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电影并不一定是糟糕的电影。
最近喜欢上了这种平淡的、没有大的情节起伏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情节的电影。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又有了当初看《日出之前》的感觉。
电影在平淡中展开,在细节中感人。
音乐与剧情配合得相当融洽。
唯一感到不满足的是剧情的震撼力,特别是结尾部分过于程式化,收尾太快太简单,以至于前面许多细节所营造的氛围遭到破坏。
不过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国产影片。
煽情绝不如平淡来得真切3岁我根本记不得你的样子,只听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喂我吃饭的时候,端着碗追着我满大院跑6岁我躲在你怀里看你下棋,你专注到不知道嘴里叼着烟的灰烬掉下,又烫到了我的手心7岁我坐在你自行车的前杆上,仰头对着你的拉杂胡子,说等你老了,我也载你8岁你告诉我袁隆平是我们村的,我傻傻地深信不疑10岁,你检查我作业的每一页每一题,黑着脸,我害怕得站在一边不敢看你的眼睛15岁我拍着桌子跟你理论,没发现永远都是笑眯眯的你什么时候开始叹气16岁我开始嘲笑你讲的经典笑话,虽然它们曾经让我笑到喘不过气17岁我已经高到你的眼睛,发觉你在我心里早已不像小时候那么伟岸那么神奇18岁,不断的争吵使我们都筋疲力尽19岁我渐渐感觉到你的寂寞和孤立,当家里意见不和的时候,我试着站在你那里20岁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也早就习惯我的沉默你的无语21岁大一的下学期第一次听到你说想我,每跟你发一条短信我就红一次眼睛我开始回想你每次的欲说还休,每次的默默转身离去,每次茕茕孓立的背影……不是所有思绪都能理清也不是所有话语都需要说出口我知道你不会看到这篇满满都是关于你的日记所以我敢在这里大胆地对你说老爸 生日快乐 我爱你
编剧:徐静蕾导演:徐静蕾上映:2003-09-10不知道为什么,在豆瓣上,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并不那么高。
我倒是喜欢得很。
也许是对老徐长久以来的一种好感,她是个聪明的女孩,更可贵的是智慧。
这是她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而我直到现在才在网络上看到。
其实更早地看到的是她的《梦想照进生活》,很奇怪的是,在豆瓣的评价同样并不那么高。
天晓得国内这些愤青是怎么想的。
挺不愿这么称呼一个女孩子的,不管那人的真实年龄多大,也不希望这样把她给叫老了。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人总能让旁人感到活了和热情,这样的人是不会老的。
只是徐静蕾总这么称呼自己,包括在她自己的博客上,也是如此,看样子便也只能“客随主便”了。
一个混蛋的老爸,一个糊涂的女儿。
这是一部说不清道不明的电影,当然,如果用中学语文的中心大意来说,其实也很容易归纳。
只不过一旦说了,便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小鱼的身上不难看出老徐的影子,一样有一点儿“糊涂”,却那么坚强,在一个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
当然,这只是一种揣测,毕竟对于老徐的了解也仅限于荧幕。
但我愿意这么以为。
在饭桌上的那段,对于突然听到女儿出嫁的消息而冷嘲热讽的这个混蛋老爸,却在这种时候说出这么一段话,让人动容不已;而最后,小鱼默默躲在门里,听着老爸在深夜独自溜出去,默默地抽着烟,“别让我恨你一辈子”。
谁都知道,她恨不起来的。
这许多事情,一老一少,两个人都默默地知道,默默地感觉得到,可谁都不说。
中国式的父女之情,如是。
2010年4月18日弗择
老徐早期的电导演作品都是慢节奏的文艺片,用不温不火的节奏和方式诠释着影片的主题,却总能让人从似乎没有激烈的高潮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体会到其中想要传达的感情。
每当自己开始依赖父亲,觉得自己似乎可以理解父亲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难以理解,似乎我从没走进他的内心。
这是电影中女主角小鱼的独白,也是父亲最后一次离开自己之前小鱼的感应。
一对父女,从女儿懂事起第一次和父亲交流到父亲去世,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加起来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似乎女儿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时刻父亲都有参与。
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有别于传统中国家庭中父女之间的相处模式,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像朋友、情人,父亲说自己这一辈子谁都不爱,只爱过女儿。
女儿考大学,他说只要女儿高兴,她可以混一辈子。
