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的同名短篇小说《异星之彩》,极具有克苏鲁神话中“不可名状”之恐惧的意味。
电影的内容看似寻常,一颗流星坠落到了远离城市独居荒野的一家人的院子里,此后,诡异的事情逐渐发生:在第二天,流星形成的陨石奇异消失,地下水开始散发出奇怪的味道,母亲在切菜时无知无觉切断了自己的食指,小儿子声称从井里听到了说话声,花洒中流出了长满细小触手的黏液,电磁莫名消失,汽车无法发动……一家人似乎被困在了一场永远无法离开的诡异梦境中,在恐惧与绝望中一点点步入死亡。
但与寻常怪物片和恐怖片不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星之彩”,对于主人公一家的遭遇,它知道,却毫不在意。
这里要提一点,在洛夫克拉夫特创立的克苏鲁神话设定中,“星之彩”是一种高维生物,有极高的智慧。
在它的眼中,人类与蚂蚁毫无区别,因此,在地球休养生息了一个晚上后,它便顺手吸收了周围全部生命力,飞回了宇宙。
至于主角一家的死亡——你还记得自己吃过多少片面包吗?
这看似荒诞,实则是克苏鲁神话的内核之一——人类并不万能。
浩瀚的宇宙存在无数的奇迹,我们人类只是宇宙边缘的荒凉星系中诞生的弱小种族,在这样一个浩瀚无边、而又毫无理性与目的可言的宇宙中,人类所认识和规定的法则与观念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个观点在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主流的“人类至上”截然相反,甚至放在今天都毫不过时。
或许这也是克苏鲁神话直至今日还为人所着迷的原因。
它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只是仰望星空的虫子,不要骄傲自大,不要想着征服自然。
另外,影片中对于“星之彩”那种不可名状的感觉也刻画得很好,全篇都没有出现过星之彩的实体,从头到尾,它都藏在弥漫的亮紫色雾气中,静静观察人类社会,看着人类挣扎、互相怀疑争吵、精神崩溃陷入死亡。
只有最后,当它从井中飞出,飞往浩瀚宇宙才让我们窥见那美丽生物的一角——星之彩没有实体,它只是一种色彩,难以用人类语言描述的美丽色彩。
在原文中是这么描述这种生物的:“那一道自井中浮现的磷光不禁使人们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厄运降临的感觉。
这种感觉已远超他们的意识所能构想的任何景象;那种色彩不再只是闪闪发光,而是自井口喷涌而出。
当这股由无法辨认的色彩组成的无形洪流离开井口之时,它就仿佛直接流向了天空。
”而影片为了表现这种感觉将它设定为粉紫色,只能看做受技术限制吧。
当然,本质上我觉得这还是一部粉丝向电影,没有接触过克苏鲁神话的人或许会感到莫名其妙:怪物呢?
主角怎么突然发疯了?
他们在干什么?
而作为一个对克苏鲁神话有所了解的人,我认为拍的确实不错。
大约是7的水平。
前面的情节过于拖沓,人物性格也没有立起来。
使用了爱手艺的世界观,却并没有展现出星之彩的完整能力,因而所谓“不可名状的恐惧”反而是要通过一些具象化的形象来表现,比如说一些融合怪之类的“怪形”。
一般而言爱手艺的叙事逻辑都是某一个调查者(他有可能是当事人,比如说墙中鼠或者银钥匙之门,只不过侧重点为探索和调查)去介入这个事件,不会和片中这个水库调查员一样毫无存在感,但是电影也没有通过凯奇的视角来阐述,甚至连主角被星之彩控制都是需要观众来猜测的,这就非常不妙了。
为什么说影片最大的败笔是没有代入感没有展现克苏鲁题材的诡异呢?
