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普鲁士贵族的军官说得好,你们(俄罗斯人)不配和我们打仗,你们只会开黑枪,你们作战不是为了胜利,出于报复。
我来这里是打仗的,你们却把我变成了禽兽。
电影中苏联上尉在德国人烧死苏联犹太人的时候冲出大楼也是因为无法忍受德国上校的禽兽行为。
后来,苏联上尉和狙击手因为打死一个德国的取水兵争论也再次体现了这段话的含义,上尉说,连禽兽的喝水的时候都停止打斗,而狙击手就是处于报复自己弟弟的死而这么做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
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也铸造了一次惨痛的失败,而那些鲜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无比辽阔的历史面前,最终只沦为了空洞的数字与注释。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
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为政治产物,甚至由斯大林亲自参与后期剪辑。
德国也曾以失败者的视角描述过这场战争。
而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则是2001年由裘德诺主演的《兵临城下》。
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苏联解体后,伴随着经济下滑,俄罗斯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不无关系。
如同月盈月亏,经历谷底的俄罗斯电影在经济复兴的背景下迎来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罗斯商业电影的国际声威,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更是由此进军好莱坞,拍摄出了《通缉令》这样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
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
以拍摄战争而言,30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在好莱坞只能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弄点儿中近景对付或是蒙太奇交待。
即使放在国内,这也就是个不过如此的水平。
可是奥多尔的确是用这些资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战争场面,以及水准相当不俗的特效。
与所有主流战争电影一样,《斯大林格勒》也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战争。
一支由先遣侦察兵组成的队伍潜入被德国占领的市中心,占据了一幢战略位置重要的大楼,并与近在咫尺的德军形成对峙。
此后陆续有被打散的士兵加入防守,而德军也一再发起进攻,双方互有损耗,过程中构建起敌我双雄对决的模式。
再加上一个独守孤楼的美女,掺入与六名军人暧昧不清的情感,便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全部情节架构。
这样的剧情明显借鉴了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故事。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顽强抵抗数倍于己的德军。
在战争最为胶着的阶段,这栋大楼甚至成为苏联抗击德国的精神堡垒。
大楼的红军击退了德军无数次进攻,一直坚守到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集团被消灭。
如此振奋人心的故事,无疑是最适合好莱坞式战争英雄题材的蓝本。
但到底是制作经费的掣肘,抑或导演叙事的失当,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不如预期。
这样的题材与俄罗斯的制作背景,电影想要动员的,显然不是那些文艺向的女性观众。
在关于《斯大林格勒》电影的叙述中,有几个关键词最吸引男人:二战、俄罗斯、战斗民族、斯大林格勒战役。
尽管有IMAX3D的噱头,但是显然粗砺、直接、干脆的镜头更能满足那些想要一睹凶悍真实战斗场面的汉子们。
电影的开篇的确也给予了观众足够刺激,夜渡偷袭失败后,燃烧着的红军士兵从地平线上冲出,扭曲的表情伴随着怒吼冲向德军防线。
在高速摄影的镜头里,最为残酷的画面被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这是奠定整个故事的铺陈,也是预先便注定的失败一战。
可是电影所能给予的惊喜,也就仅此而已。
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太多时间用来描写角色们的状态与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
