹他们被挂到城楼上。
这点真的尬,没法洗。
日本人说了会开枪,怎么可能所有人都站到桥头去迎接尸体还毫发无伤?
鬼子的三光政策不晓得 ?
南京大屠杀不晓得?
接下来是第二个尬点:就是川岛芳子的人设。
不过这个尬值大概也就2/5。
尴尬点是在于,好像很多抗日剧抗日电影都会塞这么一个类似川岛芳子的角色,就,让人真的极其别扭。
抗日期间哪儿有那么多川岛芳子啊?
而且这个角色有什么用啊?
好像对于剧情推动一点作用都没有啊,那硬塞这么个角色的意义在于???
第三个尬点:尬值3/5,就是莫名其妙的慢动作跟煽情音乐。
举例之处有很多,拿一个出来举例吧。
就是水芹娘被刘家老爹冤枉偷钱的时候,在地上哭天抢地。
很好体现了农村女人对名声的看重,家里顶梁柱死了还要被诬陷的痛苦无奈。
但是能不能不要搞那种慢动作,尤其是没有声音的慢动作,我真的摸不着头脑。
第四个尬点:尬值1/5,也是上述水芹娘被诬陷,她哭着哭着反应是把水桶给砸了???
可是水桶不是开水西施送你的么?
你不干了东西不要还给人家的咩?
不过这一点其实是我个人的问题觉得尬,如果从剧情设置上来讲,为了体现崩溃其实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五个尬点:尬值2/5,刘二少想把水芹献给太君,太君一行人去水芹家。
惠姑娘刚好在桥边,拉住了水芹,告诉她不要叫,她还在那大喊娘!
这一点我勉强可以接受,毕竟看到至亲被折磨,可能是会受不了。
可是关键是,她娘喊她的声音那么近,没有人过来循着声音来找她?
现场那么多年轻媳妇小姑娘,太君就那么跟着惠姑娘走了放过了其他人?
第六个尬点,尬值5/5,突然就全民新四军。
为什么小龙跟铜匠大叔变成了新四军;怎么刘家媳妇就开始帮惠姑娘了?
这些统统都没有交代。
显得有点突兀。
以及竹篱笆怎么就困住了新四军?
还有就是最后那个全军覆没。
我是真的尬。
扔不出手榴弹被打死这种场景来一遍就够了,重复那么好多遍。
还有就是战士也不怎么找掩体的。
就,很标准的抗日主旋律剧的场景。
但是看很多人说的那些,水芹娘一钢叉叉死个日本兵,还有撕日本旗这个我觉得不尬。
甚至对于水芹娘叉死日本兵之后,先是说自己给丈夫孩子报了仇,又慢慢无力地坐地上的这个镜头,我觉得特别棒。
然后再去撕日本国旗,镜头扫过去,水芹娘嘴上好像有血。
我其实是觉得这个镜头非常棒的。
可能由于我在爱奇艺看的,爱奇艺弹幕素质是真的不高,造成体验真的有点不大好。
搞得我最后关了弹幕看的。
爱奇艺打分 8.9分,确实也是偏高的,很大程度是是因为这强大的明星阵容带来的虚高。
最后老人出场抱着那双新布鞋娓娓道来这段故事的镜头,是真的让人狂哭不止。
总体来说片子是不错的,看的时候基本可以入戏,好多个镜头都忍不住哭了。
立意也很好,但是剧情有些短促且零散,任务形象也些微有些单薄。
但真的阵容跟立意促使我打4分。
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发生在二战时期,开头是1938年三月初几日本又来了。
以我自己的理解,这个时间点是在南京大屠杀结束后,日本进驻南京,而国民党早已将基地从南京迁往重庆。
在影片开始,保剑锋和另一名老戏骨的对话得知大本营已经逃离,只留下一个团来抵抗,这和南京大屠杀前大本营撤离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当日本在尝到南京大屠杀那种极致变态的杀人快感之后,在南京周边的市也继续开展烧杀抢夺的非人性行为。
到了1943年,日本已经开始以优越感的种族主义来治理那些他们所侵占的地方。
南通便是其中一个地方。
影片的前段是南通市井妇女的生活片段,方言讲的还是很接地气,也铺垫了惠姑娘(妓女)被其他妇女以身体贞洁歧视对待,以及日本人时不时上演一次捉拿新四军的戏码。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日本人将五位新四军的尸体在城门悬挂,并承诺谁认领尸体,这件事就算了(大致是这样),但其实是只要谁上前认领尸体,就开枪射杀。
