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个儿

Дылда,裂爱(台),瘦人,Dylda,Beanpole,历劫高娃(港)

主演: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瓦西丽莎·佩里吉娜,Andrey Bykov,Igor Shirokov,Konstantin Balakirev,克塞妮娅·库捷波娃,Olga Dragunova,Timofey Glazkov,Filipp Zhlob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高个儿》剧照

高个儿 剧照 NO.1高个儿 剧照 NO.2高个儿 剧照 NO.3高个儿 剧照 NO.4高个儿 剧照 NO.5高个儿 剧照 NO.6高个儿 剧照 NO.13高个儿 剧照 NO.14高个儿 剧照 NO.15高个儿 剧照 NO.16高个儿 剧照 NO.17高个儿 剧照 NO.18高个儿 剧照 NO.19高个儿 剧照 NO.20

《高个儿》剧情介绍

《高个儿》长篇影评

 1 ) 《高个儿》的新现实:在表现性的画面中塑造灵动的人物

康捷米尔利用长镜头和纵深空间形塑人物状态的内部真实,又利用富有象征性和设计感的造型画面符号营造形式主义的外在形态,两者正如冰火共生的奇观,即矛盾又创作出非凡的协奏,最终融汇于电影对情绪和氛围的把控上。

《高个儿》是俄国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的第二部长片作品,电影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看完电影很难不注意到其中造型元素的设计感、形式化的打光方式等等,就像有意展示棱角分明的影片“被拍摄质感”;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却实践着现实与自然的原则,如小男孩Pashka的段落中,仿佛摄影机窥伺到了某个真实场景时刻,捕捉到了人最自然的状态。

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追求再现完整生活,通常呈现为朴素平实的影像,而风格鲜明的《高个儿》集合画面派造型的表现主义和内容真实,实现两者统一,仿佛用摄影机书写为朴拙而情感丰盈的现实穿上了一件精美的影像外衣。

对色彩的迷恋成为电影外在形式最直观的特点,这在前作《狭隘》中就已经初显风格,而《高个儿》则更加多地让色彩参与叙事和人物塑造。

电影不排斥浓重的色彩和灯光,不拒绝区别于现实环境的设计感,利用形式化的画面协助叙事。

比如在电影开头,当Iya精心照顾孩子的时候,大面积的棕暖色调和金色灯光点亮整个画面,而当孩子去世,Masha与Iya处于胶着紧张状态时,原有的棕暖色渐渐褪去,暗黑色、冷白色越来越多,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场景也多发生于漆黑一片、仅有少量照明的空间中。

《高个儿》中的色彩不仅承担渲染情绪和氛围的作用,本身也成为了符号,包含被解读的可能,绿色和红色在电影中成为了角色的象征。

红色是热烈的、扩张的、充满力量的,代表Masha,她拥有充沛的情感和自我放逐式的追求,电影中她总是穿着红色服装,她的孩子Pashka也穿着红色的毛衣;而绿色则是冷静的、收缩的、弱势的,代表Iya,她长相怪异,对追求者淡漠不理,将自己对Masha的依恋转化为一种病态的服从,与Masha相对,她总是穿着绿色的衣服。

而随着电影推进,两者的角色力量逐渐开始转移,Masha的锋芒减退,Iya的毅力漫涨,居住的房间从原本的红色开始漆成绿色,而两者的服装也在结尾处实现了第一次对调。

01 Masha的衣服总是红色的,而Iya则是绿色的。

02 结尾,两人的衣物颜色发生的对调。

除却造型表现之外,故事文本的设计上也包含许多象征性设计。

影像好像一面富有选择性的凸面镜,被挑选的人物和事件被折射成某一部分肥大夸张的变形状态:Masha对孩子的执着、Iya对Masha的依恋、残疾士兵Stephan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医生Ivanovich愿意与Iya发生性关系以帮其怀上孩子、以及Iya奇怪的疾病并因为这个疾病害死了孩子Pashka,而她高高的个子、时常穿着红色的毛衣,与Masha习惯性流鼻血的怪病以及时常穿着的绿色外套一样,成为电影设计中的象征元素。

这些设计带有非理性的“疯癫”特质,甚至是不体面的、难以言说的,它们突兀地连贯在一起,构成逻辑世界之外布满空白和不确定凸点的事实,但是,巴拉戈夫完成了对影像世界的完整构筑,让观众掉入缤纷的银幕世界,切实感受到流动的情感与情绪,对人物的把握成为这趟旅程的总舵手,而导演娴熟的视听方案则成为最好的双桨。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注重描绘电影中的人物状态,他保留人物状态变化的整个过程,从喜到悲、从希望到绝望、从拒绝到承认,包括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的掩饰、停顿、疑惑等等,观者跟着人物起起伏伏,人物状态的连贯性依靠许多长镜头段落进行表现,较少用剪辑打断表演、引导观众,同时,长镜头中拥有丰富的纵深空间,利用空间的变化呈现心理动向的改变,让观众能够关注同一事件中不同人物的表现。

比如,Masha和Alexander一起会见母亲的段落中,电影需要传达母亲身份与想象中的落差感,同时也需要交待母亲对Masha的轻蔑之态,电影使用了一个简洁有力的长镜头。

镜头最先展现的是一条优雅的狗(可以对比开头士兵的玩笑,战争期间所有的狗都被吃了),其次是牵着狗的优雅女人——那位曾经来探望伤病员的长官,长官牵着狗走向了一栋豪华的宅邸,然后一辆车驶进来,女人看着车停在门口,观众在这里可以猜测到Alexander母亲的身份,悬殊的前后对比不免让人产生对Masha前途的担忧,随后,摄影机跟随母亲缓慢沉着的步伐向两人推进,危险与紧张感加深,三人见面,在一段夹杂大段沉默的相互介绍之后,母亲牵着狗独自走进了宅邸,留下Masha和Alexander站在原地。

此时,观众可以感受到Masha身份和势力的变化,即使她原先率性强势,但是在真正的权贵面前,身份的劣势无法规避。

这个镜头没有涉及双方内在冲突的争执与对抗,行为和语言一气呵成简洁有力,但是却巧妙展示了双方的对抗和气势强弱。

01 一条苏俄牧羊犬

02 夫人牵着牧羊犬走向一座豪华宅邸

03 一辆车从后方驶来

04 夫人向汽车走去

05 Masha和Alexander从车上下来,对待Alexander的介绍,夫人一直保持微笑却态度冰冷

06 听到Alexander介绍Masha是自己的女朋友后,夫人独自牵着牧羊犬走进房间,留下雪地中的两人 作为真实电影观念中的代表方法,长镜头和景深镜头能够尽可能多地交待画面信息,观众能观察到同一时刻不同人物的状态及其变化。

康捷米尔利用长镜头和纵深空间形塑人物状态的内部真实,又利用富有象征性和设计感的造型画面符号营造形式主义的外在形态,两者正如冰火共生的奇观,即矛盾又创作出非凡的协奏,最终融汇于电影对情绪和氛围的把控上。

《高个儿》让观众体验到了区别于现实环境的银幕世界,同时又利用高度统一的视听完成了对非理性故事的呈现,而其中的人物则成为提纲挈领性的关键环节,电影关注的不只是战争之后扭曲的世界,更是那些发动战争、解释战争、最后又反思战争的作为个体的人,对人物的关注,让电影即便在和平年代也无法抹煞观众对其饱含深情的注目,这便是永恒的故事和价值。