因为一些由于星之彩属性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导致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
以下举例几个:1.星之彩可以控制人的精神,看到不可名状的色彩会让人变得疯狂。
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为电磁干扰,像洗牙一样的耳鸣声和一些幻觉场景。
其实也是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本尼会没有带羊驼回圈,和拉维妮娅恍如隔世,小儿子浑浑噩噩,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爸爸(凯奇)会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行为,他有的时候会极端愤怒和暴躁,因为他用星之彩的水洗澡,和喝酒。
以及他为什么一会儿对拉维妮娅暴力一会儿又道歉,那个时候他已经失常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家人在后期显得智商低下行为错乱,很简单,星之彩影响了精神,但是影片并没有把这种精神影响很好的表现出来,让观众分不清这是角色原来的属性还是被影响之后的,说到底还是前面的角色性格没塑造好,戏份都花在凯奇的床戏上了(笑)。
2.星之彩可以让周围的动植物变成和他一样怪异的色彩,以及果实会变得硕大,怪异,但是味道会很奇怪。
这是刚开始的阶段,在星之彩开始蚕食周围的生命力之后,果实,动植物都会变得干枯。
很显然影片是有表现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表现上。
那些诡异的紫红色的花看上去更像是为了烘托气氛,怪异的西红柿也过的太快了,就好像是因为男主角种不好才会不好吃一样。
实际上应该是这样,不仅是花变成紫红色,还会有一些更加反常的植物,蓝色的西红柿,绿色的羊驼奶,要展现出怪诞而不是烘托氛围,才能让观众意识到这是有问题的,是星之彩造成的。
进一步去刻画星之彩能够造成的影响。
这样子结尾的时候,星之彩先是给周围带来了丰富的颜色,硕大的果实和精神污染,然后再把周围的生命力蚕食干净,回到天空,会更加自然和可以理解。
和朋友一起看了开头。
经典的远离人烟农家设定和几位年轻演员过于不精湛的演技叫人索然无味,不知不觉间朋友回了房间,而我竟然喝着酒睡着了。
这就是克苏鲁的神奇吗!
小睡醒来带着露出苗头的宿醉症状继续看。
看到后来很难分辨恶心和头晕到底是威士忌还是电影带来的影响,可见酒与克苏鲁相得益彰。
纵观全局,影片的切入点差强人意,但随着剧情推进,还是能轻易获得克苏鲁爱好者的青睐——务必坚持过前二十分钟的美国恐怖片俗套家庭生活片段。
故事发生在现代,主角一家五口(搞羊驼养殖业的爸爸、搞线上股票交易的妈妈、克苏鲁爱好者大女儿、没搞清爱好的大儿子还有小眼镜儿幺子)住在森林深处的农场,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倒也凑合能过——直到这天晚上,荧光粉紫红色的陨石从天而降……幺子年龄小,一开始就深受其害,和井里看不见的朋友神交;随后妈妈切断了手指,大人们开车进城就医;他们回家发现一切乱了套,对看家小孩连番指责,就是不肯面对现实,浪费了宝贵的逃生时间(当然,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恐怖片里);妈妈和宝贝小儿子一起被不可名状的荧光射线击中,变成母子合成兽,经过短暂的休整竟然焕发了全新的生机!!
大女儿走投无路,翻开心爱的《死灵之书》,自戕以向克苏鲁邪神祈祷:“我需要帮助,我需要保护。
”从这诉求来看她显然选错崇拜对象了。
大儿子下井救狗,很痛快地GG了(只有他不用很累很麻烦,轻松地走了)。
爸爸经历爱妻变异的打击,精神失常了。
影片中“不可名状的恐惧”展现得格外出色,也许要归功于经费不足无力制作大场面CG。
只让我们撇见一些片段就足够了,没什么能比想象力做得更好。
影片末尾女孩站在井边、星之彩爆发的一幕,很有冲击力。
之前看《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当地人说事发第二天,附近的植被上覆盖了一层无法描述、从未见过的色彩。
我返回去确认,爱手艺的作品要比核被发现早几十年。
但星之彩的爆发和后果不正像这种人类自己随后发明的毁灭性武器吗?
