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一段 ,真相大白后其他人的自责 "如果我当时……她们就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啊 ,如果当时这些旁观者能生出他们的援手,或许这两个女孩儿都能得救 。
在现实无论是校园暴力还是网暴,可能有些人并不是施暴者 ,但他们的冷漠也在推动着这些事件进行 ,希望这个世界能多一些善良,少一丝冷漠 ,希望我们都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
3部都看完之后好像就是为了营造恐怖情节,并且借由他们的视角引出是他们发现有一车厢昏迷的人吧。
前文中也有提及一个车厢就有几个人,他们是其他车厢的乘客,应该就是乖乖的原地等待救援吧。
记得有一个词叫做红鲱鱼,在推理小说中经常设置,借由不相干情节线索转移观众的注意力,个人倾向于两个人的作用更倾向事红鲱鱼。
两个人刚开始就是以不像个好人一样勾起了观众的怀疑,我在第一集结尾还疑惑这两个人呢。
两节缓缓前进的火车车厢,一起源自十年前的罪案,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起报道背后少有人知的隐情。
故事源自1995年一起少女死亡事件,一起没有凶手的谋杀。
十年后8名事件的相关人员聚集在同一节车厢前往同一座城市,没人知道这是偶然还是人为。
在故事一开始,八人陷入昏迷,而其中一个人——老赵没再醒来。
自此,以徐囡囡为中心,关于王超、韩家斌、秋红、刘惜之、吴建、老赵、周新雪以及梁夏8人的故事拉开序幕。
拉开序幕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东方列车谋杀案》,但是伴随故事的前进,渐渐有了其他的感觉。
由硫喷托纳而起的幻觉,由过去而生的吐真剂,在雨幕里划开了真相的皮囊。
所有的一切都是冷的,深蓝色的冰冷。
一切的故事都被笼在沉沉夜色之中,陈旧缓慢的火车,黑黝黝的隧洞,苍青色的峡谷,车厢中的人物在阴影中被闪电的光映的明明灭灭。
每个人都充满着命运的隐喻,连他们的幻觉也隐隐透出了当年的真相。
当年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呢?
死亡、欺辱、霸凌、谎言、被彻底毁灭的人生。
由老赵死亡引起的“今天是谁杀了人”,经过幻觉的发酵变成了“十年前谁杀了徐囡囡”,八具扭曲的躯体仿佛他们被扭合在一起的命运,他们被乘警何赫一个个审问,讲出当年的故事。
有的人醒了,有的人永远没醒过来。
没醒过来的那个人,是在十年前犯下最深罪恶的人。
在一轮轮的审问之中,每个人都试图宣扬自己是无辜的,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罪过寻找理由:欺凌女孩是对的,他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消除不良风气;帮忙欺负女孩儿是对的,因为不欺负别人自己就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教导主任觉得自己在保全学生们以及学校的荣誉;法医自以为自己保全了一个女孩儿的名誉;沉默的大多数人恐惧于被卷入不知名的麻烦——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错误找了一个理由。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自私冷漠为徐囡囡十年前的死亡添上了一捧土,最终把这个女孩儿埋进了命运的坟墓。
而十年后,聚集在同一车厢的八个人剥去了皮囊,露出了内里的懦弱以及胆怯,甚至一些人的观点让我心生恐惧。
我害怕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而事实是,的确如此。
每个人都用自己平庸的“恶”加速了囡囡的死亡,包括她的母亲。
命运拉开了一场好戏的大幕。
被家暴的妻子以及她孤立无援的囡囡,一场起源于微末之处的过往,没有太阳,只有些许自我欺骗的麻醉感。
“我会离开这里去找我妈妈。
”她母亲救自己尚且做不到,还能要求别的什么?
囡囡想要走到阳光下面,并且努力了,但还是被拖到深渊里,没再爬出来过。
她是一座孤立无援的岛屿,而其他人则是被困在岛上不知死生的罪恶之人。
他们没法逃脱,他们也许并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却得接受来自故事的考量,一天天反思自己的过错。
韩家斌替秋红顶罪,秋红替周新雪顶罪。
老赵死了,当年的很多人也“死”了,死于内心永远无法平息的负疚的制裁。
周新雨负疚于一把把囡囡推进老赵设下的深渊;韩家斌负疚于目睹了真相却胆怯地退回了黑暗;秋红负疚于没有带走自己的女儿;刘惜之负疚于当年篡改了验尸报告,而老赵、梁夏、吴建、王超,很遗憾我未能看出他们的内疚。
他们面对质问,问了一句“不是说好来吃早饭的吗”。
痛苦,这东西蛮抽象,不体会无以理解一个人的挣扎。
十年前,两个女孩,一个妇人陷于痛苦,十年后仍旧有人把自己栽进了深渊。
而我们行走在这世间,我们了解他人的痛苦吗?