 2 ) 高个儿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3 ) 一个关于胜利的难题

今年,由康捷米尔·巴拉戈夫执导的影片《高个儿》代表俄罗斯参加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前身是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尽管今年强手如林,但于笔者而言,《高个儿》仍有很大希望凭借其高超的导演水平和强烈的视觉呈现进入最终的短名单,最终结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巴拉戈夫作品不多,但起点可不低,他师从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从他的作品里,我们确乎能够看到索科洛夫的影子:沉重的主题、极度风格化的色彩、对主流价值的叛逆、对电影文学性和诗性的关注……他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亲密》(又译“狭隘”)就入围了2017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且在法媒中获得了一致好评(法国电影网站AlloCiné媒体评分4.1)。

实际上《高个儿》也只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而这部电影甫一出现在今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入围名单中便颇受关注,最终也获得了这一单元颇为重要的最佳导演奖。

由此看来,年仅28岁的巴拉戈夫的确已经在戛纳“亲儿子”之路上越走越远,一些影迷戏称其为“俄罗斯多兰”也是所言不虚。

虽然作品不多,但从这两部来看,巴拉戈夫一以贯之的是对女性地位的表达:《亲密》里的女性被自己的家人出卖,为了将被绑架的儿子赎回,父母甚至意图将女儿嫁给一户富人家庭以换取礼金,俄罗斯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状况可见一斑;而在《高个儿》当中,女性的身体仍然成为某种可以交换的“物品”:我们从一名女官员的口中我们才得知,二战期间奔赴前线的女兵(女主角玛莎也是其中一员)并不全是上战场打仗,她们中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在后方充当男性士兵的慰安妇,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二战中苏联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建立在男性身体的牺牲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体的蹂躏之上的,这是编导对卫国战争的一种“政治不够正确”的新阐释。

从当代的《亲密》回溯到二战结束后的重建时期,巴拉戈夫似乎为他对俄罗斯女性命运的书写找到了一种历史的连续性和纵深感。

不过,《高个儿》也不完全是站在弱势女性的立场上对俄罗斯的历史和社会进行某种单一向度的批判。

事实上,片中的女性形象非常立体丰富,一些女性是如此的自主和清醒,以至于很多面对她们的男性成为了真正的弱势群体。

在全片最值得玩味的的一个段落中,玛莎来到男友亚历山大家中,准备和他的父母见面、订立婚约,然而在政府中担任职位的母亲却完全不同意二人结合(有趣的是,父亲则一直不置可否地坐在“主位”上吃饭,只是在最后才说了一句“把门关好”),这既是因为她对于战争期间前线出现的慰安现象心知肚明,对玛莎的“为国捐躯”敬而远之,但更重要的是,她因为二人共同的女性身份而对玛莎抱以极大的同情(虽然是一种冷酷的同情)。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情感经验,也真情实意地向玛莎透露亚历山大根本无法担负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直到最后,亚历山大倍感羞辱,拍案而起夺门而出,一场大戏不欢而散。

女性之间生动细腻的互动,可以说把整部电影带向了一个更为真实而暧昧的境地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人性是何等复杂矛盾。

更进一步说,巴拉戈夫的高明之处也在于,他并没有试图把片中的任何人物塑造成单纯的受害者,而是让所有人成为整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可以看到,在整个故事当中,玛莎固然是战时慰安制度的受害者,但她反过来也在对自己的挚友“高个儿”施暴,强行要求她与医院的医师为自己生孩子,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精神创伤;“高个儿”本人看似无辜,却先是在其PTSD病发时无意之间闷死了玛莎的孩子,然后又“解脱”了一名全身瘫痪的士兵,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医师的“同谋”。

应该说,《高个儿》所展现的是一种相互戕害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畸变的伦理关系表征了战后初期整个苏联社会的残缺和崩溃,不管是生理上的、精神上的,还是个体的、国族的,这也使得这部作品在格局上更显宏大,立意上也远比上一部更加发人深省。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巴拉戈夫今年的这部影片都比以往更加大胆:影像风格更加极致,光影对比更加明显,油画质感异常浓烈,全片使用了极度鲜明的红绿两种颜色作为主色,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和压抑的反常氛围,在一个场景中,鲜绿色的油漆从墙上流下,就像是墙壁上渗出绿色的血。

隐晦曲折的叙事再次加强了这种不安和反常感,各色人物怀揣着自己的前史进入画框,每个表情、动作,每句短小的台词看似细微轻盈,一晃而过,实则又另有所指,整部影片看下来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所有这些特质,都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他的老师索科洛夫)。

巴拉戈夫还在影片里安插了很多非常值得玩味和深思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又编制成线索,等待观众自己去组合、发掘和阐释。

譬如对于玛莎腹部那道伤疤的成因,片中从头到尾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如果真的像玛莎晕倒之后对医师所说,仅仅是被弹片划伤,她何以在公共澡堂里面对高个儿的询问时沉默不语?

这难道不是某种保家卫国的荣誉证明?

联想到之后玛莎在男友家中提及自己一次又一次堕胎的后方遭遇,提及自己换了一个又一个男友只为更好地生存下去,而她又从未被告知自己的子宫已被切除,我们似乎大体可以拼凑出一个新的答案。

诚然,我们得到的也只是模糊的“多义”,是一些无从确证和考察的猜想,但这些猜想的共同指向,是比玛莎所言更为残酷的现实。

也正是基于这种战后苏联社会现实的“残酷”,我们才明白从战场归来的玛莎为什么一定要费尽心思想借高个儿的子宫生下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希望的象征,无论对于一个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还是对于一个正准备从废墟中重建的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无比重要。

她甚至不惜挑战伦理和道德的底线来完成这项既是生理层面又是象征层面的“生育”,即使这种对生命延续的极度偏执带来了一连串的悲剧,把所有无辜者全都牵连了进来。

从失去子宫到陷入疯狂,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玛莎的遭遇是一则暗示了二战之后苏联命运的终极寓言。

巴拉戈夫似乎是在向他的观众寻求某种答案——希望固然是美好的,但畸形的希望值得去追求吗?

如果说二战是一场必须要赢得的战争,那么善良美好的人性又应该在何处安放呢?

这又让人想起S.A.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里发出那句颇让人深思的疑问:“我想住在哪里?

一个伟大的国家,还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这个问题也许不难回答,但对于那些真正经历过胜利的人们来说,却成为了一个永久性的难题。

 4 ) 二战后的苏联,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伤痕

相信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人一定印象颇深,对于战争而言,伤害自己的并不仅仅是给你带来战火的人,战后的无休止的审判才是最催人。

这就跟曾经的奥斯维辛一样,死去的人可以获得安宁,而那些活着的人却总要接受民众的一次次的叩问,为什么别人死了,为什么只有你活了下来,你求生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

敌人的屠刀永远是可见的,可见的屠刀并不可怕,因为死亡是可以预知的,你不能避免的,因此,这算是一种结果。

而人们畏惧的往往是那些不可预知的事情。

战争中的屠刀给你的最坏的结果就是身死,而战后的“屠刀”,虽然让你活着,但是却剥夺了你的尊严,带给你一种无休止的审判,审判会随着时间逐渐的加深,即使你活着,生不如死的活着,那这跟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是这个世界千百年来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战争依旧是屠戮,活下来的幸存者不仅要经历战争的拷问,同时还要接受白眼,接受无休止的羞辱。

生存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战期间的苏联,据不完全统计,因为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大概在2680万左右,死去的人们会得到应有的荣誉以及怀念,而活下来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有罪,为什么别人死了你还活着?