甚至它也会带来别样、甚至美丽的色彩……这预见性真不可思议。
最后,我仍然坚持,换一个不这么典型的恐怖片五口之家,电影会更加精彩。
以下内容来自一个只看过半本《克苏鲁的呼唤》的文盲,系列里的其他内容一概不知。
注意⚠️本影评含有大量剧透和迷思,请谨慎食用。
先说说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内森从失灵的汽车下来后,站在房子门口环视庭院的远景镜头。
星之彩带来的紫色溢满了花园,开出的异形花朵作为前景,背景是模糊不清的原始森林,美得像身处爱丽丝仙境,但这个仙境却更为诡谲凶险。
影片整体风格还是把握住了不可名状的恐惧的调子,不过前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未知又令人心悸的气氛更足一些,从沃德带警长来内森家那部分就开始无厘头了,看到警长被卷走了我甚至笑出了声,配上那种紧张兮兮的音乐真的很脱节。
而且内森这个角色的设定也很无趣,和好多恐怖片里的固执脑袋一样,思维方式莫名其妙的,后期的崩溃也是来得好突然。
女主角也差不多,看她第一次献祭还以为她这技能到后期会有什么精彩的表演,结果等到末尾就只再举行了一次仪式,如果说第一次是召唤了星之彩,那第二次到底是啥作用啊?
莫非是求星之彩早点超度他们家?
我是真的想不明白🤔再说说全片的故事叙述者沃德,可能他就真的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设定吧,因为从头到尾他真的没起到任何剧情推动作用啊!
这倒也没啥,总要有个引子让故事开头嘛。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体格那么强健啊,从附身的女主那里逃走就算了,影片结束还毫发未伤。
还是说那个地窖其实是内森他爹留下来的地下堡垒,星之彩把周围树都吸收光了,他在那个地窖里呆着,就啥事儿都没有啊?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翻拍克苏鲁系列到这个程度还算不错的,希望有更多的类似电影出现吧。
以上就是我没营养的影评,浪费大家宝贵的十五秒钟,感谢阅读。
原著党在此。
原著小说很短,主要讲的是一个小镇上的某个农庄充斥着怪异现象:动植物变异,农场主一家消失……于是一帮警察和居民带着枪在夜晚造访了这个农庄,目睹种种恐怖现象后,在极度恐惧中亲眼看着一道彩光伴随着诡异的声响从井中飞向太空。
电影讲述了农场一家人的遭遇,在小说中并未直接描写,全靠编剧和导演想象。
作为一个恐怖片狂热者、爱手艺先生和克苏鲁世界的忠实粉丝,对本片由衷表示:真尼玛吓人!!!
毫不夸张地说,氛围、节奏、配乐、演技、剧情、视觉都堪称优秀,诡异、无助的氛围塑造极为成功。
无人作死,无人脑残,一家人仍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毁灭,让人绝望至极,尤其是母子俩变异前后十分钟左右,听着他们的哀嚎,我一阵阵地发凉。
极少有恐怖片能让我有这种体验,上一次还是《无名女尸》。
这片子是克苏鲁爱好者的福音,死灵之书、孤岛柳林都有现身,电影里凯奇老爸的照片好像就是爱手艺本人!
不过非克苏鲁爱好者估计会觉得不明就里、节奏缓慢,小说改编电影几乎都无法避免这种情况,与其原著党和新观众两头不讨好,不如全力照顾好一端。
当初看《湮灭》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星之彩》,这片子完全可以看做《湮灭》前传,两者在诸多方面(尤其是配乐)如出一辙。
幸好《星之彩》原著早已有之,否则很可能被误认为抄袭。
感谢各路专业人士让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在荧幕上能和谐共生。
可惜爱手艺先生生不逢时,若是放在今日,也许就能避免潦倒半生了。
凯奇终于接了部剧情在线的片子,但愿其能早日走出阴影。
总之,高度推荐此片,喜欢克苏鲁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同样是未知的光芒,《湮灭》五彩斑斓,本片中导演特意只选择了一种颜色:恶趣味的死亡芭比粉,虽不像彩色那么诡异,也没有红色那么恶心,却让人不禁与血与肉联系起来,血腥至极,充满了邪恶与不祥。
正好前几天看了“普罗米亚”,里面的外星生物是一种来自其他平行空间的火焰,看来人们厌倦了外星人大眼秃头的呆萌形象,开始向风火雷电等能量转变。
本片中的外星人设定颇有新意:这种“生物”的设定是一种“颜色”,具体表现为一种粉色的亮光;但凯奇却形容为“一种无法形容的颜色”(多半还十分壮观美丽,美到蛊惑心智)。
有的人会闻到臭味。
受到“颜色”的污染后,时间,空间和生物都会出现异常:天空会出现粉红色闪电,电视、手机会“罢工”,并接收到来自异界?
