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东西make 不了sense,故事大的构架都能明白其用意,其中很多可能会被称为所谓的“细节”,有太多nonsense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是烘托情节,那麻烦告诉我为什么要用47秒的时间给一个转场空镜(1:02:15–1:03:02)我反复仔细的看了这段,除了城市,森林的空镜直到1:03:02最后一毫秒终于出现了演员。
首先,上面我指出的这一段,色调出问题造成剧情上的时间轴稍有含糊不清的嫌疑就先不聊了,其次,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么长,而且没有参合任何推动情节的细节的空镜?
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么长一段空镜除了勉强配合作曲的完整性,我真的不明白还有什么意义。
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导演的个人风格在里面,这种flash back的手法,无数的人在用,我并不是说拉姆塞就用的不好了,最后一段幻想自杀,我很喜欢,只是,这样的做法被观众称之为“个人风格”我实在是不能苟同。
非要说有什么个人风格,我只能说过于冗长且意义并不饱满的镜头占据了全片。
如果要说成是留给观众情绪缓冲的时间,那我真的没话说了。
看得出来导演野心很大,片子也不差,但是真的过誉了。
噱头大于内容。
如同许多传世名画,不听讲解完全一头雾水,诸如《向日葵》之类,看了介绍仍未能领悟,只是看到真品时赶紧站旁边合影留念,就差伸个V字了。
当然这片子还是比名画好,至少还能顺利看完,也大概知道讲什么,不过就远看不出影评人写的那么多内涵,看来还得加强艺术修养。
至少两篇认可度很高的影评都说带血斧头,为何我看到的是铁锤?
不知道要达到那样的艺术修为还需要继续修炼多少年?
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在看过[你从未在此]后,我被大胡子又胖胖的杰昆·菲尼克斯的“无表情表演”震住了。
他就像是[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和[谋杀绿脚趾]“督爷”的合体:熊男身材,留着大胡子和小辫,和母亲同住,生活随意,表情凝重。
因为饱受着童年和参军梦魇的困扰,以暴制暴、解救雏妓少女就成了他对抗虚无生活的唯一方式。
©[你从未在此]中大胡子又胖胖形象的杀手只是这一次,他遇上了麻烦,搅进了政界人士的一场阴谋,母亲被杀、女孩被抢。
老套的杀手救萝莉的故事,因为这位杀手寥寥数语的沉默、面无表情的沉静,而显得多了几分趣味。
母亲被杀后,他沉默、眉头波动,微颤的唇与腮,没有哭喊,没有叫嚷;
©[你从未在此],面对母亲被杀的“无表情表演”下楼枪杀闯入者,冷静地问话,和对方躺在地板上,哼起电台的歌,楼上躺着被杀的母亲。
即使是最后“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幸福的结局,他也仍然是一脸被大胡子包裹着的无动于衷和面无表情。
©[你从未在此]杀手和萝莉最后成功出逃但很奇怪的,你因此深受动容,你更晓得他演得好。
事实上,这个角色也是去年戛纳上的「影帝」获得者。
这无疑让我对无表情式的表演多了几分兴趣。
01.布列松和他的极简主义“无表情表演”竟然真的不是“面瘫”!