这种逻辑不止一次的拷问着那些侥幸逃生的人群,同时,战争留给这些人的不只是被生者的拷问,同时无法安放的还有他们不安的灵魂。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高个儿》讲目光集中在战后千疮百孔的城市中侥幸活下来的人们的生活上。

这些活下来的人们大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他们的生活无不充满着挣扎与不幸。

而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们还时不时地对他们进行拷问。

想要在战后生存,他们所要面对的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两个护士的战后生活很矛盾,同时也伴随着希望与失望的不断轮回。

高个子的护士因为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创伤,时常会做出来一些不寻常的举动,甚至于连无辜的孩子都在自己手中丧命。

这并非是她的本意,只不过战争对于这个略显木讷的人荼毒至深,而她与矮个子护士之间的友谊渐渐地消弭了这种感觉。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温暖的感觉。

矮个子护士在战争中曾经艰难求生,为了生存她可以放弃自己的尊严,而战后的生活并不能如她所愿,孩子可能是唯一的寄托,但是这个寄托却让高个子护士给抹杀了。

无奈之余,她只能寄希望于高个子护士重新给自己怀一个孩子来作为安慰。

后来的她遇见了一个小伙子,生活看起来又带给了她希望,只不过这个希望太过于短暂,在与小伙子家人见面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矮个子护士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她与高个子护士依旧相依为命。

只有被伤害过的两个人才能彼此互相理解。

战争对于别人来说只是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直挥之不去的痛。

本片130分钟,但是给人的直接观感却有好几个小时那么长。

当然,这跟本片的节奏有很大的关联,但是正是这看上去一潭死水的缓慢节奏,我们才能真切的了解战后的城市,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使是胜利也不能消弭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孔上的灰尘。

敌人往往屠戮的是肉体,而战后面对着那些曾经的弱者的审判这才是刻骨铭心的。

活着仿佛成了一种罪恶,死了的人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次生灾害。

就如同片中的男孩的母亲一样,她面对着的是一个在战争中苟且求生的姑娘,即使她可以说出我完全理解你的谎话,但是实际行动却依旧是很果断。

对于这个求生而活下来的姑娘,依旧是有着一种难以剥离的隔阂,而这个隔阂最终击碎了这个姑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高个子对于未来的向往仅仅是能让自己的同伴有一个孩子。

她曾经扼杀了那个可爱的孩子,如今只想要让孩子重新回归,以此来化解自己心中的痛楚。

但是这个愿望最终也破灭了。

生存下来确实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是人活着如果没有了念想,那么即使肉体丰腴,也同样如行尸走肉一样。

片中大段出现肉体裸露的镜头,但是那些镜头却丝毫没有美感,有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疲惫不堪的灵魂。

战争剥夺了他们的肉体,而战后,他们的精神同样被摧残。

活在非议中,确实是一种不幸。

 5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痛苦中,看到彼此就像看到希望

我目前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几乎都聚焦在战争创伤和苏联的社会生活上,我觉得这是典型的男性影评人写出来的影评。

因为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电影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女性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战争中的女性,和挣扎的人性。

电影中的女性之间的爱情是服务于电影的这两大主题的。

很多人基于苏联的视角来观察这部电影,其实不准确,这部电影首先要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然后应该以人性和人类的视角,去观察战争之后挣扎生活的人们,而不是基于僵化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来观察批判社会百态。

这不是社会电影,这是人性的电影。

电影的主题不是苏联的人们,而是创伤中的人们。

电影有四个大主题:希望(新生),创伤,女性身份,爱情。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运用得很好的电影,我想称之为文学类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如果用平常大家习惯的分析剧情的方式来分析,有很多奇怪的地方,电影用了象征的手法,将电影学符号藏在镜头中,代替台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隐晦地表达导演的用意。

第一部分:希望影片的前而是分钟,从Pashka的出场到pashka的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pashka的地方,就有快乐和生机,当pashka死亡后,也就是masha回来的时候,全片所有的人物都陷入了挣扎和迷茫。

Pashka的第一个镜头,是Dylda在给pashka洗澡。

一瓢水从孩子的头顶倒下去,是西方宗教仪式中接受洗礼的仪式,洗礼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也意味着“孩子”这个意象意味着希望。

所以,当电影中出现孩子,宝宝这些词的时候,其意义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影片中的人物挣扎地在战后自救的过程。

换而言之,masha之所以希望要一个孩子,是因为她对母亲身份的渴望,对女性身份的渴望,对希望的渴望。

Masha在医院里要高个儿给她生一个孩子。

之前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

高个儿说我们可以领养一个孩子,有的孩子手脚健全智商也正常。

Masha说,我要一个完整的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不能从表面来理解,masha要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孩子,她要的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她对于自己失去生育能力,失去女性身份这件事耿耿于怀。

孩子代表希望,还有一个作证,就是斯捷潘,斯捷潘的妻子来看他,说了一句,我们以为你死了,我没把你活着的消息告诉孩子们。

而斯捷潘最后也自愿选择了安乐死。

因为他被“希望”所抛弃。

而高个儿,她是全片唯一一个被治愈的人,这也就是她为什么被设定为高个子的人(格格不入的人),还有一点,影片中,橘色和红色代表压抑,绿色代表新生和希望。

Masha的棕红色的头发和红色的毛衣,都代表她个人挣扎压抑的性格。

而高个儿除了最后打算离开时穿上了masha送给她的红色毛衣,一直都穿一件绿色的毛衣。

此外,不管高个儿这个人物的心情是好是坏,是快乐还是悲伤,只要masha在她身边,只要她没有下决心要离开,她永远都穿绿色的毛衣,她永远被治愈。

因为高个儿希望的来源于masha,来自于她对masha的爱。

而masha最后她对高个儿告白的一幕,也穿上了那条绿色的裙子,代表她接受了高个儿的爱,被治愈,找到了希望。

还有很多的佐证,比方高个以为自己怀孕了的时候毛衣上有绿色的鸽子,医生队长的办公室也是绿色的。

第二个主题:创伤很多网络上的其他影评都非常聚焦于“战争”两个字,他们很喜欢把苏联和二战联系到一起,所以他们也经常说这个电影是描绘战争后的流言蜚语,战争后人们的所受的打击和创伤。

但在我看来,把电影的主题定性在战争上太狭隘了,因为希望是电影的另外一个大主题,就像我们不能将希望仅仅理解为孩子和生育一样,孩子和生育是对人类永恒的主题“希望”在那个年代的一个具体的化身,人类永恒的主题“创伤”的化身,在那个年代,就是战争。

所以影片中的创伤,不能被战争这一个背景信息变窄,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在战争不着笔墨的原因。

因为导演想要探讨的,不是战争,而是人们在压抑和创伤中寻找希望的故事。

对于高个儿和masha战争创伤的设定,我觉得电影中的处理非常高明,他们两个人战争后遗症,都有一个特点:持久但生理上不致命。

这和我们现代人的疾病,例如抑郁症,躁狂症,神经官能症…….都有相同之处,让人痛苦,但生理上不能快速使人死亡,病人只能在漫长的煎熬中继续生活。

导演放弃了战争最鲜明的特点,致残,让人缺胳膊少腿,转而向这种更靠近于所有时代的人类都会遭遇到的煎熬入手,也是他不拘泥于战争,而着墨人类永恒的痛苦和希望这一主题的表现。

而电影中高个儿因为犯僵病而憋死了pashka也意味着是人们自己内心的创伤扼杀了人们自己的希望。

这个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三个主题女性身份和第四个主题爱情我放到一起来讲。

爱情是我想要重点讲的,毫无疑问这是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女性与女性间的爱情。

很多很多人对于电影中masha和高个儿之间的爱情忽略太多,而对于masha和sasha之间的感情牵强附会说是爱情。

Masha和sasha之间的感情在电影中的作用就两个,用男性对女性爱来对比女性对女性的爱,第二个作用,小人物的悲哀和活下去的艰辛。

首先一个问题,masha爱sasha吗?

