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安德鲁尼克尔的作品,都会有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危机感,千钧一发,和楚门的世界,已成为我心目中的经典,可惜虚拟偶像,有了个完美的点子,却败在了编剧的不给力(编剧就是导演本人)憋不出来了,哈哈哈哈哈哈
文/阑夕 http://blog.sina.com.cn/foxshuo作为补全阿尔·帕西诺主演电影的一部分,尽管口碑和票房都十分平凡的《虚拟偶像》并没有多少亮点,但如果算上是阿尔·帕西诺的影迷,这部电影还是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这部电影的首映于2002年,全年乃至之后都没有获得任何知名的奖项,2002年阿尔·帕西诺已经62岁了,他是那种越老越具迷人的男人,好莱坞百年以来仅仅寥寥数人具备这般非凡的魅力,可是面对糟糕透了的电影剧本,阿尔·帕西诺没能以一己之力将这部片子打造为经典。
在整部电影中,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过气导演充满着仓皇和焦躁,非常优秀的呈现出了维克多·特兰斯基在是否延续欺骗行为的矛盾心态下所承受住的压力,所有的人物感受,都通过阿尔·帕西诺那双地球上最为传神的眼睛传递给了观众,从电影刚开始,阿尔·帕西诺颤抖着双手分辨着五彩斑斓的糖果,我就已经明白,这部电影将如同《魔鬼代言人》一样,由阿尔·帕西诺的大段独白、肢体动作以及收放自如的情绪来全程支配,而对付这类角色的扮演,阿尔·帕西诺也是手到擒来,本色释放自己那早已炉火纯青的演技便可以让影片导演交口称赞了。
所以,通常情况下最可怜的人便是和阿尔·帕西诺演对角戏的人了。
《闻香识女人》就不用多说了,阿尔·帕西诺凭借这部戏登上了奥斯卡影帝,而在影片中戏量并不逊于阿尔·帕西诺的克里斯·奥唐纳则是完全被阿尔·帕西诺的锋芒所掩盖,这部成就颇高的电影并未带给克里斯·奥唐纳任何荣誉或资本,他在后来的从影之路也一直黯淡无光。
到了《盗火线》,人们才终于看到了有能够与阿尔·帕西诺飙戏的人,这个人在中国以及全世界上也都一直被拿来和阿尔·帕西诺相比谁的电影成就更为伟大,他的名字叫罗伯特·德尼罗,而《盗火线》这部本无多少深度的警匪片也因为这两位大角的对手戏而成为了影史中不可超越的一个图腾。
再往后,《魔鬼代言人》中,小有名气的基努·里维斯(那时尚未开拍奠定日后基努·里维斯分量的《黑客帝国》)成为了男主角,但阿尔·帕西诺仅仅凭借影片后半部十几分钟的一场独白就击溃了基努·里维斯全戏的努力,最后人们只记得在空旷而华丽的顶层大厅中,矍铄而邪魅的撒旦手舞足蹈侃侃而谈,那个本为影片主角、意图体现人性挣扎的律师早已被遗忘。
《虚拟偶像》亦是如此,女主角西蒙妮的饰演者瑞秋罗勃兹成为了一个十足的花瓶,不仅仅是因为阿尔·帕西诺的光芒太盛,也因为剧情将她限制得太死。
这部电影的编剧水平让我十分失望,这部电影的Idea非常高明,如果能够深入挖掘——比如突现虚拟人物的真实情感、与维克多·特兰斯基产生一些互动、甚至可以深入到人工智能的存在合理性和合法性,都可以使这部片子具备更厚重的质感,但编剧看起来只是想拍一部既带点科幻又包含着喜剧的剧情类电影,这也是全片最大的失败之处,同时也间接的助推女主角成为了最花瓶的花瓶:一张表情僵硬的面孔,少得可怜的发挥空间,甚至没有一个影片角色基本具备的情感,因为她至始至终都是以“虚拟偶像”而存在,不论是在影片内容中还是面对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维克多·特兰斯基最后用计算机病毒将西蒙妮毁灭掉时,在那张支离破碎的面孔上依然看不出任何悲伤或是其他的什么表情,我只能无奈的叹气,见鬼了,你难不成是在向EVA致敬?
