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著但是BBC版的小妇人里的amy有点婊呀本来劳里就是约的乔去看剧乔不带她就把乔写的书给烧了,乔和劳里出去滑冰屁颠屁颠的跑去然后还掉湖里,趁妈妈不在就做妈妈禁止的事,旁敲侧击让姐姐给钱让她可以在学校里跟上潮流。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演员我根本不觉得好看! !一直在演青春期的问题少女从大小谎言到三块广告牌,真是巧了每次都能看到她。
她的长相一看就是那种坏坏的很有心计的长相,虽然伊桑霍克的女儿有点下巴后缩但是展现出来的活泼的灵动感真的是好看amy从学校退学真的是太冲动了,可能那个年代上学也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不过老师那句:她但凡向我道歉祈求或者求饶我就不会那么对她。
也真是有点搞笑,当你是谁??
不过真的是作死不停啊amy,给自己的脚做雕塑然后忘了涂油,真的是要所有人都围着她团团转。
不过就算我才看到第二集也能感受出来劳里和乔不合适,劳里的优点在于有钱和天真,缺点在于太过天真和懒惰,他不适合乔,劳里不是纨绔子弟但是是地主家的傻儿子类型,他跟不上乔的思想,也不会允许乔的独立行为。
这段感情我唯一觉得可惜的是,劳里看起来真的很有钱,然后也没有什么别的觉得可惜的地方了,长相?
也就那个长相吧,这样的傻儿子如果不是傻人有傻福,那么继承的遗产估计也维持不了几年,毕竟amy小姐那么拜金。
他的软弱被乔衬托的更加明显,也许这才是他和amy最后在一起的原因,两个都是熊孩子恃宠而骄。
鬼才记得amy做出了什么重大牺牲,不就是不想搬家。
把amy的拜金表现的简直了,看这版本要是还能喜欢上amy脑子一定的有泡吧,amy的遗嘱也是很有趣,道歉有用的话刑法是干什么的,不能因为自己理直气壮的要求别人对别人造成伤害,事后却指望着可怜巴巴的一句道歉就能原谅,你以为你好看,不好意思我觉得你一点都不好看哦。
感觉乔一直在怼劳里,那种冲动少女的口不择言,作为旁观者我能感觉得到两个人都不是无理取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是乔总是很冲,而劳里总是默默承受,被怼完之后还要默默再去爱她,这样的感情是只消耗无补充的,也是坚持不久的。
bgm好像模拟人生啊啊超好听第一次知道小妇人这个名著还是上小学的时候读女生日记里面提到的,冉冬阳读女生日记觉得很压抑,据说这是改变的最烂的一部剧,所以因此我没看出压抑?
她的叔婆是来神助攻的吧?
本来大姐不知道要不要答应求婚的,被叔婆怼了一顿后立马决定我要嫁给这个贫穷而普通的男人。
我一直觉得jo更像伊桑霍克呀比起乌玛瑟曼。
好吧其实我觉得jo更想的是和伊桑霍克演爱在三部曲的女星,他们竟然没在一起过,但是女儿好像啊四人合影里面很明显amy是最丑的好吧。
幸福的妈咪,有四个好看的女儿。
叔婆好可爱老傲娇。
婚礼好美。
jo不能陪叔婆去很明显意料之中啊,虽然也理解jo的愤愤不平,但是感觉jo要明白的是你不能指望你做自己的时候所有人还都喜欢你,amy爱慕虚荣也愿意为虚荣的东西付出表面上的妥协的阿谀的代价,而jo不愿意,所以叔婆会选择和她更像传统贵族少女的amy而不是追求自由的jo。
take it easy,你还可以靠自己。
amy知道beth死的时候的笑让我觉得害怕,因为她并不是物极必反而是本来就是,amy和劳里一样太过自私,她的遗嘱并没有给我所谓的洒脱和看开的感觉而是满满的故意与虚荣,可能这个演员的长相已经决定了她演什么我都不觉得她是个好人吧。
这是部让你欢喜的作品。
随军牧师马奇有四个千金。
分别是漂亮且喜欢分享的梅格,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只有头发”、爱好写作、不想谈爱的乔,善良、文静、为他人而活的贝思,塌塌鼻子、娇气的小公主艾米。
妈妈去华盛顿,告诉孩子们要相互照顾,让我想起了冰与火之歌里的狼家史塔克姊妹。
女儿也是优秀的,给母亲的信中说:“你在我们身上找不到一点错处”。
这是关于母亲,关于女儿的故事。
在这里只有家庭,只有相守,只有爱。
拥有心灵之美人格之美的四朵金花相互感动,相互激励,相亲相爱。
爱他们的男人布鲁克为国入伍,劳西大学求学。
乔与从欧洲归来的劳里在阁楼上的对话字字扎心痛彻心扉。
最后的美好无与伦比幸福无限。
小妇人人物送给如今只知道美丽美食,只想做美梦的年轻女孩们!