答案是不爱,但她喜欢他。

为什么我说她不爱他,因为masha和sasha相遇,就是因为masha想要一个孩子(尽管她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怀孕),所以和他发生关系。

她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子后来会追到家里来给她送吃的,而她接受这个事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给你和宝宝送吃的”,没错,是为了孩子。

就一如她之前在战场上用性和后勤队长交易,换取食物寄给高个儿和孩子(当然被截胡了,不然医生队长还偷偷给高个儿塞去世战士的计划粮),她已经习惯自己和男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对她来说,这不是爱情。

高个儿经期推迟的那一周,在房间里面吐了,sasha第二次来送吃的,masha甚至不想让他进门。

高个问她:为什么不让他进来。

Masha愣住了,憋了半天,说了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

从电影学符号来解释,也很好说明,在电影中密闭空间象征女性,比方很多闹鬼电影,如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都发生在单身女性独居的公寓里面。

高个儿和masha住的房间时象征女性的私密空间,masha并不想有一个男人进来,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排斥是怎么来的。

(这一句话很重要,点明了在高个儿吻masha之前masha对高个儿感情的态度,她自己就是不清楚,她不知道自己对高个儿什么感觉,她不知道这是爱)。

而为什么masha会和sasha去见父母,第一,是高个儿让她去了,因为去之前,masha对高个儿说,如果你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

但高个儿说:去吧。

第二,在那个年代活下去很艰难,masha相亲之前并不知道sasha家里是大官,姑娘只想要个有物质保障的生活,她没想攀高枝。

虽然masha渴望稳定的生活,但是她不是一个贪心的女人,影片开头,长官让masha带一辆自行车回家,但masha说带玩具,毕竟是回来看孩子的。

她这个人对物质向来就是,有就行,多了也不要,感情比物质更重要。

所以她并没有想嫁进sasha家里,甚至在饭桌上很挑衅地坦白了自己的一切。

她羞辱性地和sasha的妈妈说,您的儿子爱我,来反击这个女人对她卑微出身的不屑一顾。

但她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您的儿子,因为她和sasha的感情,还称不上是爱情。

sasha脸上的油漆代表他对masha的爱。

再来看sasha对masha的爱和高个儿对masha的爱。

Sasha是一个真挚单纯但又非常懦弱的男孩。

遇到masha之前,他是一个处男,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的女性,天然产生了一种性爱不分的单纯的爱慕。

他以为自己爱masha是因为她这个人,但实际上他爱masha起因就是性,所以他带masha见父母,到饭桌上才发现自己对爱的女孩一无所知。

Sasha爱的是他自己想象中的masha,当她知道真正的她,即使他有勇气跨越阶级,但他没有勇气接受真正的她,也没有勇气接受她的过去。

再来看看sasha怎么表达他对masha的爱,用水果面包黄油盐和火柴。

这都是他最容易就能得到的东西,他的生活里,最不缺的就是物质,爱情对他来说是甜蜜幸福的事情,因为没有压力和痛苦。

所以在刷绿油漆的时候,sasha是那个被绿色代表的快乐的人,而masha只淡淡说了一句,你什么都不懂。

Sasha不懂masha的创伤,而masha对他的好感,就是来源于他的天真和可爱,像一个没有被伤害过的孩子。

但他们的关系注定不会是爱情。

再来看高个儿对masha的爱。

高个儿是一直知道自己是爱masha的,但masha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爱高个儿。

(很多人都觉得masha渣女,欺骗高个儿感情,如果masha真的是渣女,导演把自己这么精心打造的作品插一个这么不讨好的女主角和这么低俗的感情戏也太……)先分析高个儿的爱,高个儿这个人和sasha正好是反着的,sasha看着懦弱实际上也是真的懦弱。

高个儿是看起来懦弱实际上很刚。

她是全片唯一一个暴打了两个男人的女人,真打起来masha都打不过她。

她和masha是属于知根知底的战友,masha做了什么她都知道,但她还是选择了爱masha,因为她能理解她和接受她的曾经,因为她自己也体会过生存的艰难。

高个儿爱masha,她愿意给她生孩子,就像大部分的女人一样,都会给自己爱的人生孩子。

其实这种爱很悲伤很痛,爱一个人,要把自己身上的肉割给她。

生孩子对于高个儿,就像要命一样的痛苦,和男人上床很痛苦,生孩子更痛苦,但她愿意,出于愧疚出于爱。

即使她爱的女孩不会和她在一起了,她说,你放心,我会给你生一个孩子的。

Sasha的爱是甜蜜的,高个儿的爱是痛苦的。

对于女性,爱的来临也伴随着痛苦的来临。

Sasha爱的是他心里的masha,高个儿爱masha,她爱她没有条件。

Masha大概是全片最复杂的人物了,电影的灵魂人物,全片人类挣扎和救赎的集大成者。

Masha是一个偏执痛苦但勇敢的女性退伍军人。

(军人这个身份对masha很重要,我们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的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交织,就是来自于女军人这个身份。

)为什么说她偏执。

首先她为了给亡夫报仇一路从苏联打到柏林最后因伤退伍。

然后就是要孩子这个不屈不挠的劲头,这个人物非常偏执。

但这个人也非常勇敢,她是时代的受害者,战争是她痛苦的来源,但是她挣扎地想要救自己,她对希望追求的劲头也是不屈不挠。

在有,就是她对于自己在外人看来不光彩的过去,对于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痛苦,对于没有办法救赎自己的痛苦。

masha这个人内在其实很痛苦,外在的表现就是话少,压抑,偏执。

她有多想要孩子,她就有多痛苦。

Masha对于高个儿的感情,是以绿裙子那晚高个儿吻masha作为分界线的。

在此之前,masha并不清楚自己对高个儿的感情。

我为什么说masha从一开始就是爱高个儿的呢。

影片里有暗示。

Masha从前线带回来了什么:一件给高个儿的衣服,一件给自己的。

给两人准备的小首饰盒,两个人最爱的巧克力和伏特加,一件自己的胸衣和给pashka的玩具。

胸衣是女性身份的暗示,剩下的东西,全都是给“我们”准备的。

导演暗示得很清楚,两个女主人公对彼此非常熟悉,她们两个人已经是“融为一体”的了。

Masha和高个儿的爱情,爱早于性发生,sasha对masha的爱情,性早于爱发生。

第二个证明,masha在医院里要高个儿给自己生一个孩子。

Masha不要领养的孩子,但她心理上觉得高个儿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即使领养的孩子和高个生的孩子一样和她没有血缘关系。

这也是两个女主公融为一体的佐证。

在高个儿吻masha之前,masha对于高个的态度就是控制欲非常强。

他俩的关系更像是军官和士兵的关系。

Masha说的高个儿不能不听。

Masha搞不清自己对于高个儿感情,把军队里的习惯带到了日常生活中,她无法正常地表达爱和关切也是战争的后遗症。

再来说一下穿裙子当晚的吻戏。

Masah对高个儿态度横也有一个原因,因为她觉得高个儿没带好自己的孩子,高个儿欠自己的应该还。

(她不知道截胡的事也不知道自己孩子怎么死的),masha没有对高个儿发火也没有记恨她,她只要求高个儿再给她生一个孩子。

那masha之前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死的呢?