瑞秋罗勃兹的从影道路就此片一个高峰,《虚拟偶像》之后,她便迅速的消隐不见,一如和这部电影开拍之前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是无奈之举,瑞秋罗勃兹并不是专业演员,她演出本片之前在平面模特圈倒也混得不错,估计导演是将这个没有演技的美女来扮演一个不需要演技的花瓶,然后就原封不动的还给她最适应的时尚广告圈了。
倒是在本片中饰演阿尔·帕西诺女儿的伊雯·雷切尔·伍德在不多的出场机会中展露出了自己的天分,这也是这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伊雯·雷切尔·伍德在出演本片时才十五岁不到,却显示出了惊人的自然和从容,没有丝毫的做作和怯场,在看过电影后我去查询了一下,果不其然,她出身于一个演艺世家,父母亲人多是影视从业者,也难怪她拥有如此惊艳的演员功底。
她后来凭借在《芳龄十三》中的青春叛逆而真正走红,并且也有在《CSI》、《白宫风云》等美剧中有过露脸,更是有推出歌曲专辑,不过这已是后话。
总的来说,如果是喜爱阿尔·帕西诺,那么《虚拟偶像》还是值得一看的,阿尔·帕西诺是个天才,但他接电影时不挑剧本这个习惯也是让人比较头疼的。
从前一直相信只要作好预先的计划,控制好过程,加之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施,一切结局都有可能完美起来。
个中完美,体现在开始,体现在过程,体现在,人。
哦,孩子,好象,完美是不存在的。
就像,物理学上,我们可以避免错误,却无法避免误差一样。
无限接近结果,却永远不可能达到。
而,我仍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律可循。
就像,自然界的花瓣数目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那样排列,并且据说经济学上的博弈论也跟这东东有关。
由此看来,我们在宏观上有完美的可能,却被困于微观的沙砾。
那在无限接近这个状态上,我们是否正好有一个点,恰好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叫,完美呢?
因为,如果完美实在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对我而言,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今晚无聊跑到上海热线II看了《西蒙妮》,被导演德鲁•尼科略有小夸张的戏噱幽了一小默。
挺有意思,值得推荐一下。
大体是讲一制片人被自己辛苦培养的演员给抄了,然后利用了一个程序设计师的创造出的程序制造了一个完美虚拟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为这个完美的形象着迷,于是乎拍戏,电视访谈,开演唱会,制片人在自己编织的完美中不断堆砌,从一个完美到另一个完美。
最后制片人无法承受完美的压力,删除掉了这个程序,给自己惹了一些麻烦,但当然,这只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影片而已,结局自然无疾而终,皆大欢喜。
两个角色我喜欢。
剧中那名制片人和那名程序设计师,尽管片中程序设计师只是一个没几个镜头的配角。
而这两人,有着共同的特点,投入、偏执、敏感、神经质。
偏偏就是我很欣赏的性格。
女主角,西蒙妮,SIMONE,分开来看,SIM和ONE,呵呵,虚拟人,真是一个古怪的名字。
看来,我也可以考虑下明天是否也把MSN名字改成SIMALIDA玩一玩。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我也会感到庆幸,毕竟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要在0和1的世界中。
键盘上敲着敲着,我到想起从前自己的一个陋习起来。
读中学的时候,每次用新的作业本写字,如果我觉得在作业本第一页写的字不好看,我会扯掉,重写,还是不好看,继续扯,重写。
所以我的作业本总是很薄,于是那些被我认为承载着写得不好的字的纸张,就这样被我白白糟蹋掉……看来,还是在电脑里打字看起来舒服些。
宋体的9pt的字体,方方正正,倒看出有点无可挑剔的影子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完美,但对心里来说,这口气,总算是顺了。
还未看过此片,不过看到一个朋友的评论,觉得写得甚好,不贴出来可惜了。
转帖如下这部电影票房平平,评论平平,获奖没有,然而主演和导演都是鄙人的大爱。
主演:阿尔帕西诺,噢呵呵呵,朋友称之为骚老头——我坚信这是由于《女人香》而不是《盗火线》的影响。