事实上,杰昆·菲尼克斯在[你从未在此]中的表演,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刻意要求的。
而琳恩·拉姆塞这位英国女导演,又是极简大师罗伯特·布列松的“铁粉”。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片头,就是导演的手写笔记: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我依其原样拍摄,不加修饰。
©[死囚越狱]片头基本上呈现了布列松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追求电影的纯洁性/简洁性。
“少即是多”,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要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只给观众看最少的东西。
而要实现这种简洁性,除了简略的叙事框架、纯粹的视听风格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演员的表演。
在他的[扒手]里,作为扒手新人的男主角,在一次作案后被人拦下在地铁口,要求归还钱包。
©[扒手]中男主作案被人拦下但你看他的表情,仍然是往常一样的自然、冷淡、无动于衷又略有些局促。
即使是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他的脸上仍是看不出悲喜的。
©[扒手]男主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死囚越狱]中,在狱中的男主角用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策划越狱。
他观察木门,打磨勺子,用布条和铁丝做绳子等等,可等到他终于松动了门板,打开门框之后——他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仍是平静至极。
©[死囚越狱]越狱的男主全程保持着大概这个表情包括犯人下车逃跑时,警察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成竹在胸。
©[死囚越狱]犯人逃跑时目不斜视的警察从[一个牧师的乡村日记]到[扒手]、[死囚越狱],再到[金钱],布列松的主角很多都是从头到尾没有表情的。
无论遭遇困境,还是偶尔的开怀,观众都很难从他们的脸上看出角色的情绪变化。
因为在布列松的观念里,没有角色,没有演员,只有负责完成作品的“模特”。
所以,他从来不用专业演员,每一部电影都是根据剧本去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合的“模特”。
最终让这些非职业演员用最低限度的表情和动作来表演。
以抗拒情感来产生情感。
这也是他一次次在《电影书写札记》中提到的方法和观念。
©布列松在片场指导演员们表演所以,琳恩·拉姆塞学布列松这么做,极为推崇布列松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也常常这么做。
像是他的[火柴厂女工]、[没有过去的男人]等等,都是此类“无表情表演”的绝佳范本。
02.无表情,就是最小限度表演1933年,葛丽泰·嘉宝出演[瑞典女王]。
电影结尾,嘉宝为了爱情放弃了王位,来到海港追随爱人,却发现此时爱人已经死去。
船已起航,她走到船头,望向远方,没有表情,单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波动。
©[瑞典女王]结尾经典一幕观众们却被这个结尾感动地一塌糊涂。
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她这张没有表情的脸,赋予了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
而这一结尾,也因此成为影史上经典的「无表情表演」或称「零度表演」的瞬间。
几年后,英格丽·褒曼出演[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褒曼在其中的无表情表演因为拍摄过程中剧本一直在改动,没有人知道这对苦命鸳鸯的最后结局。
褒曼于是在其中也保持了无表情的表演状态,让人们对最后的结局多了几分猜想。
[白日美人]里,凯瑟琳·德纳芙的无表情表演,成就了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冷若冰霜的“荡妇”形象。
©[白日美人]冰美人的荡妇形象而在科恩兄弟的很多片子里,杀手往往也是面无表情的。
最经典的[老无所依]中的冷面杀手,大多时候都是寡言又阴鸷的。
即使是暴烈的杀人场景,或是最后被车撞伤,你从他的脸上都几乎看不到太多变化。
©[老无所依]中没有表情的冷面杀手而那种令人窒息的神经质般的恐怖,已经在这种“收着演”的精准里,被观众感受到了。
想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喜欢用专业演员,或是宫崎骏不喜欢用专业声优,都是同样的道理。
无表情表演不是不表演,他的眉毛、眼神、唇齿或许也在演戏,但一定是最小限度的表演。
经过专业训练的,总免不了存在“过度表演”的情形。
但像[偷自行车的人],用本来的失业闲散人员来演一个失业流浪者,他的每个眼神都凝聚成了苦难的样子。
©[偷自行车的人]中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十足动人没有大悲大恸,没有喜形于色,只有那微蹙的眉头和从没舒展开的脸庞。