我推测大概觉得孩子是营养不良饿死的吧,不然为啥一个劲送吃的回来。

绿裙子当晚,玛莎知道了两件事,高个儿爱自己,孩子是憋死的。

之前高个儿吻她,她推开了她,因为她对自己没能带好pashaka的悔恨还有对高个的怨恨,她没理由接受高个的爱。

但高个僵病发作之后,作为一个也有战争后遗症的人,masha当然知道高个儿的僵病发作起来是什么感觉,无力绝望而且痛苦。

那一瞬间masha原谅了高个儿,压抑的爱情就释放了出来。

所以她对高个儿的吻里,有愧疚和痛苦。

(第一下深吻是愧疚,后面的撕咬是痛苦)。

绿色的油漆在两人亲吻的时候从高个儿的脸上沾到了masha的嘴上,爱情就这样开始悄悄开始。

愧疚的深吻

痛苦的撕咬

绿色油漆代表希望和爱情紧接着的三个人吃饭的场景,masha看高个的眼神变了,masha对高个的态度也变得温柔起来。

高个对sasha说“我们不需要靠你的食物为生”,masha默默站起来要去收掉盘子(浪费食物对masha可不容易)。

Masha会试探性地问高个儿“你为什么一直针对他”(高个儿因为犯僵病没感觉,也不知道masha吻了自己),所以她没听出来masha的弦外之音,单纯以为masha诘难自己帮sasha说话,自己白白当了生育工具,对sasha的怨恨可想而知。

所以两人吵了起来。

Masha说:他给你和宝宝送吃的,(masha脑内组合,高个,宝宝和自己)。

高个儿:那是你的宝宝。

(高个脑内组合:masha,sasha,宝宝),从这个时间点开始,masha救赎自己的的方式从单纯想要一个孩子,变成了想要和高个有一个家。

所以后面她去相亲之前对高个说“如果你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实际上是一种恳求和告白“我希望你挽留我,让我知道你有勇气和我一起生活。

masha现在的眼神就像她之前勾男人的眼神

masha有点火大最后一场masha跟高个儿告白的戏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一些台词非常隐晦。

“你要走了吗?

”“我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

”“裙子上沾上了血迹,裁缝会杀了我们的,也许我们能试着洗掉……”不知道是masha个人性格的原因还是因为她参军的原因,这个人物个性非常刚强,自尊心很强(也许是因为在战争的残酷把她历练成这样,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战争中用不光彩甚至是屈辱的方式换取食物活下去,让她对于尊严非常看重,在战争后也逐渐成为她的性格。

)masha这两句话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就是“我们”。

Masha知道高个儿打算离开她,但她好强的性格让她不知道怎么温声细语去挽留一个人,所以她就不断重复“我们”两个字,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我希望你不要离开我。

”高个儿还想要说话,masha一把捂住了她的嘴,这个捂嘴的动作里面是带着悲伤和愤怒的。

有很多人会觉得,对masha来说,高个儿只不过是sasha的备用选择。

实际上不是,对masha来说,sasha才是高个儿的备用选择。

如果绿裙子那晚之前不是,之后也绝对是了。

毕竟是高个儿让她去相亲的,而且在相亲的餐桌上,像在战场上一样,masha展现了作为军人的悲壮,近乎绝望地捍卫自己的尊严,把自己所有的伤疤揭了个干干净净,她不在乎自己能不能嫁给sasha,她要她作为人的尊严,她并不为自己因为生存而放弃的所谓女人的道德而感到羞耻。

作为一个军人,能够获得胜利活着回家,就是道德。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

)补充一下电影前后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masha在医院里面对医生说,自己是高射炮手,丈夫死了以后一直打到柏林。

对sasha妈妈说的你是战地慰安妇,你没有直接参加战斗,对吧?

她也没有否认。

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我个人觉得第一个是真的。

第一,masha刚刚回来的时候,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她胸前是有很多军功章的。

第二,她晕倒那一天,医生也说,过于劳累这种情况在二等兵里面很常见。

第三,如果她没有参加战斗,她腹部弹片的疤痕怎么解释?

高个的后遗症又怎么解释?

但她算慰安妇吗?

我觉得也算,女兵加慰安妇,就这么残酷。

但她为什么没有和sasha的妈妈讲清楚她是军人?

因为她妈妈不在乎她是不是军人,她只在乎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娶一个二手女人,所以解释也没用,masha很聪明,她不愿意费口舌,你说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好了。

所以我说她压根没想嫁进sasha家里,遇到这样咄咄逼人居高临下的权贵女性,尽量体面地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不是因为sasha选择离开masha所以她回到高个儿身边,而是masha放弃了对物质上稳定生活的追求,选择了被尊重的有尊严的生活,选择了能够平等地爱与被爱的生活,选择了能够被理解被接受被包容的生活,回到了高个儿的身边。

她的选择是主动的,自愿的,并不是被迫的。

正因为是她主动地回到高个儿的身边,所以此时,看到高个还想要开口说要离开她的话,masha心里的悲伤和愤怒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后来两个人甚至还动了手。

最后的告白非常深刻。

“他的眼睛像你,鼻子像我,他会很高(对比pashaka的中等身材),他会治愈我们。

”其实现实是,她俩不会有一个“眼睛像你,鼻子像我”的宝宝,这里的意思其实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两个女主融为一体”。

Masha这里表达的是和高个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愿望。

简单一点,就是“我想和你在一起”。

最后,masha得到了稳定的生活,得到了爱情和尊严,最后一幕,她穿着绿色的裙子,爱情给了她生存的希望,她和高个都被治愈。

反复出现的“我们”

高个欲言又止总结一下,masha和高个儿之间的感情,一直都是爱情,只不过一个人不知道,一个人知道。

Masha的觉醒分三个阶段:高个儿怀孕前,高个儿怀孕后(她以为的),绿裙子那一晚。

高个儿怀孕前,masha对高个儿的爱展现为控制欲,刚刚死里逃生的她,因为对孩子(希望)的渴望,对回归女性身份和正常生活的渴望,当时并不清楚,也来不及考虑对高个儿的感情,还有就是对pashka的死,masha首先是悔恨,恨自己,再是怨恨,恨高个儿,这时候他俩不可能在爱情上有什么进展。

就像医生队长问masha,对于她让高个受委屈去怀孕的那句话:你不在乎吗?

,masha没有回答,她在乎,也愧疚,可是她更想把自己从过往的伤痛里解救出来,她需要一个孩子,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开始。

高个儿怀孕后,masha对高个儿的态度开始缓和,一部分原因是,她从战场上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慢慢地找回了之前生活的状态,变得像正常的人类了。

(对比她刚回来去跳舞,其实是想去尝试找个男人怀孕一下,的路上遇到sasha的时候,眼神凶狠像只猎豹。

)第二个原因是她以为高个儿怀孕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欲望缓和了下来,她空出脑子来向这个问题了。

所以有了“对不起我不应该这么高兴“(态度变温柔,masha个性好强,全片就这么一个服软道歉的地方。

)”为什么不让他进来?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

”(觉醒的开始)绿裙子那一晚过后,在高个儿主动了一把,彻彻底底让masha开始思考自己对高个儿的感情,之前因为pashka的死,而憋屈在心里的自责,怨恨,从那一个晚上消失,所以后面主要就是感情戏了。

全片的感情部分在最后一幕到达高潮,爱情的完成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痛苦中,看到彼此就像看到希望。

更新一些对于3p戏的看法。

在高个儿要和医生发生关系之前,高个儿很害怕,所以拉着masha的手说:别走,别走…。

masha的反应是觉得高个儿的行为有点好笑,有点幼稚,反手轻轻拉了她一下。

masha自己觉得和男人上床这件事没什么难度,她以为高个儿只不过是没经历过,恐惧小女孩的正常表现。

直到她自己亲自见证了高个和医生上床的全过程。

她才发现自己把多么大的痛苦强加给了一个她在乎的人,所以她后来鼻血不停地流。

作为一个内心也很痛苦的人,masha之后对高个儿,内心是有愧疚的。

 6 ) 战后,找回正常的路却往往很难正常……

想写的第一句话是,主动发起战争的人,真的是该下地狱,以为战争打赢就赢了吗……我们常常对灾后重建乃至战后重建抱着美好的愿望,可愿望只是愿望。

战争中出生的娃娃,好容易有口饭养活了,甚至不知道狗这种生物是怎么叫的,因为狗在战争中已经被杀光了。

影片中这样的一个娃娃,也冷不丁地就挂了,挂得如此突然,在我看第一遍的时候竟然没有发觉,娃娃是怎么没了,孩子烂漫的笑容,确实战后是找回正常的契机,但导演生生地给掐断了……孩子的死因,不是大人们不爱他,而是带他的妈妈大高个儿伊娅的战争后遗症。