而当镜头转到百姓的时候,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以及妇女,成年男性很少。
这是否反应了那些成年男性要么加入了抗日,要么被日本人无辜杀害,以至于那座城成为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城。
而这也为那些女人进行了一次向死而生的抗日做了对比。
在这座城有两户家庭成了抗日战争的缩影。
一户是保家,一个大户人家,男性成员参加了抗战都死在了日本人身上,而只留下一个上了年纪需要人搀扶的保奶奶,她最后在绝望中有尊严的自杀。
还有一户是子芹家,也就是这篇电影的主角,子芹的回忆录。
子芹原本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她以及弟弟,在战争中也是能保留一点幸福生活下去,但是爸爸和弟弟接连被日本人所杀,只留下子芹和子芹娘。
子芹娘在接连受到了丧亲的痛苦,痛恨日本人。
就在这些痛恨日本人寄希望于新四军的女人们会后来成了炸毁200余里的竹篱笆的主力。
竹篱笆是什么?
是日军建筑出来的封锁线,防止新四军攻打那座城。
其实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女人,一个很有韵味的女人——惠姑娘——一个妓女,一句“我身体脏了,但我心不脏”,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进行抗日,此处不多赘述,如有兴趣,可前去观看电影。
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并不高,虽然有一些逻辑不严谨的地方,但总地来说,我还是觉得蛮感动的。
也许会有人说新四军保先生不应该出来救子芹爸,不然也用不上两个人都死了,但是难道要看子芹爸保自己被活活打死吗?
还有的说姚晨演的老板娘对剧情没有什么用,但我却觉得这个老板娘在默默的积攒烧掉竹篱笆的洋油。
但不得不承认,我也没有找到马伊琍那个角色的作用。
这是一部不同性情的女子,却用自己的柔性力量来进行抗争,在家国仇恨面前,国人之间的齐心协力。
他们虽然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条命,在国恨当头,那些命便留给血与火中,留给下一代的未来,所以那些女人向死而生。
18年上映的一部以女性视角讲述战争的家国情怀电影,全明星阵容强大到连路人和群演都是大青衣级别的老戏骨,但是票房惨淡,不知道为什么演技和阵容都很在线却被埋没的这么厉害,大概是宣传不到位叭。
电影从头到尾都比较压抑,有一种透不过气的窒息感和无力感,100分钟的时长,前80几分钟都在描述被压迫的市井生活,只用了十几分钟奋起反抗。
何赛飞老师的演技真的是炸裂,丈夫为救新四军被日本人杀害,十岁的小儿子为了生活去电厂做工,下着雨的半夜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日本人一枪打死,作为母亲安葬孩子的时候从目光呆滞一下子迸发情绪,那种突然爆发出来的悲痛真的演出了丧子母亲的绝望。
还有殷桃饰演的风尘女子惠姑娘,风情万种又有情有义,身陷风尘被周围人所不齿,与良家妇女格格不入,然而在面对日本人对小姑娘的迫害时总是挺身而出,以另一种方式拯救身边的人,她说“我身子脏了,但心不脏”,得了脏病所以才肆无忌惮的接触日本人,想以传染的方式报复他们,到最后代替水芹被带走才被大家理解,这个人物的塑造与《金陵十三钗》里的女人们如出一辙,作为女生也同样赞叹殷桃的韵味。