战斗民族的汉子们仿佛都成为了话痨,絮絮叨叨地对话加上失职的翻译几乎让我一半时间都在揣测角色的真实动机到底为何。
而本应你死我活的交战双方似乎是偶尔心血来潮才想要上去打一场。
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愿意以各种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各自谈人生和泡妞,又或者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狈却又慵懒的闲暇时光。
而在经历了飞机扫射的大场面后,电影的整个叙事环境便几乎固守在了有限的广场一周。
大量的内景戏,想必也是预算限制,搭建的一比一场景实在费钱,电影便做成大一号的情景剧场。
而导演对慢镜头的滥用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似乎成为俄罗斯商业电影比肩印度电影歌舞桥段的诡异存在,开枪慢镜头,拼刺慢镜头,杀人慢镜头,连被杀也是慢镜头。
本来就不够丰富的战斗戏份因为甚至要打上一半的折扣。
这些慢镜头一方面让剧中的角色已经无限接近于史诗英雄,但另外一方面也让人的热情被那些缓慢的动作、低沉的延声拖到了谷底。
而电影最大的问题甚至还不在于此。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军人的对话,甚至对于反派那诡异的爱情也毫不吝惜笔墨,却到最后也没能把几个主要的角色的性格描写清楚。
以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述这样一个攻与守的故事,从情节的完整性上算是有了交待。
然而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他们要看的是“斯大林格勒”,本片所描写的战斗当然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时间里,故事与二战的背景是割裂的,甚至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也联系甚少。
导演既没有说清楚孤军据守大楼的战略意义,更缺乏纵深上小格局与大背景的交待。
战斗脱离了战役,而战役离开了时代,士兵们如同被架空到了另一个空间,有时连战斗的理由都需要画外音进行补充。
而到了最后,这些军人甚至将情绪的爆发都不约而同地归系在了女人身上。
这样的小家子格局,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战斗民族的视野。
而仅就格局观而言,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甚至《太极旗飘扬》,都要胜过太多。
当然,客观地说,以硬指标而言,俄罗斯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已经相当出色,其也成为可与中国市场分庭抗礼的另一大海外票仓。
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在尝试着将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本土题材进行有效结合,而在题材的丰富性与尺度的开放上,俄罗斯已经走在了前面。
当然,《斯大林格勒》的问题却在于过份依赖于模式化的套路,反而丢失了风格。
没有了需要大声呐喊的主义,却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面对历史的遗产,如何评价苏联的影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上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和接受,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S:1、引进版有被剪的痕迹,应该是观众们最喜闻乐见的裸露镜头。
2、字幕翻译完全是灾难,本来就文化隔阂,又不像英文还可以自己听听,各种逻辑不清各种断句碎词,竟然还有错别字!
听说又是“中国最强翻译”贾秀琰作品,原来如此。
3、根本不是3D拍摄,转制效果也不如人意,一言以蔽之——假3D。
4、电影创下俄罗斯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5、饰演反派一号的托马斯·克莱舒曼算是纳粹专业户了。
6、是我个人问题么?
怎么觉得女一号有点人尽可夫的浪荡味。
似乎各个国家都有朝各自主旋律题材的电影作品拍摄的意向,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旋律电影都会被大众称赞,《斯大林格勒》不温不火的反应恰恰证明了这点。
无关乎历史,仅在电影层面,《斯大林格勒》似乎有意刻画战争时期交战双方人性与情感上的胶着和迷茫,但杂乱的节奏与情节设定把这一美感给破坏了,片子可以看看,但如同鸡肋。
昨天看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影片效果极赞,部分场景非常感人。
只是美中不足剧情有很多硬伤甚至牵强。
卡恩抓个舌头后居然不搜身,后者刺死了德国军官,惊!