或者说愿意了解吗?
我嫉妒动物并死去。
宁愿死去。
让那么长一列火车设局,只坐他们几个人,得有多强大的能力……尸体放在餐厅,所有人都去餐厅准备对着尸体吃早餐,得有多好的心理素质……一截车厢那么大地方,非要把座椅靠背划个大口子藏录音笔,是怕别人发现不了吗……老吴跳到车厢外去找法医说话,再回到车里,得多好的轻功……几个乘客基本上都是大烟鬼,喝酒像喝水似的,得有多大酒量……乘务员见到凶案很淡定睡觉聊天,得有多大的见识……命案刚发生,有人说还要有人被杀,过了一会,所有人都谈笑风生,这心得有多大……噢,对了,为什么有两款型号一样的录音笔呢?
好了,先说这几点,不说了,各方面继续努力吧。
客观讲,《罪途》三部曲不谈其影片外的价值,单说片子本身,在我心里,只能算游走在2-3星之间。
这是前提。
但在下就是乐意给它5星。
影片的问题还真的很多:从剧本是否撑得起一个“三集片”,人物反应是否合理,细节是否真实可信,破案逻辑是否严密等等。
每个观众都有各自一箩筐的发现。
但在下一条也不想展开挖掘。
因为我觉得那些不是啥重点,揪着一个投资500万还拍了3集的片子列举它的BUG和种种不合理之处,有种胜之不武的感觉,没问题倒稀奇了。
前几天刚看了《我不是药神》,平心而论确实是好片子,但单看影片本身,横向比较一下同分的神作,真的值9分吗?
所以这里面当然有一定的道德权重:影片触及了太多国人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多数家庭都涉及,忍耐了太久之后,观影人用高分致敬勇于拍摄这类题材的团队,很正常。
和天价药相比,青少年性侵问题的覆盖面看似要小一些,但实际上波及的真实范围,及对受害者本人、受害者亲友、受害者子女的长尾效应,绝对是一个更为细思极恐的问题。
我国迄今为止没有特别确切的青少年遭受性侵害的统计报告(事实上也不可能会有),但按照已知数据推算出来的模糊数据已然令人触目惊心。
前两年看到的时候非常沉重,不由得按照那个比例回忆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同学们,却不敢真的去换算,只是意识到他们当中大概也有数位,每天带着强装的笑容和大家相处。
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事实上,幸福也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
比如:何不食肉糜?
所以青少年性侵题材当然要拍,而且很高兴它拍出来了。
有一部巴基斯坦的纪录片,叫做《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
讲述了在极度男权主义的社会体质下,男性打着宗教和家庭尊严的旗帜,“荣誉谋杀”掉自己女儿却不必受到法律制裁的真实故事。
想象一下,亲生父亲在一天深夜将你爆头,弃尸野河,之后像个英雄一样回家去了,是一幅多么灵魂恐惧的画面。
而女主SABA那样遭遇的女孩子,在巴基斯坦每年的死亡人数是:1000位。
所以其实按照国情来看,存在着一个幸福感缺失的链条。
大概可以这么说,不看《素媛》,你很难想象被性侵的幼女要背负着什么东西生活下去。
而当你以为这就是人间至苦的时候,看一下《河中女孩》又会发现,原来有些人连背负的权力都没有。
幸与不幸的两头大概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是幸福的。
但,真的有人是不幸福的,他们在隐忍着与你共存于同一世界,抗争于旁人目光的冷漠,痛苦于自身人格的缺失,受困于那个被彻底摧毁的内心世界。
不久前和几个同学闲聊,猛然得知当年班里的一个曾被全班同学排挤的胖子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死因是自杀。
那一刻我忽然想了很多,既叹息又自责,因为,我也曾是霸凌方的帮凶。
而在那个年纪,有些事大概出于好玩或自己也说不清的厌恶,随随便便就做了,却完全不知道也没有思考过,对方承受了什么。
本人曾有过一任女友,在交往过一段时间,彼此充分信任后,哭着对我讲述过,她曾在高中时被自己的前男友诱到家中强奸过的经历。
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有一天我终于没忍住,在公共场合扑在她的膝盖上哭了很久很久,心疼得难以自制。
数年后又曾交过一位好友,曾经走得很近很近,也交心,可谓死党了。
偶然得知他后来追求一个女孩的方式是:把她在饭桌上灌醉,背到酒店房间迷奸。
之后我就毅然决然地与其绝交了。
我的婚礼上,这人还厚着脸皮不请自来了,那样一个高兴的日子里,敬酒到他那一桌时,我不顾旁人的尴尬指着他的脸只说了一句:你,好自为之。
以上每个展开来都是令人动容的故事,但,似乎扯远了。