导演:安德鲁尼克尔,well,此人知名度实在不高,然而我说一串他编剧或者导演的作品吧——《千钧一发》《幸福终点站》《战争之王》《楚门的世界》,就算你没看过无码色man的第一部你一定看过汤姆汉克斯的第二部,如果你连第二部都没看过我相信你一定看过尼古拉斯凯奇的第三部,如果连金凯瑞的最后一部都没看过的话。。。
对不起,请你关页面吧,从营销学来讲就完全不是受众了也。
说到受众,这与这部电影至关重要。
黑客帝国告诉我们,真实是什么东西does not matter, what matters is 我们怎么看待真实(之所以中英夹杂是因为我不记得台词了)。
群体心理学的大神们更是告诉我们,群体是没有判断力的白痴。
从不绝如缕地热爱big brother的人中大家可以窥见。
这部电影,如你所猜想的,依然是关于某件事情背后的故事。
这也是导演安德鲁尼克尔的拿手戏。
阿尔帕西诺身为一名不够成功的好莱坞导演,居然秉持着其艺术理想坚持自己的剧本和创作方式,这是一个奇迹,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住自己的理想的。
那位被嘘声赶下台的资深geek汉克同学也是一样,为了整天对着电脑眼睛得了肿瘤,直接导致挂掉了。
在此插播公益广告一则:长时间对着电脑是不好的。
汉克同学对阿尔同学说科学和艺术的联合,多么伟大。
于是,虚拟偶像Simone诞生了。
是的,她是假的10101010(腐女请退散),不过对于影迷和观众来说,她拥有着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一切东西——除了无法触碰。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较黑客帝国的鲍德利亚情结,安德鲁尼克尔在编剧上大多保持在更为狭窄的大众传媒批判的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仿真与拟象领域(请原谅我引用鲍德利亚的术语)。
没有错,博尔赫斯关于地图的神话已经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没有人关心真相,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被表象所蒙蔽和麻醉。
正如《虚拟偶像》第43分钟的台词,“Our ability to manuafcture fraud, now exceeds our ability to detect it.”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造假的能力,现在已经超过了我们辨识假象的能力。
”这是一种悲哀吗?
不,不完全是,导演安德鲁尼克尔身为一枚怪蜀黍(雾很大)推出了阿尔帕西诺的女儿(抱歉我没记住她的名字)这一位美味的小萝莉来解释。
记得黑客帝国里那个尼布甲尼撒号的叛徒,也是记忆碎片里那位无辜的死难者,曾经说过:我宁可我不知道matrix的真相。
是呀,没有人告诉我们天朝很脑残的话,我们大可以像我们的父辈祖辈一样带着露珠地花骨朵一样长大。
但是,不说出真相,难道真相就不存在了吗?
指环王里的阿拉贡曾经逃避过他身为人族必然领袖的真相,这位帅哥说:I do not want that power, I have never wanted it.然而他勇敢地去面对了,于是Agent Smith宣布现在开始了人类的时代。
(我记得此人在黑客帝国二里曾经对墨菲斯说过,你们人类的时代过去了囧。
这家伙怎么这么不是人呀,呃,V除外。
)从阿拉贡和叛徒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真相,勇敢面对之,是猛士;鸵鸟心态之,是某党;毫不知情者,是老百姓。
ok,回到刚刚的话题,这位小萝莉到底解释了什么呢?
她用神乎其技的键盘法还原出了Simone,并且说:不要迷恋姐,姐要去政界。
这是多么富有寓意的结局!
真实老百姓还是不知道,虚假的都留给政府(雾很大)。
其实说到这里,有点老套了,究竟阿尔帕西诺还是屈服在了绿背景墙之前做一个人偶,与一个不存在的人搭戏。
——但是从狱中我们可以看出,潜规则是存在的。
这个潜规则就是小萝莉揭示出来的这一点:你可以造假,但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否则别人会因为自己受到愚弄而愤怒,而不是你的造假。
——我不得不说这孩子有福柯的潜质。
让我们联想wag the dog里达斯汀霍夫曼的结局吧,已经很显然了。
这是一个荒漠的年代,真实自身的荒漠。
庄子感叹: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是呀,作为大多数知识贫乏而常识要通过百家讲坛来知道的现代人来说,我们是毫不知情的客体,被知情的主体们无情蹂躏。
而知情者呢?
必须维护该利益集团的全知全能,叛团者天诛。
这时候我们要问了,为什么一部小萝莉和她爸爸为最大亮点的电影,会由我得出这么阴谋论的结果呢?