第一集,乔剪头发哭死我,如果自己是个男孩,就不会颤抖害怕。
Amy烧掉她的书气死人,最后还是亲姐妹,除了原谅还能咋办。
目前最喜欢的就是乔,只是那个时代,这种女孩子注定不会收获所谓“好姻缘”,不过无所谓,她不在乎。
我想目前的劳伦斯最终肯定不会和乔在一起,配不上乔。
四姐妹的母亲,四十年来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一直压抑没什么不好,控制住不要生气,但是该哭想哭的时候就哭吧,是一种宣泄。
看完最后,中间哭泣的情节基本上都是妈妈的表演。
最后结局我觉得不太适合乔,她适合一个人。
我希望成为劳伦斯这样的人,对于深爱的人求而不得,但是最终还是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Amy真的令人喜欢不起来啊,漂亮的爱美的任性的老幺,最终获得了自己心中的“王子”和财富。
乔就是一个一心想着事业和自己的家人的人,她想自己要是个男孩子就好了。
现在有时候我也会有一种自己要是个男孩子就好了的想法。
贝斯这么善良美好,却生命短暂,但是一直有家人的关爱。
想想自己如果未来像她们一样,陪着父母一直住,一起变老,很幸福。
但是父母们总是希望儿女找到另一半,因为他们怕自己走了以后,孩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太孤单。
她们的姨妈,老年时期,需要外甥女们来陪伴,总是比不上自己的孩子们的。
她们的妈妈对乔说,不做真实的自己会更令人痛苦,大意是这个,乔没有必要去做别人眼中的那种女孩。
父母完全支持他们的孩子们。
感觉这个电影真的很美好,尽管有伤痛,有死亡,有爱而不得,有姐妹争吵,但是他们是一家人,深爱对方的一家人,所以很温馨。
一切困难一起渡过就好了。
马奇家的女孩虽然家里贫寒,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用心乐观的态度。
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尊严,但有表现出她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而独立自强有是这四个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总是在不停的找出自我的缺点并努力改正。
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我喜欢梅格,喜欢她为感情甘于贫困,不为金钱所诱惑的性格喜欢她淑女风范。
我喜欢乔,喜欢她的无拘无束,喜欢她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我喜欢贝思,喜欢她的恬静,做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喜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德。
我也喜欢艾米喜欢她的坚强,把扶贫济穷当作己任的信念。
她们的理想与命运个不相同,但她们都找到了自我最好的归宿。
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
们回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回用自我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心灵的游戏。
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搞笑味的教育诗。
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想我们展示了人类伟大的亲情、友情和感情。
在我看来,似乎在四姐妹的眼里,永远和她们爱的人和爱她们的人生活在一齐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满足我学会了要对未来永远充满期望,并努力追逐梦想的乐观精神。
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死去失去了才明白它们的难能可贵。
我们就应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梅格、乔、贝思、艾米她们四个坚强、乐观的精神将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里。
她们的微笑回永存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的善良的心。
太棒的电影!
梅格结婚前夕,姐妹们为她梳妆,母亲推开房门,氤氲光线下,出落得楚楚动人的四个女儿欢闹嬉戏,母亲满眼湿漉漉地忙重新关上房门。
没有一句台词,却让我瞬间泪奔了。
他们穿着靴子、蕾丝花边衬裤、蓬蓬裙(原谅我没文化不懂学名)在林间奔跑,一束束金色的光洒向树影,让我想起小学时重复阅读的故事《茵梦湖》。
“我知道她是不可能结婚的女儿,是不可能生孩子的女孩,但我知道她会一直待在家里,我为此高兴,因为我可能保她平安。
”母亲的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唯一希望的,是她的孩子平安。
像油画般浪漫的场景和复古妆造,完全无法抗拒!!