所以赫尔佐格会说: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他拍野孩子的[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拍底层小人物的[史楚锡流浪记],用的都是不会做表情的素人布鲁诺。
©布鲁诺在[史楚锡流浪记]中的表演布鲁诺甚至还是个真的「神经不正常」的苦难者。
他呆滞木讷的那张脸,既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又有着残酷社会的烙印,在银幕上显得有些滑稽、又感人至深。
03.一下目光,掀起一场战争这句话是布列松说的:一下目光,掀起一份激情,一场谋杀,一场战争。
大概只有在无表情表演的静默里,一个细微表情所带来的震动才具有这样掀起一场战争的力量吧。
像是[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里,“欧洲之谜”野孩子的那滴泪。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中野孩子的唯一一次落泪面对盲人钢琴师和他忧伤的歌曲,野孩子流下眼泪,一字一顿:“我觉得生活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无法像他一样弹奏钢琴。
”他以一个婴儿的智商来到纷杂的人类社会,他的纯真,他的畸形,他的无所适从。
都是那滴眼泪的含义。
整部电影含而不露的悲伤情绪,在这一刻,散放开来,从而感人至深。
阿基的[火柴厂女工]里,和枯燥、机械的工作生活相对的,是女人冰冷、麻木的面无表情。
但只有在酒吧的一次邂逅中,你看到她羞赧的笑容。
©[火柴厂女工]酒吧一场唯一的一次笑这珍贵的一抹笑,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放大到一定程度。
等到后来的失落,她的复仇,表情又回到了往常的冷漠和平静。
一个最轻微的笑容,恰是女人内心向往和顽强灵魂的最完美展现。
©[火柴厂女工]后来又回到往日的冷漠和平静在这些无表情表演带来的冷峻疏离的电影气质里,一个目光、一抹微笑、或一滴眼泪,都会掀起一场战争。
如果要说的话,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特写的无表情镜头分别剪辑到不同的其他镜头中,邀请人们观看。
©库里肖夫实验一碗汤搭配无表情特写,人们认为诠释出了饥饿的内心情感;特写搭配玩耍的孩子,人们看出了快乐。
而当尸体、棺材和无表情特写结合在一起,人们又感受到了演员内心的悲伤。
虽然,库里肖夫的实验是为展现蒙太奇的作用,但另一面,也显示出了无表情表演的惊人可能性。
一张无表情的脸,在前后的情节关系中,在其他角色和电影氛围的作用下,就有了具体又具开放性的情感表达。
而抑制表面流俗的情感,就获得了更多内在的情感力量。
比如[偷自行车的人]无声的控诉,比如[扒手]罪与罚的考量,再比如[你从未在此]人生的虚无。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A,you are adorable ,B,you are so beautiful.C,you are so cute and full of charm. .D,you are a darling.E,you are exciting.F,you are a feather in my arms.G,you are so good to me.H,you are so heavenly.I,you are the one Iidolize.J,you are like Jack and Jill.K,you are so kissable.L,you are the love light in my eyes.M,N,O,P,I could go on all day.Q,R,S,T alphabetically speaking your OK.U make my life complete.V means you are very sweet.W,X,Y,Z We find we want to do the alphabet with youTo tell you what you mean to me.We find we want o do the alphabet with you.To tell you what you mean to me.”
看完电影,听到旁边不断有人在小声嘀咕道“各撒门思啦”(方言:这什么东西啊),我大概就知道很多和我一样没有看懂,或者说至少一知半解的。
电影结束,赶紧翻了一下豆瓣,看了一些分析,这才明白了一些。
仔细想一想,可以发现这部电影拍得很创新,构思很精巧,意象表达很到位。
只不过太过隐讳,闪回的画面太快,所以直到影片的结尾,对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也只能靠猜。
不过还是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不知道这篇文章会有多少豆友看到,不知能不能给我一些解答。
1. 为什么不管是幼年还是现在的Joe都喜欢将塑料袋套在头上?
是在练憋气还是想寻死?
2. 为什么影片中要出现那么多次倒计时(Joe和Nina都有),这些倒计时代表了什么?
3. 为什么要描写Joe吃糖的画面,还要强调他喜欢吃绿色的,影片最后当Nina杀了州长,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盘子里留下了很多绿色的豆子,这两者有关系吗?
4. 为什么Joe和杀他母亲的杀手手牵手?
5. 为什么Joe看到州长被杀了之后要哭?
是开心吗?
还是因为州长没有死在自己的手下而难过?
6. 为什么影片最后,Joe在饭店里一头栽在桌子上,画面会出现他中弹的场面,满桌子都是血,这是在表达什么?