我想,大约是出于好玩和利益的需求。
譬如我在文中提到的电影、术语、理论、典故,如果你知道,那么你是知情者的高位;若你不知道,你则是信息的受体。
高位者自然产生满足感和微笑,而毫不知情者会高山仰止感叹社会之中尚有此贤达吾等草民可以无忧也。
而且大多数群众也没有探究心和求知欲,他们永远是被动的,比如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不会去细究“Our ability to manuafcture fraud, now exceeds our ability to detect it.”这句台词其实是出现在第22分钟。
因为大众满足于基本生存和身边人的尊重,那么想要更大的尊重和自尊怎么办?
没错,对于自尊的需要导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那些看过《人类激励理论》的同学要问了,那么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傻孩子,都自我实现了,会出来跟我们这些俗人乱搞么?
《虚拟偶像西蒙妮》并非拉斯·冯·特里耶的作品。
之所以将二者并列在一起,是刚好同一天内看了前者和后者导演的《狗镇》,发现当中创作精神的巧合之处。
《虚拟偶像西蒙妮》虽然云集了好莱坞的诸多大牌演员,如男主角阿尔·帕西诺,凯瑟琳·基纳,连薇诺娜·赖德也在里面客串了一小角色,但她并非仅限于娱乐作用、流于好莱坞叙事结局的117分钟,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梦工厂的寓言。
而她的、同时也是《楚门的世界》的编导则是新西兰电影作者安德鲁·尼克尔。
相信看过《楚门的世界》的观众都不会忘记安德鲁对电视、电影业的负面效用的暗喻反讽功力。
同样,在《西蒙妮》,导演讽刺好莱坞成名后则舍弃带其出道的明星(薇诺娜的角色),表现成为演员奴隶的尴尬无奈的导演(阿尔·帕西诺饰演的维克多),还有被明星牵着鼻子走丧失明辨真相能力的观众(导演决心毁了西蒙妮的形象、拍摄一部《I Am Pig》的电影公映时,观众不管其恶心程度可与《索多玛的120天》相比依然追捧她)…… 维克多对其前妻说,“I create her.”,可其妻却说,“It is her who create you.”。
这对对立的命题正是导演的尴尬。
到底他的作品获得肯定是源于自身抑或是演员?
没有西蒙妮的成功,维克多的作品无足挂齿;可没有维克多的引领,西蒙妮又怎么崭露头角?
——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it is a question。
而其后维克多决心消灭西蒙妮,却被舆论压力反噬,认为他杀害了西蒙妮。
人物的命运走到极致的被动境地。
由此,似乎了解导演用心良苦地揭露电影工业、明星制度、制片人制度的同时,还用了相悖于“Dogma95”的方式(即大量使用了特技),却在电影主旨上合流于拉斯·冯·特里耶的倡导。
众所周知,早在95年,拉斯作为领头人发起了“Dogma 95”宣言。
而他的初衷则是反对高科技手段对电影的修饰,而忽略了电影自身精神。
恰恰《西蒙妮》大量运用了特技手段,将真人演员蕾切尔·罗伯茨转化成虚拟明星,但却达到了批评高科技手段不仅可以制造场面、甚至连演员也可以制造出来——其以假乱真的地步致使观众狂迷的目的。
再看《狗镇》(2002)。
虽然七年来“Dogma95”不断受到质疑,但拉斯依然严守规则,178分钟内除了限于摄影机镜头不能囊括整个镇而后期使用了电脑将多镜头合成以外,不使用特效,甚至极端得用白线加文字说明来表意空间和物体。
毕竟,对于高科技在电影艺术上的运用是利是弊,永远争论不休。
而我仅觉得,正如花园只有一种颜色的花朵容易令人生厌,只有拉斯们的电影和高科技手段拍摄的电影齐放,才能使电影有看头。
也许最低谷就意味着即将的柳暗花明。
维克多偶遇多年前的朋友汉克,在电影感悟和计算机技术方面汉克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汉克临终委托律师交给维克多一个遗物,那就是西蒙妮——一个以软件为载体的女影星。
一部将人性阐述到淋漓尽致的科幻电影,我无法形容自己看完后有多震撼。
人性中有许多对立矛盾的方面都被我们忽视了,于是只把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心情展示给了生活。
我们渴望成功渴望名誉,甚至愿意为了目的变得自私可怕不惜一切代价。
当所谓的“成功”真的来临的时候,才发现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期盼的样子。
如果你想要的地位,名誉,金钱,是以牺牲亲人朋友甚至丢失原本的自己换来的,那么你还想要吗?