乔真的好美好美!!
美得真实淡雅,又不失韵味。
乔为什么最后没能和劳里在一起,没有看过原著,但从电影里看,劳里很难走进乔的内心,我想是因为她的内心太充盈,太强大……至于她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我也没明白。
总觉得名著改编的不会难看,已经拍过那么多版电视、动画,总不会差于先前的。
可能就是抱的期待太高所以失望才越大。
全剧看下来,反而是对女主Jo的表演最失望,用力过猛,一惊一乍的,更像个狂燥症患者。
Jo应该是俏皮可爱的,但是这里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恐怕也是此部剧减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它人的演绎都还好,没有超出想象也并不差。
个人最喜欢的是Beth,这个演员选的很不错。
相貌不出众,内向善良,细腻之处演员都诠释的很到位。
看这种表现乡村平民生活的剧会非常期待英国的田园风光,但是这部剧里却没有太多景致的镜头,有点失望。
文/罗小可
《小妇人》里面曾说:“眼睛因流多泪水而愈见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日益温厚”。
曾几何时,曾这句经典的句子被我一字一顿地写在笔记本里。
这部女孩子们的枕边书,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家四姐妹温暖让人泪目的生活。
如今,BBC把它重新拍成三集的小短剧,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追完了三集。
整个剧还原了书中的精致和美好,以油画般的视角牵动着原著粉的心。
乔是一个美丽大方,内心善良,爱好写作有才华的女子;劳里是一个温厚内敛,帅气富有,青梅竹马的邻居绅士男人。
或许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会觉得乔和劳里是很般配的一对,最后拒绝高富帅嫁给大叔是一种遗憾。
其实,缘分往往是微妙的,不经意间已然种下了命运的安排。
曾经的青葱岁月终将过去的,却不曾知道最好的时光才刚刚开始。
一、相遇得早不如相遇地巧
那场如期而至的圣诞节雪花甚是美丽,母亲执意带着四姐妹拿着食物奶酪去救济周边生活拮据的人。
他们不经意地相遇了。
劳里对乔一见倾心,在乔父亲去战场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如影随形地陪伴着她。
可以一起在结冰的湖面上溜冰,可以一起在阁楼上面可以发一个下午的呆,也可以一起帮妹妹贝丝渡过难关。
剧里前前后后,劳里总共表白了四次,可是每次都是被乔拒绝了。
最后,他伤心地去欧洲旅行遇到了乔的妹妹艾米,在朝夕相处中暗生情愫结婚了。
而乔去了美国当家庭教师,认识了巴尔教授。
两个人惺惺相惜,发觉是彼此的精神伴侣,最后走到了一起。
我们终于明白,人生的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
如果出场顺序改变下,或许人生的轨迹就不一样了。
可生活毕竟不是电影,错过的可以弥补,离开的可以再回来。
太早的相遇,总会因为还不懂珍惜而分开,就像那句歌词:“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往往注定要错过。
所以,相遇的地早不如相遇地巧。
二、嫁给合适的人,而不是看上去合适的人
知乎上有帖子说:不明白为什么最后乔选择了巴尔教授而不是劳里?
下面有个跟贴回答很有意思:你长大的时候,就会明白了。
其实,马奇太太曾经预言过:“他们的性格太相似了,那么倔强又那么爱自由。
”白头偕老的有时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爱,更是彼此巨大的包容和克制。
在乔的眼里,劳里就像她的兄长一般,可以一起玩闹无话不谈。
他们两人都是火爆脾气,劳里永远给不了乔想要的安全感。
而巴尔教授身上拥有的沉稳、睿智、宽容等品质深深吸引了乔,而且他对写作的见解和建议还激励了正在迷茫的她。
如果说相爱,是因为五官;那么相处,就是因为三观了。
三观不一致的恋人,即使外表上看上去再完美,还是注定会分道扬镳的。
无论在别人眼里那是如何华丽的袍子,生活是自己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哪些人能在生命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不是由情感决定的,而是眼下最合适的位置。
三、物质基础重要,精神世界也要势均力敌乔的妈妈从小教育他们:“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幸福、爱情美满的穷人家的妻子,也不愿意你们成为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
”生活一路上赐予了这个家欢乐和悲伤,穿越结局的日子,终于守望到了平淡的幸福。
姐姐梅格虽然虚荣,但还是嫁给了爱情;贝丝心地善良,一直在接济可怜的人儿;艾米渴望成为画家,过上富足的生活,最后也成为劳里的太太。
父母亲的婚姻模范,给了四个女儿最富养的教育。
固然生活不算富裕,但她们是在充满安全感和爱的环境下长大的。
在婚姻的选择上,物质重要,精神世界也是重要的。
乔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可是劳里对此不感兴趣,巴尔教授却很支持和理解。
都说,都说婚姻是一座围城,也许婚姻是一座游乐场呢?