谈一些小感受吧。
冷血的杀手Joe在母亲面前却无比温柔:在母亲看了恐怖片不敢睡觉的时候,陪着母亲;和母亲一起一边擦餐具,一边唱着字母歌。
看到母亲被残忍杀害,他问杀手,他母亲害不害怕,杀手说她当时在睡觉,这样的回答大概可以给他一秒的宽慰吧。
Joe看到Nina也是满眼爱怜。
小孩和老人是最纯粹的,人们对这两类人的态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在这里,我觉得Joe是善良的。
相比之下,政府的嘴脸就丑陋多了。
州长养雏妓,还搞贩卖人口,看到这里才算明白了为什么参议员想救自己的女儿,但又不想让警察介入,警察也不是好东西啊,当Joe第一次把Nina救出来的时候,是FBI的人抢走了Nina(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也顿时更加感受到参议员对Joe说“Please hurt them”这句话时候到愤怒和无奈。
每个社会都有好人、有罪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
其实我们并不害怕有人犯罪、有人违法,因为我们知道警察和政府会保护我们,会惩戒坏人,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依然可以过得很安心,但是如果警察和政府都沦陷了,那整个社会将会人心惶惶,互相猜忌,时刻防备,那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突然想到去年电影节看的一部波兰的电影《我是杀人犯》,看完之后,我也写了类似观点的影评,没想到一年之后,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电影,也有相似的感慨,其实还有数不清的讲政府腐败或者丑闻的电影,看来各国导演们都有类似的疑虑啊。
再回过头讲讲Joe,他很痛苦,因为他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人性之恶:战争中,为抢夺食物,小男孩近距离射杀小女孩;幼年时,看着父亲家暴母亲,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自己刚救出来的Nina又被人掳走。
他的日子是没有希望的,在他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他好歹还有一个亲人,有一份念想。
所以当他母亲死了,他的想法是和母亲一起死。
在沉入河底的过程中,他看见了Nina,他感觉还有事情没有完成,还有人需要他,他取出西装里的石头,浮出水面,去救Nina。
是Nina救了他啊。
但至于童年的心结,我不认为Nina有这个能力能帮Joe解开,我也没看到有哪个细节说明了Joe通过Nina和童年的自己和解。
我还有最后一个疑问,就是我不太明白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望解答。
一部电影把另一部电影作为一个片段安插进去,如果没有十分重要或者是十分微不足道的戏谑的原因,这个片段就会变得尴尬,电影把惊魂记安插进去,像是一个迷影情节,理由是对应的母子关系,但除了导演个人的表达欲望以这种呼应的借口肤浅地展现出来以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破坏了电影对一个生活片段刻画的真实性和力度,人物沦为氛围,情境,说理的工具在这部电影里随处可见,刻意的等厕所打人,刻意的背着小女孩走过时候工作人员熟视无睹,刻意的和杀妈杀手躺在地板上,主角除了外观的冷感以外,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人物内核。
男主独自杀人的场景里没有镜头,杀人只进行在监控录像的边边角角,导演可能不肯放低姿态展现血浆,但又想告诉观众自己有勇气有能力有技巧展现暴力,如果在这时候还和观众较劲,那所有暴力就都失去价值了,后来的几处完整的血浆镜头与小女孩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与死去的妈妈联系在一起,暴力只与弱者一起出现,又是一种肤浅的暗示。
买锤子的过程被特意安排了一个镜头,将要完成杀人的锤子摆放在普通的商品店中,导演对暴力的本能迷恋和因电影主题而不得不遮掩的对暴力的抗拒同时出现,这个镜头本可以删除,但导演的较劲留下了它,虚伪的痕迹不可避免。
最近刚看完《被掩埋的巨人》,沉浸在维斯坦遭遇的过去与现在经历的撕裂式痛苦里,如何面对仇敌的课题正思考无路,碰巧遇见了这部片子,一下子轻松很多:一报还一报,你杀了我母亲,我杀了你,两人却能在死亡之前同声哼唱并握住彼此的手——来自同为人类属性的言和与相互温暖。