对于战争片,高视角更恢宏更耐看,也才与卫国战争这种题材相匹配。
否则场景换一下,基本可以改写成为和校园里一位女生与五位学长的情感纠葛。
俄罗斯人在日本地震的时候救了个德国人,不能说没可能,但这种刻意追求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编剧真是太拧巴了。
卡佳独自住在破楼里也很怪异,影片给出了部分解释,但也勉强得很。
五个大兵,想开枪了就突突突开一通,不想开了就围着卡佳转,对于整个战役的参与度简直让人惊诧。
整部影片像是一位瘦骨伶仃的少女,穿上了一袭华丽的袍子。
少女没啥看头,但袍子很精致。
不管咋说,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影院里看俄罗斯原版配音电影,很开心。
在【斯大林格勒】上映前,我犹如久旱逢甘霖,心里一直想着终于可以在电影院中一尝战争史诗的味道了......可是,这个美俄合资的电影是一个异种,剧情就是典型电影工业的流水车间产物,典型的好莱坞节奏。
一阵狂轰滥炸,一阵儿女情长,二者轮番上阵,最后狂轰滥炸戛然而止,一个冷清长镜结束影片。
鉴于电影剧情本身比较无聊郁闷,干脆我来撸上一管吧,来推理一下孩子到底是谁经手的对于进电影院的观感:没错,炮火震耳欲聋,画面确实是非常精致,很有质感,战争中的断垣残壁带出来的消杀味道满布苍凉,全片几乎每一帧画面都能拿来当油画,但这不是我想说的。
因为只有画面和音效的电影缺少了内涵,有点郁闷已经有高人提示过背景资料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
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是一个典型的绞肉机战役。
电影借鉴了斯大林格勒的精神堡垒"巴普洛夫大楼"故事。
把卡嘉比喻成祖国母亲,5位苏联战士誓死保卫母亲的故事。
但这也不是我想说的,因为剧情还是以小见大那套,而关键剧情又有点郁闷,有点无聊,我想打一管鸡血提升肾上腺激素,但这部电影只是让我全身鸡皮一颤,没硬,还微软了一下上面太高深,太正道的事情我们就别讨论了,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一直萦绕我的心头无法离去,我纠结了大半天,依然挠头。
还是根据事实呈现观众眼前的剧情来推理一下【孩子到底是谁经手的】这个老大难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有旁白说母亲告诉他有5个爸爸,(听他说话的气势有点周星星伸手夹住5根香烟,大喝一声5条烟士的那种自豪中带点羞涩,羞涩中带点亢奋的味道)。
卡嘉是苏联战士在德军手上救下来的,5位苏联战士和卡嘉一起住下来后,剧情开始变得有点诡异。
(其他无关重要的牺牲品请自动忽略吧),卡嘉和每个苏联战士都有眉来眼去的暧昧,一开始卡嘉也不怎么说话,大家都已为她被震呆了,但就壮得像头牛一样的那位小年轻进来后,忽然间卡嘉就像春风化雨一般展开微笑,含羞着说出自己名字;然后没多久,卡嘉又很暧昧的告诉半年才说一句话的男高音,自己和母亲一直都是他的偶像;然后又和狙击手亲密的学习如何狙击休息时间打水的德军;然后又暧昧的依偎在海军大叔怀里躺一会;然后又在猛烈炮火后和,格罗莫夫大尉忘情一吻;然后又被青涩的小年轻带去对面消防大楼上睡了一晚......越来越乱了。
卡嘉和5个苏联战士都眉来眼去的暧昧,而且还都有单独相处的机会。
鉴于本片剧情大部分都是几个观音兵围着卡嘉来转,我无法不揣测她到底喜欢谁,但一想到开头那位男生旁白:母亲大人告诉我有5个父亲,这个在战争时期是有可能的...我心头灵光一闪,好像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卡嘉告诉儿子有5个父亲了。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推理的结果,因为,电影中有一段情节比较生硬。
其中一个苏联战士提出了疑问,卡嘉一直住在这栋大楼内,战争期间也是如此,那么在德军占领时期,她是如何安然度过危险的呢。
而且还不愁吃不愁穿,身材脸色姣好。
这位战士很快就被其他几位观音兵打压下去了。
但是我同意他的怀疑,战争时期女性通常都是受害者,这也无可厚非......所以,我认为,卡嘉告诉儿子有5个父亲,是因为她压根无法判断谁才是真正的父亲。