大脑受损,导致伊娅整个人会突然间对动作失去控制,以至于在俩人学“汪汪汪”打闹着的时候,生生地把孩子压在身下,可爱的小正太就这么被导演给导没了。

你越把孩子当希望,影片就越要血淋淋地告诉你,希望不是你想有就有的,没那么容易,不要以为赢了战争你就赢了,战争没有赢家……影片主线的另一位主角,是挂了的小正太的亲生母亲玛莎,伊娅的战友,在伊娅受伤退伍后玛莎留在战场继续攻占柏林,为孩子的父亲报仇。

玛莎是伊娅默默爱着的人,所以伊娅全心全意地带着玛莎的孩子。

然而,现在孩子没了,玛莎利用伊娅对自己的爱和愧疚,强迫伊娅想办法怀孕,玛莎给战后开的药方是有孩子才有希望。

玛莎自己,或者是被弹片伤到,或者是战场上为了获取好点的条件和活下来在前线多次堕胎,切除了子宫,已经无法再受孕。

尽管如此,她也使劲地使战后的自己走向正常,至少看起来正常,她或者偶尔忘了自己不能生育,偶然的机会与高官的矮瘦弱鸡儿子打了一炮,后者有些爱上了她,而玛莎也想嫁给他,猜想是想带着伊娅和伊娅生的孩子一起,借助高官家的经济实力实现至少经济安全。

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各有各的伤,唯一一样的是,大致都很惨。

战争中战斗英雄,获得的也只有一系列奖章的荣誉和有限的经济支持,想要重新独立养活自己和家人,对每一个战后的特别是负伤的战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医院里的一位狙击手,除了头部和大脑正常,其他部位完全没了知觉。

部队总算联系到了妻子来看他,妻子怯怯地,说家里已经给他举行了葬礼,孩子们也并不知道他还健在的事实。

狙击手的眼泪大概很难看到,天晓得他如何开解自己。

一位成年男性,无法养育孩子,只能是家里的沉重负担,而且是永远的,所以他请求院长帮他结束生命,请求妻子的原谅,“这一切,都是战争的错”,他是为了家乡和祖国才作战的,他是战争英雄他打赢了,却无法回家,留给他的尊严选项,只有死。

高官的菜鸡儿子在和玛莎见过家长后并没有送玛莎回家,玛莎回家的电车出了事故,撞上了一个高个儿女孩。

也许到了此刻,玛莎才想起伊娅本人才应该是她最珍视的,她俩的感情和两人相伴才是度过漫漫困苦的战后时光走向正常的唯一可靠的事儿,所以玛莎快速奔跑起来,跑回家才能真的确认那个被撞死的高个女孩不是伊娅……影片里最让人动容的是高个儿伊娅,毕竟片名是她。

她是战场上的炮兵,受伤后回到后方的医院工作,同时养育玛莎的儿子。

她毫无疑问地爱着玛莎,对玛莎的儿子很好,却因自身的伤,害死了玛莎的儿子,院长对玛莎说,一位母亲亲手埋葬自己的孩子的心情……院长是个好人,伊娅也是,俩人冒着风险帮狙击手不痛苦地结束生命,玛莎却以此要挟两人为她生个孩子……战争,让正常走开……战后,找回正常的路却往往很难正常……也许,只有交给时间……珍惜和平,和平时代,人类才有机会正常。

 7 ) 不断撕裂的战后PTSD

2020深圳欧盟影展,本届影展看的最后一部,也确实在心里留下了最重的印记。

红色绿色棕色大面积的使用,不知怎么的让我想起了小津安二郎,后者在开始拍彩色电影的时候如此痴迷于色彩,也是大量使用同样的红色、绿色和棕色,甚至在不同镜头换着角度都要塞进去一个红色热水壶,简直像画画一样精心地安排镜头。

在这部里也可以看到对于窗帘、背景、服装颜色的执着(虽然相比小津要浓艳许多也更加苏俄),很多画面堪比油画质地啊。

其中一个镜头(最后一场在军官家吃饭的场景)在桌子上也略显突兀地出现一个绿色的水壶,是不是很像小津的红水壶?

联想到小津也是花了大半辈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拍战后重建的日本,和这部的主题如此一致,哪怕这个导演并没有受到小津的影响,也不由觉得非常呼应啊(虽然这部要沉痛撕裂许多)。

这是我额外体会到的妙处。

整个故事推进的方式也非常有导演个人的风格,并不急于在最开始就把所有信息全盘托出,而是永远在缓慢的镜头和对话里一点点推出来,在最不经意的场景里缓缓讲出最惊人的事实,然后大量留白,拍眼神、动作和细微的表情变化,这种表达方式里蕴含的能量和后劲太足了,怎么说呢,好像有一种现代化的古典感。

精致、细腻,像放大镜一样把人物呈现在面前,不用过多的台词陈述内心,而是直接把感受从每一次呼吸里传递给你。

越安静,沉浸感越强。

战后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无法一句说清,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著书立说,因为每个人经历的创伤太惨痛,根本无法光靠时间就自然抹平。

只能不断互相碰撞互相撕扯,甚至可能留存下来在未来越扯越大。

Masha给Ivy和军医带来的伤痛难道不是一种延续吗。

Masha多美啊,但是眼神表情里全是坚硬的东西,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自己抓住活下去的希望,这种对希望的渴望如此强烈,甚至显得面目狰狞,但是到最后听到所有故事的全貌时,根本恨不起来她。

太难了。

所有人的伤痛命运交织在一起,震荡回响。

理解了这些,才尤其能理解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才能理解(影展上被删掉的)那段两个人之间痛苦的亲吻。

这种感情不全是爱或恨,有相依为命,有互相知道对方的痛的心疼和保护,也有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的痛因此反而想要推开、想要再也不和这个人扯上关系甚至想要同归于尽的心情,她们恨对方,因为恨共同的过去,她们也爱对方,因为只有对方是自己的支撑和意义。

她们无法修复过去因为发生的一切都已发生,就像masha肚子上的伤疤一样。

但是能怎么办呢?

难道携手去死吗?

不,她们还要坚持下去。

那只有寄托于一个荒谬的希望:孩子。

也是这样的希望才让片子里的男性角色有了意义,因为从感情来说,她们并不需要另一个男性。

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天然是同性恋,并不是作为两个女性之间的相互吸引,而是作为两个人的命运的纠缠。

太有代入感了。

作为男性导演,能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拍得这么彻底,真的很了不起,也真的很温柔啊。

 8 ) 色彩的运用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

戛纳新宠儿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的第二部作品,浓重艳丽的色彩依然是视觉风格的主导,再加上极其细致工整的美术布景,令人物角色犹如行走在一幅幅油画之中。

这种美学取向相信是这位新导演最拿手的个人标签。

然而,相比起惊艳的处女作《亲密》,这部在色彩上的运用更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有点难以与实质指代或隐喻意义紧密契合。

除了在色彩美术方面没太大突破之外,还无意中暴露出导演对个人风格过于自信,不够节制的处理令节奏变得沉闷拖沓。

题材选择相当大胆,在沉重的俄国战后历史里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尽情揭露人性中令人发指的丑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难以磨灭的肉体与心灵创伤。