还有开水西施,张大小姐,江家嬢嬢,老板娘,铜匠嫂嫂,这些弱小的江南女子,在战乱炮火中相依为命,身份不同,性情各异展现了四五十年代濠河边上的市井生活,不计前嫌与日寇斗争直至牺牲,让我们看到了弱小女人们的强大。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很注重故事性,有些展现文学情怀的电影也很值得被推荐,就像这部电影,有些情节细究起来确实不尽如人意,话剧氛围更重一点,但它带来的那种生活气息、鲜活的角色还有引人入胜的配乐和镜头节奏都足以掩盖这些不足。
就像导演说的“战争题材电影,不要一味的枪林弹雨,尤其是不能只一味的炫耀烟火的实力,而忽略了文学的力量,不能够把自己鲜活的人物,淹没在硝烟炮火当中”。
比起很多暴力战争的刻画,这部电影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四两拨千斤的感觉更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故事是围绕水芹一家展开,在剧本上略显套路,不够精彩。
但是群像电影本身就是很难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出色了。
几个人物的刻画很成功,何赛飞的水芹娘,殷桃的惠姑娘,开水西施,保家奶奶和马伊利的江家娘娘令人印象深刻。
但还有很多角色可能由于剪辑和演员的问题不够饱满,虎头蛇尾。
比如杂货铺的老板娘,伙计,铜匠夫妇,刘二奶奶,江家娘娘,张大小姐,卖货郎,保家公子和水芹。
身为南通人,看这部电影实在是亲切,里面的台词好多是南通方言,地点全部都是小时候待过的,我老家唐闸的,奶奶现如今还住在天生港,天生港电厂就在奶奶家旁边,从唐闸去天生港会经过五接桥,从唐闸进城会经过十里坊,有太多太多的共鸣了,包括电影一开头保剑锋出演,他就是正儿八经的唐闸人,电影真是用心了,评分却如此低…
我觉得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拍很多那种一个大部队啊这种很大场面的片段,而是描写了很多在抗战后方,男人们后方的那些女人们与鬼子们的场面,但三位导演想表达出来的情感我完完全全地感受到了,那种虽然过着市井小民的生活,受着侵略者的压迫,无论受到了多大的侮辱却依然会为了家伙挺身而出的你们口中的那些市井小女人们,她们平时可能针锋相对,但为了家国还是会舍弃一切去奔赴。
我想三位导演是想通过女人们的角度、平凡的生活的角度去突出国家在那一时期的平平凡凡、真真实实的历史。
希望大家可以不把这部片子当作是抗战片去看,可以当作是《二十二》的角度去看,这只是部描写抗战后方那片被侵略者压迫、侮辱的那片净土。
写了这么多的字,只是不忍看到这么好的片子被埋没,不忍看到这么好的电影被许多观众看过之后说“失望,这不是我想要看的抗战片!
”
2022/3/25 今天晚上看了这部剧,演员阵容确实强大,并且个人认为这部剧的利益点还蛮好的,在世人的印象里女人公认的较为柔弱,但这部剧是从女人的大义与勇敢出发,女人之间并不是只有摩擦,互瞧不起。
更多的是在困难时相互帮衬,互相理解。
也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不分男女老幼齐上阵的团结一致,民族精神。
也看了有些人说这个剧本有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可能没有出在当时的环境里,评价太过于客观。
我个人觉得这部剧的人物是立起来的,虽然有一些小问题但整体站得住,也更有意义值得去观看。
看着部影片就想引用一句话“我这个人不够大度,就喜欢风水轮流转,往TM死里转。
”国辱不管经历多少年都应印记在心。
看有些评论把这部影片说的不值得看但总比近几年的一些影片有意义,总比某海、十年某品等今年的一些贺岁电影有内容多了,那些才叫真的剧情尴尬的看不下去好吧!!!
“婶婶,我身子脏了,但是我的心不脏。
”所以什么是干净?
为什么一个女人和很多男人发生了关系就是脏呢?
是谁定义的?
谁说这是脏?
那一个男人和很多女人发生了关系,那个男人脏吗?