只是想说,这些罪恶并不少见,你我都经历过。
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一定会在某个重要的故事中担任角色,没人给你剧本,但不能装作没有看到。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个世界确实是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想让它美好,就要拿出利刃悬在头顶。
人性,不要妄图考验。
说回来,一部电影对现实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也就是影片外的价值,太重要了。
电影不是一个魔方,一个陀螺,一个木马,娱乐过就结束了。
经过百年的洗礼演变,它早就变成了一张嘴,成为述说情感和现实问题的出口,并反过来影响现实。
《熔炉》直接催生了熔炉法,《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促进美国修改立法保护儿童权益,《罗塞塔》推动比利时出台了“罗塞塔计划”。
这些都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很高兴我们之前拍出了《亲爱的》,讲述了失子之后的地狱生活;拍出了《记忆大师》,直面了家暴这个绝不罕见的家庭痛点;还高兴我们拍出了《暴裂无声》,讲述了国内高中底三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范冰冰虽然出事了,但《我不是潘金莲》依然是部好电影;再往前说,要是没有《蓝宇》和《霸王别姬》等作品,在十几二十年前那个时代,有多少同性取向的人会在夜静无人的时候,痛苦地质疑自己的存在?
所以吧,每当我看到有人说,自己不需要一部电影来教育自己云云,就觉得,不要这么高高在上吧。
算作共勉了。
了解编剧的朋友一定知道乔治·普罗蒂的“三十六种戏剧模式”,既然万变不离其宗,也就希望能对《罪途》多些宽容:场景上是否借鉴《东方列车谋杀案》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吐槽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壳子而已。
那么多位相声大师都说过《大保镖》,每一个版本你都会笑的对不对?
说回《罪途》,虽然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看在光明正大地触碰这类题材的份上,我想给出我的尊敬,于是乐于被道德绑架一次,偏要给它五星,也当是平衡一下那些无脑一星的分数吧。
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它,观看它。
下一部,有没有可能是部院线?
再下一部,有没有可能是部纪录片?
临时被室友拉着一起看的。
一共有三部,起起伏伏。
最后的结局我是真的没料到。
我猜到凶手是谁,却没猜到当年具体发生了什么。
囡囡的母亲当时没钱放弃囡囡也是情有可原,那个年代,那种情况,可以理解。
校园欺凌,恋童癖真的让我感觉恶心。
性侵也是,非常恶心。
各方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利益。
最后王超都没有后悔之心,让人很难受。
不过就算有,又有什么呢,无济于事。
只能说,错综复杂导致了这样。
当年的受害者,后面复仇,还是会受到审判的。
当年的施暴者,也没有多少受到惩罚。
更多的可能就是道德上的。
但其实谁都是刽子手。
只能说这部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照出了很多人的影子。
真相虽然冰冷,但是我们需要。
希望多方作为,少一些悲剧。
希望,有一天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作为旁观者……能够挺身而出。
“哪些是可以触碰的地方,哪些不可以……”“任何事情都要告诉我们,父母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我们会无条件永远保护你……”“遇到坏人,被人欺负告诉老师,老师会妥善处理,解决问题……”电影是很极端的,很戏剧化的。
平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遭受过一些类似的经历。
浮光掠影之间,感受颇深。
很多人都会被成长经历所困,可能来自校园暴力,也可能来自恋童癖,性骚扰之类,也可能来自原生家庭。
希望未来大家都努力,让灾难少一些,让快乐多一点。
“老赵”之死终于真相大白,周新雪交代了一切……!!!