其他时空?
的噪音。
生物会变得畸形、生长迅速、扎堆互相吸收同化,精神上逐渐走向癫狂。
时间也会错乱,不分白天黑夜,人死后可以复生;空间会扭曲,人身处其中会迷路。
这种“颜色”似乎具有放射性,会烧伤生物的皮肤,所以畸形人类和动物都看起来白花花的,毛发会脱落,露出里面的骨头和血肉,我感觉也有点像被吞下去没有完全消化的残渣,参见蟒蛇(动物世界看多了)。
“颜色”还与水息息相关,似乎会栖身于此,还会污染水源,不过本片中污染程度和表现不明。
“颜色”来自宇宙深处,一个只有触手(或被改造成触手?
)的可怕星球。
如果要问什么生物会这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我只能说,克苏鲁世界的设定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用理性和逻辑去分析的世界,这里充满了可怕的未知,有着永远无法揭示的真相。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星之彩”的解释,来感受H.P.LOVECRAFT的脑洞吧:星之彩是一种有知觉的生物,但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却像是一种纯粹的颜色。
它不是气体,也根本没有物质化的实体;当它移动时,看起来就像是一块闪闪发光的、无定形的颜色在四处流动,在它淡色遮蔽的阴影中闪闪发光。
它发出的色彩与已知光谱中的任何颜色都不同;这块特殊的颜色能在地面上流动,也能像生物一样在空中飞翔。
当它进食时,其猎物的皮肤与面部都会散发出和星之彩颜色相同的微光。
[1]
星之彩虽然星之彩是无形的,但它从人体上经过时仍然能被察觉。
那感觉就像是触碰了粘湿、有害的蒸汽;在盖革计量器上,它的存在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辐射爆发现象。
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光源强化设备监视时,它表现为一块明亮的发光体。
但红外线监视器对其无效。
星之彩来自宇宙深空,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自然法则。
成熟的星之彩能产生胚芽,它是一个三英寸大小的球体,看上去像是中空的;当被放在营养丰富的土壤或浅水洼中时,胚芽就会开始发育。
数天后,胚芽的外壳就会分解,并出现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幼虫的新生物。
这些像果冻一样的幼虫能长得非常大。
当它开始渗入生态系统时,当地的植物就会开始病态地疯长;果实的味道会变苦,昆虫和动物会产下畸形的后代。
到了夜间,所有的植物都会散发出星之彩的微光,草木会扭曲、缠结在一起,像被强风吹打一样猛烈摇晃,甚至连人类都会发出幽灵般的光辉。
数月后,幼虫就会转化成幼年期的星之彩。
幼年期的星之彩会离开自己的巢穴,在附近觅食,并开始消耗在它身为幼虫时曾影响过的地区中所蕴含的生命力。
当它吸取了足够的能量后,就会离开这颗行星、前往太空,并最终成熟。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此区域拥有大量生物,星之彩能吸干大约五英亩范围内的所有生命力;如果是一片荒野或草原,星之彩能吸干十到二十英亩内所有的生命力。
土地一旦被吸干,就会从此荒废,没有任何植物能继续生长。
明亮的光线能抑制星之彩的活动。
在白天,它会待在阴暗、凉爽的藏身处,最好是某种水底:池塘、井、湖、蓄水池甚至海洋,都是理想的地点。
除了令人惊掉下巴的二人合体,片中把那种“难以名状的恐怖”气氛演绎得比较到位,不同于其他恐怖片,主角们几乎没怎么想要去逃避或反抗,这也和克苏鲁的设定是一致的:反抗是没有用的,面对远超人类认知、来自宇宙深处的远古巨神,渺小的人类只有怀着巨大的恐惧等待死亡的降临。
“我们哪也去不了”小哥透过女孩的眼睛看到了虚空异界的可怖景象,其中一个景象和女孩头上的符号重合,是否意味着这种生物早就收割过地球(我不禁想起了异形,哈哈)?
