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标签之一是悬疑和推理,这类片子我是很少看的,因为不感兴趣,但是同性这个标签促使我看了这部片子。
节奏感还不错,演员演技也很好,Mike帅气死了,我一直很喜欢长得帅演技有好的演员。
整部片子基调有点压抑,因为情节就是这样的。
看完以后没有心潮澎湃,也没有遗憾没有happy ending。
我喜欢Mike这个角色,即使是说谎的时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虽说谎言是不真实的,但是他的话有逻辑,有深意。
如果我是劳伦斯医生我也会爱上他,但不仅仅是精神的爱上,我还很好奇那个huge到底有多huge。
如果我是劳伦斯医生的话估计会违背职业道德与MIke热恋吧,或许,或许如果劳伦斯医生和Mike真的热恋了,就不会有片子里那样的结局了。
这一点是有些um遗憾?
也许吧。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更像是格伦医生的性格。
Mike忍受不了痛苦的回忆带给他精神上的刺激,忍受不了相爱的人无法将爱发展下去,于是选择了结束。
这样的结局把自大的格伦医生拉下了水,那么他的劳伦斯医生就会前途光明了,这个想法是有点番外了。
也许吧,一石二鸟。
总之喜欢Mike,喜欢这个角色,喜欢这部电影。
4颗星还是5颗星我纠结了一下,最终选择了4颗星,因为没有happy ending。
哈哈😄!
这几天正好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前也看过一些关于精神病的东西。
记得多兰在厕所里的哭,最后实在让人心疼。
开始可能有些混乱,到最后已经有了清晰的三条线。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尽量去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事。
我愿意给高分,但它不值得追捧。
节奏不错,不疾不徐,引人入胜。
有着恋父情结和弑母罪行的精神病患者麦克爱上了自己的医生劳伦斯,劳伦斯因其聪慧过人也爱他,却只报以柏拉图式的爱。
绝望的麦克利用另一名医生格林助其自杀,成功了,同时也在有意无意间化解了格林与前妻的恩怨。
而这个自杀过程便是本片的噱头,所谓“猫捉老鼠密室揭秘”实在是故弄玄虚不值一提,想破脑袋提炼这句故事内核的人应该没怎么见识过真正高明的布局揭秘。
一头象,两头象,三头象,唱着唱着他就睡着了不过通过人物关系牵出的几层因果关系倒是真看点:麦克的身世之于其命运结局、麦克毁了格林的事业却给了他更有价值的人生启迪、事件前后格林对新旧家庭的认识与抉择。
大象的隐喻也很巧妙,有这样几层:象鼻之于性,trompe之于欺骗,濒临灭绝物种之于精神病人。
而这恰是本片的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最打动我的一幕发生在1:14:27,在格林的办公室里,麦克因回忆其父在非洲草原上猎象而作窒息状,但他迅速恢复常态,冷静地描述他与濒死大象之间的眼神交流,而此时镜头竟然离开了办公室,顺着医院的楼梯扶手下行,来到护士与患者聚集的“娱乐室”,那一刻每个人的表情都凝结住了,似乎同时听到了几十年前的枪声。
这种艺术手法让我挺震撼的,尽管指向的是一种谁都读得懂的情感,但镜头在那一刻似乎瞬间通了灵,不可思议。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在宴会上独自一人扯掉的玫瑰。
在洗手间独自唱起的熟悉旋律。
在沙发上躺着回忆起童年往事。
在巧克力终得手后的肆意咀嚼。
在医院困了五年的Micheal,拿着心爱的大象公仔,冲着Dr. Greene大喊——Today, I’m gonna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a decent person who listens to me, all right?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what disease I have! Today I’m gonna have three chocolates instead of one!Micheal在刚走进Dr. Greene的办公室的时候,双腿并拢,手插口袋,俨然一副乖巧模样。
即便后来的叙述真假掺半,也并没有让观众认为是个可怕的角色(这里不排除演员角色等一系列因素)。