女儿结婚时,父亲告诉他,感情都是会变的,但我希望在你身上是个例外。
女儿生孩子,父亲高兴的像个孩子,每天忙忙碌碌照顾外孙。
在女儿生活困难的时候,父亲为了赚钱赌博,在牌桌上脑溢血,女儿陪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父亲很爱自己的女儿,但他活得太过自我太放荡不羁,以至于在自己的前半辈子并没有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女儿也爱着父亲,但她因为父亲一次次离开不敢将自己的爱完全释放,她怕自己太依赖于父爱,当父亲再次离去,她会痛苦。
人生不同阶段,女儿和爸爸短短几个月的相处,父亲重病女儿的陪伴,老徐用细腻的拍摄手法,有条不紊的节奏,诠释了一对父女之间的爱。
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相处方式千变万别,每个人性格迥异,但血浓于水的感情一直都在。
这段话一出,泪如雨下,买了张票,只想早点回家。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感情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
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的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会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了什么。
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要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
他是想在中国当思想家吗?
你能别这么说他吗?
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
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你妈就是这时候结的婚,可是最后呢。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
感情最后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
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
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
数这种看起来最可怕最吃不起亏了,你将来要是跟他吹的话,会有麻烦的,你得慎重点,他要什么就都给他,他要是跟你吹问题倒不大。
你走吧。
最后,但愿我说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个例外。
请你姨和你姥姥吃顿饭吧,她们还没见过这孩子了吧。
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
哎,真舍不得你给人家当媳妇儿。
最没辙的时候,还想着你有个爸爸,我会为你做任何事儿。
记住了,你也一样,好好活着。
以下是摘自《我和爸爸》官网上老徐对片子的概述: 我一直都喜欢贴近生活的电影。
我认为人的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
夸张的形式或许可以表达浪漫激昂的感情,却很难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细微点滴。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我的原则是:形式不能超过内容。
我要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摄影,朴素真实的设计。
第一次导演自己的片子,我意识到在拍摄现场捕捉细节甚至比在剧本写作阶段的设计更为重要。
但由于我自导自演,我失去了很多在镜头后观察的机会。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通过收集材料和组织材料这两个阶段的工作, 我意识到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的组织,可以产生全然不同的结果。
而作为导演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保持客观冷静,并能从自己的影片中走出来。
被自己的暗示所牵制, 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有害的。
看完片子再来回味老徐的这段话,那句“形式不能超过内容”的原则她的确把握得很好。
这个故事简单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父女情感的微妙点也叙述得丝丝入扣,正应了“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句话,老鱼的“混蛋”、“细致”、“情怀”,在观众们尤其是已为人父的人们看来是真会湿眼眶的。
所以片子的节奏一直保持着匀速,因为她就要平淡真诚的内容当道。