片头也说过“......这里充斥着女巫的传说...邪恶的事情一定是数个世纪流传下来的”。
从这种意义上,女孩终于成了“女巫”,透过那一双疯狂的恶魔之眼向主角展现了分不清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预言:既然“颜色”会扭曲时间与空间,那么小哥看到的是什么呢?
可能是“色彩”的起源,可能是其他星球生灵涂炭的末日景象,也可能是被改造了的地球的未来。
想象这么一种只依照本能漂浮于宇宙之中的生物,收割过一茬又一茬的智慧生命,地球不过是它的一盘菜,光想想就觉得要疯啊。
片尾也很有意思,按理说按照前期发展的套路展开就好,怎么吓人怎么来,怎么莫名其妙怎么来,片尾却强行解释一波,什么一个世界迁徙到另一个世界,生灵涂炭神马的,刚以为这片子又落入了套路,接下来要上演一部警长和水文哥摧毁外星卵,拯救人类免于灭绝的老套桥段,关键来了:警察迅速领了便当,小哥鬼爬回了怪物的巢穴,按照克苏鲁的一贯尿性,这种亦鬼亦神的生物不是应该“看一眼就让人发狂”的吗!
为啥小哥没有死?
也没有发狂呢?
若干年后,大坝建起来了,小哥也沧桑了,世界却没有走向既定的灭亡,是“星之彩”吃饱了回到宇宙去了,还是潜伏在水里准备在蓄力槽满后给人类来个大清洗?
如果这不是导演编剧上的疏忽,可见结局也没有按套路出牌,这正是克苏鲁电影的设定:导演将这种非理性、难以名状(缺乏逻辑?
)贯彻了全片的始终,细思极恐。
我只能说,这很“克苏鲁”!
虽然凯奇不复往日,但B级片气质还是手到拈来。
影片cult画面并不多,对于老司机来说甚至算小清新了,但胜在氛围把控的很到位。
观影过程发现了几个小细节。
影片貌似有一段是致敬了日漫虫师中的壶天之星,另外从影片整体来看,跟埃尔南罗德里格斯的漫画天外来色的重合很高,色调基本一致,所以推测导演可能也是个纸片人???
🤖曾与两位好友聊起此片,问到印象最深的一幕,大家竟不约而同说到母子连体后的哀嚎场景。
但我们深入分析后发现恐惧的根源不止图像和声音。
痛苦的哀嚎只是表层恐怖,真正令人心悸的是这哀嚎声源自亲人,建议习惯共情角色的同学看到这里千万别代入,一旦代入就不只是恐惧了……此时我一点也不愿回忆那个场景。
总之如果排除光污染因素,此片绝对算是个人目前为止看过原作改编电影最好的一部。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刺激你视觉神经的电影,不管是那诡异奇幻的色彩,还是被色彩感染后的生命。
故事讲述在乡下居住的加德纳一家,这一家五口本来过着平静的日子。
某一天天生异象,一片诡丽的色彩出现,随后一颗陨石降下在加德纳房子不远处。
色彩出现那晚,小儿子被这片奇异的光吓到,也有可能被吞噬了。
色彩感染了笼罩区域的一切,加德纳一家在发生着变化,房子周围都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
比如做水文调查的小伙采集的检测样品,出现了奇怪的彩色和听到奇怪的声音。
加德纳家房子也在发生着变化,先是奇怪的闪电,继而是消失的陨石。
陨石消失后,那个粉色的壁虎出现,告诉观众周围已经发生了未知的变化而加德纳的家里也在发生着变化,先是加德纳妻子打开的看着恶心的鸡蛋,然后是丧失心智切菜切断手指的妻子,然后是电话里传来的奇怪的声音。