他假装认真地和Dr. Greene说自己怎么杀死了Dr. Lawrence,就算是这里,也依旧没有显现出一丝狡猾之意(真的)。
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Micheal不愿让Dr. Greene看自己的病例,就是希望不要让医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而后自顾自谈论起大象,在医生责问自己不配合时,反咬一口,因为Dr. Greene此时也没有听对方在说什么。
同类可再举的是后来关于cooperate的争论。
作为一个长住病人,每天打针吃药按时睡觉,百分百的cooperate,到头来和医生说话,还要cooperate,住在医院,并不代表一种强制性的管理以及不平等的待遇。
这里便又引出了所有作品的大主题——爱。
Micheal其实算不上杀死妈妈。
他只是没有救她而已。
而妈妈也如他所说,临死前最后的话既无关爱,也无关原谅,而是最后表演上的失误。
Micheal只是希望得到关爱,哪怕从妈妈身上分到一点点。
和爸爸的那次相聚,使得大象成为一个内心的隐喻,因为据说大象会因为爱而悲伤,会流泪,而22个月的妊娠期似乎代表着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
这些都是Micheal在内心上演过无数遍的梦想。
妈妈死前,Micheal数了78头大象。
然后妈妈死了。
所有的冷静都来源于曾经无数次的置之不理。
当所有的爱都无果的时候,生命的意义也在削弱。
Micheal的死并不是没有理由。
他只是渴望爱啊。
最后Dr. Greene问Dr. Lawrence,有关Micheal的事,对方回答说,I loved him, but not in the way he wanted, of course.爱有很多种。
家人、爱人或是朋友。
而年轻的Micheal,心中的执念将爱仅化成一种极端的方式,这并不伤害人,因为受伤最大的,是自己。
虽然前60分钟左右平淡得让人看不下去,但是最后30分钟足够抹平我心中的不满了。
我喜欢这种一切都在平静的湖面下暗涌最后喷出来糊你一脸的感觉。
自己的猜测在最后被推翻,编剧给了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对啊,他离开了。
到达他的目的了。
迈克尔的脆弱显而易见。
或许护士就是担心他会寻机自杀才会每天向鹰一样监视着他。
他很聪明,让所有人听他的。
上帝给了他一张纸条。
他用这张纸条寻找出路。
恭喜他吧。
硬要把内容和题目扯在一起,大概就是最后他死去的时候那种达到终点的开心和那只大象的眼泪吧。
以及整部电影。
剧本真好,猜到了部分,但也有没想到的,还蛮惊喜的需要知道了事实再倒回来看前面Michael的用意列几个看出来的点吧Michael和护士Susan,真诚的谈话开始违背预期,处处都管的妈妈和叛逆又时不时卖乖撒娇的儿子;而Greene医生有点像父亲的角色,包括傲慢自大一系列性格,而他们对待Michael这件事上的分歧也相当具有父母亲的典型。
而Michael和Greene医生防备角力,和护士Susan反而能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至于最后Michael还给他们的,是和多年前他们的女儿Rachel出事如出一辙的情形。
还是蛮典型的家庭,包括俄狄浦斯情节这样。
至于最后Greene和Susan和好,只能说是一种理想结局吧,再经历一次最坏的也可能是ptsd。
Lawrence医生不碰Michael,我目前的理解是医生是现实的,因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访者和咨询师是不能有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
如果是秘密相爱,柏拉图式的,留不下证据别人也没办法,但如果发生肉体的关系,被发现就很难收场了。
Lawrence已经擦边越界了,但对正常的恋人来说肯定不够,所以Lawrence医生说“我用我的方式爱他,但不是他想要的方式”。
咨询师的职业规定是有道理的,也没办法说什么,但真的发生了也无可奈何,也不能说是哪一方的问题,遗憾也是真的遗憾。
Michael讲他被医生性侵的故事,有一种“我宁可你是强奸我,也好过完全不碰我”;而第一个“我杀了他,尸体藏在储物间”的故事,发现储物间里的是大象🐘,也是Michael对Lawrence复杂的情感。
大象的意象,欺骗,爱,爱与决绝,爱与死……吗?