其次喜欢杀手对母亲的细腻情感:扔过期食品,跑水善后,睡前依纵陪伴揉捏,下楼梯提醒小心,穿西装潜水送行甚至在口袋里装几块石头多陪伴几秒。
再其次喜欢复仇念头的支撑,母亲被杀不能哭,留待该为此负责的头目尸体前才能纵情。
悲恸情感要克制让位于报仇的目标实现。
再其次喜欢杀手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共情——对杀死的警察和柔弱的小女孩儿,对前者包容,对后者守护。
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情节让人随时可以离开,却又自有一种隐隐的吸引力让人愿意坐看下去
Joaquin Phoenix: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Lynne Ramsay: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提名英国电影《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你从未在此)作品类型:惊悚、剧情主要演员:Joaquin Phoenix(饰演Joe)故事概述:讲述合约杀手(退伍军人)Joe在执行新任务(受雇于议员Votto,去解救其被拐卖的女儿)过程中,无意中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州长是幕后黑手),为了逃出绝境、为了报仇,Joe决定以暴制暴上映时间:2018年4月6日在美国上映
相当牛逼的作品!
影片各方面的素质都很过硬,观赏性、思考性更是高人一筹,堪称本月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
接下来的时间,笔者会分几点详解本作的卓越之处。
导演篇Lynne Ramsay,出身于苏格兰的中生代女性导演。
七年前,也就是2011年,Ramsay凭借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凯文怎么了) ,有幸提名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虽然没能获奖,但是这次入围,为她赢得了不少赞誉之声。
随后的几年,Ramsay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进入蛰伏期,直到去年,她又携新作亮相戛纳电影节,荣耀回归。
虽然在众人看了,Ramsay的崭露头角,完全应该感谢于2011年的那次“入围”,但是(就个人来看)实则不然。
细细回顾Ramsay的从业经历,从摄像到编剧再到导演,她对于一部作品的打磨,从初期的改编,到后期的剪辑、影像处理,都了如指掌(达到专业水准),这样有想法、有能力、有魄力的女导演,不成功也难。
演员篇Joaquin Phoenix:男主,饰演Joe,一名退伍军人,一名有着“战后心理综合症”的患者,一名经历“不堪童年”的成年人,一名孝顺的儿子,一名“冷酷、无情”的合约杀手。
这样的角色设定,不是所有演员都可以胜任,但是Joaquin做到了,这位屡次与奥斯卡小金人擦身而过的优质演员做到了,靠得是什么?
1,面部表情一个眼神,一次嘴角的抽动,一次深呼吸...Joaquin用那难以令人察觉的面部表情将隐藏在poker face下的内心戏码演绎到了极致。
2,肢体语言a,在家中,用塑料袋套头,试图闷死自己b,在浴室,用毛巾盖头,试图憋死自己c,在水中,怀揣大石头,试图淹死自己Joaquin利用一系列无声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男主人公Joe的内心挣扎与心理伤痛。
配乐篇Jonny Greenwood,Radiohead的大脑,以前玩乐队,现在搞电影音乐,绝对的牛人。
初听本作的配乐,似乎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一丝《Good time》(好时光)的风味。
虽然,两部影片的配乐人各不相同,但是,运用音乐增加故事的惊悚度,运用编曲强化故事主体的效力却是一模一样。
时而幽暗、时而明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节奏舒缓、时而节奏紧凑,Jonny以大师级的配乐,用最完美的表现,回报了导演Ramsay的信任。
剧情篇两条线,主线+支线主线:Joe的任务使命1,接受议员Votto的委托,帮助他找寻自己被拐、沦为雏妓的女儿。