Victor Taransky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有机会将这所有的过程亲身经历一遍,然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甚至可以做出选择。
电影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当从大海里捞出原本应该装满光碟却已经无故变空的箱子时,那种绝望和后悔的心情让我一直眉头紧锁。
但结局还是让人欣慰的,只是人生不同于电影,一旦选择,便不能反悔。
好好地爱生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尽管在一堆老帕的电影里,都没什么人提起。
首先从题材就是我爱的类型,有人批判剧本不好,觉得应该加上Victor和Simone的互动,展现下“她”的感情。
好吧,只能说我就爱Simone从头至尾只是一段程序代码,代码不需要情绪。
老帕在开头说,我们造假的能力已远胜于分辨真假的能力。
人们很多时候放弃思考真实性,他们只是需要这些信息八卦罢了。
为什么?
因为你根本也无法分辨,只能自己选择你想相信的。
或许可以从老帕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去谈本片表现的另一些东西。
开头是这样的,过气导演,面对耍大牌的人气明星终于无法忍受,要走就走吧,他是不会改剧本了。
那么多演员,制片方看重的是人气,因为默默无名的演员没什么人看。
这时候一个疯子出现了,他带着逆天的发明,将老帕从泥沼中拯救。
我们不需要真人,程序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要的表演。
这是非常理想化的设计,然而这一切并非自动运行,仍旧需要靠人来实现。
于是老帕就开始设计,同时他也在扮演。
Simone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他的精心编排,身体力行。
他再次被公众纳入视线之中,但大家关注点显然都只在那个极富魅力的女人身上。
久而久之他对Simone的爱变成了恨,她让他做不了自己,才华不为人所赏识。
她毁了发明者Hank,这里要提到对方因此眼部肿瘤去世,还借之讽刺了电子设备的危害,包括老帕对女儿总是抱着笔记本的反感,与今日的我们是多么类似。
本片在细节方面还是不错的。
那段人机自我对话真是看得我一把眼泪。
他用尽手段向世界展现Simone,他说服自己是为了作品,发现到头来还是为了证明自己。
为什么真正的他无人赏识相信,那个他所扮演的虚无的程序却让所有人疯狂迷恋?
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相信自己。
于我个人来说,此段非常触动,共鸣强烈。
之后的结局我也没什么好说。
老帕的演技我想自己已经词穷到无法表达了,从来没有一位演员能让我从他的表演中有全身过电的感觉,老帕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一次又一次。
能够欣赏到他的作品,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
他拥有着太强大的魅力和气场,实在让我难忘。
在维克多按下删除键的瞬间,西蒙妮的虚拟躯壳化作数据星尘,这场数字造神运动的溃败,恰似老子笔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宇宙循环。
《西蒙妮》不仅是娱乐工业的黑色寓言,更是一场横跨传播学、技术哲学与东方智慧的思辨盛宴。
当虚拟偶像的像素羽翼遮蔽真实星空,我们急需在“冷热媒介”与“吾丧我”之间,寻找抵抗技术异化的精神锚点。
一、媒介炼金术:从“景观社会”到“算法道场”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在数字时代演化出更诡谲的形态——西蒙妮的诞生标志着娱乐工业从景观制造跃迁至“算法通灵”。
这位由代码拼贴的虚拟偶像,实则是德赛图笔下“日常生活实践”的终极异化:观众对西蒙妮的狂热追捧,本质是数字劳工在流媒体平台的无偿情感劳动。
而维克多扮演的“媒介萨满”,通过CGI技术完成了一场后现代招魂仪式,将观众集体催眠进由0和1构筑的赛博太虚。
这种技术巫术与庄子“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警告形成共振。
当算法能够精准计算人类的情感共振频率,当神经渲染引擎可以模拟比真实更动人的微表情,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便从道德箴言升维为技术批判的预言。
西蒙妮的完美微笑越是无懈可击,越暴露出数字时代“真宰”失位的认知危机——我们在算法道场中供奉的,不过是自己欲望的数字化身。
二、虚实辩证法:庄周梦蝶的赛博变奏电影中记者对西蒙妮真实性的追问,恰似惠施“子非鱼”之辩的当代重演。
当观众明知西蒙妮是虚拟存在却依然为之癫狂时,“洞穴寓言”获得了数字版本:人们不再关心洞外的阳光,反而为墙上的像素幻影发明出新的崇拜仪式。
这种认知困境在“梦蝶”的哲学框架中显露出更深刻的荒谬——当VR技术可以制造触觉反馈,当脑机接口能直接刺激快感中枢,我们何以区分“庄周梦蝶”与“蝶梦庄周”?