不过我不喜欢老徐自己出演的小鱼中学时的那一段,也许是她先入为主的形象气质吧,我始终觉得她演的很蹩脚,其实可以完全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找个小女孩来演那段。
不管怎么说,还是挺喜欢老徐的。
从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之后的《情书》,电影《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到现在自己撺掇的《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她不断成长,虽然有时还有明显的XX(比如王朔)痕迹,可是她那脸淡定的微笑和自然的无所谓的态度,让人们惦念无比,甚至默默把她捧上“博客第一”的宝座。
《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也被认为是她的导演生涯中最棒的一部作品,后来她导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杜拉拉升职记》等都走向了商业化、爆米花化,而失去了她骨子里的倔强和纯真。
之前一直以为《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自传,毕竟是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有一种作者电影或独立电影的风采,也是徐静蕾非常个人化的一部影片。
但是查过徐静蕾的履历后发现,这个故事似乎与她的成长经历关系不大,应该只是写了一部表现自己亲情观念的电影。
众所周知,徐静蕾情史丰富,公开的恋人就有四个,而且都是行业内非常知名、有地位的大佬。
但是48岁的徐静蕾如今却还未婚,而且表示没有想过结婚要孩子,宁可冻卵也不想要步入婚姻的殿堂。
她这样的婚姻观与父亲的严苛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曾经也表示过这部电影是写给爸爸的,但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却和她的亲生父亲大相径庭。
索福克勒斯曾经表示,戏剧要写“人应该有的样子”,徐静蕾在这部电影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大概就是她理想中父亲的样子,以及她理想中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吧。
导演处女作一般都是最能表现导演风格和情绪的影片,带有导演的个人色彩最浓重,因为一般艺术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是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为依托的,是最有表达欲的阶段。
因此从《我和爸爸》中,也能看出徐静蕾的电影观和情感观。
一、 诗化、生活流的影像风格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徐静蕾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因此在《我和爸爸》中用了“自传”的方式,加入了大量以“我”为视角的旁白,表达小鱼的人生经历以及与父亲的情感链接。
影片首尾呼应,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是在墓地,但是影片开头并没有交代他们在给谁上坟,而是以画外音切入,交代小鱼是跟母亲一起长大的,母亲让她以后一定要结婚生孩子,她现在回想起来理解了母亲,可能母亲是怕小鱼孤单。
这个旁白非常简洁,交代了小鱼的前史,也为后来她一直拼命想要结婚做了铺垫,同时也留下了悬念,影片叫《我和爸爸》,但是画外音却先提到了妈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后来的剧情中观众得知,小鱼的父母已经离婚了,并且小鱼的母亲也意外去世,她不得不跟从没有真正相处过的父亲在一起生活。
该片的镜头语言总是缓慢、平实和生活流的,很少有快速的剪接和镜头的切换,一般都是用固定镜头,或者缓慢的平摇、平移这样的镜头。
比如当小鱼的母亲去世,她坐着父亲的车,将头伸出窗外,看到母亲出事的地点,这时候镜头用非常缓慢的移动镜头,配合抒情的音乐,来表现小鱼此时迷茫、哀伤的情绪。
镜子也是电影中经常会用到的道具,一般镜子都会表现谎言,但是徐静蕾在影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单纯为了拓展画外空间。
北京老房子都是比较狭小的,父亲给小鱼收拾东西时小鱼就站在一边,如果从小鱼的角度过肩拍摄父亲则会显得整个画面特别局促,摄影机也不好摆位置。
从小鱼的另一边拍摄镜子中忙碌的父亲,则会显得整个画面特别宽敞、舒适。
二、充满压迫性的镜头语汇徐静蕾也很喜欢用俯拍的机位拍摄人物,比如父亲走过街道的时候以及小鱼在学校给父亲打电话的时候,都是用一个俯拍的机位来进行的。
结合小鱼用旁白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可能徐静蕾想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命运感,或者说是一种“既定事实”的感觉。
这是一件过去的事情,电影中的人物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现状,而徐静蕾只是将这件事情客观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已。