2,Joe如愿找到并且救出了Nina,不成想这次营救行动触及了州长(幕后大佬)的神经,“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始了。
3,随着Joe进一步了解真相,他的生意伙伴、家人陆续被杀手盯上、被灭口,恼羞成怒的Joe不再犹豫,决心以暴制暴。
4,怒火攻心的Joe化身为“锤哥”(榔头是究极武器),直捣黄龙。
一路K.O.后,Joe终于杀进州长的卧室,谁知那时的Williams已经挂了(被Nina所杀)。
最终,俩人双双自救成功、逃出生天。
支线:Joe的记忆碎片1,当兵时,目睹人们为了争夺食物,互相残杀。
(小女孩被小男孩射杀)2,幼年时,目睹家暴,却无能为力,内心煎熬。
(父亲用锤子对待母亲)3,退伍后,踏入“杀手”行业,为解救幼小生命,不惜化身为“冷血动物”
主线与支线的交错进行,绘成了一幅“爱、恨、情、愁”交融的黑暗画卷。
内涵篇影片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在下与影迷分享一下(点到为止)1,PTSD(战后心理综合症)。
Joe的现状(精神状态)就是众多美军、英军退伍士兵的缩影。
2,儿时创伤。
幼年时的创伤、成长期的伤痛,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未来(成年后)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常常是负面的,而且挥之不去,有些人甚至由于童年阴影,走上了不归路。
3,欲望。
州长贪恋雏妓,致使人贩放肆。
人的“欲望”(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永远没有节制。
4,权势。
州长的黑色业务链令人乍舌,是什么让他任意妄为?
是权势。
当权力冲昏头脑时,失控的贪念、失控的局势、失控的人生,随之出现。
5,解救。
从表象来看,Joe救了Nina,逃出歹人之手;从内在而言,Nina拯救了Joe,使后者脱离了长期困扰自己的心魔。
用了一些篇幅,粗略解析了一番影片的看点,希望以上文字对于影迷观影有所帮助。
导演★★★★☆(Ramsay改编剧本的能力真不是吹的,太有才了。
如此呆板的原作,竟然能够使其旧貌换新颜,不是一般人)演员★★★★★(Joaquin,粗中有细;Ekaterina Samsonov,清纯脱俗)剧情★★★★☆(故事够老套,元素够花哨,剧情够巧妙,结尾够微妙)视效★★★★★(阴暗风尚,色调迷人;构图用心,剪辑拉风)音效★★★★★(Jonny的格调,高人一筹)推荐度★★★★★(本月必看影片之一)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如果不看演员表,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当年饰演《角斗士》中的野心勃勃、英武帅气的古罗马皇帝,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腹便便又满脸胡渣的中年男人了。
有那么一瞬间,我脑子里映出的是柳三变《鹤冲天》诗词中的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杀手Joe 强壮、沉默寡言我们总是在期望一部电影能够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既要情节饱满、人物性格立体丰满、题材鲜明新颖。
但实际上,对这部影片来说,你的这些期望可能都是一种奢望了。
导演刻意地回避了杀手在执行任务时的暴力场面,只用大特写拍杀手的琐碎日常:战场退伍的Joe离群索居,人到中年,生活近乎几点一线。
外表不修边幅,生活老派保守,跟年迈虚弱的母亲住在一起。
其实在他冷峻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善良、天真质朴的赤子之心。
而他的真实职业却是一名合约杀手,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神奇的是,导演以及男主让这个矛盾在杀手Joe身上完美的统一了。
萝莉配大叔,但本片,无关风月影片的最后,被拯救的萝莉女主用一个“摸头杀”唤醒了臆想自己在餐厅饮弹自尽的Joe,并对杀手说:“It‘s a beautiful day.”的确,“It‘s a beautiful day.” 一个关于救赎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你从未在此。
F**K! 看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骂人!
一脸困惑的看完全片,简直莫名其妙,闷的要死。
什么叫作“你从未在此”?