无论其中是酸甜苦辣,或是红灯绿酒,两个人都能在那里找到对方最真实的样子,并举案齐眉,白首到老。
只有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两个人的关系才能走得更长远。
杨绛曾在书里写到:“一段感情能否持久与牢固,很大程度上,是两人之间的博弈,势均力敌者方能走到最后。
势均力敌不仅仅体现在身家、背景,更体现在两人的才学、性格、能干、兴趣和喜好上。
”如果十年前看这部剧,我可能会因为这样的结局感到唏嘘不已;但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经典,会发现乔拒绝高富帅嫁给大叔这样的结局才是合理的、洞悉人性的映射。
作者:罗小可,一个嫁到台湾的庶人妈妈,写关于台湾的一切,执迷于欧美剧影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事先说明 我没有看过原著小妇人 所以打算写完影评回头补原著 细细品差距。
镜头呈现的是英国乡村田园风格的感觉,真的很美,曾经听好朋友讲过小时候的乡村生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融为一体的感觉真的挺让我心向往之。
第一集开头还分不清四姐妹傻傻的我,看完第一集最喜欢的就是Jo,既漂亮又懂事孝顺,过早的给家庭分忧使她不懂浪漫也不懂调情。
而Lauire和Jo完全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也使他们的共同话题寥寥无几,或许说是Lauire不懂Jo,他不懂她对写作的热爱与执念,不懂她对于家庭的承担等等,在我看来Lauire喜欢上Jo有在她身上他没有的成熟,即使Lauire为了Jo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但是他依然不懂Jo。
而我在开始也不喜欢Amy,认为她自私而又不懂事。
剧里面Laurie向Jo表白四次,Jo知道他们之间不可能所以一直拒绝。
一家人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是一直温馨团结。
爸爸妈妈给了四个女儿足够的爱,在她们低迷时给予支持,给她们指引。
在剧的最后看到一家人很幸福很幸福生活在一起,真的为之动容。
看到这就让我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
这几句台词大概就是真实演绎了”被看见”吧当一个人的心被另外一个人看见,那种感觉就是丘比特了乔和劳尔的结局让很多人都意难平,其实乔确实也有后悔,要不然听到劳尔和艾米订婚的消息她也不会说他还好没有再次向我求婚,要不然我一定会答应。
所以乔应该是不将就的超级追随者吧。
劳尔真的很好,很关心也很爱乔,但缺少的就是那一瞬间的”看见”,乔在专心写作的时候劳尔就是在旁边玩老鼠,并且抱怨小破阁楼,缠着乔出去玩,并且他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理想,无法让乔建立一种崇拜感吧。
安心的陪伴或是亦师亦友或是灵魂伴侣或是充满激情应该都会是真爱存在的地方,可能选择哪一种都可能过的快乐,但是毕竟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只能凭着感觉选择了,还好小妇人里,乔错过了开始看起来最适合她的劳尔,但又幸运的遇到了更适合她的巴尔,但这除了巴尔确实比劳尔适合她之外,也和乔的性格有关,在没遇到爱之前她就是一个想和男生做一样事情的假小子,对男女的情爱不屑一顾。
但是是劳尔的陪伴让她渐渐也明白了爱,虽然最后劳尔和自己的妹妹结婚,但是也让她心中爱的种子发了芽,明白了爱的感觉,情窦初开所以再遇到巴尔后,又有了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明白要珍惜了吧还有剧里的小花园房子的装饰啊太漂亮啦👇把文章又翻了出来好莱坞爱情电影告诉我们说:“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情不仅不是盲目的,而且是非常能够解释的。
”“Tell me who you love, and 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告诉我你爱谁,我就能告诉你你是谁。
)”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
01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客观地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实的存在就像我们看到所有东西一样,我们希望“看到”自己也是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
这个“真实存在”的物质形式我们很容易看到,因为我们只需要照镜子就好了。
我们之所以那么喜欢看镜子中的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镜子可以让我们在意识层面感受到自己的客观存在。
但是有一部分的自己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思想、价值观、信仰等等东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体现。
比如我们画的一幅画或者设计的一栋建筑,但是我们的整个灵魂却无法在这个世界中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让我们十分不安的事情。
那我们的灵魂要怎么样才能像其他真实存在的物质一样被“看见”呢?