Michael狼吞虎咽吃巧克力,在和Lawrence医生通话的时候故意说“我过得好极了。
Greene医生奖励我三…四块巧克力,因为我的表现”,Lawrence医生是知道他对坚果过敏的,接着Michael说“鳄鱼的眼泪是吧,结果也没法改变。
我爱你”,挂了电话。
这一幕太到位了。
Michael对小女孩当然是善良的,他太知道小孩需要什么了。
剧情到这里好像只有他们是完全平等的,不需要试探角力欺骗这些他很擅长的事,当然这很短暂,而且是被护士的爱打断(这里很像有了真正的小孩,护士也不管他这个“替代品”了)。
对于Michael在医院的感受,我因为经历感同身受。
规律无聊的作息,鞋带充电线洗发水被各种防备,医生看过病历全都带着有色眼镜看病人,根本没有人和你在同一层面交谈,面对面地认识你是谁。
不过对于Michael过敏,医生护士手忙脚乱拿肾上腺素这件事,我觉得比起现实是理想化了的(现实里喊一声两个护工把你拉起来绑床上,那边估计就带着药剂来了,状态稳定下来送进手术室急救一条龙),当然对Michael来说,死亡也是一种逃脱,一种得偿所愿,这是剧里对他的仁慈。
一个脑洞,大象之歌里“大象的鼻子”又有“欺骗”之意,是否Michael讲的妈妈的故事也是假的,所以医生说“他个小混蛋”?
不过真实与否对这个故事来说不那么重要了。
贯穿电影的歌剧选段是O mio babbino caro,我亲爱的爸爸。
大致意思是“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个少年,你要是不答应,我就跳河自尽”,一方面是Michael妈妈任性的一夜情带来不想要的儿子;另一方面是Michael决绝的情感,我就是想离开这里,你不答应我就用别的方式达到。
我总感觉有一种相似性,在Michael和音乐剧《近乎正常》的Gabe身上,他们表面上都极具迷惑性,擅长诱导或欺骗,但本质都是善良的。
好像不正常的家庭里常年被忽视的聪明的孩子,从戏剧角度,似乎就会长成这样,渴求关心,擅长诱导把别人带进自己的节奏,用各种真真假假的故事包裹内心的情绪,希望别人听懂破译出来,同时做好最差的预期,也许用玩笑的语气说出来,需要做交易才会直白表达自己的诉求。
越写越难过,我也是这样的孩子。
还在听片尾的音乐,缓慢悠长,还在讲着未竟的故事,仿佛麦克在等劳伦斯的归来,希望等来的不是鳄鱼的眼泪,可是终究是虚无,所谓我给的爱,不是他希望的形式,爱并不分形式,只是那一些人,不敢爱得自由,所以给予的希望变成了致命的毒药,如同麦克的母亲。
如同8岁时唯一一次见到父亲时流泪的大象。
如果不是因为爱,何必哆哆嗦嗦的存在,既然怎么等,也等不来。
三星半。
(有剧透)前几天在天桥看到中文版话剧海报,对题材有兴趣,但不太相信中文版的质量,就回来先看电影,这导致了我先入为主的错误,以为是一部悬疑犯罪片。
五六年前我看过一部忘了名字的电影,女主角得了阿兹海默症,痛苦之余,她好容易找到家人急事出门的机会,打算凭着自己之前写下的提示,艰难地去二楼浴室找安眠药自杀,千辛万苦找到提示,千辛万苦爬到二楼,忘了提示,下楼再看,再找到浴室,又忘了提示,再下楼去看,这次晓得把笔记本带上楼,终于找到药片,家里人回来了,自杀失败。
和这个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故事相反却又类似,本片是一次精巧而成功的自杀——但一样绝望。
像我这样期待汉尼拔和高智商心理医生巅峰对决的观众注定失望,这是可怜的灵魂玩弄平庸的世人,巧妙地终结自己,同时也终结痛苦的尝试,我还是不知道这算是悲剧还是喜剧。
也许导演也有同样感受,所以在死亡场景之后,影片结尾的白雪、橙花、相互理解的两个人,如此温暖——只可惜他们失去了两个孩子。
主线完美且动人,看到很多人并不太满意男主角多兰的演技,我觉得至少合格吧,开始装出来的邪恶,到最后狡黠的诚恳,以及中间和小女孩打招呼的腼腆,和护士聊天时的孩子气,都有展现。
反倒是医生和护士两个人,在(应该的)职业性平庸之外,缺少一点情绪上的暗流涌动,毕竟他俩之间的创伤线,他俩因此面对男主角时候该有的情绪反应,以及他俩之间的暗流涌动,两人也基本没有表达,但确实剧本似乎也没给到机会?