另外,徐静蕾也很喜欢用平视、压迫性的近景镜头来展现人物对话和矛盾冲突。
这样的镜头第一次出现,是在小鱼母亲死后,小鱼的小姨要让小鱼跟自己回家,而不跟混蛋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这时就是用近景、平拍的镜头来拍摄苏小明的,显得她特别严厉。
徐静蕾如此表现人物,可能也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她的镜头中,家人永远都是严肃、严厉以及与自己对立的。
小鱼长大后,第一次带着老公与父亲老于和他的情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父亲看不上小鱼的老公,还说了一些将来他们会离婚的话,这激怒了小鱼的老公,饭桌上四个人开始吵了起来。
徐静蕾的镜头也是采用了近景,没有正反打表现人物关系,只是平拍每一个说话的人,显得这几个人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也非常疏离。
这种压迫性是徐静蕾这部电影想要呈现出来的家庭关系,而到后来小鱼大着肚子回来,父亲开始变得慈善、和睦,替小鱼照顾孩子,这种压迫性的镜头就减少了。
镜头中父女俩常常同框出现,尤其是老于得了脑溢血之后,镜头也显得更加和谐了。
三、 徐静蕾的恋父情结其实从徐静蕾处过的这几位男友就能看出来,她有明显的恋父倾向,她的第一位男友王朔比她大了十几岁,不过后来她再找男朋友就都是同龄人了。
不过,王朔明显是对她影响很大的一位前男友。
《我和爸爸》里的老于是叶大鹰主演的,这个形象跟徐静蕾的亲生父亲相差很大,但是却很像王朔,就连性格也非常像。
王朔一直被称为是文学痞子,《我和爸爸》里的老于开酒吧、介绍卖淫的这种不靠谱形象也十分痞里痞气,但是又有一种责任心,文学造诣也很高。
他在和小鱼商议在小鱼母亲的墓碑上写什么的时候,竟然能够想出“回顾一生,什么都忘了”这样的金句,富有哲理色彩。
小鱼与老于的相处模式也非常像情侣,就连吵架都很像,她躺在床上,父亲就坐在旁边,按理说女儿十几岁了应该保持距离,但是两个人却毫不避讳。
女儿要嫁人,父亲没有理由地坚决反对,有一些像吃醋,但这是父亲面对女儿嫁人的正常反应。
后来老于为了给外孙女挣奶粉钱,去赌钱打牌,小鱼给他打了一天电话都没接,回来两个人便开始争吵,内容也像是老婆在跟老公吵架一样。
本来父女之间的关系就会存在微妙的状态,徐静蕾笔下的父女关系也很微妙,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徐静蕾对王朔的情愫,在拍摄《我和爸爸》的时候,两个人还处于恋爱期(两个人是2004年分手的,这部电影是2003年上映的)。
那么,徐静蕾将父亲的形象与王朔对冲,可能就是在表达她对王朔的情愫很可能是对父爱的转移。
结语《我和爸爸》是一部单纯叙述父子间情感的电影,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色调也从冷转为暖。
虽然二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却一直羁绊到父亲去世。
小鱼是很倔强的,这可能也是徐静蕾的真实性格。
小鱼为了躲避父亲和老公去了上海,并且放下狠话,说她和老公才是亲人,而不靠谱的父亲总是消失,根本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影片是非常质朴的,完全是生活流的表达,冲突也并非充满戏剧性的,而是生活琐事引发的矛盾。
影片最终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的奖项,后来又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上荣获最佳新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等三项大奖,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细腻情感的传达戳中了观众的痛处,成为了21世纪初被商业片洗涤的华语电影中的一股清流。
03年的老片子了,从图书馆里借出来主要是想看看“人淡如菊”的徐静蕾同学的演技。
我们这种小学校为数不多成分奇特的中文DVD收藏中居然有本片,可见它还是比较受认可的。
我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就是,这是一部正常的生活片,不是那种想让人云里雾里的文艺片。
可是很不幸,它没有达到我的期待。
它没有生活片该有的,不经意间打动人心的细节;没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一个拧巴的女儿和一个其实很正常的老爸,以及还算有趣,但是跟整体氛围很不符的老爸语录。
它想表达一种“非典型父女关系”。
这一点上老徐倒是做到了:片子里的父女怎么看怎么像情人,女儿的爱答不理、嗔怪、出言不逊,就像是在跟年长男友撒娇。
我后来发现,叶大鹰的扮相,跟王朔在网上流传的某张相片很像。
徐的表演嘛,看不出是在表演。
这不是说她的表演功力已臻化境,而是她的表演给人以一种太过随便,随便的不像在表演的感觉。
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扮相确实清纯。
也许她确实适合偶尔玩票演一把,但是把演戏作为职业?