孩子到底是谁经手的好像跑进了死胡同,但也似乎有了个结果,当然这个结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这依然不是我最后的推理结果,现在镜头转向住在德军控制大楼的那位身材相貌俱佳的玛莎,因为她长得很像德军大尉死去的老婆,德军大尉经常拿食物给她,她则偷偷分给楼里其他苛延残喘居民。
美丽的玛莎并没有对大尉动心,后来大尉打了败仗,回来一不开心就把玛莎给强.爆.了,于是玛莎在大楼里被称为法西斯娼妇。
被误解受辱的玛莎在前路茫茫无人帮忙的情况下,终于从了德军大尉,没想到最后竟然被广场对面的苏联狙击手闲着没事一枪爆头。
慢着,这里好像有什么不妥吧。
上面剧情反映了我们苏联战士保卫着的卡嘉一直和几位战士保持暧昧,而被德军控制的玛莎居然对一个男人从一而终。
这也太讽刺太不主旋律了......不过,我终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其实是一个高端黑...(我还是决定点到即止算了,来个高端大气的结尾吧)。
在电影【斯大林格勒】中,战争中的军人没有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他们都是强大的战争机器中的一颗螺丝一个齿轮,在战争机器统治下他们只能是前进或者倒下,不可能独善其身。
战争中的女人也是如此。
不管她们是娼妇还是母亲,都是战争导致的。
所以,有水平的电影是讲述战争中的人性,没水平的电影是讲述战争中的兽性,夹杂在人性和兽性中间的就只能是女性了。
1、刚开始红军夜袭登陆那段,所有人都不知道在自己面前的到底是什么,只能看到对岸红通通的一片,不时传来炮声。
2、小分队偷袭失败,被德军粉碎,德军军官一把按下炸毁油库的按钮,漫天大火湮灭了整个登陆的红军。
红军战士从坡上滚下。
3.接着上面,防守的德军看着那熊熊烈火的后面,无数个苏联邱少云从火中怒吼着面部扭曲着冲向德军阵地。
个人认为绝对的奥斯卡级别,德军的防守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直接溃不成军了。
4、卡嘉明显没有玛莎漂亮,但是卡嘉身边有好几个男人,玛莎只有一个强暴过她但是一直没抛弃她的德国军官卡恩。
5、狙击手是吃干饭的么,卡恩出现那么多次不蹦了他。
难道是红军战士也懂得普鲁士贵族的决斗准则?
6、最后那一段,我还以为是卡恩带着玛莎遇上了胆小鬼和卡嘉,然后在那个没有任何军队平民的消防员大楼里出现各种摩擦。
但是最后尼玛竟然没有冲突上。
玛莎还被狙击手打死了,然后卡恩一怒之下带着坦克就炸了六个爸爸藏身的大楼。
最后上楼与大尉决一死战,可惜最后被胆小鬼叫来的炮火埋了。
总之扯了这么多,总感觉前半段看得热血沸腾,邱少云们从火中扑向敌人,然后海陆空立体式作战,伏尔加河上是死亡的舞台。
但是后半段明显是爱情戏了。
————卡嘉躺在音乐家的腿上,给她讲故事,然后在战火中六个爸爸给卡嘉找了个浴盆,冒着炮火烧了热水让她洗澡。
音乐家破天荒的为她唱了歌,胆小鬼再喜欢她也没看她的身体,只是最后带了她走,去了个不会被攻击的地方。
自己回到大楼与德国人同归于尽。
————玛莎因为像德国军官卡恩的妻子,卡恩也从战火中送来食物给她,同时也强暴了她,但是玛莎一直很沉默,很少说话,无论是在之前还是在之后,就算是在德国人把城里的俄国人集中到一起的时候,卡恩还是会开着车把玛莎带走。
就算是他的上级在。
他也要带她走。
最后玛莎被狙击手杀了,卡恩绝望了。
———— 最记得影片中关于爱的描写。
母爱,在开头为了逼出藏在大楼里的红军,德国人把一个犹太女人和她的孩子推进了一辆废弃的车里,要烧死他们,当火焰笼罩四周的时候,母亲对孩子说:“别怕,会有人救我们的”爱情,胆小鬼对着卡嘉说,我爱你,我从见上你的第二眼就爱上了你。
卡嘉回答,我也爱你。
就这样,两个人在那栋无人的消防大楼里看到了已成了废墟的斯大林格勒的日出。
爱情,玛莎躺在卡恩的腿上,卡恩问爱情是什么,自己回答,爱情就是我爱你。
的确,爱情就是我爱你。
本片俄国境内发行权归沃尔特迪斯尼和索尼影业的合营公司WDSSPR共享。
中国版权似乎是归索尼。
希望不要演出《八月八日》投资1600万美刀却只卖了990万美元多一点的餐具。
我看过费多尔的《第九连》,在此祈祷票房一定要给力才行!