只有通过另一个跟我们一样有意识存在的人!
这个人如果能够“看见”我们的灵魂,并且通过跟我们的互动,把他们眼中看见的灵魂反射给我们,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灵魂也是像所有其他真实存在的物品一样是可以被看见的了。
换句话说,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到我们的灵魂。
而我们需要这样的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就像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02心理可见性原则我们之所以会持久的爱上一个人(短暂的不算,因为短暂的可能是因为一些错误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心理可见性原则”。
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你的灵魂真正的被一个人看见,你就会爱上这个人。
当你发现,如果别人看我们的眼光跟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且他们通过他们对我们的言行,表现出对我们的这种理解,我们就会有一种深深的被“看见”的感觉。
举个例子:首先我们假设你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和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然后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乐观、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勇敢并且十分自信的人。
这时候你遇到了一个悲观、封闭、没有热情并且非常不自信的人。
他会把你的自信视为是一种攻击,并且对你所有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的意图产生怀疑,总觉得你要操纵他,这个时候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你可能觉得困惑、不解并且被深深的误会和不被理解。
换一种情况,当你非常自信的表达自己,然后另一个人立刻读懂了你的自信和从容,对你会心一笑时,他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还有一个我们会爱人另一个人的重要原因:通过爱你,我看见了自己。
当我们遇到一个想我们所想,发现我们所发现的,珍视我们所珍视的,在不同的情形下的反应也跟我们相同的人时,我们不仅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亲近感,而且会感觉到通过这个人,我们看到了自己。
当你发现所有定义你是谁的那些信仰、价值观、品质、特征和行为会在另一人身上都表现出来时,你会有在她身上种认出了“自己”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寻找在本质上跟自己相似的人(我们会在后面谈到相互吸引的互补这个问题)。
再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对高自尊、觉得每个人都充满无限潜质、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并且感到这个世界会对你的努力,天赋和才华做出响应的人。
当你遇到了一个同样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会对她的所有努力、天赋和才华做出响应、高自尊、并且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性的人时,你又会有一种由衷的欣赏,并且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提醒你自己:这些她身上的,都是我最珍惜的关于我自己的。
你会觉得自己被他“看到”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被看见的感觉。
03心理可见性和自我探索其实我们的心理可见性总是有一个程度问题。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我们便一直逐渐的通过与别人的互动中不断地更加了解自己。
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在家庭里被“看见”,因为没被看见的孩子是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
但是有无数的孩子,因为在家庭里的不被看见而造成他们在成人之后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觉得不安全或者觉得自己不足。
心理可见性其实是开启了我们自我探索的大门。
我们在各种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的加深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但是没有什么比亲密关系更能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了。
在一段我们被真正看见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不断的发现自己之前都没有意识到,或者是还没有浮出水面的自己——那些我们没有发现能力,我们潜伏起来的潜力,那些我们从来没有明显的表达出来的性格特质等等。
举个例子:比如你的伴侣是一个比你更好的跟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情绪连接在一起的人,那么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的去探索你跟自己身体和自己情绪的连接;再比如你的伴侣是一个很自然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孩子”的人,而你是一个内心小孩受到压制的人,如果你的伴侣告诉你:亲爱的,我看到了你心里的那个孩子,并且鼓励你表达出来,你很有可能就可以把你原来表达不出来的那个孩子表达出来。
成熟的亲密关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当你都在怀疑自己时,你的伴侣对你说:亲爱的,请不要假装你不知道你可以做到,请你做自己!