总之,导致最后的救赎略显突兀。
结局让最初的犯罪预设如此讽刺,我不由得想,是舞台剧就更好了,更适合这样浓烈的情感——但目前这版中文版话剧肯定演不出来,至少我这个判断不会有错。
近期看过的最让我哀伤的电影,哀伤的我看完片子又哭了好久,不是嘤嘤的,不是呜呜的,而是躲在卫生间大哭出声那种,好像真的是自己爱着的一个孩子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了我们。
边写边模糊着双眼,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给男主的特写太多,是不是男主深金色的头发太夺目,是不是慢镜头太多……有两种人,如果太聪明会让人提心吊胆,罪犯和精神病患,前者让狱警时刻担心他会越狱,后者让主治医生时刻小心不要被他戏耍。
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凯文的《K星异客》,虽然要表达的主题不同,演员技巧上也有不同,但两个主演对那种神经质的状态,把握的收放自如,或许每一个好演员骨子里就带有这种神经质,而刚好演精神病患的时候,就把这一部分本色放大了。
人们一生中总有受伤的时候,总有想逃避的事情,成年后,经历的伤痛,也许能被时间治愈,童年时期遭遇重创,只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真的无法痊愈。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片中的这个天使降生地球后,遇到了什么,进入医院之前,他再怎样难过和痛苦,也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那时只有痛苦,没有绝望。
可是在医院里,麦克遇到了爱他的人,主治医生,和护士长。
主治医生的爱,更多是对他的聪慧的欣赏;护士长的爱,更多是对自己失去女儿的一种情感上的弥补。
不能否认,他们对麦克是与其他病患不同的,麦克也知道他们是爱他的,但都不是他想要的方式,因为他们的爱里还是带有对病患的偏见,甚至是监视,这种不纯粹的爱让他不舒服,他想得到的尊重平等自由,这里更没有。
既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不如得到信任,了结自己,这时的麦克不仅痛苦,还感到了绝望。
所以他抢到了一个机会,为自己拿到了一个筹码,他一步步设计,得到了院长的信任,并于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院长一句“forgive me”,治愈了院长与护士长几年的心结。
院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麦克说的,对前妻说的,对死去的女儿瑞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其实麦克真的不算什么精神病,他只是想逃避一些事情,却又无法安置自己。
因为他的成长经历就不正常,妈妈认为他的存在就是个错误,爸爸又是个偷猎的;妈妈对他残忍,爸爸对整个世界都残忍,但麦克依然是个天使,只是他存在于一个扭曲的时空。
他善良聪慧,脆弱敏感,与院长的对话中处处机锋,透着狡黠。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求不会终结,“正常”与“非正常”只是相对的,角色互换后,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医院里的病人才是正常的,医院外的我们,都病了~
这注定又是一篇很私心的影评,只是关乎自我感受,甚至可以看成是精神病人的意淫和自言自语,无他。
你一直在追问劳伦斯医生的故事,而我只想说大象。
你觉得你的问题很重要,我觉得我的故事很重要。
最终,你觉得你觉得的很重要,我只想完成我的使命。
为什么偏偏是大象?
甭管他说了多少大象唯一的特性,那不过都是童年印记的一个结点,也可以是其他。
是什么,他就会去琢磨什么,所有的特别不过是后期的诠释。
就像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为什么一定是犀牛?
为什么不是河马、不是袋鼠?
没有为什么。
只有怎么样。
我也说不清楚自己更喜欢多兰的颜值还是他的才华,应该是全部吧。
现实生活中一个耀眼的双鱼座大男生,简单的征服。
当看过了他执导的所有片子,已经带着私心沦为脑残粉之后,再看到这部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完全个人化的片子之后,除了完美也是不能再给出其他不偏不私的评论。
的确,多兰的演技还可以更好,但对于现阶段的多兰来说,对这部片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说不上是凄凉、悲伤还是心疼,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是很触动。
父爱缺失、母爱偏离、童年的阴影,简单的描述,套路式的少年故事,都让人叹惋。
让人想到自己童年的创伤,也不禁会去想象未来的自己是不是也会给别人创伤。
如果他母亲没死他还算是个精神病人么?