另外说一下,俄国本土电影现在占本国电影市场的比重并不大,2011年度俄国电影占本国的比重才14.7%,好莱坞相对强势。
纵观整个欧洲,真正做到能在老美面前不太落下风的就是法国,2012年在本国的市场占有率是四成左右,德国影业在本国也就两成多一点的比重。
《斯大林格勒》,2013年俄罗斯电影。
顾名思义,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二战中最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不过,看完之后却很失望。
这部影片应该取名为《斯大林格勒的一栋房子》更为贴切。
影片似乎想要以小见大,所以只是讲述了混战中,一股苏军散兵凝聚在一栋苏联民房内顽强抗击德军的故事,而民居中还有一位未撤走的苏联女孩。
虽然以小见大并没有错,但是影片几乎完全围绕这栋房子展开故事,甚至完全没有任何大局观和整个战场走向的描述,除了开场后不久满身火焰的苏军强渡伏尔加河令人震撼,而后来几乎没有任何令人震撼的场面描写。
这部电影的格局完全配不上它的电影名。
另外,影片是以一个21世纪俄罗斯地震救援人员的口述语气展开的,他的母亲就是故事主线中的那个苏联姑娘。
他号称其母亲称他有五个爸爸,象征在那栋民居中战斗的五个苏联战士。
而我看完全片,也没有看明白这位俄罗斯口述者真正的爸爸是谁......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的孩子一定要给出这样的低分,就像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给《环太》高分一样。
但我要说的是,不论你怎么想,这影片绝对是本年度最佳的电影。
不管什么战争,它一定都是残忍的,非人性的,艰苦卓绝的。
为什么以一次地震开始?
近年来,全世界人类都在经历最惨痛的自然灾害——地震。
我们哭天抢地,因为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无能为力,渺小无比;因为我们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和朋友,再难重聚。
不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铺天盖地的新闻煽情般的渲染着地震的可怕,人类不堪一击的脆弱。
可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忘了,这世间最痛苦的和沉重的根本不是地震这样的天灾,而是人类惨无人道的战争。
于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日本搜救队的意义俄罗斯出现了大地震,全世界的搜救队来帮助都不为过,为什么编剧没有选择其他国家而仅仅选择了日本,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这其实就是编剧和导演的和平倡导。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当为我们经历的苦难联合起来。
原谅祖辈的错误,忘记仇恨,铭记历史,而不是互相厮杀,你争我夺。
影片最后,日本广告牌上的片假名霓虹灯在废墟中忽闪忽明。
全民皆兵优秀的国宝级男高音歌唱家也沦为士兵?
是的,当战场打到家门口,你能做的也只能是放弃爱好和梦想,投身到无止尽的硝烟中。
艺术家是最不被社会的浮躁改变的人,但是战争最拿手的却是摧毁。
战争不需要抒情,不需要感叹,它需要的是让一个又一个细腻感性的人变身为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
扭曲的自由没有生死自由,没有爱情的自由,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幕后操纵。
在战争面前,我们都不过是被提线的木偶。
德国士兵和俄罗斯女孩儿能相爱吗?
如果我现在抛出这个问题,您一定会回答“别老土了!
没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导演告诉我们的是,“别天真了,没有什么可以!