我记得在我最开始学游泳的时候,每次游2000米是一件非常令人畏惧的事情,但是就有一个小伙伴在我非常怀疑自己的时候跟我说:“Joy,别假装你不可以做到,我知道你可以。
”那一刻他看到了我都没有看到的自己,我发现我的确可以。
那一刻,我被看到了。
在爱你当中,我遇到了自己。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长久的爱上另一个人、并且一直跟这个人在爱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你眼中,我看见了我眼中的自己;因为在你那里,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因为你真正的看见我,并且不断让我发现新的自己;我爱你,因为在你眼中,我真正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感觉。
下午想翻出好久前没看完的riverdale,结果打开了BBC版本的小妇人,当时看了一集觉得颜值不高,还有就是害怕看到我的男孩垂头丧气。
结果第二集里劳里吻了乔,所以是我很久没看原著忘记剧情了吗?
毕竟这是小女孩的读物了,好像是在初中的夜晚,曾经为了艾米和劳里一起久久无法平静,到了今天仍旧如此,所以劳里永远是我们记忆里的某个男孩,时间不会停止,只有他和那些片段留在了过去
这个版本的角色好讨厌😮💨就是你说她们不是这样吧,好像确实也干了这些事,但是真的没有善良的感觉。虽然喜欢玛雅,但是她不适合jo这个角色,Laurie略油腻,Amy唉,本来遗嘱那里应该可爱又真诚,但是这版本让我觉得很恶毒。连妈妈都咄咄逼人的。
实在一言难尽…演员们满满的违和感,剧情也是糊糊弄弄,唉,我还是滚去看书吧
没看过原著 一直喜欢bbc迷你剧 不过这个故事讲的一般
一集弃 活生生拍出了Americanbitch感
天 乌玛瑟曼的女儿都这么大啦
Beth好路人,镜头有点少,看到一半我才意识过来那个就是Beth。演Amy的演员看着有点坏,在剧里也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Jo在有些时候甚至显得有点粗鲁……感觉第三集最后略赶啊,是进度条追不上了,一下子什么事情就都安排上了:amy和laurie结婚,jo和教授从再次碰面到结婚,然后开了一个什么学堂,居然在几分钟就都讲完了……
编剧私心太重 非常失败的改编
看的第四版小妇人,看封面对这几个姐妹完全脸盲,但是真正看了居然莫名可以分的出来!还是内味但是英国风格明显更强,画面更暗,感觉更乡土。
选角问题 小男孩当然不行
其实也相当于电影的长度了。还是更喜欢新版的,可能美女更美、服化道更香吧……
喜欢
镜头语言真的太美了,光线角度构图,绝绝子。
-now can we go back to being happy,like we were before?-not quite. we were children before,and we aren't any longer.小妇人她其实是凛冽的爱情和人生
披着经典外衣的主旋律家庭伦理剧~
BBC的编剧可能在打瞌睡...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Maya Hawke像极了女版小雀斑么? ᶘ ᵒᴥᵒᶅ
看评納得
依旧是BBC的风格,但是还是更喜欢薇诺娜的版本,不知道是这个版本更尊重了原著还是怎样,刻意让少女们的雀斑看出了密集恐惧症,当然也没有那一版的人物灵气。不过Joe 始终是那个坚强,独立,自由的姑娘
本来以为三集的篇幅(实际也只比19年版本多不足半小时)可以加进很多过往电影版本容纳不下的场景,比如我特别感同身受的劳伦斯老先生想法子让贝丝去家里弹钢琴,但这个剧的改编重点却倾向了别处,它增加了许多戏的场景前后的延展,我觉得不是特别有必要,但作为剧考虑,这些延展好像都是为了让人物关系更加的极致,矛盾也更加的激化,94版在整个小说重新拉了主线,毕竟这个时代不用光讲爱情,乔在原书中始终没有放弃的写作线成为了94版的重点,这一版也同样是,但是玛雅霍克塑造的乔,是我见过最糟糕的乔,她太执迷于乔是个冲动暴脾气的女孩,把本版的乔变成了野丫头,这更加令这部戏沦落为俗气的电视剧,导演在镜头上也很着迷于束身衣这件事,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情色的味道。这部剧倒是有时间去重点讲了战争的影响,对比前几版氛围要更浓。
故事讲得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