然而,题旨里关于女性对孩子的执念,似乎另有所指,很可能是象征着对战后美好新生活的渴求。

于是,剧本在不惜迁就情节与真实性的同时,令主题逐渐陷入到丛生的叙事漩涡之中,人物情感的冲击力也无法全面释放。

尽管在最后两幕的重头戏再次回归焦点,但是无形中还是削弱了不少社会/历史批判的力度。

 9 ) 愿世界和平。

侧面反映战争的剧情片。

虽然看得很压抑,但这真的是部很不错的片子。

故事发生在战后医院,战争即将结束,看似一切都恢复原样,但是有无数人的一生,已经无法回到从前。

两位女主都曾上前线,后来回到医院做护士,衣食堪忧。

片中大量场景都是夜景,烛光映出的红色,灯光下的暗黄色,人物在光线中的红色,退出光线看不清面目的黑色,冷色调下的惨白色,就像油画一样,每个色调都静静地告诉你台词未尽之意,二位女主一位大红一位大绿,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人衣服的颜色开始交融,渐渐增加了对方的颜色,最后完全对调,视觉上就表现出双方立场的渐渐转变和替换,俄罗斯人的审美和镜头表现力真的很强。

伊娅带着孩子去了医院,有段情节是伤兵们学动物让孩子猜,开始我以为用意只是用伤兵们被炸瞎的眼睛和断了的手展现出战争的残酷,看到最后发现不止如此。

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狗,也许在这么穷困的环境里,人们不止养不起狗,甚至可能都杀了充饥,然而玛莎去男友家时,他的妈妈正牵着一条猎犬散步回家,镜头细细的拍着这只漂亮的狗,一个简单的镜头阶级反差就摆在眼前。

本片节奏缓慢沉闷,通片没有BGM,白天就是嘈杂的室外,晚上要么是隐隐约约的广播声音,要么就是静静的,只有人轻声对话,这么沉重的故事,加上这样的色调,这样的背景音,不用仔细去想情节,就已经十分压抑。

片中最单纯的角色,是追求玛莎的纨绔,他被朋友拉着出去猎艳,却爱上了玛莎,用笨拙的方法追求她,送她好吃的,像小学生一样跟她闹,然后要带着她回家见父母,即使知道她不能生育也要娶她,而玛莎开始图和他生孩子,然后图他送的吃的,又图他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这个情节设计也挺好的,娇生惯养的金丝雀觉得爱情就是天大的事了,在经历过战争、穷困、病痛的人的对比下,单纯得让人愤怒。

玛莎对这个男人一直有所图,但又让人恨不起来,她并没有对男友的妈妈撒谎,她说出自己所有的不堪,她们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母亲和儿子的女友间的对话,也是两个阶层最直接的冲突。

这就是我想拿这部片子和上一篇对比的地方,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阴暗的一面,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说话的节奏语调,细微的眼神和动作中,你能够体会到他们的自私、残忍、贪婪是出自于什么,他们又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绝望。

通过进入角色的内心,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被战争裹挟的无助。

这才是片子要传达出来的东西。

========以下是概括全剧透,慎看========

伊娅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姑娘,发色很淡,脸色很白,喜欢穿绿色,一脸病容。

故事一开始她就在犯病,可能因为在战争中受伤的后遗症,她犯起病就像一个卡住的发条玩具,静静的,发出很轻的“咔咔”声,不可自控。

故事背景在战后的苏联,她从前线退下来后在一家军医院做护士,还帮战友玛莎照顾着年幼的儿子,因为犯病时压住了孩子致使他窒息而死。

玛莎回来一再追问得知消息后,当时就拉着伊娅出门,遇到了在街上开着车猎艳的两个纨绔,两人给伊娅和玛莎食物,玛莎把伊娅支走,和其中一个纨绔发生关系,因为她非常想再要小孩。

两人回家后去公共浴室洗澡,伊娅发现玛莎肚子上的伤疤,后来玛莎才从军医口中得知自己在前线中弹后,子宫已经被切除。

军医院有个全身瘫痪的军人想让军医帮自己了结,他不想回家连累自己老婆孩子,求医生帮他。

玛莎发现了军医和伊娅合作完成了病人的心愿,她以此要挟军医和伊娅帮她生小孩。

伊娅一直偷偷爱着玛莎,虽然她极度不情愿但还是听玛莎的话和军医上床了,然而这次并没有怀上。

有领导带着儿子来军医院给伤兵们分发慰问品,她的儿子就是和玛莎上床的纨绔,再次相遇后,他开始追求玛莎,玛莎也享受着他送来各种食物和日用品,伊娅看到他们关系越来越好,非常生气,她开始假装怀孕,想夺回玛莎更多的关注,从被玛莎控制的处境中翻身,她甚至又偷偷去找军医,想再努力一下。

纨绔带着玛莎去见家长了,但最终不欢而散,玛莎返回来,觉得自己再次失去了一切,即使伊娅告诉了她怀孕是装的,她还是说要和伊娅一直在一起,憧憬着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

 10 ) 意象和表达里的列宁之城

在阿芙乐尔电影院的老影厅里赶上了临回国前的最后一场《дылда》的放映,真是极为幸福了。

算不上座无虚席,影厅里凑齐了俄罗斯的老中青三代加上我一个“门外汉”;很是折磨感官且不老少皆宜的片子;两个半小时下来直到银幕再次跳出影片的标题,有种很彻底的如释重负。

“дылда”在维基辞典里的解释为高而笨拙的人。

影片里身材高瘦性格腼腆的iya被医院的同事和邻居们这样称呼,对战争的记忆让她留下不可逆的精神创伤,独自抚养着奔赴前线的masha留下的独生子,1945年卫国战争胜利,masha在苏军攻陷柏林后返回列宁格勒,在得知儿子因为意外去世后,失去生育能力的她决定用iya的身体去填补丧子之痛在心中留下的空缺。

影片始于iya发病时那种笼罩全身的窒息感,朦胧的音效和景深让观众直观体验到了精神创伤所带来的失焦。

导演镜头下描摹出的战争背后的病痛真实而抽象,医院里残肢的士兵,破败的街道,陈旧,行驶缓慢的电车,和一群群不安的民众;角色们都压抑着情绪,在难得的战后的片刻安宁里,任由它在崩溃的间隙消失殆尽。

实在不太想去深究剧情,感觉巴拉科夫意在观众的潜意识里重塑那些生命在那样的环境里是如何去挣扎,怎样和生活斗争的;那种记忆必定不像是《罗马》或是《永恒一日》一样概括又全面。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必然超脱于情节本身,让电影披上些许实验性的外衣。

影片的意象着墨浓重。

瘦高病态的iya和坚毅却不育的masha像极如今的俄国,带着惨痛的战争疤痕蹒跚前进,在废墟和彷徨失措中孕育新的生命;笨重的电车如同苟延残喘的战后世界,拖沓陈旧,噪声轰响,象征如今这社会没法满足人们基本的需要和期望。

片中借背景不止一次提到孩子是国家的希望,而这种希望也因为被动变得牵强和渺茫。

电影里色彩的意象也更细腻更明显。

代表生命的绿色在iya和masha间不停流窜;对立,乖张又带有一丝戾气的血红色不时武装着iya,让她反抗着这个时刻想要扭曲她的病态畸形的社会。

影片中的对话多半是耳语,模糊, 带着一种无法超脱的不自然。

俄罗斯“豆瓣”上这样一条短评很是让人感触:虚弱无意识状态下的生活不足以称作电影,无论是否努力,都只组成一副静物画。

( Жизнь в предобморочном состоянии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кинематографична, как ни старайся, и фильм остается лишь натюрмортом. )这多半是导演在拍摄和镜头调度上裸露的一大弱项。

其中几个片段反复不停的正反打让我怀疑是重播了两遍的同一画面,在演员努力塑造的同时镜头却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不太会从女性角色的转变上分析,比如全片最后在饭桌上才提及的masha战争时期的经历;坐在回程电车途中的笑容;两个女主突然抱在一起拼命亲;还有穿上绿色连衣裙后高兴到失智的masha。