原来,在霸凌事件同时期,她和徐囡囡还同时遭受着老赵的性侵。
本就作为性侵受害者的周新雪,却天真的以为可以找一个替罪羊让恋童癖变态老赵放了自己,结果可想而知。
徐囡囡的另一种不幸也由此被周新雪拖下水(本就是受害者,为什么还要再拖另一个女孩下水,这种受害者的扭曲心理让她间接的成为了“变态佬”的帮凶)。
而此时的韩家斌也发现了老赵的龌龊“秘密”(最后真相大白后的那句“对不起”,真的是让人感到苍白而无力),但他选择了沉默,也就是这种沉默,导致了两个女孩一个致死,一个被侮辱三年颓废一生(也有出于内心自责的原因)。。
很多时候,真相确实是那么的让人难以接受……。
一切大白之后,触犯了法律的和活该被杀的人渣中的人渣,叫人怎么去抉择。
尤其是执法者,这时的正义天平……!!!
整个案件的过程,心是痛的……!!!
也许就像何警官说的:我无权对你们当初的冷漠做出审判,但请你们不要忘记徐囡囡……
可怜的孩子:在校园被恶语相向和霸凌,出了校门还被变态“老赵”性侵和虐待;死后又被校方为了既得利益绞尽脑汁的掩盖了事实真相,而且法医在学校教导主任吴健的贿赂下篡改了死亡原因报告,更让真相石沉大海;加上家长(囡囡父亲)的冷漠处事态度,即使囡囡母亲回来也已是无力回天呐。
哎,谁之殇,社会之殇;谁之痛,教育制度之痛……
底线,底线,底线!!!!
伤害儿童的变态,根本就不配称之为人,畜生都不如呐!!!
不能伤害孩子,这是做人最起码的,最起码的……!!!
每次看到这样题材里的“变态佬”,真是恨的牙痒痒……!!!
片中“老赵”的死绝对的死有余辜,而且死的还是太轻易……。
老赵的死周新雪是触犯了法律,可像这样一个没有做人底线和道德可言的人渣,如果用法律去制裁他确实是太便宜了这个渣子,不足以解恨啊!!!
他不止残害了一个女孩的命运,不,应该是戕害,他这种祸害,就算这样死也是太过于轻巧,哪怕是下了地府所有酷刑都得尝上三遍才行,必须痛苦缠身,永不超生……
我已经不想评论电影的质量。
关于欺负幼女的人,就是治不了是么?
大家都是有底线的,欺负幼女这样禽兽的无底线的情况,就不怕人家报复么?
一人就一辈子,一条命,拼到底谁也不比谁牛逼,这个社会的父母门要是有点血性,就干丫的那帮禽兽,欺负幼女的就给变成太监,造成影响,有几次就震慑住那帮禽兽了。
顺便咨询一下,如果我把禽兽变成太监,再主动报警自首是什么量刑?
《罪途》123,豆瓣评分及格线上。
影片最后还是有感人的地方,故事主线也因此有点圭吾风。
差劲的地方也算老生常谈——渣制作渣特效渣演技渣镜头……配角乍一看挺有存在感,给了各种戏,最后也是草草收场。
渣制作不是最主要,这个锅根本上还是得让编剧背。
主次分配是一个重要原因,且不说主角的存在感也就最后几分钟而已,而且是回忆杀里的几分钟(捂脸哭笑)。
另一个就是连贯性,说白了,细节完整性不够。
这好像也回到了渣制作的问题上,其实不然,配角的故事给了三集的长度都没讲(表现)清楚,注意,这是三集,每个点的故事都是蜻蜓点水。
甚至主角的故事也如同三两句的篇幅,硬凑硬揉成三集夹生米。
这里我得严重提醒一下导演,侦探是主角???