彼得斯的《奇云》中“基础设施即存在方式”的论断在此得到印证。
西蒙妮的存在完全依附于数字基础设施:她的“生命”是云计算的结果,她的“死亡”是服务器断电的隐喻。
这种彻底的媒介依赖性,让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性的”警告变得振聋发聩。
当维克多试图用断电终结西蒙妮时,他触碰到的不仅是电源开关,更是整个数字时代的存在论根基。
三、技术“反者道”:老庄哲学的解码密钥电影结尾的失控局面暗合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则。
维克多创造西蒙妮本是技术理性的胜利,最终却导致自身被媒介反噬,这种“造物者沦为造物”的悖论,正是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的技术演绎。
当AI绘画程序能自动生成西蒙妮的衍生形象,当深度学习模型让虚拟偶像“自主进化”,《齐物论》中“咸其自取”的哲学命题被注入赛博基因——技术创造的“成心”正在取代人类的“真君”。
这种异化过程在基特勒的媒介物质主义理论中能找到呼应:数字基础设施不仅传递信息,更在重塑主体的认知结构。
西蒙妮的粉丝群体呈现出的集体癔症,印证了尹锡湖“媒介即环境”的论断——当人类长期浸泡在算法环境中,真实世界的“拙”反而成为需要修复的系统错误。
而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境界,或许能为数字成瘾者提供一剂解药:只有主动切断媒介脐带,才能重获“见素抱朴”的认知自由。
四、归真之路:在“无用之用”中寻找出口当西蒙妮的电子幽灵活跃在元宇宙的每个角落,老子“大巧若拙”的智慧显露出新的启示。
那些被美颜滤镜抛弃的皱纹,被AI作曲淘汰的跑调哼唱,被虚拟偶像碾压的平凡面容,或许才是抵御技术完美主义的精神堡垒。
正如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时强调的“非同一性”抵抗,庄子笔下“无用之大树”的生存策略,在数字时代转化为对技术标准化的沉默抗争。
电影中那个坚持调查真相的女记者,恰似数字化浪潮中的“真人”。
她不被算法幻象迷惑,执着追寻“象罔得珠”的认知境界——这暗合维利里奥“知觉后勤学”的警示:在光速传播的时代,唯有保持“目击道存”的直觉判断力,才能避免沦为媒介系统的附庸。
当维克多最终凝视着空荡的舞台,那个未被代码污染的沉默瞬间,或许正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在技术狂欢的废墟上,真实正在以负片的形式显影。
Re:从“不知”出发寻找真实这场发生在千禧年初的媒介预言,在ChatGPT改写人类语言、Stable Diffusion重塑视觉经验的今天,愈发显现出哲学层面的紧迫性。
《西蒙妮》如同一面数字照妖镜,既映照出技术理性的狂飙突进,也反射着道家智慧的不朽光芒。
当虚拟偶像的歌声响彻元宇宙的每个角落,我们或许该重听庄子那句穿越时空的诘问:“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在算法编织的认知迷宫中,承认“不知”,可能才是通向真实的第一道门。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足够小制作,却是一部精良的科幻片。
本来我的观影经历并不与它发生交集,然而在著名作家美女夏笳和我的偶像戴锦华戴爷都向我推荐这个片子之后,我还是决定要找来看一看。
费了一番功夫之后在淘宝某网点买到了DVD,观影过程是相当地轻松愉快,以至于爱不释手地看了三遍,并评为我2007年的十大佳片。
而就影片本身来说,当然它是一个讽刺好莱坞明星制的轻喜剧,但是从某些角度它提供了一些其他话题的切入途径。
当然,作为一个科幻片,首先还是要讨论其中科幻的语境(再次鸣谢夏笳小姐对我的提示)。
就其科幻性而言,是虚拟影像技术发展到极致,至少在影像层面无法区分真实和虚拟。
事实上这部影片说到底,与科幻有关的只有这一点,在片名S1m0ne——simulation one,simone,1和0——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而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地原因还是,这是一个好莱坞故事——关于电影,关于成功和成名,而正是好莱坞自身提供了这个故事的可能性。
试想一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隐藏自己的身份?