结局固然承载了足够多的希望,像是角色对自身的认同下了一盘神情迷散的棋,输赢都好判定,可是没人再有心情估量损失。

《高个儿》短评

整体“气”断断续续,不连贯。

2分钟前
  • 有质感的小熊
  • 较差

只有真正和死神打过照面的国家,才知道活着有多卑微。俄国人就着雪,讲着并不体面的战后故事。颓败、残忍、震撼,而一如既往的哀伤。带玛莎到父母饭桌上的那幕,太精彩了。

7分钟前
  • 有只骗子
  • 推荐

满目的红与绿。打光很有风格。我看到的剧情是俩打过仗的女护士,一个个子太高了没朋友一个没法生孩子然后让自己的朋友给自己和老公?前夫?生孩子(还是很理所应当的那种感觉)然后路上偶然和一个家境挺好的小朋友啪了然后小朋友认真了想和她在一起她好像把小朋友当备胎然后只是想个男人嫁了没想到对方家那么富足(所以那样的父母怎么搞出来那样的孩子的?)然后算是被赶出去了最后一直埋的女同线终于出来了就是俩女的相依为命生孩子自己带了(女性觉醒?)海报的意思也明白了应该是表现被对方掌控叭。高个儿一直被对方牵动啦各方面的再加上那个时有时无的奇怪呼吸感觉应该是有病。

12分钟前
  • 九玖久久
  • 较差

狗都被吃光,为何还闻得到犬吠。鸟都已灭迹,怎么还听得到鸟鸣。女人都已绝育,为何还能孕育男孩。他眼睛像你,鼻子像我,有高高的个子,治愈了整座城市的荒芜。独臂的男人可以展翅,瘫痪的四肢已经僵死,谁在胜利的裙子上染了鼻血,谁在时代的子宫里孕育着新生,谁在旧时代里发愣,压垮苏维埃的孩子。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和anastasia一起来看的,她爸说好看,结果我们进进出出一边做蛋糕一边看,感觉看完号抑郁。就同性的剧情在搞毛线啊,然后masha整个人都bitch到我们两个都被气到了。然后片子没有交代特别清楚时间地点,让我们这种历史白痴都有点困惑,聊天在苏联和谁打仗,被谁打败了嘛上度过。说真的整个孩子,发泄性爱,执念受孕加女同都让我们这种女性观众感到极其不适。最后masha回到beanpole身边的感觉想到说,哦原来除了孩子没有任何东西是他们所能控制的。刚好当天零零碎碎聊了聊生孩子的事,感觉留给女性的现实和选择真的很复杂。电影有点悲凉。但怎么就这样结束了,真的要被masha气死

17分钟前
  • Junhans
  • 较差

介于有气质和没气质之间的难看……

21分钟前
  • 记不住密码
  • 较差

视听厉害!剧本内在文学性又深刻又复杂。战后并没有什么新世界,没有胜利的人,大家都是被打倒的人,用一颗狰狞的心活下去,有人选择求死,有人选择麻木,有人选择打压,有人选择依靠旁人难以理解的执念。导演确实有一种奔着未来大师而去野心,这么年轻控制力已经非常强,恰恰是这超强的控制,整部影片走向一种过于冰冷的完美病态之中。难以从个人层面认同这样直接切开的扭曲截面。

23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电影真是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艺术,在二战这个宏大题材下描写社会环境,中国是破败粗粝,美国是末日狂欢,德国是冷酷严肃,意法英是乐天知命,到了前苏联这儿就是倔强与自尊;俄罗斯决意不辜负战斗民族的盛名,看过诸多二战题材的俄影,以及受前苏联意识形态影响的东欧电影,都裹着同一个里子:硬骨头。哪怕这部以同性视角呈现,还是处处透露着一股要随时唱起“国际歌”的凛冽与悲情。// 中世纪油画一般的色调,低色温下每个镜头都充满质感;节奏稍有点问题;演员表演出色。

28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奇遇电影字幕组QY-280,翻译过程中读了好几遍台词,发现了不少关键的信息量,随便什么地方出现一句台词,就带着角色身上关键的人物经历。其实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战后故事,前线慰安妇,战争创伤后遗症和女同关系都是非常严肃的主题,编剧预留了很多小细节,之后每次抛出来一个点就让人措手不及,导演用女性的视角拍战争,竟然选择了一个这么刁钻的视角,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但后劲和余味太可怕了,不愧是战斗民族的新导演。导演全程用了红绿黄三种夸张的光,不同阶级身份的人,房间里的布光也不一样,整体上非常的风格化,舞台化的风格调度略强,但几场重头戏的视听调度倒是非常准确,调度上最精准一点就离戛纳主竞赛不远了。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20190516Cannes 重看(持平)

34分钟前
  • Muyan
  • 推荐

《基督圣体》→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国际影片 十强名单 →《高个儿》(俄罗斯),注意到这部涉及同性题材的电影代表“比较反对同性恋的俄罗斯”参加奥斯卡奖的评选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然后便为此找来观影。—— 红与绿,刚好与《燃烧女子的肖像》有异曲同工之处。—— 把手给我,我以后就和你们在一起。我谁也不要,莎莎(Sasha)再也不会出现,你会生的,他长大会是个好孩子,我们俩把他养大。然后我去学习,我们一起去看电影。他一定很聪明,眼睛像你,鼻子像我,高个儿的,你会好的感觉到了吗?感觉到了吗?—— 今天才偶然看到同志亦凡人中文站写的《2019年同志电影年度报告:数据、趋势、展望...》:https://www.douban.com/note/747320684/ 文章写得挺棒,稍可惜没提及这部《高个儿》。

3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导演好年轻!红绿配色+暖黄光真好看,DP是个24岁的姑娘可还行;故事好奇情,但又扎根历史还是很厉害,但有点太长了,大府邸饭桌一场独白令人震惊,但来得有点迟…情感上总觉得缺点啥,可能是我没怎么get女主之一对生孩子这件事的执念…Beanpole的演员演得好。

40分钟前
  • 推荐

色彩还可以 不喜欢这两位女演员

43分钟前
  • 电子眼泪
  • 较差

看得出导演的艺术追求及美学上的造诣,战争余烬里的昏黄阴霾,笼罩在阴影下的伤兵、女人和小孩。同性恋女人因发病误杀了异性恋女友的小孩,女友则以此要求对方为其代孕。有评论由此认为本片体现了一种根植于伟大俄罗斯母亲传统的新型女性关系。这种跪舔女权的姿态未免太过于矫情和难看。其实可以和本片类比的同类题材(女同)作品是《守夜》,对比之下可以看得出本片导演叙事手法尚存的一些不足与稚拙。但在意象营造上本片略胜一筹。

44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色彩浓烈,战争已经结束但创伤不会自动治愈。个人身上带着的全是战争年代留下的痕迹。真真假假的讲述中透露了很多主流叙事中不会留下的内容,也有“什么样的人在为谁而战,什么样的人在战后继续他们的生活”这样的疑虑。经提点确认是爱情故事,但也是极端环境下的无奈选择。

49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一直被情绪带着走完了全片,却又总觉得在情节推进和情感动机上有诸多拧巴之处,讲不出来哪里不对劲…/色彩浓烈,画面布光有油画质感,声音设计上很用心/ 欧盟影展、MOMA,居然有删减!!!影片有删减真的不需要告知观众吗???

54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还行

节奏太慢了

59分钟前
  • MayaDey
  • 还行

又看抑郁了,同性恋电影为什么总是凄凄惨惨戚戚。再悲伤的故事内核也不用把节奏搞得这么慢吧,好着急。

1小时前
  • cr
  • 还行

故事本身当然让人不忍直视,导演的猎奇心态更让人不忍直视。

1小时前
  • 黄小米
  • 还行

太痛苦的观影体验了,女主整个感觉魂被恶魔吸走了,一举一动一顰一笑都别扭阴森啊,换种角度来说可以看做她把战争对人的摧残演绎得太到位了,可是看得太痛苦了!!!

1小时前
  • stefaniegu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