从医院回来的加德纳也变得暴躁了,路上还遇到吓了他们一跳的粉色野狗之类的动物。
回到家的加德纳,处处都遇到了诡异,诡异的浴室,奇怪的气味,粉色的花草树木,还有长相奇怪的番茄。
再接下来,因为用被感染过的水洗过澡的加德纳,皮肤开始变异。
这一切在加德纳家房子周围植物都变粉之后,又将这种变化达到了高潮。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不可思议了,加德纳家的羊驼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头有四个头的怪物,在然后就是加德纳的妻子和小儿子也融合在了一起,也变成了一个怪物。
你不看电影根本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场景,真有点那个《变蝇人》的味道。
电影中饰演加德纳女儿的小姑娘,有点像猩红女巫——《星之彩》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星之彩》用五彩缤纷的事物掩盖死亡所带来的前兆。
影片主要讲诉一颗陨石掉落在一家农舍中,而陨石中的外星生物悄悄地改变这一家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在五彩缤纷事物下“恶魔”在一步步吞噬这家人……个人感觉影片是“少女版的《怪形》与《撕裂人》合集”血腥在“粉嫩”的环境衬托下少了许多“狰狞”。
观后感:剧情简单、一般恐怖、一般血腥。
2019年,科幻恐怖电影《星之彩 Color Out of Space》本片改编自H·P·洛夫克拉夫特1927年同名短篇小说《异星之彩/流星溢彩(The Colour Out of Space)》我没有看过原著,据说也是克苏鲁向的一部作品,从电影表现出来的光污染,颜色污染,精神污染,和触手上也算是窥见一斑。
首先要说的是海报做的确实不错,真的是挺炫,但是那种不可形容的精神污染颜色,用这种亮粉色感觉还是有点奇怪,也许只是个人感觉吧。
然后就是凯奇,虽然这么多年一直被人说成烂片之王,但是这里的演绎,还真有《闪灵》的感觉。
不过这个电影里只能是发狂的表演而已。
相对于外星问题,这个家庭和这个小镇的问题也是真不少,傻儿子?
邪教女儿,身心都是疾病的妻子,还有贪婪的市长,也许电影本身也是想反映社会问题?
虽然故事前面铺垫比较多,但是逻辑上没什么硬伤,只能感慨住着这里确实倒霉罢了。
融合那段感觉有《怪形》的感觉,但是我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漫画叫《3X3只眼》,突然让我想起那个不那么快乐的情节。
有时候这个妆弄的,我感觉显得特别老。
20分钟见到主角,后面还要继续铺垫
是不是被污染了的缘故,除了水文男,剩下人的没有人觉得周围的时候变得奇奇怪怪了?
这就是G点?
这个玩意,有点头皮发麻
从融合开始进入高潮,已经是1个多小时的时间了。
傻儿子,对狗是真的爱。
警长,你走的有点敷衍。。
这就完了?!
克苏鲁风的作品最近几年也不少,基本都是小说改编,比如《湮灭》,各有各的风格吧,只是虽然叫星之彩,但是并没有那么出彩。
---我是陨石的分界线---推荐指数:★★★(6/10分),星之彩,新污染。
情节混乱➕意淫=克苏鲁?别逗了
妙不可言!