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好莱坞的规则决定了意识形态层面上,明星的行为方式就应当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不断复制循环的过程,而当西蒙妮这个“Bug”出现的时候,这个自我强化的机制开始启动,事实上形成制片方-媒体-受众的一个有趣的共谋。
当这种形式被以意识形态确认下来的时候,它变得有效而又隐蔽,以至于成为了一种“常识”。
而这部影片剧作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使得这种意识形态自我曝露——它隐藏起“故事”,以“幕后故事”作为叙事方式来转移视点,而这种讲述方式是如此地巧妙,以至于观众乐于认为这是并非一个故事,在观影过程中往往忘了他们正在观看一个被讲述出来的故事。
而在另一个角度,这个故事又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明星故事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可能漏洞百出的故事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自圆其说。
Taransky这个倒霉的导演,他显然是一个追求“电影艺术”的人,他得过奥斯卡提名(虽然是短片),从片中提到的他的三部片子《Straw God》、《Eternity Forever》、《Sunrise,Sunset》就能看出来,这三部片子分明指向的是欧洲艺术片(《Eternity Forever》的某段镜头看起来有些像《法国中尉的女人》,名字则让我联想到安哲罗普洛斯,而《Sunrise,Sunset》的题目则让我联想到茂瑙)。
而他的成功并非来自这些晦涩的影片——试着想一想那些影片段落,难道那些片子会好看么?
——而是来自“完美女人”西蒙妮,而西蒙妮的走红,更多地来自于其“做派”,是看似与明星做派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做派,但这种“做派”首先是来自其虚拟,而更重要地是来自Taransky精心利用规则而试图完成的对现存规则的僭越。
而正式因为这种“独一无二”,媒体和观众的好奇心才被持续的窥视欲望所建构和强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蒙妮无疑是Taransky的一个分身,当一个男性试图扮演一个女性的时候,最有趣的事情便发生了。
Taransky不断地试图通过西蒙妮建构自我,然而他被认可的部分恰恰是西蒙妮的那部分,于是事情越描越黑,谎言越编越复杂,终于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然,在结尾还是要回归好莱坞的主流意识形态,一切的谎言被原谅(虽然明显地是出于巨大的商业利益),人物也回归核心家庭,回到生育——适度的僭越,然而终究必须向意识形态妥协。
这是一次有趣的挑战,当电影开始涉及自身的时候,这个事实上不能成立的自指变成了一个寓言。
在这个寓言里,明星作为符号被消费的意义被放大,而导演试图把持影片的话语权——无疑这又是对好莱坞电影工业之意识形态的一个反讽。
《Gone with wind》换过四个导演,恰恰是因为在流水线上,导演并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人。
本片在这个角度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当事实上导演扮演,或者穿透了明星的时候,导演已然无法找到自我。
这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
而更加有趣的是,电影作为一个先在的男人视点存在的时候,一个完美的明星——注定还是一个女人。
DVD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删减镜头,其中包括一个嘲讽奥斯卡的段落,当Taransky为了毁掉西蒙妮的公众形象的时候,他以西蒙妮的名义拍摄了短片《I am the pig》,删掉的段落是一段电视评论,一个长的非常学院的评论家说:“I have seen the movie.I just wanna say, I am the pig, I am the Oscar Winner!