凭什么社会有这种歧视?
然后这几个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真的有一点点震撼到我了。
无论是姚晨饰演的店铺老板娘,还是何赛飞饰演的一个如此悲惨的女人,还是殷桃饰演的那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还是马伊琍饰演的那个尖酸刻薄的女人,还是周冬雨饰演的那个汉奸的老婆,还是老太太饰演的那个义薄云天的女人....她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曾经在二战期间精彩地绽放过,都曾经在二战期间顶起了半边天,都曾经在二战期间让人震惊,也都曾经让人看到之后为他们默默地哭泣,默默地流泪,默默地心神伤痛不已。
老太太没有裹小脚,日本人说:“你和我们一样,没有受封建社会的束缚,没有裹小脚。
”然后老太太一句话,说得很让人震惊了。
“脚是一样的脚,走的路不一样,心就更不一样了。
”是的呀,我们跟日本人,从来走的可就不是一条路,国仇家恨面前,我们中国人,在某一个时刻,真的心连心,互帮互助过。
殷桃说:“婶婶,我身子脏了,但是我的心不脏。
”在何赛飞饰演的那个女人的丈夫死掉的时候,殷桃拿了一枚戒指出来,说:“这是我娘留给我的,不脏。
”简简单单一句话,中间到底有多少的无奈心酸呢?
殷桃那么可怜,还那么坚韧不拔;殷桃那么可怜,还尚且内心深处残存着温柔与善良,停留着很多很多的良知,我觉得善良的人,无论平时做派如何,还是很善良很善良,还是很勇敢很勇敢。
她的勇敢,值得所有的人铭记,她的勇敢,值得所有人在内心深处为她赞叹很久很久。
何赛飞饰演的那个角色实在是太惨了。
丈夫死了,儿子死了,女儿也险些被占有,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里面,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朝不保夕,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悲惨命运,所有人都是如此,所有人都在苦中作乐,我是无法想象这样苦中作乐的生活到底应该如何继续向前走下去,但是呢,我现在正是出于这样的生活苦痛之中,毫无作为,一无所有。
现在我需要冲破这个牢笼,继续往前走。
但是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我退却了,我害怕了...这就是现状。
我既没有家庭妇女一般的果敢温柔,也没有城市白领的破釜沉舟,我就是我,一个极其懦弱的我。
何赛飞愿意吃苦,愿意经受那些不平等的难过,他给刘家挑水,不小心窃听了秘密,那个老头子就污蔑何赛飞偷东西;因为这样,他们母子三人丢掉了生活来源,最终只能怪做一些更苦的活,给死去的人换衣服,整理行装,收拾后事。
一个女人,哪里见过这样的事情呢?
一个女人,得有多大的力气才能够背得动别人的尸体呢?
一个女人,得忍受着多大的难过,才能够干这样的活?
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到头来就是一场空,儿子死了,丈夫死了,最后自己也死了,只剩下女儿一个人尚且还活着,其余的所有人,都在抗战的过程中死掉了。
所以,和他们的惨烈比起来?
我其实也没有多么的惨。
马伊琍饰演的江家嬢嬢,她那个讨人厌的气质,真的是让人发指。
但是当何赛飞没有工作的时候,无法养家糊口的时候,她还是顺水推舟给他介绍了一个工作。
何赛飞的事情让我觉得,所有的悲伤、愤恨、不如意、痛苦,其实都可以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找到出路。
周冬雨饰演的小太太,周冬雨长得真是有特点。
她不知道怎么样嫁给了一个汉奸,而且这个汉奸,居然让他的老婆去陪日本人。
周冬雨直言不讳。
其实人心隔肚皮,到底怎么样人才能够得到幸福,才能够不继续痛苦,到底怎么样我们最终才能够找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切。
周冬雨这个生不如死的困局,选择了运用死亡来解决,但是我的生不如死的困局呢?
应该怎么解决?
我要选择死亡吗?