她不适合。
《我和爸爸》不一样的父女情。
爸爸永远是爸爸,亲人才知道亲人的好。
叶大鹰扮演的爸爸,看似个老混混,可是心里对女儿的爱是最柔软的一块。
父女像朋友式的相处,心里互相关心,但嘴上永远带着刺。
老爸看男人的眼光也很毒辣,那个学生时代的男盆友,酸文假醋,以为可以依靠,但是感情变了,人就是陌路。
一直以为,真正相濡以沫的夫妻很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子女的亲情往往是更血脉相连的。
那是一种血亲。
其实能够真正彼此依赖,相濡以沫的,才是亲人。
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看睡着了
一半是父女,一半是情人。
很拧巴,这是表现恋父的片子么?
对这电影有特殊癖好,爸爸的外痞内柔,小鱼的决绝孤独,叙事的随意温暖。这绝不是当年徐静蕾能搞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她用别墅从朔爷那儿换来的。对,片子里洋溢着王朔的习气
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导演处女作,从此以后就有了才女的人设,也是中国娱乐圈比较早凹人设的明星。京圈全明星幕后班底,甚至叶大鹰都直接当了主演。影片整体不错,故事很完整,很好看的温情片。但是父女二位主角的大部分对手戏对话都没有父女的感觉,更像一对情人,这一点让我感觉非常出戏,总感觉父亲这个角色像个老流氓在泡年轻妹妹。而且徐静蕾是素颜出镜吗?前半段演高中生也太老了,知道你是摇滚果出身,玩邋遢范,但拍戏怎么也得拾掇一下,化化妆还能显小点。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吧就不花!”本片最佳台词。前男友太像刘强东了!老徐在本片中编导演三个重要职务中编剧做的是最好的,也不知道王朔帮了多少忙,尤其父亲这个角色,跟王朔太像了,而且王朔也有个闺女。整体看老徐这个导演处女作还是挺成功的,虽然有众多大咖帮忙。7分。
徐静蕾演得很混混的感觉。。。。
就这么个温情片都演的噶泥心...老一副不高兴不满意撇嘴样...
够市井的,就是故事好碎啊
看到最后非常想哭。电影里说,再混蛋的爸爸都是爸爸。是啊,再混蛋的爸爸也不是混蛋。年轻时的老徐真好看。
看的92分钟版,雷死了,人都说女大避父,怎么片中父女不像父女反而像情人像夫妻…鸡皮疙瘩掉一地…
我也觉得有点暧昧。
有才气的导演处女作。叶大鹰的表演非常好,自然生动。北京话儿逗贫,太可乐。父女关系处理得确实很像情人了,但很暖。
显然是京圈过分吹嘘的产物,那个时代京圈电影的普遍风格。故事底子其实不错,但是呈现出来好奇怪,有些变态了吧。老徐的才女称号也是京圈硬封的吧,自娱自乐罢了。
和MJ一起看的。在一个晚上。
不一样的老徐、这样的一个爸爸确实很好。
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叶大鹰的表演是很可以的。
叶大鹰 是红樱桃的导演吧 好像是叶挺的什么亲戚 还是叶剑英的 不记得了
倒没看出什么父女情深,只觉得女人是一种贱,男人又是一种贱,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贱,但总之,贱到一块儿就完事了。拍电影呢,大概跟做菜差不多,烂厨子只能糟蹋食材,但如果食材选得好,中庸的厨子也可以做得出朴素的美味。
导演原来演戏很灵,我是说那男导演~