”因为是战争年代,因为是敌我双方。
即便是五个士兵和一个俄罗斯美女的多角恋也变得顺理成章。
爱情再怎么也赢不过战争。
没有自觉的战争分子 德国大尉说,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为荣誉和胜利而战,而不是为报复而战。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德国兵。
少数人的意志最终变成了多数人的厮杀,该死的是战争。
俄国男高音也唱,“我死于绝望”。
战争残酷的地方是它从来没有预告,也许这一秒还在你身边的人,下一秒就走了。
你也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明天将去向何处,也不知道它何时会结束。
耗着,持续着......每个人都像想睡觉又不敢闭眼的人在黑夜里挣扎。
生命换来的胜利还记得俄国兵渡过伏尔加河有多惨烈吗?
被熊熊大火灼烧的俄国勇士冲锋陷阵,德国兵在战壕里定点深蹲、扫射。
每一次胜利都是无数志士用命换来的,让我们向那些高喊“向我开炮”的英雄深深致敬!
电影以小见大。
几个人的楼房,就是整个民族的斯大林格勒。
此刻,雄伟的配乐还在我脑子里回响。
特效够牛X,但剧情有些狗血。
片头和片尾日本地震的剧情根本就是强势插入的,一点代入感都没有。
是因为导演很喜欢日本地震么?
斯大林格勒战役传说中挺牛X的一个战役,怎么就成了一个小房子的攻防战了?
一点没有大场面的气势。
要我说就不要叫斯大林格勒这么大气的名字,就叫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小房子攻防战,免得观众误会。
就俄羅斯首部Imax3D片子這個噱頭,就已概能想像會是部畫面做足,內容欠奉的片子。開頭前五分鐘完全可以亂真美國大型戰爭片,接著就以一個相當俗套的路子墜入正題,然後就是無盡的灰色調,慢鏡頭,碎石瓦礫,轟炸,再生硬地切入兩段愛情,用力卻草率地結尾。有畫面無內容,海報和截圖比電影本身好看。
大场面的小故事本来是可以刻画的更为深刻,但此片根本就没有拍出任何具有说服力的画面....很无聊的片子让人昏昏欲睡,片中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新式的俄罗斯电影和老式的苏联电影比起来,制作更精良,情节更细腻,也跟好莱坞,但我还是觉得老式的有味道,有斯拉夫人特有的一代代传承的味道。
油画般的史诗大片
老毛子搞战争片还是比较靠谱的。
先不说电影品质,字幕翻译完全是灾难!本来就文化隔阂,又不像英文还可以自己听听,各种逻辑不清各种断句碎词,竟然还有错别字!听说又是“中国最强翻译”贾秀琰作品,中影你是故意的么?
波波沙
很难想象战斗民族居然能拍出这么娘炮的战争片,所谓斯大林格勒的保卫战,不过就是几个士兵躲在房子里面和一个姑娘过家家,故事苍白,人物更加苍白,而影片大部分时间还都是流水账一般的人物塑造,没有战争的残酷,也没有视死如归的热血,一切都是这么沉闷,两颗星全部给镜头和特效。
这部电影,连同《父辈的旗帜》,除了爱情、兄弟情之外,战争电影在强调老兵、前辈的不朽价值,快没有了,向他们致敬,是他们让我们在这里看着电影去评论战争,是他们让我们无法真正明白战争究竟是什么。
其实挺高分的,画面好似油画般讲究,但我本是为了温习这场伟大战役,看个史诗或纪实片witness the history,干嘛又是以小见大这一招。 旁边坐了俩俄罗斯年轻情侣,电影观毕久久不愿离场,出来后又默默对着大海报拍照留念,看得我很是动容,据说此片在俄罗斯创下了最高票房,也算是人民好电影了吧...
昨天為提神刷了一次,不僅趕不上德國版,比大敵當前還差幾分。
旁白,升格,旁白,升格,旁白,升格。。。绝对是我在影院看过的最烂的电影,我保证。
11.2,3d
没有看的必要
这五颗星是给当年那些为国保家死去的英雄和无辜的平民的~
太爆笑了!前半场看睡着了,后半场笑死我了。
小片冒充大片是诈欺啊,角色台词很僵硬做作
太好看了!看得我热血沸腾又潸然泪下,完美值回票价!
场景和化妆很细腻逼真
反思战争的残酷,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