r u kidding me???一部有圭吾风的电影,立意也具有向《药神》靠拢的可能,故事内核没表现到位的同时,让各种龙套给强行尬戏。
潜力佳作被强行制成了3集及格线水准的迷你剧,摊手。
总体来说三集看下来就影片而言,个人觉得到不了6.7分的程度,顶多就是6.0分。
这本来就是个一集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却硬生生的分成了三集来拍,这一点就首先拉低了影片整体的质量。
其次这部影片类型是以悬疑为主,但是我却感觉影片是剧情片里添加了悬疑的成分,主次完全颠倒了。
细节方面,角色主次模糊,既然乘警负责破案,就应该以乘警为主角的角度去进展剧情,但是整个故事看下来其他角色的戏份比乘警都多。
对于各嫌疑人角色刻画太过了,反而弱化了乘警的存在感。
整整三集影片得有一半时间都花在了各个嫌疑人毫无营养的打嘴仗上,这明显有兑水的嫌疑。
亦或者说导演水平不够,废了很大劲才表现出来自己的想法。
案件侦破的话太模糊了,没有细节可言。
乘警的思路想法和调查取证的过程都太模糊,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询问了几个人,然后摆了一个沉思状的姿势保持了一会,突然就都明白了。
究竟是怎么推理出来的,怎么验证的,怎么调查的,统统都没有说。
感觉乘警就是跳出剧情外的一个讲故事的人,整个故事他一开始都知道,然后到了某个时间点他就会突然出现讲点故事让剧情继续推进,然后就又默默的退出去了,全程都是在看其他角色的表现,只是到了乘警该讲故事的时间点他才会出现讲点故事,然后继续看别人的表演。
整个故事导演完全把重点表现的层次搞反了,应该以案件侦破为主去细讲,然后再通过对各个嫌疑人的调查来一点一点还原整个事件的始末,但是影片却是以讲故事为主,所谓的破案询问只是给嫌疑人一个回忆故事的理由。
破案过程完全成了标题的作用,提示着各嫌疑人去回忆,通过他们的回忆才还原了故事的原委。
整个故事看下来只能说还行,连优秀都算不上。
导演只是刚刚能把故事讲清楚了,至于亮点和精彩的地方一点都没有。
每个环节揭秘都没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本该让人很意外的地方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发现案发现场的那俩人被你们整哪儿去了?别以为抻了三个小时我就忘了,你们这帮人贩子!
是冷漠一个接一个的冷漠,造成了最后的悲剧,徐囡囡的死是因为手术中麻醉过敏,但是造成她死亡原因却是所有人一起造成的。电影最后何警官说“我没有权利对冷漠进行审批,我只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徐囡囡。”对于社会的冷漠,我们没法做出审判,但对于弱者请保持一份正义的心,愿社会没有性侵没有暴力
作品的灵魂并不只是错综复杂反转的剧情,而是传达能让观者思考的内容,罪途做到了。探究的真相,也并不单单只是解开层层迷雾的烧脑剧情,而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和身边的那些被我们选择无视和冷漠的现实。
既想玩悬疑烧脑,又想为校园霸凌发声,还顺带加了强奸幼女的戏码,看出来导演想为社会尽一份力,可最终成了四不像
主要还是节奏的问题
导演欠功力。三星为鼓励。
作为悬疑片挺一般的,但十年前发生过的事情,实在是太丧了!但主创对校园暴力,性侵未成年人,恋童癖等社会问题的关注是难得的。
推理剧惨变伦理剧,剧情实在是太太太太弱了,看得人昏昏欲睡。
演员台词故事都很僵硬,像是导演系编剧系表演系大学生制作的毕业作品。
还行
????
终片已经不算推理片了,情绪拉一拉,时间凑一凑,主题硬升下。
三部总共120分钟就比较好
居然是侦探片里最喜欢的校园推理题材!不容易不容易~五星以资鼓励~
除了立意被突然拔高,最后结局其实算崩了
猜到凶手了,唉
一切均在意料之中,也就少了很多趣味
DI工作mark
接连看完二三部,透过层层剖析,真凶浮出水面,然而并不是大家期望酣畅淋漓后的大快人心,反而是人性的悲哀。剧情如何不论,有价值的教育题材必须要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关爱妇女儿童,保护弱小,严惩恋童癖!
社会问题、悬疑、小格局推理…贪多嚼不烂呈现出的就是这种效果。bug成堆暂且不提,半途才给观众重要线索就足以显示对剧本严重不自信,而事实的确也是给出线索=剧透。对于悬疑氛围的高精度模仿值得鼓励,但前方的路还很长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