倒是也不必,我好像还是拥有活下去的机会的,我好像还是能够逆风翻盘的。
姚晨饰演的店铺里面的老板娘,真的是风情万种,我真的好爱她啊。
我觉得姚晨衣品一直在线,即使怀孕了也不输以往;演技更加不用说了,炉火纯青,我就是特别喜欢这样的女人,怎么样,可能以后姚晨就是我的奋斗目标了。
可是首先个头上我便是输掉了一大截,我也没有人家那么瘦,所以我现在需要先减肥。
我现在得问题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加地好,逆风翻盘,向阳而上。
然后回归殷桃的那句话:“婶婶,我的身子脏了,但是我的心不脏。
”你说,什么是干净呢?
水干净吗?
倒也未必!
但是不是照样喝下去。
这样一想,原来生命早就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脏”和“干净”只是一件事物的两个面,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一切都是如此。
争执的人当中,也没有说谁对谁错,也没有说结果是谁对谁错,我的以后,打的就是这样的一生了吧。
但是王维说:“行动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送给自己。
《那些女人》是抗日题材电影,何赛飞、姚晨、周冬雨、胡可、殷桃、白冰、茹萍、马伊琍、佟大为、谢林彤领衔主演。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在南通濠河边,一群不同身份、性情各异的女子,在家仇国恨面前,抛弃前嫌,不计恩怨,与日寇、汉奸斗智斗勇,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这部电影应该是我看过的有最多的知名演员的电影,连配角都是常见的演员。
除了明星很多之外,这是什么乱剧情?
不说剧情,单说何赛飞的演技太好了!殷桃那句“干净的”也让人感动!
何赛飞受累了
各位女演员表演都可圈可点
这么豪华的卡司,却没一点名声,我应该早点警觉的,唉
主旋律电影。豪华明星阵容。演技没的说,不过剧情跟拍出的效果不敢恭维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大多数都从男性角度来表现,到目前我看过的关于女性的抗战电影就是《金陵十三钗》,和《那些女人》。前者的女色群体只是妓女和女学生,后者女性角色较多点,两者比起来,我更喜欢后者,前者太压抑了,太惨了,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反转,但后者更戏剧化一点,悲伤程度也是比前者低的要多。
多给一星纯粹是因为引发了思考。本来挺好的一个题材,看了十分钟赶紧打开确认到底是不是近两年的电影,要不是看演员还以为是80年代的电影重新上映了呢。一看导演是城南旧事的导演。18年竟然有和80年一模一样的镜头和演员表现。如果同一个导演40年都用固定的手法拍摄导演,是艺术还是过时。
几年前看过
明星汇集真是浪费。那些女人只殷桃、何赛飞还可以。就看看两眼,还看到王景春了。
抖音偶然刷到片段去看的,演的不错,剧情只能说一般
故事一般,但演的好啊
像是电影频道出品的电视电影,高级感全无。电影聚集了一众大牌的电视剧演员,表演也免不了小荧屏的热闹聒噪。挑出周冬雨和殷桃来讲,匀给她们的戏份不多,但沉稳自然,贡献了惊喜和泪点。姚晨的角色可有可无,似乎只是来平添星光罢了。
群像
不反对抗战题材的电影,因为我们总要铭记历史。但这种按头的意识形态真令人生厌。
论阵容,低配版的《建国大业》;论内容,高配版的抗日雷剧。我发誓:如果再犯贱跑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嚼八根蜡烛!
这是在演舞台剧吧。阵容很强大但情节流于形式。
看的解说,殷桃好美呀
看了我决定给打四星!!
从剧情片角度客观看这部主旋律影片,仍然可圈可点,演员阵容自不必说,无论从故事铺陈,桥段过渡,都显示出编剧老辣的功力。尤其是几个女人碎嘴似得叽喳,战争年代依然保有各阶层个性色彩的举止,无不交汇着这个时代舞台的众生相,部分长镜头的运用,更在硝烟战乱的年代给人一丝柔和的感觉,渗透者影片更多女性复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