还行
不算烂片,感觉接近《湮灭》的美学,颜色太艳太繁,很诡异。我还愿意再多看几遍。只是一些人物的举动不如《湮灭》处理好。不过《湮灭》看第一遍的时候没觉得多好,后来又看了好几遍,好美,恋恋不舍
母子相连那里很震撼。
怪物片套路,没什么出彩的点,逻辑不扎实,会跳戏。除了色彩基本上都见过,所以就会有种“哦,就这样。”的感觉。
克苏鲁+柯南伯格+《湮灭》(色彩、音乐)+《下水道的美人鱼》,小成本特效比较差,如果做成动画或许表现力会更佳。
克苏鲁神话改编的电影不多,这部算是很直球的表现方式。变异从人体五感,动植物,信号等点滴日常渗入,母子相连的怪物是五口之家崩坏的转折,最后毁灭性的高潮有被震撼到。比较遗憾的是变异后屋子附近和森林的场景不够诡异
一开头就是那股味儿,就是看了有点想吐。
「克苏鲁神话」如今也变成有名无实,形聚神散的圈钱手段,如同上世纪中叶流行一时的冷战「核恐怖」下的异化,如今以移民和恐怖主义袭击为内核的「外来客」也成为恐怖电影的思想来源,当然用极度视效来呈现也是双刃剑。
大型蒸汽波电影,迅速获得头疼反胃脑子炸了等身体不适症状,比《曼蒂》疯多了
对老派经典B级片的致敬。用《湮灭》包裹着早期经典,如:《怪形》《第三类外星人》《活魔人》《灵异出窍》《录像带谋杀案》等。氛围和配乐是亮点,可惜缺乏创新性,而凯奇的表演和《曼蒂》里如出一撤,多演点狂野的喜剧片更适合。Body Horror + 克苏鲁确实不好拍,近几年类似电影还是更喜欢《虚空异界》。
三星半,已经很久没接触过这种看得让人浑身不适的电影了。水光污染,辐射,精神错乱,崇拜,融合,变异,密集物,高频噪音,星际殖民,排列组合成各种掉San神器,至少对我而言视听体验上形成的折磨效果十分奏效,对比下来,凯奇一贯夺人眼球的表演早已不是关注重点。如果全片能适时停在那片白色荒漠中就更巧妙了。
鲁味儿还是挺重的,不过这一家子都这样儿了还不跑,走也要走出去的啊,可能还是被迷了心智吧!
可能是海报挺好看让我产生了一些不该有的期待。凯奇和看着就很鬼片的妻子携带着神神叨叨的女儿和飞得更高儿子以及一群羊驼和一匹白马还有类似阿拉斯加的狗一家住在郊外,某天正要啪,天上掉下了闪光大石头,给前院砸出一个坑,后来奇奇怪怪的一家家就变得更加奇奇怪怪。。。的故事。全片除了恐怖的氛围和气质有些似曾相识的到位,其余皆平平。
另一版<湮灭>,设定有新意,视觉效果恶心又很爽,但是剧情差了不少,据说是凯奇叔的翻身之作——这中规中矩就算翻身了?难以想象之前接的那些烂片究竟是有多烂啊(保命狗头)
总体还是挺无聊的科幻恐怖片
“星之彩”起源于克苏鲁神话,是一种有知觉的生物,看起来闪闪发光,并无定型,像一种纯粹的颜色,不是气体也非实体,能在地面流动也能高空翱翔,有强大的蚕食生物体的能力,电影就聚焦于这种天外来客,并且如何逐步瓦解和毁灭主角一家,以鲜艳的色彩代表着诱惑,人类被进食时又留有本我意志与之对抗,异物质的远古气息令人惶恐不安,一切惊悚效果隐秘在肃杀的氛围里,那场释能裂变的光束将母子熔结为一体,变成张牙舞爪的恶魔,男主和女儿也逐渐被侵蚀变异,掏空意志,发出幽灵般的光辉,在一片混沌的光斑里,结束了他们这场噩梦的覆盖。电影在节奏上略微吃力,在耸动的营造上慢热铺垫,才让结尾的震撼更有力量,电影依旧延续尼古拉斯·凯奇《曼蒂》的色彩美学风格,但完全是两种怪奇经历的探寻体验,这部更倾向无法名状的想象力,和精神世界的逐渐扭曲
科幻题材,所以不能琢磨逻辑性,但是有点教育意义,一般花里胡哨,色彩斑斓的东西多半有毒,尽量远离就是了。
没想到鲜粉红能让人这么恶心。概念一流,外星人化身为绚丽色彩,覆盖一切,吞噬一切,当内森的家变得仿佛外星球一样陌生,一家五口也尽皆覆灭于此。古典派总是有克苏鲁爱好,可惜这里只是妈妈和弟弟变异,儿子女儿只是空泛的GG,还是收敛了口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