还是只是一个有些偏执其实智商也很高的少年。
谁又知道这是不是故事的真相。
可即便是真相,我都能理解。
一个爱自己更多胜过爱孩子的母亲,儿子会平静的看着她死,这不是很正常么。
这故事里的每个人,这大千世界的每个人,究竟谁是正常的谁又是病态的呢?
少年,缺爱,弑母情节,多么容易理解啊。
而正常人的生活又能怎样呢。
谁不是每天吃饭、吃药、睡觉、吃饭……有人可以傻笑着活到气数已尽,有人只想离开,甚至是彻底的干干净净的离开,多么容易理解啊。
你的生活只是一个纯白色房间,和一份暧昧的情感。
精神或许会出错,爱会吗?
爱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会出现偏差,那种直击内心的感受会出差错吗?
离开这个白色的房间,是彩色的世界,可这世界又与你何干。
生活,真是很难啊 。
所以,理解的理解完毕,是欣羡。
有过敏症的人多幸福,可以轻易死去,死前嘴里是甜的。
劳伦斯的设定看的不禁流泪,就该是这样的老男人,才让他爱之又不能触碰之。
是父爱的寄托,是一切终极之爱的寄托。
不要简单就说成是同性,爱是不可以如此简单划定的。
就如同劳伦斯所说:我爱过他,只是不是用他希望得到的方式。
这是没有办法的,人世间比比皆是。
可是爱的产生,已经是奇迹。
所以,死前心里也是甜的。
他的短暂的一生是绽放过的,而你还在一天天腐朽,那些挽回不了的损失,永远都在。
就像那头轰然倒地的大象,他倒下了,你跟着站不起来,却还是要迈动双脚,走向未来。
故事推进有条不紊,抽丝剥茧,多兰表现也很棒。
整个画面色彩不错 内容就不咋地了 多兰好像也长残了
忧郁敏感少年一心向死
没有人觉得多兰某些角度长的和黄晓明很像吗?尤其是脸的下半部分……倒想看看戏剧原版。
无耐心看不到用心
多兰在这部话剧为蓝本的电影里用力过猛,想搜搜中文版的话剧结果发现已经封箱了,难过
我相信多兰口活应该不错。
简直是多兰独角秀,他的脸真的太适合超大特写了,楚楚动人惹人怜。创伤男孩的自我了结。
老子就要吃三块巧克力!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没啥意思,角色都没啥亮点
如果说多兰的导演才华是天份,他的表演才华又丝毫不输,是性少数派中的菲茨杰拉德,才华可以尽情挥霍却又用之不竭。白象是毫无用处却又珍贵之物,是隐喻使用的戏剧性表现,将室内场景转换成《恋爱的犀牛》式的舞台,是歌剧女王的悲歌,仅仅因为唱错三个音符而自杀的完美主义的母亲,也是歌剧女王之子的悲歌,一个索爱也不得的被遗弃的儿子,世界是一场精神监禁,探过牢房的窗子可以看到爱,却又无法触及。所以,白象,也是世间一切被傲慢所忽视的,一切言外之意,一切的不被理解,一切幼年的虐杀记忆的创伤,一切玫瑰花瓣的阴影的积累,一切听不到的悲惨的呼救。反而多兰的表演会远远高于故事本身,精神病人被丑化的刻板印象被扭转,还原成真实的受害者。人们对受害者太没有怜悯之心,如同被枪击的非洲大象的轰然倒塌,全部定义仅仅是一个猎物。
俗套剧情 辣鸡结局 只是冲着多兰看的
想营造氛围,可惜故事太弱,完全撑不起来,小题大做。多兰兰大概是加拿大男版范冰冰,颜值高到再怎么努力演都出戏。所以多兰兰还是美美地在文艺片里就好啦,这种需要大量集中表现演技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劳烦美人您亲自上阵。
多兰简直加拿大人民的心头肉 散场时前面一排老阿姨都在使劲夸
一个孤独的人,不过是想被爱而已。
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我真的是很多没有懂以及最终也没有懂
多兰很适合这样的角色,片子本身挺无趣。
3.5
爱上直男后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