浮肿着脸和身体的Joaquin Phoenix演的这个角色,看起来好像处在精神崩溃和抑郁症的边缘,拿着锤子到处杀人,还尝试自杀未遂。
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直到后来,看了眼剧情简介,才感觉出点儿意思来。
这个故事换一种方式讲,大概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吧。
在这部视觉效果非常主观的电影里,跳跃的镜头选材其实也拼凑出了故事的大题轮廓,而且,还更直接的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情绪。
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以前多被文艺片亲睐,这几年是越来越常见了。
传情达意效率很高,更接近我们头脑的运作方式,省去了多余的语言转述,直达思维深处。
在这部片子里,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声音的主观性展现,噪音、人声和静音的运用,都是配合着人物情绪来的。
非常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影片,手法我喜欢,故事倒是次之。
以及,片名的寓意还是没理解。
看了两遍看不出好在哪里
【A–】横冲直撞恣意妄为的风格化影像居然是女导演手笔,后工业电子混音如同「惊魂记」里的匕首,一刀刀扎进变幻莫测的剪辑中。静谧后摇下Joe抱着母亲遗体沉入湖底,书写华金的“pain without glory”。碎片般的闪回拼凑出回忆创伤,又如同纽约城无法被照亮的一片片黑暗。反高潮的结尾是内核无比残酷的杀手交接仪式。Joe活在记忆中,在想象中,在那一声餐厅的枪响中,却从未在此。
真的很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和剪辑。。
配乐配音可以足足加1星。十分简洁的用几个插入的小片段,把很多背景信息描述清晰了。很是意简言赅
风格很奇特,喜欢与不喜欢在一线时间,倒是可以提前预习一下传说中小丑的神演技。
唯一吸引我看下去的是时常令我想到艾未未的男主角(虽然并不像。
比「好时光」还是好一些但是好得有限。这剧作又矫情又支离破碎但好歹是「出租车司机」混上点「杀手莱昂」吧,导演虽然矫情得令人想吐槽但是好在风格很突出,而且很多设计蛮有趣的,也算赏心悦目。视听风格很强烈。非常看好以后发展。
迷幻版《出租车司机》,视听手法前卫实验,情节人设反类型,九十分钟片长根本不过瘾。这位导演音乐品味赞,视角也独特,拍母子关系让人不寒而栗,拍残暴杀手反而浪漫温情。就是少用些闪回就更好了,打《凯文怎么了》看到这部,闪得我都断片了。
这个破电影到底有何意义?
这部电影的混音非常艺术,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童年创伤、恋母情结和战争后遗症,声画关系上很创新的[你从未在此]用这些关于主角背景的闪回片段来为自己的标题创造悖论。到最后我们不知道影片的重点在于描绘一个不可存在的人的存在呢,还是讲述他如何压抑他的过去。影片内部存在着一种自我摧毁的瓦解力量,犹如它的男主角一样,求死却永远死不了。
虽然反派角色的形象不像韦恩斯坦那样鲜明(哈哈哪有自我管理这么良好的pedobear)不过那并不重要。反派方的行动并不拖拉、迅速写实;正方就不说了,凤凰的演技真真是炉火纯青。7.2/10 21/04/28
拯救世界,拯救自己(常见的不值得一提),太混乱的穿插的自我意识
这样渲染情绪我喜欢,如此暴力居然这么写意,情节什么都不管了。令人赞叹但好像不想再看第二遍了...
视听好,声音设计好,表演也好
暴力鏡頭處理還有點個人特質吧,其他幾乎全數跑偏。《捕鼠者》大概已經是上輩子拍的了吧。
主角零符号,突如其来的痛苦冲撞才够有力量;人物铺垫没有ok啊,加点闪镜就高级;叙事是死的,和人物本身脱节更有风格,只要故意做足几个场景。一锅胡辣汤赶着去麻去辣端上桌好让评论家品鉴,底气有多虚装饰得就有多讨巧漂亮。当我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我希望我从未在此。
无聊。
这世界从老无所依进化到你从未在此了
I love you I do, angel baby. 戛纳两遍,柏林一遍新版。2017年度最佳。我绿木当代音乐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