”当然还有一些有趣的段落,比如《Eternity Forever》试映的时候,Taransky在电影院外的凄凉状况,等等。
当然,最后正片不出意料地很是和谐。
当然影片的技术细节非常出色,在台词的处理上是好莱坞工业标准下的优秀产品。
至于科幻的层面,事实上并不那么重要,只需要一部电脑和优秀的电脑美工师,当然还有不能缺少的阿尔·帕西诺,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当然也是一部来自“If...”的影片。
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明星制的寓言,也可以看到那些总在幕后出现的制片厂,当然,还可以看到电影永恒不变的性别权力关系。
和《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放在一起看,好莱坞的时光似水流年。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28263/
3.5 谁曾想也就20年套皮的虚拟偶像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正好卡在了Ai这个节点上往后连中之人都不需要了,虚拟人偶将真正的有自己的性格。
没法收场的故事。一切还在发生。Al Pacino的演技依旧无话可说。
烂尾了烂尾了,维克多把箱子投进湖里,然后被陪审团判定死刑更有启示性,而现在这个结尾更有现实意义。
帕西诺截然不同地很可爱
其实如果结局是男主被判定为精神病而在精神病院过一辈子也许更具讽刺意味,现在的结局显然是为了照顾好莱坞标准大片的“happy ending" 标准套路,不过骗局继续也仍然还算讽刺吧,可惜把代表纯洁理性的女儿也扯到了骗局里,多少有点不合适。02年的片子讲述”虚拟偶像“,也算颇具前瞻眼光了
这迟早会成为现实,影片最后大团圆式的结局削弱了本片的深度
i see it's tongue in cheek but still
不喜欢……
看看此片的年份再比之于如今的初音未来和洛天依就知道有多超前。好莱坞大导演的男主对艺术有着自我追求,在遭到明星女罢演、与妻离婚落寞之时,有个即将离世的癌症程序设计师也是他的死忠粉找到他并在离世后将一份硬盘交给他。从此男主风光不二,西蒙妮也就是SIM ONE(虚拟一号)凭借两三部影片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男主为瞒天过海让其“现身”酒会、演唱会甚至电视访谈。但这种自扮两人的生活很明显影响到与妻女的感情。最后他选择搞臭甚至做死西蒙妮,直到葬礼上警察将其逮捕大众都不相信,女儿铲除病毒复活西蒙妮,接回老爸让一切重归大众视野。
2.5 Too old, this text, and from the singer bit and public frenzy, just gone to impossible, looking from right now.(哥们儿有点儿太自恋了,模拟真人simulation然后造成全民狂欢这种事情,居然搞得跟奇迹暖暖一样,这是一台电脑一个人就能实现的么?现在的暖暖还要求高配置呢,这还只是二维,恋与深空才三维,就已经很假了,技术力上就不成立;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自恋倒是可以展开,但最后居然搞出来了个家族产业,重心跑了,而且也过分debasing女主演了,自恋就成了cocky和snobbish
大失所望。被拍成了温情喜剧片。
在家里的电影频道看的 虽然女主角的长相不是我心目中机器人的完美Look 但是显然这部片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哦 电影TMD太神奇了!
对于七分的电影最无奈。强烈希望豆瓣弄十个星星!!!
75既然能请得起阿尔·帕西诺,为什么不把制作水准也提高一些呢?影片现在的样子有些单调,场景转换有限。本片故事很好玩,讽刺性很足,也一直有让人往下看的悬念。演员也不赖,除了西蒙尼外的几个主演都不错,但帕西诺并未十分出彩,已经显得有些老态了。而薇诺娜仅仅几个干净利落的出场,就非常抢戏
《楚门的世界》说的是全世界去骗一个人,本片说的是一个人去骗全世界,虽然两部剧本出自同一位编剧之手,水准上却是天差地别,《楚门的世界》逻辑可信,本片满满的逻辑漏洞,为了让大众相信一个谎言,给大众的智商集体降低,每一次提出质疑之时,均用喜剧的方式搪塞过去,处理方案实在蹩脚,结局更是尽毁三观,我个人完全无法接受。本片的画面质感像极了八、九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节奏全靠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带着走,导演的存在感极低。唯一亮点在于虚拟偶像的设定,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曾经的科幻已经变成了现实。
我承认给四星是由于对Al的偏爱。就情节而言,属还可以吧,还谈不上出色。
当Winona 洗心革面来到AlPacino 面前的那段表演很是令人佩服。Winona和任何大牌对戏都是那么精彩语气眼神表情我见犹怜。传神至极其实她的天赋完全被其相貌所遮盖(尽管演过许多垃圾电影中的花瓶吧)
这种高额骨尖下巴长相一看就是模特出身,果不其然,且真导演的真媳妇就是她,原来导演是楚门、终点站、战争之王的编剧,挺有才的,但也注定属于好莱坞,最大问题就是结局,这种故事还要强行大团圆,实在是太尬了。还有,对于电影,为什么每个镜头的布景都像假的,还有这黄不拉几的滤镜,我属实看不出来这是02年的片。
娱乐圈的浮夸虚伪就差来电八卦组那些爆料了。
不得不承认,rachel roberts扮演的simone确实很漂亮……很讽刺的感觉,好像《楚门的世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